孔孟论学习教案教学设计(精选10篇)范文

(作者:远鹏装饰时间:2024-02-04 15:33:21)

好范文网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10篇《孔孟论学习教案教学设计》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到更多与《孔孟论学习教案教学设计》相关的范文。

孔孟论学习教案教学设计(精选10篇)

篇1:孔孟论学习教案教学设计

孔孟论学习教案教学设计

1)熟悉文言文的语言现象,感知古今语言的不同。

2)感知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

写作能力目标

能够对读书生活中的人和事发表见解。

思想教育

了解古今对读书的认识,树立良好的读书观。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作者、作品简介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孟子(公元前372——约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他是儒家学派中思(子思)孟(孟轲)学派的主要代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是孟子的弟子们整理的孟子言论,其间杂有弟子的话语。《孟子》现仅存“内书”七篇。《孟子》一书,除了阐述儒家的“仁”的主张外,还提出了“义”的观念,提出了“性本善”、“养浩然之气”等一系列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命题。

三、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一)生字: 论语 lún 不亦说乎yu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wǎnɡ dài 不悱不发fěi 举一隅yú 奕之为数yì 辟若掘井(pì) 流杵也chǔ

(二)翻译课文。《孔孟论学习》参考译文:

第一则:学过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

第二则:温习旧的知识,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就可以做老师了。或“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第三则:学习却不思考就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只思考却不学习也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第四则: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聪明。

第五则:聪敏而又热爱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

第六则:对于一件事,了解它不如热爱它,热爱它不如发自内心地喜欢研究它。

第七则:不到他苦苦思索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他一个方面,他不能推知其它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

第八则:接受教育,注重请教,怎么会不顺利成功?

第九则:诵读《诗经》《尚书》,就好像与古人生活在一起;诵读《诗经》《尚书》,就好像与古人一起商讨,交谈。

第十则:君子遵循正确的方法以获得很深的学问,并想自己找到正确的方法。自己找到了正确方法,所学的东西就能掌握牢固;知识掌握得牢固了,那么学问积累就多;学问积累得多,就用之不尽,取之不竭。所以,君子都想自己找到正确的方法。

第十一则: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一会儿晒它,一会儿冰冻它,没有能够生存下去的'。……现在,围棋作为一种技能,是小的技能;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学不会。一位名叫秋的围棋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让他教导两个人学习围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从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听从秋的教导,但心里却总是想着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弓箭来射它,虽然和另一个人一起学习,但不如另一个人学得好。是因为这个人的智力不如另一个人吗?答案是:不是这样的。

第十二则:做学问就像挖井,井挖得很深了,还没有泉水,还是一口废井。

第十三则:完全相信《尚书》上所说的道理,还不如没有读过《尚书》这本书。我读《武成》,只是选择读其中的二三页罢了。仁道之君挥无敌于天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使血流得把舂米的木槌都漂起来了呢?

〖质询疑点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要遵循什么原则?

“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三、作业:

试背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文章主旨

孔孟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孟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孟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孟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二、重点语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解析 孔子讲的学习,包括礼(包括各种仪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孔子讲学习,不是学过了就算,要求按一定时间去实习。在学习中还要有体会,有心得,所以说不也喜悦吗?正因为学了有体会,所以感到喜悦。学习时有朋友来共同切磋,比一个人学习好,所以说有朋友来,不也快乐吗?这样,孔子讲的学习,不光讲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提高品德教育。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 这一句讲学和思的辩证关系。正确的知识,如科学一定要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去学习。不学习而光思考,不按照科学知识去思考,容易陷入迷误。只有学习与思考结合,才能学到正确的知识,不致胡思乱想,陷于迷误。思而不学,只是空想,不知道自己想的问题是否前人已经解决,倘前人已经解决了,那再去想不是白费了?倘前人没有解决,不知道从前人已经研究过处继续前进,再从头开始,是再走前人已经走过的路,也是浪费。所以一定要学与思结合才行。

三、文章思路

(1)要有好的求知态度

好学——谦虚老实——以学习为乐

(2)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按时复习——总结复习,发现新知——学思结合——注重启发

(3)要有好的学习原则

居之安,则资之深——积累重要——坚持不懈

(4)要有好的学习原则——修养身心

四、写作特点

论学的这几则也能充分地体现《论语》的文学特点。首先,它们全是用当时的规范性口语写成的,可以说是明白如话。其次,语言自然流畅,简约朴实,不事雕琢,不求辞采,却能表达出深刻的道理。再次,它们有一种从容不迫、多方启发的风格,体现出所谓“文如其人”的文章规律,使读者如同亲眼目睹那位被学生们誉为“循循善诱”的师长。最后,《论语》不以善譬称;但偶尔也有生动确切的比喻,使读者耳目一新。

关于《孟子》的语言特色,一般认为与《论语》基本相同,属语录体。孟子的比喻,有故事,有情节。课文中“弈秋诲人”的故事,就是一例。如“一心以为有鸿鹄之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这种故事往往就成了寓言。这样的寓言是为了说理,为了辩论。善于论辩,是孟子的特点。《孟子》里许多寓言至今仍然家喻户晓,如“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长”,等等。孟子的寓言,则多有民间故事色彩。

五、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从学习方法、态度、原则、意义四方面谈:也可细分为十方面。自得之、启发式与今主动学习最有关)

从以下十个方面谈了读书之道:

1. 温习的重要(第一,二则)。

2. 学习与思考缺一不可 (第三则)。

3. 虚心好学(第四、五、八则)。

4. 情感、态度于学习具有更重要的作用(第六则)。

5. 启发式教学原则,学习主体的第一性原则(第七则)。

6. 学习经典是与大师、先贤对话、交流(第九则)。

7. 学习、深造的正确途径是依靠自己主动学习,主动获得(第十则)。

8. 学习的关键在于专心致志(第十一则)。

9. 做学问要有成就必须持之以恒,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第十二则)。

10. 读书、学习要有怀疑精神(第十三则)。其议论方式主要是两种。其一是直截了当提出观点(直接下结论),如第五、七则。这第二种议论方式为第一、二、三、四、六则。这和《论语》的语言精练有关,同样属于事理例证的,《孟子》成为格言式句子的就较少。此外,第八、九两则分别属于第二、第一种。课文中《孟子》的论证方式的总特点是:一是因长于类比,多层次层层推进,显得逻辑性强。二是善作形象类比,常用故事、寓言、比喻作为其论据。这是孟子的突出特点,为孔子所不及。其议论方式也是两种。其一是事理论证,即第十则,此则层层推进特别明显。其二是事实论证,即例证法,形象类比,即第十一、十二、十三则。长于事实例证是《孟子》议论的一大特点,这样的议论往往有较强的说服力。

篇2:孔孟论学习教学教案

孔孟论学习教学教案

课 题:《孔孟论学习》

课 型:主读

授课日期:20xx.11.12—11.13

姓 名:xx

单 位:滕州市xx中学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孔孟论学习》(2课时)

课前预习:

了解作者相关资料,并搜集相关名言背诵。

相关课程标准: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言文的音韵美、思想美。

2.掌握常用虚实词,结合个人体验,理解文中的思想、方法。

3.比较孔孟议论方式的特点和优点。

评价任务:

1.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把获得的体会感受读出来。

2.再次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常见文言现象。

3.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说说文中的道理。

4.理解分析文中的议论方式。

5.品味文中的经典思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回归古典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公元前800—前200年,尤其是公元前600—前3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范曾先生说,这是个伟大的时代,这是个产生世界文化巨人的时代。

在其中,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古哲人,成为中国文化的源头和精神家园之一。特别在精神虚浮的今天,在世界各地也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成为人们精神回归古典的源头之一。人们在其中寻找着自己的精神归宿。

二、学而时习---认识孔孟

学生在历史及课外,对孔孟已有一定的认识。用多媒体展示孔孟的图片,增强学生对孔孟的感性认识。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所知来介绍孔孟。学生相互补充。

假设孔孟是自己的老朋友或自己引以为豪的人,你该如何向他人介绍。

教师补充强调要点:

对于古代作者要掌握人、时、地、名、作、事六个方面。

如:孔子,字仲尼,名丘,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主要作品是《论语》。

主要成就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宣传“仁”,强调因材施教。

强调《论语》作者不是孔子,而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同样让学生记住孟子的知识点。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孟子公元前372——约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他是儒家学派中思子思孟孟轲学派的主要代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是孟子的弟子们整理的孟子言论其间杂有弟子的话语。《孟子》现仅存“内书”七篇。《孟子》一书除了阐述儒家的“仁”的主张外还提出了“义”的观念提出了“性本善”、“养浩然之气”等一系列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命题。)

三、与古人谋---我是“孔孟”(吟诵之美)

假设你回到古代,遇到孔孟,孔孟是如何向他们的学生呤诵自己的文章。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与口吻。找几个“孔子”或“孟子”呤诵。

1、学生结合注解及工具书,试着读文章。要求尽可能地读准字音和停顿。

2、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文章,并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段落,同位之间互读。

3、教师范读,学生标出字音和停顿。

强调七个通假字的读音及重点字词读音:

论语 lún 不亦说乎yu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wǎnɡ dài

不悱不发fěi 举一隅yú 奕之为数yì 辟若掘井pì 流杵也chǔ

4、学生大声诵读,注意诵读的抑扬顿挫。并相互评价。

5、学生进行诵读竞赛。并试着背诵。

注意强调两个要点:大声读,有感情。

让学生从诵读中感悟文言文的音韵美。

四、好之乐之---“孔孟”是我(文白之美)

选择你比较喜欢的一则,假设你做为孔子或孟子穿越时空,来到当代的教室里,你该用什么的语言向你的学生介绍你的观点。要符合信、达、雅的要求。并请同时代的“俊杰”给你提出“最忠肯的建议”,以寻求最合理的表达。

百家争鸣,各抒已见。评出“十佳孔孟”。

(“信”即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达”即表意明确

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做这项工作之前,要做好预习工作,可采用以下方法,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1、思考提问法:学生手上资料太多,不可避免地要产生一定的依赖性。因此可采用思考提问法。让学生自读,找出不懂的地方,做出标志;其次划出文中的重点语句,并将自己理解中的难句标出来;并试着让学生把课文内容用现代文的形式向同位讲述。并以问题的形式将课文内容列出。

2、语意推断法:对于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学生可根据上下文的信息进行合理的推断,并可联系旧有知识点进行合理的猜想。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3、对应翻译法:也可叫字句落实法。即对每一个字词要一一对应地落实。。不懂的地方,做出标志,听老师讲解。

五、与古人居——神交孔孟(再读文章)

学生再读,并试着背诵,融入古时的情境。闭目想着孔孟在春天的田野上领着一群学生在畅游,并谆谆教导着自己的弟子的学业。而学生以崇拜的目光仰视着他们的老师。

让我们一起进入那让人神游天外的地方去吧!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复习旧知

学生可以先背诵片断,然后思考下列问题。

1学而不思则罔(“而”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敏”与“好学”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并提?)

3.弈之为数。(是翻译成“围棋是一种技艺”,还是”围棋作为一种技艺“更恰当?

4.惟弈秋之为听。(是翻译成“只听弈秋的”,还是“惟有弈秋的话听进去了”?)

5.“为是”(是翻译成“因为这样“,还是”造成这样的结果“?为什么?

二 、居安资深---归纳整理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归纳常见文言现象:

1、通假字:不亦说乎 左右逢其原 今夫奕之为数 掘井九轫而不及泉 是知也 一日暴之 辟若掘井

2、古今异义:

今夫奕之为数(古义:技艺,技能;今义:数量)

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可能)

是知也(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虽有天下之物(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3、一词多义

居:与古人居(动词,生活在一起) 居之安(动词,保有)

为:可以为师矣(动词,做、担任) 知之为知之(表判断,相当于“是”,“就是”) 有为者辟若掘井(名词,作为)

故:温故而知新(旧的,已学过的知识) 故君子欲其自得也(所以)

以:可以为师矣(介词,凭,把) 君子深造之以道(介词,按照)

以至仁伐至不仁(介词,用)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介词,按照)

这是一种学习文言的方法:归类积累法。可以把学生感性的知识变为系统的知识结构,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三、感受思想之美

学生找几则自己喜欢的语句,并用自己的体验去解说。比一比谁说得最精彩。

评出“思想之星”。

教师指点: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解析 孔子讲的学习,包括礼(包括各种仪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孔子讲学习,不是学过了就算,要求按一定时间去实习。在学习中还要有体会,有心得,所以说不也喜悦吗?正因为学了有体会,所以感到喜悦。学习时有朋友来共同切磋,比一个人学习好,所以说有朋友来,不也快乐吗?这样,孔子讲的学习,不光讲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提高品德教育。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 这一句讲学和思的辩证关系。正确的知识,如科学一定要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去学习。不学习而光思考,不按照科学知识去思考,容易陷入迷误。只有学习与思考结合,才能学到正确的知识,不致胡思乱想,陷于迷误。思而不学,只是空想,不知道自己想的问题是否前人已经解决,倘前人已经解决了,那再去想不是白费了?倘前人没有解决,不知道从前人已经研究过处继续前进,再从头开始,是再走前人已经走过的路,也是浪费。所以一定要学与思结合才行。

小试牛刀

“乐学”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书应有怀疑的精神,孟子的名言这样教导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明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讲述新旧知识关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讲述虚心好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讲述学习主体性第一性原则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出现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感悟思路之美

本文可以说,是关于学习的千古传诵的`经典。那么本文主要从哪些方面谈论了学习?

学生可自已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允许不同意见的争论。

可能会有三个方面:

第一种、从具体内容来说:从以下十个方面谈了读书之道:

1. 温习的重要(第一,二则)。

2. 学习与思考缺一不可 (第三则)。

3. 虚心好学(第四、五、八则)。

4. 情感、态度于学习具有更重要的作用(第六则)。

5. 启发式教学原则,学习主体的第一性原则(第七则)。

6. 学习经典是与大师、先贤对话、交流(第九则)。

7. 学习、深造的正确途径是依靠自己主动学习,主动获得(第十则)。

8. 学习的关键在于专心致志(第十一则)。

9. 做学问要有成就必须持之以恒,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第十二则)。

10. 读书、学习要有怀疑精神(第十三则)。

第二种、从学习的不同侧面归纳,可分学习方法、态度、原则、

学习方法: 1、2、8、9、10

学习态度: 3、4、11、12、13

学习原则: 5、7

学习意义: 6

第三种、从学习的过程要素进行归纳

(1)要有好的求知态度:好学——谦虚老实——以学习为乐

(2)要有好的学习方法:按时复习——总结复习,发现新知——学思结合——注重启发

(3)要有好的学习原则:居之安,则资之深——积累重要——坚持不懈

(4)要有好的学习结果——修养身心

对于以上的分类,不必有太严格的界限。学生有可能分的不太清。理解即可。

五、品味语言之美

读完本文后,你对本文的语言有何感受?学生试着说出这篇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并在小组内尝试进行归纳。注意用文中的句子来例证自己的观点。

教师指点:

《论语》:事理论证、直接提出观点两种议论方式;哲理性强,格言警句多,发人深思,善于在矛盾对立的转化中展开议论。

《孟子》:事实论证(例证法,举例论证)、事理论证两种;逻辑性强,形象性强,富有说服力。长于事实例证是《孟子》议论的一大特点,而且长于类比,多层次层层推进,显得逻辑性强。其次善作形象类比,常用故事、寓言、比喻作为其论据。

(《论语》的这几则也能充分地体现《论语》的文学特点。首先,它们全是用当时的规范性口语写成的,可以说是明白如话。其次,语言自然流畅,简约朴实,不事雕琢,不求辞采,却能表达出深刻的道理。再次,它们有一种从容不迫、多方启发的风格,体现出所谓“文如其人”的文章规律,使读者如同亲眼目睹那位被学生们誉为“循循善诱”的师长。最后,《论语》不以善譬称;但偶尔也有生动确切的比喻,使读者耳目一新。

关于《孟子》的语言特色,一般认为与《论语》基本相同,属语录体。孟子的比喻,有故事,有情节。课文中“弈秋诲人”的故事,就是一例。如“一心以为有鸿鹄之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这种故事往往就成了寓言。这样的寓言是为了说理,为了辩论。善于论辩,是孟子的特点。《孟子》里许多寓言至今仍然家喻户晓,如“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长”,等等。孟子的寓言,则多有民间故事色彩。)

六、昭示个性光彩

1、孔子教给他的学生子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认识的多元化,人们对这句名言产生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看法。对此,你又是怎样看待的?请联系实际,写出你的看法及理由。

看法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 科学的老实的学习态度和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看法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古训,不利于培养我们现代青少年的怀疑和探索精神。

我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所论述的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请你根据上联,写出下联。(宽对即可)

上联:时习悦,学思乐,自得喜;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你参加《孔孟论学习》的综合性活动

A、你将如何向同学介绍孔孟。

B、选择其中一则对你影响最大的,结合自身实践,谈谈你的理由。

C、请你讲一两则在学习上运用《孔孟论学习》中的方法很成功的名人故事。

篇3:《孔孟论学习》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儒家代表人物关于读书学习的观点,领会读书学习的基本道理。

2.比较孔孟言论的语言特色。

3.识记古汉语词句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疏通文句、理解文意。领会读书学习的道理。

三、教学时数

3课时。

四、预习要求

1.诵读并抄写课文的前面七节(即《论语学而》、《论语为政》(三节)、《论语公冶长》《论语雍也》《论语述而》。

2.参照注释,口译这七节课文。

3.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起来。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检查诵读(1—7节)情况(小组读、个人读)。

2.同桌二位同学相互检查抄写(1—7节)情况,并对错别字进行登记。

3.教师在黑板上对错别字进行汇总,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订正。

4.请学生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解答(也可以留待课文讨论时解答)。

(二)导入课文

学习第一节:《论语学而》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一节。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而(而且)习(温习)说(通“悦”,高兴)

4.请学生交流本节内容所说道理的经验或体会。

学习第二、三、四节:《论语为政》(三节)

5.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三节。

6.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

7.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 而(从而)为(成为)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疑惑)

知(在“是知也”中属于通假字,通“智”。)

8.请学生分别交流这三节内容所说道理的经验或体会。

9.小结

[内容要点]

①《论语学而》:孔子的观点,在学习之后按照一定的时间去温习,是一件快乐的事。这一种快乐,需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去体验。

②《论语为政》(一):在学习中,温习旧的,往往会有新的发现,旧的就转化为新的了。这就产生了发现的乐趣,而且,按照孔子的意见还可以成为老师。

③《论语为政》(二):这一则强调的是学与思的关系,可以说是相辅相成。

④《论语为政》(三):能够把自己知道的和不知道的分清,并承认自己所不知道,是一种智慧。这不仅是学习,也是处世的一种智慧。

以上四则讲的是自己学习的道理。

(三)背诵课文

当堂背下以上四则课文。

(四)学习探究(5—7节)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三节。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敏(聪敏灵活)耻(羞耻,意动用法,以……为羞耻)好(在“好之者”中,爱好)隅(角落)

4.请学生交流5、6内容所说道理的经验或体会,也可以按以下问题思考:1.“敏”与“好学”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并提?2.“乐之”为什么比“好之”更值得肯定?教师说说7节的经验体会。

5.小结

[内容要点]

①《论语公冶长》:学习中要克服世俗的羞耻感。“敏”与“好学”是并列关系,说明具有良好的学习素质。

②《论语雍也》:善于在自己的学习中培养学习的乐趣。乐于学习,就会在学习中拥有无限的乐趣。

③《论语述而》:一般而言,学习中遇到困难可以请教老师,但必须是自己认真思考。“不复”是促使他去思考。

(五)背诵以上三节课文。

(六)布置作业。

1.巩固1—7节的背诵。

2.诵读并抄写8—10节。

3.参照注释,口译这三节课文。

4.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起来。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和预习。

1.检查1—7节课文的背诵。

2.检查诵读(8—10节)情况(小组读、个人读)。

3.同桌二位同学相互检查抄写(8—10节)情况,并对错别字进行登记。

4.教师在黑板上对错别字进行汇总,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订正。

5.请学生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解答(也可以留待课文讨论时解答)。

(二)学习《说苑》和《孔子集语子贡第二》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二节。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孰(谁、哪一个)居(居住,生活在一起)期(相约、会面)

4.请学生分别就这二节内容所说的道理交流经验或体会。

5.小结

(1)《说苑》:读书要有自己的思考,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自己解决,因而向别人请教极为重要。

(2)《孔子集语子贡第二》:读书要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重要的就是要深入的情景。这就需要我们在读书时设定与作者交谈的情景。

(三)背诵以上二节课文。

(四)学习《孟子离娄下》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一节课文。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道(方法)自(自觉)居(保有)资(积累)原(通“源”,水源)

4.师生共同交流本节课文所说的道理。

可以参照以下问题:在学习中如何才能做到左右逢源?你有这个体会吗?

5.小结

所说的是君子,但每一个同学在学习中也会有这样的一个感悟:学习方法得当,知识的积累和感悟就会深厚,一旦使用就会文思敏捷,左右逢源。

6.背诵这一节课文。

7.课堂小测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义。

1.学而不思则罔 ( )

2.思而不学则殆 ( )

3.敏而好学 ( )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

5.不愤不启 ( )

6.不悱不发 ( )

7.受学重问 ( )

8.读书诵诗,与古人期 ( )

二、说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内容。

1.学而时习之 ( )

2.知之为知之 ( )

3.君子深造之以道 ( )

三、解释下面二组加点词的意义。

A.①可以为师矣 ②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

① ②

B.①诵诗读书,与古人居 ②自得之,则居之安

① ②

[参考答案]

一、1.迷惑而无所得2.疑惑3.机敏,聪敏灵活4.比不上5.苦思苦想仍然不能领悟的样子6.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样子7.请教8.相约、会面

二、1.学习的内容2.知识、道理3.指所学的东西,学问

三、A.①成为,作为②作为B.①生活在一起②保有

(五)布置作业

1.巩固8—10节的背诵。

2.诵读并抄写11—13节。

3.参照注释,口译这三节课文。

4.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起来。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和预习情况

1.检查8—10节课文的背诵。

2.检查诵读(11—13节)情况(小组读、个人读)。

3.同桌二位同学相互检查抄写(11—13节)情况,并对错别字进行登记。

4.教师在黑板上对错别字进行汇总,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订正。

5.请学生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解答(也可以留待课文讨论时解答)。

(二)学习《孟子告子上》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一节课文。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暴(pù,通“曝”,晒)奕(通“弈”,围棋)诲(教导)俱(一起)与(通“欤”,句末语气助词,吗)奕之为数(围棋作为一种技艺。之,结构助词,没有意义)惟奕秋之为听( “惟听奕秋”的倒置,意思是只听奕秋的教诲。惟,只、只有。之,结构助词。)为是(造成这样的结果。为,动词,造成。是,这样(的结果)

4.师生共同交流本节课文所说的道理。

可以参照以下问题:“一暴十寒”和“奕秋诲人”的故事各说明什么道理?这二种的情况你经历过吗?

5.小结

以这二种情况联系我们的生活,我们并不陌生,有的同学可能还有类似的经历。设想我们得到同学如果在学习上是一暴十寒,其结果是可想而知。同样的道理,认真听老师的讲课,与在课堂上心不在焉这二种情况,其结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6.背诵这一节课文。

(三)学习《孟子尽心上》和《孟子尽心下》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二节课文。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辟若(譬如。辟,通“譬”)而已(助词,罢了)仁人无敌于天下(介词词组“于天下”后置,翻译时要提到动词“无敌”的前面,即:仁道的人在天下没有敌手)

4.师生共同交流这二节课文所说的道理。

或可以参照以下问题:孟子所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是什么道理?你有过这一类的经历吗?

5.小结

不能迷信,不要拘泥于包括《尚书》一类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的经验,而社会在前进,因而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事物,我们既要注意学习、借鉴前人的智慧,但也要根据社会生活做出我们的理解和判断。

6.背诵这二节课文。

(四)关于“阅读练习探究”

第一、三、四题已经在课文的学习中解决了,最后一个环节讨论第二题即可(参考答案见《教师教学用书》)。

5

篇4:孔孟论学习教案

课前预习:

1、将课文至少诵读三遍,抄写一遍。

2、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孟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孟子》的主要内容。(可参考助学)

3、查阅工具书,参照注释,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4、提出疑难问题。

相关课程标准: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资料;

2、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句意思;

3、掌握孔孟的学习之道;

4、联系自己的实际学习,理解文中提出的学习之道;

5、背诵并默写全文。

评价任务:

反复练习诵读,在读中积累文言词汇,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内蕴,在读中鉴赏语言的精辟,在读中质疑解疑,走近孔孟。学生对课文内容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探讨解疑。学生要做到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能链接生活,拓展思维,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讲“诸子百家”时,常提到“孔孟”二人,这里的“孔”,指“孔子”,“孟”就是“孟子”,大家对孔子孟子知道多少?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孟子、《孟子》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前51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yuè),序《周易》,撰(zhuàn)《春秋》。孔子曾任鲁国司寇,治理鲁国三个月,便使强大的齐国畏惧。因身处乱世,他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拜老子为师。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弟子多达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他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下来,作成《论语》。北宋宰相赵普赞曰:“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南宋时,朱熹把它《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巴黎宣称: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孟子(约公元前372―约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人。被后世人尊称“亚圣”他是儒家学派中思(子思)孟(孟轲)学派的主要代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

《孟子》,是孟子的弟子们整理的孟子言论,其间杂有弟子的话语。《孟子》现仅存“内书”七篇。《孟子》一书,除了阐述儒家的“仁”的主张外,还提出了“义”的观念,提出了“性本善”、“养浩然之气”等一系列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命题。

对于这样的儒家学派的大师,你又知晓哪些流传千古的精辟言论呢?

生七嘴八舌议起来……他们的这些言论代表着他们怎样的学习和人生态度?让我们走近孔子、孟子,去品读《孔孟论学习》。

二、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资料;

2、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句意思;

3、掌握孔孟的学习之道;

4、联系自己的实际学习,理解文中提出的学习之道;

5、背诵并默写全文。

三、初读课文,疏通句意

1、自由朗读课文两遍,要求:

第一遍,边读边看注释,边标(字音)画(重点)。

第二遍,正确、流利。

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纠正字音,然后说说你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字音?

教师出示生字词

论语(lún)不亦说乎(yuè)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悱不发(fěi)举一隅(yú)

一日暴之(pù)使奕秋诲二人奕(yì)(huì)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hú)辟若掘井(pì)

掘井九轫(rèn)流杵也(chǔ)

3、指名轮读1遍,齐读。

4、圈点批注疑难字词句,通过查字典、看注释、同学交流、师生交流,尽可能疏通句意。

①、仔细观察,发现规律:

示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别人不了解(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方法总结:看注释、组词法、添加法

②、同桌合作,互相纠正,互相解疑。

③全班质疑。

④、A完成阅读练习・探究三(抢答)

B课文字词,你掌握了多少?

a、温故而知新。(“而”是“而且”还是“从而”?)明确:从而,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

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敏”与“好学”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并提?)明确:并列关系,自己敏锐的很,是不是就够了?不够,还得向他人学习。讲的是学与问的关系。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为什么比“好之”更值得肯定?)明确:爱好、喜欢当然是主动学习,但主动性也有层次高低之分。爱好了,也许不一定到家,还要让他在学习、专研中感到快乐、感到幸福。这样的主动学习就更理想了。

篇5:孔孟论学习教案

d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不再教他”不是放弃了教育的责任了吗?)明确: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不再教他。这就是迫使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开拓。这和当代教育学中的自主性、研究性创造性学习,在根本精神上是相通的。

e“诵《诗》”与“读《书》”孰先孰后?究竟有什么区别?明确:这里可理解为互文句。

f、“居之安”和“资之深”可否译成“牢固的掌握(知识)”和“深厚的积累(学问)”?“居”从“保有”到”占有“再到“掌握”,这样的意义引申有没有道理?明确:用课下小注更好,突出“自得”。

g、弈之为数。(是翻译成“围棋是一种技艺”,还是“围棋作为一种技艺”更恰当?明确:“围棋作为一种技艺”更恰当,之,结构助词,没有意义。

h惟弈秋之为听。(是翻译成“只听弈秋的”,还是“惟有弈秋的话听进去了”?)明确:惟弈秋之为听,惟听奕秋的倒置,翻译成“只听弈秋的”,惟,只、只有,之,结构助词,没有意义。

i“为是”(是翻译成“因为这样“,还是“造成这样的结果”?为什么?)明确:翻译成“造成这样的结果”,为,动词,造成,是,这样的结果。

很好,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基本上解决了本文的疑难或重点字词句。让我们一起流畅地朗读一遍课文。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直至背诵。

2、在笔记本上准确翻译课文一遍。

3、完成助学预习积累和语言运用部分。

4、思考阅读练习・探究一、二。

第二课时

一、吟读课文,引情入境

1、上节课我们一起熟悉了课文,我们试着吟读一遍课文。谁尝试着吟读一遍?(生读生评)

老师补充评价,学生朗读的很好,却少了一点吟的味道。吟读速度要稍慢一些,声音要有起伏变化。

2、老师示范吟读。(师读生品)

3、两人一组,互相比一比,看谁吟读得好。

吟读得好,可以让我们享受到文言文的美感,还可以让我们情不自禁地走进作品,走近作者,去感受作者的内心,去理解作品的内容。让我们再次齐声吟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理解文意

这十三则孔孟名言,从哪几个方面谈了读书之道?

(分小组讨论、研究后,各小组推选代表发言。)

明确:温习的重要(1、2)

学习与思考缺一不可(3)

虚心好学(4、5、8)

情感、态度对学习具有更重要的作用(6)

启发式教学原则,学习主体的第一性原则(7)

学习经典是与大师、先贤对话、交流(9)

学习深造的正确途径是依靠自己主动学习、主动获得(10)

学习的关键在于专心致志(11)

做学问要有成就就必须持之以恒,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12)

读书学习要有怀疑精神(13)

(我按照上述明确的,学生大多数能自己体会出)

学习方法:1、2、8、9、10则

学习态度:3、4、11、12、13则

学习原则:5、7则

学习意义:6则

“学习原则”可能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原则就是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比如说办事原则,说话原则,在这里孔子谈的是学习原则,学习时应该依据的标准规则。

(此处学习方法、态度、原则没有固定界限,有的既是方法也是态度还是原则。)

师评各小组,各小组都真正动了起来,通过研读课文,基本读懂了文章的大意,如果同学们还想深入理解课文内涵的话,我们一起来赏读课文,吸取古人之精华吧。

三、赏读课文,吸取精华

文无定读,同学们各人有各人的欣赏水平,各人呢有各人的见解。那就请大家充分展示自己的欣赏个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来赏读你最欣赏的内容吧。(学生赏读、交流)

预设精讲

⑴学而时习之:孔子强调“习”,补充甲骨文、金文中字形,“小鸟学飞”(表演),了解词义:复习、练习、实习。

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句讲学和思的辩证关系,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

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补充“南山有竹”的故事,品读告诫的语气。(译文:子路疑惑,问道:「学习有什么好处呢?」……子路仍不能体会,又问说:「在南山有一种竹子,不必揉制加工便是直的,砍了拿来使用,锋利得可以贯通犀牛的皮革。以这样的情形来看,天生就有才能的人,还需要什么学习呢?」孔子说:「假如拿这箭在箭末发弦的地方装上箭翎,箭头磨得更加锋利,不就可以射得更深了吗?」子路听后,心服口服,不由得敬佩夫子的见识,于是恭恭敬敬地向夫子拜了又拜,说道:「弟子恭敬地领受您的教诲。」)

⑷“一暴十寒”与“奕秋诲人”的故事个说明了什么道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是什么道理?你有过类似的经历么?

⑸《论语》中有较多耳熟能详的格言警句。

⑹孟子论述时擅长于讲故事。

由⑸、⑹引出问题《论语》和孟子的论证方式有什么不同?

明确:孔子的语录:语言精粹精策,内涵深厚,文字简洁,有格言色彩;语录虽是片段的,但互相间有深刻联系,是一篇逻辑完整的文章。有事理论证和直接提出观点两种议论方式。

孟子:事实论证,又善于作形象的类比,如“一暴十寒”和“掘井而不及泉”的故事。

四、背读课文,积累语言

听同学们争先恐后的讲述,老师和大家一样,也完全沉醉于两位文学大师的.艺术魅力之中了。这么精美的文章,这么睿智的见解,不背下它一定是学习中的一大遗憾,请同学们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几则快速背过,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好又多。

五、展读课文,飞扬神思

1、孔孟以其精辟的论述,阐明了读书之道。请同学们联系实际,结合现实,谈谈自己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学生的回答可能范围很广,老师要结合所学进行总结,目的是巩固课本知识。)

2、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3、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2、3选做一题)

4、从《论语》《孟子》中衍变过来的成语你知道的有哪些?你能熟练的解释它们的意思吗?

⑴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的体验、新的发现。

⑵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⑶举一反三:举出一个、能说出其他三个、

⑷左右逢源:比喻做事情、写文章等得心应手。

⑸一暴十寒:晒一天,冻十天。比喻学习、做事没有恒心。

⑹专心致志:意思是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六、小结

这几则语句,有的谈学习方法,如……,有的谈求知态度,如……,有的谈修养身心,如……。学会求知,学会做人,你就能成长为一只搏击蓝天的苍鹰!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经典,聆听到了孔孟老夫子的谆谆教诲!正如于丹所说:“真正的圣贤不会端起架子,板着面孔说话。他们把活泼泼的人生经验,穿越沧桑,传递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看我们仍然在他们的言论中受益而已。”这就是我们的圣人,我们的国学!下面我想请大家齐读全文,读出你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对民族智慧的敬仰!让我们一起用心倾听、用心感受!

七、作业:

1、背熟全文。

2、将文中的成语、格言和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3、从文中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则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工工整整地抄写在卡片上,然后写下对自己的“青春寄语”。

教学反思::学习本文必须要求严格,须能通背全书,原因有二:一是古代典籍里常引用这本书里的话;二是:通过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篇6:《孔孟论学习》教案

《孔孟论学习》教案

教学目标:

一、了解作者资料;

二、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句意思;

三、掌握孔孟的学习之道;

四、联系自己的实际学习,理解文中提出的学习之道;

五、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重点:

积累重点词语,疏通文意

背诵课文,掌握学习方法

难点:理解孔孟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知识从哪里来?从书本和实践中来,读书有方法,用书有智慧,为学有经验,让我们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吧!(板书课题《孔孟论学习》)

二.孔子和孟子

读注释,填空

1.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期(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孟子,名轲,辽子舆,鲁国邹人,战国时人,人称“亚圣”

3.《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三.初读课文,读准读通读顺

1.师范读

2.生自读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不亦说乎yuè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悱不发fěi

一日暴之pù

鸿鹄将至hónghú

援弓缴zhuó

掘井九轫rèn

好之者hào

举一隅yú

而何其血之流杵也chǔ

辟若pì

4.节奏与停顿

5.生范读,齐读,自由读

四.再读,疏通文意

1.参考注释,同位合作,弄清大致意思

2.解释下列加点字

学而不思则罔 迷惑而无所得

思而不学则殆  迷惑

不悱不发想说而又说不出的样子

与古人谋商讨,交谈

君子深造之以道造就

2.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解释

不亦说乎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

今夫奕之为数

有为者辟若掘井

掘井九轫而不及泉

3.说说以下各句的意思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受学重问

十日寒之

4.问题探究。

(1)温故而知新。(“而”是“而且”还是“从而”?)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敏”与“好学”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并提?)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为什么比“好之”更值得肯定定?)

(4)举一隅不以三反隅,则不复也。(“不再教他”不是放弃了教育的责任了吗?)

(5)“诵《诗》”与“读《书》”孰先孰后?究竟有什么区别?

(6)“居之安”和“资之深”可否译成“牢固的掌握(知识)”和“深厚的积累(学问)”?“居”从“保有”到”占有“再到“掌握”,这样的意义引申有没有道理?

(7)弈之为数。(是翻译成“围棋是一种技艺”,还是”围棋作为一种技艺“更恰当?

(8)惟弈秋之为听。(是翻译成“只听弈秋的”,还是“惟有弈秋的话听进去了”?)

(9)“为是”(是翻译成“因为这样“,还是”造成这样的结果“?为什么?

五.内容分析

1.这十三则孔孟名言,文章讲学习方法的有,讲学习态度的有,文章讲学习原则的有,讲学习意义的有。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受学重问,孰不顺成?

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学习态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习原则: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反隅,则不复也。

学习意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比较《论语》在说理时与《孟子》有什么不同?

孔子的语录:语言精粹精策,内涵深厚,文字简洁,有格言色彩;语录虽是片段的,但互相间有深刻联系,是一篇逻辑完整的文章。有事理论证和直接提出观点两种议论方式。

孟子:事实论证,又善于作形象的类比,如“一曝十寒”和“掘井而不及泉”的故事。

六.拓展练习

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谈了孔孟学习之道?哪些道理和我们今天提倡的主动学习相一致?就其中你感触最深的一则谈谈自己的体会。

篇7:孔孟论学习教案

孔孟论学习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孔孟论学习》教学设计

斌英中学 姚 娜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言文的音韵美、思想美。

2.掌握常用虚实词,结合个人体验,理解文中的思想、方法。

3.比较孔孟议论方式的特点和优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疏通文句、理解文意。领会读书学习的道理。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设计】:

一、品——回归古典

1、学而时习---认识孔孟

2、与古人谋---我是“孔孟”(吟诵之美)

3、好之乐之---“孔孟”是我(文白之美)

4、与古人居——神交孔孟(再读文章)

二、悟——经典之美

1、感悟思路之美

2、品味语言之美

3、昭示个性光彩

五、【教学过程】:

【一、品——回归古典】

导入:(选用舒缓的古典名曲《高山流水》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公元前800—前200年,尤其是公元前600—前3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范曾先生说,这是个伟大的时代,这是个产生世界文化巨人的时代。

在其中,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古哲人,成为中国文化的源头和精神家园之一。特别在精神虚浮的今天,在世界各地也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成为人们精神回归古典的源头之一。人们在其中寻找着自己的精神归宿。

同学们,圣人在时下似乎成了一个讽刺的称呼,但在古时候却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美称,我们老师的鼻祖孔子,就被后人尊称为“圣人”,他的学生“孟子”被称为“亚圣”,这两位古代先贤对于学习等问题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千百年来倍受后人的敬仰。那他们究竟说了些什么呢?学习了我们今天这一课,大家就不难找到答案了。今天我们学习第7课《孔孟论学习》(板书课题)

1、【学而时习---认识孔孟】

学生在历史及课外,对孔孟已有一定的认识。用多媒体展示孔孟的图片,增强学生对孔孟的感性认识。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所知来介绍孔孟。学生相互补充。

假设孔孟是自己的老朋友或自己引以为豪的人,你该如何向他人介绍。

教师补充强调要点:

对于古代作者要掌握人、时、地、名、作、事六个方面。

如:孔子,字仲尼,名丘,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主要作品是《论语》。主要成就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宣传“仁”,强调因材施教。

强调《论语》作者不是孔子,而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同样让学生记住孟子的知识点。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孟子公元前372——约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他是儒家学派中思子思孟孟轲学派的主要代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是孟子的弟子们整理的孟子言论其间杂有弟子的话语。《孟子》现仅存“内书”七篇。《孟子》一书除了阐述儒家的“仁”的主张外还提出了“义”的观念提出了“性本善”、“养浩然之气”等一系列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命题。)

2、【与古人谋---我是“孔孟”(吟诵之美)】

古文词基础部分

假设你回到古代,遇到孔孟,孔孟是如何向他们的学生呤诵自己的文章。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与口吻。找几个“孔子”或“孟子”呤诵。

1)、学生结合注解及工具书,试着读文章。要求尽可能地读准字音和停顿。

2)、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文章,并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段落,同位之间互读。

3)、教师范读,学生标出字音和停顿。

强调七个通假字的读音及重点字词读音:

论语 lú 不亦说乎yu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wǎɡ dài

不悱不发fěi 举一隅yú 奕之为数yì 辟若掘井pì 流杵也chǔ

4)、学生大声诵读,注意诵读的抑扬顿挫。并相互评价。

5)、学生进行诵读竞赛。并试着背诵。

注意强调两个要点:大声读,有感情。让学生从诵读中感悟文言文的音韵美。

3、【好之乐之---“孔孟”是我(文白之美)】

选择你比较喜欢的一则,假设你做为孔子或孟子穿越时空,来到当代的教室里,你该用什么的语言向你的学生介绍你的观点。要符合信、达、雅的要求。并请同时代的“俊杰”给你提出“最忠肯的建议”,以寻求最合理的表达。

百家争鸣,各抒已见。评出“十佳孔孟”。

(“信”即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达”即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做这项工作之前,要做好预习工作,可采用以下方法,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1)、思考提问法:学生手上资料太多,不可避免地要产生一定的依赖性。因此可采用思考提问法。让学生自读,找出不懂的地方,做出标志;其次划出文中的重点语句,并将自己理解中的难句标出来;并试着让学生把课文内容用现代文的形式向同位讲述。并以问题的形式将课文内容列出。

(2)、语意推断法:对于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学生可根据上下文的信息进行合理的推断,并可联系旧有知识点进行合理的猜想。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3)、对应翻译法:也可叫字句落实法。即对每一个字词要一一对应地落实。。不懂的地方,做出标志,听老师讲解。

课文字词,你掌握了多少?

1)、通假字:不亦说乎 左右逢其原 今夫奕之为数 掘井九轫而不及泉 是知也 一日暴之 辟若掘井

2)、古今异义:

今夫奕之为数(古义:技艺,技能;今义:数量)

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可能)

是知也(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虽有天下之物(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3)、一词多义

居:与古人居(动词,生活在一起) 居之安(动词,保有)

为:可以为师矣(动词,做、担任) 知之为知之(表判断,相当于“是”,“就是”) 有为者辟若掘井(名词,作为)

故:温故而知新(旧的,已学过的知识) 故君子欲其自得也(所以)

以:可以为师矣(介词,凭,把) 君子深造之以道(介词,按照)

以至仁伐至不仁(介词,用)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介词,按照)

这是一种学习文言的方法:归类积累法。可以把学生感性的知识变为系统的知识结构,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4、【与古人居——神交孔孟(再读文章)】

学生再读,并试着背诵,融入古时的情境。闭目想着孔孟在春天的田野上领着一群学生在畅游,并谆谆教导着自己的弟子的学业。而学生以崇拜的目光仰视着他们的老师。

让我们一起进入那让人神游天外的地方去吧!

【二、悟——经典之美】

1、【感悟思路之美】

本文可以说,是关于学习的千古传诵的经典。那么本文主要从哪些方面谈论了学习? 学生可自已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允许不同意见的争论。

温习的重要 1、2

学习与思考缺一不可 3、

虚心好学 4、5、8

情感、态度对学习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6

启发式教学原则,学习主体的第一性原则 7

学习经典是与大师、先贤对话、交流 9

学习深造的正确途径是依靠自己主动学习、主动获得 10

学习的关键在于专心致志 11

做学问要有成就就必须持之以恒,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 12

读书学习要有怀疑精神 13

2)思考:

孔子、孟子的这些话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论学?

2、【品味语言之美】

读完本文后,你对本文的语言有何感受?学生试着说出这篇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并在小组内尝试进行归纳。注意用文中的句子来例证自己的观点。

《论语》和孟子的论证方式有什么不同?

教师指点:

《论语》:事理论证、直接提出观点两种议论方式;哲理性强,格言警句多,发人深思,善于在矛盾对立的转化中展开议论。

《孟子》:事实论证(例证法,举例论证)、事理论证两种;逻辑性强,形象性强,富有说服力。长于事实例证是《孟子》议论的一大特点,而且长于类比,多层次层层推进,显得逻辑性强。其次善作形象类比,常用故事、寓言、比喻作为其论据。

(《论语》的这几则也能充分地体现《论语》的文学特点。首先,它们全是用当时的规范性口语写成的,可以说是明白如话。其次,语言自然流畅,简约朴实,不事雕琢,不求辞采,却能表达出深刻的道理。再次,它们有一种从容不迫、多方启发的风格,体现出所谓“文如其人”的文章规律,使读者如同亲眼目睹那位被学生们誉为“循循善诱”的师长。最后,《论语》不以善譬称;但偶尔也有生动确切的比喻,使读者耳目一新。

关于《孟子》的语言特色,一般认为与《论语》基本相同,属语录体。孟子的比喻,有故事,有情节。课文中“弈秋诲人”的故事,就是一例。如“一心以为有鸿鹄之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这种故事往往就成了寓言。这样的寓言是为了说理,为了辩论。善于论辩,是孟子的特点。《孟子》里许多寓言至今仍然家喻户晓,如“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长”,等等。孟子的寓言,则多有民间故事色彩。

3、【昭示个性光彩】

1)、孔子教给他的学生子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认识的多元化,人们对这句名言产生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看法。对此,你又是怎样看待的?请联系实际,写出你的看法及理由。

看法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 科学的老实的学习态度和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看法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古训,不利于培养我们现代青少年的怀疑和探索精神。

我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所论述的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请你根据上联,写出下联。(宽对即可)

上联:时习悦,学思乐,自得喜;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你参加《孔孟论学习》的综合性活动

A、你将如何向同学介绍孔孟。

B、选择其中一则对你影响最大的,结合自身实践,谈谈你的理由。

C、请你讲一两则在学习上运用《孔孟论学习》中的方法很成功的名人故事。

【作业设计】:

1.背熟全文。

2.将文中的成语、格言和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3. 从文中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则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工工整整地抄写在卡片上,然后写下对自己的“青春寄语”。

八年级语文上册8借书不还,天打雷劈学案北师大版

⊙收获平台

一、积累与运用。

1.逐段朗读课文,边读边摘抄文中的下列各类词语。

成语:

四字语:

尊称:

文言词语:

2.任选以上的四个词语连词组段,要求中心明确,语句连贯,有幽默趣味。

二、课文第五、六段写了借书不还的两类人,为什么分别称为“恶客”、“雅贼”?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

三、课文第九段叙写了“吾友李大人”借书不还,“我”最终以智取回,并施以“薄惩”的事。这一段的叙述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发展空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003年四川省中考)。

① 有些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他们凭空想了许多念头,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空话,可是从来没认真做过一件事。

②也有些人只顾做事,不动脑筋。他们一天忙到晚,做他们一向做惯的或者别人要他们做的事。他们做事的方法只是根据自己的习惯,或者别人的命令,或一般人的通例。自己一向这样做,别人要他们这样做,一般人都这样做,他们就“依葫芦画瓢”,照样做去。到底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他们从来不想一想。

③我们瞧不起前一种人,说他们是“空想家”。可是往往赞美后一种人,说他们能够“埋头苦干”。能够苦干固然是好的,但是只顾埋着头,不肯动动脑筋来想想自己做的事,其实并不值得赞美。

④这种埋头做事不动脑筋的人简直是——说得不客气一点——跟牛马一样。拉磨的牛成年累月地在鞭子下绕着石磨转,永远不会想一想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够这样想的只有人。人在劳动中不断地动脑筋,想办法,才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做这件事为什么目的,有什么意义,有什么缺点,才渐渐想出节省劳力,提高效率的方法。人类能够这样劳动,能够一面做,一面 想,所以文化能够不断地进步。要不,今天的人类就只能像几万年以前的人类一样,过着最原始最简单的生活了。

⑤一事不做,凭空设想,那是“空想”。不动脑筋,埋头苦干,那是“死做”。无论什么事情,工作也好,学习也好,“空想”和“死做”都不会得到进步。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1.本文主要针对生活中的哪一类人进行了评析?作者为什么要侧重评析这一类人?

①侧重评析了 ___________

②评析的缘由是

2.作者对两种人持什么态度? 阐述了一种什么样的观点?(可用原文语句作答)

①作者的态度是 _

②阐述的'观点是

3.第④自然段中谈道“埋头做事不动脑筋的人”简直跟“牛马一样”,这一浅显生动的比喻,意在批评一种什么现象?

答:

*4.在论证过程中不是就道理谈道理,而是从事实到道理,从具体到抽象,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答:

*5.读完文章,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请就你的认识谈谈看法。

答:

⊙轻松一刻

谈 谈议论文

一、议论文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二、论点:是议论文的作者对所论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1. 分清论题和论点。

2. 注意论点的位置:头尾、自己概括。

3. 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能统摄全文、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式、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三、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 料。

1. 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 、史实以及统计数据等。

明确论据时,要格外注意概括的事实。例如:

人类历史上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是突破思维定式的结果。非欧几何,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计算机的二进制原理,史丰收的速算法等等,无一不是如此。据说在一般飞机发明之前,很早就有人设计了直升飞机,但直到定翼飞机飞了几十年,直升飞机也没能上天。因为根据反作用原理,螺旋桨转动起来,机舱就要向反方向旋转,坐在里面谁受得了?直到四十年代,这一难题才得以解决,而解决方式却又大出前人意外的简单:给机舱加一条长长的尾巴,端点放置一个向侧方旋转的小螺旋桨。

2. 道理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及公认的事理等。

四、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1. 举例论证:增强文章说服力

2. 道理论证: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3. 比喻论证:可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 对比论证: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五、结构、层次:

1. 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2. 常见结构:总分式、层进式

3. 理清层次的方法:先了解各段内容,归纳段意;然后根据邻近段落在内容上的联系,进行合并;最后弄清层次间的内在联系,理清论述层次。

答案

⊙收获平台

一、1.2.(略。)

二、恶客虽恶,终究还是爱书的,为了将绝版珍本据为己有,“可能举家潜逃”,至少他心里是知错的。雅贼则不同,并非真正读书、爱书,而且态度恶劣。这两种人都于书主不利,但本质不同:恶客还是“客”,雅贼终是“贼”。

三、大词小用,用语夸张,庄重的文言和通俗的口语混合使用,于叙事生动中别具独特的幽默趣味,令人会心而笑,又深深地同情书主。大词小用如“人赃俱获”、“宣称”等,夸张用语如“使出十八般武艺”、“恐吓、哀求”、“忍无可忍”、“夺回”、“驾风而逃”“胆敢”等,文言词语如“光临”、“尊之”、“阁下”、“爱不忍释”、“声言”、“音讯全无”、“诧曰”、“以示薄惩”等,口语很多,如 “烧冷灶”、“他瞪的眼比我还大”、“恐怕床头那个钻戒也会不见啦”等等。

⊙发展空间

1.①只顾做事,不动脑筋的一类人。②人们往往有一种错误认识(或人生往往走进一种认识误区),认为这种人是“埋头苦干”的人,我们必须纠正这种错误的认识。

2.①批判(或批评、反对)态度。②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3.批评不动脑筋(或不善于思考)这种现象(或人完全没有发挥出人类特有的能够思想的优越性)。

4.从人们比较熟知的具体现象谈起, 这样能够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使所讲的道理通俗易懂,让读者易于接受作者的观点。

5.这是一道开放题,只要符合文题要求,所谈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八年级语文上册7孔孟论学习学案北师大版

一、基础识记

1、默写:

⑴学而不思则罔,( )。

⑵不( )不( ),不( )不( )。

⑶“乐学”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因为“ , ”。

⑷读书应有怀疑的精神,孟子的名言这样教导我们:“ , 。”

2、《孔孟论学习》中出现了哪些成语,你还能记起来吗?请至少写出六个来。

3、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A、学习并且及时地复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

B、学习而且时时地温习,不也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

C、学习而且当时就复习,不也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

D、学习并且按时温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

⑵受学重文,孰不顺成?( )

A、接受教育,注重请教,谁不会顺利成功呢?

B、接受学习,注重发问,谁不会顺利成功呢?

C、接受教育,注重请教,怎能不会顺利成功呢?

D、接受学习,注重发问,怎能不会顺利成功呢?

4、孔子,名 ,字 , 时期 国人, 学派的创始人,大 家,大 家。《 》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孟子,名 ,字 , 学派最主要的代表人之一,《 》是记载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5、孟子说:“仁人无敌于天下”,但有人说,在当今社会中,“仁人”处处被骗,时时受欺,几乎寸步难行。针对此,你怎样理解这个“仁”字?(字数不少于50字)

二、理解运用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孟子告子上》)

6、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暴( ) 奕( ) 诲( ) 鸿鹄( ) 缴( )

7、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作解释:

⑴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 ”通“ ”,意思:

⑵有为者辟若掘井 “ ”通“ ”,意思:

⑶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 “ ”通“ ”,意思:

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通“ ”,意思:

⑸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 ”通“ ”,意思:

8、下列“也”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

A、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 B、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C、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 D、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E、曰:非然也

9、下列加点字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 B、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C、以至仁伐至不仁 D、何其血之流杵也

10、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段首以“天下易生之物”为例,说明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B、接下来又以“奕秋诲二人奕”之事为例,说明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一心二用。

C、“奕之为数,小数也”一句的交代是有言外之意的,即学习小的技艺尚且如此,学习大的技艺便更如此了。

D、这个小故事将学“奕”的二人对比来写,说理性很强,突出后者学不如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智弗若”。

11、翻译:

⑴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

⑵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三、综合分析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①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②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③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砌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④而明辨之也。

【注释】①达:通达,应用。②奚:何处,哪里。③有道:有道德学问的人。④审问:详细探讨。

1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非学无以致疑 致疑:提出疑难问题 B、舍问,其奚决焉? 决:判断,解决

C、问焉以破其疑 焉:他 D、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正:正确

13、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⑴从选文第2段看,作者对向他人请教(学习)持什么态度?这强调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新课程学习强调“合作交流,共同提高”,选文也涉及了这一学习方法。能体现这一学习方法的是哪一语句?请从文中找出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作者说:“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你对这一主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你的体会简要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⑴思而不学则殆。⑵愤 启 悱 发 ⑶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⑷尽信《书》,则不如无《书》。2、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举一反三 左右逢源 一暴十寒 专心致志 3、⑴D ⑵A 4、丘 仲尼 春秋 鲁 儒 思想 教育 《论语》 柯 子舆 儒 《孟子》5、(思想积极,言之有理即可。)6、pù yì huì hú zhuó 7、⑴“暴”通“曝”,意思:晒⑵“辟”通“譬”,意思:比如⑶“奕”通“弈”,意思:围棋⑷“知”通“智”,意思:聪明⑸“原”通“源”,意思:水源8、C 9、B 10、D 11、⑴其中的一个人专心致志,一心只听奕秋所讲的。⑵这是因为(不专心学习的)这个人的智力不如(专心学习的)那个人的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12、D 13、⑴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提出)疑难问题,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⑵这就叫做互相提出疑问,共同深入探讨,使道理明确起来。 14、⑴广泛请教(可以向“贤于己””等于己”“不如己”的人请教),各有所获;突出强调了问的重要性(或“问”的价值)。⑵问焉以资砌磋。15、略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孔孟论学习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能力目标

1)熟悉文言文的语言现象,感知古今语言的不同。

2)感知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

写作能力目标

能够对读书生活中的人和事发表见解。

思想教育

了解古今对读书的认识,树立良好的读书观。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作者、作品简介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孟子(公元前372——约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他是儒家学派中思(子思)孟(孟轲)学派的主要代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是孟子的弟子们整理的孟子言论,其间杂有弟子的话语。《孟子》现仅存“内书”七篇。《孟子》一书,除了阐述儒家的“仁”的主张外,还提出了“义”的观念,提出了“性本善”、“养浩然之气”等一系列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命题。

三、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一)生字: 论语 lú 不亦说乎yu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wǎɡ dài 不悱不发fěi 举一隅yú 奕之为数yì 辟若掘井(pì) 流杵也chǔ

(二)翻译课文。《孔孟论学习》参考译文:

第一则:学过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

第二则:温习旧的知识,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就可以做老师了。或“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第三则:学习却不思考就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只思考却不学习也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第四则: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聪明。

第五则:聪敏而又热爱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

第六则:对于一件事,了解它不如热爱它,热爱它不如发自内心地喜欢研究它。

第七则:不到他苦苦思索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他一个方面,他不能推知其它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

第八则:接受教育,注重请教,怎么会不顺利成功?

第九则:诵读《诗经》《尚书》,就好像与古人生活在一起;诵读《诗经》《尚书》,就好像与古人一起商讨,交谈。

第十则:君子遵循正确的方法以获得很深的学问,并想自己找到正确的方法。自己找到了正确方法,所学的东西就能掌握牢固;知识掌握得牢固了,那么学问积累就多;学问积累得多,就用之不尽,取之不竭。所以,君子都想自己找到正确的方法。

第十一则: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一会儿晒它,一会儿冰冻它,没有能够生存下去的。……现在,围棋作为一种技能,是小的技能;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学不会。一位名叫秋的围棋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让他教导两个人学习围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从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听从秋的教导,但心里却总是想着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弓箭来射它,虽然和另一个人一起学习,但不如另一个人学得好。是因为这个人的智力不如另一个人吗?答案是:不是这样的。

第十二则:做学问就像挖井,井挖得很深了,还没有泉水,还是一口废井。

第十三则:完全相信《尚书》上所说的道理,还不如没有读过《尚书》这本书。我读《武成》,只是选择读其中的二三页罢了。仁道之君挥无敌于天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使血流得把舂米的木槌都漂起来了呢?

〖质询疑点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要遵循什么原则?

“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三、作业:

试背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文章主旨

孔孟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孟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孟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孟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二、重点语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解析 孔子讲的学习,包括礼(包括各种仪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孔子讲学习,不是学过了就算,要求按一定时间去实习。在学习中还要有体会,有心得,所以说不也喜悦吗?正因为学了有体会,所以感到喜悦。学习时有朋友来共同切磋,比一个人学习好,所以说有朋友来,不也快乐吗?这样,孔子讲的学习,不光讲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提高品德教育。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 这一句讲学和思的辩证关系。正确的知识,如科学一定要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去学习。不学习而光思考,不按照科学知识去思考,容易陷入迷误。只有学习与思考结合,才能学到正确的知识,不致胡思乱想,陷于迷误。思而不学,只是空想,不知道自己想的问题是否前人已经解决,倘前人已经解决了,那再去想不是白费了?倘前人没有解决,不知道从前人已经研究过处继续前进,再从头开始,是再走前人已经走过的路,也是浪费。所以一定要学与思结合才行。

三、文章思路

(1)要有好的求知态度

好学——谦虚老实——以学习为乐

(2)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按时复习——总结复习,发现新知——学思结合——注重启发

(3)要有好的学习原则

居之安,则资之深——积累重要——坚持不懈

(4)要有好的学习原则——修养身心

四、写作特点

论学的这几则也能充分地体现《论语》的文学特点。首先,它们全是用当时的规范性口语写成的,可以说是明白如话。其次,语言自然流畅,简约朴实,不事雕琢,不求辞采,却能表达出深刻的道理。再次,它们有一种从容不迫、多方启发的风格,体现出所谓“文如其人”的文章规律,使读者如同亲眼目睹那位被学生们誉为“循循善诱”的师长。最后,《论语》不以善譬称;但偶尔也有生动确切的比喻,使读者耳目一新。

关于《孟子》的语言特色,一般认为与《论语》基本相同,属语录体。孟子的比喻,有故事,有情节。课文中“弈秋诲人”的故事,就是一例。如“一心以为有鸿鹄之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这种故事往往就成了寓言。这样的寓言是为了说理,为了辩论。善于论辩,是孟子的特点。《孟子》里许多寓言至今仍然家喻户晓,如“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长”,等等。孟子的寓言,则多有民间故事色彩。

五、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从学习方法、态度、原则、意义四方面谈:也可细分为十方面。自得之、启发式与今主动学习最有关)

从以下十个方面谈了读书之道:

1. 温习的重要(第一,二则)。

2. 学习与思考缺一不可 (第三则)。

3. 虚心好学(第四、五、八则)。

4. 情感、态度于学习具有更重要的作用(第六则)。

5. 启发式教学原则,学习主体的第一性原则(第七则)。

6. 学习经典是与大师、先贤对话、交流(第九则)。

7. 学习、深造的正确途径是依靠自己主动学习,主动获得(第十则)。

8. 学习的关键在于专心致志(第十一则)。

9. 做学问要有成就必须持之以恒,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第十二则)。

10. 读书、学习要有怀疑精神(第十三则)。其议论方式主要是两种。其一是直截了当提出观点(直接下结论),如第五、七则。这第二种议论方式为第一、二、三、四、六则。这和《论语》的语言精练有关,同样属于事理例证的,《孟子》成为格言式句子的就较少。此外,第八、九两则分别属于第二、第一种。课文中《孟子》的论证方式的总特点是:一是因长于类比,多层次层层推进,显得逻辑性强。二是善作形象类比,常用故事、寓言、比喻作为其论据。这是孟子的突出特点,为孔子所不及。其议论方式也是两种。其一是事理论证,即第十则,此则层层推进特别明显。其二是事实论证,即例证法,形象类比,即第十一、十二、十三则。长于事实例证是《孟子》议论的一大特点,这样的议论往往有较强的说服力。

板书:

1. 温习的重要(第一,二则)。

2. 学习与思考缺一不可 (第三则)。

3. 虚心好学(第四、五、八则)。

4. 情感、态度于学习具有更重要的作用(第六则)。

5. 启发式教学原则,学习主体的第一性原则(第七则)。

6. 学习经典是与大师、先贤对话、交流(第九则)。

7. 学习、深造的正确途径是依靠自己主动学习,主动获得(第十则)。

8. 学习的关键在于专心致志(第十一则)。

9. 做学问要有成就必须持之以恒,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第十二则)。

10. 读书、学习要有怀疑精神(第十三则)。

《孔孟论学习》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语文 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孔孟论学习》 (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孔孟论学习》是北师大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 一 篇课文,该单元以读书妙语 为主题展开,学习本单元,意在让我们聆听先哲的教诲,学习大师的读书之道。本文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和《孟子》,是记录孔子孟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籍,,是古代圣人孔子和孟子谈论读书学习的名言。课文中所选的《孔孟论学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或者劝勉后人要勤奋、刻苦地学习。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三个维度,结合八年级学生实际以及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项: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作品资料;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句意思;

2)、过程与方法:能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运用课文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孔子、孟子的光辉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内容丰富内涵,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3.教学重、难点: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因而疏通文意、深层理解文章内蕴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引领学生在活动中内化,并能学以致用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本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等。同时将运用多媒体教学法作为辅助教学法。

学法: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1、多形式朗读课文法,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3、利用讨论、探究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七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别具匠心、引人入胜的导语,也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课件展示一组孔庙、孟子像等图片,教师缓缓导入: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是孔子的经典语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是孟子的经典语句,今天我们将再一次来聆听先哲的教诲,学习大师的读书之道,让我们一起走进《孔孟论学习》。(随之板书课题) 。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导入语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自然引出本课内容。

(环节二)、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请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孔子、孟子的资料;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孔子、孟子生平以及写作的背景)。我设计这一环节,为下面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了铺垫。

(环节三)、初读课文、初步理解

教师范读扫清文字障碍,请学生自读、齐读、赛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停顿正确。教师最后强调重点字词句的识记。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多种形式诵读文章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环节四)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每人翻译一则,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 学生提出疑问,由学生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课件展示。板书: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新课标要求学生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两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环节五)、品味文章,拓展延伸。

让学生讲一个自己学习成长过程中的小故事,说明端正学习态度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让学生自由发言。《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 对话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不仅要了解文本,更多的是通过文本唤起自己对成长的回忆,并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在交流之中又生成新的认识,新的思考。走进文本,又能走出文本。可以感受读书做事正、反两面的例子。同时也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这正是此环节设置的意义所在。

(环节六)、课堂总结

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受到什么启发?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七)、布置作业 (二选一) 多媒体出示习题: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重新翻译全文,并就其中你感触最深的一则谈谈自己的体会。 作业的设置,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也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作了训练。这一环节因为时间关系只能放在课后了,但它的意义远不是一道练习题那么简单,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的积累和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培养,我设计的这道作业题,目的就在于此。

板书设计 孔孟论学习

一、易读错的字音:罔、殆、悱、寓、奕、悔、鹄、缴

二、通假字:说、原、奕、轫、知、暴、辟

三、古今异义词:缴、策、数、然

四、一次多义:道、居、虽

五、词类活用:时、故、新、耻

板书是在学生探究、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写出,这样的设计将文章的教学重点写作顺序清晰地表现出来;并且也使学生能通过板书对文章一目了然,且加深了理解。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孔孟论学习》全文译文(翻译)

孔孟论学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而立,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受迷惑,五十岁时懂得自然的规律、法则,六十岁听到别人说的话,用不着怎么想,就能领会,七十岁随心所欲,而(任何念头)又不超过规矩、法度。”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译文】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是)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不得其义,无所收获),(对学习)感到危险而没有信心。”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

【译文】

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称他(谥号)为‘文’?”孔子说:“(他)聪明好学,不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称他(谥号)为‘文’。”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

【译文】

孔子说:“好比堆积土山,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堆成,如果停止了,我也就停止了;好比填平洼地,即使只倾倒下一筐土,如果继续干,我也就前进了。”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孟子·告子上》)

【译文】

孟子说:“王的不聪明,不值得奇怪。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也)没有能够生长的了。我和王相见的次数太少了,我退居在家把王冷淡到了极点(而那些谄谀小人就乘机来到王的身边),我怎么帮助他(指王)使他的善良之心萌发呢?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孟子·告子上》)

【译文】

(譬如)现在下围棋作为技术,仅是小技术;(如果)不一心一意,也就不能学到。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假如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

【译文】

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却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起弓箭去射它,虽然他是与那个人一起学习,(成绩肯定)不如那个人了。这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不如那个人吗?回答是:不是这样的。”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尽心下》)

【译文】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其中的)《武成》篇,(不过)采用它两三片(竹简)罢了。仁道的人在天下没有敌手,凭极仁道的(周武王),来讨伐极不仁道的殷纣王,怎么会血流漂杵呢?”

《孔孟论学习》教案教学设计5

课 题:《孔孟论学习》

课 型:主读

授课日期: 2012.11.12—11.13

姓 名:李 强

单 位:滕州市羊庄中学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孔孟论学习》(2课时)

课前预习:

了解作者相关资料,并搜集相关名言背诵。

相关课程标准: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言文的音韵美、思想美。

2.掌握常用虚实词,结合个人体验,理解文中的思想、方法。

3.比较孔孟议论方式的特点和优点。

评价任务:

1.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把获得的体会感受读出来。

2.再次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常见文言现象。

3.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说说文中的道理。

4.理解分析文中的议论方式。

5.品味文中的经典思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回归古典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公元前800—前200年,尤其是公元前600—前3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范曾先生说,这是个伟大的时代,这是个产生世界文化巨人的时代。

在其中,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古哲人,成为中国文化的源头和精神家园之一。特别在精神虚浮的今天,在世界各地也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成为人们精神回归古典的源头之一。人们在其中寻找着自己的精神归宿。

二、学而时习---认识孔孟

学生在历史及课外,对孔孟已有一定的认识。用多媒体展示孔孟的图片,增强学生对孔孟的感性认识。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所知来介绍孔孟。学生相互补充。

假设孔孟是自己的老朋友或自己引以为豪的人,你该如何向他人介绍。

教师补充强调要点:

对于古代作者要掌握人、时、地、名、作、事六个方面。

如:孔子,字仲尼,名丘,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主要作品是《论语》。

主要成就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宣传“仁”,强调因材施教。

强调《论语》作者不是孔子,而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同样让学生记住孟子的知识点。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孟子公元前372——约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他是儒家学派中思子思孟孟轲学派的主要代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是孟子的弟子们整理的孟子言论其间杂有弟子的话语。《孟子》现仅存“内书”七篇。《孟子》一书除了阐述儒家的“仁”的主张外还提出了“义”的观念提出了“性本善”、“养浩然之气”等一系列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命题。)

三、与古人谋---我是“孔孟”(吟诵之美)

假设你回到古代,遇到孔孟,孔孟是如何向他们的学生呤诵自己的文章。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与口吻。找几个“孔子”或“孟子”呤诵。

1、学生结合注解及工具书,试着读文章。要求尽可能地读准字音和停顿。

2、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文章,并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段落,同位之间互读。

3、教师范读,学生标出字音和停顿。

强调七个通假字的读音及重点字词读音:

论语 lú 不亦说乎yu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wǎɡ dài

不悱不发fěi 举一隅yú 奕之为数yì 辟若掘井pì 流杵也chǔ

4、学生大声诵读,注意诵读的抑扬顿挫。并相互评价。

5、学生进行诵读竞赛。并试着背诵。

注意强调两个要点:大声读,有感情。

让学生从诵读中感悟文言文的音韵美。

四、好之乐之---“孔孟”是我(文白之美)

选择你比较喜欢的一则,假设你做为孔子或孟子穿越时空,来到当代的教室里,你该用什么的语言向你的学生介绍你的观点。要符合信、达、雅的要求。并请同时代的“俊杰”给你提出“最忠肯的建议”,以寻求最合理的表达。

百家争鸣,各抒已见。评出“十佳孔孟”。

(“信”即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达”即表意明确

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做这项工作之前,要做好预习工作,可采用以下方法,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1、思考提问法:学生手上资料太多,不可避免地要产生一定的依赖性。因此可采用思考提问法。让学生自读,找出不懂的地方,做出标志;其次划出文中的重点语句,并将自己理解中的难句标出来;并试着让学生把课文内容用现代文的形式向同位讲述。并以问题的形式将课文内容列出。

2、语意推断法:对于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学生可根据上下文的信息进行合理的推断,并可联系旧有知识点进行合理的猜想。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3、对应翻译法:也可叫字句落实法。即对每一个字词要一一对应地落实。。不懂的地方,做出标志,听老师讲解。

五、与古人居——神交孔孟(再读文章)

学生再读,并试着背诵,融入古时的情境。闭目想着孔孟在春天的田野上领着一群学生在畅游,并谆谆教导着自己的弟子的学业。而学生以崇拜的目光仰视着他们的老师。

让我们一起进入那让人神游天外的地方去吧!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复习旧知

学生可以先背诵片断,然后思考下列问题。

1学而不思则罔(“而”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敏”与“好学”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并提?)

3.弈之为数。(是翻译成“围棋是一种技艺”,还是”围棋作为一种技艺“更恰当?

4.惟弈秋之为听。(是翻译成“只听弈秋的”,还是“惟有弈秋的话听进去了”?)

5.“为是”(是翻译成“因为这样“,还是”造成这样的结果“?为什么?

二 、居安资深---归纳整理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归纳常见文言现象:

1、

通假字:不亦说乎 左右逢其原 今夫奕之为数 掘井九轫而不及泉 是知也 一日暴之 辟若掘井

2、古今异义:

今夫奕之为数(古义:技艺,技能;今义:数量)

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可能)

是知也(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虽有天下之物(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3、一词多义

居:与古人居(动词,生活在一起) 居之安(动词,保有)

为:可以为师矣(动词,做、担任) 知之为知之(表判断,相当于“是”,“就是”) 有为者辟若掘井(名词,作为)

故:温故而知新(旧的,已学过的知识) 故君子欲其自得也(所以)

以:可以为师矣(介词,凭,把) 君子深造之以道(介词,按照)

以至仁伐至不仁(介词,用)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介词,按照)

这是一种学习文言的方法:归类积累法。可以把学生感性的知识变为系统的知识结构,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三、感受思想之美

学生找几则自己喜欢的语句,并用自己的体验去解说。比一比谁说得最精彩。

评出“思想之星”。

教师指点: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解析 孔子讲的学习,包括礼(包括各种仪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孔子讲学习,不是学过了就算,要求按一定时间去实习。在学习中还要有体会,有心得,所以说不也喜悦吗?正因为学了有体会,所以感到喜悦。学习时有朋友来共同切磋,比一个人学习好,所以说有朋友来,不也快乐吗?这样,孔子讲的学习,不光讲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提高品德教育。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 这一句讲学和思的辩证关系。正确的知识,如科学一定要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去学习。不学习而光思考,不按照科学知识去思考,容易陷入迷误。只有学习与思考结合,才能学到正确的知识,不致胡思乱想,陷于迷误。思而不学,只是空想,不知道自己想的问题是否前人已经解决,倘前人已经解决了,那再去想不是白费了?倘前人没有解决,不知道从前人已经研究过处继续前进,再从头开始,是再走前人已经走过的路,也是浪费。所以一定要学与思结合才行。

小试牛刀

“乐学”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书应有怀疑的精神,孟子的名言这样教导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明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讲述新旧知识关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讲述虚心好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讲述学习主体性第一性原则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出现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感悟思路之美

本文可以说,是关于学习的千古传诵的经典。那么本文主要从哪些方面谈论了学习?

学生可自已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允许不同意见的争论。

可能会有三个方面:

第一种、从具体内容来说:从以下十个方面谈了读书之道:

1. 温习的重要(第一,二则)。

2. 学习与思考缺一不可 (第三则)。

3. 虚心好学(第四、五、八则)。

4. 情感、态度于学习具有更重要的作用(第六则)。

5. 启发式教学原则,学习主体的第一性原则(第七则)。

6. 学习经典是与大师、先贤对话、交流(第九则)。

7. 学习、深造的正确途径是依靠自己主动学习,主动获得(第十则)。

8. 学习的关键在于专心致志(第十一则)。

9. 做学问要有成就必须持之以恒,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第十二则)。

10. 读书、学习要有怀疑精神(第十三则)。

第二种、从学习的不同侧面归纳,可分学习方法、态度、原则、

学习方法: 1、2、8、9、10

学习态度: 3、4、11、12、13

学习原则: 5、7

学习意义: 6

第三种、从学习的过程要素进行归纳

(1)要有好的求知态度:好学——谦虚老实——以学习为乐

(2)要有好的学习方法:按时复习——总结复习,发现新知——学思结合——注重启发

(3)要有好的学习原则:居之安,则资之深——积累重要——坚持不懈

(4)要有好的学习结果——修养身心

对于以上的分类,不必有太严格的界限。学生有可能分的不太清。理解即可。

五、品味语言之美

读完本文后,你对本文的语言有何感受?学生试着说出这篇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并在小组内尝试进行归纳。注意用文中的句子来例证自己的观点。

教师指点:

《论语》:事理论证、直接提出观点两种议论方式;哲理性强,格言警句多,发人深思,善于在矛盾对立的转化中展开议论。

《孟子》:事实论证(例证法,举例论证)、事理论证两种;逻辑性强,形象性强,富有说服力。长于事实例证是《孟子》议论的一大特点,而且长于类比,多层次层层推进,显得逻辑性强。其次善作形象类比,常用故事、寓言、比喻作为其论据。

(《论语》的这几则也能充分地体现《论语》的文学特点。首先,它们全是用当时的规范性口语写成的,可以说是明白如话。其次,语言自然流畅,简约朴实,不事雕琢,不求辞采,却能表达出深刻的道理。再次,它们有一种从容不迫、多方启发的风格,体现出所谓“文如其人”的文章规律,使读者如同亲眼目睹那位被学生们誉为“循循善诱”的师长。最后,《论语》不以善譬称;但偶尔也有生动确切的比喻,使读者耳目一新。

关于《孟子》的语言特色,一般认为与《论语》基本相同,属语录体。孟子的比喻,有故事,有情节。课文中“弈秋诲人”的故事,就是一例。如“一心以为有鸿鹄之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这种故事往往就成了寓言。这样的寓言是为了说理,为了辩论。善于论辩,是孟子的特点。《孟子》里许多寓言至今仍然家喻户晓,如“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长”,等等。孟子的寓言,则多有民间故事色彩。)

六、昭示个性光彩

1、孔子教给他的学生子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认识的多元化,人们对这句名言产生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看法。对此,你又是怎样看待的?请联系实际,写出你的看法及理由。

看法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 科学的老实的学习态度和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看法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古训,不利于培养我们现代青少年的怀疑和探索精神。

我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所论述的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请你根据上联,写出下联。(宽对即可)

上联:时习悦,学思乐,自得喜;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你参加《孔孟论学习》的综合性活动

A、你将如何向同学介绍孔孟。

B、选择其中一则对你影响最大的,结合自身实践,谈谈你的理由。

C、请你讲一两则在学习上运用《孔孟论学习》中的方法很成功的名人故事。

作业设计:

1、写一篇对于《孔孟论学习》的读后感

注意读后感的写法:引、议、联、结。重点是联。

2、课外可读读《论语》《孟子》。推荐杨伯竣先生的注本。也可读读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对于理解《论语》有很大的好处。

教后记:

1.文言文的教学历来都是读译背,学生缺乏兴趣,老师教得也没劲。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赋予孩子们所做事件非凡的意义,则孩子们就会以很大的激情去做。因此,对于通常的读、译、背,我设计与作者会面、我是作者等情境,提高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体会到“圣贤”的感觉,激发学生的“豪情”。同时,又在第一课时最后设置了一个春游的具体场景,当然这也是孔子的一个教学场面,让学生的思绪与圣贤的思想一齐飞扬在田野之上。以上的几个方面实际也是学习文言时读背译的一种新的思路,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文言文的目的还是为以后自读文言文打下基础,以此积累必要的文言知识也是一个重要的任务。但是对于文言知识不能单纯的死记硬背,必须经过学生的一番努力,并进行自觉的整理归纳,这样“自得之”,才能“居之安”“资之深”“取之左右逢其源”。也能很好地锻炼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因此,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对文言现象进行整理归纳的步骤。而这篇文章又很贴合学生实际,因此让思想深入学生的体验中,让学生与自己的经历相联,并真正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当今学习积极性差、学习能力差,也与学生的单纯记背有关,不经过思考的记忆也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多设计一些激发学生思考的题目,会促进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

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老话确实有道理。教给学生死记住一篇文言文的知识,而不能“举一隅以三隅反”,则只能是“少慢差费”。应学一篇,会一类。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因此,设计了诵读法、归纳法、深入情境法、六字记文学常识法、体验诠释法、翻译法的指导等。

4.教学中经引学生走进文本,同时又要走出文本。第二课时的综合性学习与作业,即是此意图。让学生诗意地学习,感受经典的魅力,是一个梦想。

附:文章译文

第一则学过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

第二则温习旧的知识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就可以做老师了。或“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第三则学习却不思考就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只思考却不学习也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第四则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聪明。

第五则聪敏而又热爱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

第六则对于一件事了解它不如热爱它热爱它不如发自内心地喜欢研究它。 第七则不到他苦苦思索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他一个方面他不能推知其它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

第八则接受教育注重请教怎么会不顺利成功

第九则诵读《诗经》《尚书》就好像与古人生活在一起诵读《诗经》《尚书》就好像与古人一起商讨交谈。

第十则君子遵循正确的方法以获得很深的学问并想自己找到正确的方法。自己找到了正确方法所学的东西就能掌握牢固知识掌握得牢固了那么学问积累就多学问积累得多就用之不尽取之不竭。所以君子都想自己找到正确的方法。

第十一则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一会儿晒它一会儿冰冻它没有能够生存下去的。……现在围棋作为一种技能是小的技能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学不会。一位名叫秋的围棋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让他教导两个人学习围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从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听从秋的教导但心里却总是想着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弓箭来射它虽然和另一个人一起学习但不如另一个人学得好。是因为这个人的智力不如另一个人吗答案是不是这样的。

第十二则做学问就像挖井井挖得很深了还没有泉水还是一口废井。

第十三则完全相信《尚书》上所说的道理还不如没有读过《尚书》这本书。我读《武成》只是选择读其中的二三页罢了。仁道之君挥无敌于天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使血流得把舂米的木槌都漂起来了呢

篇8:孔孟论学习教案

孔孟论学习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过程与方法:熟练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及重点句子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深邃的读书精神,培养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

阅读法、讨论法教具课文音频资料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理解文中每则大意。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导入

2、作者简介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孟子(公元前372——约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他是儒家学派中思(子思)孟(孟轲)学派的主要代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是孟子的弟子们整理的孟子言论,其间杂有弟子的话语。《孟子》现仅存“内书”七篇。《孟子》一书,除了阐述儒家的“仁”的主张外,还提出了“义”的观念,提出了“性本善”、“养浩然之气”等一系列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命题。

3、整体感悟

(一)生字:论语lún不亦说乎yu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wǎngdài不悱不发fěi举一隅yú奕之为数yì辟若掘井(pì)流杵也chǔ

(二)翻译课文。《孔孟论学习》参考译文:

第一则:学过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

第二则:温习旧的知识,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就可以做老师了。或“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第三则:学习却不思考就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只思考却不学习也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第四则: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聪明。

第五则:聪敏而又热爱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

第六则:对于一件事,了解它不如热爱它,热爱它不如发自内心地喜欢研究它。

第七则:不到他苦苦思索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他一个方面,他不能推知其它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

第八则:接受教育,注重请教,怎么会不顺利成功?

第九则:诵读《诗经》《尚书》,就好像与古人生活在一起;诵读《诗经》《尚书》,就好像与古人一起商讨,交谈。

第十则:君子遵循正确的方法以获得很深的学问,并想自己找到正确的方法。自己找到了正确方法,所学的东西就能掌握牢固;知识掌握得牢固了,那么学问积累就多;学问积累得多,就用之不尽,取之不竭。所以,君子都想自己找到正确的方法。

第十一则: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一会儿晒它,一会儿冰冻它,没有能够生存下去的。……现在,围棋作为一种技能,是小的技能;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学不会。一位名叫秋的围棋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让他教导两个人学习围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从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听从秋的教导,但心里却总是想着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弓箭来射它,虽然和另一个人一起学习,但不如另一个人学得好。是因为这个人的智力不如另一个人吗?答案是:不是这样的。

第十二则:做学问就像挖井,井挖得很深了,还没有泉水,还是一口废井。

第十三则:完全相信《尚书》上所说的道理,还不如没有读过《尚书》这本书。我读《武成》,只是选择读其中的二三页罢了。仁道之君挥无敌于天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使血流得把舂米的木槌都漂起来了呢?

〖质询疑点〗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要遵循什么原则?

“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文章主旨

孔孟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孟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孟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孟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

在于“学以致用”。

二、重点语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解析孔子讲的学习,包括礼(包括各种仪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孔子讲学习,不是学过了就算,要求按一定时间去实习。在学习中还要有体会,有心得,所以说不也喜悦吗?正因为学了有体会,所以感到喜悦。学习时有朋友来共同切磋,比一个人学习好,所以说有朋友来,不也快乐吗?这样,孔子讲的学习,不光讲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提高品德教育。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这一句讲学和思的辩证关系。正确的知识,如科学一定要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去学习。不学习而光思考,不按照科学知识去思考,容易陷入迷误。只有学习与思考结合,才能学到正确的知识,不致胡思乱想,陷于迷误。思而不学,只是空想,不知道自己想的问题是否前人已经解决,倘前人已经解决了,那再去想不是白费了?倘前人没有解决,不知道从前人已经研究过处继续前进,再从头开始,是再走前人已经走过的路,也是浪费。所以一定要学与思结合才行。

三、文章思路:

(1)要有好的'求知态度

好学——谦虚老实——以学习为乐

(2)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按时复习——总结复习,发现新知——学思结合——注重启发

(3)要有好的学习原则

居之安,则资之深——积累重要——坚持不懈

(4)要有好的学习原则——修养身心

四、写作特点:

论学的这几则也能充分地体现《论语》的文学特点。首先,它们全是用当时的规范性口语写成的,可以说是明白如话。其次,语言自然流畅,简约朴实,不事雕琢,不求辞采,却能表达出深刻的道理。再次,它们有一种从容不迫、多方启发的风格,体现出所谓“文如其人”的文章规律,使读者如同亲眼目睹那位被学生们誉为“循循善诱”的师长。最后,《论语》不以善譬称;但偶尔也有生动确切的比喻,使读者耳目一新。

关于《孟子》的语言特色,一般认为与《论语》基本相同,属语录体。孟子的比喻,有故事,有情节。课文中“弈秋诲人”的故事,就是一例。如“一心以为有鸿鹄之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这种故事往往就成了寓言。这样的寓言是为了说理,为了辩论。善于论辩,是孟子的特点。《孟子》里许多寓言至今仍然家喻户晓,如“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长”,等等。孟子的寓言,则多有民间故事色彩。集备意见个案补充

作业布置: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1.温习的重要(第一,二则)。

2.学习与思考缺一不可(第三则)。

3.虚心好学(第四、五、八则)。

4.情感、态度于学习具有更重要的作用(第六则)。

5.启发式教学原则,学习主体的第一性原则(第七则)。

6.学习经典是与大师、先贤对话、交流(第九则)。

7.学习、深造的正确途径是依靠自己主动学习,主动获得(第十则)。

8.学习的关键在于专心致志(第十一则)。

9.做学问要有成就必须持之以恒,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第十二则)。

10.读书、学习要有怀疑精神(第十三则)。

课后反思

教研(备课)

组长签字教务处

(抽)检查

篇9:《孔孟论学习》学习教案

设计人 闫 淼

学习目标:

掌握有关孔子和孟子的文学常识。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如罔、殆、愤、悱、而、之等。

理解文中孔孟所论述的读书之道的观点;比较其观点和论述方法的异同。

学习古人的读书精神,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习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孔子和孟子的文学常识。

2、学习孔子的读书观点,能够熟练的翻译课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

3、学习古人的读书精神。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相信自己,我能行)

1、查阅工具书,把下面关于孔孟的知识补充完整。

(1)孔子,名 字 , 时期鲁国人, 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家, 家。《 》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它与《 》 《 》 《 》合为“四书”。

(2)孟子,名 字 , 时期邹人。 学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是记载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论语 不亦说乎 罔 殆 悱 隅 暴之

诲二人奕 鸿鹄 缴 辟若 杵

3、根据课文内容,简要说说文章从哪些方面谈了读书之道?

二、导入正课:

三、课堂展示(表现自我,我最棒)

1、齐读课文。

2、指两名学生分别介绍孔孟的知识。(根据自主学习内容演板填空。)

3、检查字音。(演板自主学习中的注音字词)

四、感知探究(团结协作,我做主)

学习课文1-9则,以学习小组为主,按下面的提示讨论完成。

第一则:解释词语:习说

句意:

第二则:解释词语:故 可以 为

句意:

这两则论述了 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第三则:解释词语:罔 殆 而

句意:

这一则强调了 和 的关系问题,要求人们把 和 相结合,不能偏废。

第四则:解释词语:知之为 是知也

句意:

这一则告诫人们 的道理。

第五则:解释词语:敏 好 耻

句意:

这一则阐述的是一个人的 对于学习具有重要作用,说明只有

才能广泛深入的学习。

第六则:解释词语:知之者 不如乐之者

句意:

这一则阐述的是 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说明只有真正的把学习当成

才能学有所成。

第七则:解释词语:愤 启 悱 发

隅 以 反 复

句意:

这一则阐述了 的教学原则(方法)。它告诉我们教师要在课堂上实施 教育,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还告诉我们学习要 的道理。

第八则:解释词语:受 重 孰 顺成

句意:

这一则阐述了 在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第九则:解释词语: 与 居 谋

句意:

这一则阐述了读书要有正确的观念,强调学习经典是与大师、先贤的 、

五、质疑解难(展现自我,我最强)

以上孔子的9则语录分别从哪些方面谈了读书之道?

总结:学了这几则语录之后,你有何收获?请简要谈谈。

六、巩固检测: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强调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是:

告诫我们学习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的是:

强调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的是:

强调温习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的是:

2、在这9则中找出下列词语并解释:

通假字:

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3、翻译;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出自这9则语录的成语有:

七、板书设计:

八、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孟子的读书观点,能够熟练的翻译课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

2、学习古人的读书精神。

3、理解文中孔孟所论述的读书之道的观点;比较其观点和论述方法的异同。

学习过程:

一、复习有关孔孟的文学常识导入。

二、齐读课文,感知探究。

学习课文10-13则,以学习小组为主,按下面的提示讨论完成。

第十则:解释词语:造 之 以道 得 居 安

资 逢 原 故

句意:

这一则中孟子强调在学问上要想获得很深的造诣,必须遵循 ,怎样才能够获得呢?要靠自己去 。

第十一则:解释词语:虽 一日暴之 寒 夫 奕

为 数 通国 善 使 诲 惟

鸿鹄 思援 缴 俱 弗若 为是 非然

句意:

这一则孟子阐述了学习要 的道理。首先孟子以“天下易生之物”为例,说明了学习要 ;然后又以“奕秋诲二人奕”之事说明学习要 。

第十二则:解释词语:有为者 辟若 轫

句意:

这一则孟子用“掘井”的道理阐述了 的道理。

第十三则:解释词语:尽 于 二三策 至

仁 流 杵

句意:

这一则孟子举《尚书》中《武成》的例子告诉我们要辩证的看待书中的记载,说明

在学习中不要 ,要有 。

三、质疑解难:

1、以上几则孟子的'语录分别从哪几方面谈了读书之道?

总结:学了这几则语录之后,你有何收获?请简要谈谈。

2、《论语》的议论方式与《孟子》有什么不同?

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四、巩固检测:

1、在这四则语录中找出下列词语并解释:

通假字: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2、出自这四则语录的成语有:

五、板书设计:

《孔孟论学习》全文译文(翻译)

孔孟论学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

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而立,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受迷惑,五十

岁时懂得自然的规律、法则,六十岁听到别人说的话,用不着怎么想,就能领会,七十岁随

心所欲,而(任何念头)又不超过规矩、法度。”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译文】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是)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不

得其义,无所收获),(对学习)感到危险而没有信心。”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

【译文】

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称他(谥号)为‘文’?”孔子说:“(他)聪明好学,不

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称他(谥号)为‘文’。”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

【译文】

孔子说:“好比堆积土山,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堆成,如果停止了,我也就停止了;好比

填平洼地,即使只倾倒下一筐土,如果继续干,我也就前进了。”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

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孟子・告子上》)

【译文】

孟子说:“王的不聪明,不值得奇怪。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

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也)没有能够生长的了。我和王相见的次数太少了,我退居在

家把王冷淡到了极点(而那些谄谀小人就乘机来到王的身边),我怎么帮助他(指王)使他

的善良之心萌发呢?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

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孟子・告子上》)

【译文】

(譬如)现在下围棋作为技术,仅是小技术;(如果)不一心一意,也就不能学到。弈

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假如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

智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

【译文】

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却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起弓箭去射它,虽

然他是与那个人一起学习,(成绩肯定)不如那个人了。这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不如那个人

吗?回答是:不是这样的。”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

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尽心下》)

【译文】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其中的)《武成》篇,

(不过)采用它两三片(竹简)罢了。仁道的人在天下没有敌手,凭极仁道的(周武王),

来讨伐极不仁道的殷纣王,怎么会血流漂杵呢?”

篇10:《孔孟论学习》的教案

阅读能力目标

1)熟悉文言文的语言现象,感知古今语言的不同。

2)感知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

写作能力目标

能够对读书生活中的人和事发表见解。

思想教育

了解古今对读书的认识,树立良好的读书观。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作者、作品简介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孟子(公元前372——约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他是儒家学派中思(子思)孟(孟轲)学派的主要代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是孟子的弟子们整理的孟子言论,其间杂有弟子的话语。《孟子》现仅存“内书”七篇。《孟子》一书,除了阐述儒家的“仁”的主张外,还提出了“义”的观念,提出了“性本善”、“养浩然之气”等一系列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命题。

三、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一)生字: 论语 lún 不亦说乎yu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wǎnɡ dài 不悱不发fěi 举一隅yú 奕之为数yì 辟若掘井(pì) 流杵也chǔ

(二)翻译课文。《孔孟论学习》参考译文:

第一则:学过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

第二则:温习旧的知识,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就可以做老师了。或“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第三则:学习却不思考就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只思考却不学习也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第四则: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聪明。

第五则:聪敏而又热爱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

第六则:对于一件事,了解它不如热爱它,热爱它不如发自内心地喜欢研究它。

第七则:不到他苦苦思索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他一个方面,他不能推知其它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

第八则:接受教育,注重请教,怎么会不顺利成功?

第九则:诵读《诗经》《尚书》,就好像与古人生活在一起;诵读《诗经》《尚书》,就好像与古人一起商讨,交谈。

第十则:君子遵循正确的方法以获得很深的学问,并想自己找到正确的方法。自己找到了正确方法,所学的东西就能掌握牢固;知识掌握得牢固了,那么学问积累就多;学问积累得多,就用之不尽,取之不竭。所以,君子都想自己找到正确的方法。

第十一则: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一会儿晒它,一会儿冰冻它,没有能够生存下去的。……现在,围棋作为一种技能,是小的技能;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学不会。一位名叫秋的围棋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让他教导两个人学习围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从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听从秋的教导,但心里却总是想着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弓箭来射它,虽然和另一个人一起学习,但不如另一个人学得好。是因为这个人的智力不如另一个人吗?答案是:不是这样的。

第十二则:做学问就像挖井,井挖得很深了,还没有泉水,还是一口废井。

第十三则:完全相信《尚书》上所说的道理,还不如没有读过《尚书》这本书。我读《武成》,只是选择读其中的二三页罢了。仁道之君挥无敌于天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使血流得把舂米的木槌都漂起来了呢?

〖质询疑点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要遵循什么原则?

“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三、作业:

试背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文章主旨

孔孟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孟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孟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孟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二、重点语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解析 孔子讲的学习,包括礼(包括各种仪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孔子讲学习,不是学过了就算,要求按一定时间去实习。在学习中还要有体会,有心得,所以说不也喜悦吗?正因为学了有体会,所以感到喜悦。学习时有朋友来共同切磋,比一个人学习好,所以说有朋友来,不也快乐吗?这样,孔子讲的学习,不光讲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提高品德教育。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 这一句讲学和思的辩证关系。正确的知识,如科学一定要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去学习。不学习而光思考,不按照科学知识去思考,容易陷入迷误。只有学习与思考结合,才能学到正确的知识,不致胡思乱想,陷于迷误。思而不学,只是空想,不知道自己想的问题是否前人已经解决,倘前人已经解决了,那再去想不是白费了?倘前人没有解决,不知道从前人已经研究过处继续前进,再从头开始,是再走前人已经走过的路,也是浪费。所以一定要学与思结合才行。

三、文章思路

(1)要有好的求知态度

好学——谦虚老实——以学习为乐

(2)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按时复习——总结复习,发现新知——学思结合——注重启发

(3)要有好的学习原则

居之安,则资之深——积累重要——坚持不懈

(4)要有好的学习原则——修养身心

四、写作特点

论学的这几则也能充分地体现《论语》的文学特点。首先,它们全是用当时的规范性口语写成的,可以说是明白如话。其次,语言自然流畅,简约朴实,不事雕琢,不求辞采,却能表达出深刻的道理。再次,它们有一种从容不迫、多方启发的风格,体现出所谓“文如其人”的文章规律,使读者如同亲眼目睹那位被学生们誉为“循循善诱”的师长。最后,《论语》不以善譬称;但偶尔也有生动确切的比喻,使读者耳目一新。

关于《孟子》的语言特色,一般认为与《论语》基本相同,属语录体。孟子的比喻,有故事,有情节。课文中“弈秋诲人”的故事,就是一例。如“一心以为有鸿鹄之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这种故事往往就成了寓言。这样的寓言是为了说理,为了辩论。善于论辩,是孟子的特点。《孟子》里许多寓言至今仍然家喻户晓,如“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长”,等等。孟子的寓言,则多有民间故事色彩。

五、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从学习方法、态度、原则、意义四方面谈:也可细分为十方面。自得之、启发式与今主动学习最有关)

从以下十个方面谈了读书之道:

1. 温习的重要(第一,二则)。

2. 学习与思考缺一不可 (第三则)。

3. 虚心好学(第四、五、八则)。

4. 情感、态度于学习具有更重要的作用(第六则)。

5. 启发式教学原则,学习主体的第一性原则(第七则)。

6. 学习经典是与大师、先贤对话、交流(第九则)。

7. 学习、深造的正确途径是依靠自己主动学习,主动获得(第十则)。

8. 学习的关键在于专心致志(第十一则)。

9. 做学问要有成就必须持之以恒,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第十二则)。

10. 读书、学习要有怀疑精神(第十三则)。其议论方式主要是两种。其一是直截了当提出观点(直接下结论),如第五、七则。这第二种议论方式为第一、二、三、四、六则。这和《论语》的语言精练有关,同样属于事理例证的,《孟子》成为格言式句子的就较少。此外,第八、九两则分别属于第二、第一种。课文中《孟子》的论证方式的总特点是:一是因长于类比,多层次层层推进,显得逻辑性强。二是善作形象类比,常用故事、寓言、比喻作为其论据。这是孟子的突出特点,为孔子所不及。其议论方式也是两种。其一是事理论证,即第十则,此则层层推进特别明显。其二是事实论证,即例证法,形象类比,即第十一、十二、十三则。长于事实例证是《孟子》议论的一大特点,这样的议论往往有较强的说服力。

板书:

1. 温习的重要(第一,二则)。

2. 学习与思考缺一不可 (第三则)。

3. 虚心好学(第四、五、八则)。

4. 情感、态度于学习具有更重要的作用(第六则)。

5. 启发式教学原则,学习主体的第一性原则(第七则)。

6. 学习经典是与大师、先贤对话、交流(第九则)。

7. 学习、深造的正确途径是依靠自己主动学习,主动获得(第十则)。

8. 学习的关键在于专心致志(第十一则)。

9. 做学问要有成就必须持之以恒,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第十二则)。

10. 读书、学习要有怀疑精神(第十三则)。

word该篇孔孟论学习教案教学设计(精选10篇)范文,全文共有53306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孔孟论学习教案教学设计(精选10篇).doc》
孔孟论学习教案教学设计(精选10篇)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