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专业论文开题报告(集锦5篇)范文

(作者:圣湖时间:2024-03-29 17:28:39)

好范文网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5篇《金融专业论文开题报告》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到更多与《金融专业论文开题报告》相关的范文。

金融专业论文开题报告(集锦5篇)

篇1:金融专业论文开题报告

一、课题任务与目的

本论文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我国信用风险计量的现状;2、目前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3、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特点实证分析;4、我国商业银行计量信用风险的新思路。

二、调研资料情况

上世纪 90年代,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风险管理技术的进步,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现代信用度量模型与传统的信用度量方法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信用分析度量模型主要有四类,即KMV模型、CreditMetrics模型、麦肯锡模型和 CSFP信用风险附加法 (Credit Risk)。 1. CreditMetrics模型。CreditMetrics模型是世界上第一个信用风险的量化度量模型,是由 J. P. 摩根公司等于 1997年开发出的模型。该模型以资产组合理论为依据,运用 VaR(Value at Risk)框架,对贷款和非交易资产进行估价和风险计算。CreditMetrics模型依赖于历史数据,属于盯市模型 (MTM)。

2.麦肯锡模型。麦肯锡模型是在 CreditMetrics模型的基础上,对周期性因素进行了处理,将评级转移矩阵与经济增长率、失业率、利率、汇率、政府支出等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化,并通过蒙地卡罗模拟技术 (a structured MonteCarlo simulation approach)模拟周期性因素的“冲击 ”来测定评级转移概率的变化。

麦肯锡模型克服了 CreditMetrics模型中不同时期的评级转移矩阵固定不变的缺点,可以看作是对 CreditMetrics模型的一种补充。

3. KMV模型。KMV模型是估计借款企业违约概率的方法。该模型将贷款看作期权,首先利用 Black - Scholes期权定价公式,根据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资产价值的波动性、到期时间、无风险借贷利率及负债的账面价值估计出企业股权的市场价值及其波动性,再根据公司的负债计算出公司的违约实施点 (default exercise point),然后计算借款人的违约距离,最后根据企业的违约距离与预期违约率 (EDF)之间的对应关系,求出企业的预期违约率。KMV模型主要使用股票市场的相关数据,是一种动态模型。该模型同时具有盯市模型和违约模型 (DM)的特征。

4. Credit Risk模型。Credit Risk模型是一种基于精算方法的信息风险计量模型, 由 CSFP (Credit Suisse FinancialProduct)于 1997年推出。该模型把信用评级的升降和与此相关的信用价差变化看作是市场风险,在任何时期只考虑违约和不违约这两种事件状态,计量预期到和未预期到的损失。Credit Risk是一种违约模型,它忽略了转移风险。但是,该模型具有其独特的优点:如模型只需要相对较少的数据,具有简易性的特点;能够得到债券组合或贷款组合的损失概率的闭形解,具有计算上的优势。

除上所述,国际上应用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还有许多,如神经网络分析模型、死亡率模型等等。

就我国而言,已逐步建立起风险管理体系,但是与国际同业相比,在数据的采集、加工、度量方法的运用上都存在着相当的差距,因此我国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计量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发达国家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的学习和借鉴上,以此寻求一种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量化管理模型。

徐畅在《Credit Metrics 模型及其对我国银行风险量化管理的启示》[2006,3]中认为,Credit Metrics是世界上第一个评估信用风险的量化度量模型。该模型以资产组合理论、VaR(Value at Risk)理论等为依据 ,以信用评级为基础 ,不仅可以识别贷款、债券等传统投资工具的信用风险 ,而且可用于互换等现代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识别。研究此模型对于我国银行风险量化管理有很强的现实价值。

张红舸和夏佳南在《KMV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在我国的适应性研究》[2006,11]中提出, KMV模型作为国际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信用风险量化技术,早已引起我国学者对它的关注。他们对我国应用 KMV模型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以期能找到一种在我国适用的新的信用风险管理的度量方法。但我国目前对 KMV模型所涉及到的各参数的估计方法都没有较好的研究结论,这势必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者要寻求一些替代指标进行近似评估。而这种近似的替代最直接的后果就是 KMV模型的输出结果不准确。作者也在文章中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使用 KMV模型进行信用风险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姚传娟、李源和夏苏林在《信用风险度量KMV模型与Credit Risk+模型比较研究》[2006]中,结合中国商业银行目前信用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比较分析KMV模型和CreditRisk+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参数选择的共性及差异,对两模型各自特点做出客观评价,结果发现运用Credit Risk+模型有利于提高信用风险度量的精确性,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乔小京和周石鹏在《信用风险量化模型比较及其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启示》[2006,10]中,对信用组合观点模型即CPV进行了描述,Credit Portfolio View(CPV)模型将周期性因素纳入计量模型之中,将迁移概率与宏观因素之间的关系模型化,并且通过模拟宏观因素对于模型的冲击来测定迁移概率的跨时演变,这样可以得到未来每一年的不同的迁移矩阵,在此基础上运用Credit Metrics的方法计算处于不同经济周期的VaR。可以说这种方法是对Credit Metrics的补充,它克服了由于假定不同时期的迁移概率是静态的而引起的一些偏差。 曹道胜和何明升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模型的比较级其借鉴》[2006,10]中,从模型建立的理论基础、模型类型、回收率、现金流折现因子四个维度对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模型KMV 模型、Credit Metrics模型、Credit Risk +模型和Cr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对各模型在我国商业银行适用性进行了分析,为我国商业银行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开发适合我国国庆的信用风险模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同时,在相关研究过程中随处都暴露出了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我国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种种不足。因此,针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经验,我国银行业应当大力加强建立信用风险量化分析和管理体系所需数据库的建设,建立和完善银行内部的企业信用评级体系,促进我国专业评估机构的建立,建立强大的信息技术平台,强化银行业的信息披露,加强市场约束,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关于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模型。

三、实施方案

1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产生与发展

1.1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产生

1.1.1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定义

1.1.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特点

1.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发展

1.2.1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

1.2.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发展

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研究

2.1 Credit Metrics模型(信用度量术模型)

2.2 KMV模型

2.3 Credit Risk+模型(信用风险附加模型)

2.4 Credit Potfolio View模型(信用组合观点模型)

3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的现状

3.1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特点

3.1.1企业对银行信用的过度依赖

3.1.2企业还贷付息意识差,银企关系恶化

3.1.3信贷结构单一,贷款风险集中

3.2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的不足

4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的新思路

4.1 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防范

4.1.1 培育良好的银行信用文化

4.1.2加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全程动态监控

4.2 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量化度量

4.2.1 完善信息系统的建设,建立信息数据库

4.2.2建立信用风险评估和定价模型,改进信用分析方法和技术

4.3 创造与现代模型相配套的外部条件

四、预期结果

本文以商业银行运行过程中面临的信用风险为切入点,分析我国信用风险计量的现状,对目前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进行研究,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特点进行实证分析,为我国商业银行计量信用风险提出新的思路。

分析国际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状况;研究目前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进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的实证分析。

五、进度计划

20XX.12 选题

20XX.1 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

20XX.2 文献调研

20XX.3 论文开题报告与英文翻译

20XX.3-5 论文写作

20XX.5 论文定稿,准备答辩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篇2:金融学专业论文开题报告

一、设计(论文)选题的依据(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该选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等)

目的:

通过分析股指期货的基本概念、以及国外股指期货的发展情况及对现货市场的影响,并结合结合中国的经济情况和金融环境,探讨我国股指期货推出将对我国的股票市场发展的的作用和影响。

意义:

股指期货的发展,对于完善市场运作机制,抑制股票市场的大起大落,提高投资的安全性,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促进股票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陆续推出了股指期货。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新兴市场也加快了股指期货市场建设的步伐,韩国、中国台湾、印度也都相继推出了各自的股指期货品种。时至今日,股指期货已成为现代资本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主要参考文献综述

20世纪70年代,西方各国普遍出现经济滞胀,经济增长缓慢,物价飞涨,政治局势动荡,股票市场也经历了二战后最严重的一次危机,道•琼斯指数的跌幅在1973-1974年的股市下跌中超过了50%,人们开始意识到在股市下跌面前没有恰当的避险工具可供利用。

1982年2月24日,美国堪萨斯市期货交易所推出了第一份股指期货合约——价值线综合平均指数(TheValueLineIndex)合约。由于股指期货能够为股票市场提供有效的避险工具,顺应了市场管理系统性风险的要求,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陆续推出了股指期货。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新兴市场也加快了股指期货市场建设的步伐,韩国、中国台湾、印度也都相继推出了各自的股指期货品种。时至今日,股指期货已成为现代资本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股指期货始于2001年,2001年11月上证所着手开发股指期货,2002年4月8日沪深300指数正式发布,2006年9月8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上海成立,10月25日中金所发布中国金融期货交易规则,10月30日开始仿真交易沪深300。2007年4月15日,《期货交易管理条例》正式施行,6月27日中金所发布《中国金融交易所交易规则》及其交易配套细则,8月13日股票期限交易跨市场监管协作制度建立,当日上交所、深交所、中金所、中国登记结算公司、中国期货保证金监控公司在上海签订了股票市场和股指期货市场跨市场监管合作协作。2010年1月8日,国务院原则同意开设融资融券试点和推出股指期货,证监会将统筹股指期货的各项安置工作。2010年2月22日,股指期货进入实质开户阶段。4月16号,沪深300股指期货正式上市交易。股指期货的推出可以完善中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完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和重要影响。但同时股指期货的推出也伴随着很多不利因素和风险的存在。因此在推出股指期货的同时,积极研究国外股指期货的发展情况,从中吸取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三、设计(论文)的研究方案(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准备工作情况及主要措施)、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

研究方案:

定量和定性研究结合,图表分析等在经济学中的应用。通过图书报刊查阅,翻阅笔记,上网搜查等方法来搜集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运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银行业绩报告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

首先了解股指期货的基本概念、并通过国外股指期货的发展情况及对现货市场的影响,并结合结合中国的经济情况和金融环境,探讨我国股指期货推出将对我国的股票市场发展的的作用和影响。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stock index futures and the risk, http://www.51lunwen.com/benkekaiti/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or our country of stock index futures will provide analysis experience

四、设计(论文)工作进展安排

2009年10月12日-2009年10月17日,指导老师向学生下达任务书。

2009年10月19日-2009年11月7日,指导老师指导学生收集资料,拟订开题报告。

2009年11月8日-2010年3月26日,撰写论文初稿。

2010年3月27日-2010年5月16日,撰写论文二稿并修改完善。

2010年5月17日-2010年5月30日,进行论文答辩。

篇3:金融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和意义

xx年,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巴塞尔协议iii》,随;t银监会发布了《巾国银监会关于中p1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其中要求商业银行提高银行全面风险能力。违约风险作为第一支柱内的重要内容,建立违约风险内部评级模型对银行来说至关重要,然而无论是初级的还是高级的内部评级法,都要求商业银行能够独立估计违约概率。违约概率作为量化违约风险的关键参数之一,其有效度决定了商业银行控制违约风险的能力。能有效估算违约概率的方法和模型更有利于商业银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竞争中抓住时机脱颖而出、做大做强。

在传统业务上,巾小企业普遍经营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自有资本较少,因而不易获得贷款。并且商业银行多采取 信贷配给 的信贷模式,信贷人为了减少坏账隐患,便严格控制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因此中小企业面临着很大^融资困难。但是近年来为了寻求业务的增长,供应链金融被我国众多商业银行人力发展。作为银行新的业务增长点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新型金融产品,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银行以及学术界重视。银行为了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会利用自身资源为核心企业挑选合适的'中小企业,或者为部分中小企业配对强势的核心企业,这样既有利于双方企业经营发展,又增加了银行的业务。但是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发展还并不成熟,商业银行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认识还远远不足,其中中小企业违约风险更是银行面临的最严峻的风险,而违约概率测算是商业银行进行违约风险管理的首要条件。银行在挑选中小企业时需要合理的评估其违约风险。

在银行和企业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银行和企业之间的融资往往变成一种博弃行为。尽管国内各家商业银行纷纷推出各自的供应链金融产品,但是国内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违约风险管理方面仍然比较落后,传统的组织架构无法完全适应供应链金融违约风险管理的需要,违约风险评估的模型不完善,风险管理人员素质,观念跟不上业务发展需要等。这对于国内各家商业银行来说无疑存在着巨大的潜在风险。如何有效评估并控制违约风险、提高利润成为许多银行的迫在眉睫的难题。

供应链金融作为一个较新的概念,国内学者对其违约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际研究还比较欠缺,这增加了违约风险管理的难度。木文的选题就是在以上背景下形成的,分析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风险特征,研究评估违约率风险的模型和风险防范方法。这对于有效解决我p1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将国外对供应链金融的理解进行总结和综述,丰富了国内对供应链金融内涵及其风险的理解。

第二,分析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的风险,并构建供应链金融下违约风险的评价指标,通过比较分析选取适合我国供应链金融违约风险评估的方法,通过实证分析验证模型的有效性,这对银行如何有效控制风险增强风险管理能力提供参考。

第三,研究期权契约在预付款模式中对风险防范的作用,这为银行防范风险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四,在实践方面,通过选取现实中的汽车行业销售商的巾小企业数据,评估它们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违约风险,这有助于银行开展汽车供应链金融业务。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木文研究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然后论述了国内外有关供应链金融违约风险的研究现状和主要观点,最后论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主要内容及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阐明了供应链金融违约风险评估的理论依据及评估指标的构建,并比较分析违约风险度量模型。

第三章针对供应链金融基木融资模式进行分析,挖掘出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的违约风险的相关信息,分析其生成机理,构建适合本文研究的风险评估指标。

第四章为实证部分,根据上文选择的分析方法,利用构建的评估模型,对汽车供应链金融中违约风险进行分析。

第五章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防范措施,其中针对预付款模式融资模式,研究期权契约对风险防范的作用。

第六章为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简要总结,并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以下是本文的技术路线图:

本文主要运用了以下分析方法。

1.文献归纳法

收集当前供应链金融及其风险管理和相关文献,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为本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研究思路和理论依据 .

2.因子分析法

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大量的指标数据进行处理,使得指标降维,简化指标结构,对后续的模型建立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模型建立法

在被因子分析已处理指标数据的基础上,通过logistic回归建立供应链金融违约风险评价模型。

4.对比分析法

通过对比融入期权契约前后的预付款融资模式,探讨期权契约对供应链金融的影响,分析期权契约对风险防范的作用。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定性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供应链金融理论方面的应用演绎,力求从理论上对供应链金融违约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与比较。定量研究主要是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违约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力求客观、定量、科学地揭示供应链金融的融资优势及其内涵。

三、创新与不足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国内对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和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供应链金融在实践中也逐渐收获成果,本文所提出的基于银行视角的供应链金融违约风险的研究是紧密联系实际的产物,在以下方面做了探索性工作:第一: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索创新建立主体评价和债项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尝试用因子分析法和logistic回归方法建立违约风险评估模型。在样本选取方面,本文和其他研究有很大的不同,之前的所有的研究都是选取我国中小版的企业数据,没有根据中小企业特点寻找合适的核心企业,并且企业间上下游关系不明确。本文选取国内有代表性的汽车品牌企业,而各个经销商却是融资难的中小企业,根据各企业与经销商的供应链关系来研究供应链金融融资的违约风险,对不易获得的数据采用打分方法,力求科学、合理的分析中小企业违约情况。

第二:根据供应链金融各融资模式中风险点,研究相应的防范措施,其中针对预付款融资模式特点,考虑期权契约对控制违约风险的作用,这为银行防范风险并扩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提供了新的思路。

不足和需要改进

第一,本文的指标体系是根据各银行现有的中小企业评价系统结合各参考文献分析得出的,这只能是一般性研究,在实践中需要各银行根据自身业务特点重点调整和改进。

第二,本文违约风险的评估还存在一定误差,需要进一步对模型进行研究改进,提高违约风险评估准确性。

第三,本文只研究期权契约融入预付款模式的理论意义,而期权是否可以现实顺利合理开展需要做出进一步讨论。

篇4:金融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及防范对策

一、选题的背景与目的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经济形势良好,居民可支配收入也快速增加,逐步 形成国强民富的态势: 根据 2013 年 1 月 18 日国际统计局发布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 2012 年度全年国内生产总值 519322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7.8% ;全年城镇居 民人均总收入 26959 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4565 元,比上年名义增长 12.6%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9.6% ,增速比上年加快 1.2 个百分点。同时,居民金融 消费出现多样化需求,居民消费能力的差异所带来的消费层次的多元化,形成不同的理 财需求,从客观上要求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投资理财日渐成为居民家庭重要 经济活动。由此看出,国内理财市场的需求和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个人理财业务具有市场前景广阔、风险低、收入稳定的特点,是商业银行的重要利润增长 点,因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银行 个人理财业务发展这些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也由于经验不足,在风险管理上很薄弱。个 人理财业务存在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许多风险,而这些风险一定程度上制约和限 制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因此,很有必要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风险进行详细研究, 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对其进行有效地规避和控制。这对于保障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快速健康 发展和提高银行盈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随着个人理财业务日益被商业银行所重视,多年以来国内外的学者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 务风险的研究不断升温。

在国外,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已有超过 70 年的发展历程, 随着经济、技术、文化与社会的发展,以及风险控制理论与模型在个人理财业务中的广泛应用,有关商业 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及其风险控制理论与实务的研究起步较早且在不断完善之中。

夸克・霍和克里斯・罗宾逊(2003)在《个人理财策划》一书中,较为详细地界定和讨论 了个人理财活动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在此基础上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各类金融风险的识别理论与 方法。 Hendrik・Hakenes(2004)认为个人进行理财活动,必须高度注意风险和风险控制。所谓 风险分析,就是对风险资产的分布与相关信息进行总结与汇总;所谓风险控制,就是对风险资 产的组合进行积极的构造与设计;个人开展理财活动,必

须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风险控制。 在国内,由于我国金融业起步较晚,发展还不够成熟,金融风险管理还处在探索阶段。 这 些年,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快速发展,其风险也日益凸现,因此,我国学者们也 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进行各方面的探究。

刘楠(2007)提出了市场准入法律问题与相关的违规风险,跨行业金融工具或产品的违法 违规风险,风险提示不当,不充分的违规风险,不尊重客户知情权引发的风险,银行履行职责 不当或不谨慎引发的风险,宣传和销售理财产品中操作不当引发的风险等等,指出应从风险理 念、业务流程、内部管理制度等方面来进行有效地风险控制。

谭中明、柏志春(2009)揭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面临各类风险不容小觑,应对策略 一是重视止损与保本机制的运用;而是提高产品定价能力;三是加强信息披露;四是做好理财 业务市场客户细分工作。 严霖(2010)通过揭露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强调要化解商业银行 个人理财业务风险,可从支持商业银行理财人才培养和实行必要的信息披露中,找到解决问题 的密钥。 刘晓刚(2011)则认为防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要从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加强 商业银行自身风险防范思路出发,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郭佳栋、孙英隽(2012)通过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总结了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有法律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声誉风险四类,强 调要从建立健全内、外部监管制度,完善风险监管体系,加强执法力度,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等 方面来化解风险。

刘勋涛、刘阳静文(2013)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进行研究,结合国外银行个人理 财业务的发展状况和我国的具体国情,认为可以从银行自身角度和监管部门法律法规角度分析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防范的相关措施。 王婷、李闰春(2013)认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汇率风险、股票价格风险和声 誉风险,提出要加强产品设计过程中的风险防控以及产品销售过程中的风险防控。 总的来说,我国学者们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探究分为两大类。一是从人民币或外汇 理财产品的产品设计角度,分析蕴含其中的风险点,如投资产品风险、透支银行信誉风险、产 品的法律风险、利率和汇率风险等,来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二是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 财业务同发达国家的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作比较,总结出外资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先进理念 和模式以及应对风险的管理策略,从何提出适合我国市场发展状况的风险管理机制。

三、创新思路

本文将通过搜集最新数据和最新实例,了解各个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开展的状况以及存在的 风险问题,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同时在借鉴境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机制的基础 上,进一步分析总结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防范对策。

四、论文提纲 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介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相关文献综述、国内外 研究现状、论文的写作思路和总体框架。 第二部分是介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概况。包括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概念、发展现状及特征和国内外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比较分析。 第三部分是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分析,包括分析所存在的风险,如法律风险、市 场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等方面,以及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 第四部分是外境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机制借鉴,包括外国商业银行和香港商业银 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的经验。 第五部分是总结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防范的对策。 第六部分是结束语和参考文献。

五、参考文献

[1]夸克・霍、克里斯・罗宾逊,个人理财策划[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Hendrik・Hakenes,Banks as delegated risk managers[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04, vol. 28(10)

[3]刘楠,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十大风险提示[J],银行家,2007, (02)

[4]李晓红、王瑞春,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对我国银行业的启示[J], 北方经济, 2009, (10)

[5] 谭中明、柏志春,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及其管理策略探讨[J],农村金融研究,2009, (06)

[6] 严霖,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防范[J],现代商业,2010,(07)

[7] 谷华,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及发展[J],时代金融,2010, (03)

[8] 刘晓刚,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 (08)

[9] 郭佳栋、孙英隽,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控制研究[J],金融经济,2012, (11)

[10] 张远、张立勇,加强我国影子银行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J],金融教育研究,2012, (03)

[11] 刘勋涛、刘阳静文,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分析[J],经济视角,2013(08)

[12] 王婷、李闰春,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浅析[J],企业家天地, 2013, (03)

[13] 卢燕,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与防范[J],中国经贸导刊,2010, (11)

[14]李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防范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 (03)

[15]杨树林,基于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防范的策略分析[J],大众商务,2009, (03)

[16] 王智轶,影子银行对金融体系的影响及国内现状研究[J],对外经贸,2013, (03)

[17]乔滢,浅议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防范[J],现代商业,2008, (32)

[18]熊剑庆,中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比较研究[J],经济纵横,2007, (09)

[19]葛海蛟,操作风险管理:荷兰银行的经验与启示[J],银行家,2008, (02)

[20]王学先、杨异,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法律规制[J],学术界,2009, (04)

[21]朱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控制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D],华中师范大学,2012, (04)

[22]梁辰宇,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控制分析[D],河北大学,2013, (05)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篇5:金融论文开题报告

金融论文开题报告

一、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来源、类型

课题来源:经过老师推荐,自己慎重选择后确定的方向与题目

课题类型:本课题属于宏观角度下的研究,通过对中国股市成长性的认识和对投资机会的定性研究,来分析和总结其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秩序发展,中国资本市场也日益完善,法律法规的健全和执法力度的强化,使得股票市场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公原则得以充分体现,中国股市经历了2007年至2012年底长达5年的大熊市。股票价格已大幅度的下跌,相当一部分蓝筹股具有投资价值,股票市场投资机会凸显没产业升级时新兴产业在经济中比重日益提升,政策扶持的行业未来增长的潜力相当大,对这些增长型行业在股票市场进行长期投资必将获取丰厚的回报。

但是中国股市仍然是一个相对不承受的新兴市场,投资风险相对较高,因而研究中国股市的成长性与投资机会对引导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本课题的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首先由于我们现在研究的是中国股市的成长性与投资机会,中国股市已经走过二十几年,我们还是可以从他的成长性和其对应的投资机会来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在我们之前也有很多人研究过同样的课题我们可以从中取得一些十分有意义的借鉴。

《中国股市成长与宏观经济》作者周垂日;2000年出版,本文分析了中国股票市场发展近十年来,股市规模与国民生产总值及居民储蓄的关系,并与处于迅速发展阶段的美国、韩国股市的同类数据比较,中国股市发展速度较快,论述发展股市对中国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意义。由于其主要研究的是中国股市与宏观经济的联系,所以对投资者的价值并不是很大,而且它的出版时间较早。对现在的意义也不是很大。

《代价最小的股市路径之争——中国股市十八年的回忆与思考》作者 刘纪鹏; 刘妍;2007年出版,本文主要说的是从1990年深交所试运行和上交所正式运行起步至今,中国股市历经十八个年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十八年来,中国股市的成长史到底是一部不规范的成长史,还是一部国情和西方规范成功结合的发展史?到底是一个充满了投机、泡沫和赌徒的赌场,还是和平崛起的中国不可或缺的主战场?在中国二十九年的改革中,没有一个领域像股市这样,争论如此之多、如此之激烈。“强调国情为主的实事求是派”和“强调海外规范为主的照搬照抄派”的争论始终没有停息。以股权分置改革为例,“市价减持”变“对价改革”导致天壤之别。

因此,敢于正视这十八年发展史,客观科学地总结我们在股市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至关重要。

本文试图从中国股市发展中争论过的几个焦点问题入手,对过往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以寻求中国资本市场未来发展的最优路径。他给我们讲述了中国股市的成长历史,但没有对未来的中国股市走势进行展开分析。

《见证成长》作者周宏波;2011年刊登于《股市动态分析》 <正>2010年,中国证券市场20岁生日,《股市动态分析》作为中国最刊创刊的专业性证券类期刊也见证了中国股市的成长历程。而中国机构投资者初具规模也就是三五年内的事,每年的“最佳机构投资者”春节特刊也正在见证中国投资人成长的步伐。

自2008年首次推出“最佳机构投资者”特刊以来,每年上榜机构风云变幻,新机构名字层出不穷,今年也不例外。这一方面表明中国投资者队伍的不成熟。但另一方面,我们也欣喜地发现,开始有些机构连续两年上榜,比如公募基金界的华商基金、华夏基金,私募机构的尚雅投资。《中国股市成长质量及其对策研究》作者牟长利; 龙子泉;2003年出版。本文主要给我们讲述了我国的沪深股市自九十年代初成立以来,经过短短十余年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以及对现在中国上市公司的总体质量分析。并给投资者以建议。《中国股市暴涨暴跌背后的制度建设缺失》作者:王一静,文献来源:[J].现代商业, 2008

股市18年的成长,也是中国股市制度完善的过程。中国股市经过了两年的股改,终于解决了积压已久非流通股问题。本文就中国股市最近出现一轮的暴涨暴跌的行情,分析了中国股市制度存在的缺陷。说明我们国家的股市发展存在着制度的缺陷,需要更近一步的改进。

《从A股市盈率变化看股市投资机会》作者:金开安,文献来源:[J].投资北京, 2011 <正>股市的低估,对于长期投资的价值投资者来说,是一个买入持有的好时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股票市场经历了2009年触底反弹,2010年到2011年长期盘整、交易低迷的弱势阶段。本文主要说了我们怎么利用市盈率来把握投资机会。

《危机下的中国投资机会》作者:马晨 文献来源:[J].中国金融家, 2009文献主要讲了大中华区是如何从一个地理概念转变为一个充满投资机会而且经济结构互通的地域?中国的股市表现领先全球,哪些行业将出现最佳的投资机会?A股市场的短期和中长期走势如何?流动性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

《中国老龄社会养老产业的`投资机会研究》作者:刘红 , 唐继碧,文献来源:[J].会计师, 2012,摘要: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四二一”为主的家庭结构模式导致了养老方式从以家庭老为主转变为以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并重的养老模式过渡,同时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口不断增加,老年人收入也不断增加,政府对养老产业大力支持,但是与此相对应的却是养老产业的落后和养老产品、服务的严重缺失,因此,我国养老产业将迎来发展的春天,带来巨大的投资机会。

《中国股市投资组合规模的进一步研究》作者:方少含,文献来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1摘要:采用“沪深300”成分股中的280只股票,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建立等权投资组合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股市投资组合规模的非系统风险分散效应,计算了沪深A股系统风险总量,并从马可维茨投资组合理论出发探讨了合适的规避风险的投资组合。

《股市投资机会 在哪里?》作者:刘浩,文献来源:[J].卓越理财, 2008, 摘要:<正>2008年上半年,根据各种理论推算出的“铁底”——5000、4800、4000、3500……,都没能阻止股市大盘的下跌、再下跌,股指在所谓“铁底”中一路畅行。大跌之后,下半年股市能否绝地反击?《中国股市投资策略探讨》作者:刘光彦 文献来源:[J].商业研究, 2005,摘要:14年来中国股市大幅波动,暴涨暴跌的次数不计其数,许多参与群体损失惨重。然而,中国股市在让投资者面临巨大风险的同时,也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机会,认真研究中国股市的运行情况及涨跌机理,探讨其投资策略是很有必要的。

《争夺资源:故事远未结束》作者:彭波,文献来源:[J].证券导刊, 2006,摘要:一年来,一边是股改轰轰烈烈地进行,一边是牛市如火如荼地展开,中国股市随着最大的制度障碍的消除,被压抑的上升动能开始逐步释放,除了制度的原因,资源与能源、人民币升值、消费升级被视为这轮牛市的开始。

《中国股市投资价值分析:基于行业角度》作者:钱竞,文献来源:[J].金融理论与教学,断跌破低点,中国股市仿佛在一夜之间回到了十年前的水平。众多股民被套,财富大幅缩水,基金公司普遍亏损。中国股市到底具不具被长线投资机会还有待考验。

《中国股市投资风险结构性失衡分析》作者:李玮 , 陈卫平,文献来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摘要:从介绍股市投资风险特征着手,通过对中外股市风险结构的实证分析比较,指出了当前中国股市系统性风险比例过高,系统性风险与非系统性风险结构性失衡,并围绕这一失衡现象对其成因、危害进行了分析。

《运用投资机会集方法研究公司成长性》作者:潘立生 , 任国宏 , 赵惠芳,文献来源:为样本来度量公司的成长性,并对投资机会集方法和传统的托宾Q值方法和市净率方法进行有效性检验,结果表明:投资机会集方法比托宾Q值方法。

《时变性投资机会条件下的战略资产配置决策:理论与中国实证》作者:范利民 , 陈浩武,文献来源:[J].管理工程学报, 2010,摘要:本文分析了投资机会的时变性特征对长期投资者战略资产配置决策的影响并实证,表明时变性特征降低风险资产长期收益率条件方差的增长速度,降低其在长期投资视角的风险。

从上我们得到:中国股市成长性与其他的一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或者是投资机会与其他的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以借鉴他们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思路。有利于我们选择正确的研究方向。

四、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论文在广泛阅读相关资料和研究成果、理论,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我国股市的成长性与投资机会进行研究。论文通过对中国股市的成长性,投资机会各自分析和实证研究后得出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最后综合理论与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下为提纲:

第五章, 对本文做出总结,同时通过本文的研究提出相关建议。

五、完成论文的条件和拟采用的研究手段(途径)

首先,通过研读国内学者对于这一问题的各类研究成果,并以此为思路来寻找出我所需要进行的宏观方面的研究。 其次,借鉴国内学者的理论成果及实证检验成果找出我的研究所需要的数据与实证方法,并找出各类实证检验结果的相同于不同之处,提出我所要研究的问题的理论依据及实证分析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根据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找到能够验证我问题的方法。 再次,对我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分析,此部分相对于前面较理论化,但是会更加具体到细节。

六、本课题进度安排、各阶段预期达到的目标:

1、资料收集与整理阶段(兼实习):2月15日 4月17日

2、确定论文基本结构及内容阶段:4月18日 4月25日

3、完成论文初稿阶段:4月26日 - 5月7日

4、论文修改阶段:5月8日 5月25日

5、论文评审阶段:5月26日 5月31日

6、论文答辩阶段:6月1日 6月8日

word该篇金融专业论文开题报告(集锦5篇)范文,全文共有15740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金融专业论文开题报告(集锦5篇).doc》
金融专业论文开题报告(集锦5篇)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