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藤野先生教学教案设计(精选7篇)范文

(作者:mars2000时间:2024-03-29 15:58:29)

好范文网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7篇《语文藤野先生教学教案设计》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到更多与《语文藤野先生教学教案设计》相关的范文。

语文藤野先生教学教案设计(精选7篇)

篇1:《藤野先生》初二语文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2、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讲清课文以时间为顺序和“我”的思想变化为线索,围绕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精心组织典型材料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藤野先生的高尚风格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2、弄懂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一些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

2、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

(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3、介绍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在阅读时:

1 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2 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赞扬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贵品质,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教师巡回辅导,学生自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学生阅读的时间与速度。)

三、阅读完毕,根据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

1、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提问,补充书中没有的注释。

(1)绯(fēi)红:鲜红。 (2)宛如:好像。

(3)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4)遗民:①留下的在国外的人; ②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 (5)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6)陌(mò)生:不熟悉。 (7)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8)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9)匿名(nì):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10)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11)杳(yǎo):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 (12)瞥(piē)见:很快地看一下。

(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14)喝(hè)彩:大声叫好。

(15)决意:拿定主意,。

(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2、(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4)与藤野先生相处写了他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认真负责、正直热情、严谨求实的精神。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5)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第二部分(第4—36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四、研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请一学生朗读,同学们看书并考虑: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无非”、“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1、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2、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3、“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这群人生活空虚、无聊,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也就是作者要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第3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由记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转到记叙在仙台的见闻和感受。

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板书段意:写“我”在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

六、在课后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划分第二部分的层次。

明确:该部分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第二层(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并通过写藤野先生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第三层(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第四层(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七、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的内容。

学生默读第4、5两段,思考下列问题: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大概”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作用?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居然”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要点:

1、因为“日暮里”中“日暮”会使作用自然想到“日暮途穷”之意,从而触发他对社会黑暗的忧愤之情,所以记得;“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记得。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大概是物以希以贵罢。”“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

3 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中要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将作者在生活上的刻苦精神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 “居然睡安隐了。”“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竟没有想到的意思。该词前面写的内容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作者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之外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以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的生活上的刻苦精神,用“居然”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板书第一层次层意:写“我”到仙台途中的所见和在仙台受到的优待,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八、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二层次内容。

学生快速诵读课文的第6—23段,并思考下列问题;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作者着得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学生边复述课文内容,边回答上述问题。教师归纳,明确:

1、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然后作者又从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书的情景和耳闻先生的衣着模胡,来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检朴的崇高品德。

2、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1)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3)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直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4)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这四件事,(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板书第二层次层意:记与藤野先生相识和相处中的几件事,赞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九、总结全文,请学生归纳中心思想,概括本文写作特点。

1、脉落分明,记叙有序,按照表现人物品质的需要组织材料。

2、抓住特征和选取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来描绘人物。

(由上内容均可由学生根据研习的内容在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十、布置作业 。

1、学习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和事迹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短文。(要求:选自己熟悉的人来写,写前要认真观察,并能作出进一步的接触和深入了解。)

2、选读几段感情色彩浓烈的文字。

篇2:《藤野先生》教案设计

《藤野先生》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2、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 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讲清课文以时间为顺序和“我”的思想变化为线索,围绕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精心组织典型材料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藤野先生的高尚风格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2、弄懂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一些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   [教学时数]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通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落、记叙顺序,分清课文中变换的几个地点,了解全文记叙的几件主要事情,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3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  (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  (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3、介绍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在阅读时:  1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2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赞扬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贵品质,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教师巡回辅导,学生自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学生阅读的时间与速度。)  三、阅读完毕,根据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 1、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提问,补充书中没有的注释。  (1)绯(fēi)红:鲜红。 (2)宛如:好像。  (3)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4)遗民:①留下的在国外的人;②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 (5)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6)陌(mò)生:不熟悉。(7)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8)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9)匿名(nì):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10)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11)杳(yǎo):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12)瞥(piē)见:很快地看一下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14)喝(hè)彩:大声叫好。  (15)决意:拿定主意,。   (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2、(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4)与藤野先生相处写了他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认真负责、正直热情、严谨求实的精神。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5)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第二部分(第4―36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四、研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请一学生朗读,同学们看书并考虑: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无非”、“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1、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2、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3、“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这群人生活空虚、无聊,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也就是作者要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第3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由记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转到记叙在仙台的见闻和感受。  板书段意:写“我”在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这一部分课文,复习研习的内容。(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  2、完成“理解・分析”题一、二。 

篇3:《藤野先生》教案设计

教学设想

在学习时,要注意学习文章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体会文章中浓厚的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脉络分明、记叙有序的写作特点。在教学上,要引导学生多朗读,多感悟,多讨论。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背诵《赠从弟》

二、释题及写作背景

1.学生速读课文注释①,了解文章的出处及藤野先生。

2.介绍写作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求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人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作此文时,正当“三• 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学生默读课文,疏通有关阅读障碍

要求:1.标注出难字难词。

2.注意:文章变换了几个地点?

3.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并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学生默读后,讨论明确:

1.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

绯(fēi)红:鲜红。

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的人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瞥(pīe)见:很快地看一下。

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遗民:a.留下的在国外的人;b.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c.大乱后遗留下来的人民。

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它的名字叫。

2.文章变换的地点有三个:(1)“我”在东京;(2)“我”在仙台;(3)“我”离开仙台后。

3.全文共有38段,划分时可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篇4:《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在学习时,要注意学习文章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体会文章中浓厚的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脉络分明、记叙有序的写作特点。在教学上,要引导学生多朗读,多感悟,多讨论。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

一、背诵《赠从弟》

二、释题及写作背景

1、学生速读课文注释①,了解文章的出处及藤野先生。

2、介绍写作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

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求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人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作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学生默读课文,疏通有关阅读障碍

要求:

1、标注出难字难词。

2、注意:文章变换了几个地点?

3、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并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学生默读后,讨论明确:

1、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

绯(fēi)红:鲜红。

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的人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瞥(pīe)见:很快地看一下。

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遗民:a、留下的在国外的人;b、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c、大乱后遗留下来的人民。

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它的名字叫。

2、文章变换的地点有三个:

⑴“我”在东京;

⑵“我”在仙台;

⑶“我”离开仙台后。

3、全文共有38段,划分时可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第二课时

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部分内容。

2、思考:

⑴请标出最能表现清国留学生丑态的词语和句子。

⑵对于这些清国留学生,“我”是持什么态度?哪些词语表明了“我”的态度?

⑶从“我”的态度,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思想?

此处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思考后明确: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中,作者着重描写了清国留学生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而“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这一部分内容,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也为下文与藤野先生相识埋下伏笔。

第三课时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的内容,引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这一部分内容较多,请学生先默读课文,然后思考:这一部分可以分为几层?

讨论后明确: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

第二层(第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和相处的故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

第三层(第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

第四层(第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2、提问:在去仙台的途中,作者对“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点记得很清楚,这是为什么?

明确:“日暮里”,触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印象深刻;“水户”则是反清志土客死的地方。这两处作者牢记不忘,表现了爱国的思想感情。

3、提问:作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

明确: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4、请细心体会以下几个句子:

⑴大概物以稀为贵罢。

⑵我在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

⑶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

请体会一下:作者对这种种优待有什么感受?

明确:作者感到受到的不是尊重,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5、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第6~23段:

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选取的典型事例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人物品质的特点,让学生明白写记叙文时对事例要有所选择。如果前一环节(即填空)解决得比较好,则此处只要稍做归纳即可。参考答案如下: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

6、学生阅读第二部分第三层次内容,要求学生思考:这一层次中写了几件事情?

明确:写了两件事情,一是匿名信事件,二是看电影。

7、指名学生分别复述这两件事的基本内容。

思考:这两件事情给作者怎样的刺激?

学生讨论后明确: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终于这流言消灭了”,鲁迅的正义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

可以引导学生诵读文章第31段,进一步体会作者所受到的刺激。

8、教师补充讲述,作者为什么要弃医从文,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爱国精神。

具体解释请参看课文有关注释。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作者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9、阅读第32~35段。引导学生想像作者与藤野先生分别时的情景。

第四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齐声朗读课文第三部分。

2、与藤野先生分别后,作者说:“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有怕敢写了。”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对中国在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对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竟”字将自己的这种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

3、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

学生讨论后明确: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二、综合评价

1、学生迅速默读全文,思考:这篇散文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又是以什么作为中心记叙的?以什么为线索来记叙的?

明确: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2、总体认识藤野先生的主要特征:

要求学生再次结合课文第6~23段进行分析概括。总体性格请参看前面的分析。

3、再次感受藤野先生的主要事迹:

可以引导学生精读藤野先生事迹中的某一个片段,深入理解。如精读“订正讲义”一事,教师可以引导性地提出以下问题:①“大约是星期六”和“第二三天便还我’’当中交代了时间,有什么作用?②鲁迅看了订正后的讲义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③冒号后并举的学科名有什么用意?

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可以培养学生推敲词句内涵的能力,领会词语或者句子中所蕴涵的深刻意义。对于学生的回答,不强求一致,只要合理即可,主要把握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答案是否合理。

三、课文学习总结

这篇文章虽然主要是歌颂藤野先生,怀念藤野先生,但字字句句都倾诉着鲁迅先生爱国的心声,处处散发出鲁迅先生强烈的无法抑制的爱国激情。全文组织严密,脉络分明,选用了典型事例,运用了白描、对比、映衬等方法刻画人物,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四、布置作业

【课后记】

学生对课文的独立理解还不够透彻,主要是对历史和背景的不了解,人物的刻划学生理解的比较透彻。自主力好!要发扬。

篇5:《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是暗线。教学时,可以采用由主到次、由整体到局部的教学思路,首先弄清文章的主要形象藤野先生,然后再突破其他相关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多朗读,多感悟,多讨论。

教学目标:

1、学习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组织材料,学习抓住人物特征,通过具体事例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体会、理解文章含义丰富的语言,掌握文章叙事线索。

3、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崇敬之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教学重点、难点:

1、明确文章的线索,探讨文章的主题。

2、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归纳其性格特征。

3、联系材料,领会作者弃医从文的情感因素,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让学生说说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并阐述理由。(有老师、父母、朋友、还有偶尔相识的陌生人)再让学生说说在成长中,哪件事最让你难忘?

由学生的回答导入文章。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讲述了他与先生的交往。鲁迅先生怀念藤野先生的原因与我们刚才所讲的原因是不是一样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课文。

2、复习有关《朝花夕拾》的知识。让学生说出已经学过的两篇课文的名称。然后说说在《从》《阿》及《藤野先生》三者之间的先后顺序。

顺序是《阿》《从》《藤野先生》,作品是按照作者成长的经历来排列的,《朝花夕拾》是一本回忆散文集。

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速读课文。

1、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些事情?

(2)文章重点写了发生在哪里的事情?此外还写了什么地方的事情?你能说出文章中的地点变化吗?

2。、明确:

(1)文章以作者在日本仙台求学的经历为线索,写了作者在日本求学的一段经历,即写了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时藤野先生的关心,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即离开仙台等一系列事情。

(2)重点写了发生在仙台的事情,此外还写到了东经等地的事情。文章中的地点变化:东京——仙台——中国。

三、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是文章的叙事线索,以次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划分

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3):在东京的所见及去仙台求医的缘由。

第二部分(4—35):在仙台学医,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及弃医从文的经过。

第三部分(36—38):回国后对藤野先生的思念。

四、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朗读课文前三段,体会鲁迅文笔特点。

2、讨论交流:

(1)这部分文字所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2)作者对所描写的对象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你能够通过具体的语句来分析吗?

明确:

所描写的对象是“清国留学生”速成班的其他成员。对他们是一种厌恶之情,这是从他们逛公园,赏樱花,梳辫子,学跳舞等事情中可以看出。这也许也是鲁迅为什么要离开繁华的东京的原因所在。

(3)一些段落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明确:

比喻、反语的巧妙使用,使文章语言幽默,风趣而又不失力度。文章中这样描写“清国留学生”:“但花下……实在标致极了”

这段文字在准确地形容与细致的描写的基础上,作者还把“清国留学生”的精神风貌刻画出来了,本来是担当着救国重任的留学生,到东京之后,则不思进取,反而追逐时髦,将头发弄得油光可鉴,尤其可悲的是,始终不忘记那条象征落后和耻辱的大辫子,反而将其弄得十分醒目,令人恶心。文章用比喻和反语夸张,将讽刺之情巧妙地流露在字里行间。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文章的主题是记叙在仙台求学及与藤野先生交往的经历,那主要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呢?说说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呢?

明确:

文中主要写了修改订正讲义、订正解剖图、担心我怕鬼、问中国女人裹脚等四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严格要求以及对学术的孜孜不倦的求实精神。

2、作者初见藤野先生时,藤野先生是什么样子的?

明确: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夹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通过肖像描写,写了他的穿着,穿插了他穿衣服的掌故,表现了藤野先生是一个不注重穿着的人,生活朴素、简单。

3、朗读第24—31段,思考,这一部分写了那几件事?从中可以反映出作者何种思想感情?请用文章中的语言说明。这两件事情给作者怎样的刺激?

学生讨论后明确:写了两件事,即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终于这流言消灭了”,鲁迅的正义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

4、我想现在肯定有些同学会有想法,本文题目是藤野先生,为何写这几件事?

明确: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滋事是给藤野先生做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事件是作者告别藤野先生的直接原因。总之,这些材料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的品质有密切关系。同时还表现了作者那份强烈的爱国热情。

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到35段,已经完成了对藤野先生的回忆,为什么作者还要说自己回国以后的一些感想呢?

讨论明确:此部分一方面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影响之大,另一方面表现我在实践自己弃医从文的誓言。

2、朗读这一部分,画出我对藤野先生思念的句子我影响之大的句子以及表现我实践自己弃医从文的句子。

3、结合课后练习一,文章以回忆藤野先生为主,为什么还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我在日本的遭遇和思考呢?

请参考教学用书P6页。

4、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什么启示?请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

四、小结

课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鲁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暗线组织材料,体现了藤野先生崇高的精神和鲁迅深切的爱国感情。文章语言精练,幽默而又犀利,抓住了人物的特征,生动而又传神,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好好借鉴,用我们的笔记住我们最怀念的人。

篇6:《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导学目标】

1.了解文章围绕中心取材,以时间为顺序,明暗两条线索相结合进行记叙的特点。

2.学习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3.联系背景深刻理解文中含义隽永的语句,解读本文的主旨。

4.学习藤野先生高尚品格,体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操。

教学方法指导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回忆了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曾说过“在我所认为我之师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个日本人——藤野先生。那藤野先生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什么让鲁迅如此感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吧!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绯红(fēi)发髻(jì)畸形(jī)不逊(xùn)匿名(nì)

诘责(jié)喝采(hè)杳无消息(yǎo)瞥见(piē)深恶痛疾(wù)

2.识记重点词语的词义。

绯红:鲜红。

宛如:好像。

标致:漂亮,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

客死:死在异国他乡。

畸形:不正常的形状。

不逊:傲慢无礼。逊,谦逊。

匿名:不具名或不署真实姓名,匿,隐藏。

诘责:责问。

托辞:找借口。

适值:正好遇到。

杳:这里指音讯或形影消失。

瞥见:很快地看一下。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了极点,常写作“深恶痛绝”。

3.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首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的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有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等等。

4.背景介绍

鲁迅1902年留学日本,在补习日语的同时,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于危亡。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1909年,由日本回国,鲁迅先生在仙台学医时幸遇藤野先生,不久又惜别藤野先生,在与藤野先生阔别20年后,鲁迅先生满怀深情地写下了这篇回忆性散文。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思路,把握叙事线索,思考:

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在这段经历中,作者转换了三个地点,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交流点拨】“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我离开仙台之后”。

2.文章标题是对全文内容的精练概括。据此,你认为课文是以什么为中心记叙的;叙述线索又是什么?谈谈自己的理解。

【交流点拨】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往仙台的缘由,接着写初到仙台受到优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3.课文除直接写藤野先生外,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材料又是围绕什么线索来组织的?

【交流点拨】在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的恶浊、庸俗的生活,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受到仙台医专的职员的优待,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作者两次易地求学,两次辗转奔波,无不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感受形象

1.学生跳读课文,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以“藤野先生是一个________的人”组织语句,选择角度概括人物形象。

【交流点拨】

(1)特点鲜明的肖像:“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的医学教授。

(2)生活习惯角度:生活简朴。

(3)治学角度:认真负责、治学严谨。

(4)对待学生角度:热情诚恳,循循善诱。

2.文中具体写了几个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的典型事例?给每一个事例拟一个小标题,并思考这几件事分别体现了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篇7:《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一、自主学习

1、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2)背景链接

本文记叙的是作者1902年赴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当时的中国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其中就有日本对中国的侵略。1902年4月鲁迅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一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3)相关资料

藤野严九郎(1874—1945)日本福井县人,世代为医,藤野严九郎是藤野家第六代医生。

1896年从爱知医学校毕业,留校作解剖学教师奈良坂的助手。1901年10月,藤野应聘到仙台医专任解剖学讲师,其时藤野刚刚满27岁。他和敷波重次郎教授担任一年级的解剖学理论。他还担任二年级的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一年级的专业课只有解剖学,一年级的`正副班主任大体上照例由敷波和藤野担任。班主任管理的范围很广,据当时仙台医专规定,诸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管理教导、出席情况、考试成绩的统计以及教室的整理和保管,都由正副班主任负责。1904年7月6日,即大约鲁迅到仙台前两个月,藤野由讲师升为教授。1915年决定成立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被迫于6月底提出“请求免职”,1917年回故乡自立诊所,1945年8月11日在福井逝世,享年72岁。

2、给加点字注音。

绯红(  ) 宛如(  ) 驿站(  ) 解剖(  ) 油光可鉴(  )

畸形(  ) 不逊(  ) 匿名(  ) 血管(  ) 深恶痛疾(  )

诘责(  ) 挟着(  ) 教诲(  ) 杳无消息(  ) 瞥(  )

二、问题点拨

1、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

2、“东京也无非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

3、“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4、“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三、合作探究

1、课文除直接写藤野先生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2、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

3、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

4、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

5、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

6、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

7、谈谈匿名信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8、匿名信事件说明了什么?

四、交流展示

交流展示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拨及互动答疑的内容

五、抽测达标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角jiǎo  号角 角落 头角 群雄角逐

B.笼lóng  笼子 牢笼 笼屉 烟笼雾锁

C.量liáng  思量 打量 测量 量体裁衣

D.削xuē   剥削 削减 瘦削 日削月割

2、对下面一段话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A.比喻 借代 夸张

B.比喻 夸张 反语

C.夸张 反语 拟人

D.反语 比喻 对比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班主任的教育下,韩志颖很快克服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B.全校同学讨论并听取了王校长关于教育改革的报告。

C.菜市场向居民供应青菜、萝卜、土豆、苹果等蔬菜。

D.开展优质教学活动后,李老师的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六、拓展延伸

对于课文主旨的理解,下面的说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

(1)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七、学生感悟

学习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和事迹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短文。(要求:选自己熟悉的人来写,写前要认真观察,并能做出进一步的接触和深入了解。)

word该篇语文藤野先生教学教案设计(精选7篇)范文,全文共有17174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语文藤野先生教学教案设计(精选7篇).doc》
语文藤野先生教学教案设计(精选7篇)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