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论文(多篇)范文
【摘要】人文关怀论文(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对句子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在不同类型的文章里,不同位置的句子的作用也是不同的。你知道什么样的句子才能称之为经典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这里是编辑为大伙儿收集的人文关怀论文(精选9篇)。
人文关怀论文 篇一
一、古希腊伦理思想对特殊教育人文关怀的否定
古希腊时期伦理思想并未对特殊教育予以肯定,大多认为残疾人不可被教育,只会给动荡不安的社会带来更多负担。因而特殊教育人文关怀思考并不在这一时期的西方伦理思想视阈之内。首先,“教育是使人们从可感世界上升到可知世界的唯一有效手段…把快乐、有益、痛苦和憎恨都适当地根植于儿童的心灵中…使心灵的和谐达到完善的境地。”残疾儿童由于残缺,并不能正常感受到快乐、有益、痛苦和憎恨等情感,所以无法提升心灵境界,因而无法教育。其次,理想的国家应由哲学王统治。而哲学王的教育要求儿童自3岁起,便依据不同年龄执行相应学习,学习内容上至哲学与天文地理,下至军事与人伦日用,直到35岁通过层层考核,评为哲学王,才可担重任。一个不具备正常感知能力的残疾儿童,显然无法提升其哲学思考能力,更无法接受教育培养城邦所需之诸德,因而被教育排斥在外。因此,在古希腊时期,残疾人的处境相当悲惨,“被迷信、巫术以及宿命论所包围,他们多被看成是人类的异类,受到伤害、驱赶和排斥。”总之,古希腊伦理思想虽然对城邦正义、理想国、人如何获得幸福等进行了细致的探讨与哲思而表现出很强的人文色彩,但这一人文色彩是以探讨健全人的生存与幸福为主旨的,与残疾人无关。由此,特殊教育的人文关怀根本谈不上。
二、文艺复兴伦理思想对特殊教育人文关怀的正视
在西方伦理的文艺复兴时代,残疾人获得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关怀。这场古经整理运动使人们看到古典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思想:肯定人的价值、尊严与高贵,主张符合人性的生活享乐与个性解放,强调人的现世生活,提倡人的自然平等,关注每一个人(包括残疾人在内)及其真实需要,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在人文运动与自然科学的双重推动下,一方面,西方伦理开始肯定残疾人的学习与生存能力:“肓人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接受教育并和正常人一样过体面的生活。”另一方面,人们迅速运用生理学、医生学、心理学等自然科学所取得的最新成果,积极治疗残疾人的身体状况,改进残疾人教育教学方法。“在聋教育领域,庞塞采用选择性刺激的方法训练聋童说话……卡丹以经验心理学为基础,提出对感觉障碍者通过各种刺激物来对其进行有效刺激是完全可以使其接受教育的…英国的瓦利斯创造了以书面语为基础,融手语、口型以及舌位运动演示于一体的综合教学法。”由此,残疾人的尊严、价值、需要等获得了肯定与重视,展现了西方伦理思想对残疾人教育的关爱,而特殊教育也正式走上了人文关怀的发展道路。
三、古典伦理思想对特殊教育人文关怀的完善
在16世纪左右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西方思想与社会界对残疾人的教育与人文关怀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与时间,建立正规的特殊教育培训学校,实现残疾人的尊严与价值。但显而易见的是,特殊学校与普通学校有太大的不同,残疾儿童处于被隔离、与社会脱节的状态。对此,古典思想家通过对教育与人的本质的思考,为残疾人的教育及其价值实现奠定理论根基,进而展现西方伦理对特殊教育的人文关怀。“教育的绝对规定就是解放以及达到更高解放的工作,就是说,教育是推移到伦理的无限主观的实体性的绝对交叉,这种伦理的实体性不再是直接的、自然的,而是精神的,同时也是提高到普遍性形态的。”在黑格尔看来,残疾人的自然天性虽有残缺,但残疾人教育仍应致力于解放其天性,并使其在社会中获得可普遍的,可接受的伦理本性。这样的残疾人教育是实现了教育的本质的,否则只能被称作残疾人培训。马克思从“人”学意识与“关系”视角,对包括残疾人在内的人的本质论述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存在的本质不是其出生时所拥有的自然禀性,而是其出生后参与社会所承载的各种关系。进一步讲,残疾人的自然禀性虽稍逊于普通人,但只要其能参与社会,则可获得与普通人一样的平等与认可,确证其存在。由此,西方的特殊教育走上残疾人融入社会的发展模式,并因此而展现出十分深厚的人文关怀。健全人与残疾人都可以通过教育,发展人性,建立关系,确证存在,最终实现各自全面发展,从而为残疾人平等接受教育,积极融入社会,努力实现价值奠定思想基础。与此同时,特殊教育也进入人文关怀的快速发展历程。
作者:魏冰娥 贺云凤 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市公民道德与社会建设研究中心
*本文系2012年重庆师范大学教改项目“我国高等学校特殊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改革创新研究”;重庆市人文社科项目“人本主义与高校思政理论创新研究”(14SKSZ12);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道德金规划比较研研究”(15YBX-ZO1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郑晓沦译。柏拉图著:《柏拉图论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第49页。
[2]张福娟、马红英、杜晓新:《特殊教育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 篇二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指导人们形成正确思想和行为,而人文关怀就是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人文关怀不仅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工作思想,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价值的体现。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受教育者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完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关怀 体现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通过社会普遍弘扬的思想道德规范和政治观点,对全体社会成员进行一定的教育和影响,以便使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规范和全社会所普遍弘扬的价值观念。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即具有人文关怀。
一、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
1.注重人文关怀能够更好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在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一切工作都要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而展开。思想政治教育要将人看作是独立发展、个性鲜明的个体,将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发展人、完善人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人文关怀能够更好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
2.注重人文关怀能够更好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
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人文关怀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与最终目的就是人的发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受教育者的人格,使受教育者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就是无论是教育的目标、教育的方式方法还是教育的内容,都应当以受教育者为中心,依据不同人的特点设计合适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的。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应当从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的角度入手,努力将人文关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而做到了这些,也就是将人文关怀融入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同时也就很好地体现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人文关怀必须遵循的四个原则
1.坚持人性化的原则
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尊重人,就是要确立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人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觉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成为引导人自我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过程。理解人,就是要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人着想;就是要善于换位思考,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问题;就是要做到宽容大度,对于人的思想行为,只要是不涉及原则性的问题,不管是多么与众不同,都应该宽容;就是要走近人,与人进行心灵上的交流,从而达到化解思想矛盾、提升思想认识的目的。关心人,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心中要始终装着人,关心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施之以爱。
2.坚持个性化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应从每个人的生理、心理和思想实际出发,“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注重人个体发展的差异,而不是把人囿于统一的模式之中。要把培养和发展人丰富多彩的综合素质列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目标,注重开发个体潜在的闪光点,给每个人创造自主发挥的空间,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使他形成独立高尚的品格。
3.坚持生活化的原则
生活是生命之源。离开生活的生命关怀是苍白无力的。生命是生活的基础,生活是生命的显现,关注生活就是关爱生命。思想政治教育应从关注人的日常生活入手,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其释疑解惑和解决实际问题,缓解其压力,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应对生活的能力。
4.坚持幸福化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成为幸福化的教育,通过教育使人理解幸福的含义,体验幸福的境界,具有创造幸福的能力,具有奉献幸福的品质,成为拥有较高生命质量的高素质、高品位的人,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惟此,才能使人正确地看待自己的发展和对他人、对社会所应履行的责任与义务,自觉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去,更积极地投入到生活中去,不断发展自己。
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人文关怀的途径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倡导和谐的教育理念,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培育和谐精神,引导受教育者用和谐的方法、和谐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事物、处理问题,培养受教育者健康、乐观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帮助受教育者消除心理上的孤独感和失落感,以开阔的胸襟和豁达的态度看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在待人处事中,要引导受教育者树立起平等、团结、友好、协作的理念和崇高的思想道德境界,培养受教育者的团队协作精神,互敬互助,宽容待人,与他人建立深厚友谊,共同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一种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人际关系氛围。
2.关注受教育者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求有多方面,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在低层次的需求获得满足之后,要求满足高层次需求的愿望就会变得强烈。因此,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对每一位受教育者的自身情况予以密切关注,关注他们的理想、信念和情感,努力创造让每一位受教育者都能够根据自己的选择发挥聪明才智的环境。要引导受教育者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把个人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发展,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他人价值的实现、社会价值的实现有机统一起来,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增强价值认同,养成良好习惯。
3.完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好对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建立健全对受教育者的心理疏导机制,完善对受教育者心态疏导、调适与平衡的工作体系,促进交流渠道畅通,及时帮助受教育者解决心理上的问题,缓解受教育者因工作与生活上的压力而造成的心态失衡。心理失衡若得不到及时的心理疏导,不仅会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而且会挫伤受教育者工作与生活的积极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重心理咨询体系的建设,注意观察和了解受教育者心理情绪的变化,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与心理诉求,将心理咨询与辅导渗透到受教育者思想行为的各个方面,帮助他们找到合理的宣泄情绪的渠道,消除内心的苦闷,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调适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滨。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路[J].思想教育研究,2007,(2).
[2]马从兵。注重人文关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J].教育探索,2010,(12).
[3]闫艳。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新探[J].思想教育研究,2008,(4).
人文关怀论文范文 篇三
(一)以人为本原则
在经济转型的时代背景的要求下,对人力资源的占有需求已开始转变为对人才资源的争夺需求。各大高校应充分注意到这一转变给高校管理工作带来的深刻启示,并切实抓好人才的管理,对人才给予充分重视。换句话说,高校应将以人为本作为加强人文关怀的重点内容。履行以人为本的原则,首先要做到对教师群体的个性和需要尽可能关心和理解,最大限度的满足其对希望的工作环境的需要。一方面要做到识人善任,努力发现人才,另一方面要对所发现的人才进行培养,使其更符合本校的实际工作需要,并在教学和科研两方面鼓励其有所创新发展。
(二)激励原则
社会中的任何一个工作岗位都少不了物质及精神奖励对工作人员的激励作用,教职工作亦是如此。因此,高校必须将激励制度的建立高度重视起来,以求得教师在其工作岗位上取得更大的实效。应采取多种多样的激励措施,尽量满足教师较高的不同种类需求。在激励措施的基础上,还应构建完整可操作性强的业绩考核体系,在制定考核标准时应力求客观合理,使其能够发挥实际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考核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人性化的原则,考核的目的应是对教师的激励而非提出各种高难要求,切不可造成过大的考核压力。只有本着激励的原则,才能充分调动起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其岗位上真正发挥应有的实力和影响力。
二、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校管理现状
(一)缺乏完整的管理制度建设
为了体现高校管理中的人文关怀,首先要有稳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建设。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高校的管理机制尚不完备,甚至还存在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其中最为严重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奖惩制度的不合理,表现为不尊重教师的个人利益,在奖惩或考核制度的建设过程中极少考虑教师个人利益这一因素,因此常常造成奖惩制度缺乏最基本的公正态度。在职称晋升方面,往往会因为晋升制度的不完善而导致择优原则的落空,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人才浪费。
(二)管理过程中民主化程度过低
由于高校是具有强烈学术性质的工作环境,高校教师也都是各个学术领域内的精英,他们与其他企业员工相比,具有更高的知识水平和人文素质,对民主管理的认识也比较深刻,因此常常会对学校管理的民主原则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多数高校教师希望对高校工作的更多侧面有更大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使他们的一些需求和个人意见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地反映并解决,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个人权益。但与此同时,大多数高校教师对目前的民主化程度不甚满意。许多高校虽然也将民主管理作为学校的管理原则,但落实到真正的工作环节中来,就常常无法兑现这一承诺,致使民主管理变为一种包装和形式。在实际的管理操作中,目前大多高校都带有浓重的行政色彩,管理较为僵化,对校内人才的诉求和想法不闻不问,导致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认识不清更无从改进,严重阻碍了高校的民主进程和科学发展。
(三)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
对于各高校来说,其长远的发展必然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建设和支持。但从对实际情况的观察来看,有些高校在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仍不完善,这些高校的领导阶层对人才的培养和利用没有制定有效的措施,导致大量人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些高校领导则只注重人才的科研能力和专业水平,轻视其在行政管理方面的贡献或根本不给他们提供参与管理的机会,因而从未或很少在校内开展针对管理领域的人才培训,致使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的人才匮乏,使整个高校的管理能力降低。
三、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校管理策略
(一)建立具有人文关怀的管理制度
为了使高校管理具有更浓厚的人文关怀,其首要前提就是建立起充分民主化的管理制度,且民主管理应在实际工作的各个方面都有所渗透。主要方面包括考核机制的客观公正、职称晋升的公开透明以及岗位聘任制的全面实行。在这些制度的具体确立过程中,必须坚持集思广益的原则,使制度的确立能够反映大多数人的意愿并解决大多数人的问题。要能够听取不同意见,秉着求同存异的制定方针对差异化的想法进行集中讨论,力图能够使制度更加科学合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高校管理的人文主义精神和民主原则,并保证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校管理得到落实和开展。在管理制度方面,常常会存在严格有余而人性化不足的问题,这是由规章制度本身的规范性和理性特点决定的。因此,在对这些严肃刻板制度的执行过程中,通常会给人以较强的压迫感而显得人文关怀不足。从这一角度来讲,结合高校管理的人文关怀进行思考,就会发现目前的高校管理制度并未将充满温情的人文因素融入其中。由此可知,在高校管理制度建设方面,要以高校的实际状况和需要为根本出发点,适当地添加具有人文关怀的因素,保留一些合理的弹性和空间,使管理工作达到事半功倍,为人才展示自身才能提供优良的环境。
(二)严格推进管理工作的民主化进程
若要将人文理念真正贯彻到高校管理的工作实践中,不仅需要合理完善的管理制度,还要注意对制度所规定的内容积极落实和严格执行。应该认识到对制度的执行程度是评价制度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只有在有效执行的前提下,才能发挥其威慑力和作用。因此,高校的管理者在主持高校相关工作和活动时,应特别注意实施过程的民主化程度是否到位,对缺乏民主化的管理环节要予以警示并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因为在同样的工作环境下,民主管理方式与专制管理方式相比,显然前者更有利于从业者个人价值的实现。这一原则在高校这种学术类环境下表现得尤为明显。为了使全体教师在工作中投入更多的热情,就应为他们实现自身价值创造条件和机会,也就是说高校必须将民主管理方式真正落到实处。应使全体教师能够平等地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来,每个人的机会应是均等的。同时,还应充分尊重人才对高校行政工作的监督权利,使其有权对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促使管理工作更加健康稳定地运行。在坚持了民主原则的前提下,还要对民主程度做进一步的思考。对人才参与管理工作的广度和深度要有明确的标准,切实推进高校管理的民主进程。
(三)注重培养高素质人才
人文关怀 篇四
Abstract: In the 20th centu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broadcast and television industry, more and more anchors spring up. As anchors being the main force of mass media and society’s spokesmen, how much humanities consciousness they having decides whether a program can enter the inner world of audience,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the thoughts foundation and the safeguard which can keep the long-term peace and stability of a society and a country.
关键词: 节目主持人;人文关怀
Key words: anchor;humanities concerns
中图分类号:G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1-0314-02
1节目主持人及人文关怀意识概念的界定
1.1 节目主持人概念的界定节目主持人是在电子媒体诞生之初,伴随着西方媒体间商业竞争的加剧应运而生的。20世纪80年代初,“主持人(Anchor)”一词从国外正式传入我国,节目主持人,简而概括,笔者认为就是一种以个人身份出面向受众传达各种信息,与受众面对面进行交流的特定形式的施动者,这一形式一经推出便大受欢迎,成为广播电视媒体提高收听率、收视率的有效方法。
1.2 人文关怀意识概念的界定
1.2.1 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脱胎于欧洲中世纪的人文主义,它是作为欧洲中世纪神学的对立物而产生的,它要求把人、人性从封建神学的迷信中解放出来,反对野蛮、愚昧与迷信的世界观,提倡人的个性发展与思想解放。人文关怀突出地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它不仅关注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更要关注人的社会行为,关注支配这些人的行为的精神与品格、价值观念与尊严。”
1.2.2 人文关怀意识的核心内容和内涵探究人文关怀,学术界对于人文关怀的论述可谓众说纷纭,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它始终坚持的“核心”并没有改变:“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以及对人类解放与自由的追求等,其内涵可以分为四大点:一是坚持理性,反对迷信、盲从和认识领域的强制服从,从而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二是重视终极关怀,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三是坚持人际间自由平等的原则,以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四是要高扬人的价值,善待自我,以处理好人与自身的关系。”
2节目主持人树立人文关怀意识的重要性
节目主持人作为都市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他们所具有人文关怀意识的浓淡多寡或是对人文的关注情结有多少,都是一个节目是否能够走进受众内心的关键,同时更是一个国家和社会能否长治久安的重要思想基础和根本保障。
2.1 对节目主持人人文关怀意识的准确定位我们所讨论的节目主持人具有的人文关怀意识,它可以围绕有关受众的各个方面:恋爱、婚姻、家庭、理想、事业、人生、伦理、道德和情操等等。作为节目主持人,应该在围绕其核心内涵的前提之下对人文关怀意识有一定准确的定位和把握:①坚持真理,其实就是要求节目主持人崇尚科学和理性。作为一名节目主持人,在工作中会接触到大量的客观事实,客观地认识这些事实,把握这些事实的本质,从而正确地把握事物与社会的行进规律,这是节目主持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的人文关怀意识。②重视终级关怀,就是要求作为体现编导意图的最终环节的节目主持人,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引导受众理解人与自然是统一于一体的,关注自然就等于关注人类本身,并且只有在关注人类的同时也关注自然,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③坚持自由与平等,就是要求节目主持人追求人际关系中的自由与平等。自由与平等是对理性思考的追求而达到的一种精神境界,也是实现理性思考的前提。④高扬人的价值,善待自我。就是要求节目主持人要做到向全社会提供一种正确的价值和意义体系,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节目主持人必须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现在的政治环境比较宽松,人民的权力有了法律的保障和维护,对于主持人来讲,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有了更多施展才能和表现的好机会。但是,这并不代表着主持人就可以以感情代替政策,就可以代替权利机关行使职权,而不严守宣传纪律,进而感情用事产生负面和不良的影响。面对不同年龄阶段、知识层面、时代背景的受众,主持人的人文关怀应该怎样恰当地体现,采用何种方式、神态和语言,是值得和需要我们不断思考的。
2.2 节目主持人具备人文关怀意识的重要性节目主持人应该始终站在时展的制高点上,坚持与时俱进,把握时代脉动。新中国成立至今,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们的生活状况已经发生了日新月异地变化。在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意识则具有了极其重要的现实性和迫切性。
2.2.1 职业特征决定了节目主持人必须具备人文关怀意识节目主持人作为一项职业,其特征是整个节目中与受众最为贴近的形象人,是整个节目的核心组织力量,他们不仅是节目内容的设计者、策划者、解读者、传播者,同时还是节目风格的塑造人、诠释人,节目话题的驾驭力和引导力,是受众天天听到的声音和见到的面孔。所以,主持人的语音语调、语言节奏、语言风格甚至神情形态、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受众的密切关注。正是在这种关注之下,需要节目主持人应该在传播过程中做到:关注人、表现人、理解人、体贴人、引导人,尊重人的个性和情感;维护社会生活的多样性,敢于质疑和批判,敢于发现并剖析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坚守良知,维护正义,尊重人的创造精神;促进道德完善和社会良性发展,注重从人的角度出发进行合理思考、判断和结论等等。重视人文关怀,已经成为当今主流新闻传播观念中的一个亮点,这是新闻媒介提高自身文化品位,塑造媒介良好形象乃至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也是媒介成熟和发展的显要标志。
2.2.2 现代化社会召唤节目主持人的人文关怀意识主持人必须树立强烈的人文关怀意识,这不仅是因为其职业特征所决定的,更重要的是它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不容我们忽视和懈怠。“对于现代化社会,我们可以重新定义为两个部分,即以人为本和国际化。”其中,以人为本,则体现出了现代化社会对于人文关怀意识的召唤和渴望。
社会的现代化首先需要以人的现代化为基础,人的精神面貌的建立将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关键。节目主持人作为现代社会宣传媒体中的主力军,在这种新型的现代社会机制下,必然要求更加完美地塑造人的精神面貌,从中体现出浓厚的人文关怀意识。要做到一切以人的身心健康为出发点,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使人的生活方式得到优化,生活质量全面提高;使大众在追求自身的经济效益时,不能忽视社会效益;以人文价值制衡商品价值,以精神价值制衡物质价值。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人文关怀意识推动并且影响了主持人的发展和进步,是需要主持人不断探索和追求的实质性和归属性内容。我们所有的主持人应该明白并且达成共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意识是任何一个节目主持人维持职业生涯的保障和基础。它促进了人类民主化社会的进程,它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终将造福于民,因而人文关怀意识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俞虹。节目主持人通论。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
[2]赵淑萍。电视节目主持。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人文关怀范文 篇五
关键词:恶性肿瘤 生活质量 人文关怀 心理需求
恶性肿瘤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危害严重。疾病本身和各种治疗及其不良反应不仅给患者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极大地改变,同事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生存状况的关怀,一句话,就是关心人的生存与发展,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通俗的说,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关心人,重视人的个性,满足人的需求,尊重人的权利,这也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发展的需要,更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具体方法。
1心理特点
1.1 否认心理这是许多肿瘤患者明确诊断后最初的心理反应,为了验证内心的想法,他们不厌其烦的重复检查,从一家医院奔波到另一家医院。不愿相信自己的病与肿瘤有关。在人前若无其事,故意掩饰病情。
1.2 恐惧与反抗患者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病以后,有些人万念俱灰,而一些年轻患者或者经济能力较好病人主动求医,希望找到神医或是灵丹妙药,又担心自己很快离开人世、离开亲人。加之肿瘤患者聚集在一起,看到的是苍白晦暗消瘦的面庞,听到的是痛苦的,并且也在经济上陷入窘境。在医院里还要做不喜欢的检查、治疗等等诸事都被涂上不顺眼的色彩,感觉所有的人都对他不公平,甚至对家人公司也有敌意,经常无故发脾气,以宣泄情绪。
1.3 悲观失望绝望大多肿瘤病人在治疗一段时间后都会出现这种心理。感到自己给家人和社会带来了负担,长期被疾病折磨已经不堪重负,虽积极治疗病情仍然不断恶化,死亡的威胁逐渐逼近,希望慢慢破灭。此时患者不再挣扎,兴趣与感受逐渐消失,希望不被外界打扰平静走完人生。
2人文关怀的方法
2.1 营造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给患者家的感觉
恶性肿瘤患者情绪容易波动,因此温馨和谐的住院环境可以给患者带来家的感觉,增加患者的亲切感。患者入院时,责任护士应上前主动迎接,为患者安排床位,并将留下良好第一印象,患者入院后,如其家属提出陪护要求,一般均予以同意,以增加患者与亲人的交流沟通,减轻心理压力。
2.2 塑造自身良好形象,给患者留下美好的感觉
护士又被称为“白衣天使”,是因为护士给人们留下了美好印象,而这种美好印象对患者的康复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护士应用具有优美的体态,优雅的谈吐和得体的举止。与患者沟通交流时,应始终保持微笑,语音不高不低,与其柔和舒缓又不失热情,专心聆听患者的陈述。对其提问务必予以详细解答,直至患者满意为止。在护理操作中应轻柔果断,给患者以干净利落的感觉,以缓解其心理压力。
2.3 了解患者心理需求:加强护患沟通,晚期恶性肿瘤的患者情感普遍脆弱,需要更多的心理安慰。作为护理工作者,需对患者反复进行鼓励,帮助他们克服负面情绪,树立战胜癌症的信心。护士应常与患者进行交流,加强对其观察,了解其心理变化,并及时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疏导,告诉患者负面情绪对治疗过程的不利影响,劝其树立起乐观心态,树立起战胜病魔的信心。
2.4 满足患者的生活需求:晚期恶心肿瘤患者常受疼痛、发热、呕吐等身体上病痛的煎熬,其进餐、休息都因此受到影响,产生悲观、焦虑、绝望等负面情绪。而这些负面情绪又进一步使疼痛感加强,不利于患者无亲友陪护,且病情严重,自理能力不足。护士应在生活上对其以照顾,需助其打饭、洗脸、梳头、如厕等。使患者有“亲人般”温暖额感觉,对护士产生信任和尊重。
3 讨论
充满人文关怀的人性化治疗方式应具实用、有效的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疗工作中,医务工者必须具备很强的人文精神,能够理解患者,尊重患者,视肿瘤患者如亲人,努力为肿瘤患者创造一个整洁、安全、舒适的环境,努力营造人文氛围,从而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合上述,将人文关怀引入到诊疗工作中,不但为诊疗工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服务理念,更提高了医务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和工作积极性,并让患者对医务工作的满意度大大提高,改善了医患关系,使医院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参考文献:
[1] 沈雁,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护理关怀【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8.14.(3):114—115
人文关怀 篇六
关键词:中职教育;德育教育;人文关怀;应对举措
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中职教育不再只注重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也要对德育教育引起充分重视。因为德育教育会对学生的自身修养有促进作用,然而当前中职德育教育存在重管理、轻情感互动,重职业规划、轻个体需求等一系列缺陷。所以将人文关怀充分融入到中职德育教育中,发挥其应有作用,对于学生养成互相尊重、互相关怀的品德极为重要,同时能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中职德育教育与人文关怀简介
1.1中职德育教育的特点
普遍来说,中职德育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优良的生活习惯和道德修养,为学生进一步融入社会奠定基础。所以,中职德育教育的特点,一般可以分为三方面:第一,具有较为确切的针对性。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适当针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科学文化修养、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第二,具有较为明确的实践性。德育教育的实践性可以为学生以后进一步融入社会创造条件。例如,爱岗敬业这一职业素养的形成是在学生获取知识,遵循原则,行为规范的基础之上,经过有意识的活动或者经历对自身所存在的不足进行反思,及时改善自身认知,提升职业素养,为以后更高的工作提供便利;第三,丰富的综合性。中职德育教育能够将学生的职业修养、生涯规划、心理健康等充分融入,形成多学科的综合体为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人文关怀的内涵
在中职德育教育中,重视人文关怀是发扬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中职学生作为中职德育教育的主体对象,积极发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升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对于学生未来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中职德育教育的人文关怀当中,充分重视学生思想性与理论性结合的同时,还要符合德育发展规律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此外,针对学生的个体差距与心理疏导引起充分重视,保障对学生权利人格的尊重,价值的追求等对于学生理解德育教育中人文关怀非常重要。这样有利于进一步发扬人文关怀在中职教育中的应有之义,使得学生的内心诉求得到实现,进而更好的推动德育教育的迅速发展。
1.3中职德育教育进程当中人文关怀缺陷
当前,通过对德育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的系统研究,可以发现德育教育对象素质低下,学生自身素养参差不齐;德育教育理念落后,教师教育理念深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很难做到与时俱进;德育教育者专业化程度匮乏,对于提升学生的自身素养极为不利;德育教育环境复杂多变,使得德育教育工作面临诸多困难,进而影响了德育教育质量的提升。
2.中职德育教育发扬人文关怀的应对举措
2.1提高德育教育者的人文修养
中职德育教育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切实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必须充分重视德育教育者自身能力的提高。因为德育教育者既是德育教育中的主导体,又是中职学生提升自身修养的模范。所以,提升德育教育自身的人文修养可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第一,明确培养德育教育者的人文理论,让其积极参与各种培训,结合教育实践活动使自身的理论知识得到积累并做到与时俱进;第二,充分发掘德育教育者的自身激情,使其充分融入到教学课堂中,这样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将德育教育者的激情传播给学生,进而提升教学效果;第三,教育者必须拥有广泛的爱心充满爱生情谊。这样能够更好的进行课堂实践活动,并充分尊重学生的自身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第四,教育者必须充满教育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承担起德育教育培养的责任意识。这样对于教育者挖掘课程自身的价值元素,树立德育教育的人格榜样,提升德育教育质量尤为重要。
2.2丰富德育教育课堂的人文气息
中职德育教育的课堂丰富化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学生道德素养尤为重要。但是,由于很多课堂中对于教育质量的追求较为理想化,使得中职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严总匮乏。所以要想努力发扬具有人文气息的德育教育课堂,就必须使得德育课堂的内容丰富化:第一,充分整合德育教育素材,挖掘德育教育的各种资源,以事实为依据融合德育教育目标合理的制定教学内容,不断充实教学素材;第二,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扩展德育教育空间,网络教育当中,信息存储量十分丰富,形式各具特色,在教育时充分使用视频、音频、动漫等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使得课堂形式变得丰富化,创新化;第三,重课堂德育教育模式创新化。在课堂上可以适当的采用多样化的形式进行德育教育,课外利用“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德育教育宣传,使其引起学生共鸣。同时还必须重视教育中的因材施教,将更好的解决学生之间的思想矛盾,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
2.3营造具有人文气息的中职校园
教育质量的提升离不开教学氛围的熏陶,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能够对学生自身修养的提升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构建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树立以人为本的校园制度体系,树立以价值为取向的校园精神文化;其次,积极组织具有人文精神的校园活动,强化校园社团建设,充分利用传统假日开展德育教育主题活动,培养学生人文情怀;最后,搭建相互关怀的师生关系,强化师生间情感互动,培养学生人文情怀。
公司的企业文化与人文关怀 篇七
“为打汽车翻身仗出力,为国家为人民争光。”1969年老一辈东风人凭着这种思想和豪情壮志,克服了住芦席棚、吃咸菜、人拉肩扛搞建设等难以想像的困难,在鄂西北山区创建了东风公司(前身为二汽),没有电,他们点起马灯安装出了第一部汽车,以“马灯精神”支撑和激励着东风的每一个员工。
范仲说,伴随着东风的诞生和成长,东风文化便与生产经营一道不断发育和成熟,并形成了“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坚持**的创新精神,永攀高峰的竞争精神,顾全大局的主人翁精神”和“造就一流人才、生产一流汽车、提供一流服务、创造一流效益”的企业精神。
“‘关怀每一个人,关爱每一部车’是东风公司的经营理念,这一理念,对员工、社会、经销商、用户、环境及汽车产品的关系进行了更合理的定位和准确把握。”范仲说,人文关怀也是一种企业文化,员工作为企业的“个体”,其潜能的挖掘,与企业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一定要认识到人文关怀所带来的精神力量是无穷的。如果企业**,完全以**来管理**员工,而缺乏人文关怀,员工也会很老实地遵守你的规章,但内在的潜力就难以发挥出来,如工厂一旦发生火灾,而又与员工无关时,这些员工就不会自觉地去救火。
范仲说,我们不能把搞企业文化看成是简单的唱唱歌、跳跳舞,一定要把握好企业文化的内涵,不搞唱歌、跳舞,不等于没有企业文化,比如说,一个企业老板发现了员工违反纪律时,或开除他,或任其发展,或帮助教育他,其处理的方法不同,对企业产生的效益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处理方法,体现了不同的企业文化。
范仲认为,搞企业文化,***一定要学习哲学,一个好的。企业家要争做一个哲学家,至少要在哲学的高度上来看待企业文化,要有学习、创新、超越的哲学思想。“以人为本”是企业的基本理念,各个企业有不同的企业文化特点。一个学者说过,企业文化不能国际化,我国悠久的历史是我们企业文化的基础,一些文化对现在的企业文化仍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当然,也有一些文化是过时的,应予扬弃。一个企业没有好的文化,就无法把企业做强、做大、持久,一个强大的企业,在它的背后必定有一个企业文化在支撑。
范仲说,地处老区、山区的企业,不能单纯地认为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就没有发展前景,而关键在于人的思想观念是否有创新、开拓。有的地方交通等硬件条件改善了,但企业仍然没有发展起来,而有些企业,地处硬件设施条件差的地方,但企业却做强做大了,这就是思想观念的原因。因此,不论是山区、老区,还是沿海、*原,企业**一定要带头更新思想观念,提高认识,把企业文化搞好,以充分挖掘员工的潜能,把企业做强做大。
人文关怀 篇八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312
妊娠是一种生理状态,几乎没有任何生活经历能唤起如此完全的喜悦或极大失望的痛苦。针对临产妇这一特殊群体,产科护士和助产士应很好地协助临产妇进行角色定位,将人文关怀融入产科护理的日常工作,既保证分娩质量,又使临产妇愉快地度过妊娠这一特殊生理过程。2005~2009年对临产妇579例实施人文关怀,临产妇的产痛明显减轻,产程缩短,顺产率提高,疗效显著。
为临产妇提供优越的人文环境
设立单人待产、单人分娩室:营造温馨的分娩环境,避免白色刺激,房间以粉红色为基础色调,粉红色的薄纱窗帘,粉红色的床单被套以及橙色的灯具,墙壁悬挂可爱的婴儿画,用以减轻疼痛的分娩球,显示出人性化的服务设施。
病房楼层以鲜亮明快的淡紫色为主要色调,渲染出轻松、愉悦的氛围,走廊两旁墙壁边安装塑料扶手,墙上画框内镶有各类田园油彩画,病房内床位均配有床头柜、储物柜、呼叫器以及吸氧设备,床位之间用花色的幕帘隔开,很好地保护个人隐私。
不断更新服务模式与理念,提供人性化服务
康乐待产:临产妇进入产房后,助产人员用亲切温和的语言向孕妇讲解分娩知识,在整个产程中给产妇以持续的生理、心理、情感的支持,指导孕妇分娩呼吸与用力方法和技巧,给予按摩、分娩球的使用、分散注意力(如听音乐、聊天)等方法减轻孕妇焦虑,缓解疼痛,宫缩间歇期让孕妇尽量放松休息,提供高热能的饮食,做好生活护理,及时告之产程进度,给予语言和非语言形式的鼓励,最大限度地调动孕妇的主观能动性,使孕妇消除恐惧与焦虑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树立信心,顺利分娩。
分娩镇痛的应用:①:改变传统的,如未破水,头已衔接,可让产妇取坐位、蹲、跪等姿势,情况允许可下床活动,有助于胎头下降,淡化产妇角色。②压迫、按摩:适当的压迫按摩也可减轻宫缩带来的疼痛。宫缩时,助产士用手掌掌面平贴孕妇腹壁,当产妇吸气时,双手从腹部两侧向中间按摩,呼气时,双手从腹中线滑向两侧,按摩时大小鱼际适当加压用力。宫缩时,用拇指按压两侧骼前上棘或耻骨联合,或用拳头按压菱形窝外角。
整体护理产时服务模式:病房人性化服务从护士长、主管护师以及责任护士三种不同职务层次的工作任务中体现出来。护士长向每位临产妇收集意见和建议,与她们及其家属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针对不足之处及时进行整改;主管护师每天进入病房,及时观察、监测孕妇产程进展状况、产妇泌乳及喂养情况,针对个体进行特异性指导;责任护士在孕产妇入院后,为其介绍相关医护人员、病区环境、便民设施以及相关健康教育,住院期间,为孕产妇进行病史评估,全面掌握其病情,并监测临床变化,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并实施,护理过程中针对临床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计划调整,出院时做好出院宣教、叮嘱是否仍有物品遗漏未带,将产妇送至电梯门口,出院后定期进行电话回访,对产妇提出的问题进行及时解答。
提高护士专业素质与服务质量
重视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与考核:参加护理学会定期举办的婴儿抚触、泳疗、导乐师等系列产科护理专业知识培训,护理部定期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及考核,强化了专科理论知识及技能,同时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训练,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有效的抢救和护理。
掌握沟通技巧,提高服务能力:支持护理人员参加沟通技巧讲座,根据医患关系的特殊性,掌握相关沟通技巧,并学会沟通技巧的实际应用。选送科室成员接受礼仪培训,了解日常礼仪、电话礼仪,规范行为文明、语言服务等,增强了驾驭各种局面的能力,以适应人文关怀的护理需要。
加强继续教育,提高自身素质:人文关怀护理迫使护理人员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护士自身素质的提高又使护理人文关怀更加高品质化[1]。我科护理人员现在本科生5名,90%中专大专生正在读在职大专或本科。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修养,不少护士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外文、心理等学科。
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文关怀亲情服务模式已成为现代医学文明和现代文明医院的重要标志,得到广泛应用[2]。
人文关怀真正体现“以人为本”,针对产妇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及主观心理不同,通过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尊重产妇的生命价值、人格尊严和个人隐私,注重语言交流,传授分娩经验,讲解相关知识,为产妇提供全方位的个性化服务,使产妇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强对自身能力的信任,减少对医疗干预的依赖[3]。一些临产妇因害怕自然分娩带来的疼痛或为了保持体形,而主动要求行剖宫产。剖宫产虽然可以避免分娩镇痛、产道裂伤及没有难产的忧虑,但剖宫产出血量较自然分娩多,术后可能发生肠粘连、肠梗阻、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4]。剖宫产产妇正常饮食晚,还易造成产后乳汁分泌减少,且剖宫产后产妇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均较自然分娩高。自然分娩是自然、安全、对母婴均有利的分娩方式,可避免剖宫产术后的许多并发症和后遗症[5]。
护理人文关怀是一个集心理学、美学、社会职业道德学,贯穿医学的综合人文学科,其将技术和素质融医学为一炉。它所要求的护理人员不仅仅是技术,还涵盖了素质、理念、人文、心理、美学、社会观念等,它不仅有技术性,而且有技巧性;不仅有实践性,而且有空间立体性。它体现在护理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只有我们掌握丰富的综合知识,用真心去对待每一位就诊患者才能体现出真正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 雷铃。人文关怀护理的应用效果分析[J].现代护理,2005,11(23):1973-1974.
2 史彦梅,贺维权,左东风。人文关怀在重症病人护理中的体现[J].护理研究,2008,22(9C):2516.
3 陆龙勤。人文关怀与产妇分娩关系的临床研究[J].医学文选,2005,24(4):522-523.
人文关怀范文 篇九
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法学研究会会长。系新中国第一位民法学博士。
一提到法律,普通人可能会认为它是冷冰冰的、生硬的条文,但现代法律并非如此。孟德斯鸠说过,“在民法的慈母般的眼里,每个个人就是整个国家”。这句话充分表达了民法所体现的人文关怀,即民法对人自由和尊严的充分保障以及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特殊关爱。
我国民法不仅平等保护每个公民的人身、财产权益,而且也注重保护弱势群体以及无辜的受害人。例如,在实践中曾经多次发生高空抛物砸伤行人、但找不到加害人的案件。如果法律对这样的受害人不能提供任何救济,无辜受害人的损失不能得到补偿,这对受害人是极不公平的。因此,《侵权责任法》第87条规定在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情况下,除非相关住户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否则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这就强化了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受害人的保护。这就体现了民法的人文关怀精神,即强调对人的保护,应将其视为民法的价值基础。人文关怀作为民法的价值理念是民法的重要发展趋势,其也渗透到民法的各项具体制度之中。
人文关怀决定了我国民法的未来走向。我们目前已经基本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市场经济构建了基本的法律框架,保障了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秩序。就立法层面而言,虽然各法律部门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经制定,但由于民法典未最终完成,法律体系的整合、完善的任务仍然相当繁重。如何使我国法律体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为和谐社会的积极构建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要在民法典中明确价值取向,并以此为指引,构建科学、合理、富有时代气息的民法典体系。基于这样的背景,讨论民法的人文关怀价值,并非是为了满足形而上的学术偏好,而是旨在解决中国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中的价值选择问题。在我国这样一个长期缺乏民法传统的国家,虽然已经建立了初步的法律秩序,但其还不足以为市场经济提供有效的制度支撑。如何在社会、经济发展到达一个新阶段的情况下,更新法律理念,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使民法更有效地发挥其法律功能,从而使整个法律体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
民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承载着不同的历史使命,体现出不同的功能和特点。按照佟柔教授的看法,发达的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自身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因此,我国民法必须担负保障商品经济秩序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功能。这一理论作为民法学中的重要创新,奠定了我国民事立法的基础。
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市场化和工业化得到了充分发展。我们应当进一步考虑民事立法的任务,不仅仅是为市场经济奠定基本框架,还要承担对人的关怀的更高目标。如何妥善解决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回到人本身,重新思考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我们的法律体系需要应对这样一种社会转型现实,尤其是需要制定一部面向21世纪的、有中国特色、在世界民法之林中有独特地位的民法典,更应当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引入人文关怀,不固守19世纪西方价值体系和形式体系,将其奉为圭臬,而应当从中国的现实需要出发,强化人文关怀,在价值体系和形式体系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人文关怀论文(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