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精选7篇)范文
好范文网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7篇《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到更多与《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相关的范文。
篇1: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30年以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显着提高,消费结构持续调整,人们对肉蛋奶类食品的需求快速增长,有效拉动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畜牧业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畜牧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地位也更加突出,作用更加明显。
(二)研究目的
针对黑龙江省畜牧业经济效益问题的研究很多,但是采取从畜牧业投入因素、结构因素、市场需求优化因素等多角度进行研究的成果则不多见。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1)本研究以黑龙江省畜牧业效益提升为主线,以黑龙江省千亿斤粮食工程与黑龙江省畜牧业“十二五”规划所要求目标为约束,应用运筹学结构优化方法解决畜牧业与种植业结构优化难题,进一步丰富农业结构调整升级方面研究的方法论。
(2)本研究以经济效益理论、投入产出理论、结构优化理论、市场需求理论为基本理论依据,运用经济学、运筹学、统计学相关分析方法解决畜牧业经济效益提升难题,这将有效推动学科交叉理论快速发展,丰富学科交叉理论内涵。
2.实践意义
(1)本研究成果能够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提供理论方法支持,对黑龙江省发展效益型畜牧业有直接的决策参考价值;对我国其它粮食主产区发展效益型畜牧业也有借鉴意义。
(2)本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能够使广大畜牧业生产者以及生产资料供应者掌握效益提升要领,抓住机遇,提升效益。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及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及文献综述
1.畜牧业经济效益调控方面
Hernan A. Tejeda (2009)认为,粮食价格的波动通过词料市场价格的波动传导给牲畜市场,粮食价格的剧烈波动会直接影响牲畜市场并导致重大的冲击,因此,政策制定者应更加关注对畜产品市场产生冲击的能力市场及其之间的关系,尤其要捕捉粮食和牲畜的价格之间的不对称关系,包括波动性外溢。
2.畜牧业效益评价方面
国外学者对于畜牧业效益评价方面专业研究较少,现有的畜牧业效益评价的研究则是针对单一畜牧品种而进行的,另外一些研究则是针对畜牧业整体面临的问题进行评价。
3.农业经济效益方面
Evens on R.E.和GolHn D. (2003)指出消费者一般获益于粮食价格的下降,而只有当成本下降幅度大于粮食价格下降幅度的时候农民才能够获利。
(二)国内研究及文献综述
养殖业与粮食生产关系方面。
在养殖业与粮食生产关系方面,自然资源是二者关系的矛盾与冲突点。粮食安全背景下,养殖业与粮食生产之间面临的冲突与矛盾主要体现在词料用粮与口粮的竞争方面。
黑龙江省发展效益型畜牧业旳探索李翠霞(2005)分析了黑龙江省绿色畜牧业发展的特点、优势和经验,并指出:“在未来发展中,必须不断完善绿色畜牧业的标准体系,改善绿色畜牧业发展的客观环境,并形成词料、基地、龙头企业、市场一体化的建设格局。”
关于农业经济效益与效益提升的探索刘新生、郑少锋、崔百胜(2003)认为综合指数法利用农业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计算农业经济效益的综合指数值,作为衡量其综合水平的一个量度,可对农业经济效益进行综合分析。
三、本研究的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课题来源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基于粮食安全的东北地区养殖业与粮食生产良性竞协发展机制研究(项目编号:71173035)。
研究内容
本文以黑龙江省畜牧业经济效益问题为主线,首先对畜牧业经济效益进行概念界定,在此基础上分析黑龙江省畜牧业经济效益水平发展现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求得各影响因素全面分析与重要性排序,然后从畜牧业投入因素、市场需求因素、结构因素三个维度对黑龙江省畜牧业经济效益影响因素问题深入剖析,最后提出黑龙江省畜牧业经济效益提升的对策建议。
篇2: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浅析视觉营销在服装卖场中的作用
姓名:XX
学号:XX03030331
指导教师:
班级:服设
所在院系:设计与艺术学院
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内容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目的:
视觉营销的根本目的在于争取目标顾客、扩大市场影响和突出品牌形象,因此,绝不能只满足于热热闹闹的促销宣传和心血来潮的煽情手段。同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一样,视觉营销也必须坚持既定的理念和一贯的策略,并且在设计上予以充分体现。
意义:
视觉营销并不是新的“武器”,而是一门被我们遗忘了的“武器”.作为一种直观的营销手段,它其实一直默默“呆”在每个终端的幕后台角,人们对它的作用了解甚少,如同一个被“雪藏”的歌手。近几年当我们重新审视和了解它的作用后,“视觉营销”就开始从幕后走到了前台。而其更大的意义是:商家们已经开始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掘它的潜在威力,同时在终端中进行系统的运用。
研究主要任务:
1.论述服装视觉营销的含义和范畴。
2.针对一个服装店而言,在色彩、造型、声音这些相关的影响视觉注意力方面进行分析
3.服装视觉营销塑造消费者心中的形象。
4.整合视觉营销,提升销售业绩。
可能遇到的问题:
1.现有资料和信息不足;
2.对现在服装卖场中的视觉营销的应用与服装本身认识不足。 3.视觉营销的应用于卖场销售是否成功。
解决方法及措施:
积极到阅览室,图书馆等有价值的位置查阅;学习研究,向指导老师请教;从自己实习单位的情况为起点,然后再到各大中小型服装卖场中更好的了解服装视觉营销对服装服装卖场的`影响状态,从实际出发,慢慢学习服装视觉营销在卖场中的作用的认识和了解,逐渐完善课题。
论文大纲
摘要:众所周知,人们所感受的外部信息有83%是通过视觉传达到人们心智的。也就是说,视觉使人们接受外部信息的最重要和最主要的通道。现代营销知识告诉我们,视觉营销是作好营销必不可少的营销手段之一。
本文旨在从服装卖场角度来阐述服装视觉营销的作用和影响。
Abstract: As we all know, people feel the 83% of external information through visual communication to the people's mind. In other words, so that visual access to information out sid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the most important channel. Modern marketing knowledge tells us that the visual marketing is essential to prepare marketing of one of the means of marketing.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from the clothing store clothing visual perspective on the role and impact of marketing.
关键词:视觉营销;视觉冲击创造价值;无声的销售员
Keywords: visual merchant design; visual impact create value; silent salesman
正文:
引言
1服装视觉营销概论
1.1服装视觉营销的概念
1.2服装视觉营销的范畴
2视觉营销在卖场中的具体应用
2.1服装店铺的整体色彩应用技巧
2.2服装卖场的陈列设计
2.3服装视觉营销塑造消费者心中的形象
3视觉营销的一些实例分析
3.1zara店铺的空间设计与陈列形态
3.2森马
3.3jackjones
4视觉营销迎来了春天
4.1视觉陈列专家韩阳与《卖场陈列设计》
5整合视觉营销,提升销售业绩
6结束语
7致谢
前期的文献资料收集、调研、实习及设计条件准备情况
搜集关于服装视觉营销和陈列设计等的相关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马赛。工业设计与展示设计。中国纺织出版社,1998
[2]毛春义。服装展示。湖北美术出版社,XX
[3]杜异,傅祎。汉诺威世界博览会设计,岭南美术出版社,XX
[4]王春杰。世界展览新设计。湖北美术出版社,XX
[5]赖涛。服装设计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XX
篇3: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一、综合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动态
1、国外刑法理论界对“共同过失犯罪是否成立”得出了肯定与否定两种结论,同时,亦有学者主张限定的肯定说。
(1)肯定说认为犯罪是行为人主观恶性的表现,而共同犯罪的“共同”正是共同恶性的体现,而共同犯罪的行为不过是实现共同犯罪人主观恶性的东西。
(2)否定说主张,共同犯罪是两个以上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共同参与实施一个犯罪。
(3)限定的肯定说则认为,一般不成立共同过失犯罪,但当各共同行为人负有法律规定的共同注意义务并共同违反了该义务时,就应当肯定过失的共同正犯。诚然,德、日、前苏联刑法学者主张共同过失犯罪论的日趋增多,但在德、日、俄等国占通说地位的还是共同过失犯罪的否定说。
2、国内理论层面,我国学者从刑法的规定出发大都对共同过失犯罪持否定态度,认为,“法律之所以规定共同犯罪,是因为各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故意的范围内互相利用各人的行为而共同实行犯罪。”亦有学者从立法与司法实践的实际需要出发,对共同过失犯罪持肯定态度。我国刑法已经承认了共同过失犯罪这一概念,刑法第25条第2款关于“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规定就是一个证明。只不过,我国刑法对共同过失犯罪人不以传统的共同犯罪论处罢了。
(二)选题的依据
1、在我国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我国倡导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国的共同犯罪理论体系并不完善,所以要把共同过失犯罪引入我国法律。
2、我国有些学者从刑法的规定出发大都对共同过失犯罪持否定态度;亦有学者从立法与司法实践的实际需要出发,对共同过失犯罪持肯定态度。是否应该认定共同过失犯罪在学术上有很大争议。
3、有相当部分案件(共同实施过失行为,但不能证明死亡结果由谁的行为造成,如脚手架上扔圆木案)只有在共同过失犯罪的理论下才能得到妥善的判决;同时,肯定共同过失犯罪,追究其共同过失犯罪的责任,这对于遏制过失犯罪是相当有利的。
(三)选题的意义
1、当前我国提倡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刑事犯罪的种类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有的刑法理论已经不能满足定罪量刑的需要。因此,研究共同过失犯罪有深远的政治意义。
2、从立法方面讲,我国的立法否认了共同过失犯罪,使得实际生活中许多的犯罪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这不利于我国法律体系的建立。研究共同过失犯罪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
3、从司法层面讲,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对共同过失犯罪的不同罪犯的量刑常常大相径庭,这与我国的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是相违背的。对共同过失犯罪的研究可以为司法实践提供相应的指导。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共同过失犯罪的概述
1、共同过失犯罪的概念
2、共同过失犯罪的理论依据
3、共同过失犯罪的意义
(二)共同过失犯罪的构成要件
1、主体要件:二人以上,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2、主观要件:违反了共同注意义务的共同过失。
(1)共同注意义务的来源
(2)共同注意义务的内容
(3)共同注意能力的判断
3、客体要件: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4、客观要件:数个行为人实施了违反了共同注意义务的共同行为,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
(三)共同过失犯罪的刑事责任
1、共同过失犯罪的处罚原则
2、共同过失犯罪刑罚的具体裁量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文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中外刑法理论界长期争论不休的共同过失犯罪问题,对于共同过失行为能否成立共同犯罪则是该问题的核心所在,因为其是否构成共同犯罪,也就确定了我国应怎样对共同过失犯罪定罪量刑的问题,使这一理论更好的为我国刑法服务。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一)步骤
1、确定选题方向。共同过失犯罪对于丰富和完善我国的刑法体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大量查找搜集资料。充分利用周围的资源,对图书馆相关书籍和网上相关文章进行大量阅读和收集,丰富自己在这个问题方面的知识。
3、研究分析资料。通过对资料的阅读,了解共同过失犯罪的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对这一问题的逐步有了自己观点和想法。
4、列出论文提纲。罗列出自己要写的基本内容和提纲。
5、完成论文。
(二)方法
1、比较法:外国学者对于共同过失犯罪的理论比较。结合我国国情与外国相关理论进行比较。
2、从理论到实际的结合:在充分了解国内外对于共同过失犯罪的研究现状后,再结合我国国情进行实际运用。
(三)措施
1、阅读了大量关于共同过失犯罪方面的著作,如李光灿、马克昌、罗平:,赵秉志主编:。
2、上网查看和阅读了很多关于共同过失犯罪方面学术论文,硕士毕业论文等。
3、收集了不少关于共同过失犯罪的案例,如央视大火案、共同射击致人死亡案、脚手架上扔圆木案等。
四、研究工作进度
201X.10——-201X.12 确定选题方向、决定论文题目
201X.12——-201X.3 收集论文的相关资料、提炼观点、确定论文大纲
201X.3——-201X.5 拟好论文提纲、举行开题报告、准备论文初稿
201X.5——-201X.6 修改论文定稿、进行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
[1]马克昌主编:修订本第3版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版
[2]李光灿、马克昌、罗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3]张明楷: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版
篇4: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研究生在中国是指专科和本科之后的深造课程,也就是硕士生。本文将介绍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意义:音乐教学涉及一般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问题,也是音乐学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对儿童音乐的启蒙教育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促进儿童发展是儿童教育的任务,是确定教育目标、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音乐教育则要尽音乐艺术之所能,发挥音乐艺术教育之优势来促进儿童的发展。音乐艺术之所能,音乐教育之优势,都可从音乐艺术的特殊性中去探索,去挖掘。从事儿童音乐教育工作,既要把握儿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又要熟悉音乐艺术的特殊性,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儿童音乐教育能够切实有效地促进儿童发展。音乐教育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欣赏和理解音乐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音乐的声音确不具有确定的含义,是非语义性的。但音乐能通过音调的变化表现出音乐的基本含义。音乐用声音来表达思想内容,是一种表情性的音响。我们知道音乐艺术的主要传播方式是声音,声音只为听觉接受,儿童只有通过聆听音乐,接触音乐,有了一幅音乐的耳朵,才能更好的欣赏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
已了解的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年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把音乐作为人的八大智能之一。这一理论在美国和世界各地的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中受到广泛而热烈的欢迎。柯达伊?左尔坦终生追求的目标是 让音乐属于每个人 。这个教育目标的哲学思想基础是他对于音乐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的理解。他认为音乐和人的生命本体有着密切关系,人的生命中不能没有音乐,没有音乐就没有完满的人生。音乐是人的心灵的表现,音乐满足人在精神上的需要,是每天生活的有机部分。 音乐是不能被其他东西所代替的精神食粮,得不到它的人只能生活在精神的贫血症中,没有音乐就没有健全的精神生活。 他认为,音乐是人类文化绝不可少的部分,对于一个缺少了音乐的人来讲,他的文化是不完善。他还认为,好的音乐教育不但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其他学科的发展,促进儿童智力和情感的平衡、健康成长。这样培养出的儿童,精神生活是丰富的,不管他将来从事何种职业,都会成为一个比音乐上无知的人更有用的社会成员。音乐教育在学校的重要性,甚至超过音乐本身,培养音乐的听众就是在培养一个社会。近年来,在加德纳的 多元智能 理论的影响下,人们对个体差异的理解发生了变化,由过去认为的认知能力强弱差异,个性差异演化为认知结构、发展速度及心理特质的差异。要真正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就必须使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进度等适合每一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水平。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
) 概述音乐教育与儿童发展
) 研究当前小学音乐教育现状
) 如何运用音乐教育促进儿童发展的对策、建议、途径和方法等
本课题研究的步骤、方法及进度安排
步骤:
)确定论文题目,写出报告,确定大概方法
)整理记录,研究出科学数据
)系统分析访谈记录与调研数据,写出调研报告
) 得出结论,撰写论文
2015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最佳范文各类报告
方法:实地调研,科学对比,记录分析,成果论文
研究的进度安排:
XX年1月 20XX年2月 编写发放问卷,进行访谈。
XX年2月 20XX年3月 整理、统计并分析问卷和访谈内容。
XX年3月 20XX年4月 撰写论文。对材料进行综合,最后成文,形成初稿。
XX年4月 交至导师对论文进行指导修改,最终定稿。
主要参考文献
[1] 郭声健.艺术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 郑品乐.音乐欣赏时教师如何 描述音乐 [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5
[3] 郭声健.音乐教育论.湖南文艺出版社 [4] 张道一.艺术学研究[M].江苏美术出版社,1995 [5] 孔繁洲.音乐素质教育手册.中国文联出版社 [6] 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上海音乐出版社 [7]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8] 杨立梅 李妲娜.走向未来的音乐教育[M].海南出版社,2015
[9] 洛秦.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上海书画出版社,2015
[10] 斯托洛雏奇.生活、创作、人 艺术活动的功能[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11]褚灏.养成 健全人格 ,造就 艺术的人生 [J].音乐研究,2015
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年 月 日
院系或教研室审核意见:
通过 2.完善后通过 3.不通过
篇5: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例文
题目:周口市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
一、选题依据
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对珠海特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是推进土地资源信息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本人在参与“周口市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项目开发小组工作的基础上,对系统设计和实现作了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当前,我国城镇已进入快速建设阶段,城镇建设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其中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土地有效开发与集约利用问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镇土地利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之一,极其宝贵,土地合理利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土地资源尤为紧缺,因此要大力提倡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坚持土地的合理利用。但我国城镇的土地开发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导致了城镇土地开发建设在规模和结构上的迅速变化,产生了许多普遍问题,如土地利用无序、利用粗放、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偏低,建设用地与耕地的矛盾日益显着,土地破坏、污染、浪费严重等等,造成“半城市化”、生态恶化等严峻的问题。这是小城镇土地开发建设中的两难困境,它表现出一种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么地方政府、开发商与当地住民的矛盾。在目前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土地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对它的开发建设进行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资源信息种类繁多、数量巨大、涉及面广、管理利用相当复杂。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实施信息化发展战略,实现土地资源工作的现代化,在土地资源调查评价、政务管理和社会服务等各个层面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信息化带动土地资源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以信息化带动信息采集技术与分析技术的飞跃,以信息化促进政府工作方式由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的转变。建立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顺应资源、环境的全球性持续利用需求。土地资源数据标准化、信息共享、科学监督以及将这些信息快速反映到经济建设中去需要建立统一协调的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用以管理海量数据,迅速处理文档、图件,提供准确可靠信息,从而将资料的大量积累、更新与经济快速增长联结起来,为综合利用土地资源信息进行宏观决策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土地信息产业的建立和地理数字化产品的发展,社会对土地资源管理的认识普通提高,对农村土地的认识逐渐加强,对其需求也大幅度提高。农村土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成为包括政府部门在内的必备的重要系统,各国都大力开发自己的农村土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并将先进的技术、方法应用到其中,如空间信息分析的新模型和方法,空间信息应用的新模型和方法:三维、四维数据结构和数据模型,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网络地理信息系统,虚拟现实技术等,来提高土地资源信息管理的技术含量,以更好的为土地管理服务。
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很早就意识到了土地资源的使用价值和稀缺性,对土地资源配置调控的研究较早,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土地地租理论、土地资源市场配置机制、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等多个方面。
无论是市场经济国家,还是转轨经济国家,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每个国家都有一定数量的国有土地资源。在认识到拥有一定数量的国有土地资源有调控土地市场,维护公共福利,储备能源,调节生态平衡等功能后,一些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国有土地资源数量还有扩大的趋势。国有土地资源管理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在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下,虽然世界各国的国有土地资源管理体制多种多样,但国有土地资源管理体制的现状和发展存在共性,是有规律可循的。
土地资源配置调控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其调控结果是各种因素、各种手段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各种因素和手段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共同影响调控结果。要达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发挥土地资源的最大综合效益,需要调动市场、政府、社会等各种力量,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税收等多种手段,并且各种手段相互协调,互相促进。土地资源调控就是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达到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既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能同时兼顾社会和环境效益。
土地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经济转型以来,土地资源实行了由无偿无限期无流动,向有偿有限期有流动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十余年的改革,成效和缺陷并存。一方面,国有土地“以地生财”,为地方政府积累了大量的建设资金,从而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了城市落后的面貌。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有偿使用的改革仍然采用的是政府审批模式,即要用地找市长的模式,从而影响了资配置的公平与效率,并成为长期以来困绕改革深化的重大问题。经济发展史证明,实现土地资源和资产利益最大化的最佳途径,是市场配置资源13%建立土地交易市场,是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市场,并进行土地市场运作机制的观念创新。
贸规则强调行政主体一致原则、公平原则、透明原则、非歧视原则。在中国人世的大背景下思考建立土地市场新机制,首要的问题是要认清当前土地市场政府与市场的现状,找准和WTO规则存在的差距。土地市场新机制必须围绕政府与市场、监管与竞争、平台与服务等市场机制,开展全面而有针对性的深刻的行政革命,实现计划经济观念向市场经济观念的转变,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确保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必须和世贸规则所任。
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活动对土地的使用展开竞争,以土地需求的市场价格变化和自身能从土地上获得的经济利益来决定各自活动的最佳区位,从而使商业、工业、住宅等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布局与地价之间得到祸合,推动了城市用地结构的调整,使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变化,形成合理的土地资源空间布局(曹建海,2002)[22],使得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呈同心圈层分布。
二、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本文的第一部分是绪论。这部分首先分析了选题的背景与意义,指出文章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意义,然后对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综合介绍与简要评述。第二部分是介绍城市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理论基础及土地资源调控系统与手段。城市土地资源的调控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相关的理论基础有产权理论、地租地价理论、土地市场理论、土地资源配置理论、公共政策理论。土地资源调控系统主要包括市场机制、政府调控、公众参与三种手段。论文的第三部分是国外经验的介绍及其经验总结。这一部分主要从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两个方面介绍国外经验。其中,市场机制方面主要介绍了市场机制的作用、美、日、加等国土地交易的制度和做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政府调控主要从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征购储备制度两个方面介绍了西方国家的做法。最后,系统地总结了国外做法对我国城市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启示,即需要完善市场机制,建立市场与政府相结合的调控系统。论文的第四、五、六章是文章的重点,第四章分析了周口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与特点,第五章在介绍周口地区土地调控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分析了周口土地资源管理调控存在的问题。在前面几章的基础上,第六章在构建周口地区上地资源调控管理模式,分析其构成要素、运作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地区土地资源管理的具体措施,最后根据周口地区的城市发展和功能定位提出了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制度创新的几点探索性建议。
(二)研究方法
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城镇建设及其土地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笔者从小城镇的概念入手,分析我国城镇化中选择小城镇发展战略的客观必然性,并回顾了伴随我国城镇发展历程中的土地问题的历史演进。论文结合我国城镇发展的现状,着重对我国小城镇建设中的重大土地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文章讨论了城镇建设中土地开发与管理的几种有代表性的发展模式,概括了其特征,探讨了城镇土地开发与管理的原则与方向,并尝试对其成因作出论证。最后,文章立足土地管理实践,以土地增减挂钩管理为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土地管理的学理性对策建议。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l)比较系统、全面地总结了国外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包括市场机制调控的经验和政府调控管理的经验两个方面。
(2)针对周口地区土地利用和管理的现状与特点,系统地分析了周口地区土地利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
(3)在总结各种土地资源调控手段的同时,构建了一个政府、市场、公众三方共同作用的周口地区土地资源调控管理模式,对这一模式的构成要素、运行机制等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观点,并在土地管理措施的优化与创新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4)由于本文是在课题研究成果上的深化,是基于周口地区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实践的分析,因此提出的土地调控管理措施具有较好的实践指导意义。
(四)可行性分析
无论是市场经济国家,还是转轨经济国家,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每个国家都有一定数量的国有土地资源。在认识到拥有一定数量的国有土地资源有调控土地市场,维护公共福利,储备能源,调节生态平衡等功能后,一些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国有土地资源数量还有扩大的趋势。国有土地资源管理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在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下,虽然世界各国的国有土地资源管理体制多种多样,但国有土地资源管理体制的现状和发展存在共性,是有规律可循的。
土地资源是一切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是影响到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越来越突出,如何分配有效的土地资源,使其在城市功能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整体环境的提升等方面发挥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个突出的问题。
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但是土地资源作为城市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需要从经济、社会和环境多方面综合考虑其利用效益,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综合效益最大化。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是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两种必要手段,一方面,通过市场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资产效应,实现“优地优用”;另一方面,通过政府调控可以保证土地资源的利用符合社会和环境等方面发展的'需要,实现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公众参与是保障土地合理利用的一种有效机制,通过公众建议和意见反馈影响政府政策而修正市场失灵,促使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但是目前我国土地资源调控体系还不完善,政府的调控力度不够,特别是在一级市场上没有实现垄断,无法有力地调控市场供需,同时各种管理制度还不完善,既无法保障政府政策、规划等的贯彻与落实,又无法有效地为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创造条件。并且公众参与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公众参与既没有在法律制度上得到明确和保障,也没有具体实施措施。因此,我国土地资源调控的优化还在于政府职能的完善,通过法律、制度、政策的完善,既保障政府的调控,又为市场机制正常作用创造平台,最终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提出的周口新区土地资源调控系统是市场机制、政府调控、公众参与三种机制的有机结合。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何把握三种机制的作用程度,使之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衡,不是一个简单的模式能概括出来的,也不能用一个固定的模式生搬硬套,需要根据实践的变化不断调整和深化。并且,一个成熟的土地资源调控系统,主要还是以完善的市场机制为基础,通过市场的竞争机制、供求机制实现供需平衡,政府的各项政策只是其补充,并且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政府政策的变动只是对市场的微调,不会引起市场较大波动。
目前,周口新区实行的是新区政府和开发公司二级土地管理系统,开发公司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政府形式土地基础开发和招商引资的职能。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一级市场调控乏力,二级市场存量过大,土地管理措施和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的控制性作用,建立土地储备机制,加强土地市场建设,完善土地管理系统,建立公众参与机制等具体措施,希望能对周口新区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优化具有实质性的指导意义。
由于本人的研究水平和知识有限,论文对土地资源调控的具体措施的研究尚不深入,有的措施还缺乏可操作性,对各种调控要素的变化引起的土地市场的变化也缺乏系统的讨论。而且由于数据有限,周口新区还没有建立地价指数等原因,论文对土地资源调控优化的分析和提出的管理措施还仅限于定性的描述,没有进行定量分析,希望今后随着对实践的了解和知识的深化能够深入研究下去,弥补以上不足。
三、预期研究结果及本研究创新之处
土地资源调控管理是作者三年来一直在持续研究的重点内容,通过不断的学习、借鉴、总结与深化,形成了本文的一些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l)比较系统、全面地总结了国外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包括市场机制调控的经验和政府调控管理的经验两个方面。
(2)针对周口地区土地利用和管理的现状与特点,系统地分析了周口地区土地利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
(3)在总结各种土地资源调控手段的同时,构建了一个政府、市场、公众三方共同作用的周口地区土地资源调控管理模式,对这一模式的构成要素、运行机制等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观点,并在土地管理措施的优化与创新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4)由于本文是在课题研究成果上的深化,是基于周口地区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实践的分析,因此提出的土地调控管理措施具有较好的实践指导意义。
四、参考文献:
1.〔美〕阿瑟。奥沙利文着苏晓燕等译,2003,城市经济学[M],中信出版社;
2.毕宝德,1991,土地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毕宝德,1994,中国地产市场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柴强,1993,各国(地区)土地制度和政策[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5.柴强,2001,房地产制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6.曹建海,2002,中国城市土地高效利用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
7.陈顺清,2000,城市增长与土地增值M],科学出版社;
8.董俊祥等,1994,土地管理理论与实践[M],中国经济出版社;
9.何银虎,1999,中国土地管理与开发经营全书[M],中国社会出版社;
10.浦东新区经济发展报告[M],1998,上海三联书店;
11.万曾炜等,1997,土地经济论[M],上海远东出版社;
12.万曾炜等,2001,透视浦东思索浦东[M],上海人民出版社;
13.许学强等,城市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4.邹兆平,1990,外国与港台土地管理制度[M],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出版社;
15.施源,2002(ll),规划导向型的土地开发供应计划[J],城市规划;
16.周树志,1999(4),论公共政策范畴[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7.刘溶沧,1999(l),中国经济体制转型与公共政策的重新定位[J],财贸经济;
18.马风光,2001(2),市场经济中公共政策的角色定位lJ],技术经济;
19.吴未,2003(3),论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公众参与[J],中国土地;
20.刘浩葛吉琦,2002(9),城市化中的土地征用问题[J],国土经济;
21.谭术魁彭补拙,2003(l),对我国若干城市土地储备运作的比较[J],中国房地 产;
22.谭刚,2001(5),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新突破一一《深圳市土地交易市场管理规 定》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J],特区理论与实践;
篇6: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2017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精选
一. 简述
设计计划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研究的是如何保证设计的优良度和高效性,以及如何指导设计的展开。在设计需要科学计划这一概念已成为现代设计界共识的情况下,我国业界内部对设计计划学的认识与研究,还没有跟上设计发展需要的步伐。针对我国设计教育现状,本书将就该学科的教学方面,提出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设计计划方法。以期为设计类学生深入理解设计,更好地掌握设计的方法提供必要的指导。
二.学术价值分析
1. 选题依据
计划在今天已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大至国家事务,小至个人日常生活,社会各个领域都离不开计划,各类大大小小的成功项目,很大程度上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导入,实施了相应的计划活动。计划学的兴起是知识经济时代资源整合化的大势所趋。而反映到艺术设计学的领域,我们可以发现,计划同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如何设计,如何保证优良的设计,这都需要科学的调查研究,需要精准的分析定位,需要详实的设计依据,需要合理的组织安排,这些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形式,风格的赋予层面的“设计”相异而相成的工作,就是设计计划的内容。而如何正确进行设计计划,存在着一个方法论的问题。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成为当前学术主流的大环境下,设计计划应该可以打通各设计专业间的藩篱,为取得成功的设计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上的支持。
在设计先进国家,对设计计划方面已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尤其在设计方法研究方面,已取得比较成熟的结果,出现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如技术预测法,科学类比法,系统分析设计法,创造性设计法,逻辑设计法,信号分析法,相似设计法,模拟设计法,有限元法,优化设计法,可靠性设计法,动态分析设计法,模糊设计法等。这些方法侧重于不同的专业设计方向,而设计计划面临不同设计专业,更需要的是一种整合的灵活的解决问题的计划方法。这就需要我们针对计划自身的学科特点,从现有的成型的方法群中进行提炼,总结出一套适应现在情况的设计计划方法来。
2. 创新性及难度
将参考管理决策方法与相关设计方法研究的成果, 试图寻找一套对于我国设计师来说,明确可行的跨专业设计计划的方法体系。
致力于从简明实效的角度,为设计计划人员提供易于操控,而且便于和各个专业设计师进行沟通、交流的方法。要求该方法不仅对专业设计团队的计划环节有用,对个体设计人员的的设计工作也应具有指导作用。这就需要针对我国设计现状,从国内外各学科领域名目众多的相关方法中进行精心挑选,合理安排,科学综合的处理,创造出一套高效的计划方法来。虽然国外的相关成果业已成熟,但如何在众多不同侧重角度的方法中总结出理想的计划方法,需要我们对所有已知方法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同时明了我们设计各专业的工作规律,以期做到跨专业的有效性。
3. 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由于国际设计交流间的局限和我国设计界的特殊情况,尤其是国内设计教育上的某种封闭性和滞后性,我国业界对设计计划方法的认知尚不够深入,还缺乏一套完整的,在教学和实践中简明且易于操作的设计计划方法。经初步调查,当前学界内仅有的几本相关著作,也仅限于对西方某些设计方法与程序的简单的介绍,没有很专业地从计划的层面进行系统阐述,而市场上连篇累牍的相关书籍主要是从市场营销和工商管理方面着手,对设计类诸专业的设计计划,并不具备现实指导作用。所以亟待有这么一套专业性较强的设计计划方法及其论著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本书的出现将对设计计划这一门新兴学科,起到填补教学用书空白的作用。而从技术的角度而言,本书的完成也有相当的可行性,在分院近几年来的设计策划课程的教学中,已为之积累了大量新鲜的实践性,经验性资料。而分院的教育架构,亦为这个跨专业的研究项目做好了充分的人力物力资源上的准备。
4.预期成果
本书预期字数为12万字,分为理论与方法两大版,仅阐述设计计划的相关内容,更重要是推出设计计划的概念与方法。所涉及范围主要包括管理学,决策学,认识论,方法论,创造学,心理学,行为组织学,人类学,社会学,设计学,史学等诸多学科领域,最终将完成一本集科学有效的方法程序,大量生动案例及实际操作指导于一身的,具有教学指导作用的专业书籍。现在本书工作已大致完成资料收集阶段任务,在下阶段三个月的时间内,我将就所收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完成方法程序的完善工作。
附一. 全书基本构架
设计有序-设计计划学方法研究
前言
一. 思维的奥秘
1. 神奇教练的解决之道
2. 全脑运动-人脑思维的奥秘
3. 理性思维程序化
4. 日常生活中的思维程序
二.设计有序
1. 系统设计系统-浅析设计
2. 设计有序-设计计划学的兴起
a. 设计计划学的需要
b. 设计计划学的`发展与前景
c. 设计计划学的角色
3. 设计计划方法论
4. Step to step-计划的展开(全书之重)
5. 一起来吧(具体案例)
6. 计划书
a. 操作方案书的要求
b. 实施方案书的要求
c. 计划书的构成
d. 计划书的表现技法
7. 十八般武器-计划工具介绍
三.计划从身边做起
a. 处处留心皆学问-以窥视来训练
b. 排除确信无疑的定论
c. 要有追根究底的精神
d. 培养有效运用分配时间的能力
后记
附二. 参考书目(仅列二十条)
1.《兰德决策—机遇预测与经营决策》/乔迪译著? —成都:天地出版社,2000,10
2.《麦肯锡理念》/ [美] 埃森?拉塞尔 保罗?弗里嘉著;赵睿等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4
3.《企划书实用手册》/ [日] 小泉俊一著;于大德译?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4.《企划训练入门》/ [日] 悴田进一著;李幸纹译? —台北:小知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3,11.
5.《设计过程与方法》/ [日]沈祝华,米海妹编著? —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5,10
6.《创意企划案》/小管著;?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9
7.《新企划力:创意思考解决难题的六大能力》/ 郭泰著;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4
8.《创意企划案》/小管著;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9
三. 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由于国际设计交流间的局限和我国设计界的特殊情况,尤其是国内设计教育上的某种封闭性和滞后性,我国业界对设计计划方法的认知尚不够深入,还缺乏一套完整的,在教学和实践中简明且易于操作的设计计划方法。经初步调查,当前学界内仅有的几本相关著作,也仅限于对西方某些设计方法与程序的简单的介绍,没有很专业地从计划的层面进行系统阐述,而市场上连篇累牍的相关书籍主要是从市场营销和工商管理方面着手,对设计类诸专业的设计计划,并不具备现实指导作用。所以亟待有这么一套专业性较强的设计计划方法及其论著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本书的出现将对设计计划这一门新兴学科,起到填补教学用书空白的作用。而从技术的角度而言,本书的完成也有相当的可行性,在分院近几年来的设计策划课程的教学中,已为之积累了大量新鲜的实践性,经验性资料。而分院的教育架构,亦为这个跨专业的研究项目做好了充分的人力物力资源上的准备。
四.预期成果
本书预期字数为12万字,分为理论与方法两大版,仅阐述设计计划的相关内容,更重要是推出设计计划的概念与方法。所涉及范围主要包括管理学,决策学,认识论,方法论,创造学,心理学,行为组织学,人类学,社会学,设计学,史学等诸多学科领域,最终将完成一本集科学有效的方法程序,大量生动案例及实际操作指导于一身的,具有教学指导作用的专业书籍。现在本书工作已大致完成资料收集阶段任务,在下阶段三个月的时间内,我将就所收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完成方法程序的完善工作。
篇7: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论文题目:不确定条件下灌区多水源优化配置模型研究
一、选题依据与文献综述:
1.论文选题的研究意义。
1.1 选题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用水量随之加大,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日渐突出,在保证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如何将水资源有效合理的分配给使用显得尤为重要。农业一直是用水大户,农业灌溉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例非常大,我国为农业生产大国,耕地面积辽阔,喷灌、滴管等高效率的灌溉方式并未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有效的普及,传统的灌溉方式并不能使水资源利用率达到最大,造成水资源很大程度的流失,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匮乏的现状。
我国较为集中的农业生产基地除了长江黄河两岸及华北平原外,还有位于我国东北部地区的三江平原,总占地面积约为 5 万平方公里,除去大面积的沼泽地还有广袤的平原可以用作农作物生产基地。20 世纪 50 年代以前,三江平原在黑龙江、松花江及乌苏里江共同滋养下,野生动物聚集,树木成林,沼泽遍地,生活在这里的少数居民以狩猎打鱼维持生计。建国以来,经过五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已经把这个―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8].三江平原全区水资源总量为 170 亿 m3,包括地表径流、地下水资源和过境水。
共有 14 个灌区,规划设计灌溉面积 86.91 万 hm2,耕地灌溉所用水主要是地下水,约占地下水用量的 90%.不难看出,作物灌溉用水较为单一,多采用地下水灌溉,随着人口增加,对粮食的需求进一步加大,粮食种植面积随着增加,则灌溉需水量随之增加,将进一步增加地下水的供水压力。同时,地下水大量用于地表灌溉且并未达到预期利用率,地下水位极具下降,可用地下水逐年减少,导致供水和需水矛盾加剧。加之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影响下,高利润经济作物广泛种植,东北平原及长江黄河以南地区多种植水稻等耗水作物,结果导致灌溉水需求加大,盲目灌溉,作物灌溉水量分配不合理。用水结构单一,水资源利用率较低,水资源分配不合理,使灌区内水资源告急,作物用水紧张不断加剧,亟需采取有效的手段来解决灌区供水和需水矛盾问题。
1.2 论文选题的研究意义。
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的意义:
(1)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水资源优化配置可以将灌区内可利用的水资源充分利用,根据不同作物的用水需要,考虑多重因素,以最优的方式将不同水源供给不同作物生长使用,达到水资源的分配的合理与公平,提高灌区内水资源的利用率。
(2)资源、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水资源优化配置可以充分利用多种水源,有效缓解地下水供水压力,使水资源得到可持续供应,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同时,也避免了因过度开发而造成的水环境破坏,同时将可用水量合理的分配到不同作物,避免作物缺水,使作物的产值达到最大,相应的系统的收益也会最大,最终实现资源、环境和效益的协调统一发展。
(3)建立更加符合实际的情况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就是所使用的模型和方法是否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调配水过程,而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的目的便是寻求合理的配置方法来解决实际配水问题,研究意义重大。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自 1960 年以后,国外大量关于优化农业水资源配置的报道不断涌现出来,较典型的是一个包含两维状态变量的确定性动态规划模型,研究中提及的相乘模型使计算变得更为简洁。
经过多年不断发展,出现许多优秀理论和方法,并且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促进了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发展,极大的提高了水资源优化配置水平,为配水决策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案,提高了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国外相对研究较早,取得成果较多。
上世纪 70 年代,随着各类研究方法的成熟及计算机的技术的引入,使水资源管理的方法及理论突飞猛进。如 Buras 将数学规划理论和计算手段联合用于水资源理论和方法的研究;Dudley 等[10]为预测水库不同作物的需水量构建作物需水模型,通过模型求解获得水库蓄水量与作物最优种植面积间的关系;Trava 等[11]以人力和水量为约束,运用优化技术来分配灌溉水资源;Smith[12 ]等提出了一个线性规划模型用于优化农业水资源分配;Rogers[13 ]对印度南部 Cauvery 河进行规划时,建立多目标模型,实现农作物总效益和灌溉面积最大化。
进入 80 年代,优化配置研究深入,更多优秀的理论和方法产生,如 Yaron 和 Dinar[14]将线性规划模型和动态模型应用到水资源优化配置中;Chaves 等[15]建立模拟模型和优化模型耦合后的杂交模型,以系统最大收益为目标,通过求解获得最优种植方案。
当进入 90 年代,全球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因此对水需求不断增加,同时水源的污染加重,因此研究不再只关注收益最大,更多的兼顾多个目标,使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Afzal和 Javaid 等[9]针对 Pakistan 某个地区的灌溉系统建立线性规划模型,对不同水质水的使用问题进行优化,同时,模型可得到一定时期内作物耕种面积、地下水开采量等;Kumar[16 ]建立了污水排放模糊优化模型,提出了经济和技术上都可行的流域水质管理方案。
21 世纪以后,产生了多种优化配置方法,如遗传算法、两阶段规划方法等,同时在这期间出现了许多水资源管理及分析软件如 SPSS 等,为解决优化问题提供了较为先进的手段。
如 Kinney[17]将基于 GIS 系统的水资源模拟系统框架应用到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中;Lnjayant和 Chiek[18 ]构建了某流域地下水和地表水联合使用的时空分配优化模型;Farmani 等[19 ]将改进的遗传算法与传统模型比较分析,并将改进后模型应用于水资源分配问题;Lu 等[20 ]通过粗糙区间实现了水文模型与优化模型的耦合,并将其应用到农业水资源系统中。
2.2 国内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目前,在国内水资源优化配置中更加看重经济收益,而往往忽略了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加之污水排放、过度开发、技术落后等原因使可用水量逐年减少,社会发展人口增多的同时,能够用于生产生活的水资源日益减少,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着生产力发展。资料显示在世界水资源总量排名中,我国居于第六位,但人均可用水量却远远不够;日常生活用水加上耕地用水量远超其他发达国家,水资源利用率尚不足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加之工业生产排放污水并未得到有效控制,污水处理再循环利用技术落后,使得我国面临严峻的用水形势。根据我国水资源的基本特点,我国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借鉴了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在水资源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为解决严重缺水区的水资源供应,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21].
我国对水资源配置优化的研究要稍晚于国外,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初这项研究才真正意义上受到我国科学工作者的重视,成为研究的焦点。李佩成的“排水与灌溉结合,灌溉与供水结合”理念便在位于陕西省境内的灌区得以应用,且获得了一定效益[2].80 年代初期城市水资源优化配置开始受到关注,华士乾[22 ]综合区域内水利工程建设次序、水量分配及水资源利用效率等多方面因素采用系统工程学方法对北京的水资源进行规划,成为中国水资源配置研究的雏形。随着农业发展,研究人员多追求经济效益最大,琴等[23 ]提出的作物种植面积与水量优化分配的多目标模糊模型符合当下农业用水现状,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及环境效益,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入 21 世纪以来,从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方法上看,优化模型已由单一的数学规划模型发展为数学规划与模拟技术、向量优化理论等几种方法的组合模型;对问题的描述由单目标发展为多目标[24 ],特别是大系统优化理论、计算机技术和新的优化算法的应用,使复杂多水源,多地块的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变得比较简单,求解也较方便。GIS 为计算机技术的一种,在优化水资源管理方面被广泛应用,曾被郭变青等用来开发了河南新乡水资源优化管理系统,为规划水资源及其配置提供技术支持[25 ].2014年,付银环等[26]针对灌区水资源系统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以西营灌区、清源灌区、永昌灌区为研究区域,运用区间 2 阶段随机规划的方法,建立了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度的灌区之间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通过大量学者的深入研究,针对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产生多种模型和方法,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为管理者提供水资源管理的意见和参考,但是,多种数学分析方法及各类数学模型受到其使用范围和适用条件的约束,许多模型优化所得最优解可能偏离决策者最初的构想或与其初衷相悖,或者与实际情况有偏差导致可行性差、实用价值不大[2 ].因此,建立模型过程中应满足以下 2 个条件:(1)模型的真实有效性。模型建立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全面考虑多种不确定因素,建立能够真实有效反映实际问题的模型。(2)建立的模型能够根据已有的数学方法来求解,并且计算结果必须科学合理。
二、研究方案:
1.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1 研究目标。
本研究在综合考虑资水资源系统中的多种不确定性,建立了基于区间两阶段模糊随机规划的灌区多水源优化配置模型,以红兴隆灌区为研究区域,将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配给灌区内 3 种作物。在该模型中,以系统收益最大为目标函数,并将概率密度函数,区间参数和模糊集三种方法引入两阶段线性规划框架,用来解决水资源配置中不确定性问题。
1.2 研究内容。
本文首先根据灌区实际情况,分析在调配水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分析各个因素特征,选用相应的数学方法来表征不确定因素,并且对多种数学方法进行了学习和研究,综合到传统两阶段规划框架中,以此建立基于区间两阶段模糊随机规划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并以预测年 2020 年红兴隆灌区为研究区域,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预测模型所需数据,最终求解模型,为灌区管理者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供依据。
第一章 绪论主要介绍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背景、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及水资源优化配置国内外研究进展,分析水资源系统中不确定性,提出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系统的介绍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理论包括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内涵、原则等。
第三章 详细介绍建模技术和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法,并分析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建立基于区间两阶段模糊随机规划的灌区多水源优化配置模型,并且详细介绍了模型的求解过程。
第四章 介绍红兴隆灌区的区域概况,并通过定量及定性分析对预测年水资源状况和经济数据进行预测分析。获得多种水源及作物生长的基本资料。通过求解模型获得最优配置水量,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方案。
第五章 分析模型所解决的不确定性问题,得出研究结论,并对未来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发展进行展望。
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课题拟解决如下几个关键性问题:
以灌区多水源、多作物配水为基础,较为充分的考虑灌区系统中的不确定性,建立不确定条件下灌区多种水源联合配水模型,并将模型应用到红兴隆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中,为灌区水资源管理提供依据。
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或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本课题的研究技术路线:
【技术路线】
3.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本研究中,对传统的区间两阶段随机规划模型进行改进和补充,使模型处理不确定性问题更为有效,更加符合实际的配水过程。
4.预期的论文进展和成果。
本研究为缓解灌区用水紧张、用水结构不均衡等问题,构建了不确定性条件下,多种水源向多种作物供水的优化配水模型,模型充分考虑了存在于水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不确定性因素,通过引入不同数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很好的解决了灌区水资源系统中的不确定性问题,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5.论文工作量、年度研究计划、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20××年5月-20××年7月前期资料收集和整理
20××年7月-20××年9月前期模型建设与分析
20××年9月-20××年12月完成论文初稿
20××年1月-20××年3月初论文基本定稿
20××年3月底前定稿
三、论文大纲: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水资源优化配置现状
1.4 研究系统不确定性分析
1.5 研究问题的提出
1.6 主要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2 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2.1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内涵
2.2 水资源优化配置基本原则
3 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法及模型建立
3.1 建模技术
3.2 水资源优化配置中传统方法
3.3 不确定条件下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法
3.4 优化方法
3.5 模型建立
3.6 模型求解
4 区间两阶段模糊随机规划模型应用
4.1 红兴隆灌区概况
4.2 水资源状况
4.3 灌区多水源模型应用
5 结论和展望
四、参考文献:
[1] 吴季松。 现代水资源管理概论[M ].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23-30.
[2] 张静。不确定条件下城市多水源供水优化配置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08:1-2.
[3] 郑如秉。不确定条件下农业灌溉管理规划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1:2-3.
[4] 韩洪云,赵连阁。节水农业经济分析[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5] 刘杰。 农业灌溉用水管理及其使用权转让补偿研究[D]. 中国农业科学院,2002.
[6] 陈敏建,梁瑞驹,刘玉龙。 我国二十一世纪的水和粮食问题[J]. 水利学报,1999,1:2-8.
[7] 郭永龙。 中国的水安全及其对策探讨[J]. 安全与环境工程,2004,11(1):42-46.
[8] 刘兴土,何岩等。 东北区域农业综合发展研究[M ].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9] 赖明华。 灌区生态需水及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研究[D]. 河海大学,2004:2-3.
[10] Dudley N J,Howell D T,Musgrave WF. Irrigation Planning 2:Choos ing Optimal Acreages within a Season[J].Water Resources Research,1971.7(5):1051-1063.
[11] Trava J , Heerrnann D E , Labadie J W. Optimal on allocation of irrigation water[J].Transactions of-ASEA,1977,20(1):85-88.
[12] Smith D V.Systems analys is and irrigation planning .Journal of the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Division,1973,99:89–107.
[13] Rogers P and S Ramases han. Multi objective Analys is for Planning and Operation of Water Resource Systems:Some Examples from India.Paper Presented at Joint Automatic Control Conference,1976.
[14] Yaron D , Dinar A. Optimal alloc ation of farm irrigation water during peak seasons[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82,64(4):681-689.
[15] Chaves Morales J. Optimization and simulation methodology for irrigation planning [M].Davis:Univers ity of California,1985.
[16] Kumar A,Minoeha K vijay. Fuzzy optimization model for water quality management of a river system[J].Journal of Water Resourc es Planning and Management,1999,125(3):179-180.
[17] Mckinney D C , Cai X. Linking GIS and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models : an object-oriented method[J].Environmental Modelling & Software,2002,17(5):413-425.
[18] Chakravorty U,Umetsu C. Bas in wide water management:a spatial model[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 Management,2003,45(1):1-23.
[19] Farmani R,Abadia R,Savic D. Optimum des ign and management of pressurized branched irrigation networks [J].Irrigation Drainage Eng,2007,133(6):528-537.
[20] Lu H W,Huang G H,He L. An inexact programming method for agricultural irrigation systems under parameter uncertainty [J].Stoch Environ Res Risk Ass ess,2009,23:759-768.
[21] 王顺久,侯玉,张欣莉,等。 中国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 水利发展研究,2002,2 (9):9-11.
[22] 华士乾。 水资源系统分析指南[M]. 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
[23] 丁杰。 龙口市兰高镇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 济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
[24] 李艳,陈晓宏。 农业节水灌溉。 灌溉排水学报,2005,24(3):19-21.
[25] 杨卫华,李树文,赵秀娟,等。 基于 GIS 的水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水文[J]. 2005,25(2):29-32.
[26] 付银环,郭萍,方世奇,等。 基于两阶段随机规划方法的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J].农业工程学报,2014,30(5):73-80.
[27] 张静,黄国和,刘烨,等。 不确定条件下的多水源联合供水调度模型[J]. 水利学报,2009,40(2):160-165.
[28] Huang G H,Loucks D P. An inexact two-stage stochastic programming model for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under uncertainty[J].Civil Engineering and Environmental Systems ,2000,17:95-118.
[29] Li W,Li Y P,Li C H,et al. An inexact two-stage water management model for planning agricultural irrigation under uncertainty[J].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2010, 97(7):1905-1914.
[30] Nie X H,Huang G H.,Li Y P,et al. IFRP:A hybrid interval-parameter fuzzy robust programming approach for waste management planning under uncertainty[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7,84(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