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概论》的编写思路和基本内容范文
编写思路
按认识规律和内在逻辑,把中国考古学的现状和最新研究成果,客观、系统、全面地揭示出来,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教材主要面向:
考古学一级学科内各专业在校本科生
本科阶段非考古专业的考古学研究生
地方文博单位的业务人员
一、中国考古学研究的现状
以1970年代中期为界,之前,中国考古学处在一个波浪式的发展阶段。
之后,中国考古学则进入一个持续发展时期。
-田野考古规模不断扩大,研究水平迅速提升。
-其原因,有外、内之分。
1970年代后期以来,各文化区新石器至早期青铜时代的文化发展序列和谱系的建构,是中国考古学的主轴和中心任务。
苏秉琦先生的“区系类型”学说,顺应和指导了这一阶段中国考古学的发展。
这期间,各大区系一系列新的考古学文化得以面世和确立。
以五大区系为例-中原、海岱、环太湖、江汉、燕辽地区。
从1980年代中期以后,在以年代学为重心的文化史研究的过程中,中国考古学研究开始出现一些新的趋势,如:
1985年,夏鼐先生《中国的文明起源》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1986年,苏秉琦先生提出“古文化古城古国”的问题。
此后一段时间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讨论和研究逐渐增多。
稍前,张光直在北大、山大举办的系列讲座,介绍了“聚落考古”等欧美考古新观念。
在欧美“新考古学”的影响下,关于国内考古学所处阶段、存在问题的讨论。
1991年2月,“考古工作涉外管理办法”正式颁布。
随后,以区域调查和田野发掘为主的中外合作考古项目得以开展和实施。
到1990年代中期,以黄河、长江和西辽河流域为主的各大区系,考古学文化的发展序列和文化谱系基本建立起来。
此外,中国考古学研究进入一个转型时期,即从以年代学为中心的文化史研究,向以人为中心、以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环境、资源及其互动关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考古研究转移。
要全面研究和揭示古代社会,客观上需要更多的不同门类的新资料。
于是,采用聚落考古的方法,全面改进田野考古工作,引入各种有用的现代自然科学技术,以求在田野考古和后续的工作中,获取更多的研究古代社会的信息和资料。
2009年版《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内容,就是上述新发展和新情况的具体体现。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学研究的转型进展迅速,出现一系列新变化和新进展。
聚落考古-得到越来越多的考古学者的理解、支持和实践。
区域系统调查,在全国各地迅速普及。并在实践中结合中国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予以调整和完善。
考古发掘方面的变化更多,聚落考古方法和社会考古研究,体现在考古发掘的各个阶段和层面。可以获取有用信息和资料的所有手段,在田野考古发掘和后期研究中同等重要,所获资料均为考古学研究之基础。
在上述坚实的田野考古工作基础上,综合性的考古学研究得以向更为宽广的领域拓展。
人类生存的环境、消耗的资源、维系生存的生业经济、满足各种需求的手工业经济和贸易、社会组织结构的变迁、不同时期人口的数量和构成、反映思想意识的精神文化,等等。这些构成古代社会的基本内容,逐渐成为考古学研究的主流。
我们开始触摸到“研究和复原古代社会和历史”这一考古学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