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赏析论文通用多篇范文
[说明]音乐赏析论文通用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音乐赏析论文范文 篇一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成都610068)
【摘要】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自2008年整合以来,可以看到课程的改革对这门课程的发展规划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这5年期间,课程整合后有着怎样的调整和完善,在今后的发展中,如何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结合?文章将会针对这些问题作出分析。
【关键词】中国音乐史;名作赏析;课程改革;中小学音乐教育基金项目:本论文系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度校级教改课题‘《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改革研究”阶段性成果
中国音乐史课程的发展从20世纪初二三十年代到今天,不足百年历史,而在这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与完善中,中国音乐史的学科界定、教学方法、教学思路、教材编著以及教学手段的运用等各个方面,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系统的体系。而由于中国音乐史课程更重视文本讲授,课堂上有文理性而缺乏趣味性,使得这门课程在如今的大学音乐课堂中不被重视。在本文中,作者将以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例,分析中国音乐史课程在2008年至今的发展、改革现状,希冀对本门课程的发展略尽微薄之力。
一、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的现状分析
(一)《中国音乐史》课程与《音乐欣赏》课程的分离到结合
为了进一步适应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新时期需求,教育部对全国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的课程设置做出了调整,将《中国音乐史》与《中国音乐名作赏析》两门课程整合为《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旨在将中国音乐作品的欣赏置于中国音乐文化的背景中来进行,同时也使得中国音乐史的教学更加直观、形象,促使学生的音乐历史知识与音乐的思辨能力能得到均衡的发展。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也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在2008年将《中国音乐史》与《音乐欣赏》两门课程整合为了一门课程。
如杨荫浏先生所言:“音乐史不能没有音乐,不能离开音乐,不能从书本到书本。”如何将《中国音乐史》与《音乐欣赏》这两门课程充分地融合起来?需要进行系统化的整合,不仅是学科的整合,也包含了教学方法的整合。从2008年开始,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将这两门课程整合到现在,已有5年的时间,作为从事这门课程教学的教师,将这门课程在整合以后的优缺点做一阶段性的总结:
优点:《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的教学通常是在中国音乐史的框架下,结合具体的音乐作品,来完成音乐的审美体验。这样可以利用直观图像、音响来弥补中国音乐史缺乏形象性、趣味性的缺憾,从音乐作品的创作、演奏和欣赏、内容与形式、样式等音乐现象中探讨审美价值。相比较之前的以史论为主,课堂多了“声、色”,增加了课程的形象性与趣味性,在情感的体验中达到教学效果。
缺点这门课程的教学通常是按照历史分期,分为古代音乐史、近现代音乐史、当代音乐史,时间跨度较长,课程设置总学时是一学年,共64个学时,存在着学时少和教学内容多的总体矛盾。对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安排教学内容和授课方法,适时地做出调整。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的教材有田可文为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编著的《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书中囊括了中国音乐史的三个时期,分析了75首作品(附有谱例),较为适合音乐学专业的学生使用,同时也给予了授课教师很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二)与中小学音乐课程的脱轨
分析中小学音乐教材,中国音乐在教材中主要的内容是声乐演唱、声乐及器乐作品欣赏。低学龄阶段主要是通俗儿歌和民谣,器乐作品和声乐欣赏的内容编排相对较少。随着学龄的提高,音乐作品本身的历史寓意和情怀也不断增多,同时器乐作品也是逐渐增多。在教材编排上有循序渐进的编排思路。从这些内容来看,大学课程《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与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有一定程度的脱节,这也导致学生在毕业后进人中小学教学“学无所用”之处。
因此,在我们的中国音乐史课程中,尤其是针对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要传授中国音乐史的知识,更要结合中小学音乐教材的内容进行一定的讲解,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学以致用”。
二、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改革的构想
(一)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相适应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如果用单一或者较为简单的教学方法来授课,不仅不能更好地完成这门课程,也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讲解理论的部分多采用讲授法、讲解法,而完成音乐欣赏的部分应该是多采用欣赏法、情景陶冶法等。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离开来教学。由于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的复杂性也决定了教学方法应更加多样化。
当然,为了适应教学内容要选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也要求教学方法的系统化。不管是理论的讲解还是音乐的鉴赏,教学方法的运用都是非常重要的。中国音乐史与音乐欣赏两门课程的结合,使得教学内容大量的增加,知识面也较广,因此教学方法上要有一定的变革,也对我们从事这门课程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音像资料的建设
中国音乐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音乐史资料包括文、谱、图、音、像、物等内容。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将这门课程进行改革的这5年期间,也在不断完善课程使用的音像资料。我们现在应将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及信息与我们的课堂相结合,运用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音乐理论形象化,把音乐作品视觉化,通过建立虚拟的历史展现场景,使声像同步、视听结合,使学生对音乐历史有更深的理解和感受。现在有部分作曲家创作的一些古风作品,是在音乐学成果和音乐考古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当时社会发展情景所创作的作品,例如钱兆熹的《原始狩猎图》,运用骨哨与乐队的结合,向我们展示了原始社会时期的人们在狩猎时的情景。虽然不能完全地复原以往的音乐,但是却能给学生们带来听觉的震撼,让他们能运用想象,对那个时期的音乐有深刻的体会。
因此,音像资料的建设在大学史论课程中是尤为重要的环节。如今,在各高校音乐专业中,音乐史的课堂所反映出的是缺乏互动,课堂效果不如人意,音像资料的完善对上课的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有一定的帮助。
(三)文字与声响的结合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这门课程主要是以中国音乐史的脉络讲解为横向线索,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赏析各个时期的音乐作品作为纵向线条。虽然看似两门课程,却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而要将文字与声响更好地结合起来。在中国音乐史的课程讲解中,运用现代科技技术,把大量的文字讲解与图片、视频、音乐等相结合,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且对历史源流中的音乐作品有感性的认识。例如我在中国音乐史的课程讲授中,根据每个时期会向学生展示大量的相关图片以及乐器的演奏视频等,借助音响来帮助学生来理解和记忆,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兴趣。
在美育教育不断完善与发展的今天,多媒体与电子设备参与教学中,不仅能让学生获得一个比较轻松、直观的视觉与听觉感受,也能让学生对书本中的知识有更加全面而且完善的认识,学生也能通过这样的学习氛围深化音乐历史的认识,感悟中国音乐历史的魅力,通过文字与声响的结合使得学生对音乐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三、结语
音乐赏析论文范文 篇二
关键词 高校 民族音乐 赏析
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不同地域、不同生产生活方式的民族产生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音乐,民族文化成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音乐教育中,传播和弘扬优秀的民族音乐,是对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是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尊重。
一、民族音乐赏析的特点分析
(一)文化性
对民族音乐的赏析,要求欣赏者具有较高的传统文化知识,要求其对民族的历史传承、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进行了解。民族音乐产生于民族的特殊的土壤中,其产生和发展都受到当地的语言、宗教、哲学思想和社会思潮等的影响,民族音乐作品来源于当地的生产生活实际,因此在民族音乐作品的赏析中,欣赏着应知晓当地的社会风貌和日常生活面貌。同时,文化具有平等性,不同民族的音乐都具有同等的价值,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历史就是各族人民在民族交往中不断发展的历史。高校在音乐教学中,应该对不同民族的音乐作品进行赏析,让学生对民族文化进行相应的了解,在音乐学习中体会民族文化的互补性和差异性。
(二)地方性
民族音乐因为产生的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特色。我国根据地域的划分,将民族音乐分为音乐文化组:如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北方草原、中亚绿洲、中南丘陵等等。在民族音乐中,不同民族的音乐有着自己独特之处:有奔放悠长的内蒙古民歌,有欢快活泼的新疆民歌,有悠扬悦耳的江南丝竹,也有激昂高亢的信天游。高校在民族音乐的赏析中,应体会不同民族的音乐特色。
(三)艺术性
民族音乐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学生在学习时要充分挖掘民族音乐的美,对民族音乐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赏析。首先应对民族音乐的基本的曲调进行赏析,掌握音乐的基本主题,在此基础上,将诗词分析的方法移入音乐的赏析中,创设必要的情境,了解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
二、民族音乐赏析课程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一)赏析课程的设置不合理
在高校音乐课程的设置上,对民族音乐的关注度不够。在教学中以现代音乐为重点,在民族音乐的教学中,也仅涉及对民族音乐形式上的分析,并没有深入挖掘民族音乐的内涵,民族音乐的赏析课程缺乏思想深度。
(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民族音乐因为其自身的地方性,导致与学生的生活脱节,学生在学习民族音乐时,不能与之进行情感的交流,不能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同时,学生对民族文化知识的匮乏,对民族音乐进行赏析时往往会束手无策。
(三)师资力量薄弱
在高校的教师队伍中,民族音乐教师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而民族音乐的地域差异性和范围的广泛性,对音乐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族音乐教师不仅应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同时必须对地理、历史、风俗学等进行了解,这样才能对民族音乐进行比较深入的赏析。
三、高校民族音乐赏析的对策分析
(一)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民族音乐的赏析中,必须对民族音乐产生的背景进行深入挖掘,对影响民族音乐的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了解音乐作品的象征意义,才能知晓民族音乐中所饱含的深厚的感情。艺术来源于生活,民族音乐产生了当地的生产生活实际,只有在文化层面上深刻理解了作品的内涵,才能感受到民族音乐的伟大魅力。因此,在民族音乐的赏析课程中,要加大对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习民族优秀的文化,同时,可将中西音乐文化进行对比学习,培养多元文化的音乐学习方法。
(二)加强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
音乐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高校在民族音乐的赏析课程中应重视对作品的旋律、和声、节奏的学习,对音乐作品的民族性和文化性应重点把握,同时应结合现代音乐的基础知识和音乐理论对作品进行技术层面分析。
(三)对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进行分析
民族音乐赏析具有地方性和民族性的特点,要求高校在民族音乐的赏析课程中,必须对作品的地方性和民族性进行准确的把握。民族音乐为民间音乐,它可以反映出当地的社会形态和文化特色。同时,民族特色是民族音乐赏析中的重要内容,在引导学生学习民族音乐中,要让他们明白民族音乐的精髓和核心,学会欣赏不同民族的音乐作品。
四、结束语
民族音乐赏析课程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在民族音乐的赏析课程中,存在着赏析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没能真正挖掘民族音乐的内涵,同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师资力量薄弱,这些都影响着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赏析具有文化性、地方性和艺术性的特点,在高校的赏析课程中,应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同时,在欣赏民族音乐中,对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进行深入分析,传承我国优秀的文化。
参考文献:
[1]黄宇。高校民族音乐赏析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8):164-166.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音乐赏析论文通用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