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教学设计范文

(作者:快乐2020时间:2024-04-13 08:51:29)

课题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型

新授课

集体备

课时间

课时

主备人

教 学

目 标

核心

素养

目标

唯物史观: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的背景,认识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是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时空观念:概括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历史解释: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评价

史料实证: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家国情怀:体会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认同并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重 点

难 点

教学重点: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教学过程和内容

备课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第1课时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贲卦·彖传》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文化是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

中华传统文化: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华文化,是在长期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易除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中华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思想观念。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先秦时期:中华文化的奠基

中华文明多元起源。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考古发现证明,无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还是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

古人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华夏也指中原诸侯国民。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大约从夏朝开始,中国进入青铜时代。在青铜时代,国家建立,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汉字发展成熟。商朝的青铜铸造工艺水平相当高。西周时期,青铜礼器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礼制的发展与完善。到战国时期,随着铁器推广,青铜制造业逐渐衰落。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礼记·乐记》

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愈于野乎?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汉书·艺文志》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战国时期,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百家争鸣”局面出现。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2.秦汉时期:中华文化形成

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

为巩固大一统局面,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3.魏晋至宋元:中华文化的成熟与繁盛

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文化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

魏晋玄学盛行:思想上,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政治上,主张“无为”;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特点:儒、道结合。

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发展。

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格物致知”。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他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4.明清时期:中华文化的传承与衰落

明朝中期,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也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5.近代以来:中华文化的转型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20世纪初期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

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

中华文化的进步。五四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继承和不断创新所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

第2 课时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

周公曰:"呜呼!我闻曰:昔在殷王中宗,严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惧,不敢荒宁。

——《尚书·无逸》

“仁者,人也。”——《礼记·中庸》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入手,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能力秩序。

政治所兴,在顺民心;政治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管子·牧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1《君道》

人本思想体现到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仁政”说,其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中华文化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

——《易传·系辞上》

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自然而然。他的哲学思想中凸显了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

战国时期,荀子更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他们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3.中华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篇》

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张载概括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家国情怀的体现。

4.中华文化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战国)管子

故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1)。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是以民皆劝其赏,畏其罚,相率而为贤者,以贤者众而不肖者寡,此谓进贤。然后圣人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谓事能。故可使治国者使治国,可使长官者使长官,可使治邑者使治邑。凡所使治国家、官府、邑里,此皆国之贤者也。

——《墨子·尚贤中》

"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荀子·成相》

西周初年,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春秋时期,崇德的思想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治国,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他要求人人都应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些思想不仅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固鼎新的大变革,也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中华文化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战国时期的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

6.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

西周末年的太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即“和”,才能产生新事物。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和”的思想作为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思考1:阅读材料,选取其中一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谈其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探讨其在中华文化中占有怎样的地位,反映了怎样的精神。

核心思想理念:。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

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

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艺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理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1月25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即爱国主义的民族情怀、团结统一的价值取向、贵和尚中的思维模式、勤劳勇敢的优良品质、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厚德载物的博大胸襟,崇德重义的高尚情怀等。

中华文化的核心概念,或称为“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与奋斗中经由经验凝结而成的文明精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写照,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体现。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特点: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品格。

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中华文化是在中华大地上产生和发展的。各民族文化经过交流与交融,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

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中华文化从不排斥外来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具有强大的凝聚性。

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具有连续性。

思考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

核心要点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特征形成。中华文化和周边各民族文化一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率先成为核心,构成中华文化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吸收其他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中,中华文化从未中断,传承至今。

2.价值:

宣传及阐释中国特色,必须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基本国情的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摘编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它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从未中断的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思考3:如何区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谈谈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的认识。

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

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

(1)精华部分:

仁、中庸: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

仁政、民本、德治:利于社会稳定,保证统治长治久安。

刚健自强、刻苦勤劳等进取精神。

注重道德、团结、诚信、气节等民族精神。

见义忘利、见危授命,“与利国家而不为身谋”。

注重社会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2)糟粕部分:

维护尊卑等级的纲常礼教。

压抑人性,“从天理灭人欲”。

摧残妇女的三从四德、缠足、一夫多妻制等。

扼杀创造性的“八股取士”。

宣扬迷信,培养愚忠愚孝的奴才意识。

要用扬弃的哲学观点,“取其精华,剔除糟粕”,不能因传统文化中有优有劣,就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

(3)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认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文化沃土和精神底蕴。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融汇贯通、相互契合、共同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导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大同理念、自强精神、取之有道的义利观等,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文化资源、精神力量,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为创建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提供文化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彰显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彰显中华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是文化强国战略的前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思想源泉。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融通,一方面,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升华;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源”和“流”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独特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问题的重要启示,中华民族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愿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word该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教学设计范文,全文共有6754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教学设计.doc》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教学设计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