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精品多篇】范文
[编辑]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硕士开题报告 篇一
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课题来源
多年的部队营房保障工作经验,让我积累了一定的军队营房保障管理方面的经验和管理方法,同时也发现了很多关于营房保障管理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在投入巨大的营房建设方面问题严重。通过这两年项目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逐步的开始用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思想来研究营房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几年的理论积累和实地研究,终于发现了营房建设有效管理的方法————-营房建设集成管理。
1.2.课题意义
部队营房建设集成管理是运用集成理论与系统工程的方法、模型、工具,对部队营房新建、改建项目项目管理相关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并达到项目设定的具体目标和军事效益最大化的过程。
项目管理最初起源于二次世界大战时的美国军队,逐步扩大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在我军中,项目管理运用最多的还是大型科学研究和建设项目,并逐步扩展到部队管理的其他方面。军队营区作为屯兵、养兵、练兵、储备军用物资和装备的基地,是部队军事打击、军事机动、军事隐蔽等的硬件支撑。为更好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军队营区的军事价值,部队营房建设的集成化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部队营房建设的集成化管理研究,既是对营房建设管理方案的一种创新性,用同时将项目集成管理应用到军队营房建设中去。这既加强了营房建设管理,又扩展了项目集成管理的应用领域。
2.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分析
2.1.国外研究现状
项目的集成管理是项目管理中的全局性和综合性的管理工作,在国外很多领域都已经采用且部分发展已经相当成熟。例如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工业项目全寿命期框架体系、集成系统软件开发等。
但在建设项目集成管理方面的研究方兴未艾,主要集中在建设项目部分要素定量集成管理研究、建设项目多要素综合集成问题研究、建设项目信息集成化问题研究,以及建设项目过程集成化问题研究[5]。Abudayyeh和Leen.S提出了费
用和进度控制信息模型,提出流经计划和控制系统的数据的质量、完备性和时效性,将费用和进度控制智能集成化[6]。JaafairA.提出了基于寿命期目标的一般管理模型[7]。CleverlandA.B提出了一个新的针对目标的数据库集成技术,提供一个表处理方法将工程数据集成起来,并开发软件支持这种方法[8]。
项目管理来源于美国军方,美军不断投入资源对军队项目管理进行研究,并应用在军队的各个方面。StumpfA.提出;了采用计算机系统实现建筑产品和过程集成化的信息模型,在此基础上为建筑学、工程学、营造(AEC)提供必要性信息框架。该项目由美国军队工程项目研究室和建造工程研究实验室(USACERL)共同赞助和支持下进行的。该文提出目标定位模型能集成产品和生产过程信息以支持设计和施工承包商之间的合作[9]。
2.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系统性建设项目管理的研究和应用启动较晚。主要是将国外先进的项目管理方法引进并运用在我国实践中,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创新性和开拓性严重不足。就其研究理论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建设项目管理因其自身特点存在着自身的矛盾性,项目管理是一个系统性和阶段性都很显著的管理活动,因其阶段性任务和目标不一致,导致各个阶段的决策者、实施者以及目标不一致。这必然导致项目各个阶段产生割裂,这又与项目管理的系统性要求相矛盾。
2)国内研究项目管理大都集中在项目建设过程,国内的建设项目各利益相关方主要介入工程的建设过程,并且各项目标、计划都以建设期为目标,没有采取项目周期全过程管理。
3)项目管理集成化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有代表性的是:同济大学何清华教授等在对传统项目管理模式的弊端进行了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项目管理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LCIM)的概念[1]。天津大学李瑞涵教授将集成化的思想和项目管理理论相结合,提出了工程项目集成话管理理论,并从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的前提条件、实施基础、内部平台、外部平台和信息平台五个方面提出了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的思想[2]。
对国内部队营房建设这一特殊建设行业,以最小的投资取得最大军事价值是该建设项目完成好坏的最终检验标准。为了适应新时期国际形势对我军的要求,我军更要做好军队后勤保障工作,而军队营房的军事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部队营房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对营房建设采取更加合理和有效的管理方法!我军各部也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但主要集中在营房建设制度和阶段性管理工作的研究[3],如对质量、成本和合同等方面的研究,并没对营房建设项目以全周期的眼光进行集成化的管理研究,军队营房建设的管理还未形成一套科学化、系统化的管理方法。
2.3.对比分析
(1)现今项目集成管理研究和应用存在的问题。
1)有些研究较多的集中在定量方面,并没有管理系统化的角度进行的。人们认为,在项目管理中对建设项目在工期、质量、成本方面的集成化理解不完善,致使在工期、质量、成本集成化方面没有发挥人们预想的作用。
2)有些集成管理系统主要解决的是信息技术的关键问题,特别是信息的提供和传输技术,并没有解决项目过程各个阶段、项目管理职能、项目组织单元之间统一的信息媒介和处理规则问题,所以并不是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
3)国内建设项目管理远未成熟和有系统性,许多研究仅为部分职能管理功能的集成,还没有将建设项目全寿命期集成管理提高到应有理论高度来研究。
4)军队建设项目并没有引入集成化管理。虽然有些兄弟部队采取了某些项目管理的方法,如成本管理、进度管理等,但这些都是建设项目各个周期阶段性的管理,项目集成管理相差甚远。
5)军队建设项目仍处于一种解决问题管理阶段,问题出现了,才开始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并没有树立一种项目集成管理的思想,全周期的对营房建设项目进行系统化的管理。
(2)军队营房建设项目集成管理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
1)提供优秀的军队后勤保障,部队营房作为我军屯兵、养兵、练兵和军资储存的重要据点,期建设周期、建设质量、军事价值直接关系到我军战力保障和战力提升。
2)缩减军费开支,提高军队营房建设投资收益。我国经济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需要大量投资。军队营房建设集成化管理能缩减投资额的同时,更快、更好的提高营房的军事价值。
3)扩展项目集成管理的研究和应用领域,军队营房建设有别社会建设项目,军队营房的集成化管理能将项目集成化管理应用到军队营房建设这个特殊的领域,也对军队营房建设采取集成化管理进行了研究,以期实现军队营房建设项目的最优化管理。
4)适应建设项目中高科技的需求,现代建设项目高科技采用越来越多,我军各部不可能都编制有掌握最新建筑技术军官,这就使我军在营房建设时有更多项目需要代建,这使建设项目集成化管理成为必要。
5)适应军队营房建设复杂性的需要,高科技战争时代的来临,对我军各项基础实施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军队营房建设的复杂性逐步提高,营房建设的管理也复杂和重要。实行军队营房建设项目集成管理能能有效的管理这些复杂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3.研究目标和内容
3.1.研究目标:
用集成的思想诠释营房建设项目管理行为,用管理的理论分析建设项目的运行机理,结合部队营房建设实际,通过理论分析与系统创新,探讨建设项目全寿命集成系统及集成管理在军队营房建设中的应用。探讨建立军队营房建设项目的目标集成管理、组织集成管理、过程集成管理、信息集成管理和军事价值全程监控管理。通过军事价值和评价创新,建立部队营房建设项目集成管理的评价体系。
3.2.研究内容
(1)研究内容
本文以探索建立部队营房建设的集成管理体系和评价方法,以期提高军队营房建设的军事价值。为实现以上研究目标,需要完成以下工作。
1)详细了解国内外项目、项目管理,尤其是建设项目集成管理方面的研究理论和实践应用,充分掌握建设项目集成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
2)对以往部队营房建设工作进行总结,系统总结现在部队营房建设的管理方法和过程,并对营房建设管理的相关关系人进行访问,深入了解现在部队营房建设的全过程。
3)构建军队建设项目集成管理的理论框架,通过建设项目管理理论体系的研究,结合我军营房建设的实际,构建适合军队营房建设相适应的集成管理理论体系。
4)建立军队营房建设集成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按照军队对营房建设的特殊需求,建立营房建设项目集成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
5)结合现在实际,实证分析所建立的部队营房项目集成管理体系。
(2)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
以学习借鉴现代系统科学与管理理论的研究成果为理论基础,大量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运用集成思想诠释部队建设项目管理活动。
以理论分析、实践应用的思想为指导,没有一种万能的管理模式,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和创新性是依附于具体主体的,充分考虑部队营房建设的特殊性,建立
部队营房建设的项目集成管理体系。
采用科学的定量定性分析工具,以定性定量分析为主,正确的选择各种数学模型,建立部队营房建设项目集成系统管理体系。
结合实际案例,实证分析所建立的部队营房集成管理体系。
2)技术路线
4.关键技术和解决方案
4.1.系统总体解决方案
4.2.关键技术及解决途径
(1)怎样军队营房建设项目各个阶段之间的联系和系统性,提高其集合效应是本研究管理上的难点。拟通过系统管理、合适的数学模型,建立集成的项目管理体系,提高各阶段的集合性,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要求。
(2)以军事价值为部队营房建设集成管理的最终目标,怎样通过项目集成管理的目的就是要能够有效的提高军队营房建设军事价值,这是因主体特性而对本次研究的特殊要求。本研究拟建立军事价值全程监控体系,时刻关注项目建设是否符合最总目标的要求。
5.预期的研究成果形式及创新点
5.1.研究成果
本研究的预期研究成果是研究报告
5.2.创新点
(1)、本研究将建立营房建设的项目集成管理体系。
(2)、此研究将会建立军事价值全程监控体系。
(3)、将项目集成管理应用到部队营房建设之中。
6.论文工作计划
2008年11月1日——-2008年11月30日 实践工作经验总结
2008年12月1日——-2008年12月31日 文献资料查阅
2009年1月1日————2009年2月28日 理论研究
2009年3月1日————2009年4月30日 实证分析
2009年5月1日————2009年5月31日 论文撰写
7.主要参考文献
[1]何清华、陈发标,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集成化管理模式的研究,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1年8月
[2]Anumba CJ,Evbuomwan NFO, Concurrent engineering in design-build projects,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1997:15(3)
[3]李仁斌、荀平、李自力,编制营区规划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4]PMI.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BOK,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王乾安,建设项目集成管理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4月
[6]O.Abudayyeh.Integrated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A teaching Case Study.Journal of Professional Issue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Practice.1999, 125(4):133137
S.Leen, B.kang.In formation Management to in integrate Cost and Schedulef or Civil Engineering Project.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1998,9-10
[7]A.Jaafair,K 。Manivong.Synthesis of A Model for life-cycle Project -aided Civil and Infrastructure Engineering.2000, 15(1)26-38
[8]A.B.Clevel and Database Integration in Support of Construction in Civil Engineering.1994 Sponsored by ASCE.1994,(2)2054——2057
[9]A.Stumpf, R.Ganeshan.Object-oriented Model for Integrating Construction
Product and Process Information.Journal of Computing in Civil Engineering.1996, 10(3):204—212
[10]周作仁、杜昆明,提高军队基本建设投资效益的思考,
[11]谭克藩、陈志刚、漆华妹,基于Rough集理论的营区规划综合评价,电脑信息与技术,2005年12月
[12]李俊伟、韦灼彬,关于军队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改革的思考,建筑管理现代化,2008年第二期
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写作指导 篇二
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写作指导
颖雪灵
今天把自己关在宿舍里一天,埋头写开题报告,可是怎么都下不了笔,感觉很困惑,郁闷呀,于是乎上网查了很多的信息,发现有下面几条比较有价值:
如何做文献综述
首先需要将“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 ”与“背景描述(backupgrounddescription)”区分开来。我们在选择研究问题的时候,需要了解该问题产生的背景和来龙去脉,如“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历程”、“国外政府发展半导体产业的政策和问题”等等,这些内容属于“背景描述”,关注的是现实层面的问题,严格讲不是“文献综述”,关注的是现实层面问题,严格讲不是“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整理。其次,文献综述是评论性的( review 就是“评论”的意思),因此要带着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 (critical
thinking) 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评论的主线,要按照问题展开,也就是说,别的学者是如何看待和解决你提出的问题的,他们的方法和理论是否有什么缺陷?要是别的学者已经很完美地解决了你提出的问题,那就没有重复研究的必要了。
清楚了文献综述的意涵,现来说说怎么做文献综述。虽说,尽可能广泛地收集资料是负责任的研究态度,但如果缺乏标准,就极易将人引入文献的泥沼。
技巧一:瞄准主流。主流文献,如该领域的核心期刊、经典著作、专职部门的研究报告、重要化合物的观点和论述等,是做文献综述的“必修课”。而多数大众媒体上的相关报道或言论,虽然多少有点价值,但时间精力所限,可以从简。怎样摸清该领域的主流呢?建议从以下几条途径入手:一是图书馆的中外学术期刊,找到一两篇“经典”的文章后“顺藤摸瓜”,留意它们的参考文献。质量较高的学术文章,通常是不会忽略该领域的主流、经典文献的。二是利用学校图书馆的“中国期刊网”、“外文期刊数据库检索”和外文过刊阅览室,能够查到一些较为早期的经典文献。三是国家图书馆,有些上世纪七八十
年代甚至更早出版的社科图书,学校图书馆往往没有收藏,但是国图却是一本不少(国内出版的所有图书都要送缴国家图书馆),不仅如此,国图还收藏了很多研究中国政治和政府的外文书籍,从互联网上可以轻松查询到。
技巧二:随时整理,如对文献进行分类,记录文献信息和藏书地点。做博士论文的时间很长,有的文献看过了当时不一定有用,事后想起来却找不着了,所以有时记录是很有必要的。罗仆人就积累有一份研究中国政策过程的书单,还特别记录了图书分类号码和藏书地点。同时,对于特别重要的文献,不妨做一个读书笔记,摘录其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述。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到真正开始写论文时就积累了大量“干货”,可以随时享用。
技巧三:要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综述。看过一些文献以后,我们有很强烈的愿望要把自己看到
的东西都陈述出来,像“竹筒倒豆子”一样,洋洋洒洒,蔚为壮观。仿佛一定要向读者证明自己劳苦功高。我写过十多万字的文献综述,后来发觉真正有意义的不过数千字。文献综述就像是在文献的丛林中开辟道路,这条道路本来就是要指向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是直线距离最短、最省事,但是一路上风景颇多,迷恋风景的人便往往绕行于迤逦的丛林中,反面“乱花渐欲迷人眼”,“曲径通幽”不知所终了。因此,在做文献综述时,头脑时刻要清醒:我要解决什么问题,人家是怎么解决问题的,说的有没有道理,就行了。
如何撰写开题报告
问题清楚了,文献综述也做过了,开题报告便呼之欲出。事实也是如此,一个清晰的问题,往往已经隐含着论文的基本结论;对现有文献的缺点的评论,也基本暗含着改进的方向。开题报告就是要把这些暗含的结论、论证结论的逻辑推理,清楚地展现出来。
写开题报告的目的,是要请老师和专家帮我们判断一下:这个问题有没有研究价值、这个研究方法有没有可能奏效、这个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因此,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就要按照“研究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和理论空间”、“基本论点和研究方法”、“资料收集方法和工作步骤”这样几个方面展开。其中,“基本论点和研究方法”是重点,许多人往往花费大量笔墨铺陈文献综述,但一谈到自己的研究方法时但寥寥数语、一掠而过。这样的话,评审老师怎么能判断出你的研究前景呢?又怎么能对你的研究方法给予切实的指导和建议呢?
对于不同的选题,研究方法有很大的差异。一个严谨规范的学术研究,必须以严谨规范的方法为支撑。在博士生课程的日常教学中,有些老师致力于传授研究方法;有的则突出讨论方法论的问题。这都有利于我们每一个人提高自己对研究方法的认识、理解、选择与应用,并具体实施于自己的论文工作中。
以上内容转载于互联网
~~~~~~~~~~~~~~~~~~~~~~~~~~~~~~~~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
1 总述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
2 提纲
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
3 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 ~~我们老师说至少10篇文献,当然越多越好,但是不要多余20篇
4 要求
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
开 题 报 告
学 生:
一、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二、论文综述[ft=,+0,]
1、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2、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3、国内研究的综述
4、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三、论文提纲
前言、
一、
1、
2、
3、
二、结论
1、
2、
3、
三、
1、
2、
3、
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
一、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
二、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五、预期的结果
六、进度安排
七、教研室可行性论证结论
以下是一篇范文~我觉得不全面,大家可以根据上述这种格式适当删减
选题依据:黑龙江省是新中国解放最早的省份。50多年来,黑龙江省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发扬伟大的创业精神,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取得了历史性辉煌成就,把昔日的“北大荒”建成了文明富庶的“北大仓”,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省经济总量已达到一定规模和水平。但是黑龙江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然很低,与先进省区相比差距较大。人民群众要求改革现状、提高生活水平的愿望十分强烈,不加快经济发展,各种社会矛盾就将十分尖锐。历史经验和现实状况告诉我们,如果按照原有的发展模式,在人口多且素质差、资源有限且耗费严重、生态日趋恶化的条件下,经济的发展不可能持续或持续不够。黑龙江省应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可行性论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人们的经济和社会活动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现在黑龙江省面临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粮食主产区、资源型城市(地区)支持的难得政策机遇。因此,清楚地认识黑龙江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优势和障碍,采取适宜的措施,使经济发展与人口再生产、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保证黑龙江省经济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紧迫的课题。
本论文拟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列事实、摆依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去黑龙江省实地调研等方法来收集资料。拟运用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我个人觉得也可以加上这些
本论文拟分以下几个部分撰写:
第一部分:可持续发展的概述通过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作用和地位及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现状的简单阐述来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况作一个简要的叙述。
第二部分: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现状拟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剖析,通过对问题的剖析来达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作用。同时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第三部分:黑龙江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通过对黑龙江省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问题的剖析来寻找并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然后相应地采取解决问题的措施来对现存问题加以解决。
2014年09月25日—2014年10月25日收集资料,拟订论文题目和开题报告。
2014年03月01日—2014年05月1日在黑龙江省进行调研,撰写论文初稿。
2014年05月02日—2014年05月31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二稿。
2014年06月01日—2014年06月08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三稿。
2014年06月08日—2014年06月15日修改论文,做好答辩前准备。
2014年06月15日—2014年06月20日左右进行答辩。
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三
一、研究课题
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需求分析。
二、课题研究概述
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几千年来形成的信息传递方式、人际间的沟通方式和社会管理的组织形式,并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和政府运作的方式。村镇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信息化管理直接关系到村镇建设的效果。我国村镇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但村镇建设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却严重滞后,村镇建设标准体系的信息发布、传递和反馈仍然停留在传统方式的阶段,因此构建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的缺失问题,本文研究了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的建立需求。首先,运用需求识别理论分析了系统用户,将用户进行合理分类,分析不同类型用户的特点,结合村镇建设的具体活动明确用户需求内容与特征;其次,基于用户需求分析了系统的功能模块、具体功能需求及业务功能流程,按照管理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研究了系统体系结构和运行环境;最后,根据顾客需求满意度理论,尝试在系统建成并投入运行后,从使用需求和用户满意度两方面分析系统的适用性,并构建了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的需求满意度评价体系。
综上所述,在充分分析系统需求和满足用户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村镇建设标准化管理的目标和实际工作的要求,实现了以用户需求为根本的村镇建设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涉及用户入网查询、在线验证、内部审核、网上信息发布等一系列功能,通过完善 www.chayi5.com 的标准业务流程设定,清晰的操作界面以及明确的工作划分,有效地将用户需求与系统各方连接起来,通过这个系统,用户可逐步认识村镇建设标准的准确性、适用性,使村镇建设标准信息的透明度提高,最终达到用户的满意度。
三、研究背景
建国60年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逐渐取代了中国计划经济制度,大力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变革和城镇建设迅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小城镇,城镇化是最大的民生问题,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规划⑴。国家“十二五”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因地制宜、尊重民意、体现特色、量力而行”的原则,搞好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是各项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的保障。
村镇建设活动极其分散且分布在广阔的地域范围。目前,全国共有约330万个自然村,66万个行政村;有2.2万个集镇、近2万个建制镇,有9亿多人口在农村居住、工作和生活。全国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为3.41亿亩,城镇建城区5700万亩,而农村建设用地2.84亿亩,农村建设用地是城市建设用地的5倍。
住宅建设一直是村镇建设的主旋律,我国村镇建设规模巨大,且持续增加。据建设部统计,2004年农村住宅投资2334亿元,村镇住宅建设量8亿多平方米,而同期城市的年住宅梭工面积约为25?30亿平方米。2005年我国的城镇化率约为40%,“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我国城镇化率要达到47%。目前农民自建住宅每年还以2%的速度增长,其中楼房比例增长更快,约占60%,年梭工面积达到4亿平方米以上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农村工程建设量将不断增长,一批适应村镇经济发展需要的下店上宅、前店后宅、生态住宅等建筑形式也会相继出现。
每个村镇的功能不是天然的、自发的,它是受各种因素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如村镇的地理位置、交通运输条件、基础设施状况、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等等。我国现在非常重视依据各地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村镇建设,把村镇定位为分担大城市人U的聚居地,以“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标准配套、高质量管理”为指导,探索建立小城镇规划备案、管理、责任追究制度,严格规划执行,大力加强了村镇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使其承担了重要的社会服务功能而非经济生产功能。
四、研究目的
为了有效地改善村镇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大力发展村镇公共事业,就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村镇规划建设计划的编制和实施方式作为技术指导来实现,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适用于村镇建设项目特点的工程建设标准,为村镇建设工程的勘察、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管理、维护、加固、拆除等活动提供一个协调统一的、可重复使用的技术依据和准则。
村镇建设标准体系的构建、完善和发展是村镇建设标准化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涉及到有关村镇建设的众多标准的申报、编制过程管理、审核和发布、宣贯、修订和废止等等诸多标准化管理工作,同时还涉及到与村镇建设标准相关的信息发布、技术指导、动态辅导、专家支持等。这些工作的开展需要信息化系统平台作为媒介,满足村镇建设领域标准化管理的客观要求,保障标准化工作的实施快捷、方便、广泛传播。
任何信息服务建设都需要满足相应的需求,适合使用者的特点,同时,能够提高相关工作效效率,节约时间、资源等。本文旨在分析总结当前我国村镇建设的现状,借鉴国内外信息化建设经验,针对我国村镇建设标准不能被及时掌握和标准实施效率低等问题,结合管理信息系统理论,利用顾客需求识别的思想,分析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的用户群体及其需求,设计符合用户需求的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功能和体系构架,构建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的需求满意度评价体系,以测量用户满意度,为系统平台的开发提供依据。
五、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的研究视角从技术应用和政府职能变换转向用户需求,根据用户需求设计系统功能、体系和开发模式,能够直观地实现用户需求、达到用户满意。以用户为中心的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需求分析涉及用户、用户需求、功能需求和需求满意度四个概念,其巾需求是核心,用户是需求对象,而功能需求是用户需求的实现方式,需求满意度是用户需求的最终目的。因此本文将从用户需求、基于需求视角的功能需求与设计和系统需求满意度评价三个方面展 。
全文内容分为六个章节。
第一章,绪论。简述我国村镇建设现状及研究本文的目的,回顾国内外建设领域信息化研究现状,总结现代信息化建设不适合村镇建设,提出建立符合我国村镇建设的标准化信息系统的必要性,规划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相关理论综述。概述了我国村镇建设标准和标准化概念,介绍了标准化信息系统的分析和体系结构。运用需求识别理论,阐述了顾客识别和顾客需求的概念,总结出顾客需求识别流程,提出顾客需求满意度含义。
第三章,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用户需求识别。运用需求识别理论,针对村镇建设的实际情况讨论系统用户类型及特点,进一步指出不同用户存在不同的需求,分析了系统用户的需求与特征,最终对系统与用户的交互关系进行论述。
第四章,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功能需求分析。根据用户需求提出系统功能需求的实现目标,继而分析了系统功能框架的设立、业务功能、业务流程、系统体系结构和运行环境,归纳出采用这种结构和运行方式建立系统的特点。
第五章,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的需求满意度评价。本章是对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过程中,从使用需求和用户满意度方面,利用问卷调查的形式研究了系统的适用性,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构建了系统需求满意度评价体系。
第六章,结论。总结所做研究的成果,提出本文的不足和对后续工作的期望。
六、论文提纲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构建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的必要性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相关理论综述
2.1 我国村镇建设标准化概述
2.2 标准化信息系统分析
2.3 标准化信息系统体系结构
2.4 需求识别理论
2.5 本草小结
3、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用户需求识别
3.1 系统用户类型及特点
3.2 系统用户需求内容
3.3 系统用户需求特征
3.4 系统与用户的交互关系
3.5 木章小结
4、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4.1 系统功能的需求实现目标
4.2 系统功能模块分析
4.3 业务功能需求分析
4.4 业务功能流程分析
4.5 系统体系结构分析
4.6 系统运行环境分析
4.7 木章小结
5、村镇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 需求满意度评价
5.1 需求满意度分析
5.2 构建系统需求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四
论文题目: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制约因素及其对策
学号:
姓名:
专业:区域经济学
研究方向:环境经济与环境管理
入学时间:
班次:
指导老师:
填表时间: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制约因素及其对策
一、选题意义及预期目标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当前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同时,又面临着相当严峻的问题和困难。作为区域经济,如何在激烈的国际、区际竞争中,正确分析面临的环境制约因素,努力做到扬长避短,变不利为有利,确保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这是一个重要的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旨在多角度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制约因素,提出种种对策,以求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外有关学术动态及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80年代末,可持续发展理论开始提出,但至今对经济发展的环境制约因素研究仅局限于宏观的认识,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污染物破坏问题、经济技术水平问题等。而对区域经济的环境制约因素,特别是一些微观内在因素研究甚少。作者拟从微观与宏观的结合点上加以探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制约因素,并提出一些措施和对策。
三、论文写作提纳
前言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背景、研究的意义、目的、基本技术路线。
一、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制约
(一)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基础;
(二)区域经济发展对环境产生反作用;
(三)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才能相得益彰。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制约因素
(一)失衡增长导致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二)区位资源的不平衡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三)现有环境管理体制与国际不配套制约环境经济发展。
三、对策研究
(一)中国区域开发管理体制必须创新;
(二)适时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发展战略;
(三)制定完善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政策。
四、论文工作计划
20xx年1月至2月拟定论文开题报告,资料与数据收集、整理与分析;
20xx年3月至4月完成论文初稿并请导师修改,完成论文二稿并请导师修改;
20xx年5月至6月论文定稿与答辩
五、参考文献
1、张敦富主编,<区域经济学原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xx年,北京
2、李京文主编,<中国区域经济教程>,广西人民出版社20xx年,南京
3、孙久文,<中国区域经济实证研究——结构转变与发展战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年,北京。
4、叶裕民,<中国区域开发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xx年,北京。
5、宋璇涛,<寻求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xx年,北京。
6、李京文主编,<21世纪中国经济大趋势>,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沈阳。
7、汤爱民,<大整合>,中国经济出版社20xx年,北京。
8、顾介康、储东涛主编,<江苏宏观经济运行态势与规律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南京。
9、薛志平、刘波,<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理念卷),香港文学报社出版公司20xx年,香港。
10、吴兴鹏、董剑南、谢玉平,<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实践卷),香港大学报社出版公司20xx年,香港。
11、国家环境保护局译,<选择还是放弃——荷兰国家环境政策计划>,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年,北京。
12、厉以宁、章铮,<环境经济学>,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年,北京。
1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编,<西方经济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广州。
14、陈耀邦,<可持续发展战略读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年,北京。
15、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等6部门,<江苏省人口资源、环境研究文集>,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年,北京。
16、方在农主编、彭立明副编,<现代科技知识导论>,河海大学出版社1999年,南京。
17、<中国环境报>、<农村生态环境>、<农业环境与发展>、<农业环境保护>、<环境保护>、<环境科学动态>、<环境导报>等报刊。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篇五
选题的目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流动人口大量增多。随着人口流动所带来的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本文在研究了众多学者关于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法律保障的文献的基础上,首先对流动人口及受教育权的相关概念作了界定,并分析了我国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现状,得出完善受教育权益保障迫在眉睫。其次,分析了我国在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法律保障的建设成就及法律保障存在的漏洞或不足。再次,根据问题结合原因并借鉴国外经验对我国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法律保障提出建议。
2、研究意义
我国的流动人口是 20 世纪 80 年代中叶出现的,是在改革开放的国家政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特有现象。流动人口尤其是流动民工群体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必然出现的特殊群体,也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本文主要从我国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保障现状分析出发,探究目前造成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缺损的原因,有利于明确我国当前面临的保障困境,探讨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问题的对策,促进受教育权益问题的解决。有助于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实现教育和社会的公平,并对维护我国社会的安定团结及推动城市建设和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1、国内研究动态
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农民工大军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以下是我国学者的主要观点:
陈信勇,蓝邓骏在《流动人口子女平等受教育权的应然与实然》一文指出当前流动人口子女权益缺损主要有几点表现:1.入学条件遭受不公正对待。许多地区的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需要很多证明才能申请就读公办学校。虽然国家已经取消借读费,但是还有很多公办学校巧立名目征收类似于借读费的歧视性费用。2.难以平等享有教育资源。我国基础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及教育资源地区分布不均造成流动人口子女与优质教育无缘。3.民工子女学校成为歧视源头,并且遭遇义务教育根本价值强烈冲突。4.由于流动人口的工作、居住的流动性使得子女学习过程不稳定从而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李业春在《进城农民工子女受义务教育权法律保障机制研究》一文指出:1.辍学和超龄上学现象严重。2.多数流动人口子女只能就读农民工子女简易学校,学习条件特别简陋。3.流动人口子女易产生不健康心理状态,影响对社会的认知,很难产生对社会的认同。
鹿文卿在《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保障研究》一文认为受教育权有缺损体现在受教育待遇上的多个不平等。1.教育经费不足,根据国务院规定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经费的供给以流入地政府为主,流入地政府的财政直接影响到受教育权的实现。2.教育及教学设施匮乏,多数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简陋,师资力量缺乏并且存在安全隐患。3.参加教育及教学活动的不平等,流动人口子女容易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歧视而无法正常参加某些教学活动。
顾益民,张慧洁在《行政法语境下的流动人口受教育权保障》中通过行政法视野分析认为造成受教育权益缺损原因有:
1、县市等基层行政单位所承担的教育财政压力和行政责任与其政治经济和法律地位不成比例,负担沉重。
2、缺乏有限的行政监督行为和系统性的行政责任追究机制。教育行政责任人往往是基层县市级的教育管理者,责任追究中裁量空间过宽。
邬雪红,姜国平在《论我国流动儿童受义务教育权的司法保护》中详细分析了司法保护的诸多缺陷影响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益问题的解决。
1、宪法不能进入普通司法程序作为法院判案的依据,不能通过宪法予以救济。
2、尚未建立宪法诉讼制度,有时只能通过民事诉讼的替代方式对受教育权予以保障。我国民事法律中没有对受教育权予以明确规定,民法理论上也没有关于受教育权的概念。
3、受教育权也很难通过行政诉讼救济。 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限于侵犯公民人身权和财产权的行政行为,侵犯公民受教育权的行政行为不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而且只有当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特定相对人的受教育权时,行政相对人方可提起行政诉讼。
郑 风,李 娜在《论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法律保障的完善》中分析了法律保障的不足,认为:
1、我国对公民受教育权实现的程序性规定较少。2. 法律体系存在内在矛盾并且与现实制度的不配套使受教育权利得不到实现。
3、在教育法体系中,有关保障受教育权的部分比较单薄,对侵犯受教育权所负责任主体、法律责任、法律救济途径的规定还比较模糊。
顾倩在《论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的保障》中认为需要扩展法律保障范围以及完善司法救济制度。
1、修改部分法规如《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并制定一部切实保护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法》。
2、增加行政诉讼救济途径并确立民事诉讼赔偿制度,当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受到除行政机关和公立学校以外的平等民事主体侵犯时,应当追究侵权者的民事责任,认为应该建立宪法诉讼保障制度。
李业春在《进城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法律保障机制研究》一文认为应该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制定《义务教育经费法》,保证教育经费的合理、足额的投入与使用。制定一部切实保护农民工子女受义务教育权的《农民工子女教育法》并完善《义务教育法》。
鹿文卿在《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保障研究》一文提出可以可以采用公益诉讼的救济方式,公民、社会团体及国家机关都可以作为原告,以“行政不作为”为诉因,以侵犯受教育权的主体为被告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流动人口子女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属于弱势群体,当个人诉求利益遇到困难时,国家应当提供一种公益诉讼以实现他们的诉求,维护他们的权利。
陈思琦在《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探析》中提出应该加强教育法规的可操作性并且制定《教育经费法》规范教育财政投入。增加中央财政对教育经费的总体投入及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完善各种教育经费监督机制,明确违反教育经费法的法律责任。逐步扩大对行政诉讼法中作为保护范围的“合法权益”的解释",放宽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篇六
一、论文题目
黑格尔历史哲学中的自由问题探讨
二、专业
外国哲学
三、研究意义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其书《论各民族的风俗与精神》中第一次用了“历史哲学”这一理论术语。它以哲学思维的方式去研究人类社会历史,进而研究反思历史演变规律和历史的意义,这也是历史哲学的重要研究意义。它使人类以一种历史意识的形态取代原有自然法的意识。然而,人们为什么要对“历史”产生这样孜孜不倦的兴趣呢?就是人们并不满足于对自己过去经历过的历史停留在莫名其妙的感觉中,人们为了在当下的行动中找到根据,总会去从过去的经历中找到行动根据的来源。所以说历史知识的价值就体现在于人的自我认识中:某种程度上说,人类经历过的历史能为人类能够做什么和将要做什么提供了指导和根据。对自我的认识与人性是同一的东西,而人对历史的认识也正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马克思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指出:十八世纪的个人是历史的结果,并非历史的起点。
史学研究的真正目的是关心那些真实地表现了人们在以往时代中的自我认识的历史事件,而非是简单地准确地记起、恢复各种仅仅作为事件的历史,而历史学家只有重新思想了那种创造了他们正在研究的事件的思想,他们才能理解那个事件。这就表明了历史研究与哲学探讨的相互促进的关系。一切历史研究最终都是为了解决当下的问题,过去的永存性就活动在当下之中。处于当代问题的视野中的历史学家,通过重做人的自我认识在过去曾经做过的事情而使这些过去的事情转化成作为当代人的精神财富的历史知识。
四、创新之处
本文主要采用以下视角对论文进行撰写:
以黑格尔历史哲学中自由为研究重点对象,着重对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历史哲学中的自由问题进行研究,系统梳理哲学史上关于历史哲学中的自由问题。
就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中的自由问题”研究与当马克思的历史为主主义中的自由观进行结合,浅析以哲学思维对当下世界历史问题重新进行理解。
本文地撰写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文献方法:
1、把握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中的自由思想,需要通过对《历史哲学》文献的研究与理解,从而把握其哲学概念的意义。
2、研究其他哲学家原着,与黑格尔历史哲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进而丰富文章内容。
3、对黑格尔历史哲学思想研究的二手资料进行吸收理解,了解对黑格尔历史学思想的研究现状。
分析方法:本文的研究目的是理清黑格尔历史哲学中的自由思想,并对马克思的影响。
逻辑方法:理解黑格尔整体哲学的精髓,并以逻辑的方式展开叙述,然后整理出黑格尔其历史哲学中的自由思想的原貌。
本文将黑格尔历史哲学中的自由的观点作为研究重点,在系统地理清黑格尔哲学理论构架的基础上。着重研究黑格尔思想中历史哲学中的自由问题,并对后人及其当下的影响。
五、总结
黑格尔哲学是哲学发展中的重要阶段,其构建的哲学的庞大的体系可以说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巅峰,而其哲学思想中所蕴含的庞大的历史感对后世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起到关键作用。
可以看出,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下,历史哲学在从古希腊,近代启蒙和德国古典哲学时期不同的哲学时期影响下的历史哲学的命运,直到黑格尔在其最具特色也是其思想最为成熟时期的作品《历史哲学》中完整的叙述其历史哲学思想,黑格尔思想体系的精髓可以总结是其强大的辩证逻辑与历史的融合性,并且以古典哲学的方式,达到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于逻辑与历史的自由之中。
在当代全球一体化的当下,我们不得不重新面对全世界沟通融合的局势,而如何更好的在全球多元化中去寻找一个真正的契合点,我认为关注世界历史的发展,并且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去寻找多民族共通点显得尤为关键。那么在西方强大政治文化背景下,更好的理解西方对世界历史的理解与趋势,就能更好的在全球化中争取优势并参与全球化构建。
当今世界格局下,我们应该为世界历史负责,尤其在世界局势紧张的地区,中国更应该作为一个大国,肩负自己的使命。而马克思唯物历史观会继续指引着我们前进。
六、论文提纲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历史哲学的研究意义
0.2 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之处
1 黑格尔历史哲学及其自由问题产生的背景
1.1 历史哲学产生前史
1.2 历史哲学的产生及其发展
1.3 德国历史哲学的兴起及其对自由问题的探讨
2 黑格尔历史哲学中历史与自由的统一
2.1 黑格尔历史哲学概念界定与对自由的理解
2.1.1 黑格尔历史哲学概念界定
2.1.2 黑格尔对自由概念的理解
2.2 黑格尔历史哲学的基础
2.2.1 思想对客体性的第一种态度:朴素的抽象态度
2.2.2 思想对客体性的第二种态度:经验主义和批判哲学
2.2.3 思想对客体性的第三种态度:直接知识论
2.3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实现自由
2.4 自由在历史中的实现
3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对马克思哲学的影响
3.1 黑格尔历史哲学的自由观思想对马克思现实自由观的思想的影响
3.2 马克思对黑格尔历史哲学中逻辑与历史统一的超越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