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论文(推荐【精品多篇】范文

(作者:西伯大爷时间:2023-12-18 05:20:15)

[概述]小学德育论文(推荐【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小学德育论文(推荐【精品多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这次好范文网为您整理了小学德育论文范文(推荐【优秀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生德育论文 篇一

上学年,经过全校师生的齐心协力,我校的德育工作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学生思想稳定,德育优良率达93.7%,违法犯罪率保持为零,普遍学生已养成了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校风处于一个良性循环的氛围中。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德育为首的宗旨和以人为本的原则,为全校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工作目标

以“争当现代文明人”为学期教育目标,以人为本,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原则,重教重管,广开渠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强以德治校的实效性,保持违法犯罪率为零,培养更多德才兼备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各年级德育工作目标

低年级:勤奋自信

中年级:求实向上

1、规范日常行为,培养良好习惯。1、唤醒学生向初中挑战的意识。

2、树立自信心,艰苦奋斗教育。2、强化纪律意识,培养耐挫能力。

高年级:拼搏冲刺

1、始终做好向学习的精神激励。

2、加强学习焦虑的心理辅导和方法指导。

3、布置、落实各阶段工作,保持学生兴奋点。

四、工作要点

(一)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1、每月举行1-2次班主任工作例会,学习理论,总结经验,不断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水平和思想素质;特别加强青年班主任的培养工作;继续开展青老“传帮带”活动。

2、落实班任常规工作,如班会课、周记评阅、“问题学生”转化等。①主题班会做到有计划、有教案、有主题、有实效。要求精心设计一两次对学生影响较大、质量较高的主题班会,并做好班会记录;②规范周记的评阅,充分发挥周记教育特殊功效。③有的放矢地建立“问题”学生的分类档案,有针对性地采取及时有效措施,跟踪教育,进行帮教工作,减少违纪现象,保证犯罪率为零。

3、各年级长带头营造级组良好教书育人氛围。如整洁氛围、诚信氛围、友爱氛围、全勤氛围、竞争氛围和教研氛围等。

4、加强督促检查,进一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树立全程全方位大德育观。通过评比考核评估制度,构建学校——级长——班主任(科任)——学生的逐级管理体系,层层落实,在竞争环境中实行动态管理,以促进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争创“文明班”、“先进班”、“优秀级组”。

5、及时彰先励后,拟在12月份召开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

6、深入进行德育科研探索,鼓励班任积极撰写德育论文,要求每学期班任至少交德育论文一篇以上。

(二)加强学生养成教育和法制安全教育。

1、落实《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紫阳小学一日行为规范》(①监督②自查⑧自律④自爱,深入持久地抓好“建设文明校园,告别不文明行为”的活动。

2、抓反复,反复抓,加强“六项十次评比”的检查、督促,约束极少数同学的不文明行为,净化、美化校园环境。

2、继续深化月教育主题活动。本学期要充分结合教育主题活动,努力营造学校德育工作的良好氛围,把教育贯穿到各项活动之中。

3、加强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诚实、守信、正义,勿偷窃、勿剽窃等,提高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意识。

4、充分发挥少先大队作用。拟定召开第二届少代会,吸纳优秀干部,发扬学生当家作主精神,增强他们工作责任感,使他们成为学校管理的得力助手。

5、继续督导好学生会“爱心基金”的管理工作,帮助校内“急、危、困”学生,奉献爱心。

6、抓好宣传阵地建设。本学期除了继续发挥宣传橱窗、黑板报、校刊、广播站的宣传作用外,并准备开辟板报心理专栏,丰富宣传内涵,加强环境育人效果。

7、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加强宿生管理。

(三)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三点一面网络功能。

1、落实家访工作,办好家长学校。要求级长组织1-2次较大影响的级组家长会,每学期班任到家访率要求达40%以上,力争全学年普访率达100%。校拟定11月、12月各召开一次后进生家长座谈会和后进生转化工作探讨会。

2、加强警校共建文明活动。本学期联合潘村派出所落实“交通安全学校”与“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各项工作,并拟定9月份组织学生观看“安全与法制教育”有关方面录像。

3、继续抓好德育阵地建设,构建校内外德育网络,组织好年级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四)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健康教育

本学期将发挥好有专业心理老师的优势,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设施,开辟板报心理专栏,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同时要加强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月教育主题/活动

9月份:守纪律,尊师长。10月份:讲文明,爱沙中。

11月份:勤锻炼,爱读书。12月份:守诚信,敬父母。

小学优秀德育论文 篇二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中职学校作用

2013年11月24日至28日,在山东考察结束时,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充分发挥传统文化资源优势,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指示。为实现提出的“中国梦”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精神,职业学校必须强化育人意识,保证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中职学校应坚持“以生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强化“三德”教育和感恩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让感恩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信念。而这些都离不开中职校园文化建设。当前,各校都在着力校园文化建设,但尚未形成有特色的模式。笔者认为,将优秀传统文化贯串于中职德育教育中,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创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智慧的结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一方面,西方文化逐渐渗透到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缺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有相当一部分的国民不仅对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还无端反感传统文化,以至于一些国民道德失范,信仰缺失,给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和不稳定的因素。当前中国的社会、经济、教育的现实状况,迫切需要在学校大力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方面,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将会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中。

(一)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或间接地传承和包涵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富民强”、“自强不息”、“以和为贵”等思想,从国家层面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诚信友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需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儒家“天人合一”、“隆礼重法”等思想,从社会层面上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传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从个人层面上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闪耀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来源。

(二)有利于塑造平等、诚信、与人为善的人生观、价值观

中职生都处在15-18岁的青春躁动期,尚未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时,他们对新事物的探求欲和模仿力很强,不论是有益的还是无益的东西,他们都会不计后果地去尝试。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学校是学生除了家庭、社会教育外,汲取知识,塑造人生观、形成价值观的最重要的场所。因此,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引进校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每个学校都必须重视的工作。学校通过重视这项工作,能更好地处理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创新性,养成感恩、孝悌的好习惯,也可以帮助中职生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塑造个人良好品格

从诸子百家以来的哲学家、教育家,到近现代的每一位伟人,都非常注重道德品行的修炼与提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良好品德有潜移默化的改造作用,古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每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和心理素质,助其成为品德高尚、具有良好品格的人。我校这几年,从新生入学的第一天开始,就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三个一”活动,即学唱一首歌《感恩歌》、熟读一本书《弟子规》、上好一堂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规范了学生的行为,陶冶了学生情操,培养了学生感恩社会、国家、父母、长辈、他人的良好品德,学生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总之,我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的成长,并养成其良好的品德。品德修养的提高,对学生今后生活、学习、乃至就业都有极大的帮助。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彰显人文性

中职生将来要走入社会、走进企业,成为企业的有用之才和社会的良好公民,这就需要学校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彰显人文性。在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继承的精华:如仁、义、礼、智、信、孝、勤等。对学生进行《弟子规》等传统经典文化的系统教育,让优秀传统的经典文化净化洗礼学生的心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培养其高尚人格。通过组织青年志愿者和义工活动,通过班会、国学班、第二课堂讲座等形式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重新定位自己,重塑自信。

二、中职校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没有明确的、权威的定义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阐释,如何区别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也没有标准可言,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传统的文化正慢慢被遗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入研究、独特见解的专家、学者没有机会、没有渠道走入校园为学生授课。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通常年纪大、见识广博,而中职学生年纪小、视野狭隘,新、老一辈没有机会进行交流,两代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出现断裂,极大地阻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存和弘扬。

(二)盲目推崇中华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都是好的。这样导致了封建主义思想死灰复燃,固步自封,缺少创新、与时俱进的思想;或是盲目推崇西方文化,照搬西方的文化,脱离中国的实情,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无用,淡忘了儒道的传统思想,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浮华世界中飘渺的概念,过度追逐物质生活上的享受,从而忘记了精神文明的建设,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心灵愈加空虚,都市中患上忧郁症、轻度自闭症的人群数量不断增加。中职学生走上这两种极端,都会对生活、学习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会扭曲人生观、价值观。因此,需要学校、老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建设轻松、愉悦、平等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建设投入更多的关注。

(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只停留在普及教育上,并未走向深入。职业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实用人才。过去在专业设置、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训上,学校、教师花的精力较多,而在校园文化建设和传统文化教育上关注的较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没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于生活和学习,理论和实践,很难做到“知行合一”。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中等职业学校要建成符合学校教育目标所要求的校园文化,就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和精心的打造。根据学生心理、生理的特点和实际要求,在不同的教育阶段,教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先后、轻重之分,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同时,“教什么、怎么教”,需要教育有关部门做出规定,并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课程体系中。

三、常创常新,做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相协调

笔者认为,在中职校园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要有一个系统的学习计划,有一个有效的管理机构,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和工作方法,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

(一)中职学校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制定一个系统的学习计划。

这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学习传统文化内容的安排。不同年级、不同学期安排学习的内容侧重不同,要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中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内容。同时对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作出通俗易懂的表达,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从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发展;二是中职教育培养理念的认识。中职教育要把“人人成才”的观念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和育人的活动和实践中。学校应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面入手,形成一套系统的规范的教育内容,并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课程体系中。

(二)建立一个有效的管理机构,保证校园文化工作计划有序推进。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德育的副校长或副书记为副组长,学校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人人参与,人人抓的良好局面。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工作计划、实施方案,不定期召开工作联系会和交流会,适时对工作加以评估和检查,为这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证。

(三)一套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是保证工作有序开展的关键。

校园文化工作措施应依据计划和各时段教育的实际需要制定,并在人、财、物上给予有力的保障。同时要积极探索与校外活跃的文化组织、机构合作,通过邀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领域知名的专家、学者走进校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座。几年来,我校多次邀请专家、学者进校园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优秀传统文化讲座,通过征文比赛、朗诵比赛、摄影大赛,运动会、大型团体操和文娱晚会等丰富的课余活动的形式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贯穿到中职生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去,让校园成为学生的一方乐土,为创建乐教乐学的和谐校园奠定基础。

(四)为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中职校园文化中长久有效地开展,确保工作有落实,必须有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

可以在各班开展校园文化推广示范班评比活动,并把该活动列入班级半学期或年终考评分数之一;在学生层面上可以执行学生个人星级评比,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评选德育优等生,根据学生的星级在毕业时可以优先推荐就业等等。总之,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中职校园文化建设,要向品牌化、长效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中职生必将能在良好的氛围中,树立良好的品格,形成学得好,就业好,发展好,人人成才的局面,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中才能发挥真正作用,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文吉昌。论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3,(12).

[2]王碧昱,梁宗宪。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现代渗透意义[J].中国轻工教育,2014,(1).

[3]罗冲。浅述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中国报业,2011,(4).

[4]张媛磊。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问题研究[J].开封:河南大学,2013.

小学生德育论文 篇三

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德育工作要从多个方面着手,创新德育工作理念和思路,实现课内课外的联动,弘扬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旋律,以突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青少年之间吃穿攀比,贪享私欲现象日益突出。所以,当前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培养他们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使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引导其追求真、善、美,已成为当前学校德育工作者所面临的紧迫课题和首要任务。

一、弘扬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旋律,突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当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旋律。为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良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坚持做到了突出“一个主题”,开展好“十项活动”。“一个主题”:校园的每一处文化建设都要彰显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在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尽量做到了让校园内的每一面墙“说话”,让每一处环境育人。置身于绿色花园中的“博望亭”,“知恩亭”,劝学广场的爱国名人雕像,思齐墙上悬挂中外名人名言,宣传橱窗中张贴爱国主义诗词歌赋和手抄报等。这种风景营造了一种温馨、活泼、和谐的育人氛围,构建出文明、雅致的校园文化环境。“十项活动”:诵一首感恩的诗文;唱一首感恩的歌曲;说一个感恩的理由;讲一个感恩的故事;献一句感恩的话语;看一部感恩的电影;荐一篇感恩的美文;写一篇感恩的短文;寄一份感恩的书信;做一件感恩的事情。通过这些德育活动,让感恩的意识从小就植根于青少年学生的内心世界,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和认知情感。

二、实现从课内走向课外,突出德育工作的多样性

我校在德育工作方面着重突出了课堂德育在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一要尽快纠正一些教师重成绩、轻德育,只教书、不育人,甚至认为教好学生是自己的事,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校长、政教主任、班主任、政治教师的事这种错误认识;二要实现从课内教学渗透走向课外教育的相互交融,将德育渗透到学科教学和课外各类活动之中,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作为学科教学中的应有之义。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在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科学等课程教学中,积极挖掘科学人文内涵,发挥学科育人功能。在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中培养学生爱锻炼、会锻炼、强身健体以及爱美、塑造美、鉴赏美的能力。结合课堂教学和教材内容,将教材中的先进人物和优秀故事所表现出来的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内容随时进行启发和渗透;结合祖国的山山水水、地域的美好景色融情于景,寓情于义,使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爱国主义的精神;三要努力实现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活动中贯穿德育工作。通过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和国旗下演讲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还利用“清明节扫墓”,在烈士墓前进行爱国教育与情感教育;利用“感恩报告会”,对学生进行感恩、知恩、报恩的教育;利用“大型体育比赛赛事”,对学生进行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为国争光的教育。通过各项活动,使学生懂得做一个好公民应尽的责任和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拓宽德育工作渠道,突出德育工作的长期性

学校始终把学生的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积极引导全校教师树立全员参与、全程育人的意识。在我校,学校层面有主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中层有负责德育工作的政教处,下面还有年级组长、班主任作为德育骨干,带动全体任课教师,全面而又具体地做好学生德育工作,学校对德育工作实行层层管理、层层考核的管理办法,努力形成全校教师齐抓共管的德育运行机制。一是注重德育经验的交流,开展德育骨干教师培训。学校长期坚持在每周五下午开展由政教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参加的德育例会制度,对本周的德育实践进行反馈总结,并对下周的德育工作作出安排。与此同时,在德育例会上组织德育骨干教师开展德育理论学习、研讨,使德育工作者在交流互动中提高自己的德育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政教处专门安排教师定期德育工作通讯,对学校近期的德育工作情况进行通报,及时对涌现出的德育工作先进个人和德育工作的优秀案例进行表扬,定期开展优秀德育论文评选活动,提高德育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德育工作能力。二是不断完善对年级组长、班主任的德育量化考核制度。学校重新修定了《山丹县东乐镇中心学校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细则》,实行德育评比,并设立“星级班级”“文明班级”“诚信班级”等多项荣誉称号,政教处定期进行检查评估,从而使各个年级、班级积极参与到“星级班级”“文明班级”“诚信班级”等的争创活动中来。同时《细则》还加强了对班主任德育工作的过程性评价,促进班级德育评价的客观公正,并以此来调动班主任参与德育活动的热情。三是不断积累和总结学校德育工作经验。学校每月举行一次德育工作研讨会,要求全体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写一篇德育随笔或德育心得的小论文。学校借助每学期组织开展的两次德育工作研讨会,评选一批优秀的德育论文在德育工作研讨会上交流,并编入学校优秀论文集,在年度大会上进行表彰奖励,且作为年终考评的加分项记入年度考核,以此调动教师德育工作的积极性。

四、注重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切实推进“三抓”,促进德育工作常态化

首先是抓起始年级。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进行言行规范、文明礼仪、诚实守信、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等方面的综合教育,把《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文明习惯作为基础道德养成教育的第一必修课,为学生以后的道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是抓过程管理。学校推行学生日常行为“十不准”(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在公共场合喧哗、不乱停放自行车、不说脏话、不吸烟、不损坏公共设施、不伤害花草树木、不乱涂乱画、不乱张贴)和“六做到”(做到保持室内外卫生、做到勤洗手勤洗头、做到勤洗衣服、做到勤锻炼身体、做到衣着整洁得体、做到和人交往讲文明礼貌),约束监督学生在平时的习惯养成。第三是抓及时效率。对学生中的好人好事做到及时表彰,树立典型;对不良的思想行为做到及时发现,帮助纠正;对违规的人和事做到及时处理,弘扬正气。擦亮眼睛,抵御歪风邪气;率先垂范,落实道德教育。

五、结语

总之,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充满波折的工程,我们一定要遵循德育工作的规律,树立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信心和勇气,长期抓,抓长期;及时抓,抓及时,将德育教育引领家庭、社会,构筑学校、家庭社会德育教育的防护墙,有序衔接中小学教育,从而走出教育小循环,进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的大循环。形成全社会都齐抓共管的合力,才能真正使学校德育工作走上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

小学优秀德育论文 篇四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 辽宁丹东 118009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其价值最宝贵的地方是能够唤起学生潜意识中的道德情感,这是高职院校在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一定要保证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摆在第一的位置,然后才是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所以要发掘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积极发展的内容,可以采取的方式有自编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展系列传统文化活动、和提升授课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等,通过这些措施来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思想政治水平。

[

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在哲学思想、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三个方面,能够让其积极成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背景开设,这样就能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一个比较合适的组合。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宏观的整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追求,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有着独特的民族特质。从发展的阶段性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丰富并自我更新的过程。就古代而言,刚健有为、厚德载物、贵和尚中、仁民爱物、修己安人、天人合一、整体为上等,都反映了当时的文化精神;就近代而言,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科学精神、民主精神、自由精神等,反映了新的时代的文化精神,是古典文化精神的更新和进步。无论古代的还是近代的传统文化,有些基本价值理念是贯穿始终的,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爱国主义的深厚情怀,和谐统一的博大胸襟,崇德重义的高尚情怀,文化中国的理想追求,勤劳勇敢的质相秉性,等等。这些基本的价值理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反映出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质。中华民族精神中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就是保留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道德情感适用的教育材料,更是唤起学生潜意识里的思想道德,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是不能缺少的。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生思想中的缺失及原因分析

(一)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具体内涵的了解程度不高

高职生对经史子集和传统戏剧毫无兴趣,可以看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不高。高职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具体内涵了解程度不高是由于很多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学校不重视传统文化传播和教育。高职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技术为目的,大部分学校关心的是学生的技能培养,而忽视了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去锻炼学生心智和塑造学生品行。学校不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就更不会举办。另外,高职生毕业后会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所以在学校的期间,会更加注重专业技术的提升,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与掌握实际应用知识,就忽视了自身文化素质的提升。

(二)高职生的传统美德观念较淡薄

中华传统美德是历史遗留下来一笔宝贵的财富,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学习、继承和发扬的,但是部分高职生行为与传统美德不相符,特别是师道和孝道尤为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部分学生对事业献身和对集体奉献的精神减弱,极端个人主义的消极思想严重,诚信不够(如考试作弊、请人代考、抄袭论文、谎报特困生申请补助、银行助学贷款不按时归还、顶岗实习时随意旷工等),这些都是跟传统道德规范不相符的,然而许多学生认为学生这是比较常见的行为,与道德没有任何关系。

(三)高职生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不足

我国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很薄弱,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已经很难发现传统文化的影子,有一部分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民主科学的发展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有许多知名的教授和学者也是这么认为的,极大的消极影响了高职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60%的学生认为学校要开设国学课,认为没有实际意义。很明显的表现出一点,由于高职教育过程中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忽视,学生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不够。教育的本质应该是教会学生怎么做人,其次才是教会学生掌握生活的技能,但现在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注重于后者的培养,却很少看到传统文化方面的教学内容。

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途径

(一)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开展系列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重在体验的传统文化活动来纪念民族传统节日、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等。学校应该组建一个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小组,小组成员应该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通过编制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宣传手册和一系列的专题讲座来推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举办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征文比赛、知识竞赛、“红歌汇”大联赛和戏剧表演等;定期邀请名师、专家给学生讲评《论语》、《孟子》、《老子》、《史记》等古典文学作品;支持鼓励学生建立传统文化相关的社团组织,从而提升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

(二)开发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创新课程教学方式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有提到“未来五年,国家将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传统文化课,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传统文化的教学与研究,从而带动相关学科发展。”目前,一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开始把传统文化课程纳入学校通识教育体系中来(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和“中国传统文化入门”等课程的开设),然而课程内容很不完善,“大而空”的现象很明显。高职院校办学思想是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技能为目的。高职院校教师对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不够重视,教师课堂讲授方式单一,课程内容与现实关联性不强,同时学生也不感兴趣。所以高职院校要想培养高技能人才,可以把传统文化课程跟学生专业结合起来开展有特色的传统文化课程。与此同时,教师可以进行模块化教学,教师选择自己最专长的专题,由多个教师完成一门课程实现群体互补,课程安排的主要目的应该是提升学生眼界和丰富学生的思维。课程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这样才能保证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真正入脑、入心。

(三)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高职院校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首先要加强师资力量的组建。传统文化需要教师深入理解,这样授课课程才可能讲得精彩,高职院校教传统文化课的教师主要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对传统文化的研究相对薄弱,能读懂《十三经》、《二十四史》、《诗经》等传统文化名著的教师应该都不多。所以加强对教师培训,积极开展教学研讨会,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升教师研究传统文化的意识,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内容。让教师能真正的领悟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把领悟到的传统文化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马文多。回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J].科教导刊,2013,(17):44-45.

小学优秀德育论文 篇五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道德在以德治校系统工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在高校中加强传统道德教育要遵循实事求是、古为今用、综合创新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原则。

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方略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治国方略的重大发展,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新探索。在高等学校中,构建以德治校体系是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以德治国方略的实施具有重大的基础性作用。以德治校体系的构建是全方位的系统工程,构建这一体系的前提是首先必须明确用什么样的德来治校,即德的内涵是什么,笔者认为以德治校中的“德”应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继承了中国传统道德并吸取人类一切优秀道德成就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而加强中国传统优秀道德教育将在以德治校的系统工程中发挥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为历史及当今现实所证明的。

一、在高校中加强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的重要意义

1.在高校中加强中国传统道德是我党精神文明建设及德育教育的一贯方针。用马克思主义去分析、看待并批判继承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包括的传统道德,属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的一个重要方面。毛泽东同志早在1938年就精辟地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一个中国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邓小平同志在阐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时,也多次讲到正确看待和批判继承中国古代文化遗产问题,强调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方面也有许多重要的指示,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论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指出:“中华民族是有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伟大民族。我们的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对民族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它不断发扬光大。”江泽民总书记高度重视对大、中、小学校进行中国古代优秀传统道德的教育,他为国家教委组织编写的《中国传统道德》一书题词:“弘扬中国古代优良道德传统和革命道德传统,吸取人类一切优良道德成就,努力创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综上所述,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是我们的宝贵遗产,对其批判继承将在现时代产生巨大的作用。

2.在高校中加强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有了长足发展。但商品经济具有两面性,既有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面,也有诱前,诸如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公肥私、损人利己,以及假冒伪劣、诈骗投机等行为,正在日益严重地损害人民的利益和阻碍经济的发展。另外,西方资本主义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腐朽思想的传播,也使很多人原有的价值观、人生观发生了动摇。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世界观正在形成、社会阅历不深的青年学生,也受到很大影响。据国家教育部最近在北京、天津、上海、湖北、广东、陕西六省市58所高校就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的调研,总的结果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还是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基本态势,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是人生价值取向上的多元化,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严重地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第二,在人生理想方面,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有所抬头,追求实利、追求金钱的思想在相当多的学生中是有市场的。第三,在处世原则方面,在处理个人与社会、权利与义务、奉献与索取的关系时,存在着注重强调自我、忽视社会和他人,注重权利忽视义务,注重索取忽视奉献的倾向。第四,在道德实践经验方面,心口不一,知而不行的情况还比较普遍地存在。第五,在基本的道德文明修养方面,一些学生的言行与大学生的身份很不相称。这种现象的出现和我们以往在高校教育中忽视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教育,以政治教育取待德育教育也有一定的关系。要根本解决这些问题,当然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但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话的精神以及某些地区和单位的教育经验向我们表明,在大学生中加强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学习我们前人数千年积累下来的道德智慧,未尝不是一个好的方法。

中国传统道德不但形成了完整的理论,而且有难以计数的道德楷模和典型事例,一代又一代在人民传诵,如汉代贾谊的“国耳忘家,公耳忘私”,清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提倡为了国家民族而牺牲个人的利益。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的也是先人后己,助人为乐。所以我国的传统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有内在的相通之处,而与西方敌对势力极力传播的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是相对立的。因此,在高校中进行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抵制西方敌对势力腐朽思想的腐蚀,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信念,提高民族自信心,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在高校中加强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教育所应遵循的原则

1.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注意区分精华和糟粕。在如何对待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问题上,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毫无批判地兼收并蓄,食古不化的国粹主义;另一种是来自“左”或“右”的干扰,全盘否定的虚无主义。现实中,有很多大学生表现出对传统道德良莠不分,有些大学生信奉一些江湖义气等封建性道德,如有些大学生认为传统道德已过时了,不再需要了,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对中国传统道德批判地继承。所谓批判,就是对传统道德进行具体分析和鉴别,区分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以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由于中国传统道德是几千年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形成的,建立在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小农生产基础之上,在高校的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光大其中精华部分,如强调为民族、为整体、为国家的整体主义精神,推己及人的仁爱原则,勤俭立家(国)的艰苦奋斗精神,面对其糟粕部分如忠君思想、家长作风、男尊女卑、因循守旧、家法观念、江湖信念、平均主义等,应引导学生认清其危害性,坚决予以剔除。

2.坚持古为今用,综合创新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原则。在我国传统道德中,既使是那些精华的部分,也绝不能照搬照抄,应经过加工和改造,使之为现实服务。例如在对待传统道德中的“忠”、“孝”两个道德范畴,我们在政治伦理和家庭伦理中仍然可以利用它们,但是都应抛弃它们所包含的封建时代的“忠君”、“愚孝”部分,应引导大学生理解,现在讲的忠是指对祖国,人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忠,现在讲的孝主要包含孝敬、尊重、赡养等思想。所以对待传统道德中精华部分,也必须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和内容,使传统美德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成为建立社会主义新道德体系的思想材料。另外,我国在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除需要进一步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和传统美德外,还需要学习、借鉴、利用、吸收包括西方文化在内的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尤其是那些适用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观念,如改革开放观念、民主法制观念、公平竞争观念、效率、效益观念、都需要我们很好地加以借鉴和吸收,并使其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和传统美德相融合,做到洋为中用。

三、在高校中加强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途径

1.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的主渠道教育阵地。两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正在进行改革并进一步得到加强,我们要有意识地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贯穿到“两课”教学过程中。比如在邓小平理论课精神文明建设等章节中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结合历史事件和人物,生动具体地进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教育,在哲学课的教学中也可以这样做,使学生更加紧密地联系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更有许多结合点……为了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需要“两课”教师不仅应当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而且应当会应用马克思主义熟悉的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不仅应当在理论上是非清楚,而且应当在行动上为人师表。总之,在“主渠道“教学中,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将起重要作用。

2.与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结合起来。近几年,教育部强调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的教育,不少高校都开展了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教学工作,在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可以开设有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讲座或选修课,可以指定学生读一些反映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书籍。通过读书和听课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领悟。

3.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在高校的文化活动中,应注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传统道德的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育。如在学校开展的歌咏比赛、诗歌朗诵、辩论赛等活动中积极引导,进行中国传统美德的教育将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将会使中国传统美德更加深入人心。

小学生德育论文 篇六

小学生思想品德课学习不良心态及对策

小学的思想品德课,是小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和重要阵地。但由于教师、学生的主客观不利因素的影响,造成学生逆反心理,产生了对思想品德课的不良学习心态;具本表现如下:

(1)消极型的学习心态。这些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态度定势,缺乏信心,心态过分紧张,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他们学习积极性不高,不愿动脑筋;没有耐力,其情感、思维、求知欲等心理状态都处于薄弱状态;缺乏学习动力,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成绩低劣。

(2)淡漠型的学习心态。这类学生表现为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兴趣不浓没有意志力,思维消极定势,缺乏灵活性;依赖教师支配,其心理状态陷于固定看法,情感淡漠;认识模糊。

(3)消遣型的学习心态。这类学生主要特征是兴奋好动。学习中不能认真思考课文中的观点,而是各个环节跳跃,活动过多,激奋冲动,注意短暂,思维无定势,缺乏意志力。

(4)沉闷型的学习心态。这些学生的特点是对学习思品课感到沉重而烦闷,没有积极参与的心理,对课文观点是似而非;由于感性经验缺乏,学习感到困难,其心理状态处于矛盾之中。

分析以上小学生不良学习心态的原因,主要是:

教师对思想品德课教学不重视;

教学方法单调呆板,不符合认识活动的规律;

传授知识单性,教学内容枯燥无味,缺少情感心理因素;

教师的能力低弱,对复杂多变的教学动态,不能应急驾驭;

(5)来自学生主观方面的问题,如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视语文、教学等学科,而忽视思品学习等原因,造成学生被动学习和厌烦学习的心理态。

综上所述,我们采取的对策是:

(1)教师要理解教材,把握教学要求。面对学生复杂学习心理,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中心观点、基本思想、基本知识,使认识角度与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为一体;教学时,选用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例证,使儿童的认识结构和教学结构融为一体;对于难点要采取前有孕伏,减缓坡度,螺旋上升的办法,既重视直接感知,又注意从已知推出未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

小学生德育论文 篇七

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和“中央8号文件”精神,深化“两纲”教育,立足学校实际,结合“建校110周年”系列活动,以“和谐校园、温馨教室”建设工程为契机,有创意地开展快乐有效的德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校和谐发展;实现德育工作与学校其他工作紧密结合、相互渗透,坚持分层次,抓基础,重建设,严管理,创特色的工作思路与方法,使德育管理上水平,德育工作显实效,努力开创我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二、基本思路

1、求精:狠抓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

2、求新: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丰富活动,陶冶情操,培养优秀人格,注重德育的实效性。

3、求真:抓好班队和德育专题课及其它课的主渠道育人途径,全面落实和推广“两纲”教育,强化学科育德功能,注重德育的连续性、系统性。

4、求实:抓好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从小事入手,从点滴做起,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注重个性化、人格化的教育。

三、工作目标

1、加强德育理论学习; 2、狠抓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3、扎实开展“温馨教室”建设工程; 4、深入开展德育科研活动;

5、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6、密切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

7、重视安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8、抓好抓实各种主题教育。

四、工作要点

(一)加强理论学习

1、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和理论水平。将继续利用教师政治学习时间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和学校、上级部门德育工作文件,把进一步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明确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服务作为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各班主任及科任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合所教科目的特点不断改进德育工作方式、方法,不断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高尚人格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做让学生、家长满意的教师。

(二)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1、引导教师树立“全员育人”,“育人第一”、“时时处处事事育人”的意识。学校通过规章制度,明确每一个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任务,尤其是班级工作中明确任课教师在班集体建设中的职责,让学校的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位教师意识到自己的育人任务,并切实承担自己的职责,牢固树立“服务学生、服务家长、服务社会”的意识。

2、每月定期召开一次班主任经验交流会或工作例会促使班主任工作注重实践,注重思考,注重质量,互相启发,深入研究,确定更先进的育人理念,掌握更科学的育人方法。

3、开放德育课堂。每班每月开展主题班会教育之际,各班主任要主动、自觉下班互相听课,让自己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在工作中研究,不断提高班级管理及育人水平。

6、鼓励教师多撰写德育论文,努力提高发表率和发表层次。

(三)狠抓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努力创建温馨教室。

1、继续深入贯彻《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学生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逐渐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做好每月“文明小天使”的评选工作。

2、继续深入开展“微笑行动、感恩行动、环保行动、合作行动、节约行动、承诺行动”等“好习惯伴我快乐成长”主题教育,推进张小“七色光”行规训练行动,抓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结合国情、区情和校情,立足学校、队员实际,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小手拉大手 文明带回家”等主题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谐社会建设。

2、少先队中队值日岗每天对同学礼仪、进出校门、卫生、课间休息等日常行为规范情况进行检查,详细记载,并评选推荐每周获升班旗的班级,以此激发学生关心班级,热爱集体的思想。

3、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各班要认真执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针对各班学生的特点开展诚信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

4、关心、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日常生活,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指导学生善于建立平等友爱,互相帮助,开放宽容,诚实守信的良好人际关系,为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和更好地适应社会做好人际储备。

5、各班主任要坚持做到三个一:

a、坚持每天一次情况小结,做到发现情况及时处理。

小学优秀德育论文 篇八

关键词:人梯精神;优秀传统;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C912.6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1-0056-02

一、人梯精神的渊源:优秀传统的积淀

不难发现,10・24大学生集体救人事迹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其群体性,同时,这个群体本身又具有特殊性。这样的双重特征至少从两个方面给我们启示:首先,英雄不是个人而是群体,人梯精神超越了个人的层面,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其次,英雄群体是大学生,人梯精神与这个时代的大学生群体具有密切关联。

所以,人梯精神的炼成肯定要到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成长历程中去寻找,而且寻找的过程中要避免个体层面的特殊性,关注影响整个群体的社会性因素。笔者认为,人梯精神的炼就过程首先是渊源于优秀的文化传统的,这里的文化传统涉及到三个方面,即:民族传统、地方传统和学校教育传统。

人梯精神源于民族传统美德的感召力。中华民族舍己救人的传统美德,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在关键时期挺身而出,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把苦痛甚至死亡留给自己。这种大义与大爱正是传统文化的内核。这既是民族精神的延续,也是传统美德在今天的体现。

在民族传统这个大的背景熏陶的同时,优秀的地方传统也在促进人梯精神练就方面产生了一定功效。湖北省是我国的教育大省之一,每天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人才,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知识水平成正比。人梯精神和赵传宇见义勇为、徐本禹乡村支教、黄来女背父上学等待事迹就是最好的诠释。引人注意还在于,这其中人梯精神和赵传宇事迹的主角还都是长江大学的学生。这又引发我们思考,人梯精神还受学校教育传统的影响。

学校传统教育也是影响人梯精神形成的一个因素。学校的传统教育一直以来就重视思想道德的教育。中小学阶段注重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塑造,高等教育阶段则注重思想道德的保持和提升。学校通过制定学校制度、榜样教学、活动实践等形式来教导学生思想道德的学习。

二、人梯精神的孕育: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人梯精神虽然有优秀的历史渊源,但要深入一代人的灵魂却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正是这种教育体系使得优秀的传统得以继续发扬。优秀的传统得以传承的条件是发展创新,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就是对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创新进步,这种适合时展要求的进步使得人梯精神代代延续。同时,笔者还要强调的是,在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中,最关键的是学校教育,而不是家庭或者社区教育。家庭和社区教育协助学校教育共同完成整体教育的目标,促成人梯精神的孕育。

(一)在优秀的历史渊源之外,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在人梯精神的孕育过程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正是这种家庭、学校和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使得优秀的传统得以传承。德国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曾经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家庭、学校和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构成了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整体。青少年的生活教育环境是由家庭、学校和社区建构而成的,在三者建立的整体背景下受到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潜在的形塑着他们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并且在他们的生命历程中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小到给陌生人搀扶、让座,大到以生命为代价。这种以人梯精神为代表的道德追求是家庭、学校和社区三位一体教育的成果。是人格最光辉的写照,是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成功的一个有力证明。家庭、学校和社区是三位一体教育体系中的三个支撑点,他们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学校是专职教育机构,占主导地位。家庭是自觉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延续性的隐性作用。而社区教育是延伸教育,是对家庭和学校教育的补充。三者的有效组合能达到大于三的效果。家庭负责微观层面,学校负责宏观层面,社区负责修饰漏洞,这样能够确保未成年人的素质教育处于一个较完整的维度范围内。

(二)在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最关键的是学校教育而不是家庭或者社区教育。尽管家庭、学校和社区教育构成了青少年教育的整体,但起主体性作用的是学校教育。首先,就时间维度来说,一个人在受教育期间学校部分所占据的时间是最多的。在学校里,学生的一切行为都处于学校的制度规范内,所有的行动都被置于公共场合,学生会自觉和不自觉的让自己的行为和表现符合道德规范,如此的循序渐进,道德规范成为一种习惯,文明意识渐渐清晰。而在家庭和社区生活中,大部分孩子处于放松和娱乐的状态,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要求就会相应的下降,但并不表示就会有越轨的行为出现。其次,教师的导向性作用。我们知道,教师的角色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的言行影响着学生的知、情、意、行,在教师的指导和自我认知能力提高的条件下,逐步建立起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家长和社区里同辈群体的影响可能比较直接,但没有教师这么显著和深刻,并且具有系统性。他们的影响是相对松散和片段式的。再次,学校相较于家庭和社区具有更正式的规范性。学校是一个整合度极高的群体,这是学校制度规范的结果。学校根据目标和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行为规范,以确保学生的行为符合道德标准,进而不断的加强其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有调查显示,大部分孩子在学校和家里的行为表现是不一样的,这可能就与规范的正式与非正式有关。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较于学校教育更具有非正式性。第四,学校是主要的思想道德的宣传手段。大部分的英雄事迹和好人好事都是从学校这个途径传到青少年的手中的,一些比较典型的先进事迹都会被学校用来作为学生学习的对象,以提高学生对思想道德的认识高度和深度。并且各种宣传形式都有强化作用。

三、人梯精神的炼就: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巨大成绩

中小学素质教育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究竟是如何练成人梯精神的,笔者将用事例来说明。根据文献研究发现,中小学素质教育具有一些显著的特点,正是这些特点练就了以人梯精神为代表的高尚品德。

第一,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做到知行合一,确保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质量。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开展实践体验,用自我的视角去体验、在设定的事件和环境中去体验获得真实感受、形成深刻的理解、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深圳市南山区的育才第一小学、育才第二小学、蛇口国际学校及育才中学等学校与设在南山蛇口的BP公司分公司开展了一系列以“环保”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有两条主线,一是“爱我家园,爱我校园”的绘画征文比赛,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加深了孩子们思想道德素质的程度,让他们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全面。二是与深圳电视台合办的“BP杯中小学生环保知识竞赛”。孩子们从不同角度抒发了对环境、对自然的热爱,表达出对所处环境遭到人为破坏的恐慌与困惑。从而加深对环保的重视,从自身做起,再扩张到其他个人和群体。

第二,各地区根据其实际情况实行特色教育,从而加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自2001年开展“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以来,武汉市各中小学对素质教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一些素质教育模式受到全国关注。如:江岸区育才小学的“尊重(关心)教育”,倡导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积极促进学生公平人格的养成。洪山区广埠屯小学的“雅行教育”,旨在引导教师从“制约性教育”转向“主体性德育”教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武昌区25中的“阳光教育”,重在强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这种“阳光教育”的模式被广州、青岛等市的学校借鉴学习。只有根据自身的特点,从实际出发,才能取得预测性的成果。

第三,重视模范带头作用,实现从点到面的转变。身教是无声的的教育,它不带任何强制性,完全是用示范作用影响学生,带动学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是一种最具体、最形象、最有说服力的直观教材。事实证明这种方式也极具影响力。很多学生都把那些道德模范人物视为崇敬的对象,以实际行动向他们学习。人梯精神就是赵传宇事迹的传承与发扬。赵传宇、黄来女、谭之平、徐本禹等人的英雄事迹广为流传,各校都开展了宣讲会等多形式的学习活动。两年来,青岛市邀请“雷锋班”第四任班长曲建文及其战友为中小学生作报告42场,听众和观众达9.6万余人。

第四,中小学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一个纵向的梯级增长的过程。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不断深化的过程,作为意识表现形式之一的思想道德教育也是一个纵向的不断深化的过程。从小学到中学,甚至到大学,认知能力是逐级递增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各中小学校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确定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阶段性目标。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青岛市挖掘各科教材的德育内涵,把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分年级、分层次、有计划地融入各科教学内容之中。目前,全市中小学全部开设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和政治课程,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第五,中小学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重视思想道德成长的环境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需要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做后盾,它是各个层面、各个部门、各个阶段对学生进行的德育纵横衔接,融会贯通,形成对学生终身影响的一种教育力量。正是思想道德教育环境作用的显著性,各校都将其列为重点建设的对象。到目前为止,长沙已打造了20多个“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校外活动示范基地,创建了67个青少年教育示范社区。全市黑网吧全面取缔,已建立绿色上网场所258家,到2010年将实现每个社区有一家绿色网吧的目标。另外,据统计,2004年到2008年,全国少儿图书馆为少儿读者举办各种活动共2900多次,共有1862万人次参加。全国文化系统所属的博物馆接待未成年人25726.5万人次。

人梯精神的宝贵之处不仅在于其优秀的传统积淀和三位一体教育体系的促成,还在于它是一代代中小学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成绩的折射点,更在于它对社会的现实教育意义。那些认为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已经成为现在社会主流意识的观点是错误的,我们不能无视以人梯精神为代表的高尚品德的存在而否定社会的精神性。无论是出于现实社会的发展要求,还是历史文明的传承,人梯精神都会生生不息。这就需要中小学素质教育,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支持。在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继承创新,严把教育关,注意中小学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纵向的深入和横向的扩展相结合。相信在优秀理论的整体指导和一批批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取得全局范围的成绩,让人梯精神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小学生德育论文 篇九

我校以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为重点,加强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和班集体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努力创设良好的学校德育环境,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增强德育工作实效。。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巩固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强化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探索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规律与方法,完善美育和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榆次区教育局政教科工作意见和学校总体工作计划进行德育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继续落实“我成长、我负责、我与逸夫同发展”的责任教育;工作中坚持学生养成教育为主线,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为重点,以多种形式为手段,以全员参与为保障,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使之学会做人,学会学习,为成高素质的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二、工作思路

(1)以巩固《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达标》工作成果为中心,强化学校德育工作水平,做好各项德育“软硬件”建设,使学校德育工作进一步规范化。

(2)建设一支强而有力的德育队伍:促班主任业务水平提升,强化年轻班主任的训练与培养。

(3)继续落实德育工作“三化”:德育工作网络化;管理工作序列细化;活动开展系列化。

(4)继续以常规工作为根本,责任教育为主线开展德育工作,力求两者相互融合,有机结合。

(5)夯实两个基础:学生日常行为常规管理、班级管理。

(6)工作中做到“四字”:真、实、细、心(用心去做)。

三、工作目标:

(1)学生严格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道德、行为显著提高。

(2)做实责任教育,使之不走过场,不疲于应付。

(3)强化班主任工作管理、检查,“严”字当头,以“沟通、谈心”为手段,以“爱”使之感化;逐步形成我校德育工作管理特色。

(4)做好“三结合”工作及学校德育薄弱环节。

(5)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的基本原则,推进道德讲堂的开展。

(6)继续加强音乐吧的活动灵活性以及实效性,为学生创造平台。

(7)继续突出德育和少先队的特色工作。

四、具体工作:

(一)常规工作:

(1)落实养成教育,夯实常规行为基础。巩固《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达标》工作成果, (工作计划 http://) 继续落实学生对《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沿用“星级评价”评比制度,以锦旗鼓励的形式对成绩较好的班级进行表彰,开学初继续开展《常规行为训练周活动》。

(2)在全体同学中开展“星级评价”活动。在各班中每周、每月评比“文明礼仪之星”、“劳动之星”、“艺术之星”,并利用升旗仪式时间对他们进行表彰,通过此项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充分体现德育的表彰、激励作用。

(3)继续加强和完善校园环境的“四化”(绿化、净化、美化、教育化)建设,重点突出教育化,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提升各班育人环境。继续加强卫生工作,要求各班卫生一日两扫,与此同时在保持上下工夫,摒弃不良习惯,把随手扔果皮纸屑的普遍问题解决好,定期检查各班每周一次。

(5)做好“艺术教育”工作。结合庆“元旦”,德育处在12月份组织开展好“校园歌颂节”活动。

(6)继续开展好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加小学劳动基地实践活动(5年级),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劳动实践意识,提高动手制作能力,在活动中要严密组织,充分展现我校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7)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利用广播教育等形式对全体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定期查找学校安全隐患,每逢重大节假日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11月份继续开展“安全教育月”活动,利用橱窗、板报等形式大力宣传安全事项,利用手抄报、

绘画、安全排查及安全疏散演练等活动,不断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加强安全自保能力。

(8)做好2012年下半年德育各项评优工作。

a、做好一年一度的三评一访工作。学校成立三评一访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好学校的方案。学校德育处利用校会课时间组织学生学习评选方案。按照区德育科此项工作的要求,各班评选工作要严格评选程序。评选工作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透明。

b、做好德育论文、个案、班主任评优等市区级上报工作。要求每位班主任都要积极参加,认真撰写论文及个案,力保2-3名班主任教师论文、个案荣获区级奖项。

(9)进一步健全德育信息周报制度。学校成立德育信息周报小组,负责本校德育工作简讯的撰稿

《小学2012年秋(第一学期)德育工作计划》出自: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小学德育论文(推荐【精品多篇】范文。

word该篇小学德育论文(推荐【精品多篇】范文,全文共有23799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小学德育论文(推荐【精品多篇】.doc》
小学德育论文(推荐【精品多篇】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