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目标论文(精品多篇)范文
前言:三维目标论文(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维目标 篇一
一、漏洞百出
“三维目标”漏洞百出,有遗珠之憾。例如,“三维目标”中没有“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与党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甚符合。“三维目标”之一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丢弃了一个合格社会公民必须具有的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而“世界观和人生观”又是人们对“世界”及“人生”的根本看法,它决定一个人的政治方向、理想信念和思维方式,还决定一个人的“价值观”。没有“世界观”和“人生观”,又哪来的“价值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中的“价值观”自然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此外,这个“目标”只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忽视了对教师本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要求以及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等。“三维目标”还缺少党和国家十分关注的――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崇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等目标维度,亦即缺失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目标。所以,笔者认为新课程标准是“不标准”的“课程标准”。
二、逻辑混乱
“三维目标”还存在逻辑和分类不当的弊端。例如,“过程和方法”目标与“‘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具有包含关系――“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包含于“过程和方法”目标中,它的达成就是“过程和方法”的抉择和运用的结果,所以,“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结果”,“过程和方法”是“过程”。另外,教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其中就包括“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和训练。但教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又不仅仅是完成“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维度的目标和任务,同时“世界观和人生观”、“心理健康”、“创新意识和能力”及“品德”等维度的目标和任务,亦即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所以“三维目标”存在逻辑和分类方面的问题。鉴于上述原因,有必要将“三维目标”修改为“四维目标”,即“知识和能力”、“品德和‘三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育与心育”、“创新意识和能力”,将“过程和方法”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删除。这样就理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一是各个目标之间不存在逻辑混乱问题;二是更加直观、具体和浅显易懂,尤其是与党的教育方针相吻合,亦即涵盖了对学生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育。
三、不便操作
课程目标必须是“具体”、“明确”和“可检测”的,不是“笼统”、“模糊”和“难以检测”的。可是,“三维目标”既笼统又抽象,不易操作。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它存在“什么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各门学科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范围有哪些?”“各学段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应达到一个什么标准?”“如何进行有效评价?”等问题未明确和具体化的缺陷,模棱两可的,使新课程实施者――教师难以全面领会、准确把握和有效实施。“态度”目标就更是如此。
由于“三维目标”存在上面一些问题,引发了基础教育课堂的“四个满堂”和“四个虚假”。“四个满堂”即“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放”、“满堂夸”;“四个虚假”即“虚假地自主”、“虚假地合作”、“虚假地探究”、“虚假地渗透”,因此,那些“低效”、“无效”或“负效”的课堂就频频出现,使新课改演变成了一场“笑话”和不小的灾难,实在令人感到痛心。所以“有的学者尖锐批评课程改革“新理念”导引下的学科“新课程标准”,好比“一间房子里挂满各种美丽的装饰,却把承重墙推倒了”,表现出“非常明显的错误,而且后患无穷”,需要“悬崖勒马”。
维目标 篇二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实验)》对模块有清晰的表述:“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模块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提出要求和建议。”从这段表述中可知,每一模块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又相互联系,彼此分工又有合作,正如人体各个系统,功能不同又协调统一,共同配合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三个必修模块教学衔接的问题就是各个系统如何配合,协调统一的问题,处理好这个问题,才能使“生命”活动顺利有序进行。经过生物新教材教学培训后,我想对高中生物三个必修模块的衔接问题发表一己之见。
高中生物三个必修模块是《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人教版的《教师培训手册》把三个模块的学习目标归纳为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情感性目标,其实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三维目标,每个模块不同的内容决定了各自相对独立的学习目标。独立是相对的,每门学科都有共通的特点和规律,留意这些共同点,掌握这些规律,就可以把看似相对独立的三个模块内容彼此连结,相互交融,构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一、落实知识性目标,使学生掌握三个模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高中生物知识目标包括三个层次,要求学生能达到掌握生物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础知识,获得人体生理卫生、保健方面的知识,知道生物技术的应用及产生的影响。为什么要达到这些层次的要求?一个原因就是前面模块的知识是学习后面模块的保障和基础。三个必修模块的内容就像分布于全身不同部位的血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不能把三个模块当做各自独立的部分。
比如,第一模块《分子与细胞》的知识目标有一项是要求学生能阐述生命的基本化学组成,理解地球上的生命就是以碳元素为基础构建的,生物大分子的基本性质取决于碳骨架长短、结构排列和功能基因,概述细胞内水和无机盐的作用,阐明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达到这些要求,才能使学生认识到生命活动是以物质基础为前提的,在此基础上学习第二模块《遗传与进化》,学生就能较好地阐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说明基因与遗传信息的关系,理解生物体的遗传与变异的内因实际上就是遗传物质的传递或者是发生了变化,遗传规律的问题实际上也是遗传物质如何传递的问题。第三个模块《稳态与环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个体水平上生命活动的调节,二是群体水平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命活动的调节依赖于激素等物质,只不过不同的物质所起的作用不同而已。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物质如何从环境进入生物,又如何从生物进入环境。
以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把三个模块内容连结起来,我们就会感到教学内容脉络清晰。
新陈代谢问题也可以贯穿三个模块。新陈代谢是物质如何进出生物体的问题,抓住物质的“进”与“出”,三个模块的内容自然有机地连结起来了。
物质基础上的联系,代谢活动上的联系只是两个例子,其实这样贯穿前后模块的“线”很多,甚至很多生物学上的观点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联系的“线”,如结构与功能相联系、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等等,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做好点拨,三个模块也就成了一个模块。
二、以过程培养习惯,以习惯达成技能性目标
教学重视结果,也重视过程。技能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各个模块虽然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培养范围,有自己的目标和任务,正如前面所说,知识性目标有很多内在的联系决定了技能形成上有很多共通的地方,比如实验技能,在《分子与细胞》这个模块中有这样要求:通过观察细胞中DNA和RNA的分布,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鉴定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蛋白质、淀粉和脂肪;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制作和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压片等实验,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观察能力;通过探究细胞膜的透性,诱发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通过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接受科学探究方法的训练,培养科学探究能力。通过模拟研究生物膜的透性,物质扩散速率与细胞大小的关系,培养其实验创新能力。而《遗传与进化》涉及到的一些实验技能有: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玻片标本,制作用于演示减数分裂时染色体变化的图片,搜集和交流DNA分子结构模型建立过程的资料,调查某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这些观察、搜集、制作、探究、模拟等技能在每个模块里都是必需的。第三个模块《稳态与环境》涉及到的取样调查、观察二氧化硫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等实验,同样也应用了这些技能。
至于识图作图、思维能力、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又有哪一种不是每个模块都需要的呢?所以基本技能的学习应该是贯穿于每个模块的学习过程,成为我们联系三大必修模块的又一条鲜明的“线”。
三、挖掘三个模块的情感资源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生命活动规律,人在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自然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学习过程也如此,三个模块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内容都是相当丰富的,教师在课内课外注意挖掘,让学生明辨是非,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自然把三个模块串在一起。
比如《分子与细胞》有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教师应该在实验活动中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自主设计实验计划,通过观察分析得出探究结论,从而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有了这种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生在学习《遗传与进化》这个模块时,在进行调查和其他的实验活动中,就会很自然地从亲身经历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如果说在前面两个模块的学习中,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深入人心,学习第三模块《稳态与环境》时,学生往往会急不可待地要把这些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运用到实践中去。我在八一中学教学期间,学生就主动要求我利用周末时间带他们到学校附近的凤凰河作生态调查,在对凤凰河两岸生态系统认真调查的基础上,很多学生写出了很有思想内容的调查报告。
三个模块的内容各有侧重,同时又有很多相似相容、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地方。正如细胞分裂,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但各个阶段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不能把三个模块人为地分开来。因此,教学应着眼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内容,统筹兼顾,才能达成课程目标,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维目标 篇三
目前,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目标一般都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展开(合称三维目标)。
1 什么 是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体现。教师要搞清楚课堂三维目标(下位目标)与国家或政府层面指定的教育目的(上位目标)的关系,以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上位目标的具体化就是课程标准,而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就是三维目标了。即使是三维目标,也有不同的层级、学年或学期目标,有单元或主题目标,最后才是课时目标。由于上位目标决定下位目标,因此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必须清楚上位目标是什么,否则就无法把握下位目标的定位。
虽然三维目标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但教师不能机械地照搬课程标准的形式,而是把这作为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原则和思路,然后根据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学力,来确定三个维度的目标。
2 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三维目标是从课程功能层面提出的,是整个课程实施后所要达到的目标,因此,不能将其简单地分解到每节课中。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核心,是学习方式的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结果。要实现新课程提出的“转变学生过于依赖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的目标,就要在实施过程中以知识与技能为出发点,在过程与方法中寻求突破,精心设计展现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获取信息,培养健康、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基础,科学、合理地制定每节课的三维目标。
3 把握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的目标只是预期的教学效益,可它不是教学结果的全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考虑最多的是预期的教学效益,而不是生成性目标。但真正的教学结果一定是预期的目标加上生成的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利用生成性的课程资源,实现非预期的教学目标。总之,预期的目标是教学设计关注的重点,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决定因素,是教学结果中可评价的那一部分,也是教学效益的底线。当然,我们也可能出现教师过高地估计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教学过程中坚守不住教学效益的底线,这种教学就有可能滑向“无目标”的误区。
4 化学学科三维目标的内涵
对三维目标的理解要准确把握内涵,例如,“知识与技能”中除了认识的学习之外,还特别强调要重视实验技能的学习,也就是说实验不仅是提供化学事实的工具,而且是学生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该维度还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一些化学计算技能,以及跟化学学习有关的认识、感受和体验的表达技能。
“过程与方法”中提出了两方面的要求:一是掌握化学学习的方法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具体要求学生在化学学习中能够学会运用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对学习内容、过程和方法进行反思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二是认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培养问题意识。要求学生经历化学知识形成的探究过程,进一步掌握化学探究中常用的、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手段,提高化学探究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强调问题意识的培养和独立学习能力的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应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发展学生化学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也就是说,要让学生体验到化学学习的乐趣,逐步激起探索物质世界的兴趣。还要求在化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关注与化学有关的人类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5 化学学科三维目标的特点
不同学科的三维目标会呈现各自的特点,即使自然科学之间也有差异。以化学学科为例。
⑴ 知识与技能
强调知识与技能的连贯性。如“氧化还原反应”,初中阶段要求“知道”水平,包括从得氧失、氧角度判断氧化反应、氧化剂、还原反应、还原剂,H2的还原性和CO的还原性。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注意到知识的连贯性。
⑵ 过程与方法
强调过程与方法的实践性。化学是一门实验的科学,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有密切的关系。《课程标准》之“课程总目标”中“过程与方法”要求:① 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简单实验设计能力,对化学知识和实验设计的评价能力,对学习内容、过程和方法的反思能力等;② 让学生认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掌握化学探究中常用的、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手段,学会观察、记录化学现象以及数据处理等,了解化学原理应用于实际化工生产的方法。上述目标的达成一定是以化学实践(包括化学实验、化学生产等)为载体而是现的,教师不可能脱离化学实践而去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要求。
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本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化学种主要涵盖:① 树立科学的基本道德;② 崇尚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③ 培养民族精神;④ 培养社会责任心;⑤ 塑造团队合作精神等。其实这些方面都是围绕在“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新课程理念下的。
总之,教室在指定三维目标时,一定要把握住化学学科目标的内涵和特点。
6 三维目标的陈述
合理的教学目标,还要借助准备的陈述。三维目标陈述的主要方面有:① 描述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后产生的行为:② 教师期望学生的变化;③ 在一个教学单元或一节课后,对学生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表述;④ 教学活动之后,学习活动预期达到的程度或结果等。
维目标论文范文 篇四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主,教师是主导性,以学生为中心对教学内容重建、融通、整合。在本堂课的复习设计上,笔者屏弃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学科中心论,教学过程教师一言堂,学生一味被动接受等陈旧观念,从学生主体地位出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通过创设情境、合作学习、互动讨论等教学方法和策略,力求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同学之间亲密合作,师生之间情感互动来落实教学目标。这些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不但保证了历史课堂生动活泼,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历史课堂复习的有效性。
二、基于三维目标的个案复习
新课程强调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力求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位一体。三维目标是实现新课程理念的手段,所以要使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就必须脚踏实地地从三维目标抓起。基于这一认识,在本堂课的复习教学过程中,笔者从这三个维度层层分解,达到有效落实。
(一)知识与技能上
由于本堂课是单元复习课,涉及3节内容,容量很大,因此课堂上对知识的处理必须把握好详略得当的尺度,否则,处理不当,复习目标就难以落实。鉴于此,笔者在知识点的处理上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在基础知识梳理上,以近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本质历程为纲要,选取每段历程中代表性历史事件,分析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思想主张、主要活动及其结果或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上
与传统教学理念注重结果相比较,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要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更注重对知识探究的参与过程和方法的探究。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学将认知与情感、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能动与受动、外部物质活动与内部意识活动、个体与群体等诸多因素加以协调、平衡,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完整的认识与发展过程,也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个体健康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要求,教师在课堂设计上必须在情景创设、引导探究、互动活动安排等方面充分备课,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取最有利于自己教学对象的教学方式和活动安排。本堂课笔者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1.上课伊始,用多媒体课件投影出《南京条约》签订现场的图片,然后引导同学们回顾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的严重民族危机,让同学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倘若你是一位生活在当时代的有思想的中国人,面对这一亘古未有之“惊变”,你应该如何应对呢?待同学们思考片刻之后,让部分同学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待到有同学提出应该向西方学习时,就因势利导,进入了本课的主题课堂中来。
2.导入本堂课内容后,笔者首先引导同学们从单元综述中归纳出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本质历程,即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文化层面这一逐步深化的过程,从而使同学们在脑海中对本单元知识来一个总体框架的建构。之后,以多媒体课件以表格的形式投影出三个层面探索所属的阶级力量,引导同学们分组归纳进行各个层面探索的政治派别、代表人物、主要主张、实践活动、结果及其影响。这样既调动了同学们合作探究的积极性,也节省了课堂时间,还锻炼了他们对知识的归纳概括和迁移的能力。
3.梳理归纳概括好基础知识后,适当引入往年高考与此相关题目,通过分组讨论,合作完成等方式加以解决。
“三维目标” 篇五
【摘 要】实现课堂教学改革的素质化,必须以三维目标的理论为出发点,准确领悟其内涵,以科学的教学方法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最终目标,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素质化。所以说,三维目标是素质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出发点。
【关键词】三维目标;综合素质;语文素养;教学评价
1.三维目标提出的及时性和重要性。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学目标在结构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呈现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结构形态。这三个维度之间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层次的革命。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统一是教育本质的真正回归。这项理论的提出,为学生的语文实践提供了平台;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正在探索中的课改教师指明了航向。他的及时性和重要性可想而知。广大教师如果能准确把握三维目标的理念并以此指导和引领教学,那么,学生健全的人格以及综合素质一定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因此,我认为三维目标的提出,犹如一场及时春雨滋润着所有在课改前线艰难摸索、如饥似渴的广大教师。
2.准确领悟三维目标,使其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可靠理论依据。
准确领悟三维目标,把他所蕴含的理论恰如其分的运用到教学中是我们广大教师搞好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课标》指出:课程目标要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新课程三维目标整合的内涵是指师生在学习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中,注重学习过程的展示,学习方法的渗透,学习情感的陶冶,促进师生全面素养的提高。也就是说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都依附于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之中,并且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首先得深钻教材,从大局出发,准确把握每节课的知识体系。备课时,要考虑到这节课你想真正达到什么目的,要培养学生那些方面的能力,更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否得到真正地培养。故而,每一位教师必须准确把握三维目标的真正内涵,使其成为教师备课、上课的理论依据,只有如此,课堂教学改革的步子才能稳稳当当地跨出第一步。
3.从落实三维目标出发,使课堂教学真正体现素质化。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在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通过艺术手段,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发展和积累,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帮助他们亲历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塑造高尚的人格。那么,如何改革课堂教学,实现真正的素质化课堂模式,我认为三维目标的理论是我们课堂教学的首要理论依据,我们必须以他为出发点并做到科学地落实。
3.1 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出发,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素质化。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广大教师提出的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化的过程,是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相联系的途径,是教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的有效结合。而三维目标能给创造性使用教材开创一个新天地。仅就语文学科来说,一篇课文的教学,如果仅仅是考虑知识与能力,在教学策略、方法的运用上,试问有多少选择的余地?数学教学以及其他科目的教学更是如此。假如不仅仅从知识与能力,还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方面去考虑,那么教学策略和方法是不是就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了吗?
3.2 以科学能做到 “六化”为出发点,使”三维目标”的实现落到实处。
3.2.1 主体参与的有效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更重要的是怎样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首先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情绪上有安全感。其次是建立一个温暖的、学生能彼此接纳的和相互欣赏的学习场所,让学生有个安全的心灵港湾。教师要学会赞赏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还要乐于给予学生需要或渴望的额外帮助。学生有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能够胜任独立学习以及合作学习过程中自己的任务。教学中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拨动学生的心弦。
3.2.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
教学目标必须具体,才便于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把三维教学目标具体化,应包括以下内容:1、教学对象;2、学生的行为;3、确定行为的条件。条件是指能影响学习结果所规定的限制;4、程度。程度由行为的速度、准确性和质量三个方面来确定。只有实现目标的具体化,才能实现真正的向课堂要质量的承诺。
3.2.3 教学内容的问题化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教学中,老师不仅要善于提问题给学生,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把学习过程变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也要引导学生从细节上发现问题。数学教学中,更要培养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3.2.4 教学过程的实践化
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实践包括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也包括情感的体验,兴趣的培养。如阅读教学,我们可以以课文的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思考、想象、接受文章的情感熏陶,同时完成了对词句的感悟和阅读方法的学习。习作教学,我们仍然可以以情感为线索,引导学生在取材时联系生活实际,激活想象世界,在构思、表现时倾诉情感,表达情感,在评价时对情感的表达进行反思,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准确,更加具体,更加生动形象。数学教学中,对一些公式的来历,以及应用题的解答,一定要让学生自己从已有知识中进行推导和领悟,切不可急于求成,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以防误人子弟。
3.2.5 教学指导的方法化
老师要有强烈的方法意识,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指导。常言道:“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里的方法化就是如此。
3.2.6 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教学目标的“多维”决定了教学评价的“多元”,既要评价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又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还要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在交流反馈时,老师既要关注学生答案的正确性,又要关注学生得出答案的思考过程,在学生答问后追问:你是怎样想出来的?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运用,又要关注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对知识的兴趣程度和对学习的专注程度,可表示赞赏或用委婉的批评给予评价。对学生流露出来的价值倾向,即使是错误的,老师也不要压制,应该耐心地问一问学生为什么这样想,然后给予疏导。
综上所述,我认为,要想真正实现课堂教学改革的素质化,必须以三维目标的理论为出发点,准确领悟其内涵,以科学的教学方法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最终目标,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素质化。所以说,三维目标是素质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出发点。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三维目标论文(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