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多篇】范文

(作者:韵冬滢时间:2024-02-15 07:00:09)

【编辑】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多篇】

以下是可爱的编辑为家人们找到的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篇一

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往往决定着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的研究价值,选题是否正确、准确,是论文写作成败的关键,选题恰当,论文的成功率就高,相反失败的可能性则大。

就所见的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常出现的问题有:

(1)缺乏缺乏前瞻性的眼光,不能发现和确定本学科和研究方向的具有前瞻性的问题;

(2)一味寻找所谓的热门话题,不考虑是否有比较充分的文献资料可供选择;

(3)选题缺乏论文命题的形式,不能从选题本身体会到论文的研究主旨和价值取向。

针对以上三个问题,有自己的一番浅见,研究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选题。(对策)

(1)从研究领域中有关学者或专家的争议性观点中提取选题,进行比较、综合和超越;

(2)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承担导师课题的子课题的研究;

(3)关注国内新闻舆论的热点话题,从中提升到论文命题;

(4)对已经热门的话题做适当的剪裁和调整,换个角度研究热门话题;

(5)关注国际学界和发达国家有关领域的研究动向和实践发展趋势;

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 篇二

关键词: 就业问题研究现状就业信息就业信息传播模式合理性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已经有较多的著作,在中国期刊网(CNKI)中以“大学生就业”为检索题名,时间范围为2000―2009年10年时间,共搜索到4700篇精确匹配的期刊文献,132篇精确匹配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文献,2篇精确匹配的博士学位论文和52篇精确匹配的中国重要会议论文文献。在中国期刊网中以“大学生就业信息”为检索题名,搜索到18篇精确匹配的期刊文献,而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文献、博士学位论文文献和中国重要会议论文文献均为0篇。可见,目前对就业问题的研究集中在对毕业生择业方式、择业观念、择业行为、高校就业指导等方面的描述和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上,而从传播学的信息传播角度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研究的成果则不多,也尚未提出一个较为明确有效的就业信息传播模式。

1.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现状

当前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从文献性质角度划分,大致可分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政策文本和工作报告、高校就业指导和服务部门的工作总结、专门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1]。

1.1大学生就业形势。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的夏鲁惠认为,从劳动力市场供需分析,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整体上是与劳动力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规模相适应的。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区域化发展,劳动力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也呈现出区域化特征。同时,本科毕业生的规模偏大,而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连续数年保持增长。[2]但全国高校毕业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研究员曹殊在《新世纪初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一文中分析指出,我国就业市场将出现买方市场的情况,社会发展快引发的社会需求变化加剧,以及高校的人才培养滞后性将诱发结构性供需失衡,导致供需矛盾加大;研究生挤占本科生、本科生挤占专科生就业岗位的挤占效应将加剧;高薪职位难求、整体职位层次下降、平均薪酬水平下降的局面将出现;毕业生求职总成本将增加[3]。

1.2从就业政策的层面,部分学者也通过国内外的分析得出了一定的结论成果。杨伟国(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分析了欧美国家的就业促进措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通过就业激励措施等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满足需求的关键则是鼓励创业和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大学生就业匹配的核心就在于向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完善大学职业指导体系。这三个方面相关政策的提供,如日本的就业咨询与配置服务、英国牛津大学的职业服务处、美国的免除学生的贷款等具体措施是这些国家解决就业问题的办法[4]。

于伟和郭庆童分析了西方高校的政策并且针对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他们认为,首先,西方的高校就业指导基本实现了机构专门化,提供了就业保障;其次,机构的投入力度大,在人员配备、办公条件、经费保障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从而提升了毕业生的整体竞争实力;再次,西方国家有非常成熟的就业指导模式,对学生进行全程化的、个性化的就业指导[5]。

李宏和谭远发总结了我国的解决措施,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吸纳和稳定大学生就业。同时也提出了通过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改革教育体制、转变二元制度、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形成良性的“大循环”长效机制[6]。

1.3从高校对学生的培养这一微观角度出发,研究者们都提出了构建“全程指导”的就业工作模式。罗开礼通过对西南农业大学的全程指导模式的解读,为高校的就业指导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7]。杨静和张庆亮通过比较中、美、德、英等国的毕业生就业指导认为,目前我国的就业指导处于边实践边改革的阶段,在机构设置,经费投入,人员队伍建设,就业指导工作理念、方式、途径等方面都明显滞后,不能适应目前的就业市场变化和要求,急需建立相对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8]。黄洽宾则提出了在高校的平台培养模式中构建全程就业指导体系的理论。平台培养模式将大学教学内容按照人才知识结构和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划分成四个平台,这四个平台既有渐进性又有针对性,是一种独具特色、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四个平台的教学结构,积极探索和推进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实现大学生的梦想,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9]。

2.对大学生就业信息的相关研究

目前,就大学生就业信息方面的研究并非没有,而是从信息传播模式的角度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仍然很少,从已有的成果看,大学生就业信息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2.1在大学生就业信息收集、筛选、利用方面的研究。在就业信息收集的途径和渠道分析中,学者们的意见比较一致,认为大学毕业生主要通过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人才交流会、双选会等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和就业市场,各种社会关系、媒体,实习、社会实践,网络渠道等途径来获取信息。而河南教育学院政治系副教授季荣臣则根据以上方法总结了地毯式访问、连锁介绍、中心开花、供需见面和直接研究法等五种信息收集的方法[10]。从信息传播的视角,余彬和潘烈认为,大学生就业信息传播方式呈现群体内部信息传递和外部辐射两个方面,并主要从内部信息传递阐释了就业信息的获取渠道[11]。

在就业信息的筛选和利用方面,学者们的观点比较一致。苏静在对湖南省三所高校毕业生的调查研究后认为,毕业生筛选信息的主要依据有:薪酬待遇、所学专业和兴趣爱好,而对专业对口、单位发展等的要求并不高;对于单位提供的信息的明确程度,已就业和未就业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不能一概而论;在个人各方面与市场需求的符合程度方面,大多数毕业生比较自信,但也认为自己缺乏工作经验[12]。一般来说,通过信息渠道获取的就业信息是比较杂乱的,毕业生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一个全面的筛选,选取对自己最有用的信息。季荣臣则提出了科学筛选就业信息的方法:善于对比、掌握重点、了解透彻、适合自己等[13]。

2.2在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络化建设方面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络建设的研究比较具体,成果较多。就业工作的信息化和就业信息网络建设是根据高校自身要求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现状所提出的,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拓宽就业工作发展空间,是目前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在理论界,关于这方面有很多的理论研究与案例研究。韩伟平等研究提出建立“四位一体”的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和政府主管部门构成系统的四位,外部环境则是整个社会,共同作用于大学生就业这个整体。构建一个“四位一体”的系统服务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协助高校就业服务指导中心实现个性化服务,为学生、学校、用人单位、政府间提供快捷、方便的互动平台[14]。余菜花等通过对河北省就业服务信息化的研究提出,虽然目前河北省的就业服务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一些问题,比如在线招聘求职信息传递不畅、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地区差距大、劳务输出管理问题突出、“就业服务网”建设落后、就业信息搜集缺乏主动性、加工深度不足、就业信息服务方式主动性不强、就业培训信息化水平较低等,并给出了对策,如加大对经济落后地区的就业服务信息化投入、统一规划建设就业服务网、主动收集就业信息、提高就业信息质量、主动推送就业服务信息、科学构建劳动保障网站、大力发展在线培训服务、培育企业化的大型在线劳动力市场等[15]。

2.3在大学生就业信息与就业指导关系方面的研究。目前理论界对信息与就业指导也有了一定的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的李晓静就分析了就业信息渠道与大学生就业信息的关系,为就业指导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经过研究,她认为,人际传播渠道和互联网若能满足大学生的求职信息需求,将增强他们对自身的就业信心,而传统媒体渠道的信息满足,将增强他们对宏观就业形势的信心。但研究还发现,信息渠道的使用与满足之间的差异性――使用各种信息渠道可能对大学生的求职信心产生负面作用。招聘会、中介等组织传播方式并不能增强大学生的就业信心[16]。湖南师范大学李权分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获得机制过程中的心理,他从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获得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着手,采用追踪调查和电话访问的手段,提出关于就业心理的四条假设,分别是:大学毕业生对整个就业形势感到迷茫和缺乏信心、大学毕业生对个人能力和努力缺乏信心、大学毕业生中普遍存在“读书无用论”、大学毕业生对自己就业相关的个人因素认识不足,得出以下结论:大学毕业生对自己就业相关的个人因素认识不足、大学毕业生对职业稳定性认识不足,大多数赞成“先就业再择业”[17]。这些对大学毕业生心理的研究能够促进各个层面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上的发展。

3.从传播学视角建立就业信息传播模式的合理性探讨

3.1从传播学的角度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使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更加丰富。自从传播学这门学科形成以来,无数位传播学先辈们总结、提炼、发展了许许多多的传播模式,从拉斯韦尔的5W模式到施拉姆的模式,再到纽科姆的对称模式、韦斯特利――麦克莱恩的过程模式[18]等,传播模式逐渐完善、复杂,考虑到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多伊齐曾引述了模式的四种明显功能:组织、启发、预测和测量[19]。在不断的研究中,传播模式被许多行业引用,但是,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构建一个合理的就业信息传播模式,却很少为业界人士所使用。这可以使大家从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中,将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更加系统的整理,可以提高人们对这一问题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另外,大学生在就业过程无疑都会收集或者接收相关的就业信息,因此,构建一个就业信息的传播模式将使信息更加具有实效性。同时,这也可以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

3.2对于高校而言,建立一个就业信息传播模式,能够更好地开展就业服务。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原有的就业信息模式已经不再具有实效性,因此,各高校都十分重视信息系统的建设。但是,高校在面对庞大的毕业生群体和信息需求面前,常常陷入就业信息不对毕业生“胃口”的境地。建立一个就业信息传播模式,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及时与用人单位沟通,及时掌握就业信息,为用人单位和学生提供信息服务,增强就业工作的实效性。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服务,为学生求职搭建一个平台[20]。同时,对于高校的就业工作本身而言,模式的搭建将使工作的时间成本、管理成本等大大降低,从而形成资源的优化配置。

3.3对于大学生而言,建立一个就业信息传播模式,有助于大学生培养对自身的认识,同时实现就业的时效性,减少不(www.haoword.com)必要的时间成本,成功快速地就业。就业信息不仅仅指岗位信息,还包括政府和高效各级管理部门为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而制定和实施的各种规章制度、政策,对毕业生就业有指导性的各类数据、理论以及具体的招聘活动中企事业单位的具体的需求信息等。对毕业生个体来说,就业信息掌握的多少,如何筛选和使用信息,决定着大学生能否顺利实现就业。但如今,信息不畅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导致大学生就业成本增加,盲目就业。因此,构建一个就业信息传播模式,有助于大学生快速地、直接地、系统地获得和筛选自己所需要的就业信息,减少大学生在寻求就业信息和工作岗位的成本,体现出就业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陈汉聪。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信息沟通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2]夏鲁惠。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J].发展,2009,(03).

[3]曹殊。新世纪初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J}.中国人才,2002,(05).

[4]杨伟国。国外大学生就业的促进措施[C].北师大北京社科联。小康社会:文化生态与全面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7-138.

[5]于伟,郭庆童。西方高校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理念、对策及启示[C].安国启。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4).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317-324.

[6]李宏,谭远发。破解:610万大学生就业难题[J].CHINALABOR,2009,(02).

[7]罗开礼。西南农业大学创建大学生就业“全程指导”模式就业工作成效显著[J].科学咨询,2004,(10).

[8]杨静,张庆亮。中外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比较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02).

[9]黄洽宾。在高校平台培养模式中构建全程就业指导体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59).

[10][13]季荣臣。大学毕业生搜集就业信息的原则和方法[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2).

[11]余彬,潘烈。基于信息传播的视角分析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2).

[12]苏静。就业信息筛选对高校毕业生择业的影响――以湖南省三所高校为例[J].现代商业,2009,(01).

[14]韩伟平,王凤岭,徐冬。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和信息化建设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VOL 13,(4),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课题编号:2006A35.

[15]余菜花,赵耀,袁勤俭。河北省就业服务信息化研究,本文系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2008年课题“劳动就业服务信息化研究”,项目编号:77.和致公党江苏省委2008年A类课题“我省就业服务信息化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16]李晓静。求职信息渠道与大学生就业信心的实证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7,(11).

[17]李权。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获得机制过程中的心理分析[J].消费导刊,2009,(01).

在职研究生论文 篇三

关键词:研究生 在职教育 工程硕士 个性化

为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促进科技、教育、经济的紧密结合,我国于1997年设置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目标是为我国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培养和输送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员大部分是不脱产的在职人员。在职研究生培养制度是以进校不离岗为主要学习形式,以提高就业者专业能力、更新专业知识为主要目的,并使合格者获取学位的终身教育制度。由于在职研究生具有边工作边学习的特点,所以,需要开展以在职研究生为本位的个性化教育。

一、在职研究生教育的特点

在职研究生的生源相对于全日制研究生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社会地位高。在职研究生入学前多为单位中坚力量或企业技术骨干,有丰富的社会经验,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与全日制研究生相比,自身有强烈的优越感。第二,能力强。在职研究生实践经验丰富,动手能力、接受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见多识广,思想深刻,思维活跃,思路开阔,对事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第四,学位论文选题基础好,特别是来自教学科研单位的在职研究生入学前绝大多数承担了大小不同的各类课题,具有科研工作经验和学位论文选题的基础。第五,他们的论文选题具有针对性,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在职研究生来自社会生产第一线,对社会实际、生产实际问题有较多的了解,研究工作能紧密结合社会实践或生产实际中的具体问题,研究结果能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二、我国在职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在职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许多工作仍在探索和积累经验阶段,在培养模式的发展与培养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在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在我国的现行研究生教育体系中,为了保障在职人员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在职人员不需要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而另行组织单独考试,与全日制研究生相比,入学的门槛大大地降低了。同时,高校为在职研究生设立了单独的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学制等方面与普通研究生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加之没有内部淘汰机制,在这种情况下全日制普通研究生和在职研究生的教学质量的差距日益明显,最后使得全日制普通研究生和在职研究生在体制上的分化。近年来,教学质量不高,学习效果不显著成为了制约在职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严重障碍。

2.课堂出勤率低,课程学习质量得不到保证

绝大多数在职研究生是以进校不离岗的形式完成学业,其入学后本单位的工作几乎没有减轻,学习时间相对分散,许多学员因工作原因不能按时上课,课程学习时间和精力得不到保证。还有部分在职研究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并非为了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而是出于自己学业或职称职务升迁的需要而“混”一张文凭……这些都使得在职研究生的课程学习缺乏系统性。

3.教学有效性有待提高,教学思想、观念方面落后

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理论的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不利于创新人才的产生。在在职研究生教育中,课堂上灌输的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严重削弱了学习效果,也影响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过于简单化,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学员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忽视对学员综合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单薄,结构失衡;课程内容的更新和充实滞后,不能反映市场经济的发展。

4.论文质量难以保证

在职研究生完成的学位论文,由于写作条件和工作时间得不到充分保证,往往质量难以保证。有的在职研究生因工作需要,只得回原单位完成学位论文。有的在职研究生为了保证论文的完成,又要兼顾单位工作任务的完成,只得单位、学校两头跑,间歇性地进行论文研究工作,难免顾此失彼,论文工作缺乏连续性,论文质量难以保证。更有甚者,有的在职研究生论文请全日制研究生或导师完成,最后拿着别人写的论文进行答辩,弄虚作假,造成极为不良的社会影响。

5.培养单位缺乏对在职研究生的管理和制度约束

由于许多在职研究生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影响,他们与学校、与任课教师、与导师、与管理人员有着各种各样复杂的关系,任课教师、导师、管理人员,甚至学校领导明明知道这些研究生在课程学习与考核、论文工作方面不能达到规定的要求,但碍于面子,睁一眼闭一眼,抱着“尽可能不为难他们”的态度,有意无意地放松对他们的管理和质量要求。答辩环节也存在不规范的现象,如学员论文没有专家推荐信;在论文评阅不知结果的情况下就答辩;论文评阅意见过于简单;答辩中专家提问流于形式;答辩中专家提出的意见在正式提交的论文中没有改正;答辩缺乏淘汰率;答辩委员会组成不符合规定,全部是校内教师等。这些答辩环节的不规范直接影响到对学位质量的把关和监督。

三、在职研究生个性化教育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在职研究生教育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改掉不适应社会发展和不符合教育规律的方面,发挥高等教育的作用,使在职研究生教育更好地服务国家和社会。

1.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对在职研究生个性化教育理论的研究

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 篇四

【关键词】高职院校 毕业生 就业与创业 服务体系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构建完善的高职毕业生就业与创业服务体系势在必行。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研究的现状

现在对毕业生就业的研究涉及就业形势、就业制度、就业市场等方面,囊括了体系建设、课程建设、信息建设、思想教育、心理咨询、职业规划等专题。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研究中正逐步凸现出“以人为本”和“突出服务”的就业工作理念,并在毕业生就业理论研究方面有了一些积累。但是还有以下局限:

(一)研究过于零散,缺乏系统性。

从理论研究层面上,对于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创业问题,绝大多数研究不成体系;对于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研究,更是零零星星地存在于个别专题研究的某些方面。从实践研究层面上,在就实际工作中,学校、毕业生、用人单位之间也都从实践的层面上做过一些相关的探索和努力,可是这些实践性研究又缺乏系统的理论的指导,大多活动还都处于一种自发状态,而不是自觉地去对这种实践层面的问题进行有目的的、有针对性的研究和解决。

(二)研究过于浅显,缺乏实效指导。

各领域对个各个专题都有一些分析研究,但是无论是问题的挖掘还是方案提出,在针对性和实效性方面都过于粗疏。研究成果也仅限于提出问题,而如何解决问题,却始终难以找到很好的方法。

(三)研究过于理论化,和工作实践有所脱离。

现行的研究过多地是在理论层面,有的虽是依据调查研究进行的,但是却侧重于对资料的分析。大多就业创业的理论研究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并不好把握。这样对于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和完善,指导意义仅限于理念层面。

(四)研究集中于问题探究,对于服务体系建设涉猎不多。

总结归纳现有的理论研究和试验实践,多是对就业创业某一问题的探究;如何站在全局的角度研究相应的服务体系地建设和完善,目前的相关研究还非常少。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研究的意义

(一)立足就业服务效度,有助于拟定就业服务的改革方向。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研究更加注重就业服务的效度,研究从不同的切入点分析对现行服务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从点到面地引出就业服务的改革方向,在指导就业管理和服务机构如何将机构职责定位化、岗位标准量化、服务流程细化等方面有着相当的应用价值。

(二)立足就业创业现状,有助于实现就业工作的按需服务。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研究注重就业“供方”利益,更加注重服务对象的实际需要。

(三)立足目标化就业、便捷化创业,对社会市场人才消费观进行研究,有利于帮助毕业生建立更合理的择业观、合理规划就业准备阶段,减少毕业生就业和创业的盲目性。

三、高职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研究的途径

按照就业工作要“全员、全程、全方位”实施的要求,营造“一体多维”的就业创业服务环境,探索符合实际需要的、可行的性和操作性较强的服务模式是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研究的最终目标。

途径一: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是研究对象的所在地,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应该将此作为重要的研究途径。

途径二:各类用人单位

按照“知己知彼”、供需兼顾”的原则,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是我们开展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创业素质拓展的重要依据,这也是面对社会培养人才的必然要求。

途径三:地市主管部门

如果说前期的教育和训练是“育苗”的工作,那么地方大高职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和服务支持就成为大学生扎根“广阔田野”的关键所在。因此,这方面研究很必要。

途径四:社会各界

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研究的发展将大大推动,并成为一种补充型的后备动力。

四、高职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研究的内容

根据以上的途径和方法,认为应该采取分层实施的思路。

第一层次:调查研究

对高职院校就业服务机构、地市高职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基本情况、在校学生对就业创业服务的需求意向、往届学生毕业后对就业创业服务的需求等进行调查。

第二层次:归类分析

往届高职毕业生就业状况和突出问题、高职毕业生创业类别及其相关案例、高职院校就业服务和创业教育举措、地方就业主管部门就业创业服务措施等进行归类比较分析。

第三层次:体系研究

对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规划、地市就业主管部门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社会相关部门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各级各类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链接模式研究。

总之,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研究纳入高校就业工作的重点改革范畴,是需要,更是任务。探索建立和完善一套完整的就业服务机制,这不仅对于毕业生的就业大有裨益,更将大大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系统定位、规划运作、科学发展。

本文为"天津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13年度项目:建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的研究,批准号为:XIII436。

参考文献:

在职研究生论文 篇五

[关键词]在职研究生;高校管理;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4-0109-02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的发展战略地位。”在职攻读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是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一、加强政治理论教育,提高思想品德素养

自从在职研究生招生工作开展以来,我国在职研究生教育迅猛发展,招生类型日益增多,培养制度和培养机制也不断完善,为国家培养出了一大批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然而,在职研究生教育也存在入学年龄参差不齐、生源结构多元化、就读目的多样性的现象,这给研究生管理工作特别是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发挥研究生党支部的重要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班级,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带头作用,是管理工作者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成立党小组和业务小组

由于近年来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相同专业的人数较多,同一导师或同一课题的学生也相应增加。在确定成立党支部时,有意识地把相同专业和学科、课题相近的同学分在一起,使他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对同学拥有相互了解的机会,避免了三年学业完成以后还有很多同学互相不认识的尴尬局面,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组织基础。研究生管理工作者还要结合国家和学校的教育方针、政策及国内、国际的政治和经济发展趋势,不定期地举行政治理论、业务学习,如 “三个代表”的重要讲话、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两会”精神、党员争先创优活动等,并根据学校阶段性工作要求和研究生学院的具体部署,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强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

对于大多数研究生尤其是还未走出校门直接读研的研究生而言,他们的阅历相对简单,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认识并不透彻。更需要对他们加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知识的学习,帮助他们应对各种问题和矛盾。例如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做社会主义新形势下的各种现象专题知识讲座,解答学生心中的疑惑。这不仅能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而且对于实现用知识武装头脑、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掌握全心全意服务于社会的本领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加强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示范作用

每学期开始,研究生党支部成员必须提前到校,认真落实本支部的工作,待开学一周内,全体党支部成员必须认真做好党员组织生活的内容和计划,组织生活可采取多样的形式。还可以通过积极开展最佳党支部评选活动,充分调动党员积极性,切实发挥党员示范作用。

(四)组织党校学习,积极发展新党员

研究生管理者要做好发展党员的相关工作,主动引导要求积极进步的同学参加学校组织的党校学习,并请学院党总支书记或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亲自为同学上党课,向他们讲解党的纲领和党的章程及发展历程,使同学们在思想觉悟上得到升华,从心里发出“我要入党”的主动意愿。在各个党支部建立 “一帮一”的帮扶形式,支部成员必须帮助一名入党的学生,使有入党要求的同学能得到党组织的帮助,确实感受到党员是在真正地关心每一位要求进步的学生。

二、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

研究生工作是以研究生的培养为核心的,培养质量如何,决定一个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一)抓好入学教育

抓好入学教育,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起点。在研究生新生开学时,开展由学校层面的校领导、研究生学院和各学院领导、教师参加的入学教育活动,学校领导的淳淳教导、殷殷寄语,教师代表的语重心长等,使每位新入学的同学都心潮澎湃、思绪万千,能起到非常好的激励作用。另外,开展学院层面的具体活动,及时组织学生学习研究生手册和各种规章制度,使其在研究生阶段对学习、生活有个清晰的认识,可以帮助研究生同学合理安排时间,顺利完成学业。

(二)夯实专业基础学习关

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是提高研究生专业知识的前提。基础理论学习又称为课程学习,它是根据各学科的专业知识制定出的培养方案。刚入学的新生以此为依据进行课程学习,通过对学位课、基础课、选修课及必修环节课程的学习,完成规定学分,方可进入论文开题、论文工作的前期准备。此时,管理人员要及时提醒专业课程学习中没有完成课程学习学分的学生,主动督促他们积极按时完成课程学习学分要求的课程。

(三)强化论文开题报告制度、中期考核制度

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后,学生方可进入论文开题的前期准备工作。此时,需要学生写出文献综述(包括学科前沿、所读专著、文献综述的心得体会),得到导师认可后,才能进行开题报告的撰写。研究生的开题报告是培养研究生论文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开题报告是以课程组为单位,相同学科的研究生集中一起进行论文选题的论证,得到专家和导师的同意后方可进入论文的撰写环节。还应切实执行中期考核,严格按照考核指标对学生进行中期考核,凡考核不合格的学生也不得进行论文开题。

三、营造科研和学术的氛围,提高研究生学术意识和创新能力

良好的学术氛围可以造就一个优秀的科研团体。研究生作为学校学生学术活动中学术能力较高的群体,在推动学术研究和提高学术水平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为此,研究生管理人员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引导研究生提高学术意识,开阔学术视野,发展创新能力。

(一)学术活动

学术报告是每个月开展学术活动的传统形式之一,研究生必须参加。可聘请在国内外有较高学术造诣的专家和学者,来校进行学术讲座,或邀请本校在学科研究上有影响的教师进行学术交流。学术报告结束后,要求学生简述学术报告,从而开拓思想、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学术论坛

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研究生在进行答辩前必须参加多次学术报告,同时围绕自己的研究方向做一些学术报告,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研究生的科研意识和学术热情。

(三)学术文章

根据学校的规定,研究生在论文答辩前必须以学校的名义并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学术论文,督促学生及时将自己学到的或科研上比较成熟、有建树的成果整理出来,同广大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它是研究生研究成果的重要体现。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提高研究生的整体素质

研究生群体朝气蓬勃、青春向上,在他们学习间歇,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和文化活动,是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目前,研究生不只是埋头读苦书的学子,更是国家的栋梁之材,没有强魄的身体,再好的前途也无从谈起。因此,管理人员要适时为研究生安排业余生活。

(一)举办运动会

根据同学们的喜好,学校每年都举办研究生运动会等集体活动,要求研究生积极参加。

(二)举行文艺晚会

可以举行一年一次的迎新晚会、元旦晚会、毕业生联欢晚会等研究生的传统文艺活动,丰富其课外生活。另外,开展各种不定期的培训会、科研活动,使研究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得到有效放松,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开展“三助”活动

针对生活较困难的同学开展“三助”活动,可以在学习之余为他们提供便利,使他们的各种能力得到锻炼。从“三助”活动的开展效果来看,研究生对开展此项工作普遍反响积极,认为这样不但帮助他们解决了生活上的实际困难,而且,使他们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魏晓慧,吴庆禹。高校研究生管理工作刍议[J].佳木斯大学学报2001,(4)

[2]许函明。研究生管理工作探析[J].江苏高教,1997,(3).

[3]王峰娟。浅谈高校研究生工作[J].盐城工学院学报,1998,(5).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多篇】范文。

word该篇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多篇】范文,全文共有13214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多篇】.doc》
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多篇】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