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文化底蕴的教师范文
做一个有文化底蕴的教师
文化底蕴,就是人类精神成就的广度和深度,即人或群体所秉持的道德观念、人生理念等文化特征。也是人或群体学识的修养和精神的修养。有丰厚底蕴的教师有着丰厚的人文素养,心理健康;有丰厚底蕴的教师情趣高雅,精力充沛;有丰厚底蕴的教师感情丰富,充满爱心;有丰厚底蕴的教师豁达自信,敢于创新。
而在今日的课堂上,教师因文化底蕴的缺失,教学中照本宣科的现象屡见不鲜。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去复制着教材,重复着昨天的故事,致使学生在“涛声依旧”的题海中拼命地遨游着。学生没有激情的参与,没有充满向往的探索。具有丰富底蕴的教师,不会死守教材,死盯教参,不敢越雷池一步。而是有着自己对教材的督导解读,也有着对教材的独特处理,用新的理念去指导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彻底释放。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是知识的传播者、能力的培育者、文化的传承者,其文化修养决定基本素质,而教师的基本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只有不断加强教师的文化底蕴,才能促进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才能形成教师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显示自己独特的教学魅力和深远的影响力,才能担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文化对于人生的影响全面而深刻,从精神层面来说,人生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文化过程,不断的文化追求应成为教师的自律。读书是使人“文化化”的过程,即是人类生命个体与世界进行对话与交流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改变着世界,又改变着教师本人。要成为一个有文化底蕴的教师,读书应成为教师成长过程中一道必须跨越的门槛。
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教育的发展应建立在学生与教师共同发展之上。教师的发展来源的于对教育理想的追求,来源于读书获取的智慧和精神的洗礼,所以教师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一、教师要爱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无限地相信书籍的力量”,“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进步很重要,对于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做好教学工作更为重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爱学习、勤读书,通过读书学习来增长知识、增加智慧、增强本领,有文化底蕴的教师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才能更履行教师职责。
欲渡人者先渡己,人们将教师赞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应先在书香中浸润灵魂,打造自己生命的品质,追求自己生命的丰盈。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却滋润学子心田;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成为参天大树,胸怀在蓝天,深情藏沃土,结出满枝桃李芬芳,实现身为教师的最高境界。
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决不是一朝一夕速成的,它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沉淀、思考。而读书是教师最基本、最自主、最普遍的学习提高方式。有一个理论叫做“蓄电池理论”,认为人的一生只充一次电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成为一块高效蓄电池,进行不间断的、持续的充电,才能不间断地、持续地释放能量。对教师来说,读书是最好的“充电”。
二、教师要读好书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开阔的人文视野、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教师要有能力使自己的才学、智慧和能力提升,使自己做到“开阔、精深、深厚”,最有效的举措就是读书。
第一要博览群书,夯实基础。无论科普读物还是人文图书都应纳入视野,读经典、读网络、读报刊,读天文地理社会科学、读经济政治军事历史、读文化艺术古今中外……。教师须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进行高层次的经典之读,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无不具有独特的气质精神,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教师应吸取经典之作中的文化营养,在丰富的知识殿堂里滋养情感。“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从而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使读书成为支撑起人格精神流动的河床和气势。
第二要有所侧重,突出专业。教师的教育理论的专业素养、学科知识的专业素养、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专业素养,尤其是教育教学专著、经验介绍、案例随笔等,这些都该认真阅读,细细品味。重点内容重点章节更要反复阅读,直到读懂,有的还可以尝试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有专业功底又热爱教学的教师,才有精彩的课堂,才有优质的教育质量,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建设教师读书又一重点的所在。
读一本好书就是一次与智者的对话,就是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财富,才能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增长自己的教育智慧,强化自己的人格魅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品位,在潜移默化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三、教师要善读书
读书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有不移的恒心,还要提高读书效率和质量,讲求读书方法和技巧,在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中提高思想和教育教学水平、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超越。再次,要坚持独立思考,学用结合,学有所悟,用有所得,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
教师如果缺少了书籍,缺少了静静的阅读、思考、积累、沉淀,无论有多大的外力促使着他改变,都会缺乏成长的后劲。真正的成长,必定是来自于自身内部,而改变自身内在的方法,只有读书。读书是教师的良伴,是教师成长的沃土。
考察优秀教师的成长轨迹,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读书的路上能够坚持多久,将最终决定教师在教育这条路上能够走得多远。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泛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成为教育的艺术家和诗人,要想使自己的课堂让学生念念不忘,除练就一身扎实而全面的教学基本功外,重要的就是把读书当作一种内在的精神需求,当成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当成一种生命享受。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文化是教师工作的精神底色,文化可以滋润一个人的心灵,一个好教师会腾出一片心灵的空间安放文化,那时我们的课堂,甚至我们的校园都会因为我们的文化底蕴而生活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