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开题报告多篇范文
【说明】儿童开题报告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1篇】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对策的调查研究开题报告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对策的调查研究开题报告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外出打工队伍不断扩大,我县中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广为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对策的调查研究开题报告。因此,开展对我县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对策的调查研究,对营造青少年成长的良好环境,提高全县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课题实验研究的背景
东至县地处皖南山区,北临长江,南接江西,面积为3256平方公里,人口为53.5万人,辖15个乡镇、248个行政村、17个社区居委会,地形分布为'七山一水一分田,还有一分是庄园'。
全县现有各类学校365所,其中:幼儿园5所(含民办2所)小学318所,初中32所,普通高中8所(含民办2所),职业高中2所。现有在校生88784人,其中:在校(园)幼儿4509人,小学生42514人,初中生25052人,普高生13401人,职高生3308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东至县外出务工队伍在不断扩大,我县每年外出务工人数已超过全县总人数的28%,约占15万人,这些打工族的子女留守在家乡农村,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朋友看管,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青少年健康成长都带来了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捷。《东至县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对策的调查研究》课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课题于20xx年4月着手准备,并向省教育厅、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省教育厅教科研1号文件于11月22日批准立项,根据省课题实验研究的有关规定,经研究决定本课题予以开题。
二、课题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开展对我县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对策的调查研究,有利于全县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有利于营造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校公平教育,推进全县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为县国家,教育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的对象:全县初、小学(含学前班、幼儿园)的留守儿童。
2、研究的问题:调查研究全县初中、小学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生活自理、课堂学习、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并从中归纳分析出带有共性的问题,认真解剖分析,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提供事实依据。
3、研究的对策:一是调查总结各校现正实施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对此提出切合实际且科学合理的建议,在实践中不断加以验证和完善。二是借鉴外地成功教育的经验,结合本县实际,就我县留守儿童教育对策问题,从宏观和微观方面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对策,为国家和教育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四、课题实验的目标与要求
本课题实验的总体目标与要求是:扎扎实实地开展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找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出符合东至山区县留守儿童教育实际的新思路、新举措和新方法,切切实实地为全县教育的再次腾飞做出应有的努力。要实现这个总体目标与要求,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领导,明确分工,责任落实。
在县教育局、关工委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课题组由县教育局党组成员、县教研室主任汪名杰同志全面负责;陈相元同志负责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工作。问卷调查工作,由陈相元同志负责,课题组全员参与。实地调研座谈工作,分三个小组进行:汪名杰(小组负责)、黄晓东、王清华;陈相元(小组负责)、程赛华、汪孔悦、袁延清;廖立平(小组负责)、鲍岚、梁东胜。座谈会类型及学校: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社区家长代表等三种类型,学校覆盖县城与农村的初中、小学和幼儿园。数据统计、文字处理等工作:由鲍岚、廖立平同志负责。调查座谈等资料收集归档工作,由程赛华同志负责。重点研究学校:由王清华、汪孔悦、梁东胜、袁延清等同志负责。阶段成果汇总工作:由黄晓东同志负责。终结性研究报告:由汪名杰同志负责。成果鉴定准备与协调等工作,由陈相元同志负责。
2、明确课题实验开展的三个阶段。
一是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工作是成立课题组,酝酿、论证、起草、修改和制订课题研究计划与方案,积极向省申报立项;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将实验研究的任务落实到每个课题组成员;在全县广泛宣传,让实验的'目的、意义、作用深入人心,为课题实验的全面铺开做好舆论、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
二是实施阶段:
这一阶段是实验的全面开展阶段,也是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阶段,主要任务是开展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并及时总结成果。
三是总结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课题组召开总结会,总结研究成果,撰写实验总结报告,向省教育厅申报验收结题;同时向县人大、政协、国家、关工委、教育局呈递总结性报告。
3、采取措施,分步实施。
在准备阶段,收集并借鉴其他地区留守儿童教育的成功经验,并与县督导室、县关工委合作,收集掌握东至县留守儿童的基本资料。
在实施阶段,主要蚕区以下科研手段:
①调查法:深入学校、农户、社区,进行实地调查,召开座谈会,听取教师、学生、家长或代理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掌握第一手资料;
②分析归纳法:发放调查表,征求留守儿童教育对策,集思广益,从中分析、筛选并归纳出有推广价值的对策与措施;
③个案研究法:通过对留守儿童典型个案教育的跟踪剖析与研究,从中探索总结留守儿童教育的普通规律和方法;
④借助多媒体手段,快速处理有关数据与信息。
4、筹集经费,确保研究工作开展。
课题组自筹经费,保证本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与按期结题。
五、课题预期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有:
①课题实施方案,开题报告;
②典型个案教育叙事;
③专题教育教学论文;
④终结性调查研究报告。
【第2篇】儿童心理学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中心是围绕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展开,包括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为主要内容。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儿童心理学论文开题报告,欢迎阅读借鉴。
一、研究课题
一个华德福幼儿的家庭生活
二、研究概述
华德福教育被誉为世界四大教育理念之一。事实上,自 2002 年起,华德福教育开始被国人在杂志期刊上介绍,近些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华德福教育,其在我国的影响越来越大。作为一种非主流的教育模式,其也愈来愈受到教育界特别是学前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国内很多关于华德福教育的探讨应运而生。
幼儿在园学习效果的维持必须依赖于有效的家庭环境,家园合作一直是幼儿园工作的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在华德福幼儿园,这一点尤其突出。比起主流学校,这种新的教育理念对幼儿的家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学校对其家长有很多建议,比如不能给孩子看电视、玩电脑,不能穿有卡通形象的衣物等等,这与我国主流思想下的家庭教育现状背道而驰。目前国内关于华德福教育的研究和文章并不多,关注华德福家庭的几乎没有。然而,对于华德福幼儿家庭生活的探讨不论是对于入读华德福的家庭还是非华德福家庭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旨在通过叙事研究描述一个主流社会的家庭在入华德福后产生的一系列碰撞、冲突的过程。家庭生活具体是怎样进行的?是否与华德福理念一致?为什么一致或不一致?即,通过对比华德福理念下家庭生活的应然状态和实然状态来探讨华德福教育理念。在细枝末节的家庭琐事中呈现幼儿及其家长遇到的问题及解决过程,并对此进行探讨,试图对其他接受主流学校教育的幼儿家长提供一些思考和参考。
本文把家庭生活基本上分为外在有形部分和内在无形部分两类,共十四项。通过连续多日的观察及访谈,从外在有形部分来讲,该幼儿的饮食以有机食品为主;幼儿承担固定的家务;玩耍的范围从客厅到自己的卧室;家居简洁素雅;光线明亮;穿衣以纯色无卡通为主;玩具以塑料的乐高玩具为主;有少量卡通玩具和电动玩具,会用电脑打游戏、画画;书籍有百余本,从绘本到百科全书;客厅有电视机但并不看;一般晚上八点半睡觉,睡前自己洗漱,家长讲故事;短期旅游主要是在家附近的公园及周边,也有跨省跨国游,家长多选择环境优美的地方,并会邀请幼儿同伴同往。
可以看到,该家庭在玩耍空间、颜色、光线、睡觉四个维度非常符合华理念,而前三个维度其实并不是与华德福有关,是家长自由选择的结果,但得到了华德福理念的支持;在衣服、食物方面有较高的认同度;在书籍、电子产品方面不太明朗或者持有自己的看法;在爱的氛围营造上父母做的较好,但是父亲有时候会不耐烦;在原则、规则上妈妈一般比较坚持、有耐心,爸爸有时候会妥协;在节奏上,该家庭基本上能保证规律的作息时间,节假日外出有时难以保证。总之,该家庭某些做法符合华德福理念的原因并不一定是受接触华德福影响而认同,而是之前就有了,不符合华德福的做法的原因一是受外界影响较大;二是对某部分理念不是很清晰;三是保留有自己的不同看法。当然,家长不一定要认同华德福的理念,但是在认同基础上的家园合作对幼儿来说无疑是最好的。这就需要家长们在了解的基础上慎重选择。
很多家长并不了解华德福, 建议主流教育的家长们在做决定之前,先去模仿着做一些事情,观察幼儿的变化,这比起盲目的接受或排斥都是更为实际、有用。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问题的提出
家庭是幼儿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地方。我国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福禄贝尔曾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也深刻地挑明了母亲延伸至家长、抚养着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 brenner)创建的生态系统理论 (bioecological thoory) 也论证了家庭系统是儿童早期学习的最接近的系统,也指出建立良好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家庭教育在人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时期1起着不了估量的作用,孩子的许多基本能力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研究早已表明,4岁时幼儿智力的发展已经达到其成人的 50%。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被作为一种学科来研究,也只是近年来的事情。
时至今日,无论是父母,还是教育界专家,都无法轻视家庭教育对幼儿乃至孩子一生成长的重要性。本人在求学过程中接触到不少孩子及其家长,常常惊诧的发现孩子的某些行为和问题与其父母存在一致性,并对于父母的担忧,孩子的不快乐感到无奈,其实很多问题并不难解决。这让我常常陷入深思,到底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是需要的?如果这些父母能像那些个父母那样多好啊。。。
学术界从探讨学校教育模式扩大到分析家庭教育来探索和研究教育,家庭教育甚至于比学校教育更为重要,尤其是在孩子的幼儿阶段。有研究表明,孩子出生后的前六年,其智商已达到其成人后的 90%左右。而在幼儿阶段,家庭不可替代。《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等着作为广大的读者所认可,成为畅销书籍。家庭对孩子成长影响的相关性研究越来越多,如家庭教养方式但目前绝大多数研究都是从家庭的某一方面研究对孩子某一方面的影响,如父母气质类型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影响。不可否认的是,一个人的行为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不仅与其父母的气质类型有关,还与其父母与幼儿相处的方方面面有关。从这点来讲,把幼儿置入一个整体的家庭环境来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因此,家庭生活值得分析。但是,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才是好的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直到我遇到华德福。我有了更多的体会。
四、选题意义
在社会化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频发的拷问下,探究华德福的家庭生活理念有其积极的意义。
五、研究方法
叙事研究:什么是叙事研究?叙事,叙:记叙,事:事情、故事,简单来讲叙事就是讲事情、讲故事。它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研究方式,关注人们生活中的事情、事件,体现出对人们生活世界和人类内心的体验的关注。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对人们的生活世界进行描述,并根据一定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对事件、事件中人们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叙事研究最早应用于文学作品中,由于其摒弃了纯思辨的科学化研究方式,并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关注到社会弱势群体获得了广泛的采用。20世纪50年代已从社会学中独立出来。20世纪80年代,教育叙事研究最初在西方教育研究领域内兴起,90年代末引起了我国教育者的关注。
选取缘由:本研究旨在了解一个普通家庭在孩子入读华德福之后经历的一系列观念及行为方式的碰撞、转变过程。华德福教育是一种非主流的教育,选择入读华德福的家庭必将经历一些特别、或者另类的东西,为什么选择华德福?在实践华德福理念过程中遭遇哪些碰撞、困惑?怎么解决的?这些疑惑都不能以纯思辨的客观推论得出而是必须回到该家庭的主观经验中去获得,去理解他们选择以及实践华德福理念的过程。而过程中的碰撞、纠结到最终的解决的过程都是本文意欲获取的。对于事件的理解则涉及到叙述者所处的场域、叙说事件有关的人、过去所发生的相关事件的起因、开端、结束、影响等。而叙事研究就是这样一种可以达成本文目标的方法。
获取资料的方式:陈向明(2001)非常强调质的研究的主体间性的理解角度,即研究角度是通过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理解后者的行为及其意义解释。因此,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取向,重视研究者与每一位研究对象的互动,研究者主要讲述的是自己参与了的故事,既是现场参与又要客观地描述发生的事件,并对其行为进行分析、解释。本文以观察记录、描述为主,辅助以访谈、文献资料的方式来获取资料。
研究者的角色定位 :研究者是现场文本的一部分,参与了部分故事,但是研究者又要抽离出研究者的角色,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客观地看待身边所发生的事情,并对其进行快速地编码、整理。既要参与,又不能过多参与,影响研究对象之间的互动情况。在相对自然的状态下观察家庭生活里的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这就要求研究者以参与现场的身份去客观地还原记录并分析、解释各行为。
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fontana frey(1994)在关于质的研究的伦理问题时指出不论发生了什么问题,我们应该首先考虑到被研究者,然后才是我们自己的研究,最后才是我们自己:被研究者第一,研究第二,研究者第三。尊重和保护被研究者是该研究得以进行的基本要求。为了确保研究参与者的权利,以下提出本研究的相关伦理议题和处理方法。
六、总结与建议
分别对该家庭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进行分析,总结其符合和不符合华德福理念的部分以及不符合的原因,并给出建议。另外,就华德福与非华德福家庭的不同做以简单探讨。本部分文字呈现的内在思路是华德福理念的应然状态该家庭在此方面的实际操作状态归因分析建议。
七、论文提纲
1 绪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及其文献综述
1.3.1 华德福学校及其文献综述
1.3.2 家庭生活及其文献综述
2 研究方法及过程
2.1 研究方法
2.1.1 方法介绍
2.1.2 研究对象
2.2 研究过程
3 故事文本及文本汇总
3.1 该幼儿家庭一日生活扫描及文本汇总
3.1.1 该幼儿家庭一日生活扫描
3.1.2 该幼儿家庭一日生活事例文本汇总
3.2 该幼儿家庭生活关键事例扫描及文本汇总
3.2.1 该幼儿家庭生活关键事例扫描
3.2.2 该幼儿家庭生活关键事例文本汇总
4 分析、总结及建议
4.1 分析
4.1.1 该家庭的一日常规分析
4.1.2 该家庭的家庭生活分析
4.2 总结与建议
4.2.1 家庭生活分类各项总结与建议
5 反思
5.1 对研究对象的反思
5.2 对研究方法的反思
5.3 对研究过程的反思
5.4 对研究结果的反思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3篇】留守儿童开题报告格式模板
“基于共生理论的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发展研究”是我校与瓦甸小学联合研究课题。这一课题已于xx年5月被南通市教科所列为“xxx”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经过5个月的筹备工作,今天正式开题了。我代表课题组就课题研究的有关内容向各位作一个汇报。
一、课题的提出
“基于共生理论的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发展研究”是基于共生理论研究成果、针对农村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的。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不断加速的今天,劳动力流动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数量进一步扩大,伴随而来的“留守儿童”数量必将进一步扩大,“留守儿童”现象将会也必然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据有关统计数字表明:城镇学校“留守儿童”约占学校总人数 30%,农村学校“留守儿童”约占学校总人数的 40%。而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仅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就近xx万人,而且还有增长趋势。“留守儿童”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些“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行为习惯,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和缺位,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偏离正常轨道:一些儿童内心产生严重自卑感,性格孤僻,行为懒散,我行我素;一些儿童因心灵空虚而盲目寻找其他精神支柱,迷上电子游戏、赌博;有的甚至拉帮结派,打架斗殴,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由此可见,“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一个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视和关注的现实问题。关注留守儿童是学校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需要。留守儿童身上明显存在的监护权缺失、安全无保障、情感缺乏、性格缺损、道德教育出现真空等问题,已严重影响学校全面育人目标的达成。关注留守儿童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教育部周济部长在xx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曾指出: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和留守子女教育问题依然严峻……从负面看,父母外出务工使家庭教育缺位,对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生理、心理的健康成长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它最终会演变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这种现象会影响农村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发展,进而影响我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共生理论是一种有助于促进留守儿童发展的理论。“共生”一词的概念源于生物学,指不同种属的生物一起生活。在我国古老的中医学说中,也早就提出了“五行学说”、“相生相克”的“共生理论”。共生理论和方法在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开始应用于社会领域,主要是医学领域、农业领域和经济领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应用,首先为西方社会学者们所提出。他们认为,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人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具有高度知识的人与生产工具的综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紧密。因此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已经结成了一个相互依赖的共同体。在此基础上,西方的一些社会学家提出了一种“共生方法”的理论来设计社会生产体系,强调社会生产体系中各种因素的作用与关系。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共生理论”认为到,共生是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共生的本质是协商与合作,协同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互惠共生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共生现象的必然趋势等。依据“共生”理论来看待和分析学校教育中的发展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影响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宏观重大关系问题就是一种“共生关系”。如现代教育理念下的教师、家长、学生就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协同进步,共同成长的共生体,三者之间是互惠互利,协同发展的。而作为共生体一部分的留守儿童群体完全有可能依据共生体的有效交往资源得以生存、转化与协调发展。
二、课题概念阐释
留守儿童是指远离双亲或单亲,多数依靠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的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就是指随着大量农村成年男女向城镇转移就业,而多数人没有携带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许多农村儿童远离双亲或单亲,成为农村家庭的留守儿童,多数依靠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
共生理论。“共生”一词的概念源于生物学,指的是不同种群按某种物质联系生活在一起,他们之间进行物质交换、能量传递,从而能够合作共生。共生现象不仅存在于生物界,而且广泛存在于社会与经济领域之中。“共生理论”认为:共生是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共生的本质是协商与合作,协同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互惠共生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共生现象的必然趋势等等。该理论强调种群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运用共生现象普遍性的观点来看待人类社会中诸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的关系,就会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这些关系存在的客观性,从而按照共生原理不断推进其向优化转变,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共生理论的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发展研究,就是学校基于对共生理论的理解与运用,通过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等现状的分析,研究探索出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等方面加以引导、梳理、教育策略,促使“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积极融入学校主流环境,获得健康快乐成长的研究。
三、研究现状及研究价值
(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以共生理论观照和分析、解决学校教育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尚属新生领域。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已开始并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成果,但这些研究基本侧重于一般理论研究方面,而针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智力的教育和实践研究是不够的。已有的研究往往注重现状的分析,但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智力的教育还没有较完善的方案出台。已有的研究往往注重针对性矫治留守儿童问题,但从系统层面解决这一问题还鲜有涉及。本课题拟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借鉴共生理论,针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智力的教育作进一步的理论梳理和实践探索,以探索适合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二)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
共生理论下的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的过程就是构建更加和谐的育人环境、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1、开拓共生理论在教育领域的新进展。
2、构建更加和谐的育人环境。
3、进一步探索出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教育方法及发展方案。
4、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适应当前农村现状的要求,对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新农村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基于共生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在学校,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等方面加以引导、梳理、教育,促使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实现教育目标,构建和谐校园。在家里,使家庭更加和睦、幸福,促进农村家庭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家庭。在社会,对促进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学校基于对共生理论的理解与运用,通过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等方面加以引导、梳理、教育,促使“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并探索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教育方法及发展方案。
(二)研究的内容:
a、共生理论下的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研究。
b、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现状。
c、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教育。
d、探索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教育方法及发展方案。
(三)研究重点:
适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教育方法及发展方案。
五、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研究力图以“研究——尝试——反思——生长”为研究模式,力图在研究中尝试,在尝试中反思,在反思中生长。
1.文献资料的搜集与学习。广泛搜集、学习,把握国内外教育教学关于共生理论、留守儿童研究的先进理论与成功经验。
2.现状调查与分析。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对当前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现状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分析。
3.探究试验的实践研究。在切实把握应然与实然状态的基础上,提出试验方案,开展如问题留守儿童个案研究、留守儿童情感补偿的实践研究、留守儿童养成教育实践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学业困难矫治研究等。
4.经验总结法。总结经验教训,建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发展模式。
六、研究安排
(一)研究思路:基于对共生理论的理解与运用,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思想、智力教育的研究,并通过他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践来进行教育。在心理教育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包容、向上”;在思想教育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自强、协作”;在智力教育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进步、成才”。
(二)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xx年5月—xx年10月),准备阶段。
建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并落实课题研究人员。组织研究人员深入调查,分析现状,确立研究内容,制定研究方案。根据研究方案,制定相应的保障制度。规划研究经费,确保研究顺利进行。
第二阶段(xx年11月—xx年12月),实施阶段。
1、认真按研究方案开展研究,通过多种形式全面了解学生现状,不断发现新的情况,贴近学生,走近学生。边实践边研究,边研究边实践,让学生留得下,学得好,生活开心,家长放心。
2、根据“留守儿童”现状,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在活动中受启发,在交流中受教育,在相处中求愉悦 ,从个性中找共同点,从共性中找差异。收集案例,加以分析,因材施教,探索出教育“留守儿童”的新方法,新措施。初步拟定留守儿童发展方案、提纲,总结规律,分析提高。
第三阶段(xx年1月—xx年7月),总结阶段。
1、总结经验,搜集成果,整理档案,撰写研究报告。
2、初步制定《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发展方案》并付诸实施。
3、申请课题结题。
七、研究预期成果及保障措施
(一)预期成果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现状调查分析 调查报告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的研究 阶段小结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思想教育的研究 阶段小结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智力教育的研究 阶段小结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共生发展的研究 阶段报告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教育制度 制度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发展方案 制度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共生发展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二)保障措施
1、人员条件及资源保证:
人员条件是课题研究实施的主要保证。从参与课题的人员结构看,本课题具备很好的人员条件。课题主持人及核心组成员均从事管理工作已经有多年,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丰富的课题研究工作经验,并共同合作参与一项市“十五”课题的研究工作,并圆满结题。
其他人员多为学校各年级的班主任、有教学经验的学科教师,长期在中小学一线工作,他们构成了课题研究具体实施队伍。从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和已有经验看,这支队伍都是很出色的。
2、在确立本课题之前,我们查阅了许多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资料,对一些学生及其家长作了科学的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调查分析,了解到当前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问题。在农村中小学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确有必要性和很大的实用价值。
3、课题研究的条件保障:
领导支持:两所学校领导都大力支持课题的研究,曾专门召开会议,鼓励课题组开展工作。
资料与设备保障:学校为了保障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已配置大量教育科研、教育理论类书籍。学校还为课题组配备了多台微机,便于上网查阅资料。
经费保障:学校计划提供5000元作为课题启动资金,能充分保障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
时间保障:学校还对课题组所有成员的课务作出适当调整,以便课题组成员腾出更多的时间进行课题的研究与实施。
开展“基于共生理论的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发展研究”课题研究,对我们两校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我们坚信随着课题的启动与发展,依靠全体课题组成员的集体智慧、锲而不舍的科研热情、求真的工作作风及创新精神,一定会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第4篇】留守儿童开题报告格式
“基于共生理论的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发展研究”是我校与瓦甸小学联合研究课题。这一课题已于xx年5月被南通市教科所列为“xxx”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经过5个月的筹备工作,今天正式开题了。我代表课题组就课题研究的有关内容向各位作一个汇报。
一、课题的提出
“基于共生理论的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发展研究”是基于共生理论研究成果、针对农村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的。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不断加速的今天,劳动力流动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数量进一步扩大,伴随而来的“留守儿童”数量必将进一步扩大,“留守儿童”现象将会也必然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据有关统计数字表明:城镇学校“留守儿童”约占学校总人数 30%,农村学校“留守儿童”约占学校总人数的 40%。而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仅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就近xx万人,而且还有增长趋势。“留守儿童”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些“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行为习惯,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和缺位,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偏离正常轨道:一些儿童内心产生严重自卑感,性格孤僻,行为懒散,我行我素;一些儿童因心灵空虚而盲目寻找其他精神支柱,迷上电子游戏、赌博;有的甚至拉帮结派,打架斗殴,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由此可见,“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一个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视和关注的现实问题。关注留守儿童是学校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需要。留守儿童身上明显存在的监护权缺失、安全无保障、情感缺乏、性格缺损、道德教育出现真空等问题,已严重影响学校全面育人目标的达成。关注留守儿童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教育部周济部长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曾指出: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和留守子女教育问题依然严峻……从负面看,父母外出务工使家庭教育缺位,对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生理、心理的健康成长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它最终会演变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这种现象会影响农村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发展,进而影响我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共生理论是一种有助于促进留守儿童发展的理论。“共生”一词的概念源于生物学,指不同种属的生物一起生活。在我国古老的中医学说中,也早就提出了“五行学说”、“相生相克”的“共生理论”。共生理论和方法在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开始应用于社会领域,主要是医学领域、农业领域和经济领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应用,首先为西方社会学者们所提出。他们认为,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人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具有高度知识的人与生产工具的综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紧密。因此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已经结成了一个相互依赖的共同体。在此基础上,西方的一些社会学家提出了一种“共生方法”的理论来设计社会生产体系,强调社会生产体系中各种因素的作用与关系。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共生理论”认为到,共生是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共生的本质是协商与合作,协同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互惠共生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共生现象的必然趋势等。依据“共生”理论来看待和分析学校教育中的发展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影响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宏观重大关系问题就是一种“共生关系”。如现代教育理念下的教师、家长、学生就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协同进步,共同成长的共生体,三者之间是互惠互利,协同发展的。而作为共生体一部分的留守儿童群体完全有可能依据共生体的有效交往资源得以生存、转化与协调发展。
二、课题概念阐释
留守儿童是指远离双亲或单亲,多数依靠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的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就是指随着大量农村成年男女向城镇转移就业,而多数人没有携带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许多农村儿童远离双亲或单亲,成为农村家庭的留守儿童,多数依靠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
共生理论。“共生”一词的概念源于生物学,指的是不同种群按某种物质联系生活在一起,他们之间进行物质交换、能量传递,从而能够合作共生。共生现象不仅存在于生物界,而且广泛存在于社会与经济领域之中。“共生理论”认为:共生是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共生的本质是协商与合作,协同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互惠共生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共生现象的必然趋势等等。该理论强调种群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运用共生现象普遍性的观点来看待人类社会中诸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的关系,就会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这些关系存在的客观性,从而按照共生原理不断推进其向优化转变,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共生理论的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发展研究,就是学校基于对共生理论的理解与运用,通过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等现状的分析,研究探索出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等方面加以引导、梳理、教育策略,促使“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积极融入学校主流环境,获得健康快乐成长的研究。
三、研究现状及研究价值
(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以共生理论观照和分析、解决学校教育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尚属新生领域。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已开始并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成果,但这些研究基本侧重于一般理论研究方面,而针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智力的教育和实践研究是不够的。已有的研究往往注重现状的分析,但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智力的教育还没有较完善的方案出台。已有的研究往往注重针对性矫治留守儿童问题,但从系统层面解决这一问题还鲜有涉及。本课题拟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借鉴共生理论,针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智力的教育作进一步的理论梳理和实践探索,以探索适合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二)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
共生理论下的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的过程就是构建更加和谐的育人环境、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1、开拓共生理论在教育领域的新进展。
2、构建更加和谐的育人环境。
3、进一步探索出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教育方法及发展方案。
4、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适应当前农村现状的要求,对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新农村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基于共生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在学校,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等方面加以引导、梳理、教育,促使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实现教育目标,构建和谐校园。在家里,使家庭更加和睦、幸福,促进农村家庭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家庭。在社会,对促进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学校基于对共生理论的理解与运用,通过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等方面加以引导、梳理、教育,促使“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并探索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教育方法及发展方案。
(二)研究的内容:
a、共生理论下的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研究。
b、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现状。
c、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教育。
d、探索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教育方法及发展方案。
(三)研究重点:
适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教育方法及发展方案。
五、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研究力图以“研究——尝试——反思——生长”为研究模式,力图在研究中尝试,在尝试中反思,在反思中生长。
1.文献资料的搜集与学习。广泛搜集、学习,把握国内外教育教学关于共生理论、留守儿童研究的先进理论与成功经验。
2.现状调查与分析。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对当前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现状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分析。
3.探究试验的实践研究。在切实把握应然与实然状态的基础上,提出试验方案,开展如问题留守儿童个案研究、留守儿童情感补偿的实践研究、留守儿童养成教育实践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学业困难矫治研究等。
4.经验总结法。总结经验教训,建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发展模式。
六、研究安排
(一)研究思路:基于对共生理论的理解与运用,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思想、智力教育的研究,并通过他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践来进行教育。在心理教育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包容、向上”;在思想教育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自强、协作”;在智力教育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进步、成才”。
(二)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xx年5月—xx年10月),准备阶段。
建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并落实课题研究人员。组织研究人员深入调查,分析现状,确立研究内容,制定研究方案。根据研究方案,制定相应的保障制度。规划研究经费,确保研究顺利进行。
第二阶段(xx年11月—xx年12月),实施阶段。
1、认真按研究方案开展研究,通过多种形式全面了解学生现状,不断发现新的情况,贴近学生,走近学生。边实践边研究,边研究边实践,让学生留得下,学得好,生活开心,家长放心。
2、根据“留守儿童”现状,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在活动中受启发,在交流中受教育,在相处中求愉悦 ,从个性中找共同点,从共性中找差异。收集案例,加以分析,因材施教,探索出教育“留守儿童”的新方法,新措施。初步拟定留守儿童发展方案、提纲,总结规律,分析提高。
第三阶段(xx年1月—xx年7月),总结阶段。
1、总结经验,搜集成果,整理档案,撰写研究报告。
2、初步制定《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发展方案》并付诸实施。
3、申请课题结题。
七、研究预期成果及保障措施
(一)预期成果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现状调查分析 调查报告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的研究 阶段小结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思想教育的研究 阶段小结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智力教育的研究 阶段小结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共生发展的研究 阶段报告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教育制度 制度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发展方案 制度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共生发展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二)保障措施
1、人员条件及资源保证:
人员条件是课题研究实施的主要保证。从参与课题的人员结构看,本课题具备很好的人员条件。课题主持人及核心组成员均从事管理工作已经有多年,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丰富的课题研究工作经验,并共同合作参与一项市“十五”课题的研究工作,并圆满结题。
其他人员多为学校各年级的班主任、有教学经验的学科教师,长期在中小学一线工作,他们构成了课题研究具体实施队伍。从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和已有经验看,这支队伍都是很出色的。
2、在确立本课题之前,我们查阅了许多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资料,对一些学生及其家长作了科学的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调查分析,了解到当前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问题。在农村中小学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确有必要性和很大的实用价值。
3、课题研究的条件保障:
领导支持:两所学校领导都大力支持课题的研究,曾专门召开会议,鼓励课题组开展工作。
资料与设备保障:学校为了保障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已配置大量教育科研、教育理论类书籍。学校还为课题组配备了多台微机,便于上网查阅资料。
经费保障:学校计划提供5000元作为课题启动资金,能充分保障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
时间保障:学校还对课题组所有成员的课务作出适当调整,以便课题组成员腾出更多的时间进行课题的研究与实施。
开展“基于共生理论的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发展研究”课题研究,对我们两校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我们坚信随着课题的启动与发展,依靠全体课题组成员的集体智慧、锲而不舍的科研热情、求真的工作作风及创新精神,一定会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儿童开题报告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