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毕业论文参考(精品多篇)范文
[导语]旅游文化毕业论文参考(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中国旅游文化论文 篇一
浅谈中国旅游文化发展
摘要: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其中所包含的内容也不尽相同,近几年来,旅游业的兴起也反应了经济水平发展提升,也展示了文化事业的繁荣进步,本文就旅游文化的内涵和形式及意义做了相应的阐述。
关键词:旅游文化内涵 形式 意义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的提高,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加快了脚步,各种大型节假日旅游套餐,特色旅游线路,经典旅游行,红色之旅等词汇纷纷出现。旅游无疑成为人们休闲度假,放松心境的一种方式,旅游不仅是观光,其实也是一种文化,是地域性、多元性、民族性、艺术性等多方面因素融合的特色产物。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发现旅游文化,剖析深层内涵
文化旅游就是以旅游经营者创造的观赏对象和休闲娱乐方式为消费内容,使旅游者获得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参与旅游体验的旅游活动的集合。
1.1文化资源的体验过程
旅游文化存在地域差异,以文化的交叉互动相互融合,并具有民族性、艺术性、神秘性、多样性、互动性等特征。旅游的过程就是旅游者对旅游资源文化的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也是感受旅游文化的一个独到之处,它给人一种特殊的文化感受,这种文化感受以承载着旅游文化的内涵,并以景点为媒介,体现了审美情趣的激发功能、教育启示功能和民族、宗教情感寄托功能。
1.2文化活动的再现过程
旅游文化也指鉴赏异地传统文化、探求文化名人古迹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特色文化活动为特定目的的旅游。这种文化活动在现行的旅游中还较为时尚。这种文化活动是一种传播过程,是一种旅游文化重复再现过程。具有关联性高、涉及面广、辐射性强、带动性强而成为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有活力的新兴产业。文化旅游包括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宗教等内容。其涵盖性强,几乎可以囊括所有相关的产业。
1.3文化背景的还原过程
旅游的项目包含众多,但是近些年来,人们更加注重其中旅游的文化背景和深层次的内涵,在相应的历史遗迹条件下,真是重现当时的历史情景,展现历史文化风貌,还原历史,扣人心弦,在这一过程中,把文化背景的作用突出的展现出来了,这一特点也与游客的需求息息相关。其目前较为普遍的是以人文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包括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和民俗、宗教等方面特色旅游。也是集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等于一体的大旅游活动。
2 研究旅游文化,区分内在层次
2.1历史文化,重现历史
历史文化文物所展现的历史风貌,其中所包含历史知识更具文化内涵,对曾经的社会关系,文化风俗很好的展示,是旅游者所关心和进一步了解的,历史文化旅游就更注重这一方面的导向,及时的给民众以历史教育,真实反应当时社会的情境,影响人们珍惜历史文化,树立民族感和对历史的继承感。
2.2现代文化,展现风范
现代文艺作品给人以陶冶情操,养心凝神,提升欣赏境界,在旅游活动中广泛存在,新的科学技术展览、令人惊叹,从而在旅游文化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旅游者对科技的追求,追求环保高新等科技,促使创新发展得到继承。这也是文化旅游的一个积极方面。展现科技进步的同时,也是提升国力,凝聚人心的过程,不仅展示的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民族的向心力。
旅游文化毕业论文 篇二
浅析旅游文化营销
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宁波东钱湖的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了利用旅游文化营销的相关知识,通过对区域的文化定位分析,形成特色的区域旅游文化,同时通过统一的旅游文化产品研发与整体文化营销,加强对区域旅游产业的推进发展。
关键词:旅游文化;营销;宁波东钱湖
一。东钱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宁波东钱湖位于宁波市东侧,距市中心十五公里,湖的东南背依青山,湖的西北紧依平原,东钱湖作为海迹湖泊,是浙江省最大的内陆天然淡水湖。
南北长8.5公里,东西宽6.5公里,环湖一周约45公里,全湖面积为20平方公里左右,比杭州西湖大四倍。
东钱湖周围众山并列、秀峰峥嵘,千姿百态;众山众水汇成烟波浩淼的东钱湖。
因而素有“西子风韵,太湖气魄”之称。
随着多年来东钱湖地区旅游产业建设的发展,已开发了陶工岛、小普陀、野生动物园等多个景点,以及陶公钓矶、余相书楼等“钱湖十景”。
结合宁波东钱湖的区域定位来看,随着宁波城市化进程像大多数国内外都市发展的轨迹逐步靠拢,即正走逐步向由单核心发展向多板块并进的发展阶段,
东钱湖正位于城市东扩和南发展区域的重要地带,是未来中心城区、港口产业带的辐射服务区域,同时随着轨道4号线、绕城高速、南外环等交通配套设施的建设完成,
东钱湖离东部新城的距离将缩短至10分钟,离老城区的距离将缩短至20分钟。
宁波东钱湖的新城建设规划也指出要把文化创意产业、会议产业、旅游产业、总部经济四大产业作为未来的东钱湖支柱产业,以旅游休闲为核心灵魂,围绕度假会议、
文化产业等其他产业,打造旅游休闲、商务办公、度假居住的汇聚服务中心,在旅游产业的带动下,最终东钱湖将如同杭州西湖、武汉东湖一样,建设成为未来宁波都市休闲示范区的建设基地,
宁波乃至长三角地区的“后花园”,由此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对宁波东钱湖而言可见一斑。
二。目前东钱湖旅游产业的发展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旅游发展统一规划
从东钱湖旅游产业布局可以看出,目前东钱湖地区已开发了不少旅游景点、休闲娱乐配套设施、但这些设施分布分散,而且功能较为单一,良好的湖光山色中错落了不少湖景别墅,这些别墅大多开发利用了一线湖景土地,缺乏整体规划,缺乏城市配套。
同时如果从产业结构来看,旅游产业在东钱湖仍处于弱势,东钱湖镇上仍处于乡镇经济阶段,家庭作坊式制造业居多,各类基础设施仍无法充分满足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各项需要。
(二)旅游产业链不够完善
以现代旅游业中旅游核心竞争力=自然风光+人文资源+观光购物+主题产品+特色娱乐这一五要素而言,目前东钱湖地区的主要旅游吸引力还仅在于五项之一的自然风光,即处于旅游产业的观光旅游这一初级阶段,大部分游客旅游时间处于周末或节假日阶段,平时很少,旅游逗留时间短,很少超过两天。
旅游产品体验度不够,娱乐、购物、餐饮等相关旅游特色产品缺乏,除钱湖鱼干、土家菜点之类的初级旅游产品外,游客来东钱湖旅游后没有可供选择的特色旅游产品。
并且旅游文化资源发掘不足,没有充分挖掘东钱湖地区的“佛家文化”、“南宋石刻文化”、“福泉茶文化”、“商文化”、“官文化”等旅游文化资源,造成旅游文化吸引力不足,缺乏文化底蕴,缺乏从文化上吸引旅游者二次观光的旅游动力。
(三)重大旅游项目少
由于整个东钱湖区域尚未经过高度工业化发展阶段,因此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经过重大项目的推动和支撑,以解决经济增长、人员结业、产业调整等多项问题,
而从东钱湖历年的引进重大项目来看,1999年启新高尔夫、2001年雅戈尔动物园、2002扩建湖心景区、2003新建福泉山景区、2008年建成两家五星级大酒店、2012年旅游环湖骑行带,
基本上平均一年不到一个大项目,旅游接待能力落后于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又拖累类旅游产业发展,使整体旅游产业处于既不能发展二产、三产发展速度又低于期望值的尴尬境地。
(四)旅游营销缺乏统一协调
东钱湖区域内虽然目前景点众多,但各景点、宾馆、饭店都有各自的营销队伍,大部分各行其是,促销活动也缺乏统一的组织,对外形象也是五花八门,
很多旅行社到了东钱湖都不知道与谁联系,更无论普通游客了,由于各自为政也使旅游对当地经济的贡献仅仅限于单方面,没有有效的统一商业运营模式,
没有独立的旅游公司与旅游直通车,没有统一的旅游线路规划设计,最终观光客多于休闲度假客,旅游产业有环无链,产业规模效应无法显现。
三。利用旅游文化营销方式推动东钱湖旅游产业发展
游客让渡价值的大小是决定游客是否满意的基础,顾客让渡价值是指顾客从拥有和使用的产品或服务中获得的价值与为取得该产品或服务所付出的成本之差,旅游市场营销的目的是可赢利地创造顾客价值,开展旅游文化营销,挖掘景点文化价值,重塑景点品牌形象,是旅游营销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是提高游客让渡价值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增强旅游景点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那么针对宁波东钱湖区域,我们该如何选择合适的旅游文化营销方式呢?
(一)找准区域旅游文化定位
就东钱湖区域而言,实际存在着得天独厚的旅游文化特色,如南宋石刻文化-钱湖石马是我国迄今发现规模最人、雕刻最精的南宋墓道石雕遗存,
为研究南宋社会发展史和墓葬雕刻艺术提供了重要实物;佛教文化-区域内的天童寺为佛教禅宗五山之一,至今已有1600年历史,在日本和东南亚各国影响很大;
阿育王寺为我国佛教“中华五山”之一,至今有1700多年历史,因寺内珍藏佛国珍宝“释迦牟尼真身舍利”而闻名中外。
福泉山麓大慈禅寺在南宋时期曾名振浙东,有“千僧过堂”之说,是为千年甲刹;茶文化-福泉山山顶3600余亩茶树环坡而栽,树形圆润成垅,依山起伏,形成“茶岭碧波”景观,
蔚为壮观,以“东海龙舌”和“福泉白茶”最为代表,传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喝了“东海龙舌”后龙心大悦,从此广为盛传;儒官文化-北宋时期王安石曾任鄞县县令,体恤民生,
深入实际,组织民众起堤堰、决陂塘,疏浚水道,留下了众多古湖工水利遗迹,南宋史氏家族因匡扶正义、铲除奸佞而声名远播,留传下“一门三丞相、四世两封王”的佳誉美谈。
其余如商文化、佛教遗产文化等都具有明显的文化特色,各文化要素互相结合,形成了集多种文化特色于一体的东钱湖特色区域文化。
(二)推出特色文化产品
目前东钱湖特色旅游产品不多,只有在找准文化定位后,才能推出附加值高,吸引力强的旅游产品,如仿制石雕、福泉茶酒、佛教文化产品、钱湖鱼干虾干、特色农产品等,而这些产品靠个体农户或企业是没有力量推出的,只有通过政府部门统一协调,组织特色旅游文化产品研发,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才能形成东钱湖独特的文化旅游产品。
同时东钱湖旅游定位中的会议旅游、商务旅游、休闲旅游等多种旅游模式也为旅游文化产品的推出提高了有效的市场营销渠道,如在餐饮方面可以加强东钱湖特色菜系的研究,
重点在于湖鲜菜系和农家菜系,逐步将特色菜的种类、口味、营养等归纳总结,形成特色菜行业标准并加强品牌推广;在住方面可尽量依托已有的文化区位,
如福泉山、陶工岛等都是文化特色明显的区域,在古文化建筑内品茶、观光、餐饮、会务可以给游客不一般的消费感受,同时除已有的高档酒店外,
还可以引进中档酒店及农家旅社等,形成高中低一体的旅游接待网络;在主题活动上可以结合文化定位适时推出文化主题旅游,如钱湖捕鱼、福泉采茶、佛事庆典等,
在不同文化品味中吸引多方面的旅游客源,有效形成旅游地的特色文化魅力产品。
(三)加强文化营销推广整体性
目前,导游员是主要的文化价值传播媒介,但大多数东钱湖旅游景点出于成本因素,没有自己专门的导游机构和人员,而是由旅行社的导游来解说和诠释景点的文化,
如果导游的解说不到位,没有将景点的文化内涵有效地传播出来,容易给游客造成 “该景点不值得一看” 的误解,这对景点的产品价值和形象价值无疑是个不可估量的诋损。
因此,在旅游文化营销推广时不但设计开发要符合游客的需要,而且在游客游览和欣赏的同时,要以适当的方式将景观隐含的文化价值揭示并传播到游客中去,使游客能感受到文化的熏陶,景点的价值。
这就要求景点的开发设计、经营、管理、营销等部门密切配合,形成一个整体,并在统一领导下运行,由于景点与旅行社间的特殊关系,景点在考虑充分发挥旅行社的人力资源优势时,可以采取纵向一体化战略,即通过控制一个关系专用性旅行社来控制导游,从而加强文化营销的推广整体性,提升景点的游客价值。
参考文献:
[1]菲利普 ・ 科特勒。营销管理[M]。梅汝和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佟君,赵建坤。导游文化知识 [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2.
[3]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导论 [M]。俞利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4]杨古城。龚国荣。南宋石雕[H]。宁波:宁波出版社,2006.
[5]舒卫英 宁波发展市域经济与旅游产品布局研究[H]。宁波:经济论坛,2007.
[6]袁颖 宁波东钱湖南宋佛教文化遗产及其可持续性利用[H],宁波:宁波党校学报,2007.
旅游文化毕业论文 篇三
浅谈旅游文化传播使者
早在1977年,旅游人类学家Valene Smith主编的。《Hostsand Guests: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一书中,指出,旅游中“主人”和“客人”两种文化的接触和交往(尤其是西方旅游者与非西方主人的交往),使得两种文化在不断的借鉴和适应中走向趋同。
旅游者在不经意间将自己原有的文化带到了旅游目的地,影响了当地居民,也对自身文化产生一定影响。
首先,旅游是一种跨文化传播活动,是人们为了休养、娱乐和运动等目的,离开日常生活范围所进行的暂时性的地域空间移动。
由于传播的双向性特征,旅游者负载着原有文化内涵,前往相异空间,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发出者。
他们在自己原有精神文化的基础上,接触新事物,接受新信息,达到更新知识的目的,同时又把本文化的信息向旅游目的地传输,影响旅游目的地的发展
其次,旅游是一种基于愉悦的、跨越地理空间的人类行为,它的跨文化传播不同于大众传播媒介的跨文化传播。
它是一种接触“真实世界”而非“媒介世界”的直接传播方式。
它是文化与文化之间、人与人之间亲身的、直接的、互动的、即时的、感知的交流与传播,而不是那种通过媒介来间接、外在地获得真实世界映像式的交流和传播。
因此,旅游中的跨文化传播,主要是基于人际交流的传播形式,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沟通、交流。
而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则以新的角色活动于新的环境中,他们可能不受其原有身份的约束,但却无法脱离自己的传统文化习惯,并要把自己的文化传播至目的地。
第一,旅游满足了旅游者的文化需求。
旅游活动实质是一种心理和情感体验,旅游者的文化需求是以精神需求为主的。
例如,居住在舒适宽敞的洋房里的欧美人为了满足旅游者对异域古昔生存方式的体验的心理需求喜欢住一住北京的四合院或云南的傣族山寨。
走在北京的王府井大街上,难免会来两串“糖葫芦”加两块 “油炸臭豆腐”。
旅游者在进行这一行为时决不会将其作为一种维生手段,而是作为一种异己文化现象来看待和体验。
第二,旅游实现了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之间的交流。
在同一旅游群体中也许会有来自不同地域的旅游者。
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聚集在一起进行旅游活动,难免会发生文化上的碰撞和冲突。
比如,经济发达沿海城市的游客和西部地区的游客,北方游客和南方游客,外国游客和中国游客,国际团队中的不同国家的外国旅游者,在饮食、生活习惯、思维观念、行为方式上总会有所差异。
文化差异导致不同旅游者之间行为方式的模仿,来自发达经济地区的旅游者的物质优越感和文明的言谈举止可能会引起其他旅游者的效仿。
经广大研究者表明,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消费具有明显的挥霍倾向。
这其中部分原因是因为受其他旅游者消费行为示范作用的影响。
首先,对客源地文化的影响
旅游者从旅游地回来,旅游者根据自己对当地文化的认知、体验而向他人或自身社会转述而形成的文化传播对自己经历和旅游地风光人情的转述、回忆和主动进行的文化传播。
有关旅游文化毕业论文范文一:一带一路旅游文化特征研究 篇四
摘要:随着OBOR战略的实施,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便成为当务之急,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契机,是实现文化的展示与传承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旅游文化;特征
现代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旅游文化的繁荣,“一带一路”(以下简称为“OBOR”)是21世纪初中国为了实现“加强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推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合作”而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外交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OBOR战略开始付诸行动。OBOR分为陆路与海路。陆路从西安向西,横穿西亚抵达欧洲荷兰的鹿特丹。海路从长三角、珠三角沿东南亚向西,经非洲过黑海最后抵达欧洲的鹿特丹。因此,新世纪下的OBOR一端为日益崛起的中华经济圈,另一端连接着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共同体———欧州联盟,中间是经济潜力巨大的西亚、东南亚和非洲。在OBOR战略构想下,经济的发展与文明的对话,必将促进国内外旅游业的发展,研究OBOR战略下的旅游文化特征,对促进旅游、经济、文化、教育、外交等各方面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OBOR背景下旅游文化特征研究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在合作重点中明确指出“加强旅游合作,扩大旅游规模,互办旅游推广周、宣传月等活动,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提高沿线各国游客签证便利化水平。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邮轮旅游合作。积极开展体育交流活动,支持沿线国家申办重大国际体育赛事。”因此,OBOR战略沿线必将呈现出人类古代文明繁荣的鲜活再现、为欣赏旖旎风光的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线路游、沿线OBOR友好城市互办旅游推广活动游、体育活动交流观光、参与、体验游和“新海上丝绸之路游轮游”等5大特征,相应的文化也呈现出这五大特征。
1.1人类古文明的鲜活再现
丝绸之路是跨越文明、贯穿古今的古代经济发展之路,对丝绸之路的重游是对人类古文明的探索与考察,具有旅游和文化挖掘发现的双重意义。2014年,由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中国三国联合递交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将丝绸之路沿线的人类古文明推向新的历史舞台。透过OBOR,不仅可以探索考察中国自秦、汉至清的灿烂文明与文化,而且还可以探索考察西亚、中亚、欧洲诸国的文明发展史,对比中外历史发展中的文化差异。
1.1.1博大丰富的汉前文明
OBOR的陆路起点西安,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其历史变迁是华夏文明发展的缩影。以西安为中心辐射出的旅游圈,能充分体现中华古文明。西安早在汉朝以前就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曾是周、秦的都城,同时也是世界历史上的第一座城市。西安高陵杨官寨遗址将人们带回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秦始皇兵马俑则展现出了大秦帝国的强盛国力。对OBOR起点城市的考察,人们可以领略汉前中华文字的形成变化、陶器制作工艺、古建筑的特征、古代天文体系、别树一帜的中国数学及丝绸文化等等。
1.1.2影响深远的汉文化
汉代是中华历史上科技与文化发展的一个辉煌时期,从汉代建立到灭亡的四百多年间,汉代王朝与古罗马成为世界上最为强大的两大帝国,汉王朝雄踞东方,开拓了OBOR的丝绸之路,开辟了东西经济文化技术交流的走廊。而且在汉代,西南丝绸之路也在这个时期开辟,从天府之国的四川成都,到缅甸、印度,将汉朝先进的文化技术传播到东南亚。因此,汉代是OBOR战略的起始朝代,考察旅游OBOR的内涵与文化功能在于探索和考证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汉代文化。其中著名的建筑文化,有著名诗歌“秦时明月汉时关”为证,可见汉代的建筑科技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还有史学瑰宝的《史记》和《汉书》;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如今在成都、西安、安徽宏村、浙江等地还保留着这种比较原始的造纸术,对人们了解汉代科技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汉代的《九章算术》、《伤寒杂病论》以及地震仪等都对后世影响深远。深入了解和考察探索汉代文化,对OBOR旅游品质的提升、内涵建设、转型升级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1.3辉煌的隋唐文化
隋唐时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安定最文明的国家,以强大国力为依托,以蓬勃发展的世俗文化为主体,表现出了内容丰富、思想兼容、形式多样的特点,而这种特点大量汲取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更多的表现出对外文化的输入输出,加强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这其中丝绸之路OBOR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桥梁和平台作用。辉煌的隋唐文化繁荣发展的原因之一便是东西文化交流的畅通和频繁。考察OBOR线路,不少历史遗迹和名胜景点都是对唐朝文化的重新认知。就科技而言,隋唐发明了火药,将印刷术发展到雕版印刷,代表作有《金刚经》,建造了辉煌的长安城和赵州桥。唐朝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个历史时期诗人辈出,影响深远,如初唐的陈子昂、盛唐时期成就最高的李白、杜甫,田园山水诗人王维、孟浩然,边塞诗人高适,晚唐诗人杜牧和李商隐等。OBOR线路考察诗人的出生地、作品等,对认识和发扬古代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并提升了OBOR区域旅游的品质与内涵。位于OBOR线路上的文化旅游景点众多,其中有著名的敦煌莫高窟,集绘画、书法、乐舞于一体,有很高的旅游、考察、研究价值。辉煌的隋唐文化促进了亚洲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而隋唐文明遗留至今,保留完好的大多分布在OBOR,因此对OBOR旅游线路的开发,是中国旅游改革发展、转型升级的新领域。
1.1.4鼎盛的宋朝文化
宋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鼎盛时期,是品质旅游和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宋朝时期,文学、科学、理学、史学等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宋代有大文豪苏轼,还有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散文家范仲淹等。宋代的四大书法家,对中华后世影响深远。宋代还有无数的著名画家,最能代表中国画最高艺术水平的就是宋代山水画的博大意境,如今被制作成3D技术重现的《清明上河图》等。此外,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为代表的史学,陶瓷窑为代表的手工业,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对南北宋时期文化的OBOR综合规划,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提升途径。
1.1.5文学艺术空前的元、明文化
元、明是中国疆域广阔、国力强盛的时代。元朝进行了大一统,促进了少数民族的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外交通发展,各民族取长补短,互通有无,特别是产生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研究考察元代文化,对当今国家发展战略乃至世界和平共处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重回元朝时代的OBOR线路,在文化、意识形态方面都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明继承元代文化,文学艺术空前繁荣,呈现出平民化与世俗化。在文学方面,中国四大名著中的三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均在明朝完成。在明朝,宗教方面,天主教传入中国,出现了西学东渐的萌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在OBOR的南线,明朝文化深远的影响着东南亚和南亚。随着丝绸文化的不断影响,中国的庭院建筑随之传入西方。
1.1.6历史巨变中的清代文化
中华民族领先世界文明几千年,而到了清代,由于清王朝的闭关锁国和自大,直接导致了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未能影响中国,从而使中国沦为后来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为了防止明朝复辟,清关闭了南方的泉州、宁波等重要港口,在北方驻扎重兵,严重影响了丝绸之路东西方文明与科技的交流。清代前期国力强盛,国内安定,因此这一时期的小说、戏剧和绘画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清代后期逐步落后于世界资本主义强国,反封建思想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和特征。1.1.7神秘的中西亚文化中西亚位于亚非欧三洲的交界地带,素有“五海三洲”之名,是OBOR的重要枢纽和中间连接点,承担着连接亚洲中华经济圈和欧盟两大经济体的作用。中西亚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但富有石油资源。中西亚还是人类古代文明发源地之一,有辉煌灿烂的古巴比伦,是伊斯兰教、__和犹太教的发源地。研究考察OBOR线路,不仅可以考察探索文明古国中国,还能接触神秘的中西亚文化,最后抵达体验欧洲的近代文明,因此,OBOR是一条古今文明的文化之旅。
1.2OBOR精品线路文化兴起
OBOR大战略下,国内旅游将此作为旅游转型升级发展的契机和平台,各地纷纷以OBOR为依托,出台《XXX旅游总体规划纲要》,形成精品线路游,并以精品线路为平台,提升精品线路文化。精品线路将极大的促进旅游文化的发展、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促进文化的交流。随着三部委联合推出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颁布,建设精品线路的步伐在加快。OBOR是世界最精华的旅游资源带,汇集了世界4/5的文明,古代文明古国中国、印度、巴比伦和古罗马均被OBOR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向世人展示人类古文明的历史及进程。据新华网报道,国家旅游局将2015年确定为“OBOR旅游年”,推动了国际旅游的发展。北方线路上,甘肃出台《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大景区总体规划纲要》,计划至2020年建成20个游客容量为300万人次的大景区,形成华夏寻根线、黄河风情线、民族风情线、中医药养生线、红色旅游线等主题精品品牌线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依靠OBOR战略体系,着眼于优越的旅游资源和天然的区位优势,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及欧洲和非洲开放的最前沿,把丝绸之路做成品牌,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大旅游概念。此外,湖北、湖南、四川、重庆、陕西、浙江、海南、福建等地均以OBOR发展战略为契机,加快把OBOR线路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开拓旅游文化发展新境界。
1.3OBOR沿线城市文化交流频繁
OBOR战略体系下,国内城市之间,国际城市之间,OBOR线路带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宽广深入。OBOR战略前提下,形成全新的四大城市文化交流线路体系:
1.3.1西北方向的新亚欧陆桥城市文化交流
从西安经兰州,通过乌鲁木齐出国境线,连接哈萨克及其中亚、西亚、中东欧等国家。乌鲁木齐将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向西开放重要窗口作用,成为丝绸之路城市文化交流的核心城市。西北方向城市间的文化交流内容广泛,涵盖教育、城市交通、宗教信仰、城市文化等,有利于促进城市、区域的共同繁荣。
1.3.2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城市文化交流
以福建大中城市为核心区,通过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海峡西岸等地区的港口、滨海地带和岛屿共同连接太平洋、印度洋等沿岸国家或地区。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包括了中国最有活力的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连接了日本、韩国等许多大中城市,对东亚的稳定和促进东亚国家之间、城市之间的了解和合作有着重要作用。
1.3.3西南方向的中国-南亚-西亚城市文化交流
从成都、重庆经云南、广西连接巴基斯坦、印度、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等国家的城市,促进南亚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1.3.4东北方向的中蒙俄城市文化交流
从东三省向东连接绥芬河、海参崴出海口,向西连接俄罗斯赤塔,通过老亚欧大陆桥抵达欧洲。目前,东北方向已开通“津满欧”、“苏满欧”、“粤满欧”、“沈满欧”等“中俄欧”铁路国际货运班列,并基本实现常态化运营。随着OBOR线路高铁的建设运营,东北方向的经济带将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城市间的文化交流、文化推广将出现繁荣鼎盛的新局面。
1.4体育活动文化交流
体育活动文化交流对促进国家之间、城市之间、民族之间的了解和文化交流有着重要作用。20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就曾经以“小球撬动了大球”,通过兵乓球的比赛展开了对美国的外交。如今的国际化体育赛事如NBA、F1、奥运会、洲际运动会、足球等,都是国家和民族展示各自文化的平台。OBOR战略体系下,体育活动文化交流是文化交流的先行者,通过开展体育活动文化交流,加深了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了解,对实现区域和平稳定共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5新海上丝绸之路文化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通道,起始于秦代,繁荣于隋唐,鼎盛于明代,以广州为起点,连接日本及东南亚诸国,其中最为著名的郑和下西洋。2013年,国家主席提出了建设“新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从而拉开了建设新的贸易与文化交流通道的序幕。新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既包括古代文明的交流,也包括现代文明的交流。新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对区域经济的交流与合作、区域一体化、区域繁荣稳定有着重要意义,并与亚投行遥相呼应,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两大战略举措。
2OBOR旅游文化新内涵及其发展趋势
OBOR战略体系下,随着高铁的建设发展、亚投行的建设运行,OBOR旅游承载着传播古代文明,发扬人类文明,建设现代文明的重任。在体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同时,也体验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明文化。OBOR集中了世界4/5的文明,新OBOR旅游呈现出旅游文化互补、国内外旅游文化输入输出平衡发展、中国古文明与现代文化共同发展、文化发展推动社会发展等新内涵与发展趋势。
2.1国内国际旅游文化互补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华。目前,旅游文化已经趋于大众化,对旅游文化的研究也进入瓶颈阶段[1]。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旅游文化的单一和旅游文化的互补性不强。实际上,旅游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体现,是广泛存在于旅游活动中的[2]。旅游文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旅游目的地对旅游兴趣产品、服务的开发、再生产及营销;(二)不同类型的旅游者特征、体验模式及行为。就这两点而言,只有旅游文化互补,旅游文化才能发展。OBOR线路涉及众多的城市和全世界主要的人类文明和现代文化,因此,出现极强的旅游文化互补,能更好地促进旅游文化的发展。
2.2国内外旅游文化输入输出平衡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蓬勃发展。随着国内外旅游的发展,对外文化输出趋势明显,而对内文化输入、吸收、演变的趋势缓慢,这就呈现出国内外旅游文化输入输出不平衡发展的现象。国内很多景区接待的游客多为境内游客,境外游客较少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出境游方面,出境游甚至超过了经济发展增速[3],远远高于入境游,不仅产生了国际旅游的不平衡发展,也导致了国际旅游文化失衡现象。OBOR战略下,境内境外旅游有机结合,成为系统旅游下的两个有机部分,这两部分各有特色,但又高度统一在OBOR下,因此国内外旅游文化输入输出成为OBOR旅游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将出现均衡发展的态势。
2.3中国古文明与现代文化共同发展
OBOR是贯穿古今文明的线路,将中国古文明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中国古代文明与现代文化共同发展。中国古代文明博大精深、辉煌灿烂,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5000年的文明中,天文、算术、教育、哲学、科技、学制等,都有着历史意义,与现代文明一起,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2.4文化发展推动社会发展
OBOR战略体系的目的在于促进沿线沿路城市和区域的共同发展,用文化的发展来推动社会的发展。新的文化带来新的旅游消费观念,人们在日益国际化的旅游文化中,逐步提高公民意识,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通过在旅游活动中帮助他人、自觉排队、低碳出行等行为,影响和推动交际文化的发展。为适应OBOR战略体系的发展,教育、外交、建筑、交通等也融合了国际文化内容,这些新的内涵特征一起推动社会的发展,为共同富裕和区域发展创造条件。
3启示
对OBOR旅游文化特征及新特征的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的一些启示:
3.1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实现文化的交流互鉴
OBOR是实现区域发展和共同富裕的战略举措,必须加强国际间的战略合作,相应的,在文化上也要加强国家间、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在依托亚洲,促进亚非欧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目前,中国已同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卡塔尔、科威特等多个国家签署了同OBOR建设相关的合作协议,有60多个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参与OBOR建设表达了积极态度。随着OBOR建设中的互通互联,泛亚洲高铁网的建设,国际间的战略合作将进步一步加强,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共同发展主题。
3.2充分利用亚投行的战略平台,加强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
亚投行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简称,缩写为AIIB,总部设在北京,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是OBOR支撑的经济战略平台,能为“丝绸之路”基金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应充分利用亚投行的战略平台,加强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加快中华文明文化的输出。截止2015年4月,英国、德国、意大利、法国、韩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埃及、瑞典等国先后已同意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的成员国已达57个,大多数是OBOR战略体系下国家,这不仅为OBOR产业合作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基础,还有利于OBOR战略体系下旅游文化的健康发展。应充分利用亚投行的经济战略平台,为旅游提供一体化支付等提供经济便利,在此基础上,尽快完善一体化下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3.3加快落实国家旅游局的全局战略规划行动
2015年,国家旅游局从全局出发,制定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合作发展战略规划》,该规划在组织专家进行3轮讨论后,形成定稿,包括实施重点行动等内容。OBOR核心城市和区域早在OBOR战略提出后,已经做出OBOR的发展布局,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旅游节庆、旅游营销大幅增多。因此,各地加快落实国家旅游局的全局战略规划,有利于国内旅游的健康发展和旅游升级,促进出境入境旅游的平衡发展。
3.4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实现文化的展示与传承
随着OBOR战略的实施,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便成为当务之急,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契机,是实现文化的展示与传承的途径与方法。培养能面对不同文化,不同习俗的旅游者的专门人才,不仅要求具有很好的处理旅游行业的专业综合知识,包括接机、酒店入住、报关、旅游景点导游等素质,而且要求具有很好的一门或者几门外语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能冷静面对各种问题,灵活机智的解决风俗文化问题,友好周到有耐心的处理导游过程问题等多方面能力素质,是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的基本要求和内在诉求。
参考文献
1、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徐菊凤旅游学刊2005-07-18
2、神仙世界与泰山文化旅游城的形象策划(CI)陈传康,王新军旅游学刊1996-01-18
有关旅游文化毕业论文范文二:旅游文化与现代旅游经济研究 篇五
摘要:
在旅游产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处理好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关系,促进旅游业与世界接轨,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使我国的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朝着又好又快的趋势发展。
关键词:旅游文化;现代旅游经济
近年来,中国旅游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冲击。中国的旅游业要想与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相适应,就要创设一条现代旅游经济的道路,将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内在关系处理好,促进旅游业朝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一、文化与旅游
1、旅游与文化的本质联系。
旅游与文化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所谓的旅游,就是人类文明活动的本质特征。而文化在广义上是指人们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也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人只有在物质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满足后,才能在心理、情感等各个方面得到更深一步的发展,从而创造出丰富的精神文化。文化在狭义上主要是指精神性的文化,这也是文化的内在本质。人类旅游就是通过拓展生存空间这种形式,设法促进自身的精神发展,用文化精神来武装自己。旅游的外在表现,主要是指人的移动,通常是指旅游文化的交流与沟通,这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形式。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就是一种求知与审美,逐步开阔人类的视野,积极改善自身的生存条件,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精神追求。旅游文化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与感悟。这种活动从广义上来讲,即是一种旅游文化的消费过程,也是一种文化的创造过程。人类在欣赏大自然景观的过程中,将会逐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以及审美能力,这就需要人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才能发现大自然神秘的生命气息与运动规律。旅游文化是人类对美学的发现与概括,以及对艺术哲学的思考。因此,旅游文化具有陶冶情操的作用,从这种人文角度而言,旅游文化实质上就是一种精神性的文化活动。
2、文化是旅游业的内在灵魂。
旅游业现已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第三产业,这主要是因为旅游业的产生与发展,从古至今都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旅游业始终都是以文化为载体的,是在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产业。旅游资源可以分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人文景观就是指文化创造出来的产物,其核心内容就是文化特色。旅游业主要是以某个国家、地区独特的文化吸引游客,以此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旅游经济是一种将文化与经济结合最为密切的活动,是通过一定的文化观念与精神需求,满足游客的观赏愿望,尤其是满足游客精神、文化上的需求。
二、旅游经济文化与旅游文化经济
当代旅游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经济与文化是相互整合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经营与管理,都是以文化作为基础的。只要有旅游活动在进行,就肯定会有文化因素渗透其中。旅游作为一种文化型的产业,经济与文化保持高度的一体化,这是一种必然的社会趋势。
1、旅游文化是一种独立出来的形态。
旅游文化自身就具备鲜明的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两个特征:第一,综合性与多样性。旅游文化是指与旅游相关的各种文化概况,是旅游产品六大因素的统一,并从整体上构成旅游文化的产业链,同时又能够在旅游产品中显示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但旅游文化必须要适应不同的消费群体,充分体现出产品消费的多样性、广泛性。第二,服务性与经济性。旅游产品所体现出的核心要素就是服务性,优质的旅游服务,可以给游客带来精神上的满足,让游客获得美好的心理体验。同时,旅游文化也展示出自身较强的功利性,通过各种文化功能,以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的经济价值。这两种旅游文化特征,都间接表明旅游文化的形态,展示出自身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
2、旅游文化是一个系统的文化工程。
旅游文化更应该注重内在精神的建设,任何文化都涵盖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环境文化。旅游文化也是如此,这就表明精神建设在旅游文化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旅游活动中的精神因素是构成旅游文化的精神文化,对旅游业起着引导与深化作用,也是旅游文化追求的最高目的。旅游本身也是一种经济文化现象,内涵非常丰富,涉及到的范围也非常广,这是旅游文化由自然经济文化向现代经济文化逐步过渡的趋向。因此,旅游业必须要充分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结合国情,研究旅游文化产品的市场。同时,始终坚持旅游文化的原则,把它作为一种系统的文化工程,带动相关的经济发展,并把旅游文化建设落实到实处,增加人力、物力的支出,逐步完善旅游文化产业的内容,丰富旅游文化的精神内涵,促进旅游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结语
在旅游产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处理好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关系,促进旅游业与世界接轨,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使我国的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朝着又好又快的趋势发展。
参考文献
1、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结构框架刘赵平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2-01
2、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张海燕;王忠云;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04-20186有关旅游文化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中国旅游文化论文 篇六
浅析中国旅游保险商品体系
引言
据国家旅游局对较大旅游安全事故的统计, 2006年至2009年,国家旅游局共收到各地报送的涉旅突发事件211起,造成540多人死亡、1650多人受伤。2010年前10个月,共收到各地报送的涉旅突发事件38起,造成111人死亡、340人受伤。可见旅游需要保障。虽然旅游保险应需而生,却得不到充分的关注。为切实加强旅游保险的宣传工作,进一步深化“旅保合作”,国家旅游局、中国保监会决定在2011年6月27日-7月3日开展“旅游保险宣传周”活动,并将其纳入行业“安全生产月”活动的总体安排中。由此可见,旅游保险已经引起政府主管部门的重视。然而,目前旅游保险业在中国仍正处于探索阶段,旅游保险商品稀缺、还不成熟不完善,同时国人对旅游保险的认识还很模糊,旅游保险需求不足。
本文以投保主体为建立旅游保险商品体系的主要依据,便于进一步明确旅游保险商品开发的范围和类型,为旅游保险商品开发提供指导性意见;同时也为旅游保险有针对性的实施营销策略奠定基础。
一、旅游保险的概念界定
根据旅游的含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对保险定义,笔者将旅游保险的概念界定为:旅游者、旅游企业或其他投保人,根据旅游保险合同的约定向旅游保险人支付旅游保险费,旅游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在旅游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故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证金责任,或者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时承担赔偿保证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旅游保险的投保人可以是旅游者个人、旅游企业,也可以是其他相关个人或组织;被保险人通常是旅游者或相关旅游从业者;保险标的是旅游保险合同中规定的旅游者或相关旅游从业者自身及其财物;保险人目前主要是保险企业;受益人一般是旅游者或相关旅游从业者本人或其指定的其他受益人;保险方式为旅游保险合同。
二、中国旅游保险商品发展简史及现状
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才开始办理旅游保险商品业务,但是旅游保险商品以旅行社责任险为主。直到1999年中国人寿保险在国内首家推出了《旅游意外保险》条款,随后其他保险企业纷纷仿效,旅游保险渐成规模。2004年留学欧洲的中国留学生创办了“穷游网”,联合全球领先的安联保险集团和世界最大救援机构之一:蒙迪艾尔,为全球的穷游网网友出境旅游提供旅游保险服务。这是中国专业旅游保险商品探索阶段的开始。
目前,旅行社责任保险虽然仍是中国旅游保险市场的主要商品,但各保险企业已竞相推出不同种类、不同保障范围和程度的旅游保险。例如中国平安保险推出的旅游保险有境外旅游保险-快乐旅程E款、国内旅游-自助游保险、国内旅游-户外运动保险、国内旅游-自驾游保险。其保障项目包括意外伤害、意外残疾、意外身故、医疗费用补偿、紧急医疗救援、高风险运动、旅行延误、履行期间家庭财产保险、行李托运损失、随身行李损失、旅行票证损失等多种类型。
这些旅游保险品种多以旅游类型命名,但保障项目的重复性大,而且保障标准和程度参差不齐,保险内容和保障范围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造成旅游保险商品繁多杂乱、鱼龙混珠的局面。因此,旅游保险商品市场亟待整理、规范、扩充和完善。
三、旅游保险商品体系初探
1、旅游企业投保的旅游保险
由旅游企业投保的旅游保险主要有:旅行社责任保险、旅游交通保险、旅游餐饮保险、旅游饭店保险、景点景区旅游保险、购物场所责任保险、娱乐场所责任保险、会展旅游保险等。以上旅游保险中,除会展旅游保险之外,保险其投保人是各旅游企业;被保险人及受益人均是旅游者以及受旅行社委派并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其保险标的有所区别:
旅行社责任险的标的是旅行社在组织、接待旅游活动中,由于旅行社及其工作人员的责任导致被保险人的人身伤亡及财产损失。
娱乐场所责任保险的保险标的是娱乐场所经营者在其经营的娱乐场所内,因疏忽或过失造成其接待的被保险人遭受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
购物场所责任保险的保险标的是购物场所经营者在其购物场所内,因疏忽或过失造成其接待的被保险人遭受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不包括由所购物品质量问题引起的损失)。
景点景区旅游保险的保险标的是因景区(景点)的疏忽或过失发生意外事故,造成景区(景点)内接待的被保险人(包括根据景点的规定享受免票待遇的旅游者)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
旅游餐饮保险的保险标的是餐饮经营者在其餐饮场所现场提供与其营业性质相符的食品时,因疏忽或过失造成第三者食物中毒或其他食源性疾患或人身伤亡。
旅游饭店保险标的是在饭店场所内,因饭店经营者疏忽或过失造成接待的被保险人遭受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
旅游交通保险标的是被保险人在乘坐承运人提供的交通工具(交通工具指客运飞机、客运列车、客船、旅游大巴车)的途中遭受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
会展旅游保险的保险标的是展览会的举办单位(含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或参展单位、或场馆单位、或承揽施工单位等与展览活动相关的其他单位,或上述单位雇请的人员在会展场所进行展出工作、装卸展品、运转机器以及其他与展览相关的活动中,因疏忽或过失引起的下列各项损失或费用:(1)对于所租用展览场所的建筑物、各类固定设备及地面、地基的损失;(2)由于所雇请的工作人员的人身伤亡引起的抚恤金、医疗费和其他有关费用;(3)由于第三者的人身伤亡,所引起的抚恤金、医疗费和其他有关费用。
2、旅游者投保的保险
由旅游者投保的保险主要有旅游产品保险、自助旅游保险、自驾旅游保险等。此种类型的旅游保险商品被保险人是旅游者自身及其财产;受益人是旅游者本人或其家人。
旅游者保险是为游客提供旅游风险保障的一系列保险产品之总称,如旅游意外险等。对于以下游客在旅游期间可能遭受的风险:因遭受意外伤害、突发急性病等情况造成身体伤害风险;因遭遇航班延误、证件遗失等事件造成旅行不便风险;因随身财物被盗、住宅发生火灾等原因造成财产损失风险;因突发事件需要紧急救助支持等。保险公司根据保险合同约定负责给付保险金及提供救援服务。
自助旅游保险是为自助游游客提供的、以突出自助游期间风险保障的一类旅游者保险。由于自助游拥有自行设计线路、自行组织的特点,因此游客可根据行程中涉及的活动、地区以及容易发生的风险选择适合的保险产品,或选择支持自选方式购买的产品来自行设置保险方案及保额。
自驾游旅游保险是为旅游者自驾车外出旅游时面临日常行车的风险外及一些特殊的风险时,提供保障转嫁风险的保险类型。旅游者可以根据日常行车性能、对复杂的路况熟悉程度、旅游线路拥挤程度、高速公路上重大交通事故发生概率高低、旅游目的地治安、气候、地理情况等选择适合自己的保险。
3、相关旅游从业者投保的保险
相关旅游从业者投保的旅游保险主要指旅游意外险。
相关旅游从业者出团离不开事故多发的汽车,离不开灾难最严重的飞机,因此这实际上是一份危险系数极高的工作,非常需要多一份保障。笔者建议相关旅游从业者除了具备基本的五险之外,还可以投保旅游意外险。旅游从业者投保的旅游意外险与旅游者投保的旅游意外险基本相同,只是旅游者的旅游意外险有时间限制,而旅游从业人员的旅游意外险没有时间限制。
四、小结
以上旅游保险商品体系是笔者个人意见,仍需补充完善,尤其保险公司应进一步调查研究具体可行旅游保险商品,完善旅游保险商品体系。
中国旅游文化论文 篇七
谈中国旅游文化产业的思考
随着我国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旅游与文化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本文通过对旅游文化产业的综述研究,分析了我国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现在我国旅游文化产业存在对旅游文化产业开始重视但是实际投入较低,缺乏对旅游文化产业的一种正确的理解和认识,缺乏一个系统化的旅游文化产业相关的法律体系,旅游文化产业的人才稀缺,对旅游文化的保护不足。可以通过加强政策支持加强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一系列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制度,整合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加加强对旅游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抓住新的《旅游法》实施的机遇,严格法律制度,制度产业政策来更好的发展我国旅游文化产业。
随着我国旅游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也开始越来越受到重视,旅游文化产业必将发展成为旅游产业的核心。先阶段,我国很多旅游景点还处于初级的发展阶段,简单的靠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吸引人,很多游客的旅游也只是简单的观光旅游,随着游客的需求不断提升,这种旅游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要提升旅游产业的层次,必然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文化应该作为旅游的核心来发展,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要提升旅游产业,有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是必然之路。
一、当前国内旅游文化产业研究综述
从中国知网的统计数据来看,与旅游文化产业相关的学术成果有126,102条结果,可以看到,对于旅游文化产业相关的成果已经非常丰富。最早开始把旅游与文化结合的研究出现在80年代,如何重意(1984)谈到了人文因素在风景名胜建设中的作用,俞慈韵(1986)分析了旅游文化。早期的研究,已经对旅游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旅游文化产业的概念、内涵和旅游建设中文化因素的运用。进入21世纪,对旅游文化产业的研究进入到了一个高潮期,每年的学术成果自2001年开始超过了1000篇,特别是最近几年,从2008年开始,每年的研究论文超过了10000篇,对于旅游文化产业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丰富。现在研究成果开始集中在旅游文化产业的具体的运用,有了大量的案例研究成果。不过,从研究成果的质量来看,以定性研究为主,还缺乏高质量的定量研究的成果。
二、我国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国内外旅游文化产业,是伴随着经济社会的成长,人们收入的增长和消费方式的变化而逐渐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后,全球旅游经济增加值以年均4.1%的增长率快速增长,2006年达到5万亿美元,2008年达到5.9万亿美元,预计到2010将突破7万亿美元;全球文化产业以年均6.7%的增长率快速增长,2006年全球文化产业增加值接近1.5万亿美元,2008年达到1.7万亿美元,预计到2010年将超过2万亿美元。旅游文化产业已成为全球最具有增长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
西方发达国家的旅游文化产业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成熟的文化消费场和产业链条,旅游文化产业占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总量的比重越来越大。从旅游产业看,2008年世界主要旅游发达国家,如美国、西班牙、德国、法国、英国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都超过10%,有的国家高达20%;从文化产业看,世界主要文化产业强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总量的比重也都在10%以上,其中美国、日本达到20%左右,欧洲平均在10%―15%之间,韩国高于15%。而目前我国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刚刚超过了4%,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只有3%,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文化,旅游从古代开始就已经存在,但在改革开放以后,具有真正现代旅游意义的旅游才发展起来,自从1978年以后,国家尤其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从最初的旅游事业转变成经济产业,自1992年以来我国不断推出以中国文化为主旋律的旅游主题,对促进我国旅游产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进入21世纪,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强劲,迅速成为新兴产业。2008年我国入境过夜旅游人数达5300万人次,国内旅游人数达17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1400亿元;文化产业持续增长,总产值突破20000亿元,增加值大约7600亿元。
当前,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影响下,不仅世界经济走向衰退,而且国内外旅游文化产业也受到一定的冲击影响。其中,全球国际入境旅游大幅度下滑,旅游产业主要指标增长率与上年相比也出现下降,2008年全球国际旅游入境人数9.24亿人次,增长率仅达到1.8%,增幅比上年的6.9%下降了5.1个百分点;旅游增加值达到58,900亿美元,增长率为3.0%,增幅比上年的4.5%下降了1.5个百分点。我国入境旅游也受到一定的影响,2008年入境旅游人数1.30亿人次,下降约2%;入境过夜旅游人数5,300万人次,下降约3%;旅游外汇收入400亿美元,下降约5%。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全球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增长率将低于3%;全球旅游总收入增长率低于5.6%。全球文化产业也受到打击,许多国家文化产业增幅出现下降,我国文化产业由于还是有限开放的产业,与国际场关联度不高,因此总体发展态势平稳,基本保持了以往3年的增长速度。
三、现阶段我国旅游文化产业研究中存在的基本问题
从以上我国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可以看到,虽然受到了金融危机的一定影响,但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迅猛,旅游文化产业也有了一个比较快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政府和企业都提出来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但现在我国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还是有很多问题:
(一)对旅游文化产业开始重视,但是实际投入较低
旅游文化产业也有了一个比较快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政府和企业都提出来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但是,很多重视停留在表面,实际上对于旅游文化产业的投入还比较低。政府对于旅游业的投资更多的还是集中在旅游景区景点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由于旅游文化产业不好把控,对于旅游文化产业的投入还是很少。企业对于旅游业的投资也是集中在能迅速获取利润的行业和部门,没有真正重视旅游文化产业。 (二)缺乏对旅游文化产业的一种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越来越多的政府和企业都开始说旅游文化产业这个词,但到底什么是旅游文化产业,什么是旅游文化产业的内涵和核心,如何来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大家都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现在的学术研究来看,旅游文化产业的基本概念和内涵都还是比较混乱,没有一个清晰的标准和模式,从学术研究一直到政府和企业,都需要一个清晰明确的旅游文化产业的标准和基本理解,这是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基本前提。
(三)缺乏一个系统化的旅游文化产业相关的法律体系
虽然我国的法律建设已经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但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还是严重不足,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法律体系的健全和建设。如果没有一套合理的法律体系,没有对知识产权的一个严格的保护,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深入开发和研究,将受到极大的影响,现在我国发展旅游文化产业,还缺乏一个系统化的旅游文化产业相关的法律体系。
(四)旅游文化产业的人才稀缺
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离不开旅游文化产业相关的人才,特别是高端的人才,旅游文化产业的特殊性,要求人才必须具有综合素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懂文化,又懂旅游,这样的综合化人才还非常稀缺。另外,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必然要对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去与旅游有机结合,这样的高端研究型人才也很少。
(五)对旅游文化的保护不足
随着我国的环保事业的发展,国家和国民都开始越来越注重对于环境的保护,对于环境保护的法律和制度也越来越规范,但是对于文化的保护还很不足。在旅游文化产业,很多项目都比较急功近利,寻求短期利益,缺乏对很多优秀文化的深入研究和保护。
四、发展我国旅游文化产业的对策
(一)加强政策支持,加强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投入
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先要有政府的政策支持,政府可以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来加强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加强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正确引导,让整个旅游文化产业可以有一个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加强资金的投入,不能把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支持只停留在表面。
(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一系列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制度
要鼓励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要在法律上对旅游文化产业有一个基本的保障,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让企业愿意对旅游文化产业长远投资,鼓励和引导旅游文化产业的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法制化。
(三)整合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
任何一种旅游文化的形态,其整合力越强,其特色越加显明,其文化个性越加突出。有了自己的个性,有了自己新的美学价值,旅游文化特色才能产生轰动效应,才可能转化为更好的经济效益。旅游文化特色的发展对旅游市场占有率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而旅游市场化又带来了旅游文化整合的机遇,促进旅游文化特色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求利性原则和公平竞争的原则,无疑要求人们在开发旅游资源之时,预先就要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旅游文化特色观念,然后在旅游市场的建设中进行旅游文化的整合。
(四)加强对旅游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
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旅游文化产业的特殊性,要求人才必须具有综合素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懂文化,又懂旅游,这样的综合化人才还非常稀缺。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鼓励高校相关专业的建设,鼓励业界人才的进步,鼓励人才的综合化培养,并加强给人才的待遇,靠高报酬来吸引人才的发展。
(五)抓住新的《旅游法》实施的机遇,严格法律制度,制度产业政策
今年10月1日,随着新的《旅游法》的实施,我国的旅游产业格局将产生巨大的变化。我国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制定产业政策,建立监管机制,高度重视旅游文化安全,建立有关法规和相应的管理制度,向其他旅游文化发展迅速的国家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提高旅游文化机构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旅游与文化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本文通过对旅游文化产业的综述研究,分析了我国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现在我国旅游文化产业存在对旅游文化产业开始重视但是实际投入较低,缺乏对旅游文化产业的一种正确的理解和认识,缺乏一个系统化的旅游文化产业相关的法律体系,旅游文化产业的人才稀缺,对旅游文化的保护不足。可以通过加强政策支持加强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一系列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制度,整合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加加强对旅游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抓住新的《旅游法》实施的机遇,严格法律制度,制度产业政策来更好的发展我国旅游文化产业。
参考文献:
[1]陆林。旅游地理文献分析[J]。地理研究,1997,16(2)。
[2]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3]李云。丽江旅游企业财务管理现状研究[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6.
[4]吴光玲。关于文化旅游与旅游文化若干问题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11)。
[5]李云。滇西北民居客栈游客满意度研究――以丽江古城、大理古城和香格里拉古城为例[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旅游文化毕业论文参考(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