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5篇范文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1
一、新课导入
本文选自《通俗论集》,标题是一个关系型的题目,表面看二者是并列的,实际上重点在谈“怀疑”的重要性,怀疑是一切学问的前提基础和手段,没有怀疑的精神就没有新发明、新学说的产生和创立。
二、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学习文中生字、词;
2、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及之间的逻辑联系;
3、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4、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三、师生探究
1、本文选自《通俗论集》,标题是一个关系型的题目,表面看二者是并列的,实 际上重点在谈“怀疑”的重要性,怀疑是一切学问的前提基础和手段,没有怀疑的精神就没有新发明、新学说的产生和创立。本文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2、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我国当代史学家,江苏苏州人。 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3、读准字音
程颐yí 张载zài 虚妄wàng 停滞zhì 凶险xiǎn
视察chá 轻qīng信 盲máng 从 折zhé 扣 流俗sú
墨mò守 譬pì如 怀疑yí 塾shú师 辩biàn论
顾颉jié刚 不攻gōng自破 腐草为萤yíng
4、学习词语
凶险xiōng xiǎn狠毒奸险;危险可怕; 凶狠险恶。
视察shì chá上级人员到下级机构或现场检查工作。
轻信qīng xìn轻率地相信。
虚妄xū wàng没有事实根据的。
盲从máng cóng盲目地附合随从。
折扣zhé kòu买卖货物是,照标价减去一个数目,减到原标价的十分之几叫做几折或几扣。
流俗liú sú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
墨守mò shǒu为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停滞tíng zhì停下,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堵车。
不攻自破 bù gōng zì pò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
譬如pì rú 例如。
辨伪去妄biàn wěi qù wàng识别虚假的,去掉无事实根据的(多指理念或学说)。
尽信书不如无书jìn xìn shū bù rú wú shū意思是完全相信书还不如没有书。
5、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3-5),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这部分可分两层。
第三部分(6),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四、自主学习(一)
1、 第1、2段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2、第3段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明确:这句是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事实和根据”的两种“来源”,不是举例论证。如果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
3、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明确:【1】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然就要出现一个问题——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2】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
【3】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动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垫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第4段可以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
【1】 第一层(开头到“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指出“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种“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怀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2】第二层(“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学根据”)举二例(“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记载)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
第三层(末句“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5、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是否可以去掉第五段?两段的内容有何相异?
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5段则说“我们不论对干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4段,又写第5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
6、第5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本段用了正反对比(“因怀疑而思索……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和道理论证(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两种论证方法。
7、第6段课文第一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论述了什么分论点?
【1】承上启下。【2】归结了第3、4、5段课文分论点后,提出第6段课文的分论点:怀疑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五、自主学习(二)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治学必须有怀疑的精神。
2、本文的两个分论点是什么?
分论点1-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步骤。
分论点2-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有哪些?
【1】 事实论据:
(1)国难危机时的口头消息;
(2)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3)听说“腐草为萤”;
(4)戴震善问的例子。
【2】道理论据:
(1)“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2)“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疑”—张载
(3)“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六、巩固练习
1、通读课文,同学之间讨论: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有什么样的内涵?它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
【1】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随便轻信的态度,就是作者所说的怀疑精神。
【2】怀疑精神是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是做学问的前提。
2、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对此,你怎么看?
不绝对。凡是称得上学问家的,都具备怀疑精神,没有这种精神,他也成不了学问家。
【2】这段文字中有四个“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
顺序不能调整。因为,这四个“常常……” 是“一切学问家”对“流俗传说”“过去学者的学说”从“怀疑”到“修正”的认识发展过程,是符合逻辑的,体现了议论文语言严谨的特点。
3、摘抄、熟记课文所引用的名言,并在课外搜集有关治学方法的名言警句。
【1】学问对人们要求最大的紧张和最大的热情。(巴甫洛夫)
【2】读书破万卷,下笔若有神。(杜甫)
【3】应随时学习,学习一切:应该集中全力,以求知道得更多,知道一切。 (高尔基)
【4】学贵精不贵博。 (戴震)
七、归纳主题
这篇议论文论述了怎样做学问。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八、写作特色
1、中心论点鲜明突出,论证鞭辟入里,令人信服;
2、引用名言、列举事例论证论点,说服力强;
3、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
九、阅读感悟
千百年来,无数志士仁人和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这是我们净化自我、感悟人生、丰富知识、提高修养的至善秘籍。只要我们敢于怀疑这些圣贤和经典,只要我们去研究揣摩,就一定会获得巨大的喜悦和无穷的收获。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2
教材来源:初中九年级《语文》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版
内容来源:初中九年级语文第五单元
主题:议论文单元
课时:共2课时
授课对象:九年级学生
课型:新授课
设计者:李继英/中牟县轩顺街中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
教材分析 | 《怀疑与学问》是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所写的一篇经典的论说文,观点鲜明深刻,说理充分而透辟,所论述的问题针对性强,具有普遍性,至今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
学情分析 | 我所任教的班级为低层次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高,因此教学时不宜过快,宁可多花一点时间,对时代背景作者及其治学经历,明白本文立论起点是做学问,以利于学生深入把握课文内容。 |
学习目标 | 1.把握本文论点,理清文章论证结构,。 2.分析和理解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作用。 3.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
学习重难点 | 1、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2、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 |
评价任务 | 1、说出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层进式论证的方法。 3、学会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
教学方法 | 课堂上采用诵读、品读、圈点勾划、小组合作等方法,让学生用心感知,深入体验,反复品味,思考探究,最终形成自己的心得和评价。 |
学法指导 | 学生多多诵读,从写法和语言两方面突破。首先学生在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的基础上,进而更好地理解文意,领会本文严密的论证结构。其次学生品味语言,选取课文中的具体语段,运用换词和调整语序的方法来品析语言,使学生能够揣摩到本文语言精确、严谨的特点。 |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导入 | 做学问的三大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
| |
复习议论文常识 | 1.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 论据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3. 论证方法: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 学生听讲 |
检查预习 | 多媒体出示重点字词 | 学生听写字词 |
一、初读课文思考 | 1、作者所说的怀疑精神是什么? 2、它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 | 学生快速读完课文,思考(小组讨论)并回答。 |
二、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 第一部分(1-2):引用古语提出“学则须疑”的观点。 第二部分(3-5)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3.通过对做学问的基础及其来源进行分析,并拿生活中实例和做学问类比,来论说做学问需要质疑。 4. 通过假设一种问题情境来具体阐释怀疑精神,并指出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5. 通过正反说理和道理论证来证明怀疑、思索、辨别这三步的重要性,也是对怀疑精神的具体论证 通过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总结怀疑精神的重要性,进一步论证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第三部分(6)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 设置问题,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理清思路。 |
布置作业 | 思考探究二 | |
板书设计 | 第一部分(1-2):引用古语提出“学则须疑”的观点。 第二部分(3-5)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第三部分(6)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 |
教后反思 |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 1、由议论文常识导入 | |
复习巩固 | 提问学生上节课所学 | 学生回答 |
本文中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 教师先举一个例子,学生在课文中尝试找出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举例论证 2、道理论证 3、对比论证 | 学生先独立思考,不理解的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
议论文的语言 | 文本96页积累拓展第三题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明确)体会本文语言精确、严谨的特点 | |
课堂小结 |
本文是历史学家顾颉刚写的一篇谈治学方法的短文。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方法,根据古代著名学者的治学经验和自己的经验,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 |
作业布置 | 1、积累拓展 4 /2、基础训练 | |
教后反思 |
教学目的:1、把握论文知识。2、领会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重点难点:中考形式阅读,论点、论据、相关句子作用等。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准备:
一、课文内容:
1段:“学者先要会疑。”
2段:“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3段:传说不一定可靠,但做学问有时只能靠它。
4段:对于传说,无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5段: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6段: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二、课文层次结构内容: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的论点
也可说成“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
第二部分:(3-5)论证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分论点1)
一层(3-4)论述对于传说,无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二层(5)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三部分(6)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分论点2)
三、论证方法:
1-2段):引用论证,也属于道理论证。
3段):
4段): “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传说是举例论证。
5段):
6段): ①句是过渡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②-⑤句道理论证;⑥句过渡句,启下的作用;
⑦-⑩句举例戴震、笛卡尔事例论证;⑩句后道理论证。
四、板书表述:
提出论点:治学要有怀疑精神
怀疑与学问
分论点2:积极方面(对新学说、新发明要创新)
总之,怀疑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五、相关解析:
1、开篇引名言有何作用?
开篇两句引用既做论据又做论点,其作用是做论据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做论点领起全文。是论证论点并提出中心论点,二者合一。
2、不同事例的作用?
3段譬如句:论证传说不一定可靠,不能随便相信。
4段:
1)举“三皇”“五帝”“腐草为萤”的事例的作用?
在于论证对于传说要善于怀疑,告诉人们怎样以怀疑的精神做学问。
2)什么是怀疑精神?
经过一番事前的思考,不随便轻信的态度就是怀疑精神。
3)我们怎样才能正确对待传说?
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5段:
1)引用孟子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有何作用?
在于论证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2)文中“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为什么不能调换词序?
因为人有怀疑才可思考,有思考方可辨别,三个词语含有辨别事物的先后逻辑顺序关系,调整后就不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了。
6段:
1)列举戴震、笛卡尔事例的作用?
在于论证不仅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更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②-⑤句与①句什么关系?
是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是用道理论证方法证明①句提出的论点。
②③句反面说理,④⑤正面说理。
3)⑦⑧⑨与⑥、①句什么关系?
⑥句既是⑦⑧⑨句的小论点,又是①句的小论据。
⑦⑧⑨是⑥句的论据,直接证明⑥句,间接证明①句分论点2的。
其中⑩和11句是正面论证,12句是反面论证。
4)⑩句中“一切大学问家”的“一切”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删去。因为“一切”包含所有的学问家,表示无一例外,有强调的作用。
如果去掉丢失去了这种强调作用。
5)⑩句中四个“常常”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调换。因为“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个词的顺序是人们对过去学说进行怀疑的全过程,如果调换顺序就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不相符。
6)本段有三个“这样”分别指代什么?
第一个“这样”指代“对别人的话,不经过思考,都不打折扣的承认”
第二、第三个“这样”指代“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
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7)最后一句中“学术”“文化”二词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文化”活动的一种,文中的顺序是从部分到整体,互换之后就讲不通了(违背了事物的逻辑性)。
8)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五、顾颉刚:历史学家。
教学过程:读文至少两遍
找出论据,并说明其作用
备课时间:2018-09-08星期六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让学生感受议论文论证严谨性的好范例,是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所写的一篇经典的论说文,观点鲜明深刻,说理充分而透辟,所论述的问题针对性强,具有普遍性,至今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文章在开头借助程颐和张载的名言提出本文观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接着阐释提出此论点的缘由,之后又具体阐释如何以“怀疑的精神”读书和治学,总结“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的分论点,并在最后一段提出另外一个分论点“怀疑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结构完整严密,论证层层推进,论述有理有据,说服力强,对读者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可以对“怀疑与学问”的关系初步做出自己的感悟判断,但缺乏思考深度;对理清句间关系和段间关系有困难,文章中间的论证过程不容易梳理清楚。
三、教学目标
(一)在理清段间关系的基础上理清文章论证思路,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与意义
(二)把握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体会议论文论证的严谨性
(三)正视怀疑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
(一)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二)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体会议论文论证的严谨性
五、教学难点
(一)理清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关系
(二)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三)正视怀疑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教师引导:《战国策·魏策》中出现了三人成虎的成语。意思是指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街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街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如果对传说的话不怀疑,而是轻信,有可能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因此,怀疑是必要的。怀疑精神作为一种可贵的品质,它与学问有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文章《怀疑与学问》,看看他对怀疑有怎样的认识。
学生活动:听故事,正视“怀疑思考”的重要性。
(二)整体感知
教师引导:请同学自主默读课文,勾画每一段的中心句。
学生活动:理清句间关系,找出每段中心句,交流并统一答案。
(三)深入思考
教师引导:再读课文,用“因为”“所以”“可见”“其实怀疑不仅是”“也是”“因此”等词语将中心句连接起来。
学生活动:理清段间关系,理清文章论证思路,从而讨论出怀疑精神的内涵以及对于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四)布置作业
教师引导:摘抄、熟记课文所引用的名言,理解其内涵,在课外搜集有关治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典型事例。
学生活动:完成作业。
第二课时
(一)以旧带新
教师引导:上节课我们梳理了《怀疑与学问》整篇文章的论证思路,知道了“学则须疑”,“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下面请同学们一起背诵课文所引用的名言。等待学生背后,找2-3位同学给大家讲讲其所背名言的内涵及其作用。
学生活动:复习旧知,背诵,发言,把握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
(二)质疑探究
教师引导:顾先生说“学则须疑”,那我们用“怀疑”的眼光再来审视第六段,请你再读第六段,谈谈第六段论证得是否严密,依据是什么。可以提醒同学们注意文章可改进的地方。
学生活动:可从论据、论证方法、论证思路、论证语言等角度探讨第六段,形成自己观点。
(三)拓展提升
教师引导:老师在上一节课已经让你们搜集有关治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典型事例,请你选择有用的论据,谈一谈“怀疑”“思索”“辨别”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思考,发言,倾听,为自己的思考与写作积累素材。
(四)布置作业
教师引导:根据课上所得,完成“怀疑与初三学习”小练笔。
学生活动:写作。
七、板书设计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辨伪去妄
发蒙启新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4
教学要点
1.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3.学习本文通过事例和讲道理论证论点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
一、解题
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荣识初编》等。
一切有成就者,都是脑子里装满了问号的人。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顾颉刚从小就敢于提出疑问,进行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有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是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这篇课文议论怎样做学问,阐明了怀疑和学问之间的关系。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对我们今后怎样做学问,一定会有很大的启发。
二、字词教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顾颉刚jié 程颐yí 虚妄wàng 步骤zhòu 懒惰dòu 启迪dí 停滞zhì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墨守:战国时期的墨子善于守城,后来就用“墨守成规”表示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它自己就破灭。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辨伪去妄:辨别虚假的并除去不合实际的。
停滞:指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三、明确本文的论点和论据
1.默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
(1)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
(2)分论点:
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1)事实论据:
①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②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③听说“腐草为萤”
④戴震善问的例子
(2)道理论据:(翻译)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做学问的人首先要善于提出疑问。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存在可疑之处却不能提出自己的疑问,这还不能算是学过了;治学就一定要善于提出疑问。
③“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完全相信书还不如没有书。
3.请编写本文的阅读提纲。
四、小结
本文围绕着中心论点,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分层次地进行论述,条理清楚,中心明确。文章运用许多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五、布置作业
(二)
一、复习提问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二、阅读理解
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程颐和张载的名言提出来的。这种写法,既开门见山提出了论点,同时名言本身也是证明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
2.提问:本文的两个分论点是怎样找出来的?
第6段开头一句是承上启下的总结句,也是两个分论点。中心论点从“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3.提问:第3段举国难危急的时候有许多口头的消息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证明了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引出“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的道理。(如“吃绿豆放爆竹可以防非典”)
4.提问:什么是怀疑的精神?
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
5.提问:第4段举“三皇五帝”、“腐草为萤”两则事例证明了什么?
这两则事例告诉我们怎样以怀疑的精神做学问。
6.提问: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最非。
7.提问:“怀疑”“思索”“辨别”这三步骤能否前后对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这三个步骤是按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先对事物产生怀疑,再进一步思索疑点,辨明正确与错误。前后)顺序不能对换。
——以上几小节,从对传说,到对书,对学问,要有怀疑精神,这是递进关系,是讲怀疑对于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8.提问:第6段的层次应如何划分?
第一层(①句):承上启下,总结上文,提出本段论点。
第二层(②③④⑤句):从道理上论证第①句的论点。对别人的话要善于怀疑,其中②③句是从反面论证,④⑤句从正面论证,通过正反对比论证怀疑精神对治学的重要性。
第三层(⑥⑦⑧句):用戴震治学善问的例子论证第①句的论点。对书要善于怀疑。
其中第⑥段提出本段中的一个小论点:“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第⑦⑧句用戴震治学善问的事例来证明第⑥句,从而也证明了第①句的论点。
第四层(⑨⑩11句):⑨⑩句正面论述了一切学问家以怀疑精神做学问,会对文化建设起巨大作用。11句反面补述墨守前人旧说的恶果。这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讲道理,做学问要善于怀疑,论述第①句的论点。
——这是论证第二个分论点。
四、小结
本文中心论点鲜明突出,论证层层深入,精辟充分。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事理分析得透彻周密。文章引用名人名言、举事例进行论证,使文章有理有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五、布置作业
【课文】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5
一.清理梳理文章内容。
1.
2.
3.
4.
学生按上述要求梳理内容会感到很困难,老师要耐心的引导,要求学生反复阅读相关文字以解决这个困难。)
二.巩固文体常识(培养学生文体意识)
论题:怀疑与学问
论点:学则须疑
论据:事实论据,如:戴震质疑《大学章句》从人、事、理、言、物几个方面概括
论证:举例论证:我们听说三皇五帝、腐草为萤就应该质疑
三。掌握文章结构(为学生树立一个议论文样板,为仿写作准备)
四。总结本文优缺点(为使学生能够结合《少年中国说》和本文的优点来写出优秀的议论文)
优点:结构清晰、文体特征鲜明。
缺点:语言不够形象生动。解决办法:添加比喻论证(例如:为了说证明应试教育的摧残讲小壁虎掉到鳄鱼池的笑话)情感不充沛。解决办法:学习《少年中国说》的语言方式:语言规整,多用修辞,以情动人。
五。仿写(实践中化知识为能力)
参考题目:
《女孩也是太阳》
《阳光总在风雨后》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或自拟题。
要求:
1结构本文,有鲜明的文体特点
2生动的形象、充沛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