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新课程改革论文精品多篇范文

(作者:ytm163时间:2023-10-27 21:20:41)

【摘要】农村小学新课程改革论文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农村小学新课程改革论文精品多篇

新课改体育教学论文 篇一

新课改下体育教学方法的转变

文/高 明

摘 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这样的教学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要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走近地理新课改论文 篇二

走近地理新课改论文

高中阶段的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知识积累已较厚实,认知能力比较强,思维比较活跃,情感世界比较丰富,我们的教学如果还局限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这一层面上显然是不够的,这既难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更难适应新的课程标准。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及反映地理科学的发展,适应生产生活的需要,就必须构建与此相适应的高中地理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同时也是构建高中理新课程的重要背景。

一、新课程体系下地理高考的基本内容和命题趋势

1.新课程体系下地理高考的基本内容。

高中地理新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其中共同必修课程共6学分,由“地理1”、“地理2”、“地理3”(各2学分,36学时)三个模块组成。这三个模块是递进关系,即必须先学“地理1”,再学“地理2”,后学“地理3”。三个模块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

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各2学分,36学时)七个模块组成。这些模块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等各个层面,选择的内容大都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现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并且有些选修模块的设置是以目前中学地理教学界的教学实践为依据,以高中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目的是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2.新课程体系下地理高考的命题趋势。

新地理高考仍将继续侧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试题设计将保持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突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突出人文精神。重点考查学生对地理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灵活运用和知识迁移能力,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淡化记忆性内容为主的考试。试题还将更加表现出地理学科独特的特点,地理图像要新颖,命题角度要更加科学,难度要逐渐下降。

二、新地理高考的评价体系和选拔标准

通过本人多年教学实践,根据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分析,高中地理新课程在学生学习评价中,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更注重基于理解基础上的应用。

2.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技能。地理技能包括:阅读、分析和运用地图、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进行地理观察和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收集、整理、分析、处理和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等方面的技能。

3.掌握和应用地理科学的'方法。地理学科是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门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地域性两个显著特点。在高中地理学科中,学生应掌握地理观察、区域分析与综合、地理比较等一般的方法。 4.全方位作好学生地理学习过程的评价。

三、必修课、选修课与高考的关系

从地理教育和地理高考的发展趋势看,地理必修课程仍将是地理高考的主要内容,因为高考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地理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的识记、理解、运用能力,而地理必修课程的三个模块,恰恰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

从地理教育和地理高考的新变化,当今地理高考试题的设计取材于实际,试题形式新颖、设问灵活、切中时弊,鼓励学生用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原则和规律观察、分析阐释和评价当今我国和世界的焦点问题、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体现时代气息,反映地理学研究与发展的动态,鼓励以创新性思维分析、解决地理学与社会经济、人文观念发展之间存在的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而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的七个模块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等各个层面,选择的内容大都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现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并且有些选修模块的设置是以目前中学地理教学界的教学实践为依据,以高中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目的是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综上所述,不管是地理必修课程,还是地理选修课程,其课程要求与当今地理高考的命题趋势,都是不相悖的。

四、全面发展、特长发展与高考的关系

高中地理课程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的三个模块,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让每一个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让每一个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引导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选修课程的七个模块,是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五、新高考与旧高考的关系

过去的高考模式把素质教育与升学对立起来了,所以诞生出“应试教育”这一教育怪胎。新课程的实施必然导致高考制度也随之变革以适应新课程,否则,难以实现新课改的目标。所以,高考制度的变革势在必行。新课程对高考制度的变革将起促进和推动作用,而高考制度的变革又会将新课改引向深入。我们在进行高考制度变革时必须与新课程改革一致起来,使之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有利于高校扩大办学自主权。

考虑到高考模式的延续性,实施新课程后的高考科目设置仍然是“3+X”模式,其中的X就包括地理学科。当前的“3+x”方案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作为“x”的地理学科只有选择文科倾向的学生才能学到。这就要求其中“X”的含义要随着新课程的理念和课程结构赋予新的含义,实行新的“3+x”,其中的x包括所有学科,地理作为x中的一科。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特点和优势选择教育,而不是让教育选择人,有利于学生加强学习自控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使越来越多的学生逐步从“要我学习”转变为“我要学习”,真正实现学生朝着全面、健康、生动活泼的方向发展,成为富有个性、富有创造性、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反思语文新课改论文 篇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内容也变得开放、灵活起来,教学手段开始先进、多样,学生也有了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然而在新旧教学模式交替变革的过程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深感到一些矫枉过正的倾向,出现了一些有悖于新课改的“变异”现象。

“种他人田,荒自家园”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但在实践中“,荒自家园”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如一位教师在教古诗《赠汪伦》时,让学生表演当时的情境,喜欢绘画的可以绘制图画,喜欢音乐的到电脑中点击表现送别的乐曲,最后全班合唱《朋友啊朋友》。这堂课看上去热热闹闹,但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收获甚微,只是在教学形式上追求花样多,这就把语文课异化成各科杂烩的综合课。

“假民主、假自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在很多教师眼里就以为是新课改的唯一标志,似乎无之便不是新课程。于是,分组、交流、讨论,“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喜欢说哪个就说哪个”等形式充斥着整个课堂,贯穿始终。有的教师不管“问题”的难度如何,是否有谈论的价值,一律交由学生讨论解决,课堂气氛倒是“活跃”了,但效果如何?还值得商榷。诚然,学生中不乏个别很有见地的发言,但更多的是人云亦云,随声附和,教师却常常是缄默不语。我想,语文新课改的本意决不是把教师的“一言堂”改成学生的“一言堂”。

“作秀”时下许多的语文公开课一般都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一些示范课、研讨课当然更不例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斥其间,犹如一场高科技产品展示会。兼声、形、画于一身的电脑课件美轮美奂,热闹非凡,授课者心满意足,听课者大饱眼福。教师在课堂上千方百计引导学生按部就班,颇有“请君入瓮”之嫌。一些对课件操作不是十分熟悉的教师,为避免电脑“发脾气”,只得小心翼翼地操作,全神贯注地呵护。公开课教学变成了事倍功半的作秀课。如此这般,如何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新课改名片下的“放羊式”为了体现自主学习的新理念,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有的教师悄悄地退出教学的主导地位。为了让学生自主,教师没了主见,教学无主次,不能正确把握教材的价值取向。有的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有的跟在学生的后面,对学生百依百顺,有的甚至退出了教学的舞台,成了一名旁观者,把自主学习异化为放任自流,我名之为新课改名义下的“放羊式”教学。

“新瓶装旧酒”在周考、月考、单元考、过关考、期中考、期末考、中考、高考的重压之下,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依然故我,喊新课程,使老方法,拼时间拼精力,实施“填鸭式”教学,搞“题海战术”,强调死记硬背,追求短期“分”效,急功近利,穿新鞋,走老路。长此以往,语文是否又要遭来第二次“误尽苍生”的骂名?

“满汉全席筵”《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课程的开放、教材的开放和重新整合。提倡课堂教学既要立足教材又要向课外延伸。据此,不少课堂教学形式多样:既有自主学习,又有合作讨论;既有图片展示,又有课本剧表演等。一项项的活动犹如满汉全席般,被一盆盆、一盘盘地往上端。可怜的课文被弃之一旁,宝贵的时间在热热闹闹中被消磨。

“表演”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有着太多的疑问,存在着太多的问题需要研究,需要解决。然而,在教研课中,笔者看到的却是一节又一节“完美”的课。为了不出“问题”,只好全教研组一起出谋划策,集众人之力备好一节课,然后在不同的班里多次试教,把可能出现的问题一一解决,等到上课时,一切都是那么的完美。许多教研课中看似生成了很多问题,实则上课的教师早已滚瓜烂熟。一个问题刚提出来,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完美地解决。在一次教研课上,有个学生对“愚公移山”提出不同的看法及对策,但在评课时我们却发现该生座位里有一份详细的答案。

这样的教研课,我们看到的只是无聊的表演,没有创造性的交流。一个经过多次演练的“表演课”也就掩盖了现实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这样的语文课堂是对新课程的简单模仿、机械照搬;这样的语文教师是对新课程理念的曲解,是被所谓“课改”的气氛所左右,以至于尚未思考便“吞下”,没有真正理解内化新理念而有效落实到教学行为上。

我觉得,教师要避免新课改中的“变异”现象,要履行“三问”。

首先,问自己教师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要坚持“课前问”,就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多向自己发问,例如,“这节语文课我想教学生什么?”“应该怎样上这堂课?“”还可以怎样上这堂课?”三思而行,定能提高课堂效率。还要坚持“课中问”,就是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对课堂中发生的出乎意料的问题扪心自问,及时调控教学策略。这样,可以克服教学预设带来的机械呆板的弊病,让语文课堂教学随时产生智慧的火花,充满生机与活力。再要坚持“课后问”,就是在语文课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反省、反思本节课的效果,着重反思课堂中出乎意料的创造性收获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等两方面的问题,便于今后教学扬长避短。

其次,问学生教师要询问学生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意见,包括学生的现有学习语文水平、听课的情绪、学习的效果、学习的困惑、需要教师怎样教学的愿望等,这样便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方式可以兼顾个体,注重教学的多样化,尽最大可能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当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教学过程,对待学生幼稚的意见,教师不要简单适从,要善于倾听意见,去伪存真,否则,反而会降低教学绩效。

最后,问同行教师应倾听语文同行和业务领导对所听或所了解到的有关自己课堂教学情况的意见,这是站在专家角度提出的观点,这种意见科学性强,便于自己长善救失,有利于教师很好地改进教学工作。这种方式要求教师要有谦虚的品德,使同行愿意给你提看法,让大家坦诚交流,这种意见的含金量较高,教师要从善如流,为我所用。

总之,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一刻也不能停下改革的步伐。面对如火如荼的新课程改革浪潮,语文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思想,构建一套新的教学理念,转变角色,树立服务意识,努力发挥促进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作用,优化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同时,我们语文教师要在紧张的工作中,在新课改大潮的热情中,不妨随时静下来,想一想,问一问,总结成败得失经验教训,增加自己的思考意识,锻炼自我反思能力。一定要深入领会语文新课改的精髓,确实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一生,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力求灵活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使自己具有更多的创造新形式、新内容的空间,从而告别“华而不实”,实现既“活”又“实”的语文新课改教学。

新课改论文 篇四

新课改论文

当前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推行新课程的主要场所还是课堂教学,而数学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开发学生创新能力上,有它不要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一名初中数学老师,目前面对这样两个现象:一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两级分化比小学阶段更为严重,后进生比例越来越大,学习效果越来越差,学生学习效果亟待提高;二是课堂教学变成了活动宣传片,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常出现的“调子很高,也很热闹,但和者甚少”的现象,常让老师有一种“知音难觅”的遗憾味道。

所以,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如果确实是在想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确实是在想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办法,那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学会教学反思,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学艺术。通过数学课堂教学的经验,我认为数学教学反思,主要包括以下两大方面:

一、培养学生对“学”的反思

会解决问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培养学生把解决问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解决题后进行反思的习惯,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对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有作积极的作用。培养学生对解决问题后的反思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反思所解问题的结构特征和解决过程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比如在完成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举例”的5个例题后,启发学生对5个题目的解题过程进行类比性反思,出示反思题目:请同学们再看看例题的解题过程,特别要注意在这些过程中相同方法的归纳概括,通过类比反思你能发现什么?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发现这几个题目表面虽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却有如下几点相同:⑴它们都有一个实际问题作背景;⑵都用到了方程的知识;⑶都用到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⑷都用到了几何知识。在此基础上老师说:老师通过解这几个题的过程获得的反思与同学们相似,我的反思结论是它们都运用了同一个解题思维策略或同一个解题模式,就是实际问题几何化,几何问题方程化,而列方程的根据正好是刚学过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这样就把几个例题的思考过程和解题过程统一成了下列模式(板书,并解释每个箭头的意义)通过对5个例题解题后的反思,学生对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了,并对反思的对象和方法有了一些体会。

(二)培养学生反思所解问题的结论,并在反思过程中形成新的知识组块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并促进知识的迁移,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例如:有这样一个问题:如图:AD是△ABC的高,AE是△ABC外接圆的直径。求证:ABAC=AEAD。在解完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对题目本质特征进行反思,发现此题的圆可以不画出来,因为任意三角形都有外接圆,其外接圆的直径则是客观存在的。直径的位置不一定要画在如图的位置,只要有三角形外接圆的直径出现,就应该有上述结论。通过对题目本质的领悟,再用自己的语言对习题进行概述就得到了“任意三角形的两边、第三边上的高,和它外接圆直径四个量中任知其中三个,就可以求得第四个”,通过对“三角形两边的积等于外接圆直径和第三边上的高的积”的反思,学生形成了求任意三角形外接圆直径的一种特殊方法性的知识组块,所以在一次公开课上,我口述完“已知三角形两边分别是3、6,第三边上的高为2,求三角形外接圆的直径”时,学生就能脱口说出正确答案是“9”,达到了促进了知识的正向迁移,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每捷性,提高了学生学习效果。

(三)培养学生反思作业的解题过程,并作为作业之后的一个反思栏。

这样能提高学生思维的批判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比如:孙静同学在解完“梯形ABCD中,点E是腰AB上一点,在腰CD上求作一点F,使CF:FD = BE:EA”之后在作业的反思栏内写道:“老师,如果E点在底边上,如何在另一底上找到F,我有一种方法,不知对否?作法,1. 连结AC; 2. 作EO // DC交AC于O; 3. 作OF // AB交BC于F。 AE:ED = BF:FC。”同时,另一位学生李晓勇在作业本中提出同样的问题,写道:“如果,在梯形ABCD中,点E是底边上一点,那么在另一底边找一点F,使AE:ED = BF:FC,应怎样找?”两位学生对同一个题目,提出了相同的问题,前者解决了问题,但不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问题,后者虽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能准确的描述问题,两位学生都良好的运用了直觉思维,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能力,我及时公布了两位的猜想,并鼓励他们的这种主动猜想的创新精神。公布之后,同学们反映强烈,并进行了的讨论,讨论中同学们思维得更加深刻,问题也得到了引伸,方法也出现了多种。第二天作业本交上来了,王梁同学对在讨论中提出的新方法给出了证明,他写道:“今天李晓勇说,已知梯形ABCD,E是底边的一点,延长腰交于F,连结EA交AB与G就是昨天孙静要找的点。我觉得他说的是对的;证明如下:(证明略)”我也即时公布了这位学生提供的对李晓勇发现的证明,并说,王梁同学能想到这种方法,正如他在反思中所说,是他对解过问题的反思在这里起了作用,因为作题时作了深刻反思,从而对做过的题目有深刻的印象,自然很容易想到这种方法,因此,同学们应向他学习,解题以后要养成习惯,多作反思。接下来的几天中,都有同学围绕着这个问题继续思考,并且有的同学还将此问题作了进一步引伸,如胡勇在反思中写道:“任意多边形,知道一边上一点,就可以由李晓勇方法,在其它任一边上找到一点,使与分得的线段的比等于这点分得的这边上的两条线段的比,只要先把多边形变成三角形后就行。对吗?”我批语道:“你已推广了李晓勇命题,很好,且你是对的,请试一试能不能给出证明”。

鼓励学生结合解题后的反思,提出问题,并将其指定为反思内容之一,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能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情境,还能培养学生不断探索的精神,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保护和培养。这对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显”是十分有益的。通过解题后对习题特征进行反思,用自己的语言或数学语言对习题进行重新概述,培养思维的批判性,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通过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提示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而深入地思考问题,解完题后经常通过反思题目的特征,加深对题目本质的领悟,从而获得一系列的思维成果,积累属于个人的知识组块,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批判性,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二、强化教师对“教”的反思

教师要加强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进而完善教师教学艺术。教师对“教”的反思具体如下:

(一)教学活动前的反思即备课阶段的反思

从目前教师备课的现状看,主要有两种不良倾向:一是照搬现成的教案,以他人的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不考虑学生实际;二是有些老教师备课时过分依赖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不注重反思自己的经验,凭原有的经验设计教学。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在于老师的“懒”。要克服这些问题,教师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对新的教育理念进行反思,对学生现在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对现在的教学条件进行反思,对现在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进行反思,从而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过去经验、教训和现在教育理念、教学条件反思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为自己的课堂教学做好准备。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二)在教学过程中反思

一是反思学习内容是否得到充分的展示,还需要在哪方面进行补充,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对话和合作是否充分。课堂活跃不等于教学设计合理。有的教师设计活动一个接一个,学生积极踊跃地参加,课堂上热闹非凡,一派繁荣景象。但要问每个活动景象的用意,每个活动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时,有的教师竟说不出个所以然,存在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因此,教师必须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教学设计。二是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用所有学生,是否还有学生不适应,怎么引起学生参与教学。课堂回答问题活跃不等于思维活跃,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从而保持课堂张力。三是反思自己对知识的准备和课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是否合理。特别在导入新课时,要设法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学生只有经过了思考,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进入他们的头脑。同时,教师也应清楚地认识到提倡教学民主不等于不要教学秩序。有时,在课堂上学生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个个争先恐后发言,课堂秩序较为混乱,教师怕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不敢进行有效管理,课堂的有效时间被白白地浪费掉了。因此,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时,也应妥善地加以管理,使课堂教学秩序有利于教师“教”和学生的“学”,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并加强学生合理表达自己观点的训练。

(三)教学实践活动后的反思

教师课后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思考性的概括,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表现及教学的成败进行梳理,教学的结果如何?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是否学会了学习?因为“教会”不只是提供给学生某种学习方法,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程序去学习,而且应设法让学生多体会和感悟,引导学生总结对他们自己适宜的学习方法,经过自己感悟出来的方法对学习者来说才是管用的、好用。

初中数学新课改论文 篇五

初中数学新课改论文

学数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获取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理解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指出“应改变国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根据这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就改变学生地位做了一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一、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确保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

新课改中极其重要的一个要求便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三方面的发展变化。就数学学科的学习而言,学生一旦掌握了其中的要领,便可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强化自己学习动机。因此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知识。

真正明白这点后,我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就格外留心,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和梯度来选用教学方法,努力创建一种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畅所欲言,并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索活动和实际操作中去。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渐渐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

二、增强学科知识的实用性,将理论联系实际,变单纯的”学数学”为积极的“用数学”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学数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获取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理解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然而,这种数学应用意识的建立和发展在我们国家还是相对落后的。多数数学课堂上往往忽略数学的实际来源和具体应用。

这就对所有的数学任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能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及实际生活情况等,精心创设恰当的情境,以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走下讲台,将传统的“权威教学”变成双向的“共同探讨”

同样地,新课改中所倡导的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也对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教师在课堂中传统的居高临下的地位遭受质疑,相反地,人们越来越喜欢一种新式平等的师生关系。过去那种由教师控制教学细节与走向的课堂,逐渐被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学习模式所取代。教师的传统职能——传递、训导、教育等逐渐消失。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的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互通来维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他们真正投身到数学学习中。

新课改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论文 篇六

一、研读文本,把握主题

对于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把握也并不是那么简单,有的课文比较明显,一眼就能看出其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而有的课文思想感情的表现很隐晦,需要根据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当时的情感态度才能深入领会。所以,要想上好语文课,教师就要先具备研读文本、把握主题的能力,以为学生深入领会文章内涵打好基础。

二、明确目标,精心设计

教学目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向。语文课堂中如果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就相当于明确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任务,就能使教师教得游刃有余、学生学得自然放松,特别是学生在课堂上有了方向,就会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有针对性地学习。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会合作得很轻松、愉快,课堂教学效果也会很好。在确定好教学目标以后,教师就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精心设计教案,从而使课堂教学能够有序进行。课堂设计离不开对文本的准确把握和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样语文教学才不至于偏离方向。例如,在教学《孔乙己》这篇课文时,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学生刚开始学比较陌生,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入手。我经过多方面、多角度研究课文内容,根据课文内容制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一是掌握文章的生字、生词,使学生能够积累运用;二是根据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线索脉络;三是学习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学会运用这种手法来描写人物;四是深刻领会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体味情感背后的深刻背景。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再分层次设计课堂结构,使学生在明确的方向下、严格的结构层次中完成了教学任务。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必要严格按照预先设定的教学方针去实行,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出发,随时调整教学目标和设计方案,从而使语文课堂充满科学性。

三、推敲词句,品味语言

推敲文章的'语言,领会语言背后的情感是语文教学的关键一环。因为语言是组织文章的重要因素,是表现文章情感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只有懂得欣赏文章语言的魅力,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那么,教师应通过什么方法去引导学生体会语言呢?我们知道词语的内涵不能孤立地去理解,必须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把握,因此,要想能够准确体味字词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就必须先领会字词所在句子的含义,更深入地说即是要先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那么,如何去体会呢?首先,学会读。我们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有读的多了,才能正确把握语句在文章中的内涵,领会其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其次,定位,即定位词句的类型。通常来说,词句有以下几种类型:通过修辞手法来表达含义;通过词语的色彩来表达情感;通过具体的动词修饰来体现思想。要想真正去体味词句的含义,就要通过词句的类型来识别定位,找到分析词句的切入点。

四、在语文教学中及时渗透作文训练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运用,即学生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能够运用语文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作文训练就是运用语文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但语文能力的提升并不是靠上一两节作文课就能实现的,还要靠平时语文课堂的训练。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文章都是经典的范文,不仅在思想情感上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在写作技巧、表达方式上都是学生学习的良好范例。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把作文训练及时渗透进去,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使其能够为自己所用,进而提高自身写作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广大语文教师应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不断探索和改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新课改高中英语教学论文 篇七

新课改高中英语教学论文

新课改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周静

摘 要:在新课程的要求下,高中英语需要深入的改革,教师应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并对高中英语进行深刻的探索,整合教学资源,探索如何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实践;教学方法

随着社会发展,教学理念正在不断地更新着。在时代潮流下,高中英语教师应该摒弃老旧的教学模式,学习外语教学的新理念,转变教师对于学生以及教材的观念,新课改要求英语教师打破以往墨守成规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针对高中英语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做出的几点意见:

一、透彻分析改革的目的

国家之所以对教育进行改革,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出更好的教育制度。以往,陈旧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实践能力很弱,却有很强的应试能力。因此,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学生实践活动的重视是非常重要的,要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而不是单一的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当前,时代的高速发展要求人才具有创新精神,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新课改下高中英语教学的实践

1.成立教学小组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需要教师有一个良好的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法是成功教学的一半。因此,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就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之间可以成立教学小组,小组与小组相互学习,互相探讨各自的教学经验,以探索出更能调动学生求知欲的学习方法。

在进行小组教学方法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应以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自行思考,从以往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探究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方法产生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在小组教学方法研究时提出来,各个小组互相探讨,以研究出更好的。方法。

2.成立学习小组

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面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情况,班里应成立学习小组,互相学习。各个小组人数不易太多,否则并不能达到学生共同提高的目的,若小组人数过少,则不能进行互相探讨,也无法良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教师,应适当地安排小组人数,让其一方面支持小组的探究活动,另一方面也能够达到学生共同提高的目的。

若在学习时发现问题,教师应以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组内讨论,利用组内探讨的方式来解决发现的问题,若学生并不能良好地解决问题,教师则应该帮助学生解决,这种小组学习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狠抓薄弱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而学生自己也常常会感觉到自己在某一方面存在薄弱,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针对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利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升能力,狠抓薄弱环节。

学生在一方面的缺陷会影响其整体成绩,这就要求教师利用正确的方法来弥补学生的不足。例如,听力是英语中颇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这往往会成为学生学习英语时的薄弱环节,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天按时练习听力,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来达到效果。或者边听边写,好的听写练习能够起到更良好的效果。有的学生存在着词汇量匮乏的缺点,词汇是学习英语的基础,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利用组内听写的方法考察学生的词汇量,然后针对学生的整体水平进行训练。

三、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1.积极发现实践中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要发现问题,就需要用实践,所以重要的不是有没有问题,而是是否可以发现问题。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就是对教师的考察和测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难免会出现林林总总的问题,在面对这些问题时,教师应及时找到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一些教师常常会在上课时面对这种情况:并不能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好奇心。虽然国家颁布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但学生还并没有适应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在课堂中也很难配合教师。另外也会有这种情况发生:教师的教学方法并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或者是分组学习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些问题都需要积极面对,经过总结和探讨,采取恰当的方式及时解决。

2.深入探究并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学生要学会自主探究学习,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的正确引导能够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而如何正确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是新的教育制度下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与交流,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还能够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感情,让教师能够更为深入地了解学生,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这样,学生就会敢于评价教师,对于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不足予以指出。教师则可以利用学生的评价来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加强对于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的探究。

四、新课改背景下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索

1.高中英语教学要真正体现出新的教学理念

在新课程英语教学改革的背景下,要求高中英语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新课改要求教师除了要重视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意外,还要关注学生的整体素质,要改变学生的学方式,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培养其实践能力。

以往,传统的教学只强调对英语知识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的其他素质。因此新课改要求学生是教学的主题,要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获得积极的人生观。“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得有效的学习效率、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发展学生的各项素质,做到全面发展。

2.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以完成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调整自身的教学观念,加强自身对于教育心理学等知识的学习。应正确理解教材,处理好自己与其他教学资源的关系,以正确的方式取舍教材。英语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英语知识和技能,还应该引导学生如何做人,要让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新课程要求高中英语更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开发,因此,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技能,还应该教给他们自主学习、自主探讨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优化教学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方式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应转变观念,摒弃老旧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观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利用多种方法为学生服务,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新课改的成功。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探索要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所在。

总而言之,培养当代学生的自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来讲,语言学习必然存在着困难,因此,教师更应该探索出合适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让学生拥有自我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拥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参考文献:

[1]刘道义。中小学英语教育发展进程中的问题和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

[2]李广才。对农村初中英语教育的思考[J].华章,2009(2)。

[3]沐正芳。体验式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

[4]范伟。实施新课程小学生英语学习评价实验研究的思考与建议[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5)。

[5]刘道义。新高中英语教材教法的继承与创新[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5)。

指导老师:刘慧

(作者单位 吉林师范大学)

地理新课改课题论文 篇八

地理新课改课题论文

地理课题论文 强化地理板书设计,有助于实施直观教学

海南华侨中学地理组   吴九超

在新课改实践中,强化板书设计,是实→www.haoword.com←施中学地理课堂“有效教学”、进行直观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

敞言“板书”,无外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专门在课堂黑板上标写的“黑板字”;一是指为教学内容而归纳构置的“板书设计”。本文主要谈后者。

一堂高水平的课,往往能做到让没听课的人也能从板书设计中了解到教者的实力,得到启迪。字写得怎么样,板书整体布局如何,完全可以从中窥探到教者的教学基本功和思维能力。

因而,板书设计是教师组织课堂形象、直观教学的必要手段,教学内容是什么,如何组织课堂教学,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实了那些地理知识,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都可在板书中一一得以体现。

从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板书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板书设计应力求简单精练,要言不繁。板书对完成课堂教学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依据。地理教材信息量大、图片详尽,不可能也不必要全盘照搬到黑板或屏幕上,这就要求教者对教材进行高度提炼,用最简洁的文字或符号概括教材最本质的内容,力求条清屡析,简明扼要,让学生一目了然上课的重点、难点。

二、板书设计应根据学科特点而定。地理虽然是门“副”科,但同样具有其他学科将知识教育、思想教育、美育教育和能力培养相结合的特征。地理教材中纵横交错的“知识网”,不乏有抽象的概念等,往往让人有琐碎之感。这就要求教者必须具备驾驭教材的能力,精心设计板书。从而有效引导学生掌握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逻辑关系,使学生觉得纲举目张,条理分明。

三、板书设计须讲究直观性原则。在新课程实施中,直观教学是最常见、最实效的教学手段之一。板书重在让学生“看”懂,发挥视觉功能,过目不忘,这样既能使形象直接进入大脑,又能有效的激活大脑,使学生更加聪明,何乐而不为?

那究竟如何进行板书设计呢?这恐怕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不外抓住以下几点实施:

1、深钻教材,理清层次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依据和准绳,层次分明的知识体系是谆谆善教的保证。如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的第一节《中国的地形》一课,课标要求2课时授完。而第一课时中“地势西高东低”是关键,讲课时应根据“地势”这一术语的。抽象性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地势”划分为“概念”、“特点”、“形状”和“作用”四个层次进行教授。做到让学生心里有“纲”,便于识记。

2、抓住“两突”,重点设计(本网网 )

“两突”是指重点突出、难点突破,避免捡了芝麻丢西瓜。又如《中国的地形》一课,我们大可必在“地势”已划分为四个层次阐述的基础上,将“地势西高东低”和“呈三级阶梯状分布”列为重点讲述,重点板书;其中“呈三级阶梯状分布”又可作为难点突破。这样有的放矢的教学,犹如好钢用在刀刃上,效果明显。

3、针对学生,有的放矢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的一种双边活动。课堂教学离不开学生这一主体。学生的吸收能力和素质状况,是决定板书简繁取舍的重要因素。又像《中国的地形》一课,对于“山脉纵横交错”部分众多山名的讲述,如一般的山脉我们只要引领学生在课本插图上用符号标记出来明白即可,避免了板书的烦琐。

4、作好小结,力求完整

课堂教学小结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结果。恰到好处的小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再以《中国的地形》一课为例,在综合学习“地势的特点”、“山脉纵横分布”和“地形类型多样”内容之后,最后以中国地形特点为“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复杂多样”作为全课小结。至此,黑板上便留下了完整、清晰的板书设计(附后)。

在新课改中,好的板书设计应匠心独运,不落俗套。它既能提纲挈领起着辅助落实“双基”和三维目标的示现作用,也能便于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轻松接受上地理知识的熏陶,更是不失实施地理课堂“有效教学”、进行直观教学的重要途径。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

新课改体育教学论文 篇九

新课改体育教学论文

新课改体育教学论文

摘 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这样的教学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要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关键词:新课改;体育教学;教学方法

新课标下体育教学要求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向我们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体育教师,应认真学习领悟新课改的精神,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健康为目的,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加大课程内容选择与教学灵活性,实现由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的转变,改变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状况,让每一名学生从体育学习中受益。如何将体育课程标准落实到实处,使新课程标准的思想理念及本质内涵真正贯彻到体育教学实践中。作为一名中学体育教师,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和新课程的要求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中对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提出了以下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年龄性别特征;运动形式活泼,能激发学习兴趣;具有健身性、知识性和科学性;对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有较强的实效性;简单易于掌握。这样体育教师对教学内容有了自主选择的空间,同时也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校场地器材情况对教材进行认真研究加工,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身体、心理特点,同时教师要多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喜欢才能全身心投入学习,也可以把本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到课堂中,从而形成校园特色活动,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兴趣,又可以高效完成教学目标。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

多年来流行着“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说法,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体育课内容陈旧而枯燥”“体育课上自主活动时间少缺乏激情”,还有缺少个性发展、统一僵化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模式等,与学生在社会上所看到的形形色色的、充满激情色彩的体育形成极大的反差。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持旺盛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尽量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给学生留出自主练习的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练习项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练习的趣味性和娱乐性,不断变化练习方式,使学生的练习不再枯燥无味,组织一些小组协作比赛,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使学生在激烈的比赛中,运用自己的技术技能、智慧和毅力去战胜自我、战胜对手,品尝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

三、转变观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家第斯多德曾经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教师“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做体育课堂教学的引导者,“不要一味地命令学生怎样去做,而应该引导学生融入课堂自主学习”。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民主。新课程把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放在重要的地位,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注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持续性。初中学生由于身心发育、年龄、家庭遗传等的差异,学生个体身体素质差异很大,而传统体育强调统一,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标准,统一的上课,造成对一部分学生身心的较大损害,而新课程则强调在教材允许的范围内,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以完全成为体育课的主人,这样不仅仅能调动他们去创新、去实践,还能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体育课的甘甜,使其终身受益,调动其积极性,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四、师生共同融入体育活动中,提高体育教学高效性

传统的体育理论认为师生之间是命令与服从,教师神情严肃,不容置疑,这样学生言听计从,根本就谈不上快乐而言。我认为体育教学是双向双边师生共同完成的一项复杂活动。体育教师掌握着教学的方向、进度和内容。在体育课中学生们即使有了轻松愉快的。音乐和丰富有趣的游戏,教师不参与活动,只是让学生活动,这样的游戏毫无生机,学生玩一会儿就毫无兴趣,只有师生融入一起,在教师的指导下一起游戏,才会带动课堂气氛,更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师生共同参与活动是学生快乐体育的桥梁。

五、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形成积极的课堂环境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基础,而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很多教师始终认为学生只是“学”的主体,而自己则是“教”的主体,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订者和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者。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学生是教学主体,教师学生应该是平等的关系,在人际交往中,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要主动接近学生,设身处地地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体验他们的内心感受,善于转变角色,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处理问题,拉近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只有这样才能使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反思,大胆创新,紧紧围绕促进学生身心、社会适应和素质等方面的发展需要改进体育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们体育教师要改变观念、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运用新的有用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从而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我相信,只要我们通过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将新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刘利锋,阮利民。对体育创新教育课程方案的几点建议[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05)。

[2]陈海玲。新课标下体育教学的一些探索[J].考试周刊,(29)。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农村小学新课程改革论文精品多篇范文。

word该篇农村小学新课程改革论文精品多篇范文,全文共有19293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农村小学新课程改革论文精品多篇.doc》
农村小学新课程改革论文精品多篇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