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汉翻译论文怎么写范文

(作者:玫丽有约时间:2023-07-22 09:54:32)

[摘要]浅谈英汉翻译论文怎么写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浅谈英汉翻译论文怎么写

英汉翻译论文篇一:《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习语,文化差异,翻译

1 引言

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的历史很短,但是发展速度却相当快。随着翻译逐渐被认同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人们也开始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研究翻译。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是语言的精华,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习语,是指经过人们长期使用沿袭而提炼出来的形式简洁、意义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就广义而言,习语包括成语、谚语、俗语、歇后语、俚语、格言等。英语和汉语是高度发展的语言,历史悠久,蕴含着大量的习语。然而,英汉文化多方面的差异影响人们正确理解和恰当使用习语。本文将在理解英汉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浅析如何处理英汉习语中形象的翻译方法。

2 英汉习语的特点与对应关系

习语具有以下特点:1、来自民间。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和民族特色;2、习语是语言的重要修辞手段,也是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体现;3、习语是语言中的特殊成分,它在意义上具有整体性,在语法和逻辑推理上有时不符合一般的规律,在用词上保持相对固定。

根据形式和含义相似程度的不同,英汉习语主要呈现三种对应关系。

2.1 基本对应

基本对应指的是英汉习语在意义和用法上大致相同,有的内容与形式基本一致,有的内容一致,形式有所不同,但总的看来,基本对应。英汉习语的形象和比喻意相似或者甚至相同时,可采用直译法。如:walls have ears— 隔墙有耳;as light as a feather — 轻如鸿毛;Failure isthe mother of success. — 失败乃成功之母等。

2.2 部分对应

部分对应是指英汉习语形象不同但喻意相同或者是形象相同喻意不同。它们或多或少地反映出文化特质的相似性。翻译时必须小心谨慎,根据隐含意思而不是字面意思翻译。因此不能采用直译法,形象必须改变。如:as strong as a horse — 健壮如牛;to spend moneylike water — 挥金如土;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 — 无风不起浪等。

以上英汉习语含义相似,但其中形象完全不同,其中英文习语中的“horse,water,smoke和fire”分别对应中文习语中的“牛、土、风和浪”。

2.3 基本不对应

英汉习语中有一些习语在意义和用法上没有或很少相似。每个习语都有自己的意义和形象,并传递着文化色彩。若直译,将传递错误信息并造成误解。译者应在完全理解习语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采用意译法,翻译出隐含意思。如:talk through one’s hat — 胡言乱语;to be as poor as Job — 家徒四壁;Every dog has his day. — 人人都有得意之日等。

3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习语好比是一面镜子,反映出一个民族或一个文化的特征。理解英汉习语背后的文化差异有助于习语的理解和翻译及跨文化交际。

3.1 生活环境

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水的岛国,英国人喜欢航海,因此很大一部分习语源于航海事业。如:to know the ropes (懂得秘诀);all at sea(茫然不知);plainsailing(一帆风顺)和to rest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等等。

而中国自古以来长期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农业人口占很大比例,长期积累了许多与农业相关的习语。如:守株待兔、拔苗助长、桃李满天下、瑞雪兆丰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等。

3.2 风俗习惯

英汉风俗习惯的差异是多方面的,较典型的体现在对动物的态度上。英美国家把狗当作最好的朋友,狗是忠诚的象征。许多关于狗的英文习语通常带有褒义,如:top dog — 重要的人;lucky dog — 幸运儿;to dog one’ssteps — 跟某人走;Love me, love my dog — 爱屋及乌等。

相反,汉语中狗的形象却截然不同,通常带有贬义。中国民间虽然有养狗的习惯,但一般在心理上却厌恶鄙视这种动物,常用来形容和比喻坏人坏事。如:狗腿子、狗崽子、狗胆包天、狗急跳墙、狗眼看人低、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等。

3.3 宗教信仰

不同的宗教是不同文化的表现形式,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体现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英文习语有不少来源于《圣经》,与有关。如: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Whom God wouldruin, he first deprives of reason.(伤天害理,天诛地灭); 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等。

而另一方面,中国文化深受佛教、道教、儒家思想的影响,其中佛教影响最深远。习语明显地反映出佛教的影响。如:借花献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等。

3.4 历史典故

英文和中文属于完全不同的文化体系,发展遵循不同的历史轨迹。不少常用习语来源于历史事件、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民间习俗等等。一些英文习语的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都能为中国读者所接受,只有充分理解其中历史文化内涵才能正确翻译。如:a Judas kiss(犹大之吻 —— 背叛行为);crocodile tears(鳄鱼眼泪 —— 假慈悲);Trojan horse(特洛伊木马 —— 暗藏的敌人或危险);Towerof ivory(象牙塔 —— 比喻世外桃源);Sphinx’sriddle(斯芬克司之谜 —— 难解之谜)等。

中文习语同样包含提炼自历史典故的经典形象,若不了解习语的背景历史文化,多数人会迷惑不解,如:四面楚歌、初出茅庐、悬梁刺股、煮豆燃萁、叶公好龙、画蛇添足、卧薪尝胆、刻舟求剑、说曹操到曹操就到、身在曹营心在汉等等。

4 英汉习语的翻译方法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译文应忠实于原语言的内容和形式,正确处理习语中包含的形象。根据以上分析的三种对应关系,本文浅析了三种针对形象处理的翻译英汉习语的有效方法,努力再现原语习语的风格和形式。

4.1 保留形象的直译法

英汉习语中有少数基本对应的习语,彼此在喻义上对等,形象上巧合,翻译时可用译语中的形象再现原语习语中的形象来直译。如:

“Please stop throwingcold water on them”中“throw cold water”有两种译文:(1)泼冷水;(2)反对。在保留原语英语形象上译文(1)明显比(2)更好,因为“throwcold water”的隐含意思与“泼冷水”相同,且两者的词序完全一致。

“隔墙有耳”与“walls haveears”意思一致,都是被其他人无意中或偷听到秘密的讨论。两者字面意和比喻意相似,且隐含意思相同,所以可以保留隐喻形象直译。

4.2 转换形象的意译法

习语翻译时需要忠实于原语习语的内容和形式,然而当无法在译语中再现原语习语的形象时,可用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并为译语读者所熟悉的形象替换原语的形象,借助译语中对应的形象,使读者得到相似的理解。如:“the apple of one’s eyes”中形象“eyes和apple”可转换为“掌上明珠”中的“掌、明珠”;“对牛弹琴”中形象“牛、琴”可转换为“swine和pearl”正好与“cast pearls before swine”意义相近,译文读者能理解,也有利于中英文化交流。

4.3 舍弃形象的意译法

有些习语的形象既无法在译语中再现,也无法转换到译语中,较好的方法是舍弃原语习语中的形象,在透彻理解原语习语的基础上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译出原语习语的隐喻意。如:

“During the dog days, hewanted to buy an air-conditioner.”中“dogdays”有两种译文:(1)像狗一样的日子;(2)三伏天或酷热期。很明显译文(2)更确切,意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译文(1)的字面意思曲解了真正的含义。因此,应舍弃原语习语中“dog”的形象,采用意译法。

再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果保留原语形象逐字意译为 “just like the old frontiersman losing his horse,who knows but that this may be a blessing in disguise”,不仅译文比较长,而且如果读者对文化背景一无所知就无法正真理解文化内涵。而意译为 “misfortunemight be a blessing in disguise”或“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a gain”,虽舍弃形象但简洁易懂。

5 结论

英汉习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理解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来研究英汉习语的翻译,有助于人们探求英汉不同的文化内涵,有利于中英跨文化交流。译者应在充分理解习语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语境情况灵活处理习语中出现的形象,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才能有效表达出原语的最佳意义,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齐华文.论译者的跨文化意识[J].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2)

[2]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190-197

[3]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112

[4]韩保宪.简论英汉习语的三个对应关系[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6(3)

[5]赵桂华.翻译理论与技巧[M].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181-184

[6]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253-255

[7]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13-110

英汉翻译论文篇二:《科技新闻英汉翻译与文化语境》

论文导读:英汉科技新闻语篇的翻译不但是国际间科技信息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且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国际间科技信息的交流越发显得重要,但是由于不同国家间文化的差异,在科技语篇的翻译中往往也会产生文化误读,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文化语境成为了翻译所要理解表达的重要依据,即准确的解码和编码都依赖于语境,加之科技新闻英语具有句子长、结构复杂、专业词汇较多的特点,由此给科技新闻英语的翻译人员带来了一种挑战,即如何使译文从文化角度更准确传达原语文化所要传达的意义和风格,成为翻译工作者首先考虑的问题。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被公认为西方语境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语境可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

关键词:科技新闻,翻译,文化语境

英汉科技新闻语篇的翻译不但是国际间科技信息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且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国际间科技信息的交流越发显得重要,但是由于不同国家间文化的差异,在科技语篇的翻译中往往也会产生文化误读,因此在翻译过程中, 文化语境成为了翻译所要理解表达的重要依据,即准确的解码和编码都依赖于语境,加之科技新闻英语具有句子长、结构复杂、专业词汇较多的特点,由此给科技新闻英语的翻译人员带来了一种挑战,即如何使译文从文化角度更准确传达原语文化所要传达的意义和风格,成为翻译工作者首先考虑的问题。

1 文化语境概述

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被公认为西方语境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语境可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情景语境是指语言行为发出时的周围情况,事情的性质,参与者的关系、地点、方式等。文化语境是指任何一个语言使用所属的某个特定的言语社团,以及每个言语社团长期形成的历史、文化、风俗、习俗、价值标准和思维方式等。因此,翻译依赖着它本身所存在的语言文化环境,如地理环境、社会历史、政治经济、风俗民情、宗教信仰、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等等,正因为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事物认知的不同概念导致了包含不同文化意义的词语的产生。可见,不同的文化语境决定着翻译中不同语义的提取,也体现着译者对不同文化的判断和理解,这些便是文化差异的渊源, 也是造成文化理解和文化翻译的障碍的因素,所以理解原作的文化语境是作好翻译的首要前提。

2 科技新闻英语的语言特点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 科技人员在计算机科学、电子技术、工程技术、医学、生物工程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对科技人员而言,科技新闻英语则满足了科技人员了解国外科技信息的需求。首先需要介绍一下科技新闻英语的语言特点:

一是准确性。新闻英语的生命在于真实。科学是最讲究实事求是的,对于实事,既不容许扩大,也不允许缩小。尤其是科技新闻英语,不但要真实,而且要求高度准确。二是新颖性。科技新闻英语要突出反映新成果、新思潮,多在“新”字上着眼。新闻记者除了报道新成果、新思想外,还应留意科技会议、教育园地等多方面出现的新东西,报道面不能局限于一隅。三是其通俗性。科技新闻英语主要写给一般读者(lay readers or general readers)读的,这是由大众媒介的职能所决定的。因此,报道必须在准确的前提下尽可能通俗易懂。第四,新闻英语报道必须做到精炼。科技新闻英语不是科研报告、学术讲座,一般无需反映研究过程或细节,只需酌情报道最重要、最精华的事实,即科技成果及其成功的意义和关键。最后是要体现科技报道的生动性。科技新闻英语应是有趣味的,吸引人的。所谓趣味性,说到底就是要求记者写作时立意新颖,用某种有趣的方式,提出严肃的科技问题或文化知识,吸引读者去思考,增加新闻的可读性,有机地熔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炉。

3 文化语境在科技新闻英语翻译中的影响

科技新闻翻译是把用一种文字写成的科技新闻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经过再次传播,使译语读者不仅能获得原语新闻记者所报导的信息,而且还能得到与原语新闻读者大致相同的教育或启迪,获得与原语新闻读者大致相同的新闻信息。在这个翻译过程中,有些人认为科技新闻英语中的单词大多为单义词,翻译起来并非难事,语境的研究大可不必应用于科技翻译领域。很明显, 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实际上 ,语境包括文化语境都在科技翻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下我们从社会历史、思维方式和宗教文化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3.1 社会历史因素

纽马克曾说:“语境在所有翻译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大于任何法规、任何理论和任何基本词义。”由此可见语境对于翻译的重要性,有时词语的表层指称意义相同 ,但深层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却不尽相同。例如在科技新闻英语中西方人常常会用“WhenGreeks meets Greeks , 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 形容两种同类科技产品的竞争,译为“两雄相遇,其斗必烈”。此谚语含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源自17 世纪英国剧作家纳撒尼·李(1653 - 1692) 的作品。在公元前八世纪到公元前五世纪间,古希腊分化成立了许多奴隶制的城邦。一些城邦为争霸希腊互相角逐,战争不断。一直战到公元前338 年,希腊遭到北方马其顿王国的侵略,各城邦才又团结起来进行顽强的抵抗。此语现在常用于指两个同样自负的人或两个实力相当的党派团体之间的争斗。又如:

The efficacy ofthe vaccines is the Achilles’heel of India’s anti-polio campaign.

这些疫苗的疗效问题成为印度消除小儿麻痹症运动的最大障碍。

Achilles’heel 典故出自希腊神话。传说阿基里斯除脚踵外全身刀枪不入。因此“阿基里斯的脚踵”就成了“致命弱点”的代名词。翻译时,为了照顾读者中的大多数,可意译之,因为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仍不足以采取直译。再如:

Tumours fall to aTrojan horse. Altered bugs can carry a lethal enzyme to skin cancer cell.

直译:肿瘤变成了一具特洛伊木马。

意译:肿瘤组织内发生变化的病菌可能携带一种能够杀死皮肤癌细胞的酵素。

特洛伊木马是特洛伊战争时希腊人做的木马,希腊兵藏在木马腹中,混入特洛伊城。后喻指内部的破坏集团。在该例子中,作者把肿瘤比作特洛伊木马,因为其内部变质的病菌可能会间接地杀死癌细胞亦即这些病菌充当内部破坏者的角色。此典故可直译,一则制造悬念,二则该典故为大多数受过教育的中国人所熟悉。以上例子表明在翻译时一定要首先了解其文化语境所产生的具体含义。

3.2 思维模式因素

思维模式的差异也同样影响着科技新闻的报道。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曲线或者螺旋思维,习惯迂回,重视形象思维;而西方的思维方式属于直线思维,喜欢开门见山。对于同样一件事情,由于思维方式和文化习俗上的原因,中国式的思维方式总是先有怀疑,再定论,最后验证,而西方的思维方式是先有肯定,然后观察,最后定论。例如,在2007年4月科技月刊《Scientific American》中,有一篇报道的标题是:

SEEKING THE CONNECTIONS: ALCOHOLISM AND OUR GENES

Identifyinggenetic influences on vulnerability to alcohol addiction can lead to moretargeted treatments and help those at risk to make informed choices about theirown lives

标题和文中都开门见山地肯定了酗酒与基因的关系以及基因变异的研究对人类尤其是酗酒患者的益处,进而在文章中通过科学实验和观察得出定论。相比之下,在中国《环球科学》中该文章的标题是:

DNA中的酒瘾开关

为什么有人千杯不醉,有人却一喝酒就脸红?为什么某些家族会有酗酒的“传统”?答案或许会让你大吃一惊:在我们的基因中,隐藏着一个个“酒瘾开关”——基因变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饮酒习惯。

标题很明显地采用了迂回的方式,形象地提出问题,然后引出结论,完全符合中国式的思维方式。这种翻译策略被称为编译,是一种“最自由的翻译形式”, 其目的是“努力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源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Newmark,2001)因此,也被称作是一种“文化翻译”。

3.3 宗教文化因素

宗教信仰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定的宗教信仰产生了词语的特定含义,中西方的宗教信仰不同,也影响着英汉词语的翻译。在西方,以为主的宗教文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语言表达,不仅影响到社会的经济、政治、科学、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还积淀在人们深层的文化心理意识中。而源于《圣经》的典故不仅在文学艺术作品中俯拾皆是,就是在商贸、科技等新闻报道中也比比皆是。

如:There are some good technical science tools onthe market today. However, you must remember that they are tools only, not “holygrails”.

如今市场上确实有一些不错的技术科学交易工具。然而,你必须记住,它们仅仅是交易工具而已,不是使你百战百胜的宝物。(没读过圣经的人很难理解“圣杯”的含义,因此采用了意译。据中世纪传奇,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使用的杯子或盘子,后来成为很多武士追寻的对象。)

可见宗教文化是构成英汉语言各自特色的重要方面,了解了宗教文化的差异,就能更准确地表达词语的文化意义。

在翻译过程中,上述例子大多采用了意译的方法,实际上翻译策略的选择往往取决于译者对于原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态度和立场以及目的语读者的理解能力,而译者无论采取何种文化立场都应熟悉掌握原语和目的语两种不同的文化语境,提高语境认知能力。

三. 结语

文化语境对翻译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翻译家尤金·奈达曾指出:“ 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 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 ,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作为国际间科技信息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科技新闻语篇的翻译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译者同源新闻语篇的作者及译文读者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是一种复杂的、以译者的认知能力为基础的动态的活动。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科技翻译工作者需要努力提高语境认知能力,尤其是要加强文化意识,培养对文化信息的感应能力,提高科技新闻翻译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Eugene A. Nida.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 in Translat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2] Peter Newmark. ATextbook of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3] 关孜慧。文化语境与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3).

[4] 张健。新闻英语文体与范文评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5] 刘其中。新闻翻译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 许明武。新闻英语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7] 田传茂,许明武。报刊科技英语的积极修辞及其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1(1)

英汉翻译论文篇三:《试谈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英汉翻译教学现状及对策》

随着我国国际化、全球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即使是大学和高职非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之后都须时常接触中英语言转换的工作。高职非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如果进入运输、物流、服务、财会等行业领域,工作中较强的英汉翻译能力成为必须。因此,如何加强高职高专非英专学生翻译能力,应对工作岗位需求,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翻译理论教学内容

对于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学生究竟是否应当介绍翻译理论知识,抑或介绍何种翻译理论,是目前高职非英专课堂上并不明确的内容。一些教师认为,因面向的是非英语专业学生,不必介入翻译理论知识的教学,主要侧重句意、词义的准确转换即可;而一些教师则将某些翻译专业使用的教学材料照搬到非英专学生的课堂,授课内容艰涩难懂,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

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虽然并未将翻译作为专业,但如果完全不了解基本的翻译知识,容易出现以下种种错误,因此,相应补充基础的翻译理论是必不可少的。

1.1 字典误用

许多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初接触翻译时最难处理的是与字典之间的关系。首先,字典不可不用。许多学生为图方便,看到常见的词,往往直接将自己最熟悉的词义译出;或者一旦查到一种词语的释义,就不假思索地予以采纳,最终造成词不达意。确认词义的之前,应当勤查字典,了解一个单词的多种含义,最后做出定夺。但是,字典也不可全靠。另一个非英专学生的特点是有了字典就产生迷信,完全照搬字典释义,以为只要是字典里查到的意义就是正确的;结果常常是翻译腔尽显,或者语言表达生硬艰涩。对此教师应当告知学生如何恰当调整词义。“开译之前,通读全文是最紧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前后贯通”[1]。一个词语的意义并非是孤立的,而是会因为各种因素而产生变化。搭配关系、上下文、感情色彩以及专业背景等等都牵涉到词义的选择。因此在翻译时应当多查词义,通读全文,综合考虑多种关系,确定最适合的意义。

[例]If either party wants to renew the contract, it should submit a written notice to the other party three months prior to the expiration of the contract.

[误译]如果任何一个聚会希望重新开始这个合同,必须在合同期满前三个月书面通知另一个聚会。

[分析]由于在选择词义上未经考虑,将“party”理所当然地翻译为“聚会”,导致整个汉语译句不伦不类、不知所云。“party”的确有“聚会”的意思,但是英文原句谈论的是与合同相关的内容,此句里的“party”应该理解为制订合同的各方。同样“renew”虽然也有“重新开始”的意思,但用在签订合同的情形之下,应译为“续签”意义才更加确切。

[改译]如果合同一方希望续签合同,必须在合同期满前三个月书面通知对方。

1.2 盲目忠实

有些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以为最忠实就是最好的翻译,其中对忠实最普遍的误解就是不能多出一词,不能减少一词。但是,英文中有些隐含的意义,由于汉语表达习惯的要求,需要将这些意义明确地翻译出来,这个时候我们需要采取增词译法。“此时所增加的词语必须是译文中在句法上、语义上、修辞上或习惯搭配上不可或缺的词语”[2]。又因为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的种种差异,一种语言里需要的词语可能在另一种语言里会显得多余;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将不必要的表达在翻译的过程中省略,保证译文不出现无谓的重复,而这就是减词译法。 [例]Most of the issues concerning personnel management have been solved satisfactorily; only a few of secondary importance remain to be discussed.

[误译]大多数有关人事管理问题已经得到圆满解决,只剩几个次等重要性还有待讨论。

[分析]如果完全按照原文将“secondary importance”翻译成“次等重要性”,会让人读起来有些拗口,并且明显感觉到某些信息的缺失。“重要性”显然不能被量化为“几个”。“次等重要性”的意义可用一个形容词“次要的”来表达。并且根据前一个分句提供的信息,此处有待解决的是“issues”,它们是可以被量化的。因此,在翻译成汉语时应当将这部分信息补全,在“次要的”之后添上一个用以体现“issues”的名词:“问题”。

[改译]大多数有关人事管理问题已经得到圆满解决,只剩下几个次要的问题还有待于讨论。

1.3 结构混乱

另一种对于翻译忠实的不正确理解便是:英文原句的句子结构应当原封不动地照搬到中文译文里。然而,“英语句子主次分明,层次清楚,前后呼拥,严密规范,句式呈‘聚集型’(compactness)。”[3]主语不可或缺,谓语动词是句子的中心。英语里会使用体现词性的标记方式和连接句子成分的表达方式使得句子的结构清晰明了。然而汉语则是一种不受形态约束的语言。汉语主谓结构的组合灵活丰富、复杂多变。此外,汉语中像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宾语(从句)等成分的位置也与在英语里相比区别很大。因此,如果要将英文句子译作汉语,句子结构的调整往往是必须。

[例]Party B has the right to cancel the contract with a written notice to Party A under the following conditions.

[误译]乙方有权利取消合同通过书面通知给甲方在下述情况下。

[分析]这是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的、刚接触翻译的同学容易出现的错误。他们为了达到译文的所谓“忠实”,常常原封不动地依照英文原文的语序传递原文信息,结果是整个句子意义混乱不清,让人摸不着头脑。在汉语里,表示方式的状语通常置于相应的中心词之前。在这一句的英文里,“with a written notice”这个伴随状语对应的中心词应当是“cancel the contract”;而“under the following conditions”对应的中心词应当是“has the right to”。在进行汉译时应就此进行语序的调整,将这两个状语分别放置在中心词之前。

[改译]乙方在下述情况下有权以书面方式通知甲方取消合同。

2 语法教学与翻译教学的分离

刚开始进入高职非英语专业课堂上,笔者常常遇到来自学生的问题是:“语法学习究竟有什么用?”

在传统英语课堂中,教师经常孤立地讲解语法,更多地是将语法的学习与完成语法填空和选择题相结合,让学生形成了为学语法而学语法,为应付考试而学习语法的心态。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开始将语法的学习和讲解带入翻译课堂,结果发现对翻译教学效果明显。英语语言与汉语语言在句子结构和表达习惯上差异较大,尤其碰到结构较为复杂的句子,在翻译之前进行语法分析是十分必要的事情。如果语法掌握得不到位,不懂得利用语法知识去分析句子,在翻译里要么无法对句子进行准确的理解,要么译文表达无法顺畅地道。

[例]It is against the law in many cities to cross the street at any place except at the corner.

[误译]这是违反法律的,在许多城市里在任意地方横穿马路除了在街角。

[分析]这一句的翻译所有信息都没有遗漏,算是忠实的翻译,但是读起来却十分别扭。原因在于译者没有考虑到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的句子结构差异,并依此调整句子成分的顺序;而是完全按照英文原文的语序直接翻译成汉语,结果导致意义表达不顺畅。这一句的英文使用了“it is+介词短语+地点状语+不定式”的结构。“it”只是形式上的主语,真正的主语是不定式的部分,翻译成汉语的时候应该把这一部分提到主语位置。此外,在汉语里,表达时间和地点的状语往往要放置于句子的前端。

[改译]许多城市里,在街道拐角以外的任意地方横过马路,都是违法的。

3 翻译课程应当涉及的题材

高职高专学生不论是在校内期间面临的英语考试,还是就业之后面对的英文材料,都涉及到各个领域和行业。因此,在课堂上,除了要掌握一般性文体的翻译技巧之外,各种应用文体的翻译方法也应当了解并精通。其它的文体在市面上所售的翻译教材中大多有涉及,然而有一种出现在高等学校应用能力A级考试(Practical English Test for Colleges,简称PRETCO)翻译考试里的文体,在翻译书籍内少有提到,即科普文的翻译。为了高职高专学生了解此类文体的特点,恰当翻译该类材料,该文作出如下总结。

科普类文体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行文规范、语体正式、逻辑清晰、陈述客观。与其他的文体相比较,科普文最重要的功能是传达相关信息。在翻译过程中,信息的缺失、增加、偏差都会影响该功能的实现。科普文的翻译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科普文用词用语规范,意在客观、忠实、准确地传递原文的信息,很少使用充满情感,刻意美化的语言表达形式。(2)与科技文不同,科普文是面向不具备专业知识的普通读者普及科学知识,使用的语言尽量通俗易懂、简洁明了,便于读者的理解。(3)为消除读者对于科学知识的距离感,让读者乐于接受科普知识,科普文的语言表达往往轻松亲切,意在与读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4)为了有利于读者的理解,科普文往往避免冗长的复杂句,而是采用简单的句式传达科学内容。(5)与口语化的文体不同,科普文涉及科学专业的知识,语言需保持一定的正式性,不能过于随意。(6)科普文面向的读者是没有专业背景知识的普通大众,为了让读者能够更清楚地理解科普文表述的概念,有必要时可以进行信息的增补。 [例]Both PM 10 and PM 2.5 particles(颗粒)can cause health problems.However,PM 2.5 can have worse health effects than the bigger PM 10.The smaller particles are lighter and they stay in the air longer and travel farther.PM 10 particles can stay in the air for minutes or hours while PM 2.5 particles can stay in the air for days or weeks.PM 10 particles can travel as little as a hundred yards or as much as 30 miles. PM 2.5 particles go even farther; many hundreds of miles.

[学生习作]

①PM10颗粒和PM2.5颗粒都会造成健康问题。②但是,PM2.5颗粒比PM10颗粒对健康造成的影响更糟糕更大。③这个小小的颗粒更亮,它们在空气中停留的时间长也飘得更远。④PM10颗粒在空气中会停留几分钟或几小时,但是PM2.5颗粒会停留几天或者是几周。⑤PM10颗粒可以蔓延到至少100码或者更多30英里。⑥PM2.5颗粒甚至能漂浮的更远,很多都能漂浮几百公里。

[改译]

②但是,PM2.5颗粒比体积更大的PM10颗粒对健康造成的影响危害更多。

解析:这一句的翻译主要有两处问题。首先,“worse”译为“糟糕”,有些过于口语化。另外,译文错将“bigger”理解成针对“effects”的修饰词,译为“影响……更大”,属于误译。“bigger”是修饰“PM10”的形容词,翻译时应置于“PM10”之前。

③PM2.5的颗粒体积更小,亮度更亮,在空气中停留的时间更长,飘得也更远。

解析:“小小的颗粒”这样的语言描述太过随意,没有考虑到科普文要求语体正式规范的特点。此外,英文中“the smaller particles”回指的是上一句提到的PM2.5,这一信息最好在翻译时明确化,以免造成理解的偏差。最后需要注意到的是,英文的原句里使用了四个比较级“smaller、lighter、longer”和“farther”来描述PM2.5的特征,在译为汉语时也可以采用四个用于比较的“更”字开头的表达与之相对应。

④PM10颗粒在空气中能够停留几分钟或几小时,而PM2.5颗粒可以停留几天或者是几周。

解析:这一句的原翻译将表达能力的“can”错译为表达可能性的“会”。另外,“while”在此句的英文原文中并非是强烈的转折意义,译作“但是”并不恰当。“while”更多地是起到对比的含义,译为“而”即可。

⑤PM10颗粒最近可飘散到100码,最多可散播至30英里。

解析:首先,原句的用“蔓延”一词描述PM10颗粒的漂移,不是十分恰当准确。另外,将“travel as little as…or as much as …”的结构按英文原文的形式译成一个句子,不够自然顺畅,翻译腔明显。既然无法用一个句子恰当表达句意,不妨根据句子内容进行句子的切分。“as little as…”描述的是颗粒飘散的最近距离,“as much as…”指的是最远距离。可依据句子包含的这两部分意思将表达成两个小句。

⑥PM2.5颗粒则能够飘散得更远,许多颗粒甚至能够达到几百公里。

解析:这一句英文原句理解的难点在于确认分号之后的“many”究竟是做“hundreds of miles”的修饰词;还是作代词,指代“many PM2.5 particles”。由于“many”之前的标点符号是分号,我们可以确认,分号之后应当是一个句子。句子就应当有主语和谓语,第二个分句的谓语据推断是与前句相同,所以省略掉了。主语则应是“many”这个代词,指代“许多PM2.5颗粒”。因此,第二个分句应当译作“许多颗粒甚至能够达到几百公里”。

4 结语

高职非英语专业的英汉翻译教学亟需改革,翻译课堂上应当介绍基础的翻译技巧和知识,并指导学生在实际翻译中恰当自如的运用。语法教学不应与翻译教学分裂开来,语法应当成为学生用来分析和理解英文原句的有效工具,并帮助他们顺畅自然地完成汉语译文。高职非英专的英汉翻译课堂还应涉及多种领域的翻译体裁,在教师介绍了各类实用类文体的特点和翻译技巧之后,带领学生利用这些知识进行各领域材料的翻译。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浅谈英汉翻译论文怎么写范文。

word该篇浅谈英汉翻译论文怎么写范文,全文共有15039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浅谈英汉翻译论文怎么写.doc》
浅谈英汉翻译论文怎么写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