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中小学家校共育的意义、困境及路径范文
“双减”背景下中小学家校共育的意义、困境及路径
摘 要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家长的教育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素质教育,也更加重视家校共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双减”政策给学校、老师、家庭和学生带来了巨大影响,同时学生和家长也有诸多怨言。本文基于对学校和家庭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所面临问题的探讨,提出优化家校共育过程中所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旨在为“双减”政策下解决家校共育过程中所存在问题提供新思路。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主要包括:1.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二者内涵界定及关系;2.家校合作模式;3.家校合作内容及实施路径;4.家校合作策略等研究综述。通过梳理现有相关文献可知:对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而言,两者之间具有紧密结合、相互融合和不断发展的关系;在二者相结合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协调因素:1.家庭教育与教育目标相冲突;2.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内容上互相脱节、难以协调;3.家长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对自身存在不正确认知,甚至会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关键词 家校共育;“双减”;中小学
The significance, difficulties and methods of home-school co-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Double reduction”
AbstractWith the national emphasis on education and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parents has also undergone a great change. Parents are pay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liberal education of their children, als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ce of home-school co-education. But in practice, the“Double reduction” policy to schools, teachers, families and students have a huge impact, and students and parents have a lot of complaints.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problems faced by schools and famil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Double reduction” polic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optimizing the home-school co-education, the aim is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solving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home-school co-education under the policy of“Double reduction”. This paper mainly adopts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search, including: 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 discipline education and school education. 2.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odel 3. Content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home-school cooperation; 4. A review of home-school cooperation strategies. By combing the existing relevant literature, we can see that for child discipline and school education, there is a close combination, mutual integration and continuous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two; There are many incongruous factors in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1. Conflict between child discipline and educational goals 2. The content of child discipline and school education is out of sync and out of sync. 3. Parents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and practice of their own existence of incorrect cognition, and even affect the work of schoo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Key wordHome-school co-education; “Double reductio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前 言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家校共育已成为国家重点关注的教育领域。在“双减”政策下,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个环境,其对孩子成长具有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家校共育要求学校和家长共同参与教育活动,这也使家校共育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因此对于“双减”政策下学校和家长而言,要想让家校共育能够发挥作用、取得实效,就必须要克服当前存在的困难,找到适合家校合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本文从家校合作现状出发,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探讨学校和家庭所面临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在我国,家校共育研究缘起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目前家校共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中小学家校共育属于较低层次,因此迫切需要具体政策方针的指导。2021 年“双减”政策[1]落地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2]出台,预示着家校共育进入了新阶段。
所谓“双减”,即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内作业负担和减轻课外培训负担。从学校层面来看,为了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学校要全面压减学生作业总量和总时长,减少考试频率,保障学生有充足的睡眠和自由活动时间,但在减量的背后,学校应想方设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家校合作共育变得尤为迫切。从家庭层面来看,由于校内和校外双重整治,学生作业量减少,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因此必须进一步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切实做好家校共育工作,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3]。笔者认为,当前中小学家校共育面临着诸多问题,教育要回归育人的本质,就亟须联合多方面的力量,搭建家校共育平台,促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双减”视域下中小学家校共育的意义
回归育人初心是“双减”政策的根本目的,而家校共育是助推“双减”有效落地的重要途径。增强中小学家校合作的意识,提高家校合作的水平,拓宽家校合作的渠道,对于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更新家长的育儿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近些年,中小学生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作业负担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双减”政策提出的本质要求就是回归育人的初心,而落实“双减”政策及配套措施,离不开家校合作的支持[4]。家校合作育人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家校双方的优势,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引导,不仅可以互相监督,切实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而且能够及时关注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情况,避免学生出现认知偏差、心理困惑等方面的问题。
(二)有利于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快速发展阶段,比较容易受到周围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中小学大多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大班学习的环境由于班级成员过多、学生类型多样,故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关注范围较为有限,往往不能顾及每一个学生的上课反应、学习进度及心理变化,容易导致个别学生不能及时享受到应有的关心和照顾,最终容易出现家校之间互相推诿的情况。“双减”政策提倡坚守学校教育主阵地及回归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良好育人生态,倡导教师“应教尽教”,家长也要自觉配合并积极参与[5]。在“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能够促进双方互相沟通和合作,及时发现、解决问题,这样既能减少家校之间的摩擦,又能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三)有利于更新家长的育儿观念
由于长期受到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家长过度强调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导致形成片面追求分数、学历和证书等功利性的扭曲读书观,即部分家长呈现出重智育,轻视孩子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落后育儿观念。“双减”政策的出台,为转变家长的育儿观念提供了新的可能,其强调减轻学生的校外培训负担,强调家长腾出更多属于孩子的时间和空间,这为中小学搭建家校合作新平台提供了政策保障。在 国家和社会的支持下,中小学家校合作的育人模式可以进一步得到丰富,这为家长形成新的育人观念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双减”视域下中小学家校共育的困境
随着“双减”工作的推进和落实,中小学家校合作育人出现诸多现实困境,家校合作育人的新旧问题互相交织,面临更加复杂的挑战。本研究从家校合作意识、家校功能定位、家校合作内容三个层面剖析当前中小学家校合作育人的现实困境,从而厘清家校合作育人的堵点和难点。
(一)家校沟通不足,合作意识较弱
目前,部分中小学教师和家长在家校合作共育的意识方面较为薄弱,究其原因,在于双方教育主体更多是单方面“作战”,没有形成“力往一处使”的家校协同育人联动模式。从家庭方面来看,存在两种极端行为,破坏了家校合作。一是部分家长不信任教师,其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认为教师没有能力教育好孩子,于是插足教师的日常管理活动并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过分干预;对教师和学校提出较多无理的要求,且希望教师对其所有要求全盘接受。二是部分家长“只养不教”,把教育问题都归咎于学校和教师,认为花钱把孩子送去学校,那么学校就要负责孩子的所有事情,一旦出现问题,便把责任推给教师和学校。持有这两种极端教育态度的家长不会以友好的态度与学校合作。至于处于中间地带的家长,由于受到家庭地位和家庭类型的影响,且忙于个人的事业,不会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与学校和教师的沟通合作上,这些情况同样会导致家校之间合作意识较为薄弱。当然,也有部分家庭由于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知识水平较高,具有良好的家风家教,故会乐意参与家校合作共育之中,但这种情况较少。从学校角度来看,家校合作意识薄弱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部分教师对有些家长的学识、素养存在质疑,不信任家长有能力辅导好孩子的家庭作业,认为家长配合不了教师进行教育教学[6]。另外,教师靠与部分家长的以往合作经验察觉到家长经常“帮倒忙”,觉得与家长合作往往耗时耗力。二是由于时代的发展,教师承担的工作和任务越来越繁重,每天的日程任务安排得满满当当,基本无暇顾及家校合作的任务,甚至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有些教师为了给自己“减负”,于是通过家长微信群动员家长给学生布置作业、批改作业。三是受到传统家校合作观念的影响,家庭和社区在家校合作之中处于配合的地位,家长往往都是听从学校的安排,家校的合作形式与家长参与方式都是由学校决定,家校合作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较少关注学生和家长,双方的沟通地位是不平等的[7]。
(二)家校功能定位存在偏差,双方主体权责边界不明
在当前的中小学家校共育实践中,由于家长和学校双方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功能定位存在认知偏差或双方对自身的功能认识不足及家校双方权责边界认识较为模糊,导致家校合作依然低效[8]。从家庭的角度来看,有些家长认为家庭教育的功能只是“抚养”,即满足孩子物质上的各种需求,如衣、食、住、行等各种生活上的物质保障[9]。对于孩子在校学习情况和心理问题,家长较少主动当面找到教师进行沟通,大多是采用电话、微信、QQ 的形式询问孩子的书面学习成绩,而对于如何进一步建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构建德育渗透的路径和方式,并不过多询问与思考。实际上,家庭是学生生活的直接环境,学生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学习习惯都受到家长和家庭环境的直接影响,家长不应当忽视学生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及道德价值观和健康心态的建立,对家庭教育功能的认识更不应当局限于将子女抚养成人。从学校的角度来看,部分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考试能力并以提高学生的升学率为目标。同时,部分教师认为自己的角色定位就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的监督者,甚至认为自己的工作对象只是学生,至于与家长的交流合作则是其他业余工作[10]。部分教师把家校合作中家长的角色定位为配合者,而不是参与者和组织者,甚至有些教师出现教育越界的行为,特别是有些低年级教师将课后作业批改任务让家长代劳完成,导致出现视频打卡、拍照打卡、微信学习打卡等五花八门的任务,使得家长的负担越来越重。概言之,这些观念和做法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学校和教师缺乏正确的角色定位,以及对自身主体责任认识不到位的情况。
(三)家校合作内容简单、形式单一
从中小学家校合作内容来看,由于受到当下教育评价制度及选拔制度的影响,家庭和学校都着重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尤其是现在社会的“内卷”现象严重,“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在这种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家校合作就是围绕学生的考试成绩建立起沟通的桥梁。虽然家长与教师保持了良好的沟通,但沟通最多的还是“学习”“成绩”等内容,双方不是很有兴趣了解家庭教育、学生爱好、心理建设、社会交往等相关的内容[11]。也正是这种功利性的教育观决定了家校合作内容的简单化。例如,在考试前后,教师会频繁打电话或借助家长会交代家长要督促孩子认真复习,努力学习。从中小学家校合作形式来看,主要是线上合作和线下合作。第一,家校合作的大部分形式都是采用线上的方式。例如,通过电话、微信群、QQ 群等形式进行沟通,教师会定期在微信群里发布学习任务,家长通过打卡、拍照的形式进行配合[12]。第二,传统的家校合作形式就是家长会、家校开放日及家委会等。家长会和家校开放日的主办方都是学校,家长只是参加会议和展示教师要求完成的任务成果,没有体现出很强的主动性。家委会则是由家长和学校共同组织的,但这样的家委会一方面容易异化成学校的附庸,如需要处理学校的大事、小事和杂事,另一方面没有依靠法律的途径形成监督机构,缺乏一定的可靠性,甚至有些家长利用家委会的渠道替自己孩子谋私的情况也时常发生。这些现象导致家校合作脱离育人轨道,最终流于形式。因此,家校合作的形式总体上呈现出较为单一的情况。
三、“双减”视域下中小学家校共育的路径
为纾解家校共育的现实困境,助力“双减”工作高效推行,亟须构建家校共育的新路径,通过构建高效沟通机制,增强家校共育意识;正确认识家校功能,明确家校责任边界;拓宽家校共育内容与形式,进行深层合作,进而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一)构建高效沟通机制,增强家校共育意识
“双减”视域下,基于教师和学校之间信任基础不扎实及家校合作意识较弱的困境,中小学有必要以学生为主体,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目标,构建高效的沟通机制,增强家校合作共育的意识。从学校角度来看,应当加快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观念转变,加强二者的沟通交流。通过组织教师进行家访、举办座谈会等渠道,积极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及校园活动中的表现,同时主动了解家长的困惑和积极听取家长的建议,进而寻找恰当的解决方法,并构建促进教师和家长之间有效沟通和积极反馈的交流机制。从教师角度来看,其要通过加强自主学习,提升思想认识水平与理论素养的方式优化或改变自身的教育观念,重新认识家校合作共育对学生成长、成才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形成正确的家校共育意识,如参加家庭教育相关培训,研读家庭教育相关政策,阅读教育学、沟通学和心理学等经典书籍,以便给予家长中肯的育儿建议和专业的教育指导等[13]。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走访学生家庭、举办座谈会及借助社交平台收集家校合作的供需信息,及时化解家校合作中的突出矛盾,从而消解家校合作中双方不满的情绪,增加双方的信任感。从家长角度来看,家长主动参与家校共育的意识至关重要。首先,家长要丰富自身的教育知识和形成正确的育儿观,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与教师和学校沟通,转变唯分数论的传统观念。其次,家长应多关心孩子的知识、兴趣、心理健康等,引导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形成健康的思想态度和价值观。最后,家长要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对教师多一些信任少一些怀疑。概言之,家长要明确家校合作的目标是促使孩子更好地成长、成才,而不是片面地追求升学。
(二)、正确认识家校功能,明确家校责任边界
中小学家校合作的困境之一就是双方对教育功能的误解,以及双方出现“越界”的行为。事实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是教育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组成部分,二者既紧密联系又互相独立。家庭教育的功能在于使子女学会做人、积极适应社会,侧重于培养子女的思想品德、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等;学校教育的功能在于通过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科学文化的兴趣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14]。因此,在正确认识二者功能的前提下,双方需要明白家校合作是有明确的边界的。这意味着学校不能越界,家庭也不能越界,二者虽然有重合的地方,但必须明确知道自己的边界。对于学校而言,首先,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引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二者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学校教育可以发挥引导的作用,协助家庭教育走上更符合教育规律的轨道,这样一来家庭教育既能配合学校,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其次,学校教育要发挥统筹协调校内外教育的重要作用。学校不应与社会和生活脱节,应当从学生的角度统筹规划好家庭学习、校内学习和校外社会实践学习,协调好家校社合作共育的实践活动[15]。最后,学校应积极响应“双减”政策的要求,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保证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同时,学校还要促进教师家校共育观念的转变,强化教师职责,强调教师在学生作业负担上多做“减法”、立德树人上多做“加法”[16]。对于家庭而言,家长要摒弃“只养不教”的错误观念,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绝不能把孩子的教育问题甩手于学校。家长可以借助相关政策明确自己的职责,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发展。根本目标的一致性,是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同时,该法律也明确了家庭教育的基本职责,故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如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及其他家人的言传身教、正确的三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及良好的行为习惯等。家庭要与学校教育优势互补,避免沦为学校教育的附庸,或者是形成对教育权利的僭越。培养孩子是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也不能过分干预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家长应该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用智慧和行动促使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拓展家校共育内容与形式,进行深层合作
虽然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中小学家校共育的内容和形式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但当前我国家校共育的内容和形式依然单一,大多是通过家长会、家校开放日的形式,内容也多围绕考试、成绩、升学等话题,这些还不能满足家校合作的深层次需要。家校合作应该是互为主体,积极交流互动,构建“沟通—反馈”的闭环机制。基于此,需要家校双方共同拓宽互动渠道,实现更深入的合作。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拓宽家校共育的合作形式。一是借助社会资本论的观点,通过网络、媒体等促进家校共育的深层合作[17]。
例如,微博、微信、QQ、公众号等社交软件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具体可以借助网络收集关于国内外家校合作共育最新的有益经验;邀请专业的、权威的专家进行家校合作的指导;举办线下和线上的交流会,这种方式既省时又省力,家校双方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建议和困惑。二是借助社区的力量监督家校合作共育的情况并及时提出改进的意见。社区作为第三方提供物质资源并起到监督作用是很有必要的,这些年社区的缺位现象也是家校共育难以获得实际成效的一大原因,所以应该充分挖掘社区的资源,使之融入家校共育,充分发挥社区的力量,为家校合作搭建更好的平台,为家校合作的展开筹集适量的物资,并且以第三方的角色监督家校双方权责的落实。
进入21 世纪以来,教育评价改革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2001 年,教育部发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教育评价除要用于甄别和选拔外,还应发挥能够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及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但是受传统的以学习结果即成绩为导向的评价标准的影响,很多学校与家长依旧盲目地给学生施加“题海战术”的压力,依旧把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样在给学生带来学业压力的同时,也无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且与我国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同时逐步在学生与家长间催生出教育焦虑的现象。因此,202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不仅如此,为进一步减轻学生学业负担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 2021 年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双减”政策对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双减”政策印发的目的看似是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但实则与我国教育评价改革一样,是希望通过有效的手段,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为学生的学业减负增益,进而规范教育评价的方式和标准。另外,“双减”政策提出,原则上小学一年级与二年级是不需要完成书面作业,而小学三年级及以上完成书面作业的时间不应超过 60 分钟。因此,在学生学业总量减少的情况下,学校应更加注重学生课堂学习质量,以此保证减负下的学业质量不减反增。而来自教师的教育教学评价作为一种有效且合适的评价方式,已成为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业增益的有力抓手,同时教师给予学生高质量且有针对性的评价也是实现学生学业减负增益目标的必需环节。从相关研究现状来看,目前中小学教师依旧存在评价手段过于单一、评价内容相对匮乏、评价反馈过于滞后的现象。与此同时,中小学教师在传统的课堂中时常将学生的分数或基于考试成绩划分出的等级作为评价标准,且只关注评价的选拔功能,而忽视了有效的评价方式是可以对教学起到促进作用的,由此导致教、学、评缺乏互动甚至分离。因此,如何完善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方式,发挥评价的功能并以此促进学生学业进步与学生成长是一项值得探究的课题。下面本文拟通过分析中小学课堂评价现状,对“双减”背景下中小学课堂多种评价方式实施策略加以论述。
(四)家校共育中小学课堂评价现状
新课程标准倡导中小学教师在评价实践中采用形成性评价,即过程性评价。该评价提倡和鼓励教师在教学互动的过程中给予学生评价,即强调过程。其本质是在教学过程中收集信息,并在进行有效分析后将其用于改进教学,从而完善教学内容。但是在以往的教学实过程中,教师容易步入一种对形成性评价的理解误区。一方面,教师只是将学生的成绩信息进行收集后排名或划分成不同的等级。这显然是教师对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的关注,而并非形成性评价中倡导的对教学过程的关注,从而导致教师无法结合形成性评价对教学过程进行相应的教学分析与改进,也无法关注到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以及难以针对不足调整与改进教学步骤,以实现优化课堂的目的。由此,作为教学辅助手段的形成性评价便失去了意义。另一方面,形成性评价是一种具有及时、动态特点的教学反馈,但教师仅将其单一地理解为及时又高频的课堂表扬,最后便出现了课堂中表扬声不断的现象。虽然表扬属于一种言语激励手段,但是却与形成性评价的本质或目的毫不相关,因为表扬的言语无法使教师精准地把握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究竟有哪些优势和不足,甚至会导致学生盲目地沉浸于表扬中,最终失去了对课堂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真实判断。因此,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教师对形成性评价的概念及具体实施步骤有着一种常见的误解,即过于关注阶段性成果或简单地将其理解为表扬,进而最终走入了评价的误区。
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考试从发明之日起便被我国一直沿用至今。对于中小学来说,考试的结果常常以分数的形式呈现,教师也通常采用不同个体之间的分数对比,或者等级评价这样单一的评价方式反馈学生的学业结果。但单一地将分数或等级作为评判标准,会导致教师的评价缺乏对课堂教学及学生的建设性反馈。这样会让学生形成一种学习误区,那就是为了获得更高的成绩或等级而学习,忽视了自身综合能力提升的需要。有学者提出,教师忽视学生的自我提升,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缺少有效评价工具的表现。没有科学的评价方式,会使分数和等级成为评价课堂效果和学生学业质量的唯一标准,这就失去了改革评价中形成性评价对于教师改进教学功能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例如,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中,教师通常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对学生掌握英语知识的程度进行阶段性检测,以成绩为导向判定学生学习的效果,而英语作为一种语言类知识,不仅需要以书面的形式进行考核,更需要在真实的场景中作为一项交流技能加以考核,但是许多教师很难主动地为学生创建一个真实的或模拟真实情景的环境,给学生创造用英语表达的机会,致使学生普遍存“哑巴英语”的问题。因此,以考试测验出的学习结果及给予的评价是片面的,同时没有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及培养目的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检验方式与评价标准,可能会出现评价方式过于单一的现象。
四、结语
“双减”背景下,中小学家校合作的育人路径探究十分必要,同时也面临更严峻的现实困境。突破家校合作育人的藩篱,需要家校双方共同做出努力,本研究试图通过构建高效沟通机制,明确家校责任边界,拓宽家校共育内容与形式,促使家校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家校双方须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取长补短合作育人,从而助推家校合作实现从学校主导、家庭配合的低层次,走向学校与家庭积极合作、共同发展的高层次,最终通过健康的家校共育模式助推“双减”政策高效落地,为培养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2021-07-24)[2022-04-29].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
202107/t20210724_546576.html.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EB/OL].(2021-10-23)[2022-04-20].http://www.npc.gov.cn/npc/c30834/202110/8d266f0320b74e17b02cd43722eeb413.shtml.
[3] 王娟涓,何毅梅“. 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问题及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21(34):77-80.
[4] 李颖辉,杨兆山.论“育人为本”及其内在意蕴[J].基础教育,2017,14(2):14-24.
[5] 刘复兴,董昕怡.实施“双减”政策的关键问题与需要处理好的矛盾关系[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1):91-97.
[6] 柴江.家校合作的本质属性、困境根源与破解思路[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62-72.
[7] 邱慧燕,柴江.家校合作体系构建的要素、困境及路径[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1,42(6):179-186.
[8] 杨扬.新时代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0(3):49-52.
[9] 朱永新.我国家校共育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研究,2021,42(1):15-19.
[10] 李潮海,徐文娜,康健.新时代中小学家校合作共育的理论基础与策略创新[J].现代教育管理,2019(11):12-17.
[11] 洪明.家校合育的基本现状及改进研究:基于 9 省市 4000 份问卷的调查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5(9):30-35,41.
[12] 吴维煊.家校合作应走出“作业打卡”的误区[J].教学与管理,2020(32):12-13.
[13] 郑秋艳.家校社协同育人,教师大有可为[J].人民教育,2021(12):16.
[14] 黄河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比较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2):28-34,58.
[15] 施久铭,董筱婷,魏倩,等.让家校社协同回归“育人”初心[J].人民教育,2021(6):36-39.
[16] 吕玉卿.发挥“三主”作用,确保“双减”落地生根[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1(10):17-18.
[17] 爱德华·格拉泽,罗建辉.社会资本的投资及其收益[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2):35-42.
致谢
在本人的写作过程中,老师给予了大力的帮助和指导,在此深表感谢!同时也感谢其他帮助和指导过我的老师和同学。
最后要感谢在整个论文写作过程中帮助过我的每一位人。首先,也是最主要感谢的是我的指导老师。在整个过程中他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在论文题目制定时,他首先肯定了我的题目大方向,但是同时又帮我具体分析使我最后选择“双减”背景下中小学家校共育的意义、困境及路径这个具体目标,让我在写作时有了具体方向。在论文提纲制定时,我的思路不是很清晰,经过老师的帮忙,让我具体写作时思路顿时清晰。在完成初稿后,老师认真查看了我的文章,指出了我存在的很多问题。在此十分感谢老师的细心指导,才能让我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其次,要感谢帮我查资料的同学,后期因为实习的关系,不能随时去学校的图书馆查阅资料,在此也十分感谢他能抽出时间帮我找的一些外文资料。
**
2023年2月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