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间艺术论文通用多篇范文

(作者:小颗聪时间:2023-11-06 14:40:14)

概述:传统民间艺术论文通用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传统民间艺术论文通用多篇

传统民间艺术论文范文 篇一

关键词:东北民间艺术;形式;保护

东北民间艺术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对民族文化发展和艺术创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对民间艺术的保护势在必行。

一、东北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

(一)冰灯雪雕艺术

冰灯雪雕艺术是东北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艺术形式的突出特点就是材料使用的特殊性,主要是以雪、冰为主,配有木材、金属和点灯为装饰,从而使冰雕具有梦影幻生,晶莹剔透的特点,从而使冰雕呈现出一种敦厚朴实之美,冰雕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造型独特,为了体现冰雕的美,造型各异,有圆雕、有立体雕、有透雕、有浮雕等,对刀痕刻迹、工具使用都非常讲究,体现了良好的审美价值。

(二)二人转

二人转又称蹦蹦、双玩艺,也可以称之为春歌、风柳、东北地方戏等,它是东北民间艺术的重要方面,属于中国走唱类形式,主要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流行。二人转根植于东北民间文化,在的表演台词中总带有一些俗色酸、乡村特色。

(三)桦树皮文化

桦树皮文化是东北民间艺术的重要方面,这种文化形式主要集中在鄂伦春、鄂温克、赫哲等少数民族中,这几个民族都是生活在茫茫的桦树林中,他们根据生活需要,通过桦树皮制作了各种制品,主要有帽子、鞋子、背篓、水桶、水盆、婴儿车、针线盒等,这些器物上都雕刻有丰富的图案,做工精细,堪称艺术精品。从民族文化的角度看,桦树皮文化在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意义重大。

(四)鱼皮文化

赫哲族是鱼皮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典范,此民族生活在三江平原之上,族人主要以捕鱼为生,这也奠定了鱼皮文化的发展。鱼不仅可以保证民族人民的食用,同时也可以用鱼皮做鱼皮窗户、鱼皮窝棚、鱼皮船帆、鱼皮门帘、鱼皮包袱、鱼皮球、鱼皮护身符等各种形式,赫哲族是唯一把鱼皮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民族,从而形成了赫哲族独有的文化特征。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以鱼皮为原料的各类生活用品及小装饰品也相继问世,也体现了鱼皮文化的快速发展。

二、东北民间艺术的保护措施

(一)加快对东北民间艺术的重视

首先,要在群众中普及关于民间艺术的东西,让大家能够有机会了解它们,走进它们,然后才能发自内心的保护它们。其次,要拓展民间艺术品的商业渠道,制作出更多更精良的东西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唤醒人们的保护意识。最后,还要对老艺人关心呵护,开办相关的培训班来为下一代艺术家们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不至于让珍贵而稀少的民间艺术永久消失。通过强化公众对民间艺术的重视,不断弘扬民间艺术,努力使民间艺术走出国门,为国争光,为民族文化和建设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实现民间艺术的产业化

传统民间艺术中也含有经济因素,传统的发展模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产业化是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广泛的信息化渠道增加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播面,增加生存空间。传统民间艺术有极强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是有极强的竞争力的,产业化是可行的。另外随着文化建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和欣p能力的提高,传统民间艺术将成为新的消费热点。这也是对传统民间艺术潜在价值开发的一种尝试,一种新方法。但是传统民间艺术的产业化需要主导艺术的带动,需要时间的验证。

(三)培养东北民间艺术艺人

优秀的民间艺人是民间艺术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因素,通过艺术带头人的研究和创新,保证民间艺术能够流传下去,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同时可以增强人们对民间艺术保护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是除了需要带头人的支撑,还需要普通艺人的传承与努力,一方面,艺人应该对艺术更加热爱,加努力把艺术传给一代一代人,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民间艺人的支持力度,给予各种物质和精神奖励,推动优秀民间艺术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结论

总之,我国东北民族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信息化日益主宰人类社会的现实生活中,文化发展战略日益被人们所关注。东北民族文化的研究为新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间的关系。国家的各民族间是否安定团结,直接制约着整个国家的发展状况。

参考文献:

[1]丁兆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2]刘亚莉。传统皮影戏的魅力与动画的创新[J].艺术评论,2008(05).

[3]迈克尔・欧文・琼斯,游自荧。什么是民间艺术?它何时会消亡――论日常生活中的传统审美行为[J].民间文化论坛,2006(01).

[4]张鹏辉。大众文化下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在现代设计中的变迁[J].文艺评论,2013(03).

[5]张鏖。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在现代动画中的可能性应用[J].美术界,2012(01).

传统民间艺术论文 篇二

关键词:传统民间艺术;民间嬗变;艺术再现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8-0332-01

前言

安徽传统民间艺术是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的一个分支,既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共性,又具有安徽传统文化的个性。安徽传统民间艺术随着时间的发展和文化的交融,深深的打上了安徽地域浓厚色彩的烙印。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安徽传统民间艺术的嬗变并从四个角度阐述了传统民间艺术的再现。

一、传统民间艺术的起源

第一,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界的敬畏。安徽的历史文化发源较早,所以当时人们对自然、科技知识的认识层面还比较低,因此人类对于大自然有一种敬畏感,但是祖先们将自然界中人类不能解释得现象归结于神灵等。

第二,起源于安徽的民俗习惯。一方面安徽地区的民俗文化为民间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形式,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民间艺术的不断发展,丰富了人们的地域文化内容。

第三,起源于各种各样的喜庆色彩节日。在喜庆节日里,地区间流露着一种祥和、幸福的氛围,人们为了庆祝喜庆节日,会选择一些形式进行庆祝,营造或增添幸福、祥和的气氛,长此以往,传统民间艺术逐渐形成和发展。

第四,起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才能。民间艺术反映了基层人民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条件,也能够反映出人们的生活水平。第五,起源于人们的发明与创造。安徽地区的人民经过长时间的发明和创造,促进了许多新事物的新生,从而推动了民间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除了以上这些原因之外,还有许多原因,虽然不是固定的因素,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有安徽地域特色的传统民间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二、传统民间艺术的民间嬗变

安徽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和历史,所以民间艺术在安徽的起源和发展较早,随着时间的演变,民间艺术在历史进程中逐渐发展和壮大,安徽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首先,萌芽阶段。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安徽的传统民间艺术就已经有了萌芽,随着社会制度的不断变革,技术与社会的发展为民间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在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安徽传统民间艺术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形成了有安徽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

其次,发展阶段。从秦朝起始,直到唐代结束,这段时期安徽传统民间艺术有了较好的发展,在唐代时期,民间艺术的发展一度出现了繁荣发展的局面。

再次,兴盛阶段。在北宋时期,出现了利于商品交换的纸币,从而促进了商业发展的繁荣,而安徽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达到兴盛阶段,许多安徽地区的人们,为谋生计会发挥自身的才能和技能,制作工艺品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和民间艺术的发展。

最后,压力时期。安徽传统民间艺术经过岁月的洗礼和无数次的融合与发展,传承至今,面临过巨大的考验和挑战。需要人们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整合,以促使传统文化能够迅速提升,以新的精神面貌面临现阶段的挑战。

三、传统民间艺术的艺术再现

传统民间艺术经过不同时期的考验和挑战,以顽强的生命力展现在世人面前,其艺术的再现具有四点特征。

首先,具有历史传统性。安徽传统民间艺术发展至今,虽然融入了一些现代色彩,但是仍然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其次,具有生活娱乐性。安徽传统民间艺术主要来源于生活实际,因此,民间艺术更彰显生活的特色。此外,民间艺术的创作体现出创作艺人的情感。再次,具有多样性。安徽地区的各地各县的多种多样艺术门类都不断融合,使安徽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多样化。最后,具有独特性。随着安徽地区传统民间艺术的不断发展,徽式特征更加凸显。

结论:

随着传统艺术的不断交流和融合,形成了有地域特色的安徽传统民间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萌芽和发展时期,也经历了成熟和压力的时期,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民间艺术并没有消退于历史舞台,而是以其特有的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参考文献:

[1]徐华颖。传统民间艺术的现代关怀――民间艺术保护过程中的一点思考[J].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2008,8(31):30-31.

传统民间艺术论文 篇三

关键词 高校;美术教育;民族民间美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4-0067-02

Discussion on Folk Art in Higher Art Education Necessity//Fan Lujie

Abstract Through our country folk fine arts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proposed the university art education the necessity of fusion of folk art.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new concept of the education of national folk art, the folk culture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rt of significance and prospective significance.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t education; folk art

Author’s address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Shandong, China 266071; Weif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Shouguang, Shandong, China 262700

国内美术教育的教学内容,大多借鉴外来美术教育模式,美术理论受舶来文化的影响较大。民族民间的东西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多有忽视,缺乏本土化和民族性。如果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加入民族民间文化的元素,发扬我们的传统民族文化,我们的文化产品将更具中华民族特色,更能开拓国内文化市场,更加具有国际竞争力。

1 高校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现状

高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高层次的人才素质包括美术等艺术方面的素质。冯骥才先生最早提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张汀先生不断探索民族化的现代艺术教学模式,提出重传统、重民间、重实践的美术教学方针,推动了中国美术教育走向新阶段。自各地开展民族民间美术教育以来,培养了大量从事民族民间艺术的人才。同时,教师通过言传身教的学习,提高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是增强了师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保护民族艺术的责任心。

2 高校美术教育中民族民间美术资源的开发应用

高等学校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也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还是传播文化、知识、思想的阵地。因此,高校应该借助本地优势设置具有本民族文化内涵的艺术专业。以山东潍坊地区为例,当地有丰富的年画、风筝、剪纸、泥塑、草编等民间手工技艺,这些手工民间技艺历史悠久,充满民间与民族文化气息,具有比较广阔的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同时具有旅游资源开发的生命力。但是这些民族民间美术资源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就目前从业人员状况来说,大多为土生土长的农民,年龄老化,知识层面低,缺乏专业美术理论指导,加之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工时高、收效低的手工艺术越来越不受青年一代的青睐,已成为制约民族民间艺术发展的桎梏。由此可见高校根据本地特色设置相关专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开设民族民间艺术特色课程需要与当地民族文化相结合,要挖掘当地的民族文化资源。比如,年画、剪纸、泥塑、面塑等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具有当地民间所特有的审美观,因此也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这些传统的东西如果开发得当,利用得好,就可以成为当地文化的形象代表和地理标志,这一点在教学中是不容忽视的。因此,要充分发挥民间文化的特性,突出它的民族民间性、地域文化性,从理论上加以总结提高,克服民族民间艺术在技艺上的盲目性和随心所欲。让这些民族民间艺术既保留文化传统,又能够在理论上得以总结提高,这是高校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艰巨任务。

在开设民族民间艺术特色的课程中,要在对民间民族文化进行专业的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对民间表现手法进行继承和发展。比如在图案教学中,要结合当地民间艺术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民间图案、民间造型的渗透,引导学生用本民族、本地文化特点的元素进行学习和创作。如潍坊是有名的风筝之都,充分利用当地文化元素,设计一些传统而有新意的风筝,则更适应国际文化交流的大环境和大背景。在木版年画中,充分利用年画大红、大绿、大黄、大紫的色彩对比强烈特征,与时俱进地创作一些时代感强的年画,对于保留和发扬传统文化,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大有帮助的。引导学生用本民族民间图案等元素进行设计,在这样的练习中,不仅提高了美术专业水平,也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了学生保护本民族民间艺术的责任心。

为了丰富民族民间艺术教学实践,要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查研究,走访一些民族民间艺术传统地和一些老艺人,了解民族民间艺术的历史与发展现状,梳理民族民间艺术的发展脉络,从民族民间艺术中吸取营养,向老民间艺人请教,先当他们的学生,从中得到民间技艺的创作源泉,保持民族民间艺术的纯真与纯朴。在此基础上,获得艺术创作的灵感与素材,在创作理念上有所深化,让民族民间艺术之花开得更艳,让学生掌握创作的一手材料。

高校要加强民族民间艺术的课题研究。高校是出研究成果的地方,散落于各地的民族民间艺术,由于它的分散性、随意性、不系统性,很难上升到理论高度去指导创作,这就需要院校师生去归纳、总结,让不系统的民族民间艺术系统化,总结出适合当地特点的艺术理论。以艺术理论指导民族民间艺术创作与实践。

由于长期以来,大部分民间艺人的文化层次偏低,会做不会说,做了也说不出名堂。例如,木版年画艺人经常说:“年画没正经,好看就中。”细观察一下木版年画,有好多东西是不合情理的。如木版年画只注重人物衣着和衣纹等外形变化,很少注重人体结构,有的衣纹长在肉里;身体各部不成比例,婴儿瘫式的造型比比皆是;再就是不注重透视;等等。这一切民间艺人并不知道,只凭想当然去刻去画。他们的这些艺术误解,必须经过专业美术工作者为之总结和提高,美术教育的责任也是责无旁贷的。为了民间艺术的开发利用,为了民间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美术教育工作者就要进行深入的课题研究,多出研究成果,让这些成果得以推广应用,推动民族民间艺术更好更快地发展。

传承是民族民间艺术发展的根本。民间艺术工作者大多年龄偏大,艺术的传播大多通过父子式或师徒式的口传身教,很少通过课堂的广泛传播,很多民族民间艺术正面临失传的危险。国家现在提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常切合实际也是非常必要的。开展民族民间美术教育,正是对民族民间艺术的最好的传承。通过民族民间艺术教育,让民族民间艺术得以传承,让活化石变成活文化。要让民族民间艺术在传承中做到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传统与提高相结合,在保持民族民间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设计出适应时代要求,民族民间意味浓厚,代表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让它民众化、商品化、国际化。有人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对地方高校而言,就是要扎根当地、立足于全省,面向国人和世界,开发当地美术资源,推动当地文化产业的有力发展。

高校大学生是文化艺术传承者。高校是各类人才的“生产基地”,开展民族民间美术教育,高校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不仅学到民族民间艺术的理论和技艺,更重要的是民族民间文化后继有人,通过大学生的学习这一载体,将民族民间文化在年轻一扬光大。通过美术理论的正确指导,让传统民间美术更加完美地得以传承。大学生通过系统理论、系统制作工艺的学习,在他们完成学业之后,将引领民族民间美术的实践与创作,开发利用民族民间美术资源和旅游资源,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

3 结束语

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我国各民族汇成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这些艺术是承载着一个民族地域文化的审美特征,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组织架构的历史形态。其中的年画、剪纸、风筝、泥塑等组成了我国庞大的美术系统,是我国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美术教育为民族民间美术的传播构架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民族民间美术的发展离不开高校美术教育。

参考文献

[1]张仃。让工艺美术与民族绘画携起手来[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传统民间艺术论文 篇四

“民间艺术”的领域很宽广,不乏“绝活”,如皮影、剪纸、编织、绣花、舞狮、糖人,等等,都是著名的手工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物质丰富而重视高品质生活的今天,受到更多的青睐,为海内外人士所喜爱。政府和民间组织都以各种形式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各地民艺展示场所层出不穷,当代美术教育教学中也出现了更多相关民间艺术的内容,但由于民间艺术的地域性强、系统性差、组织形式繁多等特点,较少在美术教育课程中系统呈现和传承,其应用与保护也鲜见于课程体系范围之内。研究民间艺术在美术教育课程中的传承和发展,其意义首先在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民间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灿烂的瑰宝,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中,发挥着陶冶个人品格、修身养性的功能,如何在各类纷杂的现代艺术中得以保护和传承,是对当代美术教育课程的挑战。其次,对美术教育课程设置本身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传统美术教育发展较早,在北宋时期,就出现了专门的皇家美术教育机构—画院。19世纪末,由于中国社会转型、西方思潮冲击,中国美术教育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下不断融合,民间艺术的内容在美术教育课程中的地位岌岌可危。研究民间艺术在美术教育课程中的传承和发展,能促进美术教育课程设置更加合理。最后,应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民间艺术源于民间,是中华民族在劳动实践中形成的艺术创作,研究民间艺术,合理设置民间艺术在美术教育课程中的比例,使其在教学中得以延续和发展,丰富民众的艺术生活。

二、民间艺术的表现形态

“民间艺术”起源于民间,与乡间生活、风俗民情、地域特色相辅相成,表现形态随民间生活百态多变,智慧的民间人士在寻求生活的过程中总结创作出各色民间艺术,使其在历史的进程中凸显灿烂。民间艺术的样式因其功能性可分为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手工、民间美术、民间建造、民间表演等形式,本文主要针对民间手工艺及民间美术进行探讨,追寻其起源发展及对当代美术教育课程中的继承与发展进行研究。《中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内容中,涉及很多内容与本文研究相关,如: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2009.10)、南京云锦织造技艺(2009.10)、宣纸传统制作技艺(2009.10)、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2009.10)、热贡艺术(2009.10)、中国书法(2009.10)、中国篆刻(2009.10)、中国剪纸(2009.10)、中国雕版印刷技艺(2009.10)、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2009.10)等,另外还有一些富有地域特色的艺术形式,如浙田的石雕、江苏的苏绣、江西的陶瓷、山东潍坊的风筝等,都是民间艺术的瑰宝。以下列举几项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式。

1.以热贡唐卡为代表的手工绘画类

“唐卡”一词是藏文音译,《藏汉大词典》中的释义:画有图像的布或纸,可用轴卷成一束者。唐卡的绘制复杂,用料考究。颜料全为天然矿物和植物原料,色泽艳丽,经久不退,具有浓郁的雪域风格。最小的唐卡仅有巴掌般大小,画在纸上、布上或羊皮上;而大的唐卡可达几十甚至上百平方米。热贡唐卡以笔法细腻、匀净协调著称,画面给人以雄浑、博大之感,艺术效果非同凡响,画法上一般采用单线平涂略加烘染和色块填勾的手法,构图上都采用散点透视。画面上的神、佛、山水、花草、楼台亭阁、各种鸟兽等都绘得很细致、生动而色彩鲜艳,特别是一些被夸张变形的密宗造像,性格鲜明、形态各异,不同身份的神形态千变,姿态各异,各尽其妙。热贡唐卡在取景布局上视野广阔,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把同一主题而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事物组合在一起,使一幅作品犹如一本连环画,使画面有咫尺千里之感,具有较强的感染力。热贡唐卡的这种独到之处,使其在同类艺术中别具一格,成为藏画艺术的一种风范,也为美术教育的各类课程提供了素材和灵感。

2.以中国陶瓷为代表的手工制造类

中国是陶瓷的故乡,陶器这一造物形式从诞生之日起,就和自己所处的时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地区、民族的差异,无论受其他何种条件的影响,无论其器形、装饰风格等有怎样的变化和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它都始终反映着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特质。随着人类生活的改善,以及宗教、风俗、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人类在陶制器具的造型及修饰上,增加了许多使用功能以外的装饰处理,于是陶制器具除了实用的功能外,更表现出美观与抚慰精神的作用。美源自于生活,也反映了生活,陶工们正是从表现生活、表达美的观念的角度,直接描绘现实生活的风俗风貌,或间接地富有寓意地表现人的思想和感情,从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陶瓷艺术文明。近年来,随着美术教育的发展,各高等艺术院校纷纷开设陶艺相关专业或课程,陶艺人才大量涌现,陶瓷艺术成为发展传承较好的民间艺术之一。

3.以皮影戏为代表的大众娱乐类

皮影造型是中国最古老的动漫角色造型,它集绘画、雕塑、文学于一身,是中国古老的传统玩具与游戏之一,现在的皮影已不仅局限于用于影戏操作的影人,更成为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皮影戏,古时称为“傀儡戏”,也可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动漫”,是现今动画片的前身,这一传统形式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三尺生绡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悲欢离合调,人间真美善恶”—皮影戏几乎集尽其能。

4.篆刻技艺、剪纸艺术、传统木结构营造等技艺类

篆刻以刻刀为工具,汉字为表象,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能够表现书法的笔法和结构,还强调刻法的酣畅自由,在方寸间表现技艺,抒发感情。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发展至今,篆刻技艺已有3700多年历史,印石、拓纸、刻法多变,集历代文人墨客的智慧,形成全国10余派别。剪纸艺术是最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之一,作为一种镂空艺术,它能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剪纸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每逢过节或新婚喜庆,人们便将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家中窗户、墙壁、门和灯笼上,节日的气氛也因此被烘托得更加热烈。由于剪纸的工具材料简便普及,技法易于掌握,有着其他艺术门类不可替代的特性。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是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手段的建筑营造技术体系,这种营造技艺以师徒之间“言传身教”的方式世代相传,延承至今。代表作有苏州园林、北京四合院、西递宏村、蔡氏古民居等。

三、民间艺术在美术教育课程中的体现、传承和发展

中国自20世纪初开始,一直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和冲击,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的网络化、交通的日益快捷使得全世界越来越像一个村落,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交织、冲突对抗在21世纪变得越来越难以分割且又越来越激烈。当前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大多模仿西方,以学年制、学分制为主要体制,以分类课程为基础,其中贯穿教学实践。民间艺术因其地域性、系统性差、组织形式不系统等特点,较少在美术教育课程中系统呈现和传承,其应用与保护也鲜见于课程体系范围之内。但随着人们对民间文化保护和继承的重视,目前各类艺术院校已逐渐在课程体系中增加相关内容或专业。以中国美术学院为例,分析民间艺术在美术教育课程中的地位及其传承和发展。

1.作为单独专业方向或课程在美术教育中体现

中国书法、篆刻等一直以来深受国内外文人墨客的喜爱,因此也成为民间艺术中保护和传承较好的一类。以中国美术学院为例,作为全国重点美术类高校,肩负振兴民族艺术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注重理念传承,艺术创新。所设书法系是目前国内高等院校唯一独立设置的书法系科,其前身是创设于1963年的中国画系书法篆刻专业,2001年正式成立书法系,目前已设立书法理论、书法与篆刻、书法与教育等多个专业方向。该系坚持弘扬传统精神,以“固本培元、借古开今”为方针,强调国学基础,重视文化修养,突出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个性、综合与专精相结合,以培养具有较高书法篆刻创作实践与学术研究能力的专门人才为目标,形成了富有学院特色的高等书法教育教学体系。以独立的专业设立,体现了美术教育对民间艺术传承和发展的重视,也说明民间艺术本身在科技发展信息爆炸的当今,仍具有精神层面的重要意义。

2.在中西融合课程改革中具有重要地位

现代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深受西方影响,具有较强的系统性。而民间艺术中大部分艺术形式缺乏组织系统,讲究随性而为,师徒授受。两者一张一弛,互为影响,在现代美术教育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比如熟知的中国画,作为典型的传统民间艺术,在中国古代的美术教育中,并非正规的学校教育,即使曾出现专门的皇家美术教育机构—画院,其主要教育仍主要由民间自发进行。所以,古代中国画教育的评价标准、艺术理论、美术思潮、教育教学方法也是散落于从先秦到明清的画论、书论、印论及有关历史古籍中,以“评”“品”“断”“议”“赞”“录”“谱”“序”“跋”“记”“随笔”等形式记录下来。随着西方文化的渗入,中国画教育逐步由民间的非正规教育发展到以学校为中心的正规教育。相似情况在现代美术教育各专业或课程中都有体现,如传统印染技术、壁画艺术等。这类民间艺术在各美术教育院校既要求课程的系统性延续性,又强调传统教育中模仿、自学、领悟的教育方法,让民间艺术在美术教育中不仅内容得以传承,其涵盖的教育特性也发展延续;不仅自身得以传承,也为现代美术教育增色。

3.在新技术支持下民间艺术在美术教育中画龙点睛

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拥有五千年历史。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民族文化多种多样,民间流传许多经典的民间故事、传说和神话。现在技术发展迅猛,世界正经历有史以来最大的信息流量和流速,国内外各种传播媒介中糅合了大量本土内容的优秀产品,基本都是根植于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之上的。不仅产生了属于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和特色,而且还让我们更直观深入地了解民俗文化。近年来,因人们对民间艺术的重视,出现了许多源于民艺的生活用品或艺术形式。陶瓷艺术最具代表,陶瓷本是源于民间生活中使用的器皿,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陶瓷不仅可以制作碗碟器皿,亦可应用于室内装饰、汽车工业、精密仪器、甚至医学等领域。在现代技术引领的美术教育课程中,将民间艺术单独作为一门课程似乎小题大做,但其在课程中画龙点睛的一笔不容小觑。我们在利用新技术制作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美术作品时,不仅是对民俗艺术或者文学作品等丰富资源的利用,更多的是在内容上体现一个国家的人文精神、民族文化、道德品质。要想让美术教育朝更好的方向发展,我们必须统观全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技术引领下的美术教育课程。

四、结语

传统民间艺术论文范文 篇五

湘西地处湖南西部及西南隅,杂居着土家、苗、瑶、侗、白等多个民族,都较好地保留了本民族浓郁的乡土风情和原始的宗教习俗,也铸就了当地璀璨多姿的民族传统手工艺。近几年,随着湘西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倾注于该地区的民俗文化及民间手工艺的研究,这些研究多以挖掘、整理、应用为主,缺乏对本质的探究,缺少宏观的哲学理论的指导,没有打破交叉学科之间的界限,单纯地运用某一研究方法进行独立项目研究,对其自身研究的本质和合理性缺乏自觉的反思和观照,因此,其研究尚有缺憾,有一部分流于表面甚至走入误区。

由此,使用合理的研究范式来对湘西传统手工艺进行研究,增强其研究的科学性是非常必要的。

二、范式的本质

现阶段,不少的研究领域使用“范式”这一名词。要想运用研究范式,首先要探究范式的本质:

1、范式的定义

单纯从词源考察,范式含有“共同显示”之义,由此引出模式、模型、范例等含义。将单纯的范式转变成一个具有广义范围的概念,始于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的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此后,库恩在该定义的基础上不断地变化着范式的外延与内涵。目前,研究范式已不仅仅局限于某一领域。

2、范式的分类

英国剑桥语言研究室的玛格丽特・玛斯特曼,通过对库恩文本的解读,将范式分类为三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为“一种形而上学观念或实体”,因而将这种哲学方面的范式称作形而上学范式或者元范式;第二部分是社会学方面的,将其称作社会学范式;最后一类范式称为人工范式或构造范式。

3、范式的组成要素

范式是由理论要素、心理要素以及联结这两个要素的本体论和方法论要素组成的。理论要素包括概念、原理、定律、公式、实验技术和设备;心理要素包括科学家团体从事科学活动的共同心理功能,诸如信念、直觉、审美、灵感、顿悟、价值判断等。

三、湘西传统手工艺的研究范式

从湘西地区传统手工艺的自身特点、发展状况,以及现阶段对民间手工艺的研究思路来看,对于湘西地区的手工艺研究一般从几个角度入手:一是单纯地从艺术学角度研究湘西地区手工艺品的艺术价值、表现形式及美学特征;二是从民俗学角度研究、发掘湘特的少数民族风俗影响下的特殊意识形态在传统手工艺中的表现;三是以艺术人类学的角度从社会、群体入手,将艺术还原到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作具体的分析,探究湘西传统手工艺在整个社会文化中的状态和作用;四是以经济学角度,从传统手工业的产业化入手,在发展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过程中,研究传统手工艺项目的使用价值及技术特征。

1、从艺术学角度研究湘西地区手工艺品的艺术本体特征

这种研究范式是运用艺术学的若干理论与思路进行剖析,注重研究民间手工艺在艺术本体、艺术价值方面的内容。比如从艺术的角度研究湘西地区传统手工艺的画面风格、造型特点、色彩搭配等,侧重于理论方面的研究。研究湘西地区传统手工艺的起源,传统手工艺的种类及描述各类传统手工艺的特征并探究其艺术价值等,都属于此类研究范式。关注某一特殊品种的民间手工艺的视觉特点或是制作工艺,对整个过程尤其是最后的成品做详细的描述;考察某类或多类民间手工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风格流变或工艺变革,笔者认为,这种研究范式是基础研究,它对研究湘西地区传统手工艺也有着重要作用,只是这种研究方式容易出现泛泛而谈的问题,从而忽视湘西地区的特色,以及不同种类的手工艺的不同个性。

2、从民俗学角度研究、发掘湘特少数民族风俗影响下的特殊意识形态在传统手工艺中的表现。

大体说来,这一研究范式通常强调将民间手工艺与其存在的民俗生活、生态环境联系起来,考察民间手工艺的工艺过程、传承方式、民俗背景、功能,及其所反映的民众的精神层面。湘西是少数民族杂居地区,居住着苗、土家、瑶、侗、白等多个民族,该地区传统手工艺与民俗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要依托于民俗,对手工艺进行深层了解,把传统手工艺作为民俗的一部分来研究,通过对民俗影响下的特殊意识形态的研究,挖掘手工艺形成及发展的规律。正如民俗学泰斗钟敬文先生所说:“不将民间艺术当作民俗现象来考察,不研究它与其他民俗活动的联系,也就使民间艺术失去了依托,不可能对民间艺术有深层的了解”(钟敬文《话说民间文化》,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 年1 月版,第117 页)。这种研究范式将民间手工艺纳入民俗的视野,对传统手工艺“民俗”特性的强调胜于对其“艺术”性的强调,突出民间手工艺与民俗生活不可分割的关系,有利于从更深的层次揭示湘西地区传统手工艺的精神内涵,有利于根据民族及在特定民俗场所中的功能不同,对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进行细致分类。但一味地将民族信仰和少数民族原始思维与手工艺形式相对应,容易脱离现实生活,造成艺术形式符号化的问题。

3、以艺术人类学的角度,从社会、群体入手,将艺术还原到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作具体的分析,探究湘西传统手工艺在整个社会文化中的状态和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研究范式更具时代特性,它侧重于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和采借,注重对“人”、“人群”这一本体进行研究,更多地关注传承者和受众的心理世界。将湘西地区民族手工艺纳入湘西地区甚至是整个社会的文化系统中,打破学科的界限,使其内涵在社会、文化的维度下得以扩展。对民间手工艺的研究不再局限于艺术表现的范围,而是积极地融入了对社会、文化、群体的研究,从而具有更为积极、更为广泛的意义。

4、以经济学角度,从传统手工艺的产业化入手,在发展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过程中,研究传统手工艺项目,并实现其传承发展。

这种研究范式是从经济学视角重新审视湘西传统手工艺,把少数民族文化从传统的、简单的研究、保护,提升到以产业推动发展的层面上来,构建民族文化产业的基础理论框架,以现代技术手段重新整理湘西传统手工艺,使传统手工艺换代升级,构建具有湘西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体系,在应用的过程中研究湘西传统手工艺,从而促进其传承和发展。

传统民间艺术论文范文 篇六

鲁迅先生说过“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①,佛山民间艺术正是有个性、有特色的艺术,他特有的

>>民间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借鉴 论唐山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民间艺术在动画教学中的应用探微 民间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与创新 民间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探究“项目教学法”在中职院校广告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民间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民间艺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探究 民间布艺制作技法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初探 民间传统图案在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民间艺术在招贴设计中的体现 民间艺术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运用 试论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浅述民间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试析地域文化在民间艺术品牌设计中的应用 湘西民间艺术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民间艺术在农村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传统民间艺术在中国现代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 在平面设计教学中融入民族民间艺术的探索实践 南通民间艺术在文化产业中的传承与应用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曹伟。论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的关系[DB/OL].陕西省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设计系,,2010-01-29.

[3]湛慧铭。佛山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运用研究[D].江西赣南师范学院,2013.

[4]陈星,张磊。传统剪纸元素在现代设计艺术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期刊:美与时代(下半月), 2009(01) .

传统民间艺术论文 篇七

一、对传统民乐的搜集、整理与改造——以民歌、民谣为例

传统民乐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民乐的搜集、整理与改造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

据徐懋庸回忆,1937年8月,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深人基层农村演出。“他们从延安出发之前,曾准备了许多游艺节目,但到了各地公演时,这些节目,大不为军民所欢迎;因此,他们后来到处采集当地的谣曲和舞蹈形式,配以新的内容,改编演出,效果很好。”这一状况,一方面说明传统民乐适应了大多数普通群众的欣赏水平,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的艺术工作者开始自发地重视发掘传统民乐资源,为抗战服务。

1938年4月,毛泽东应邀到鲁迅艺术学院发表讲话,要求艺术工作者“到群众中去”,丰富“生活经验”,提高“艺术技巧”,他提出“民歌中便有许多好诗。我们过去在学校工作的时候,曾让同学趁假期搜集各地的歌谣,其中有许多很好的东西。”毛泽东的讲话成为这一时期,中共文艺工作者发起传统民乐搜集整理运动的起点。

1939年3月,第一个中共指导下的专门搜集整理和系统研究传统民乐的专门机构——“民歌研究会”在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成立。同年5月,该系系主任吕骥整理出版了《绥远民歌集》。之后民歌研究会”成员分赴各地搜集、整理和改编民歌、民谣。“1940年初,安波、张鲁等自晋东南归,带回所采集的近两百首民歌。同年6月,吕骥归来,带回前方会员采集的河北、山西民歌五十余首”。1941年7月,“鲁艺音乐干部下乡宣传,创作民歌十余首,流行民间,并发动会员采集民歌数十首。”1940年,“民歌研究会”改名为“中国民歌研究会”,1941年又改名为“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研究者也从最初的19人增加到100多人。

同时,在边区各级政府和部队中也成立了类似的机构,进行传统民歌、民谣的搜集和整理工作。1938年5月,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提出,“各地方应当建立民间戏剧、歌曲改进会,使抗战的内容装进于旧戏剧、歌曲的形式里面,以激起民间抗战的觉醒,并应普遍的在各地民间组织各种旧形式的娱乐团体”在此基础上,边区的音乐研究者和工作者不仅“运用音乐的旧形式,创作各种新内容新形式的作品”,而且自觉舰传统民乐进行了理论总结。

1939年4月,陕甘宁边区文协代表大会召开。冼星海在大会报告中认为,“民歌研究会的成立……不仅收集了数千首以上的民歌,而且还继续整理和写作了许多音乐理论。”他本人也就如何利用传统民乐进行创作,最终催生新的民族音乐,提出了一整套理论。

冼星海提出,创造民族形式的新音乐要“以我国民歌小调,旧剧,大鼓及中国乐器研究作基础。”进而研究“新兴音乐运动的理论”。他认为,这种理论应该包括“民族音乐研究(包括民谣、小调等)的理论”、“中国和声学的理论”和“中国古乐研究的理论”m(W5,o他还进一步指出“今后音乐工作者的努力方向”,主要包括运用新旧形式去进行音乐创作”,“发扬自己民族的优良作风”等。

同时,中共的文艺工作者还强调:“民间的音乐的利用,绝不是降低音乐水准”,“我们也反对不加思考,不加选择,把所有的旧民歌的曲调,瞎配上抗战内容的歌词。”

总之,延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文艺工作者“以群体的力量开凿出了以民间音乐为基础的新音乐体系建设的大渠。”

二、对传统戏剧的实用性再造——以平剧(京剧)为例

1938年4月,毛泽东应邀到鲁迅艺术学院发表讲话,在谈及传统戏剧改造时指出,“现在唱京戏,在戏报上已经看不见《游园惊梦》之类的东西了,因为那样的戏在今天卖不了座。演旧戏也要注意增加表现抗敌或民族英雄的剧目,这便是今天时代的要求。”毛泽东的讲话也成为延安时期中共文艺工作者改造传统戏剧的理论依据。

柯仲平认为:“中国旧戏也如其他中国旧艺术同样,是封建时代的产物”,主张“对于旧剧作风的运用,应该首先排除它内部存在的观念论,而发挥它的优点到我们的创作中来。”艾青也认为:“传统的戏剧,是封建君王和官僚地主的文学艺术”。

同时,中共的文艺工作者还就传统戏剧改造问题,提出了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方案。柯仲平指出,“旧戏上存在着许多中国艺术上的优点,这些优点,还是可供我们的学习使用的。我们须从旧艺术吸取的,主要是在吸取他那形式方面的技巧,就是说,他的剧本创作方法,表演方法”W。丁玲也提出了改良平剧的“立场”和“方法”。她认为,因为平剧有其自身的历史渊源和曲艺形式,“我们不能站在违反了平剧、歌舞剧的原则之外来改良它,不能站在话剧的立场来改良它。”并对“剧本之创制”、“服装”、“脸谱”、“布景”、“灯光”、“音乐”都提出了自己的改良方案。

当时,平剧作为中国北方最为流行和普及的剧种,最先被党和边区政府的戏曲工作者纳人改造利用的范围。1938年7月7日,为纪念抗战爆发一周年,以鲁艺的教师、学员为主,参照传统平剧《打渔杀家》,创作了反映东北抗日题材的《松花江上》,赢得了广泛的认可。但是该剧在情节设计、表现技巧等方面有明显的模仿痕迹。

为进一步推动平剧改革,鲁艺于1939年初,成立了“旧剧研究班”,大量培养平剧创作者和演员。军队中也相继设立了平剧创作演出机构。1942年10月,“鲁艺”的平剧研究团与八路军120师的战斗平剧社合并成立“延安平剧研究院”。毛泽东为该院题词推陈出新”,成为传统戏剧改革的指导方针。

延安平剧研究院创立后,中共的戏剧工作者开始将平剧这一国粹置于新民主主义的立场、观点之下,进行系统地改革。先后创作、演出了《难民曲》、《边区自卫军》、《张学娃过年》、《回头是岸》、《升官图》、《三打祝家庄》等优秀剧目,不仅宣传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丰富了边区军民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且对传统戏剧改革运动作出了重大贡献,开启了平剧近代化转型的历史。

除平剧外,当时的八路军的一些剧团还充分利用在广大农村地区流行的“影子戏”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当时,“后方的生产,前方的战斗,以及新闻时事等等,都可以藉反映在银幕上的驴皮影子逼真的表现出来。”

三、对民间传统美术的扬弃——以木刻为例

木刻这一特殊的美术形式,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鲁迅认为,“法人伯希和氏从敦煌佛洞所得佛像印本,论者谓当刊于五代之末,而宋初施以彩色,其先于日耳曼最初刻木者,尚早四百年。”(但是,中国的传统木刻大多作为书籍插图、宗教神像、装饰器物等的附属品,没有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

以1929年鲁迅组织“朝花社”,出版外国画集为标志,木刻作为一种文艺运动在中国开始复兴。随后,木刻运动在当时各大城市陆续开展起来,相继成立了“野穗木刻社”、“平津木刻研究会”、“广州现代版画研究会”等,并出现了一大批专门的木刻研究者和创作者。抗战爆发后,东、南各大城市相继失陷,大批左翼木刻艺术家前往延安。1938年,鲁艺成立了“木刻研究班”,延安遂成为木刻运动的新中心。

当时,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政府对木刻运动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并积极引导木刻运动与抗日救亡的时代主题相适应,鼓励延安的木刻家们结合当时的抗战主题,实现木刻艺术的民族化,“从历代遗留下来的木版书籍插图中,从各地民间木版年画中,从陕北民间流行的灶马、门神、皮影、剪纸中寻找答安”。

延安时期,延安的木刻运动主要任务是服从服务于抗日救国的主题,其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上。1938年冬天,新成立的鲁艺木刻工作团,在李大章的带领下东渡黄河,穿越曰军封锁线到太行山根据地,以木刻为手段,“到各个角落各个阶层进行宣传,使木刻成为抗战的武器。

在配合革命斗争的需要,宣传民族救亡的主题,反映解放区的民主生活,激励民众的斗争热情的同时,边区的木刻运动还涌现出了一批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作品。艾生在后来回忆:当时的延安,“在美术方面有一批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年画,其中大部分是通过木刻表现的。如沃渣的《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江丰的《念书好》,彦涵的《军民团结》、《抗战胜利》,古元的《拥护老百姓自己的军队》等,当时群众称之为‘翻身年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古元、夏风为代表的那些富于民族风味的,剪纸风味的,富于装饰趣味的木刻作品,创造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新形式,不仅在国内有影响,而且国际上也极为重视,甚得好评。江丰也认为:“绘画上利用旧形式……一是为了深入民间,进行抗战的宣传教育工作;二是为了创造‘民族形式’的绘画风格。”

在当时的条件下,木刻要为中共方针、政策的宣传服务,必须考虑去适应普通群众的欣赏水平和喜好,边区的文艺政策要求木刻创作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这种现实的需求,必然导致边区的木刻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暂时牺牲了艺术性。事实上当时粗制滥造的木刻作品在当时是很多的。但不可否认在延安时期,木刻在中共的宣传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

四、对民间传统舞蹈的扬弃——以陕北秧歌舞(剧)为例

延安时期,党和边区政府的文艺工作者还根据实际情况,对民间传统舞蹈进行了改造。

1940年1月,冼星海在陕甘宁边区文协代表大会上作的报告——《边区的音乐运动》中提到的,“由延安女子大学,烽火剧团,鲁艺实验剧团等单位创作的《苗人舞》,《生产运动舞》,《烽火舞》,《保卫黄河舞》,《小小锄奸队舞》,《秧歌舞》”,实际上都是在借鉴传统民间舞蹈技巧的基础上,“反映了现阶段的现实,发挥了政治作用的作品。”

当时,陕甘宁边区内的传统的秧歌是最普及和受人欢迎的舞蹈形式,“是真正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新鲜活泼的文艺形式。”在当时的代表性的秧歌舞中,最初的《兄妹开荒》、《刘二起家》、《动员起来》等,采用的是传统秧歌舞的形式,表现的内容和舞蹈技巧都比较简单。后来的《冯光琪锄奸》、《牛永贵受伤》、《周子山》则“剧情比较复杂,吸收了许多话剧手法”,同时也加入了“群众场面和集体舞蹈。”从而全面提升了传统秧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价值。

艾青将陕甘宁边区的秧歌剧定位为“新的歌舞剧,群众的歌舞剧。”并从其表现手法、音乐、歌曲、唱词、舞蹈、化装、服装、道具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实际上,当时在陕甘宁边区所流行的秧歌舞,是吸收了民歌、民谚、旧秧歌舞、旧秧歌剧、地方剧、话剧的成份,结合而成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艾青在《秧歌剧的形式》中,提出“我们要研究民间舞蹈,尤其是农民的舞蹈……根据这些,我们再大胆的创造新的舞蹈艺术。”“只有根据群众生活的真实姿态’根据民间舞蹈出发,才能产生为群众所愿意接受的新的舞蹈。”沙可夫认为:“秧歌舞本质上是一种群众的集体的土舞蹈……新造的歌舞剧或舞剧可以吸收秧歌舞的成分,但前者并不是后者的发展。

因此,当时对传统秧歌的改编,主要侧重两个方面:一,注重群众性;二,要求表现现实的生产、生活状况。这种适合集体娱乐的传统舞蹈形式,经过边区艺术工作者的改造,以一种最直观的艺术形式,集中反映了当时边区军民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也大大拉进了党和群众的距离。

五、对民间传统艺术的理论总结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民间传统艺术进行扬弃的同时,还自觉地进行了理论总结,这一系列理论在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均有体现。不仅如此,这些理论还间接地为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素材。

首先,关于“旧瓶装新酒”的理论,即利用传统的艺术形式,经过加工改造,以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革命和抗战的基本理论和内容来充实它。

徐懋庸认为,当时对待民间传统艺术的正确态度“就是,往民间去,采集民间的艺术形式而配之以新内容,加以应用。”他还强调,“用旧形式比较能够深人民众的场合,我们应该使我们的艺术工作的内容,多多通过民间的旧形式。只要配上新内容,旧形式就不成其为完全的旧形式了。采用之际,或有改造,这改造就会使旧形式渐渐变为新形式。”W江丰认为:“利用旧形式……显然是站在实用主义观点出发的利用。为了实用,往往将已经掌握了的并且有了相当劳绩的科学技术抛弃,而回复到日传统的桎梏中去,站在艺术上说,实是开倒车的现象,如果采用‘旧瓶装新酒’确易为老百姓接受,那么在一切服从抗战的原则下,这种应急办法,也是可以的。”

其次,关于艺术的适应性与艺术性问题。

中共的文艺工作者普遍认为,在当时抗日救亡是压倒一切的,在这一前提下为了充分发动群众,艺术的价值原则必须暂时服从适用原则。

徐懋庸认为,“欧美的艺术形式固然是先进的……但对于我国的多数民众——尤其是农民,毕竟是隔膜的,况且在抗战的时期,艺术条件的低劣,更使我们不能牵强地效仿欧美。”[2]艾思奇也认为,“各地的旧喜剧、旧歌曲,为各地民间所熟习,所最高兴和嗜好的东西,而我们文化运动中的新戏剧、新歌曲,却还很少能那样地打进最广的落后的人民的心坎。”

化名“蓬子”的作者曾打了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他认为,在当时向民众普及“欧化的高级艺术”,“正像搬一辆坦克车之类的新式重兵器送给一群农民游击队,反而会使他们手足无措的对着发呆。”当时,民众需要的艺术形式应该是如同“大刀”、“土枪”之类的“大鼓词”和“山歌”。“所谓旧形式的利用并非无条件地把所有的旧形式接收下来……我们指的旧形式,是经过历史的冲洗’至今还活在民众的口头上,和民众的生活打成一片的,含有强烈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的有生命的东西。丰子恺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抗战艺术贵乎浅显易解”。

最后,关于民间传统艺术的发展方向问题。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民间传统艺术的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即“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深入群众,以“工农兵及其干部”为工作对象,走民族化和大众化的道路。

传统民间艺术论文 篇八

关键词:广西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J607-4;G642

广西民族民间艺术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且在1982年被列为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从汉朝时期发展至今,中华民族祖先们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珍宝。除了桂林闻名天下的山水景观,还有很多古老的民间传统风俗和艺术活动也被完整的保留下来。为了能够将这些宝贵的财富传承下去,就需要通过教育的方式让后代对广西民族民间艺术进行深入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成为当今教育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希望通过研究能够对目前广西民族民间艺术课程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依据,为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探讨发现更完善的开发利用方法,促进广西民族民间艺术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广西民族民间艺术具有大量潜在待开发资源

广西壮族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传统手工艺品,例如织锦、绣球、刺绣、铜鼓、雕画、陶瓷、画扇、编织等,这些手工艺品的制作既是传统广西人民的工作谋生技能,也是发展到今天的重要文化载体。其中壮族的织锦技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壮族铜鼓习俗、瑶族服饰、陶器烧制技艺被列入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当中,可见广西民间艺术资源的丰富珍贵,从这个角度来看,广西民资民间艺术课程发展具有丰富的资源,为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条件。

二、广西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的内容与环境分析

要了解广西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就需要对其具体内容体系和开发利用的内外部环境进行比较深入的了解。

1.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的内容

首先需要对广西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进行分类,按照目前广西现有的民间艺术构成可以大致将其分为民族绘画、手工艺品制作、民族民风建筑,以及其他种类的工艺。对每个类别还能够进行细化分类,例如将手工艺品分为陶瓷、雕塑等等。针对每个种类独立开发课程资源,深入教学内容。

2.课程资源系统内部要素分析

根据有关学者对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系统建设的理论,可以根据课程资源系统的构成要素将课程资源系统非唯民间艺术思想资源要素、民间艺术知识资源要素、民间艺术体验资源要素以及民间艺术人力资源要素等。依据这样的要素分类对广西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进行深入的分解,从而有利于教学中让学生系统的掌握课程知识体系的构成,全方位的了解广西民族民间艺术文化。

3.课程资源系统内外部环境分析

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的环境可以有内部已有资源和外部潜在资源两部分组成。其中外部环境由各种民间艺术工艺技能和体验构成,在教学中依据艺术种类的不同将课程系统进行分类转化为不同层次的课程内容,可以将实践作为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在艺术操作时间之后将课程反馈结果进行评价,结合现有内部教学因素分析外部环境对教育的影响,从而实现对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的整合与有效运作。

三、广西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转化中存在的问题

要真正意义上实现广西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的转化还面临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引起各方重视。依据上文中对课程资源系统的要素分类,我们逐一分析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

1.思想资源要素

树立和形成对民族民间艺术的思想观念是知道课程有效开展的首要环节,一方面思想艺术对课程的具体运作会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会指导课程内容的组成结构。目前在关于民族民间艺术教学思维方面可以借鉴广西艺术学院的方法,专门成立有门派的艺术促进协会,为广西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提供平台。还可以在教学资源利用中开设专门的手工艺制作兴趣课程,例如在传统钦州坭兴陶艺基础之上,将坭兴陶上釉作为学习内容,既能够传承传统手工艺,又能发挥教学的作用实现文化鞑サ淖饔谩>湍壳肮阄髅褡迕窦湟帐醯姆⒄乖谒枷肷舷喽月浜笫鼐桑造成发展速度慢等问题,因此定期不定期适当开展民间艺术公益活动能够促进民间艺术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促进共同发展。

2.知识资源要素

目前广西地区在对民族民间艺术的研究方面,知识体系不完善,尤其是一些课程教学者本身没有掌握全面专业的知识内容,对课程资源的利用形成阻碍,无法有效将广西民族民间艺术的内容系统化的编制到教学大纲和教学材料当中,造成现在广西民族民间艺术特点淡化甚至消融的危机。从这个角度来看,广西民族民间艺术文化知识内容的组合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显得尤为重要,应当将民间艺术课程的实施融汇到其他文化课程当中,例如历史、地理等等,并且给予相关的财力、人力无力支持,扶持民间手工艺者到校进行经验推广,理论结合实践的推动课程的开展,完善广西民族民间艺术课程的知识体系的构成。

3.经验资源要素

广西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经验资源主要是指学校中的教学者、管理者以及学生等,通过将他们自身经验、阅历以及其他相关经验的综合,将经验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将经验内容个性化和具体化。对广西民族民间艺术的经验资源的积累需要较长的时间,以及较为系统的思考和解决过程,然而目前广西地区开设的相关课程较少,因此没有形成可行使用的经验资源,但是借鉴其他地区的参考价值低,不符合广西地区的具体情况。因此教育相关部门可以制定措施鼓励有关院校和机构开展广西民族民间艺术相关理论与实践课程,逐步将积累的经验转化为课程教育资源,并且逐步向全省乃至全国进行推广。

结论

广西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理论上和现实上的双重意义。从理论角度来说,开发利用广西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将教学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民族自豪感,能够将广西民族文化传承下去,并且在现代社会发展中,鼓励学生进行创新。从现实的角度来说,目前广西地区很多院校开始积极开展艺术专业项目,但是针对民族民间艺术的项目少之又少,说明地区对该板块的内容没有充分的重视,如果能够积极开发利用广西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并在教学中推广实施,那么可以带动民族传统特色产业的发展,促进广西传统文化产业、创意设计产业以及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因此广西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很重要很现实的时代意义和需求,应当积极从内外部环境完善广西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广西省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崔洁。广西少数民族美术资源开发与研究――以广西融水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6(4)

传统民间艺术论文 篇九

传统民间艺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发展出独特的风格。如,油纸伞工艺有着“双喜临门”“五福送子”“百年好合”等独特的装饰寓意,并从中衍生出晋州宫伞舞、博罗舞罗伞、漳台大鼓凉伞舞等民间文化活动;传统国画有着写意与留白,引人思考;传统建筑有着“飞檐”“红砖灰瓦”的简洁、自然之美;等等。传统民间艺术的造型大都采用中轴对称的结构,简单大方,有着或喜庆或沉静或古朴的风格。这些中华民族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如果被用在现代设计中,将会显得别具一格。公交车上张贴的用来宣传文明乘车好习惯的图案造型,正是源于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剪纸。似曾相识的奥运福娃的形状正是采用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对称造型。最具中国传统特色的女性服饰——旗袍,在穿着时与油纸伞的搭配是分不开的。如今,旗袍已经成为服装设计师表现东方女性魅力的民族符号,体现了中国女性清雅、含蓄的服饰配上工笔装饰的油纸伞,在素雅庄重的格调上增添了些许轻灵和纤柔。传统民间艺术的造型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成功案例数不胜数,使设计者在传统民间艺术的造型中唤醒设计灵感,找到设计的方向,从而设计出赏心悦目的作品。这些传统民间艺术造型独特,彰显着中华民族独有的魅力,学习传统民族艺术的造型,将其引入自己的作品,已经成为越来越多设计师的选择。

二、自然质朴,传承我国美德

在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很难找到非常复杂而奢侈的事物。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不仅追求美观性,也注重实用性。如江西婺源甲路油纸伞,以凤尾竹、桐油等江南特产通过制作师傅锯竹、刮青、平头、劈骨等工艺,充分利用本地资源,进而制作出集民俗性、实用性等特点于一身的手工艺品。传统皮影利用动物的皮毛剪贴绘成所需的形状,无须复杂的工艺与装饰,演绎了爱恨情仇与悲欢离合。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不注重奢侈精致,只要满足人们的日常劳动与生活需要即可,所以它们自然而质朴。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自然质朴是其特点,这也恰恰反映出传统手工艺人在创造传统民间艺术的同时也在发扬着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如今,少数节日礼品包装精致华美,包装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礼品本身的价值,致使商品价格节节攀升。这种奢靡浪费的不正之风影响着设计界。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自然质朴运用到现代设计上,将会对市场吹入一阵清风。如,浙江余杭纸伞上的中国绳结配饰,不但具有装饰功能和吉祥寓意(“绳”与“神”谐音,结则喻示团结、亲密、温馨),而且具有伞具的捆绑包装以及收纳功能。这种设计美观实用,同时也让伞具风格别致。因此,现代设计一方面应该向传统民间艺术学习,在传统民间艺术中汲取以实用为本和用物惜物等有益成分,在设计中除了注重外观的美观与装饰外,更应注重产品的使用功能。另一方面,设计者在设计产品时也应该注意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和绿色消费。

三、和谐友好,共筑中华美梦

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十分重视“天人合一”的观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古人从自然中获得启发创造了传统民间艺术,在这种与自然万物和谐友好的观念下,形成了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如今,科技的高速发展使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获益,沉醉于征服自然的快乐中,丧失了保护自然的理念。大气污染、全球变暖、沙尘暴、海啸,自然以灾难的方式警告着人类的所作所为。我们应保持警醒,从传统民间艺术中学习,在现代设计中倡导环保理念,追求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存的态度,用行动实现中华民族美好的中国梦。

传统民间艺术论文范文 篇十

本课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围绕着“传统工艺+当代审美+地域特色+材料创新”的思路,一方面从纵向着重传统材料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强化传统视觉元素的提取与优化;另一方面更从横向的拓展其与社会相结合而产生具有现代装饰意味的新包装形式,通过高校课程的参与,为传统民间艺术提供再发展的切实条件,以保持其“生产性”或“实践性”,而不是将其“表演化”。

1.1工艺美的运用

民间艺术制作带有较强的感彩和经验性程式化造型特点,制造环境被限制在小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创立了“就材加工、量材为用、物化创造“的民间造物原则。中国民间艺术强调人与自然的共存与统一,从加工工艺和材质上都是根据劳动人民自己的需求,从大自然从取材,对自然物质进行简单或复杂的加工利用,进行设计和创造的。

1.2地域生活美的再现

民间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创造,与生活接近、重合的本元性质决定了民间艺术造物与生活的关系。广大劳动人民从生活的土壤里吸取艺术形式,使民间艺术造型更完善、更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它表现在现代包装设计中,通过提炼这种传统民间艺术风格的元素、合理地运用到形式美法则中,具体表现为在合乎主题的基础上达到深化和凸显的作用。我国南方的民间剪纸工艺与地域特征相结合,运用现代审美、以及图形正负形重组的现代表现手法,加强包装装饰效果。在表现上突出南方古代的雕镂工艺、南方民族服饰民俗、游灯观灯习俗的特点。现代剪纸保留了传统的技法、纹样、审美,又借助现代艺术与设计的某些表现形式与观念进行阐释创作。将现代剪纸应用在包装设计中,打破以往剪纸作品展览只局限于作品的平面展示,使剪纸艺术变成了三维的立体形象,它增加了剪纸的信息传递功能,对静态的平面剪纸结合三维的艺术展示有益的尝试,让剪纸真实地走入生活,进入市场。年画作为特有的地域民间艺术形式,它追求物象本身的结构,对线条做概括表现,具有强烈的装饰美感,能够很协调的运用到包装设计中。茶叶包装运用民间年画的表现方法,将茶农耕种、采茶、晒茶、炒茶等制茶过程表现出来。在视觉上即保存了年画的“版”、“线”特征,又结合现代UV印刷技术,很好的以传统民间文化作为资源向现代艺术设计转化。

1.3地域纯朴美的体现

民间艺术中的质朴,即本色、本质的淳朴与率真。从民间艺术品的材料选择来看,多是随处可见的自然物质,如麻、土、木、石、棉、棕、竹、草等,外表看来质朴,但在创制的过程中包含了民众对材料的认识和开发利用。一套“文房四宝”包装,利用四君子之一“竹“子材料进行开发。制成的作品总体上体现出竹子自身的肌理、质地、纹饰、光泽、硬度等自然形态的特征,使主观创作意图与材料自然形态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1.4情感美的流露

民间艺术的色彩、图案纹样,造型题材都与人们的观念情感相关联,反映了社会、自然与人类的联系,具有超出感性形象本来寓意之外的内涵。其寓意象征性的感性形象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延续性和集体性,得到了民众的集体认同。运用了广西壮族绣球中”并蒂花图案“,将代表爱情信物的绣球和绣花鞋联系在一起,依附壮族的”花婆信仰“,相信万物生灵信仰的延伸。从绣球的形和图案上进行创新,寻找新的形式,表达出”爱之花,情之果“的情感内涵。这里的图案将作为一种图形化语言,作为一种载体符号,表达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所共同认同,是真实情感的流露。

2.结论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传统民间艺术论文通用多篇范文。

word该篇传统民间艺术论文通用多篇范文,全文共有25108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传统民间艺术论文通用多篇.doc》
传统民间艺术论文通用多篇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