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专业论文新版多篇范文
导读:新闻学专业论文新版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新闻学专业论文范文 篇一
大学生通过高考的应试教育进入大学,本身就缺乏社会和人生体验,新闻传播学又是急需社会经验的学科。缺少实践经验,理论知识学起来就会流于形式、肤浅枯燥。譬如,新闻史教学就是大问题。学生不爱学、老师不爱教、业界不受用。实践与理论发生断裂,历史上有大量的报人办报的琐碎经历,这些年代、人名和报纸名称灌输在学生头脑里,成了应付考试的沉重负担。为了减轻考试压力,部分老师消极教学、考前划题,又成为削弱学习效果的因素,形成恶性循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李彬教授就此问题倡导进行“新闻社会史的研究”,应尝试尽量结合新闻与历史,把新闻与历史重新放回新闻史,使之既能体现出浓郁的新闻性,又能体现出厚重的历史性。新闻史研究要置身于时代的特点、社会变迁的诉求来考察自身的发展。新闻史就是要表明,新闻媒体(当时主要为报纸)究竟如何影响社会,怎样才能更好地在社会发展中发挥自己的职能,并最终使自身得到发展。任何就新闻谈新闻,就传播谈传播,孤立地、“自娱自乐式”的研究都是行不通的。在研究和学习之前,必定要先有广泛的社会体验和社会认知。信息时代的媒体人应具有多元思维,这给新闻行业人员增加了难度。以往的文人思维、文人论政不再处于主导地位,只有动笔杆子的能力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全媒体时代的普通记者要具备多种业务技能,不仅能写,而且能编、能评、能摄。在这个人人都有发言权的时代,新闻工作者必须更有分量,更具引导性。
新闻传播的课堂上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关注新闻热点。让学生去收集、整理时事热点的材料,就是让学生运用各种新媒体来寻找和关注社会热点话题,促使学生把目光从自身和校园投向广阔的社会舞台,让他们去关注和体会世界的变化,把握时代脉搏,从而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锻炼他们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老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针对新闻热点事件进行模拟采访和评论,在讨论交流中发现问题,然后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改变了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教学法,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二、搭建全媒体教学平台,加强学生实践能力
正确处理好教育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新闻传播教学成败的关键。“知识”与“技能”的同步发展,是新闻传播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新闻传播学专业实践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的人才,并且能够促进学科建设和发展。早在2001年,复旦大学就成立了新闻传播实验教学中心。为了适应当代媒体数字化发展的新趋势,实验中心目前已创建有视频制作实验室、媒介融合实验室、摄影棚、传媒与舆情调查研究中心、公共传播培训中心等五个教学实验室。高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将教学理念与实践相结合,提供并充分利用实践设备与环境,有力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与时俱进,建立具有平面广告制作、网页制作、图片处理与管理、数据调查分析等多种功能的实验室。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学校应当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作用,配合相关的教学课程将其作为进行实践练习的场所。教师可以将音频、视频、平面类作品等全部融合在一起,通过网络平台内容,学生可以根据教学要求自己设计报纸版面、制作数字报、设计网页、处理图片、进行数据调查分析等等。课堂作业和考试都可以在这个实践平台上进行,方便学生提交和老师批阅。在平时,学校实验室也要开放,为学生提供上网查找资料、视频资料点播等服务,还可以让学生在业余时间进行图片处理、报纸编辑等各种练习。
新闻学专业论文范文 篇二
【论文摘要】2010年度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并且研究的着眼点仍保持较高热情。但对于其存在的问题,却没能得到具体的建设性意见或解决方案,实际解决问题的功效并不显着。新闻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若无观照问题的学理性“眼光”,就会被实践和问题牵着跑,沦为就事论事应对问题的奴隶。新闻专业主义研究也到了需要挤去泡沫的时候了。
2010年度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具体表现为相对以往,个案研究更加细化,历史嬗变成新晋热点,现代化与其关系的流变有待商榷,道德伦理的建构亦有待探讨。同时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进一步延伸,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更加紧密,并试图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进一步探讨其发展前景。笔者通过阅读,整理归纳了2010年度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的相关研究文本,力图引导大家关注到该课题在本年度取得的进步,并对问题所在有所警醒。
一、更加细化的个案研究
个案切入,以小见大是论文写作的优势,值得注意的是该方面研究进一步细化,不仅针对具体案例、具体媒介进行分析,而且更注重可操作性。
以《南方周末》为例。有学者认为,该报所强调的“新闻专业主义”可从报纸理念变迁、采编团队的管理模式、新闻操作的创新三个角度去了解。从该报口号的变迁可见其时刻未忘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也折射出对新闻专业主义内涵理解的逐渐深入。业务导向则体现在该报日常业务管理和人事管理的方方面面①。
另有研究者引入冲突性事件的报道概念,从《南方周末》从业者对记者角色和媒体功能的认识、从业者从业心态、新闻操作方法三个维度,分析该报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抑或背离。“《南方周末》的媒体观是‘推动历史’更多于‘记录历史’,记者观是‘事件参与者’更多于‘事件记录者’。这是其与新闻专业主义有出入的地方。”②
二、本土化研究的历史嬗变
田新玲、张晓多合作撰写的《从新闻专业主义建构看六十年来突发事件报道》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媒体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过程做了一个梳理,认为“具体说来,建国以来我国突发事件的报道经历了‘以宣传为本位’、‘以事实为本位’和‘以信息为本位’三个阶段。”③
另有学者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的近三十年研究成果调查发现,学者们对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在内容上呈现分散、多元的格局,且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研究方式也偏重理论结合实际的个案研究。研究视野的深度和广度虽有明显进步,但仍存在学科运用单一、系统化研究不充分和重复性研究等不足之处。因此,国内学者应在今后的研究中关注媒介融合下的新现象、新动态,并运用多学科知识来分析问题,不断拓展研究的视野与方法④。
还有作者侧重于一个时期的历史环境对新闻专业主义产生的影响。王倩指出,清末新政是没落的清政府为挽救统治不得已而为之的一次变法,尽管它并未挽救清政府的统治,但变法的多项内容却形成了这一时期独特的传播生态:清末民初,一系列独立报人走上历史舞台,以其实践践行着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和工作原则。报人开始自发地成立新闻团体,进而形成共同的作业准则,中国最早的新闻教育也在这一时期产生。变法可以说是一次不成功的实践,但它客观上促进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促进着公共空间、公共舆论的生成,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历史走向,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并生成了中国新闻专业主义⑤。
亦有学者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深入考察新闻专业主义在我国的实践。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芮必峰通过检视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分析国内几项有代表性的调查研究结果,认为从我国新闻传播实践看, 真正对中国媒体和从业者具有“描述”意义或起“规范”作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被称之为“底色”的东西⑥。
三、历史人物的全新解读
2010年度对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中除了对本土化嬗变的梳理,历史长河中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角度和研究对象,拓展了这个领域的研究空间。
想必多数读者对邹韬奋不会陌生,他以《生活》系列为阵地,永远从大众的立场出发,逐渐形成了后人景仰的韬奋精神。即便在当下,韬奋精神也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韬奋精神没有被放入博物馆,却得到了专家学者的大力提倡,非常重要的一点原因是他注意到了中国社会生态环境的特殊性,保留了中国新闻人对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解。启示我们在理解和建构这些理念时要注意把西方理念与中国的具体环境相结合,才会有远大的发展前途⑦。
类似的文章还有《张季鸾:新闻专业主义的追寻者》。在这个新研究领域内出现了多篇力度与理论深度兼具的好文章。
四、现代化视域下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
北京大学传播学博士云国强、郑寅淑合作撰写的《建构新闻共同体:当代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与影响》既从宏观维度深层次书写当代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的构建史,对当代中国新闻事业的现代化作出社会文化剖析,试图捕捉这种形成中的新闻专业主义,并将其置于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语境下,考察它的形成谱系与发展脉络,探究哪些社会因素或力量参与塑造了它的形态,同时进一步分析它是如何孕育新闻从业者的身份认同,如何制约新闻行业共同体的建构,以及它在新闻报道实践中是如何产生影响和如何陷于无力根源的⑧。
五、新闻职业伦理的考量
进入21世纪,什么是全球新闻专业主义道德伦理成为研究焦点之一。
“今天,全球新闻专业主义道德伦理研究主要不是,也不可能是关于‘是什么’的问题,而是‘如何使之可能’的问题。在当前世界多层次、多方位深刻全球化的历史性语境中,当然有必要设置一些全球新闻专业主义道德伦理的具体规范,诸如新闻传媒及其专业人员的社会责任与问责、真理与客观性、隐私与公共性等,世界许多重要国家对此非常重视。但是,最为根本的问题是思考全球新闻专业主义如何可能这一元问题,在先设定生命、自由、财产等最为基本的个体自然权利的基础上,进行某种制度安排,以便从策略上保障全球新闻专业主义的逐步形成。”⑨
论及网络舆论对于新闻专业主义构建的影响,罗宁认为,目前的现状是我国新闻行业和从业人员还未完全具备专业主义的素质。而且,我国传媒的职业权利与党政权力的混同,使得它容易成为违法乱纪者重点行贿的对象;另外,追求传媒自身利益和记者个人利益的动力也越来越大,造成了职业精神的淡化。以上这些都是造成我国新闻职业伦理缺失的原因⑩。
然而,任何能保护自由的权力也能威胁自由。网络,也有着致命的缺陷——信息的准确性无法核实。网络的开放性也带来了虚假信息的泛滥,直接导致人们形成与现实不相符合的意见,甚至产生思想混乱和极端行为。“捐款门”等事件频频敲响警钟。重新审视这一事件,不难发现,媒体的新闻专业主义的缺失是造成企业品牌“地震”不断升级的一个重要原因⑾。
亦有学者从媒介融合的角度出发,指出:传统媒体的报道决不能只盯在物质生活的“幸福”选题上,还应强化维护公民尊严的新闻价值取向。传统媒体要积极地与新媒体互动,在“与民尊严”的进取中形成舆论的合力,同时政府部门也应为传统媒体在维护人民尊严方面创造良好的报道环境⑿。
六、更为紧密的“知行融合”
笔者将理论统称为“知”,实践统称为“行”,紧扣时代热点,更为紧密的“知行融合”是2010年度新闻专业研究的一个鲜明特点。
近几年房地产问题成为社会热点,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郭磊通过阅读cnki上近五年来以“房地产报道”为关键词的文本,认为“研究者们主要通过内容分析法对报纸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视域主要集中在房地产报道的内容分类、房地产报道中的民生问题、房地产报道内容的客观性和媒体立场的讨论三方面研究上。”⒀
还有学者将视角延伸到现如今高校的新闻学教学中,进一步分析新闻专业主义现实存在的可能性和在我国发展的张力,探讨新闻专业主义的教学实践问题,以期在新闻教学中,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养成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⒁。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新的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使得媒体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新闻专业主义在网络时代新的媒体格局下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杨艺蓓在《探析网络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一文中力图从媒介观、新闻观、记者观、受众观四个维度来考察网络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探究其在新时期继续发展的实践操作性⒂。
结语
从总体看,相对于新媒体、媒介融合等舆论热点的研究,2010年新闻专业主义方面的研究相对冷静和客观,研究的着眼点仍保持较高热情,同时更注意结合实际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新闻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固然需要紧贴实践,解决问题,但若无观照问题的学理性“眼光”,就会被实践和问题牵着跑,沦为就事论事应对问题的奴隶。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也到了需要挤去泡沫的时候了。
参考文献
①向熹,《南方周末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与创新》[j].《传媒》,2010(7):32-34
②李渊航,《从冲突性报道看南方周末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或背离》[j].《新闻知识》,2010(5):22-24
③田新玲、张晓多,《从新闻专业主义建构看六十年来突发事件报道》[j].《前沿观察》,2010(2):29-31
④刘思文,《近三十年国内新闻专业主义研究综述(1979—2009)》[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6月,第11卷第3期,p54-58
⑤王倩,《论晚清新政背景下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的展开》[j].《新西部》,2010(8)143-144
⑥芮必峰,《描述乎?规范乎?——新闻专业主义之于我国新闻传播实践》[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1)56-62
⑦陈清晗、李娜,《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视角解读韬奋精神》[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10(2):151
⑧云国强、郑寅淑,《建构新闻共同体:当代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与影响》[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0年第24卷,第5期,p10-15
⑨郑涵、牛海坤,《跨文化视野下国际传媒文化面临的新困境——全球新闻专业主义道德伦理之反思》[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5月第17卷第3期,p120-133
⑩罗宁,《网络舆论对我国新闻专业主义构建的影响》[j].《新闻爱好者》,2010(2):25-26
⑾杨岑,《从“捐款门”事件看媒体新闻专业主义的缺失》[j].《电视时空》,2010(3):30-32
⑿范以锦、段惠婧,《“媒”求尊严:传统媒体更有担当》[j].《新闻实践》,2010(5):14-16
⒀郭磊,《房地产媒体报道文献综述》[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7):325-326
新闻学专业论文范文 篇三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专业;课堂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6-0131-02
由于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学科特点需要,课堂教学分为两大板块,其一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及教师、讲台、黑板、学生组成的课堂,现在又引入了多媒体技术,在这个模式里,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其二则是实验课堂,即通过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学生的学习目标,在这个模式里,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力图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新闻传播类专业是文科教学中较早开设实验课的专业之一。本文所指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堂教学是由以上两部分组成。随着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新的时代环境、传媒环境对广播电视新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面临更大的挑战。作为培养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人才的第一线——课堂更受到了各方的关注,创新课堂教学的意义重大。
一、创新的需求背景分析
(一)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学科特点需要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这就要求新闻教育中应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则表现为:第一,需要改变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即以老师为主体,以灌输知识信息为主导,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第二,在教学手段上,要调动多种辅助手段。当今教育界特别重视建构主义理论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意义,情境是便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情境是指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1]。因此,在新闻学专业课堂教学中利用各种资料和工具创设情境是必要的。
(二)新媒体环境下媒体行业的发展要求
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和后来居上,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行业发展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新的诉求,即需要既具备新闻业务也具备传播技术和前瞻意识的复合型人才。这不但要求学生对新闻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及业务有较深的认识,还要对新理论、新技术保持敏感的触觉,紧紧跟上传媒业发展的步伐。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高校更应该担负这一使命积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超前的专业观念和高水平的应用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新闻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截止2011年底,全国开设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各级各类院校总计188所[3],严峻的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如何创新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堂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创造力,满足高速发展的传媒行业的需求显得特别迫切。
二、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堂教学现状
(一)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传统教学课堂
1.“学”与“术”的楚河汉界融合难。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主要由新闻理论、新闻史和新闻业务三大分支构成。在长期的传统教学里,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新闻理论、史论教学如何与新闻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特点相结合是一个挑战,即“学”与“术”的楚河汉界难以融合。
2.新闻课堂教学与新闻业界的对接难。新闻是“易碎品”,时效性强,要求新闻课堂教学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而传统教学里,由于教学理念、手段、方法的局限,使得课堂教学内容更新慢,难以跟上新闻业界快速变化的特点,造成了新闻课堂教学与新闻业界的对接难。
3.新闻课堂教学内容与本校学生生源实际需要结合难。在我国,传媒的分布和发展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即本土特色。这点在各所开设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院校制定的培养计划里都有体现,而实际的情况则不尽然。在课程体系设置、教材选用、教学理念、手段、方法上几乎雷同,培养的毕业生能力结构同质化,缺乏特色竞争力,与本土就业需求脱节,导致最后新闻专业人才的竞争演变为院校知名度的竞争。新闻课堂教学内容与本校学生生源实际需要结合难是摆在新闻教育面前的一道难题。
(二)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验教学课堂
新闻传播类专业是在文科教学中较早开设实验课的专业之一, 实验课教学是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文科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仪器设备的使用、课程设置与评价等方面处在各自为阵的草创、摸索阶段,缺乏交流沟通和制度规范,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1.实验课教材匮乏。实验课教材是有效开展实验教学的指南,然而,目前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教材建设对这个板块不够关注,导致了各校的实验课教学教材五花八门,一般都是任课老师自己编写各种实验教材和讲义,而这些教学资料没有经过一定的审核和评价,它直接影响了实验课的质量。
2.实验过程及仪器使用方面和新闻业界难以对接。新闻传播专业目前开设的实验课有新闻摄影、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新闻采访、现场报道、电脑报纸编排等。其中所需的仪器设备如照相机、摄像机、采访机、编辑机甚至卫星转播车等,如果以现有的有一定水准的广播电视媒体的设备仪器来衡量, 则高校很少有能达到如此专业要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实验过程及其仪器设备的配置难以和时下的新闻业界对接,实验课的价值受到了挑战。
三、创新的思考
针对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堂教学的现状,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对创新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堂教学做如下思考。
(一)打通新闻理论、历史、业务三大分支的关卡,实现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与“术”的融合
新闻学专业的三大分支:新闻理论、历史、业务表面看来相互独立,在实际中却形成了三大专业课程群,课堂教学中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目前,新闻理论和新闻史的课堂教学很容易陷入到只是关注基本概念、新闻工作规律、新闻人物、新闻历史事件和新闻经典作品的教学窠臼,一味地重“学”,使得课堂很“理论”化,而新闻业务课似乎又只是传授学生采写编播摄录的专业技能,一味地重“术”,使得课堂很“技术化”,这两种课堂似乎只能平行,也影响了社会大众对于新闻专业人才的认知。作为教学主体,应力图打通三大分支的关卡,积极去寻求三大分支的重合点,通过教研活动、听课评教等方式加强各课程群任课老师的交流,深化对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认识,实现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与“术”的融合,最终解决课堂教学中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
(二)密切关注新闻业界,实现新闻课堂教学内容与新闻时事的同步对接
新闻学专业要实现零距离授课,必须要密切关注新闻业界,实现新闻课堂教学内容与新闻时事的同步对接。首先,要求学生必须关注时事新闻,通过阅读报纸、看电视、听广播、上网、手机报等多种渠道获取一周的信息,在上课时可设置5~10分钟新闻播报的环节,对学生掌握时事新闻的情况做考核;其次,作为专业课老师更要以身作则,关注时事,并选取热点新闻事件,和学生在课堂交流、评论,提升学生的新闻敏感,训练新闻思维。
(三)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打造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新闻课堂
在教学中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或网络课程。例如,本专业老师制作的《广播电视概论》多媒体课件于2009年11月荣获第九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高教文科组优秀奖。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资源,如演示案例及网络视频,这些资源丰富了新闻学专业的课堂教学。
例如,在《广播电视概论》教学中,当介绍到民生类新闻时,笔者即选取了浙江卫视《新闻深一度》栏目新近制作的“雅培奶粉喝出半截”、“老酸奶是破皮鞋做的,可能吗?”等新闻节目视频进行课堂观摩,同学们零距离地接触新闻热点事件,之后进行交流,气氛异常热烈,且观点各异,实现了新闻课堂的生动化和立体化。这一教学经验与同行们分享之后很快有了联动效应,在《优秀新闻作品选读》、《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等课程中均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从细处着眼,凸显新闻传播类专业实验教学的特点
1.组织优质师资编写出版实验课教材,实现实验课教材的规范化。根据各专业课程群的特点,组织优质师资编写并出版实验课教材,为实验课教学开展提供保障,实现实验课教材的规范化。
2.使优化和重组实验教学的内容与结构成为常态。当今的传媒行业发展速度可谓一日千里,要培养出符合行业要求的专业人才就必须紧跟业界发展的步伐,在教学理念上即要使优化和重组实验教学的内容与结构成为常态,使学生经常能接触到本专业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具备和业界对接的能力。
(五)与当地媒体联手,实现课堂教学与新闻业界的联动
高校与地方联合办学的模式已不鲜见,新闻传播类专业具有强实践的特点,因此,与当地媒体联手,已成为该专业办学的必然选择。第一,请新闻一线的名记者、名编辑进课堂,实现课堂教学与新闻业界精英的良好互动,为学生树立活样板;第二,将新闻课堂搬到媒体里,或是在演播室,或是在编辑室,或是在新闻现场采访,真正实现零距离接触新闻现场,使学生身临其境。这种办学模式使新闻专业培养的人才更与社会实际需求接近,更能满足本土化的需求,从而根本上解决新闻课堂教学内容与本校学生生源实际需要结合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建构主义[OL].省略 /view /79065 htm? fr= a la0_ 1.2010-08-02.
新闻学专业论文范文 篇四
一、新闻学实践教学基地的重要性
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向十分清晰,以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理论基础、熟练掌握业务技能技巧、能够向其他相关领域扩展和渗透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为适应媒体工作,新闻学专业学生既要掌握一定的新闻知识,又要具备相关的新闻业务操作能力。因为新闻学专业培养的绝大部分学生将要在各类媒体从事新闻工作,所以新闻学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它的实践性特征很明显。谁都知道,新闻专业的实践性很强,让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掌握充分的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等业务技能,是新闻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1]
新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教学这个环节。实践性教学是新闻学专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实践环节的教学抓得好,落到实处,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就强,专业基础就打得牢,毕业后工作上手也快,成长空间就大,用人单位自然满意。因此,新闻学专业一方面要传授学生新闻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培训学生的业务操作技能。最好要统一合并采访写作课程,让学生亲自投入新闻火线上;完全以新闻室的标准严格要求之,练习与批判并重。切忌叠床架屋式的纸上谈兵,像个反复背诵食谱而不下厨的主妇。[2]新闻学专业培养学生的业务技能技巧主要是通过新闻学实践教学进行的。
部分新闻学实践教学活动可以在校园内进行。然而,校园终究不是社会,如果所有实践教学环节都在校园内进行,那么这种闭门造车式的实践教学与现实社会中的新闻实践是脱节的,与新闻实践脱节的教学活动显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当然,学校也可以临时找一家或几家媒体作为实践教学的地点,但联系媒体费时费力,学校教师也不方便到现场去指导学生实习,教学效果也不好。一个固定的高质量的新闻学实践教学基地完全可以克服上述弊病。通过和相关媒体合作建设一个长期、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新闻学专业可以弥补学校实验设备、实习场地、实习经费不足的缺口,为学生创造出更好的实训、实习条件。我们认为在新闻教育中也应提倡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走出一条适应中国国情、适应现代新闻教育要求的新路。应提倡新闻教育机构和新闻教育工作者走出校门,广泛联系新闻传播机构,采取多种形式同社会各界合作,创造出好的新闻教育条件。[3]
在基地进行的实践性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传播媒介的特点、规律和发展状况,体察媒体的经营、管理活动,也可以培养学生在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制作、管理和发行等方面的技能技巧。在基地内进行的实践教学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和融会贯通专业理论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有助于学生毕业后及时找到自己比较满意的工作,并且能够很快地适应工作和社会的需要。可以说,新闻学实践教学基地是新闻学专业学生实现从理论走向实践,从校园进入社会,从学业转向就业的一个重要阶梯。
二、在实践教学基地内实施的教学环节
新闻学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主要是基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新闻学合格人才的需要。学校和媒体可以共同利用基地进行实践教学、人才培养和媒介研究,实现媒体资源和学校资源优势互补。新闻学学生可以在基地内进行专业考察、专业实习、毕业论文写作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锻炼、提高专业技能、技巧。
(一)专业考察环节
学校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组织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到新闻学实践教学基地考察。学生现场了解、体验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经营管理、发行等新闻活动,明晰当今新闻事业的发展现状。专业考察是新闻学专业教学环节中反映、检验教学水平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新闻行业和新闻职业认同度的一种重要实践教学形式。当然,组织学生进行专业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新闻实践活动,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课堂内所学的理论知识。
(二)专业实习环节
专业实习是指新闻学专业学生在社会化新闻媒体参与实际新闻工作的一种实习模式,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有专业实习的环节。专业实习完全可以在实践教学基地内进行。在实践教学基地内进行专业实习时,学生需要全面了解新闻媒体的性质、特点及工作内容。在学校指导教师和媒体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新闻学专业学生亲自参与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经营、管理、发行等实际工作,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基地实习的新闻学专业学生要全面掌握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等业务技能,能够独立地、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任务,完成一定数量的署名作品。
(三)毕业论文环节
为满足新闻学专业的教学需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的新闻学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不断引向深入,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还必须重视毕业论文环节。毕业论文工作是专业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深化,也是检验实践教学成果的重要途径。新闻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可以在新闻学实践教学基地内撰写,把实践教学基地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基地所属媒体的特点及运营等方面的问题。当然,新闻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也可以在基地媒体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完成。
(四)毕业实习环节
毕业实习是新闻学专业学生在毕业前夕进行的一个主要培养就业能力的实习环节。毕业实习可以在新闻学实践教学基地内进行。毕业实习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考察媒体工作人员实际工作的情况,也可以让基地的媒体人事部门介绍如何培养和管理工作人员,还可以让媒体工作人员召开从业经验交流会。毕业实习有助于树立学生的专业意识和职业理念,培养学生的职业归属感,让学生感受新闻工作人员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态度,有助于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找到自己比较满意的工作,并且能够很快地适应工作和社会的需要。
三、新闻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主要内容
新闻学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应该以服务教学需要作为自己的立足点,要从满足教学需要的角度出发,针对专业特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科学、合理的基地建设内容。当然,为保证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基地的使用效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基地建设内容。一般而言,新闻学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应该包含如下内容: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原有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基于新闻学学生培养计划、教学大纲以及实践教学基地的现有设备和人员资源,设置更加合理可行的实践教学项目,构建与新闻学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专业考察-专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的多层次、多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服务。
(二)实行双导师制度
新闻学实践教学基地实行校内导师与媒体导师联合指导学生的双导师制度,学生根据自身的职业规划方向,双向选择校内导师和媒体导师各一名。为确保教学质量,每个校内导师与媒体导师所指导的学生人数不宜过多,一般不应该超过4人。实践教学基地要建立学生与双导师之间的联系手册,媒体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并联合评定学生的实践课程成绩。为了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基地应该具体规定学生跟随媒体导师实习的时间。一般来说,大一到大二学生每年跟随媒体导师在采写一线的实习时间不能少于1个月,大三学生每年跟随媒体导师在采写一线实习的时间不能少于3个月。
(三)搭建全媒体语境下学生的知识结构
依托新闻学实践教学基地,结合各类媒体对应用型新闻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参照媒体从业人员所必需的素质标准,搭建全媒体语境下学生的知识结构。通过在基地进行的多个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学生既了解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传播规律,又熟悉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传播规律。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电子摄像等知识模块要贯穿到在基地内进行的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之中。
(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学生能够在专业考察、专业实习、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媒体的资源和设备。媒体的领导、记者、编辑对学生进行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电子摄像等业务方面的指导,学生能够参加媒体的采访、编辑、评论、摄影、摄像等各项新闻活动,从而熟悉基本的新闻业务和新闻流程。如何发现新闻线索、如何判断新闻价值、如何用简洁文字将新闻事件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表现出来等能力,都进一步得到了锻炼和加强,为学生以后走向新闻工作岗位积累实践经验,做好心理上、知识上和技能上的准备。
(五)创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
新闻学实践教学基地以学生和媒体需求为出发点,创新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媒体工作人员全程参与学校的实践教学活动,学校的教师、学生也可利用各自的优势参与媒体的业务运营之中。学校教师、学生可以经常性地参加媒体的新闻策划会,为媒体的定位出谋划策,帮助媒体解决运营过程中的难题,一些学生的毕业论文也可以结合媒体的实际需要进行研究。通过基地的建设,媒体和学校都将得到实质性提升,最终实现校企双赢。
(六)建立具有示范作用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
新闻学专业论文范文 篇五
关键词:何微;新闻学;教育思想;论从史出;叙事和表意并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CN61-1487-(2016)04-2-0071-02
恩师何微先生如果还活着,就是百岁老人了。他1916年出生在山西祁县的一个中医世家,青年时期读完师范学校的历史科便在县城完小教历史课程。1937年徒步到延安,入抗大学习,一年后抗大毕业即从事新闻工作。此后半个世纪里,与新闻工作、新闻人才的教育培养结下了不解之缘。先生离开我们快20年了,但他从事新闻学专业教育、培养活动时的言传身教、音容笑貌,依然浮现在眼前,萦绕于脑际,回响在耳边,教我自新,催人奋进。
现将我所知的――何微先生的新闻学专业教育思想,粗略归纳,概述出来,虽难以深奥,但愿阅者能取舍论释、得仁见慧思矣。
何微先生生前一直坚持认为,新闻学是一门较为特殊的应用学科,必须实施比较科学的教学形式。据他看来,新闻学应归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这个大的学科门类,且应用性很强。新闻学专业的活动主要是公开地传递最新发生的事实信息。传递给谁呢?传递给可以知道、可能接受的人,是直接针对于人接受的工作,是直接做人的工作。文、史、哲等学科的作品,人通过阅读后的接受,一般说来总是潜移默化的;新闻学的作品,如新闻报道或新闻评论,登载出来,人通过阅读后的接受,反应强烈或冷淡,一般都比较直接,在头脑意识中或是在言谈举止上,受其影响或引导比较明显,即使接受者并非保持顺从心理,所产生的逆反心理也很突出。新闻学应用性强,在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中可以说是首当其冲。以往的许多新闻学系、学科或专业,设在综合性大学或政治学院、法政学院,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个道理就在于,新闻学也像政治学、法学那样,具有同样的应用性、实用性。因此,新闻学需要采用较为科学的教学形式。理论教学、知识传授、课堂讲解、教材阅读,当然是必须的,但形式过于单一,缺乏应用性的实际训练,难以提高新闻学的专业技能,不能使修学者兴趣广泛、新闻视野开阔,并不是比较科学的专业教学形式。他还批评某些高校的新闻学院、系或专业和某些单位所举办的新闻干部培训班,新闻学专业教学上形式不生动活泼,内容选择不精、不广泛,大多是就着教材照本宣科,不能引发学习兴趣。科学的教学形式,不是生搬硬套教材、讲解刻板或深奥得玄而又玄,也不是堆砌概念、排列知识。那种教法,学生似乎弄懂了、明白了,就是不会用。新闻科学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在从事新闻工作和开展新闻学专业教学、培养活动的近半个世纪的时日里,何微先生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观点和立场,认真审视和严格分析并积极推动新闻学的学科体系建设,直至20世纪末逝世前,自始至终毫不隐晦、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我们的新闻学的学科体系建设还根本没有完成,现在只是初步奠基,仍需发展、扩充和完善。不必说他在抗日战争、解放时期的新华社太岳分社、山西分社、华北总分社到部队去挑选有初中或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参加新闻工作、带他们采编新闻,也不必说建国初年他在新华社北京分社接纳被分派来的大学毕业生,教他们做记者、做编辑、写消息、改稿件(那时是“合署办公”,新华社的分社和人民日报社的记者站是“两块牌子,一班人马”,后来出名的女记者王金风从上海的大学毕业就报到在何微先生手下),单说1954年他作为北京分社社长应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学专业的邀请前去讲授“新闻业务”课程,建国后北大“新闻业务”课程的讲义就是以他的“第一讲:新闻导语”为开篇的。那时北大出版发行的报纸《北京大学日刊》还刊登过这些讲稿。
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经全是白发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报纸编辑学的教授郑兴东,应武汉大学新闻学系的邀请去作学术报告,见到发稀斑白的他,喊他“何老师,何微老师!”何微先生睁大眼晴、竟然不认识!“我是郑兴东,您教过我新闻写作课!”郑兴东教授只好大声解释(大声是怕何微先生耳背、听不见)。也就是之前或者之后,武大新闻学系请新华社副总编辑闵凡路去作学术讲座,第一次讲座题为《社会新闻的采写》,是为新闻学本科马上就毕业的学生、研究生、青年教师们讲的。两个小时的讲座,其中有半个小时讲新华社北京分社记者集体署名的通讯《当人们熟睡的时候》,是分社记者在零点前后北京的火车站、马路、医院、垃圾站等处采访的。这篇是新闻通讯的典范之作,以往读新闻学专业者都会找来阅读。我当时是何微先生指导的研究生,当然也就在听讲座者之列,坐在听讲的第一排。闵副总编讲座结束,话音刚止,我即上前跟闵凡路副总编说:“您讲的那篇通讯《当人们熟睡的时候》,有一位主要当事人现在就在这里。”闵很惊讶,忙问:“谁?那我倒要见一见!”我回答:“何微先生,是我的导师。他那时是新华社北京分社社长,谋划、分派记者、最后统稿、定稿、向总社发稿,都是他。总社在北京宣武门,分社在北兵马司胡同。对么?”不用说,改革开放的最初十年(20世纪80年代),范敬宜任《经济日报》总编辑时组织、分派各地记者夜半访车站、码头、医院、厕所等等,不能说与《当人们熟睡的时候》(20世纪50年代初期)如出一辙、直接仿效,但至少也有间接的或隐约的某些启发吧?何微先生的新闻采写实践和应邀在北大新闻学专业讲授“新闻业务”课程等活动,雄辩地证明了他积极地参与了新中国成立后对于新闻学学科体系建设的最初奠基。这是他应该在生前感到自豪、死后也含笑九泉的!可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次于内蒙古地区召开的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年会上,当一位高级别的这方面的负责人在发表讲话时夸口说“已经建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学的科学体系”时,何微先生倒不高兴了,摇摇头,很不以为然。回到武汉,何微先生还两次对我说:在新闻学的学科体系建设上,决不能信口开河,也不能人云亦云,要确确实实。在新闻报道上,“跟风”吃过不少亏、栽过多少跟头?在做学问、钻研学术上,夸海口,就是不老实、不科学。
1918年10月,北大成立新闻学研究会,校长蔡元培是会长,徐宝璜是副会长、导师,讲《新闻学大意》,理论嘛;另一位导师是邵飘萍,讲《新闻采集法》,业务嘛;稍后几年,戈公振在讲义基础上修订出版了《中国报学史》,历史嘛。这些在那时候都属“破天荒”之举!眼下哪所高校的新闻院、系、专业,还不是主要讲新闻理论、中外新闻史、新闻业务这三块?都过去七八十年了,还不是那“三大块”?我还记得,已近八十高龄的何微先生,把自己和我能找见的“新闻学”的书,都摆在一个大圆桌面上,每本书都用不同颜色的铅笔将目录文字打杠杠、画底纹短线,嘴上喃喃地说:“体系?不完全!”无独有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一家三口踏着冰雪在除夕那天去季羡林先生家,给季老祝贺春节。于寒喧之后,季老问我:“知道‘余心言’吗?读过署名‘余心言’的文章吗?批判开路,假、大、空,不实事求是啊!”看来,是真做学问的,是真学者,到老、至死,都强调实事求是,讲求科学!
何微先生说,新闻学发展到现在,并没有停止,还要向前发展。这个学科体系,就眼前来看,新闻学的理论、(中外)历史、业务(采、写、编、评、拍、录、摄、播、剪贴制作等)、传播、经营、管理、教育这些主要部分…好范文网 haoword.com…,才能构成一个学科体系,要照这样的体系培养新闻学的专业人才啊,那还差得远呢!他还说过,新闻信息作品要能顺利运载、传递出去,到达目的地,以往一家报馆至少要有采(集)访部,编辑(整理)部,经理(营)部三大部门。现在的新闻学院、系、专业、研究所,除了新闻采、编,经营等方面,讲了多少?又研究了多少?这难道还不能说明新闻学的学科体系不全?
何微先生积50年的新闻工作、带领并组建、培养新闻工作者队伍之经历或经验和教训,知晓新闻事业与社会上其他职业、行业一样,信服“业以人兴”这个道理。可是,新闻学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人文社会科学,新闻事业也须适应时势变化、适合于社会发展。正因为如此,他一贯主张新闻学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或培训,需要别门类、多层次和分阶段。1984年秋季学期刚刚开学,从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院长职位退居二线的何微先生,应邀到武汉大学讲授新闻学课程,就曾多次与武大的校长、教务长、新闻学系主任座谈,提出对新闻学专业教育、培养的建议,反复阐释自己的新闻学专业教育、培养或培训的主张。他以为,新闻学专业人才的养成,像新闻工作这项社会职业一样,比较特殊,有些人没学过新闻学专业,但从小就新鲜好奇、关心世务、注意新情况、新问题、新观点,并且经常发议论、写稿和投稿,这样日长天久了,也会把自己锻炼成记者、编辑,做新闻工作也会胜任愉快!这叫“未学自知”“无师自通”!这当然是极少数人,大多数还是要接受新闻学专业教育、培养或培训,然后才能做、才会去做新闻工作的。
针对做新闻工作要求对社会各行各业都有些熟悉、对以往和现在的许多学科知识都并不陌生之特点,何微先生很注重来学新闻学专业者应该有的必要的社会阅历,没有的则应该补上“社会经历”这一课。他显然是“有教无类”的虔诚信奉者和忠实执行者,但他并不看好“一碗饭吃到碗底”“一碗水喝见碗底”的人,即并不看好、也不主张一直从幼儿园、小学、中学读书,直接考入大学就读新闻学专业本科。他说,大学实行预科制,也有其好处、优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科读了,再去读本科,还要经过考核通过,才能读上本科。读预科期间,可以选择自己要读本科的专业,并为此而准备,不想读这个本科专业,还可以准备别的本科专业。一径读书上来考大学读新闻学专业本科,没出过学校门,没什么社会阅历,读新闻学专业肯定有些费劲,头一两年有些摸不着头脑,提不起兴趣。学习新闻学专业兴趣难以培养,这对受教育者没什么好的影响。所以,他向武大校长进言建议,开展多层次、到门类、复合型的新闻学专业教学模式,开办新闻干部专修科大专、从高中生毕业高考录取的新闻学专业本科、从大专毕业生或校内其他专业三年级后考试录取读新闻学本科(插班生制)、从大学毕业生中非新闻学专业者中考试录取读新闻学专业本科(双学位制),今后还要争取新闻学专业的硕士点、博士点,提高学历和学位的层次,招收研究生也宜学科交叉,也可实行高层次的“双学位制”。他的这些建议,被武大采纳、实行后,很见效果:干修生欧阳常林(84级,现任湖南省广播电视局副局长、湖南卫视台长),插班生刘海法(插入84级本科,现任经济日报社一家子报的社长)、赵铁骑(插入84级本科,现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李宏伟(插入85级,原在人民日报社,现任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严(插入85级,原在人民日报社,现任湖南省局长),显例很多,不胜枚举。
在何微先生看来,新闻学专业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求学生一毕业就 “水到渠成”,能在采写编评摄一线做起合格并且很优秀的新闻记者、新闻编辑来,是不可能的。在学校里的新闻学专业本科教育,还只是“入门”,毕业生只是抱了块新闻工作能“入门”的“入门砖”,这就是“入门靠师傅,修行在个人”!木匠、铁匠、箍桶匠、泥瓦匠的学徒,出师后为什么还围绕自己师傅的工地上做几年呢?没有声誉、难找见活路啊!新闻学专业也是这样,大学本科专业毕业,进入新闻单位工作,只是学堂课程教学结束了或暂告一段落了,这是新闻学专业教育的最初一步,下一阶段就是进入新闻单位后自学教育、单位所开展的专业教育和专业培养了。照何微先生的想法,要做合格且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入新闻学专业教育之前的基础教育是第一个阶段,入新闻学专业的学校课堂教育是第二个阶段,进入新闻单位后的专业岗位教育和培养是第三阶段。除了个人的不断努力、不懈进取以外,受这三个阶段的教育、培养或培训,循序前进,才能不断进步、成就事业啊!
何微先生还以为,新闻学专业的基础教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样重要,必须引起教育者尤其是教育领导人和教育管理者的足够重视、着力关注。就新闻学专业教育方面或过程来说,“基础教学”就好比是“进口”,关系到生源问题;“理论教学”就好比是“生产加工”,关系到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教育,即新闻学专业必备的理论修养、专业必需的知识掌握,都应该在理论教学上把好关,注重提高专业理论品质;实践教学就好比是“出口”,关系到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去向,能否找到专业对口或相近行业的合适岗位。强调“基础教学”,就是做新闻工作要有中、外语言文字和社会各行业的一般学识基础;注重“理论教学”,就是为做新闻工作来学习、研讨专业理论,了解中、外新闻事业的历史进程,掌握新闻工作实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特别注意“实践教学”,要求修学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能够把专业书本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办新闻业务紧密结合,直接转化并提升为做新闻工作的实际能力。
据何微先生介绍,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其一、二年级属于预科,就是母语的语言文字为主的教学,提高英语阅读、写作能力,当然还包括学一门或两门外国语;三、四年级这两年,就是在学院办的新闻媒介里做事,将新闻传播工作的一个环节做完、做熟了,再去做下个环节的工作;五、六年级为新闻专业最后两年,主要是新闻学专业的提高课程和研究课程的教学,要求在做会新闻工作后能够争取“优秀”。何先生说:“解放以前美国驻华大使兼任新闻学院、系领导的燕京大学新闻系,那时的毕业生,我见过,也曾接纳过毕业生来做新闻工作,学制是5年,能够用中、英文写作新闻稿件。我看,现在的研究生,能够用英文写出新闻稿的,很少见。过英语四级或六级,那是英语的水平考试;能用英文写或改写新闻稿件,那是专业外语水平的要求。然而,现在不说是用英语写,就是用汉语写,研究生毕业生也有不会写新闻评论、写不好新闻评论的。所以,在新闻学专业的教学上,至少从本科开始,就应该是基础教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三者并重。新闻工作是‘实战’,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采访不到新闻,写不好新闻报道稿件,配发不出新闻评论,那就等于是工厂生产的产品中出了‘废品’,只有送去废品收购站了。”
何微先生在指导研究生时,除研究生本人有过新闻工作经历者外,都非常关注研究生的专业实习环节。1988年夏,已是七十多岁的他,冒着酷暑,带着张海华(87级研究生)来到山西太原,找见山西日报社社长和总编辑,商量安排张海华在山西日报社实习半年。1990年,他又亲自联系、安排马续凤(89级研究生)到新华通讯社国内部农村组实习1年,并要求马续凤全面了解新华社农村报道改革10年的情况,为做硕士学位论文收集材料。
何微先生主张,新闻学专业的教学,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一样,必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或研究,主要在知识的逐渐积累。他坚定地认为,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的工作,不注意积累,就无异于在沙滩上盖高楼大厦,盖不起来,就是硬盖起来了也会倒塌或垮塌。他说,新闻工作规律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逐步认识、把握和遵循,不可违反。新闻工作规律,在新闻学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上,在所选用的教材和所写出的讲义中,或者是授课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出来或者是运用多媒体教学器材播映出来,一般都是用“原则”来概括、来表示、作为标识的。这些“原则”有:新闻工作的真实性原则,党性原则,新鲜性原则,群众性原则,公开性原则,接近性原则,趣味性(可读、可听、可视、可浏览)原则,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原则等等。“原则”是对新闻工作规律的概括、归纳和表述,在理论教学的课堂上要讲得清楚明白,让学生逐步认识、把握并在专业实践中注意遵循,绝对不可以违反规律。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新闻学专业论文新版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