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范文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会认“誊、励、篇”等7个生字。
2.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厘清文章脉络。了解父母对同一首诗不同评价的原因。
3. 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父母爱自己孩子的不同表达方式。
难点:理解“糟糕透了”的评价也是一种爱。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一组摔倒的图片,请学生回忆自己在摔倒时,不同的人采取的态度和方式会有什么不同。
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父母可能鼓励我们自己爬起来,爷爷奶奶可能立刻将我们扶起来。)
师:在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长辈们有时采取的方式和态度也是不一样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下面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这样导入新课的方式,新颖、直观、生动,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词可以查字典或询问他人,把课文读通、读顺。
2. 汇报交流自读情况,解决生字词。
(1)学生交流预习成果。
(2)教师出示生字、词语课件:利用“小熊过河”的游戏,巩固生字,教师适时强调读音,如“誊”易读错成“yù”,“歧”易读错成“qǐ”等。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带着问题,再读课文:
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出示课件:本文按照()顺序,先讲童年时“我”母亲对“我”第一首诗的评价是(),父亲的评价是();再讲成年后取得了成就,“我”越来越体会到父母的两种不同评价对自己成长的重要作用。
设计意图: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由浅入深的学习进程,利用填空的形式,降低难度,初步感知文章内容,梳理本文所写的场景,为下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四)精品细读,感悟表达。
1.妈妈认为“我”的诗怎么样?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
师小结:妈妈认为“精彩极了”。
主要表现在她的神态(“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 )、她的语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和她的动作(“她搂住了我”“她高兴得再次拥抱了我”)。
(教师适时强调神态、动作、语言描写)
2.听了妈妈的评价,“我”有什么表现?
生:“我”既腼腆又得意扬扬。
师:在这种既害羞又得意的心理状态下,“我”产生了怎样的期待呢?这种期待的程度怎样?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3.生读第2~4自然段,然后畅所欲言,交流汇报。
教师引导,师生共同明确:
“我”产生的期待是:希望爸爸能读“我”的诗,并给予较高的评价。此时,“我”的期待很急切、很强烈。
表现在:“我”迫不及待地问妈妈,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在等待爸爸的时候,“我”把诗重新誊写一遍,还做了装饰,并满怀信心地把诗放到显眼的地方。这些语言、动作、心理上的描写,说明了“我”很渴望得到爸爸的表扬。
过渡:可事实上,巴迪等来了爸爸的表扬吗?当时的情形是怎样的?
4. 爸爸认为“我”的诗怎么样?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
师小结:爸爸认为“糟糕透了”。
主要表现在他的语言(“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难道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吗?”)和他的动作(“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教师适时强调动作、语言描写)
5. 听了这样的评价,妈妈和“我”的反应是怎样的?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引导:妈妈和父亲争吵,希望父亲能鼓励“我”。“我”难过得跑到自己的卧室里失声痛哭起来。
6. “我”的父亲和母亲为什么对同一首诗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母亲看中的诗只有八九岁的孩子,居然写了一首诗,应该肯定和鼓励;父亲更看重诗的质量,他严厉的批评是想对“我”进行必要的提醒,担心“我”骄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