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背景下太极三式与治未病思想结合在社区体育应用的分析范文
老龄化背景下太极三式与治未病思想结合在社区体育应用的分析
摘要
目前我国老龄化比例已经突破20%,如此巨大的老龄人口的晚年精神和物质生活面临较大压力,本文以健康中国思想为指导,将太极三式与中医治未病思想相结合,探究其在社区体育中运用的可能性。总结了一些资料和实地探索,分析了其中的可行性和一些对策,以便于更好推进全民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太极三式 治未病 社区体育 全民健康
一、前言
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与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精神与物质生活都得到的了极大的改善,我国人民已经转变为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和精神享受,加之生物与医学科技的突破,老年人的预期寿命持续增长。但与其相对的是,人口出生率逐年降低,老龄化日趋严重,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6 402万人,比重为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 064万人,比重高达13.5%。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健康中国2030年”规划纲要》提出要显著提高人均健康预期寿命、降低慢性病死亡率、提升健康素养,要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加强“体卫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相关的产业融合新模式,从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但由于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中老年人普遍处于亚健康状态,长期以往,势必会引发一系列心脑疾病,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出的“治未病”思想正好可以用来佐治这种亚健康状态,提前采取措施,未病先治。而我国传统体育中的太极三式与治未病思想完美契合,以注重养身、调和阴阳、扶正祛邪,治愈消除不良状态,增强机体抵抗力,对中老年人身心健康提供了良好的辅助效果。
二、研究对象
以中医治未病思想为指导,太极三式在社区体育传播应用的实际效果为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3.1文献资料法
通过翻阅黄帝内经等译本包含中医治未病思想的资料,在中国知网、百度文库等搜索太极三式和社区体育等关键词阅读相关文献论文,总结优秀观点加以引用。
3.2 自然辩证法
运用辩证法的观点,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制约是物质世界的本质特点, 任何事物只有在一定的联系之中才能存在和发展,太极之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的状态与中医理念的五行相生相克所契合。
3.3 经验总结法
通过对太极三式在社区体育实践活动中的实践展开分析,与拥有多年中医养身经验和中医治未病科室的医生进行访谈。对其自身理解感悟进行归纳总结,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但由于这种知识或技能往往是凭借个人或团体的特定条件与机遇而获得的,人与人身体之间存有一定差异,结果可能是带有偶然性和特殊性的。
3.4 实地考察法
对四川省G市某社区的实地探究,对太极三式、五禽戏等传统体育养身项目在社区应用的实际观察,并对少量中老年人交谈,了解其健身经历,实际感受。将其综合分析、类比得出相关结论,应用对策。
四、太极三式和治未病简介
4.1太极三式
太极三式是初级养身功法,三式左右练习行云流水,阴阳转换,自然大方。将太极拳之十三种基本技法: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融入其中,其招式分为:迎面掌、四两拨千斤、单鞭。既有养身慢速打法,也有实战对敌技巧,动静结合,奇妙无穷。其好处在于打法招式简单,学习容易,招式简洁,便于普通群众在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中抽出闲余时间修习,熟练掌握之后即能体会其精妙之处。
4.2治未病
治未病思想最早源于《黄帝内经》: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其主要意思为最好的方式就是提前预防一些疾病的发生,而不是去治疗一些已经出现的疾病,这才是正确的做法。由于我国老年化日趋严重,中老年人的患病率日趋上升。但由于这一部分人大多数是由于肾精亏损,气血不足,精神状态较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亚健康状态,西医对其暂无确切治疗方法。中医将每个人的体质分为气虚、阴虚、阳虚、血虚、气郁、湿热、痰湿、瘀血、特禀、平和十个不同的体质,按照辨证思想对症下药,是运用针灸推拿等物理手段进行治疗,还是开取医方等均有系统理论支持。
五、结果与分析
5.1太极三式与治未病思想的契合与互通
以太极三式为代表之一的传统保健体育思想是在中国古代朴素主义哲学的统驭下,通过天与道、性与命、气与精、形与神、动与静的统一,指导人们认识人与己、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思维方式与理论指导人们进行活动[1]。以中医的五行、阴阳、人体器官经络、道家思想的物我合一为基本理论指导。通过加强自身锻炼,提高心脑血管活性,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消除一些自身不良情绪,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以中国传统体育为代表的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健身气功均在此应运而生。正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将太极三式等运用到医学实践中,形成其一套独特的医学预防理论,强身才能防病,摄生才能强身,通过体育运动,增强自身体质能力,身体好了心理上才能乐观愉悦,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5.2太极三式在社区应用的价值意义
5.2.1 满足中老年人群的锻炼需求
我国现存老龄人口数以亿计,但是有日常锻炼习惯的并不多,一些球类运动对抗激烈,对体能技能要求较高,运动时心率过快,不利于身体一般的老年人进行日常锻炼活动。据2022年7月1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现在平均预期寿命已经由77.93岁提升到78.2岁,这一数据表明我国中老年居民在退休后有长达20年的晚年生活,对休闲健身运动的需求是巨大的。太极三式正好可以完美契合这种需求,其招式较少,打法简单,通常只需要几次教学就能熟练掌握并加以运用,经济和时间成本较低,足以满足日常健身需要。
5.2.2改善老年人的社交环境
中老年人在退休后往往不与子女共同居住。援引民政部十月统计数据,我国空巢老年人占比目前已超过老龄人口一半,部分大城市和农村地区,空巢老人比例甚至超过70%。老年人的社交需求时常被大众忽略,特别是在疫情防控这一背景下,大多数老人一周才外出一次,部分老人甚至会出现丧失语言组织能力的现象。太极三式是一项集体参与的活动,少则三五人早起晨练,多则数十人参与锻炼,在锻炼活动中让社区内拳友相互熟悉,通过练拳中的彼此教学,互相交流建立信任感和友谊,拳友之间形成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的和谐氛围。在感受到焦虑、无助时也能向知心拳友倾诉,获取支持与帮助,即使子女不在身边陪伴,也能让自己的精神压力得到适度释放,及时消解负面情绪,一定程度上抑制阿尔兹海默症和老年抑郁症的发生[2]。
5.2.3 改善身体状态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连接脏腑及其他器官。经络通畅,则身体就是健康的。太极拳的练习可有助于疏通经络。太极三式强调全身心的放松,可加快经络的传导,有助于经络的畅通,滋养脏腑组织器官,提高机体抵御外邪能力,同时,在太极拳运动中,腰部的旋转以及四肢的屈伸等动作会对全身不同穴位起到挤压、按摩的功效,能达到类似针刺的作用,可以疏通经络。长期进行太极拳锻炼可以起到调养脏腑、通经活络的功效,可以加强各组织器官的功能[3]。
六、结论与建议
6.1.传授太极三式所蕴含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太极三式在我国是一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较好的群众基础。但是绝大部分人对其发展历史和所蕴含的人文价值知之甚少,自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文化价值观也波及到了传统体育,认为太极拳武术等项目甚至不具有对抗性,只具有表演性质,这是不确切的。太极拳既能强身健体,陶冶情操,也有以柔克刚的对敌技巧,只有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武学思想才能融会贯通。太极三式推广想要防止这样的现象发生,就需要对太极拳习练者进行进一步的思想文化熏陶,将太极拳所蕴含的文化观念及习练重点进行深度传授。
6.2深入社区组织比赛
组织多种多样的比赛更激发中老年人的参与兴趣,不但可以为民间武学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机会,更重要的人以武会友寻求到自己的忘年之交,为晚年平淡的生活增添一抹亮色。改善身体健康的同时,更提高了生活质量和生活幸福感。这需要一些特定的社会体育组织和一批社会体育管理者和指导者,目前还面临一定的困难,例如比赛时的责任划分问题,不同派别太极拳服装的统一,不同的太极拳在比赛中实际应用时统一的评判标准等。
6.3优化教学资源与养老机构结合
促进教学的普及科学化、规范化发展。应加强对于太极三式指导队伍的培养与考核,在培养过程中注重深入性、科学性与系统性,并制定合理的考核机制;在太极拳普及过程中应同样注重较偏远城市与较落后乡村的教学普及工作,可通过在相应地区开展定期的太极拳培训来培养师资或指导员,推动当地太极拳的普及发展。将太极三式与治未病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普及,不是要等身体感受到不适,检查出一定的病症时才开始锻炼身体,身体锻炼应当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感受到练习太极过程的快乐,体会到身体的变化,每天锻炼半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将养生的理念和方法与大众生活、健康管理、疾病预防以及病后康复等领域相结合,探索太极拳进入社区、养老院、康复医院等的途径和渠道,以太极拳推动我国大众健康与养老事业的发展,逐步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太极拳健康普及模式[4]。
七、参考文献
[1] 吴俊琦.治未病、传统保健体育与“健康中国”建设[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21(11):204-206.
[2] 孔祥明.泛运动项目下太极拳在社区体育开展的针对性[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11):177-178.
[3] 袁海滨,杜廷海,范晓燕.太极拳在慢性心衰患者康复中的作用[J].光明中医,2021,36(12):2089-2092.
[4] 杨静,程硕.太极拳普及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9,35(10):923-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