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论文多篇范文
[说明]儿童文学论文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幼儿文学论文 篇一
前言
在我国,儿童文学其实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但如果没有接触过儿童文学这一门课程,就可能弄不清楚儿童文学的概念、范畴及其在我国文学中所具有的地位,因此就
更不用说对儿童文学体论文联盟裁的明确区分了。但作者通过对儿童文学的各种体裁类型进行不断研究以及仔细的推敲,从而发现儿童文学的最大特点是故事性强、富有童趣,而且教育性
很强、因此其对儿童读者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儿童文学的读者是少年儿童,而儿童文学的奇特性和富有趣味性的特点恰好符合了儿童对
富有好奇心的心理。儿童故事中吸引儿童的是其中曲折动人的情节,而童话中让儿童体会心灵美好就是勇敢、善良等的人物形象,这些是培养儿童向善的品格的重要因素。虽然很
多儿童只是将儿童文学作品当作故事来阅读,但儿童在读完后可以从中感受到做人与做事的道理。
一、儿童文学体裁的分类
从产生的时候开始,儿童文学就与教育有着很多的关联。儿童文学作者以及儿童读者的家长都希望儿童文学作品可以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必要的教育意义。按照儿童文学使用
的情况,我们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将其分为常用和不常用这两种类型,其中,常用儿童文学中有儿童诗、儿歌、寓言、童话、儿童小说、儿童故事,而不常用的有儿童科学文艺、儿
童报告文学、儿童影视文学、儿童戏剧文学、儿童散文、科学文艺、报告文学、图画书等等。
二、儿童文学在幼儿园活动的应用现状 实际上,儿童文学具有教育、认知、审美、娱乐等几乎全部的文学功能,而儿童文学就是幼儿园文学启蒙教育的载体。但由于对
儿童文学的本质、特征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从而导致了目前的幼儿园儿童文学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一)对认知和思品两方面比较偏重
儿童文学承载了认识、教育、娱乐、审美等各种文化功能,而且这些功能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但是多数幼儿园在进行儿童文学启蒙教育时一直把重点目标
放在让幼儿学语言、学道理、学知识等,而不怎么重视它的娱乐和审美功能。这就导致了对认知和教育这些方面的偏重,而对幼儿审美情趣的培养的忽视的情况产生,从而使得幼
儿园文学启蒙教育陷入了一定的误区中。
(二)固定的教学活动模式化
在幼儿园文学启蒙的长期教育活动中,已经慢慢进入了一种固有的模式中,;例如在故事教学中已经形成了“三部曲”模式,其中甚至连听的遍数、问的问题等等都是固定的
规定。虽然这些规定也有其可取之处,而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是如果我们教师一味地按程序来实施教学活动,而不通过作品的特点灵活地运用文学的教育技能,不考虑幼儿的心理
特点和接受能力,不按照孩子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形式和手段,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三)课内与课外没有得到良好的结合
虽然幼儿园的文学启蒙教育理论上提倡环环相扣,相互整合,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仍存在没有关联,各自为政的现状。幼儿园的文学启蒙教育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一是日常
生活中的诗歌朗读和故事讲述,二是集体教学。前者是随机、分散进行的活动,后者是有计划、有目的而实施的教学活动。然而,一般日常生活中的诗歌朗读和故事讲述教育并未
转贴于论文联盟
列入教学计划,因此也是时有时无,而且常被教师作为打发时间而进行的活动。
三、幼儿园合理运用儿童文学进行教学活动的策略
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把握好儿童文学的欣赏特点,这将有助于幼儿审美水平的提高,以及语文阅读质量的提升。
(一)让幼儿在阅读中感受,论文联盟对作品进行整体感知
由于小孩子的知识经验比较贫乏,因此他们的文学欣赏能力就比较低。幼儿在进行作品的欣赏活动时,他们的感知通常都是跳跃式的,造成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他们往往偏重于表
面感受,只是比较注意作品中的色彩、声音及形状,喜欢奇特、新颖以及具有动感的人物形象,还有对曲折的故事情节较为感兴趣,然而对那些理性的、抽象的阐述一般提不起兴趣,
甚至会产生反感的情绪。因此当他们在欣赏儿童文学作品时会主动跳过不太清楚的生字、生词、生句以及不感兴趣的部分,而对作品得到了整体的大致把握。作为幼儿教师,我们
必须明确儿童进行文学作品欣赏时的这些特殊性,就不要在教学时在字、词、句上花费过多的时间讲解,而是要让学生们对文学作品的整体得到全面的把握,然后再慢慢培养学生学
会多个侧面,从多角度来感受和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将孩子带入到作品中,亲身感受作品的魅力
儿童在进行文学作品的欣赏实践时,他们非常容易投入感情。只要他们一旦进入作品的情景当中,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将自己当做作品中的某一个角色,而且会随着该角色的经历
或忧愁或喜悦,或悲伤或高兴,其情绪和情感会因为角色在故事中的命运变化而起伏,甚至他们会忘记自己只是在虚构的文学作品中,他们会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同在。因此,教
师应全方位把握幼儿欣赏文学作品的这一特点,充分挖掘作品中文本的教育、语言、美学、娱乐、人文等各种文学价值,并合理利用相关的信息、资源,营造与文学作品相适应的情
景氛围,让幼儿能投入到文学作品中去,从而得到相应思想的启迪和文化的熏陶。转贴于论文联盟
(三)根据文学作品不同的体裁,因材施教
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每一种文学体裁都有其独特鲜明的特点,虽然儿童文学体裁与民间文学体裁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甚至有些体裁是体裁分化过渡而产生的,但
是儿童文学体裁仍然存在着其本身的独特性。例如,童话的丰富想象力就是由于儿童本身就生活在幻想之中,儿童诗作论文联盟品所抒发的是儿童的童趣和精致,科学文艺方面作品的内容
则尽量回避有一定理解难度专业化知识等等,其中每种文学体裁都顾及到了儿童的思想、经历以及年龄特点。因此,儿童文学的体裁特点相当于教学的核心,由此就可以建立起幼儿
文学启蒙教学的突破口。
(四)运用多样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儿童文学作品中,美是一个突出的特点,同时也是文学教育活动中的一条重要的原则。然而,优美的儿童文学作品需要经过教师的再分析、再加工,才能让幼儿正确理解以
及感受隐含在作品中的价值指向。在进行幼儿文学作品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设疑法、表演法、创编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形式,这样才能调动起幼儿学生们对作品中美的
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注重文学的幻想性,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在幼儿们看来,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动感的,他们的幻想不会受到时间或者空间的限制。例如:在上《桃树下的小白兔》这一活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假如
小白兔给你寄来一片桃树叶,你收到后会怎么做呢?这就引发孩子的大胆想象,然后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就可以实现在培养幼儿想象能力的同时也提高孩子表达能力的目
的。
结束语
儿童是我们人类的未来和希望,,因此要树立儿童的科学发展的观,明确和把握儿童文学的积极教育功能,同时创作出优秀的的儿童文学作品并加以运用于儿童的教育中,这
儿童文学论文 篇二
关键词:文学;儿童文学;语文教育;文学教育;语言艺术
文学教育历来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础教育中,由于学习者的接受特点,儿童文学在文学教育中占据着特殊位置,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习者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在目前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中,儿童文学的重要性已引起了教育界的充分重视,在课程设计、教师培训I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令人鼓舞的现象。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在编写新版小学语文教材时,将儿童文学理论家王泉根教授的《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材选文工作研究》作为整个教材编写工作的理论支持,同时在教材中选人多篇中外儿童文学的名家名篇。又比如,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的儿童文学专业“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相关的教师培训课程,为教师编写儿童文学教材,向小学教师普及儿童文学理论知识,介绍儿童文学的内容、特点、功能、作用,介绍中外儿童文学的发展历史、代表作家作品等,组织教师在实践中摸索儿童文学的教学方法,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以全面提高小学教师的儿童文学修养”。此外,依据教育部2001年月7日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阶段目标中对小学一至二年级的阅读目标提出了lO项要求,其中第6项明确指出学生的阅读文类为“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由此可见,儿童文学的重要文体之一的童话、寓言已经受到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视与关注。根据有关学者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人教版、北师大版、江苏版与河北教育版的四种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文体在整个语文教材篇目中所占的比例明显提升,比如,人教版的一年级下册中,“童话文体的篇数由年版的7篇增加到2001年实验版的14篇,上升了个百分点,占到课文总数的4l%。儿童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文学在学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学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是人类价值观的体现。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了解人类的历史与文化、弥补自身经验的不足。文学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具有德育、美育、智育等功能。具体地说:文学作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具体化,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高度的精神感召力,可以净化人的心灵,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信任;文学作品是人类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和审美体验的集中体现,它可以传达给处在成长期的学生,并且经由学生自身的情感和经验内化为他们自己的审美体验;文学是人类的精神创造,文学的欣赏需要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需要丰富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它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发育。
由于文学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德育、美育、智育多方面的发展,因此它应该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我们常常提到,2l世纪呼唤新的人才观,那么,新型人才的素养应该包括一定的文学素养,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学素养也应该是一个健全的人的基本素养。文学历来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人类早已认识到文学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世界范围内,许多世纪以来文学课就是学校课程的一部分。以往,学生主要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学习识字,或者学习外语——例如拉丁语,或者获得宗教知识,或者学习阅读方法。直到世纪,文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文学教育才走上关注文学自身的道路。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主要是为了体验、感悟和学会评价。
西方的母语教育一直有重视文学教育的传统,虽然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日益感到应加强母语教学的实际应用色彩,但文学教育仍然受到普遍的重视。一种共同的看法是在母语教学中把语言教育与文学教育加以区分,这和张志公先生提出的从初中开始在语文课之外增设文学课的看法是一致的。例如在美国,由全美英语教师委员会制定、对美国中小学的英语教学具有指导意义的《英语教学纲要》(1982)指出:“英语研究包括语言知识本身,包括作为交际手段的英语应用的发展,以及对文学作品所表现的语言艺术的欣赏。”这份纲要把语言应用与文学欣赏区分开来,要求通过文学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文学是人类经历的一面镜子,把文学当作与他人联系的方式,从与文学相联的复杂事物中获得洞察力。德国的母语教学分为德语课和文学课,法国也十分重视文学作品和文学史的教学。至于前苏联,十年制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一直采用两套教材,即俄语和文学。文学教材又分为《祖国语言》(一至三年级用)、《祖国文学》(四至七年级用)和《俄苏文学》八至十年级用)。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学传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都是我们宝贵的文学遗产。中国传统语文教育也是十分重视文学教育的,能够吟诗作赋一直是显示一个人有文化的重要标准,不过,传统的文学教育是和历史、经学教育等揉和在一起的。本世纪以来的文学教育则是作为语文教育的一部分存在的,我国的语文教材中也选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1956年,我国曾经学习苏联母语教学的模式。把语文课分为语言和文学两科,并为此编写了两套教材——语言教材和文学教材。现在语文界一种普遍的看法是:1956年的分科是失败的。但是究竟失败在哪里,有没有合理的成分,却很少被研究。其实,即使那次分科教学不成功,也不能因此而否定文学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应有的位置。目前在基础教育阶段应当重新认识文学教育的地位、功能,应当重视基础教育阶段的文学教育。
二、从学习者的接受特点出发,儿童文学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文学教育中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不论是从文学在人的发展中所产生的重要作用这一角度出发,还是从中外母语教学的历史演变来观察,文学教育都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基础教育中,考虑到学习者的心理发展、审美趣味等特点,儿童文学应该成为文学教育的主要载体。
什么是儿童?1989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的《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界定:“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什么是儿童文学?儿童文学是指专为18岁以下未成年人精神生命健康成长服务并适合他们审美接受心理与阅读经验的文学。众所周知,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对象正是18岁以下的学生,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可以说是“一体两面”之事。儿童文学理应成为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体教学资源。
儿童文学作为语文教学主体资源所具备的特别优势,来自儿童文学自身的性质与特征:第一,儿童文学是以儿童为本位的文学。儿童文学是指“在文学艺术领域,举凡专为吸引、提升少年儿童鉴赏文学的需要而创作的且具有适应儿童本体审美意识之艺术精神的文学。”儿童文学独立于成人文学之外,从本质上是因为它将儿童当作首要的读者对象,对儿童文学的儿童中心、儿童本位立场,儿童文学作家们都有明确的认同并反映于他们的创作中。特别是现在的儿童文学作家经过长期的探索已经认识到,为儿童写作并不是把成人的思想、信条强加给儿童,儿童文学必须要让儿童读者能够理解和领会,儿童文学的内容和结构都应该符合并激发儿童的兴趣,儿童文学作家必须了解儿童读者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特征、思维特征与社会化特征。在具有文学才能的同时还需持有与儿童共鸣的思想和心绪。
作为儿童本位的文学,所有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都会尽可能贴近儿童的生活和心理,反映儿童的现实生活和想象世界,表达儿童的情感和愿望,具有儿童乐于体验、能够接受的审美情趣,尤其对于学龄初期的儿童,儿童文学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是其它品种读物不可替代、无法比拟的。
第二,儿童文学是具有教育性的文学。
虽然儿童文学已不再被视为教化儿童的工具和手段,现在的儿童文学也摆脱了过去教育和想象矛盾冲突的处境,教育性还是隐含在儿童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之中,当然,人类社会,包括儿童文学世界,对教育的理解业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最充分地发展儿童的个性、天赋、智能和体能;培养对人权和基本自由以及《联合国宪章》所载各种原则的尊重;培养儿童对其父母、自身的文化背景、语言和价值观、居住国的民族价值观、原籍国以及不同于本国的其它文明的尊重;培养儿童本着各国人民、族裔、民族和宗教群体以及原为土着居民之间的谅解、和平、宽容、男女平等和友好的精神,在自由社会里过有责任感的生活;培养对自然环境的尊重。
事实上,早在公约签订之前,世界儿童文学已经多样化地呈现了上述理念。与19世纪的儿童文学相比,20世纪的儿童文学明显更具有社会的、文化的责任感,注重沟通儿童与现实、历史、未来的联系,注重向儿童表达人与人相互问的平等、友爱、宽容、理解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培养和增进儿童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以全面促进儿童精神和个性的成长。儿童文学之所以和先进教育思想同步,因为它是人类提供给后代的精神产品,传达着社会的理想,也凝聚着人类最进步的文化和文明,即使儿童文学不再承担宣传成人的思想、向儿童进行直接的道德教育的任务而转向想象和娱乐,但其陶冶性情、培育心智的作用,它对儿童审美的熏陶和浸染,对儿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也是非常突出的。
小学的语文资源,需要直接呈现给成长期的儿童,对思想性、教育性有着很高的要求,在这一点上,儿童文学已经具有明显的优势。与此同时,由于儿童文学向儿童传达的多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美德、共同理想,不会受到意识形态的专制影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背景的儿童文学在传播、交流方面享有更为广泛的自由,儿童文学这一资源也因此更为丰富,应用上更为便利,可以很大程度上满足语文教学的需要。
第三,儿童文学是特别重视语言艺术的文学。
儿童文学对于小学语文的资源优势还突出表现在语言方面。儿童文学和成人文学一样,都是语言的艺术。在文学中,语言是第一要素,它和各种事实、生活现象一起,构成文学的材料,文学中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作者深刻的思想和感情、艺术风格和个性,都必须通过语言呈现和表达。由于儿童文学是以儿童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文学,因而对语言美有着更高的要求。
俄罗斯着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晚年专门为乡村儿童写作,这位语言大师吃惊地发现,他需要花在语言上的功夫比创作成人文学作品时更多。为了让故事字字句句都做到“精彩、简洁、淳朴,最主要的是明确”,他转而向民间文学学习语言,努力让自己的故事语言“明确、清晰、美丽和温和”。实际上,儿童文学的语言必须把简明、规范和鲜明、生动结合起来,同时还要符合儿童的审美趣味,这样才能吸引儿童,让他们感悟到语言的艺术魅力、感悟到文学语言的艺术美。从世界范围看,各个国家的儿童文学作品,都显示了其本民族语言特有的个性,具有较高的艺术品质,成为儿童学习语言最理想的范本。
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的各个年龄段,都直接参与儿童的语言学习。学龄前期,儿歌、童话、故事,由教师或家长以口头讲述方式提供给儿童;学龄初期、中期,儿童则自主阅读童话、小说,在口语、书面语言两个领域,儿童文学对儿童语言学习的影响都非常深刻。
小学语文作为为儿童开设的基础教育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特别强调语言学习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针对我们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即使小学阶段,语文的学习也开始注重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生需要直接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通过具体的语言学习活动,掌握本民族语言运用的能力。在语感、整体把握,在人文与工具的统一方面,文学作品尤其是儿童文学作品较之一般的语言材料,优势相当明显,也更形象、更生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和主动性。大量的调查证实,小学阶段语文素养较高的学生,都有从小阅读儿童文学的经验。要将小学评议建设成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推动小学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评议学习,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重视开发和选用儿童文学资源,以促进课程目标的最终实现。
第四,儿童文学是传递人类价值的文学。各国的儿童文学当然也是具有意识形态性,“有着自己明确的美学原则”,但同时也反映一些共同的国际主题,如亲近自然、保护环境、热爱和平、国际理解、种族和解,儿童们阅读安徒生的美丽童话,并不只是度过愉快的时光,他们也从中自觉到做人的准则,以及作为人改变必须承担的重担责任。“希腊儿童文学作家洛蒂。皮特罗维茨在1986年日本IBBY发言中也强调,儿童文学是一座桥梁,是沟通儿童与现实、儿童与历史、儿童与未来、儿童与成年人、儿童与儿童之间的精神桥梁,在这个“桥梁”的概念中,包含了理解、抚慰、拯救、引导等不同的功能。在社会道德的价值上,儿童文学中传达的也多是人类共通的基本美德,如诚信、勇敢、合作、宽容等。公务员之家
结语日本社会活动家池田大作曾谈到,童话往往成为构建人性的重要方式,如果幼年时期受过相同童话的熏陶,那么在人格最根本的部分,仍保持着共同的成分。《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儿童文学在人文性上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儿童文学在陶冶性情、增进美感,对儿童情感、态度恶劣、价值观产潜移默化的影响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从而在语文教育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参考文献:
[1]王泉根,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255.
幼儿文学论文 篇三
1.教学课时的减少
大多数的中职学校对于幼儿文学这门课程的安排是在第三学年度,而教材设定的学习时间为一年。然而,由于现在国家教育部规定中职院校的学生在校实习时间不少于一学期,也就是说学生必须拿出一学期甚至高于一学期的时间放在岗位实习上面,因此很多院校都对教学流程安排进行调整,导致幼儿文学这门课程的实际学习时间只有半学期,课程安排紧凑,幼儿文学教学面临着教学学时严重不足的局面。
2.教师专业上的局限性
对于幼师的幼儿文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从事教学的老师大多数为语文学科的教师,他们基本上都是中文专业毕业,对于文学方面的知识极为擅长,但是对于幼师生所需掌握的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知之甚少,对幼儿园的语言教学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多,未能从实用性方面出发,导致教师只是进行单纯的文学教学,未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且其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可操作性。
3.教材的体系不够完善
幼儿文学是从文学的角度出发,对文体论、鉴赏论和创作论这三个模块进行创建的,虽然教材的编写也涉及到一定的幼儿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但仍是以文学为主,未能将其与幼儿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进行整合。而幼儿文学这门学科的主要教学任务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与了解一些幼儿文学的基本知识,阅读大量的中外优秀幼儿文学作品,训练幼儿文学的写作能力,然而并未对幼师生在幼儿园的实际教学活动做出相应的规定和指导。
二、幼儿文学教学的对策
1.课程设置
尽管幼儿文学课程的开设在幼师学校中已相当普遍,但很多学校都是把幼儿文学课列为选修课,相对于其他专业课而言,幼儿文学课毫无疑问地处于副课地位,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地位既然不高,课时当然也少,并且教材变动比较随意。幼儿文学课经常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在学生心目中的分量也相对较轻,在这种现状下,教师也往往很难花大力气搞教学研究,这样的课程设置与幼儿文学的重要作用是不相符的。学校在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不能忽视幼儿文学课程的开设。必须通过幼儿文学的教学,让学生把握中外幼儿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掌握幼儿文学的基本原理,从而使幼儿文学成为师范学校相关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如果不给幼儿文学以相应的学科定位,幼儿文学教学和研究是难以振兴的。所以必须进一步为幼儿文学“正名”,以使幼儿文学课程理直气壮地跻身于文学课的行列,把幼儿文学课列为必修课,安排相对充足和稳定的课时,提高其作为专业课程的重要地位,成为幼师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也只有如此,才能改变幼儿文学在师生眼里的从属角色。
2.教材改革
幼儿文学一些比较具有权威性的教材的编写不仅涵盖了基本理论与文学史的内容,而且还精选了各文体的一些精品佳作予以点评,观点上也比较新。但问题是教材的层次性不明,缺乏规范化的教材也导致了幼儿文学教学培养目标的混乱和无序,培养目标、教学程度和教学侧重点等等的把握全在于教师的灵活掌握。当前幼师学校使用的教材变动性比较大,幼儿文学教材国内还没有专门针对幼师生编写的教材。所以,应尽快编写一套适合各阶层教学的规范化的教材,以适应中职幼儿文学教学的各个不同层次的教学。首先,这套教材一要能体现出它的阶梯性,如按幼师、专科等不同层次进行编写,各层次教学内容的分布要重点突出;其次,要注意它的实用性,让教师便于操作,如可以选取名篇名著作较为详细的范例分析,又能够包含中、小学实际教学的指导内容,对学生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再次,教材编写一定要体现教学实践性,知识学习与学生的就业指导相结合,教材内容与幼儿园教师的教学密切联系起来。
3.教学改革
目前中职学校幼儿文学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都比较单一,“满堂灌”和缺乏实践性、操作性的教学还非常普遍。教师本人的教学观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多是以讲授为主,很少“以学生为主”,相对于《幼儿文学》课的教学而言,改变这一状况尤为重要。另外,由于教学设备的缺乏,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也还很少运用,网络的资源很难得到充分的运用。因此,改进教学手段和方式,探索多种形式的教学,是今后幼儿文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文学的教学一直以来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所以现在应顺应新形势的教学需求,必须加强对于幼儿文学的认识,改变思维,提高幼儿文学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对于幼儿文学教学的实际使用能力。诚然,这需要教师付出极大的努力和汗水,但是我相信,幼儿文学教学定能走出困境,取得突破。
幼儿文学论文 篇四
幼儿散文是用凝炼、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供幼儿学习叙事、记人、状物或写景的文学作品。幼儿散文可以通过某些片断的生活事件来表达一定的所思所感,一人、一事、一草、一木均可成为散文的题材。当前,幼儿散文在幼儿园的语言教育活动中普遍存在着幼儿难学、教师难教的状况。散文教学也走入了种种误区:如:片面强调幼儿会读会背,然而散文抽象概括的语言要背就必然会抹杀幼儿的兴趣;又如片面强调散文中词汇的丰富,然而散文中的词汇更多的是朦胧的、可意会而不可解释的,往往会让你越教越糊涂
如何改进这种现象?新《纲要》理念指导我们要从研究教师的教转向幼儿如何来学,我们从观察幼儿学习散文的兴趣点、分析幼儿学习散文的特点出发,进行了系列的实践与探索,形象生动的总结了幼儿散文学习五步曲。
一、从直观的经验中进入散文
散文活动会把幼儿一开始就带入到一个抽象的概括的语言环境中,而与幼儿的经验是不相符合的。幼儿的经验来自生活,而直观的生活经验更能让幼儿与散文产生共鸣,更容易让幼儿有话可讲,有兴趣来讲。因此,我们必须丰富幼儿的有关经验,让幼儿在直观的经验中进入散文,这是幼儿学习散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那么怎么来帮助幼儿从直观的经验进入散文呢,这就需要老师来观察、来了解幼儿已经具备哪些经验,还不具备哪些经验,并且能根据散文内容的需要来做细致的分析,作出对应的铺垫。主要有以下3种情况:
1、散文内容描写的对象幼儿是否有经验。在散文学习前,教师要观察了解幼儿对散文内容描写的人物或事物是否有经验,如果没有经验,那么我们就应该作好铺垫。
例如:在中班散文活动《芽》中,活动前,我们先试探一下幼儿对芽这个事物是否熟悉,结果发现大部分人不清楚,有的幼儿甚至认为芽是指的牙齿。我们就在课前做了经验的铺垫,带孩子来到花园里找嫩芽儿。结果孩子一下就来了兴趣,很快的就进入了散文的学习。
2、散文中新词汇的量是否适合幼儿接受。有的散文中,新词汇量很多,如果一下子要让孩子接触那么多新词汇,又要帮助幼儿理解,幼儿会产生畏难情绪,如果老师一个一个做解释,那会破坏散文的整体感受,影响幼儿的学习。碰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就要做词汇的前期丰富,对于幼儿来说,一个活动中,能接触三~四个新词汇就已经足够,那么教师就要选择那些不一定要在集体活动中学习的新词汇在课前提前丰富。
例如:在中班散文活动《芽》中,出现了5个新词汇,其中有一个词语“雨露”,我们就放到了早晨来园后教师有意的带孩子观察树叶上的露水,解释阳光雨露是促进植物生长的关键。幼儿很容易就掌握了,如果在课堂中又讲不清楚。这样不仅化解了散文学习的难度,也便于让幼儿理解散文。
3、散文中游戏是否是幼儿熟悉。我们常会设计不同的游戏让幼儿来反复感知、体验、跟诵散文。这些游戏如果都是幼儿不熟悉的,那么不但不能给幼儿的学习带来乐趣,相反会带来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尽可能选择幼儿熟悉的游戏。这样可以把重点关注到散文上,而不是游戏规则上。
在幼儿学习散文前,根据不同的需要做好经验的铺垫,帮助幼儿从直观的经验进入,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动态的情境中感知散文
散文有一种特殊的美,能让读者从其有限的篇幅里体味出言尽意远、耐人寻味的美丽情愫。幼儿必须通过反复感知才能与作者的情感、情绪、心灵感受、生命体验产生共鸣,产生对话,由此接受和喜爱。众所周知,幼儿的思维是形象性思维,因此直观具体的情境刺激更能吸引幼儿,把幼儿带入散文所要表达的情境之中,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因此,在动态的情境中感知散文,是幼儿进入散文后的第一感觉,也是一种直觉,是幼儿学习散文的第二步。我们知道,散文所承载的很多信息,不是靠教师直接的“告诉”幼儿或理性的讲解,而更为主要的是以情激情,以情感人,让幼儿在倾听的过程中感悟、体会。此时,教师如能创设一个有音乐、有朗诵、有画面的动感情境,把孩子带入散文的意境中,让孩子从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来感知散文,让幼儿的原有经验和文学作品碰撞,获得自己的理解,产生自己的想法。如果教师急于走过程,而不能让幼儿反复的、充分的感知的话,往往孩子的主动学习的兴致就会被破坏,起不到相应的效果。
例如:大班散文诗《夏天》:树叶打着卷儿……风来了,雨来了,打闪了,雷公公跑来了!……柳叶、小花滴着水珠,像刚洗完澡。……诗人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抒发在炎热的夏天里微生物对风、雨的渴望。
我们把优美的散文绘制成色彩鲜艳的投影片、多媒体课件、录制成配乐散文录音,这种目有所见,耳有所闻的方法,一下子就让幼儿带着愉悦、好奇之心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美妙意境之中,为幼儿感知散文提供了多方位的刺激。
三、在宽松的交流中理解散文
通过反复感知,幼儿对散文有了自己的初步感受,然而要对作品进一步理解,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因此,幼儿学习散文的第三步就是在宽松的交流中理解散文。这里的交流可以说是教师引导下的交流,在这一步中,教师可以设计几个关键问题,或者关键词抛出来让幼儿展开讨论,帮助幼儿正确的理解散文所要表达的意义。
例如:在中班散文活动《芽》中,我们首先设计了这样2个关键词:“胆怯”“勇敢”,让幼儿来交流、模仿自己对这2个词的理解,最后老师抛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芽会从胆怯的小姑娘变成勇敢的小女孩呢?”每个孩子生活经验不同,你一句我一句,通过相互交流很快就理解了散文所表达的情感,就是阳光、春风、雨露帮助芽勇敢长大。
这里还强调了宽松的交流氛围,因为散文中有些词语很难用语言来直接描述,我们一定要放宽要求,可以让孩子用自己的话,用动作,用比喻来说出自己的理解,只要意思接近,不可强求统一。例如:刚才提到交流“胆怯”一词,一个女孩就做出一个胆怯的表情,非常容易意会。因此,宽松的交流环境可以释放孩子的紧张心理,让孩子放松的表达,更加深了对散文的理解。
四、在趣味的游戏中跟诵散文
语言活动的目的就是要在言语训练中让幼儿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从而发展幼儿的言语能力。因此,散文学习要引导幼儿通过语感实践反复朗读,反复体会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从而懂得这样运用的“所以然”。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我们认为幼儿散文学习中在趣味的游戏中跟诵散文,是最适合幼儿语言训练的一个步骤。《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在散文跟诵方面我们尝试游戏化教学。根据每个具体的作品内容设置相应的游戏情境和游戏情节,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跟诵作品,学习词汇,达到活动目标。
例如:在大班散文诗《雪花》活动中,我们设计了“高山、房顶、大地”的场景,让幼儿扮演高山、房顶、大地的角色,随着音乐的伴奏下,用动作、体态自由表现,自然的跟诵。又如:在散文诗《芽》中,我们设计让幼儿分别表演太阳、春风、雨露、芽等角色,分别跟诵对话语言,幼儿完全置身于角色游戏当中,丝毫不觉得跟诵是件枯燥的事情。
跟诵散文一定要以游戏贯穿始终,既激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又促进了幼儿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充分发展。千万不可教师读一遍,幼儿跟读一遍,这样只会让孩子学的无味,教师教的很累。
五、在简单的迁移中创编散文
《纲要》中指出,幼儿的散文学习有创编要求,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要求,如:小班学习创编词,中班学习创编句子,大班可以学习创编段等。在幼儿欣赏、理解、熟悉作品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参照散文作品的框架结构,在保留个另段落的基础上,利用迁移性的原则,调动幼儿个人的经验进行扩展想象,依照散文的结构进行简单的迁移,创编出自己的散文词、句、段等,拓展原作品意境。可以说,在简单的迁移中创编散文是幼儿散文学习的第五步,是拓展、提升的环节。在这一步中,我们觉得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散文结构是否适合幼儿创编。哪一个地方可以创编,可以创编到什么程度,等,教师都要做好一定的了解,对幼儿创编能达到的效果要有一个心理预期,不是说拿到什么散文都要求有这个环节,应该有选择性、有针对性的引导幼儿创编。
例如:中班的散文《芽》,整个散文优美,词句精练,并且有角色的互动,适合让幼儿感受欣赏,就不适合幼儿创编,教师不能强求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增加这个环节,否则只会起到画蛇添足的效果。
其次,创编内容是否简单。是否是幼儿通过简单的迁移就能够做到的,孩子的经验是有限的,直观的,因此教师选用的创编点应该是简单的,由简单入手,适当累加,便于引导孩子进行经验的迁移,帮助幼儿获得成功感。
例如:散文诗《绿色的眼镜》,《春天是一本彩色的书》等,内容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幼儿通过自己简单的迁移就可以达成,容易获得满足。
最后,已有框架结构是否熟练。幼儿创编散文必须建立在对已有结构熟悉的基础上进行,如果对创编结构已经达到熟练程度,那么就可以引导孩子迁移经验,进行创编。但如果原有的节奏没有掌握,那么就谈不上还能举一反三,进行迁移。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在一个散文活动还没有让幼儿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就让幼儿仿编,导致无效,只能起到形式主义的反作用。我们说,一节课不求完整,但求有效,教师一定要让幼儿在熟悉样本的基础上,帮助拓展,展开创编环节。超级秘书网
例如:在大班散文《蒲公英》教学中,教师如果整堂课只给幼儿欣赏了2遍,没有跟诵环节,也没有一个示范,就要求按照图谱提示来又画又编,最终导致幼儿只有一个答案,就是:“我不会”。
幼儿散文学习五步曲,它只是我们进行散文教学实践的一些经验和思考,它并不是一种模式,我们觉得教师更需要灵活的取舍,灵活的运用。在幼儿学习散文的五步曲中,我们更强调的是重视幼儿的生活经验,重视文学作品的本身魅力,重视幼儿的感知学习,重视幼儿的体验行为,重视幼儿的审美情趣等。如果你把握好了这些,我想,也就解决了散文教学中的“幼儿难学、教师难教”的难题。
参考文献
1.黄云生。儿童文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王莉娅。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儿童文学论文 篇五
论文关键词:张天翼儿童文学创作现实主义
在中国,现实主义一直受到格外的推祟。作为一种文艺思潮,现实主义是在五四前后由西方传入我国的。然而作为一种文学创作观念、创作方法,现实主义在我国的传统文学中就已经存在了。只因为历史和民族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形式。它的基本特点是主张客观地观察现实中的一切,并按生活的本来面目如实地描绘其本质。现实主义的时代性、真实性、典型性和批判性等特征决定了它将直面人生,把批判不和谐的社会现象作为自己的使命,积极而真实地反映和再现现实生活。
我们知道,文学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艺术化反映。而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一种,它也要遵循这样一种创作原则。只不过儿童文学所要反映的现实有其特殊性,它要反映的是儿童的生活现实。
张天翼的儿童文学创作分为两个时期: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战争时期和解放后的建设时期。就内容来看,前期主要是以革命政治教育为主要内涵的政治童话和小说,后期是以教育为己任的童话和故事。下面就简要谈谈现实主义之于张天翼儿童文学创作的得与失。
一、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儿童文学创作
2O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的浩大声势给儿童文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左翼文坛要求儿童文学以“革命范式”的理想主义激情,强化文学与时代、文学与革命的关系,使得中国儿童文学在对自身价值功能的选择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处于战争年代的少年儿童需要的是号角,是鼓点,是救亡图存的真的生活和真的道理。阶级斗争和爱国主义成了整个儿童文学认同与高扬的主题。注重反映和描写风雨岁月中的少年儿童尤其是工农子弟生存的艰难与抗争,引导小读者多角度地透视社会和人生百态,成了30年代JL童文学的主体内容和创作倾向。社会的动荡不安,革命风潮的涌动,一方面使儿童文学作家们增强了使命意识,另一面中国文人潜在的对文学功利性的追求,将儿童文学实践与时代的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不以作家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特定的时代历史背景所决定的。
30年代,在左翼文学思潮的影响下,对社会现实的冷峻关注,对社会底层儿童生存现实的关注,以及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是张天翼儿童文学创作的主要特征。胡风就曾指出,张天翼的作品,“始终是面向着现实的人生,从没有把他的笔用在‘身边琐事’或‘优美的心境’上面”①。
张天翼不属于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深受新思潮洗礼的作家,相反,在20年代初,他还相当崇拜作新思潮之对立面的林纾。在1923年,他读了鲁迅的《阿Q正传》后开始对自己的政治立场和文化观念进行反思。20年代中期,在北京大学就读期间,他不仅接受了新文学的熏陶,各种各样的激进观念,包括马克思主义也涌入他的视野。经过几年痛苦的思索和写作上的探索,他终于由一个在鸳鸯蝴蝶派杂志上发表作品的文学青年转变为左翼文坛的新人。在成人文学领域,他以独特的文学思考和手法,超越了“革命文学”论者的局限。茅盾认为,张天翼:“意识上是一位前进的作家,形式上,他有他新奇的作风”。在成人文学创作中,张天翼与众不同的风格、小说技巧上的试验以及在创作中所进行的种种大胆尝试都显现出一种高度的艺术自觉。日本学者伊藤敬一就注意到他对多种“现代主义”的借鉴,尤其是“新感觉派”:“张天翼的出发点,是要对绝望的现实赋予一种新的表现。人们已经没有希望,也已没有伦理道德,人们已无法保持现代的精神的统一。对于这种精神上的分裂和自我异化,用以往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方法已无法表现,而需要更深刻的感觉上的表现方法。”但在创作中,张天翼一直反对现代主义特有的形式和美学上的高蹈性。1939年,他发表了一篇题为《艺术和斗争》的文章中写到:“我是说明一一切艺术都是为了斗争,为了一定的人群的利益而斗争。”他认为,作家和作品都应该深深地根植于严峻的社会环境中,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超然之境。作为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张夭翼始终认为他的作品和特殊的时代、特殊的环境相联。
二、现实主义的得与失
作为“左翼”作家,张天翼的儿童文学创作不可避免地受到左翼文学思潮的影响即对社会现实的冷峻关注而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他的儿童文学作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现实中的儿童生活为题材的小说,以《一件寻常事》、《团圆》、《奇怪的地方》、《奇遇》、《失题的故事》等为代表,另一类则是童话,以《大林和小林》、《秃秃大王》等为代表。解放后,张天翼完全将自己的身心放在儿童文学创作上。他停止了对社会黑暗面的描写,而是改为描写新中国孩子们的生活,以《罗文应的故事》《去看电影》、《他们和我们》、《宝葫芦的秘密》为代表。
无论是解放前还是解放后,张天翼一直是从现实中抓住政治方面或是教育方面他认为有趣的问题焦点去设计主题和形式,巧妙地运用儿童语言和心理来创作儿童文学。20世纪30年代,在时代的感召中,张天翼以儿童容易接受的形式讽刺了黑暗的社会,帮他们认清残酷的现实,鼓舞他们反抗的斗志,培养他们向往光明的热情;在50年代的创作中,他着重向儿童阐明观点,树立榜样,引导教育他们建立良好的思想观念,将他们塑造成合乎社会规范的新型儿童。
张天翼儿童文学创作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立场和明显的主体意识。他的创作善于“通过孩子的眼睛,用朴素的形式,就社会的悲惨事实提出疑问”。从他第一部儿童文学创作开始,他就直接把现实揭示给儿童,实践着自己认定的文学要“表现出真实的人生来”的文艺思想。“真,是张天翼童话的艺术生命。”0他运用童话这种特殊的幻想艺术形式实践着文学上的现实主义观。他的长篇童话就勾勒出宏大开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力图从较高层次向小读者展示一个具有现实社会宏观框架与本质矛盾特征的艺术世界。如《大林和小林》就以兄弟俩的两种经历和命运为线索,反映旧中国不同阶层人们的命运和矛盾,以展示整个中国苦难社会的广阔背景。《秃秃大王》则采用人、物穿插交汇,时空无羁组合的手法来折射人生和社会,既写了统治者的荒淫生活和种种暴行,也描绘了人民奋起反抗的壮观场面,构建出一幅“全景式”的社会画面。被诸多评论者一致认为的政治童话《金鸭帝国》更是以一种急促的笔调向小读者讲述着这个世界上已经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事:帝国的诞生、发展以及帝国内部的矛盾纠葛。
从叶圣陶开始,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才跳出了不写王子就写公主的西方模式,把笔触直接对准了丰富多彩的现实人生。上世纪30年左右,在现实主义道路上又出现了郭沫若及左翼作家们的直视苦难现实的儿童文学作品,但由于左翼儿童文艺尚处于幼稚期,作品极为粗糙。真正继承现实主义并向前跨出了一大步的是张天翼的儿童文学创作。
与叶圣陶相比,张天翼作品里的抗争精神更为强烈。从30年代起,张天翼儿童文学创作就是本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本着“载道”的政治教育目的,以一种昂扬的战斗激情,紧密结合当时社会的政治斗争,显示出自觉追踪时代精神的主体意识。他通过儿童文学创作努力构建着成人的社会规范和道德体系,教育、引导和规范着儿童,对他们进行着人性理想的启迪,营造着理想社会的图景,从而把现实主义的儿童文学创作推向了新阶段。如《回家》中的小虎、《蜜蜂》中的黑牛、《奇怪的地方》中的小民子、《大林和小林》中的小林等个个敢于反抗、有较高的觉悟,他们是作为代表社会生活发展趋向的新人而出现。这让读者在他的作品里不仅看到社会的黑暗、人生的血泪,也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同时,张天翼还善于在对生活现象的描绘中透视和把握社会并突出社会的主要矛盾。如《大林和小林》、《秃秃大王》等作品就鲜明地展现了两个对立阶级的尖锐矛盾和两个阶级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历史命运,从而使作品具有了更广阔、更深邃的社会内容。这样,20年代由叶圣陶、冰心所写身边琐事和内心世界的现实主义传统由此转向深化。
自至五六十年代,面对儿童的天真与外部世界的硝烟和纷扰,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家们的内心是矛盾和痛苦的。和西方充满个性色彩的童话创作相比,中国作家较少对主体情感世界做深入的开掘,而是自觉地服从某种理性信念。
但儿童文学在本质上是属于乐观主义的,而渗透着成人情绪的社会生活现实是无法满足儿童的精神需求的。从儿童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里,我们发现儿童文学的审美特质与儿童感受世界的方式、与儿童的思维特点、儿童的审美意识密不可分的。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的研究,儿童的思维是一种处于“自我中心的思维”⑦,这种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主客体不分,儿童不能把自我与外界分开。“因此,他所感知到的既不是具有意识的自我,也不是独立于自我盼客体,而是一种主客体不分的混沌世界”,在这个混沌世界里,“属于主体的意识、情感与外界的事物紧密结合,表现出泛灵论和拟人化的特点”。因而,儿童的世界是超现实的世界,儿童文学的审美是超功利的,它抛弃一切实用的目的,它不运载理性的手段,不是凭借某些固定观念,去编故事,去灌输思想。
童话这类文体的艺术魅力在于它是借助于幻想的形式,构筑一个有趣味的、超现实的艺术空间。为了使童话世界更具魅力,幻想形式更加自由,在创作中一般都要尽量拉大幻想的艺术空间与现实生活空间之间的距离。因此,文学创作上的要求与时代的要求是很难统一的:从文学的角度出发,作家是要在作品中体现艺术的自由精神;从时代的角度出发,作家则要在作品中体现时代的脉搏、权威的话语以及功利目的。
当儿童文学越来越现实的时候,它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艺术魅力。是服从于现实,与儿童文学本质精神相背弃?还是张扬童心,追寻儿童文学的自身的品质?张天翼常带着这种矛盾的思维进入创作。由于作家对现实主义观念和手法的信仰,20世纪30年代后期创作的《金鸭帝国》就最终发展成为一部对现实政治观念图解的一部童话。这部童话诞生在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华之时。民族战争的急风骤雨让童话这种文体的建构迅速逼近现实并由此拓宽了童话艺术的空间。与此同时,它也已经不再具有早期童话的从容、轻灵和优美了。作晶的“三书”明显地具有《圣经》的色彩,正文中还出现了相当多的政治经济学术语,对贵族的权、钱、色种种交易的描绘则已远远脱离了儿童的接受能力与审美趣味。一味地追求现实主义而使得童话中的现实与艺术的均衡在这里失去了。因而,现实主义使作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儿童文学领域,但也制约着作家的创作理念,影响着他对儿童文学品质的思考。
总之,现实主义之于张天翼,可以说是有得有失。处在时代大语境中,任何一种新文体处于试验阶段时,政治势力一旦强大,作家就极有可能向强有力的主流话语屈服,使自己的作品仅仅服务于政治而走向单纯的观念图解。对于张天翼这样一位极具创造力的作家和中国现代童话这样一种有着独特生动性的新兴文体,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注释:
①胡风.张天翼论[A].沈承宽等编.张天翼研究资料[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295.
②茅盾.“九一八”以后的反日文学[A].沈承宽等编.张天翼研究资料[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238.
③⑤[日]伊藤敬一.张天翼的小说和童话[A].沈承宽等编.张天翼研究资料[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230,454.
④张天翼.张天翼文集(第九卷)[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76.
儿童文学论文 篇六
一、学会活动丰富多彩
1、积极创建、打造全国第一个“中国寓言大市”。在充分做好前期申报、考察、审批的工作下,10月17日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授予我市“中国寓言大市”称号。瑞安日报、瑞安电视台、温州日报、温州电视台、温州都市报、温州商报、温州晚报、浙江日报、都市快报、新华网、中国寓言网、中国儿童文学网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我市创建工作。
2、《全国首届“乾有杯”校园寓言童话大赛获奖作品选》2008年9月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该书由樊发稼、朱荣娒任主编,张鹤鸣任执行主编,冰子任执行副主编。共收入获奖作品近130篇(其中我市占四分之三),计30万字,印数2500册。该书出版以来,在社会上引起良好反响,得到广大读者和儿童文学界人士的好评。
3、与市委宣传部、市文联、教育局、文广局等单位联办瑞安市第四届“乾有杯”校园文学(小学)大赛。评出一、二、三等奖共150多篇,优秀指导师16名,同时(联合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命名市实验小学、虹桥路小学、红旗实验小学、马鞍山实验小学、安阳实验小学、万松实验学校、飞云镇中心小学、塘下镇中心小学等8所小学为“十佳校园文学(寓言文学)创作基地”(暂缺2名)。
4、承办张鹤鸣作品研讨会暨《海国公主》《角马公主》首发式。10月17-19日,由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等单位联办,来自北京、上海、山东、湖北、内蒙古、贵州等地的专家学者70多人,齐聚华侨饭店,对张鹤鸣的寓言童话作品进行深入研讨。会议收到论文26篇,国内几家权威媒体报道张鹤鸣的寓言创作:《人民日报》年年11月25日发表樊发稼《张鹤鸣寓言刍议》,《光明日报》年11月7日发表侯建忠《张鹤鸣和他的寓言教学创作》。
5、本年度会员在《中国校园文学》《中学生读写活页》、《寓言故事》、《童话寓言》、《学生·家长·社会》、《语文报》、《温州日报》、《玉海》、《瑞安日报》等报刊发表儿童文学作品180多篇,入选《中国寓言故事》《年中国最佳故事》、《年中国儿童文学年选》等权威选本。冰子童话入选《成长魅力阅读》小学卷第三辑。
6、张鹤鸣本年度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大型童话剧集《海国公主》、寓言集《角马公主》两部,各印刷精装、平装同时推出,共60万字。
7、第四届中国寓言金骆驼奖揭晓,我市作家成绩突出。张鹤鸣的寓言专著《喉蛙公主》获创作一等奖、《醉井》获创作三等奖,冰子的寓言专著《啄木鸟医生》获创作三等奖,洪善新主编的《张鹤鸣寓言评论集》获编辑出版奖。获奖名额居全国之首。金骆驼奖为全国寓言专著最高奖,每四年评奖一次。
8、作品发表与入选:谢尚江寓言《“善良”的狮子》、《电子琴和钢琴》、《猫和老鼠》发表《获奖作文选萃》年第一期;谢平安在《语文报》发表《领悟草莓之美》;姝瑶等同学在《作文大世界》发表14篇作品。此外,朱学如、叶美红、林秉程等会员发表不少作品。
9、本年度吸收新会员2名(徐慧拉、林云),并对部分会员进行重新登记发证。
10、我会有4人进入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新一届领导班子:张鹤鸣当选为副会长,郑乾有被聘为名誉副会长,谢丙其、洪善新当选为理事。
11、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以我市作家张鹤鸣名义设立“童彤杯”张鹤鸣寓言戏剧奖。已开始向全国征稿。
二、存在问题与困难
目前,学会工作正处于转型期,学会骨干老中青配合不够合理。加上近年来部分会员工作调动、外出学习等原因离瑞,会员流失较多。少数会员多次未参加活动,难以联系。又因活动经费、办公场所、人员所限,在一程度上限制了本会发展。
年工作计划要点:
1、继续发展壮大会员队伍,特别要优先发展中小学文学社团辅导老师,把热爱儿童文学(特别是儿童小说、儿童诗、童话、寓言)创作的新人吸收到学会中来,并发挥老作家、老文艺家的作用,做到老、中、青、少相结合,营造浓烈的儿童文学创作氛围。
2、承办第九届“乾有杯”全国金江寓言文学奖评奖工作。
3、联办全国第二届“乾有杯”校园寓言童话大赛(做好瑞安赛区的组织发动和评奖工作)。
4、开展全国首届“童彤杯”张鹤鸣戏剧寓言奖的组织发动和瑞安赛区的评奖工作。
5、做好全国第一个“中国寓言大市”的后续工作。加强对“校园文学创作基地”的联络工作,并努力创办8大基地联刊。
6、与市教育局等单位联办全市首届寓言故事演讲比赛。
7、举办一次儿童文学创作笔会,加工修改儿童文学作品、举办讲座,了解儿童文学创作新形势、探索新路子。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儿童文学论文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