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关系论文【新版多篇】范文

(作者:nobody8时间:2024-03-28 16:30:31)

[说明]医患关系论文【新版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医患关系论文【新版多篇】

医患关系论文 篇一

1.1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双满意调查法”实施后患者对护士接诊态度、住院环境舒适、产前产后健康教育、沟通交流、服务态度、陪同检查、穿刺技术、巡视病房及时性、满足需求及时性、患者隐私保护、费用合理性、出院指导内容等各项护理工作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实施前(P<0.01),见表1。

1.2护理人员自身工作满意度“双满意调查法”实施后,护理人员对工作环境、工作压力、绩效考核、薪水分配、人际关系、个人发展机会、职业成就感、工作自主性、科室管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见表2。

1.3护理质量“双满意调查法”实施后,病房管理、健康教育、基础护理、母乳喂养指导、专科护理、技术操作、护理文书、消毒隔离等护理质量明显高于实施前(P<0.01),见表3。

2讨论

一所医院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及生存发展,取决于良好的医患关系。而产科是医院的一个特殊科室,产妇是一个特殊的就医群体,出于对自身及围生儿健康的关心,她们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加,因而常对医务人员提出过高的要求。有报道指出,全国医患纠纷中妇产科约占1/3[5]。戴爱秀[6]对本院医患纠纷调查发现,妇产科发生的护患纠纷占全院护理纠纷的29.21%,指出护患纠纷不仅影响医患关系的和谐,对护理人员也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从而产生职业倦怠感,影响工作积极性。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最多,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取决于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意识及服务水平。有研究表明,产科护患纠纷发生原因主要包括护理技术操作水平不高、服务态度不佳、护患沟通不善以及患者或家属本身的因素等[7]。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高低对护理工作的评价具有可靠性及参考性[8]。“双满意调查法”就是患者满意、医务人员满意,而双方满意的原则是“一切为了患者”“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认同感”。

开展双满意调查活动,有助于在了解医患双方需求的同时,尽可能改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缓解医患矛盾,提高患者满意度[9]。本研究结果表明,在产科实施双满意调查后,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护理人员对自身工作满意度以及护理质量均较实施前明显提高,表明该护理模式是一种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并改善护患关系的方法。通过发放双满意调查表,医院及科室能够通过患者的反馈及时掌握护理人员的工作情况及医患关系情况,通过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了解患者对护理人员的需求,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缺陷及时进行整改。对表现好尤其是患者点名表扬的护理人员,科室除通报表扬外,还在绩效考核方面予以充分体现,体现“多劳多得,干好多得”的绩效考核原则,并直接与评优、进修、晋职等挂钩,使护理人员个人发展机会增多,获得职业成就感,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努力改善工作环境[10],搞好与医生、护理人员及与患者的人际关系,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主动提高操作技术水平,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

有研究表明,无论是物质激励还是口头表扬等精神激励,对护理人员都是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激励模式,促使护理人员发挥自身工作潜力,主动改善工作细节,提高科室管理水平,更圆满完成护理工作,从而使护理人员对自身工作满意度提高,患者满意度亦相应提高[11]。而对患者投诉较多的护理人员,除给予通报批评,按照绩效考核规定扣除相应的绩效工资外,还应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查找发生纠纷的原因,寻找更好的途径去解决问题,将消极事件转变为积极结果[12]。若护理人员再犯同样问题时,应取消评优、进修、晋职资格,从而有效督促护理人员严格执行各项护理工作规范,提高护理质量。

“双满意调查法”基于患者与护士两个层面开展调查,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出患者对护理质量的认可度以及护士对自身工作的满意度,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还仅仅是一个表层的数据分析,如何通过挖掘数据,寻找到提高患者、护士满意度的方法与途径,进而加以持续改进,这才是“双满意调查法”真正的内涵。另外,本文仅仅局限于本院两年的数据进行分析,而且护理人员标本数较少,更可靠的结论还需要大标本、多中心、长期的数据积累去加以佐证。

医生与患者论文 篇二

近年来,医患关系在总体上是和谐的,但在总体和谐中存在着不和谐,甚至形成医患关系紧张的态势,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因而理论界关于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现拟就近五年来国内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1 医患关系的紧张现状

近年来,医患关系成为热点,缘于社会转型时期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医患冲突不断发生,医疗纠纷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5年6~7月份,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对全国270家各级医院进行了调查:全国三甲医院每年发生的医疗纠纷中要求赔偿的有100例左右,二级医院每年发生的医疗纠纷要求赔偿的有20例左右。②医疗纠纷以医疗过失为主转变为以非医疗过失纠纷为主。③处理难度越来越大,对其处理以行政为主体转变为以法院为主体。④医疗纠纷易于引发社会的反应,人的生命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构成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⑤医疗纠纷的赔款额越来越高。刑事案件增多,个别地区甚至发生杀害医生的恶性事件,病人疾病久治不愈,患方伤害医生的事件时有发生。例如,北京某医院主任医生被患者家属无故殴打事件,引起人们对医患关系的反思。

2 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

2.1 医方因素 医患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医务人员。卫生部部长高强认为,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医患关系来说,主导方面还是医务人员。医方因素导致医患关系紧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其一,医疗质量问题:一些医院规章制度执行不严,造成差错事故发生,或是技术水平低下,或者是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粗心大意、弄虚作假造成误诊误治等。其二,医风医德问题:一些医务人员素质降低、自身修养欠缺。据有关部门统计,医疗纠纷的诱因80%以上不是医疗技术方面的问题,而是服务质量甚至职业道德问题。如:“红包”与药品回扣现象,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冷淡现象等。其三,医患沟通问题:一些医务工作者“见病不见人”,忽视了病人心理感受,忽视了与病人的沟通和交流,造成病人的误解。其四,技术性违规问题:李大平认为[1],医方为避免医疗风险和责任而采取防御性医疗行为,加重了患者的负担,导致医患关系紧张。例如,普通的感冒发烧也要做血常规、胸片、血培养。其五,“以药养医”问题:医院实际上存在着“以药养医”、医务人员收入与病人所交费用多少挂钩的政策。药品的虚高定价是医疗费用高昂的主因和医卫界不正之风的源头,是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2]。

2.2 患方因素 一是患方对医疗工作和医学知识的不了解,对医疗诊疗的效果期望值过高,认为治不好就是医院有过错,从而迁怒于医院和当事医生。例如,某患者在与医生辩论时就说:“我到底是什么病你没诊断出来,当然是误诊了。”二是患方认为治病是医务人员单方面的事而与患者无关,医方收取货币就理所当然要治好病。三是患方的道德素质问题。在医患纠纷中存在着一些患者及其家属无理取闹事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医院附近还出现策划患方闹事的“医托”,对医院的秩序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2.3 医患之间的关系因素 一是医患双方事实上的不平等,而且医患冲突的最终受害者是患方。患者的求医与医生的施医而形成施恩与受恩的医患关系,会导致医生救世主式的诊治方法。二是医患信息的不对称。李大平认为[1],医患信息的不对称,使医方对病人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善意或非善意的信息隐瞒。三是公益福利性与市场企业性的冲突,医疗卫生事业在医方是市场企业性而在患方则是公益福利性。

2.4 社会因素 第一,法制方面的因素。一是规范医患关系的法制建设滞后,无法可依。二是解决医患纠纷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常出现理解上的偏差。现有的法律制度不健全,给执法人员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没能有效地将事件扼杀在萌芽状态。第二,制度方面的因素。一是卫生资源的分配不公,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医疗卫生资源主要分布在大医院和城市,而广大乡村和小医院所占医疗卫生资源过于稀少。朱锡光等认为[3],卫生资源分配不公的社会问题,社会心理的“仇富情结”及与社会不满联在一起的分层意识是医患关系恶化的催化剂。二是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有三:全民医疗保险体制不健全,这可能是最根本的原因;医疗质量和医疗费用监管制度不健全;医疗服务保障机制不健全。第三,新闻媒体方面的因素。媒界对患者具有同情心而缺少对医务人员的理解,其立场倾斜于患方,其报道偏重于患者,再加上某些媒体的不当炒作,引起社会公众对医院信誉的质疑。陈良珠等认为[4]新闻媒体正面舆论宣传不够而过分渲染医院的黑暗面,误导患者在治病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问题时而与医方发生冲突。张伟程认为[5],舆论导向失之偏颇,推波助澜。第四,医学本身的因素。一是医学高科技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对患者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带来伤害[6];二是医学科学的局限性、医疗行为的高风险性,它不可能包治百病。从哲学观点而言,人体属于一个“灰箱”,现代医学对其既不是一清二楚的“白箱”,又非一无所知的“黑箱”。因此,有时医务人员并无过失,但仍发生不良后果,而这是患方所不能接受的。三是医疗服务发展水平落后于人民群众医疗保健需求增长。高强认为,当前群众越来越高的卫生健康需求和医疗服务的提供严重不足是一个很突出的矛盾,集中表现为看病难、看病贵,出现医患纠纷甚至医患冲突。

3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方法和途径

3.1 医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举措 理论界的兴奋点在于医方如何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两个大的方面,主要有四种观点:第一,李茜等认为[7],狠抓医学基本功,最大限度地减少误诊误治现象,普及和加强医患交流技巧培训,在为患者提供全程服务过程中渗透人文关怀,消除对患者的异化物化倾向。第二,刘志军等提出[8],医院要完善医院管理、注重内涵发展、建立人文关怀的医患模式。卢建敏认为[9],加强医疗活动中的人文关怀有助于提升医院的竞争力。第三,陈良珠[4]等认为,医院应重视医疗质量、重视人文关怀、强化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维护患者的隐私权和知情权、构建以人为本的医疗服务、加强医务人员的医德修养,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病人不单需要肉体上的治疗,更需要情感上真诚的关注和抚慰。作为医生,不仅要为病人解决病痛,更应该理解患者心理,消除患者的心理阴影。第四,皮湘林等认为[10],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关键在于培养医务人员的道德素质,提高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变“以病为中心”为“以人为中心”,保持对生命的敬畏感,把人的价值放在第一位,尊重患者的尊严和人格,从病理上、社会环境上和心理状况上全面了解患者。

3.2 患者方面 张洪彬等认为[11],患者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方面,拥有自主权,患者要理解医学的高风险性和探索性,尊重医务人员,当诊疗出现意外时,应通过法律程序来解决。刘国祥等认为[12],患者应尊重医务人员、遵守医院规章制度;积极配合治疗、恢复和保持健康;支持医学发展。

3.3 医患交往 医患之间平等交往与沟通是化解医患矛盾的关键所在。首先,关于医患关系的模式,美国学者萨斯和霍伦德提出的主动—被动型、指导—合作型、共同参与型理论被广泛应用。其次,关于医患沟通,主要有五种观点:第一,卫生部部长高强认为,加强医患沟通,努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所在。刘俊荣认为[13],医患之间只有加强人际沟通,彼此信任,消除误解,才能有效地减少冲突,和谐有序。第二,贾建文认为[14],医院在医患沟通中应起桥梁作用,建立并落实医患沟通机制。第三,阎平慧认为[15],医务人员在医患沟通中应采用换位意识,充分理解患者;强化角色意识,医德医术并重;协调社会关系,多方关心患者。第四,陈同华提出[16],医务人员应做到“五心”:细心分析病人心理、诚心为病人服务、耐心听取病人意见、虚心接受病人批评、热心为病人解决实际问题。第五,医患双方应加强信息沟通、建立真正的信任关系。关于医患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理论界一般认为,应走出医患关系的物化和货币化困境,建立医患之间平等的权利义务关系。冷明祥则提出[17],实行病人选医生制度有利于改进医德医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3.4 社会经济举措 首先,关于卫生事业的指导方针。卫生部长高强指出,坚持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卫生事业发展道路不能变;坚持卫生事业为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宗旨和公益性质不能变;坚持政府承担公共卫生和维护群众健康权益的责任不能变,才能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坚实的基础。其次,关于综合治理,主要有四种观点:第一,高强提出,应发挥政府保障群众基本医疗的主导作用、改革医疗服务体制、转换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加强政府对医疗服务行业监管、大力发展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等多方面,积极研究探索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有效措施。第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对策应是:综合治理是基础,市场化调节是润滑剂,法治化治理是关键。第三,李润华等认为[18],要用法律和道德规范来调整医患关系,并加强医院现代化管理。第四,朱锡光等认为[3],医患关系的改善有赖于国家卫生行政管理力度加大、医疗改革加快、财政补偿合理、法律法规完善、教育普及提高、媒体理性传播、社会大众道德控制水平提升等全方位的努力。再次,制度建设,主要有三种观点:①高强提出,要加快卫生事业发展,努力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②李茜等认为[7],建立健全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医疗保险体制和社会调节机制。③钱亚芳认为[19],坚持公平优先原则的基本卫生资源配置有利于改变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再其次,关于法制建设。一是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主要有五种观点:①李茜等提出[7],应建立健全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和国人素质与心理的法律法规,将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双向的医患关系。②杨湛等认为[20],要尽快制定《医疗服务法》,明确医院定位,规范医患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切实保障权利义务对等原则的实现。③周子君认为[21],要制定《患者权益保护法》来规范医患关系。④兰迎春认为[22],应深化改革、调整医患双方的利益关系,利用法律标杆、平衡医患利益关系,加强道德教育、协调医患利益关系。⑤高玉玲则认为[23],协调和处理医患利益冲突应坚持以病人权利为中心同时兼顾医方利益的原则、相互冲突的利益调整原则。二是普及法律法规。刘国祥等[12]认为,应对患者、家属乃至社会成员进行医学、伦理学、法律知识教育。第五,社会舆论导向。高强认为,媒体应加强正面宣传,引导广大医务人员加强医患沟通意识,并增强群众对我国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理解和支持。刘国祥等认为[12],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应建立公正的社会舆论导向:新闻媒体应多宣传医疗成就及医务人员的业绩,尽量避免过分渲染医疗事故、医疗过失方面的新闻,以免对医患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李大平。医患关系的利益冲突与平衡[J].医学与哲学,2005,26(4):41-42.

[2] 农工党湖南省委会。医患矛盾激化的原因和化解的建议[J].前进论坛,2002,3:12-13.

[3] 朱锡光,孙梯业,颜伟,等。医患关系现状的多维视角思考的研究[J].医学与哲学,2005,26(2):16-18.

[4] 陈良珠,赖敏贞,吴汪,等。当前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与防范措施[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3):83-85.

[5] 张伟程。新时期医患关系剖析[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4(12):1708-1709.

[6] 王力军,刘彩霞。医学高科技条件下医患关系中存在的问题[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7):867.

[7] 李茜,杜慧群。对我国医患关系现状及对策的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17(2):48-49、59.

[8] 刘志军,许岩丽。医院规模扩大后的医患关系思考[J].医学与哲学,2005,26(4):17-18.

[9] 卢建敏。关于医学人文关怀的几点思考[J].医学与哲学,2005,26(4):15-16.

[10] 皮湘林,王伟。医患关系物化困境的伦理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2,(7):89-90.

[11] 张洪彬,康永军。新形势下医患关系的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J].山东医药,2004,44(15):63-64.

[12] 刘国祥,赵万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辩证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05,21(7):502.

[13] 刘俊荣。医患冲突的沟通与解决[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

[14] 贾建文。论预防医患冲突的语言和行为沟通[J].中国医院,2005,9(7):59-62.

[15] 阎平慧。医患关系与沟通技巧[J].中国中医药,2005,3(7):54-55.

[16] 陈同华。关于当前医患关系的思考[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0,13(2):14-16.

[17] 冷明祥。市场经济条件下医患关系暨医德现状调查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35-139.

[18] 李润华,刘激扬。医患关系的现状与改善对策[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4):36-39.

[19] 钱亚芳。卫生资源配置与改善医患关系[J].医学与哲学,2004,25(6):17-18.

[20] 杨湛,赵旭东。试论恶性医疗纠纷的依法防范和处理[J].中国医院,2003,7(11):52-53.

[21] 周子君。制定《患者权益保护法》规范医患关系[J].中国卫生法制,2003,11(2):29-30.

[22] 兰迎春。利益:审视医患关系的新视角[J].卫生经济研究,2005(7):5-6.

医生与患者论文 篇三

当下我国的医患关系正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医患矛盾愈演愈烈,高校加强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育势在必行。基于分析培养医学生沟通能力的重要性,剖析现状形成的原因,进而从在校期间、实习期间、职业期间三阶段探索培养医学生沟通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医学生;医患关系;沟通能力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向,我国医患关系也逐步发生变化,医患矛盾日渐突出,医疗纠纷层出不穷,医患关系日趋紧张。近几年,全国医疗纠纷事件成上升趋势,恶性伤医事件连续频发。提升医学生沟通能力是增进医患互信、缓解医患矛盾、减少医患纠纷的有效途径。

1临床医学生培养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1.1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医患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缺乏平等、互信、互谅,医患矛盾由此滋生。相关研究表明[1],医学生具备有效与患者进行沟通的能力,是帮助其在诊疗过程中准确获得疾病诊断所需的相关信息、建立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的基本前提。医生与患者共同面对疾病这一敌人,医患之间只有是相互支持与配合的合作关系,才能更加快速有效发现疾病的真相与诊治措施。医患之间如缺乏有效沟通,不仅阻碍病情诊断,也同时造成医患双方失去信任与相互理解,导致医患矛盾逐渐恶化升级。

1.2人际沟通能力的重要性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福冈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的表现。”目前世界各国的高等医学院校都高度重视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美国大部分医学院校都开设相关技能课程,注重培育医学生医患沟通的能力,而我国医学院校,医学教育仍未走出重视专业教育的传统模式,医学人文教育仍被边缘化,医学生人文素质、医患沟通能力培育都未受到足够重视,造成医学生职业信仰淡化、沟通技能欠缺、人文关怀缺失等弊端。病情诊断并非只针对“病”,更需关注“人”,疾病的产生与患者的生活环境、性格特点、职业背景、行为习惯等有十分密切的相关性,如果不深入了解这些疾病背后的产生原因,势必对病情诊断的精准性有所阻碍。而要深入了解患者的生活与背景,必须通过良好、有效的沟通技能,才能有效探知病情背后的深层原因。这就要求医生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不仅能有效地引导患者主动诉说原因,而且缓解患者家属的猜疑与顾虑。此外,疑难病情诊断需要团队协作,对于一名临床医生而言,十分必要和同行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讨论,这都需要注重加强培育医学生的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2医患沟通所处现状的深层原因

2.1医学生的培养从临床伦理的视角,在临床诊断决策过程中,医生需要充分掌握患者疾病的信息,探寻患者的忧虑、期望、生活背景、家庭及经济等因素,这对培养医学生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加强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使之具备有效引导患者主动倾诉的能力、使患者充分理解信息的说明技能、赢得与患者共感互动的能力等。而目前由于医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主要是学习文化课,大多为书本上的基础专业知识,缺乏实践性,不能将书本上的知识学以致用,使得学生沟通技能薄弱,且在面临突发事件时缺少灵活的应对能力。此外,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不断发展,患者对自身权利的认知、公平的意识、人文关怀的需求等都不断提升,这对刚进入临床工作实践的医学生来说,如何积极面对患者,有效化解矛盾,是必须应对的实际挑战。临床医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缺乏医患沟通技巧、存在部分医疗技术问题都是导致当今医患关系的紧张的原因。研究表明,目前医学生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普遍存在“紧张胆怯、亲和力不足、自身信心不足”等问题[2]。因此如何使临床医学生学以致用、将理论结合于临床实践、培养良好医患沟通能力成为医学生培育的重要课题,加强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育势在必行。2.2先进仪器的普及先进仪器的普及日益简化沟通过程。随着经济社会和医学科技的发展,各种先进的检查设备为医疗过程带来极大的方便,减少了医生繁琐的劳动强度,但为医生带来便利的同时,这些冷冰冰的器械减少了医生与患者之间真正的交流时间,淡化了医生从职业角度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而大部分病史信息正是通过医生与患者的直接沟通所获得的。“病人”对医生而言,治“病”必须重视全面的“人”,疾病背后有患者的生活、职业、家庭、环境等背景因素及深层原因,并非显而易见,有些患者对于难以启齿的病史会有所保留,不愿向医务人员透露,医生通过良好的沟通,认真倾听患者的诉求、缓解患者的戒备、理解患者的痛楚、建立彼此的信任,引导患者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可以为患者的诊疗带来事倍功半的效果。

2.3医疗资源的不合理分配由于目前国内医疗资源配置的严重不合理,小医院门可罗雀,大医院门庭若市,让忙碌的医务人员和病患之间根本无暇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从而造成了医患之间不信任和不理解,使得紧张的医患关系的不到缓解。由此可见,医患关系的日趋激化,医患纠纷的层出不穷,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我国近年来的医患纠纷,因医患沟通不到位引起的占49%[3]。这样的大数据更是说明了,重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维护良好的医患秩序,应当从医生与患者有效的沟通开始,应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从大环境入手改善医患矛盾突出的现状。

3培养医学生沟通能力的有效途径

3.1在校期间首先,在专业课中渗入沟通理论学习。作为医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必不可少,只有自身的知识储备过硬,才能既在临床工作中充满信心,又增加患者对医生的信任。然而,我国的医学教育往往会忽视了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使得医学生缺少医患沟通的意识,极度欠缺医患沟通技巧。据研究发现,国内医学专业人文课程的课时数占总学时的8%左右[4]。即使开设一些课程,也因教学理念落后、方法陈旧、缺乏合理的考核与评价,得不到师生的重视。所以,高校应做出合理的课程的安排,改革教学,加强师资,完善考评,在无形中使医学生重视医患沟通相关课程的理论学习。医学院校应在各个学历层次有针对地对医学生加强教育,力求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加强医学生自身意识能力方面的培养。其次,在理论学习中渗入医患角色扮演。早期医患沟通理论学习期间,学生缺乏实践机会,与患者接触有限,所以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通过医患角色扮演来模拟医患沟通过程,以此来进一步了解医患关系。医学人文课程教师参与教学的组织是十分必要,此外,应聘请临床骨干教师、科主任、专家等参与授课,提供临床真实案例,通过在教学中场景再现,或请患者或标准化病人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场景之中。通过模拟练习,既能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及时运用到实际,提高医患沟通的能力,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从而掌握医患沟通技巧。

3.2实习期间在实习阶段应引导医学生增强医患沟通的意识,主动提升医患沟通能力,为顺利向临床医生过渡做好充分准备。可以在寒暑假期间以志愿者的身份在医院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早接触患者,感受医院紧张的工作环境。也可以加入导医团队,增加与患者的接触机会,通过与患者的沟通真正了解患者的需求。医学生通过早临床的实践学习中应该意识到,作为医生,治疗患者的疾病为首要职责外,更需要给予患者以心理上的安慰和关怀。医学生要始终牢记特鲁多的名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医患关系论文 篇四

在中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医疗服务是通过自费或者大部分自费获得的,所以对医疗服务的质量就会有着较高的期望和要求,一旦医疗服务不能满足这种期望和要求时,患者就会极为不满。这正是导致医疗纠纷和医患暴力频繁发生的原因之一。同样,这也导致了社会各阶层对医疗服务的不满,中低收入者抱怨“看病难,看病贵”。高收入者也在为花钱也无法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而不满。这些都是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所致。

多年以来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公费医疗长期集中于少数领域,未能惠及普通民众。医疗保险未能达到全民覆盖,以及医疗保险制度的不健全,也是使我国医患矛盾不断加深的重要原因。只有通过完善医疗卫生体制,实现医疗保障体制的全民覆盖,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医疗纠纷,真正缓解逐步恶化的医患关系。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善医患关系的现状,不太现实,但是为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医患关系的长期和谐发展,我们仍然要继续努力。

(一)要加大政府对公立医疗机构的投资,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增加医疗保障体制,尤其是对医疗意外的国家补偿救助机制和医疗意外保险机制,减少患者因病致贫情况的发生。

(二)提高医疗机构的管理效率,聘用专业的医院管理团队,提高医务人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吸引更多的优秀的青年人学习医学,从事临床工作,为国家的医疗社会保障体系储备高素质的医疗人才。

(三)认清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在立法时脱离“大民法”的视线,提供保护医疗行为的裁判机制,如医疗过错达到50%以上时才由医院提供赔偿的机制。

(四)发挥新闻媒体的正面宣传作用,弘扬社会正气和文明的生活方式,崇尚感恩,给予和回报社会。普及医疗卫生和科学文化知识,抵制伪科学,虚假宣传的非法药品广告。

医生与患者论文 篇五

[关键词] 院前抢救;医患纠纷;医患沟通;抢救人员;患者

[中图分类号] R459.7[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4(c)-0150-02

近年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医疗卫生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医疗卫生机构的活力不断增强,医院的硬件建设、诊疗技术、服务能力、管理水平有了一定的改善和提高[1]。但同时医疗纠纷数量也不断增长,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矛盾有激化的趋势,这种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不仅严重冲击着医疗服务市场,而且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2]。而医患沟通贯穿于医疗活动的全过程,是医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医患沟通不良不仅影响医患关系、医疗质量,而且会引发医疗纠纷[3]。本文为此通过探讨了院前抢救医患纠纷的常见隐患及防范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于2011年11~12月,对本院科室的一些医生与住院3 d以上的患者以匿名方式完成调查问卷。

1.2 调查问卷内容

本研究使用的自行设计调查问卷(2份问卷:抢救人员和患者),(1)医生问卷内容。基本情况:年龄、性别、学历、职称、从事医生工作时间、所在科室。医患沟通认知:目前的医患关系现状、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对患者的信任程度、是否相信医患沟通的效果、医患沟通的作用。(2)患者问卷内容。基本情况:年龄、性别、学历、职称、家庭人均月收入、费用类别、现居住地、住院科室。医患沟通认知:目前的医患关系现状、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对医生的信任程度、是否相信医患沟通的效果、医患沟通的作用。

1.3 统计分析

所有资料经过严格复核后,双人双份录入Excell 2010,保证数据库准确无误。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抢救人员与患者情况

本次共调查了28名抢救人员,其中,男12名,女16名。年龄主要分布在24~50岁。本次调查的抢救人员的从医时间10年以上者3名,5~10年者18名,1~5年者7名。在250例患者中,女性患者有110例,男性患者140例,年龄18~78岁,平均48.6岁。

2.2 医患沟通得分

医生和患者在医患沟通认知和医患沟通技巧维度得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在医患沟通认知方面得分高于医生,而在医患沟通技巧方面得分低于医生。具体情况见表1。

2.3 影响医疗纠纷的因素

从调查中可见,在抢救人员方面,选择最多的是工作繁忙(78.6%),其次是缺乏沟通技巧(67.9%)。在患者方面,选择最多的是不信任抢救人员(72.0%),其次是期望值过高(64.2%)。

3 讨论

医疗工作的直接成果是挽救人的生命,增进人的健康,而人的生命健康从来无法用金钱衡量。不过在相应的市场机制和法律规范还没有健全的条件下,盲目地把医院推向市场难免不发生灾难。事实上,医疗红包、药品回扣、不必要的重复检查等已经明显地昭示了金钱潮的深深烙印。医疗服务对商业的贪婪消解着医患之间的关爱和信任,使医学进一步失人性化[4]。另外长期以来,我国的医疗单位形成了以药养医的普遍模式。由于医院可以按药品进价的一定比例加价零售给患者,加成费自留,一定程度上使“以药补医”变为“卖药求生”。医疗机构和药品营销之间有着直接的经济联系,这种卖药越多收入越多的医疗服务补偿机制,助长了靠药创收的不良经营行为[4]。本文结果显示,医生和患者在医患沟通认知和医患沟通技巧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在医患沟通认知方面得分高于医生,而在医患沟通技巧方面得分低于医生。

医患关系紧张与沟通不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政府医疗改革滞后,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不够,有部分人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其次,民众对个人健康越来越重视,对医生的期望值越来越高。第三是媒体的介入,当弱势群体的利益受到损害时,媒体报道时有失公允,更容易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另外,专业“医闹”的增加也是医患关系恶化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医患纠纷虽大幅度增加,但医疗事故率并未同步上升,这说明目前的医患纠纷并不只是医疗技术的问题,而往往是人文性医疗服务的问题,有调查显示,在频发的医患纠纷中,80%都是由医患沟通不畅造成的,由于医疗技术原因引起的不到20%,而这20%中也大都与沟通方式、方法不合适有关。

在防范对策中,笔者认为,加强医患互相沟通和信任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医生要尊重患者,不仅要在头脑中考虑他们的病情,更要让患者知道你在为他们思考,为他们着想,主动和患者讨论病情,治疗方案等,让他们知道医生不仅有繁重的体力劳动,更需要大量的脑力劳动,让他们了解医生的价值,体会医生的辛苦。比如某医院在外科诊疗前、诊疗中、诊疗后,集体讨论患者的相关病情,制订具体的诊疗计划,交由主管医师去具体实施[5],从而成功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外科手术。二是将学习心得汇编成册,组织干部、职工进行再学习。完善医疗法制体系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保障。卫生部部长陈竺日前提出,要建立健全专门机构接受和处理患者投诉,要充分发挥社团组织维护医患和谐的作用,要创造条件普遍建立第三方调解、建立医疗责任保险等处理医患关系新机制。通过建立健全包括医疗事故处理法、患者权利法在内的规范医患关系、解决医疗纠纷的法律法规体系,将医患关系的发展纳入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同时建立医患沟通制度时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制度要明确沟通的内容、方式、时间、注意事项和由哪些人来和患者进行沟通;二是要将医患沟通制度的实施情况纳入医院的质量管理体系,对不按照规定执行的科室进行相关的处罚;三是机关管理部门要加强医患沟通制度的监管,要不定期地深入临床一线检查督导,定期进行问卷调查,征求患者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给予纠正[6]。

总之,医患关系紧张与沟通不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抢救人员和患者在医患沟通认知和技巧评价方面存在差异,需要从多方面加强防范与管理

[参考文献]

[1]左月燃。 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思考[J]. 中华护理杂志,2009, 39(3):191-192.

[2]米勇,吾买尔江。 试论医护患关系及其影响因素[J]. 新疆中医药,2008, 26(5):77-78.

[3]崔荣昌。 医护患关系中的医医患沟通研究[D]. 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8:114-116.

[4]张岩,魏来临,赵延英。 谈抢救人员的非语言流技巧对医医患沟通的影响[J]. 医学与哲学,2005,2(1):48-49.

[5]屈英和,国宏钧。 在医疗服务中加强医忠沟通的实证研究[J]. 中国医院管理,2009,24(11):56-57.

医患关系论文 篇六

1.1态度诚恳,取得患者对医生的人格信任要在患者面前树立良好形象,尊重患者,遵守医德,从语言和行动上表现出一个良好医者的威望。以善意友爱的语言体现人文关怀,以真诚的态度获得患者和家属信任,建立医患互信[1]。

1.2表现专业权威,在患者面前树立一个良好的职业形象介绍病情有条理,用自信的表情和语言,简明扼要地介绍病情,用语准确,避免措辞不当、用词太专业、思维混乱等情况。

1.3对患者进行评估,为患者提供可以接受的口腔诊疗通过交谈,评估患者对疾病的知晓程度、经济状况、对治疗的承受能力等,不得以经济利益为目的,哄骗患者进行高价值治疗,避免患者因为经济问题而产生心理不适,引发不满。

1.4遵守医德、尊重患者的知情权与诊疗权遵守职业道德,给患者充分的病情告知,使患者知晓病情,自行选择诊疗方式。鼓励患者参与治疗决策,使患者认可选择的治疗方案和优缺点,不致产生对治疗结果的过高期望。

1.5客观处理患者不满,不足之处积极承担责任当患者有不满表现时,用诚恳的语言进行沟通,力争取得患者理解。对于治疗不足之处,不要隐瞒和躲避,不要推拖责任,向患者分析原因,制订尽可能好的治疗方法来弥补。对于确实因口腔操作和治疗水平造成的问题,要敢于担责,设法通过沟通解决问题。如患者还不理解,积极主动地引导患者正常途径处理,不得躲避、推诿而引发患者更大的不满。

2结果

2组患者投诉和纠纷发生情况比较,2012年组患者432例,发生投诉和纠纷12例,发生率为2.78%;2013年组患者450例,发生投诉和纠纷1例,发生率为0.22%。2组对比,系统的口腔科医患沟通措施制订实施后,投诉和纠纷发生明显减少。说明制订系统的口腔科医患沟通措施,对改善口腔科医患关系,减少投诉和纠纷发生有很好的作用。

3讨论

医患沟通,是指在医疗保健工作中,医患双方围绕伤病、诊疗、健康及相关因素等主题,以医方为主导,通过全方位的信息交流,使医患双方形成共识并建立信任合作关系,达到维护人类健康,促进医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目的[2]。笔者结合口腔科特点,整理出系统的口腔科医患沟通措施,用适当的方式,应用于口腔临床诊疗工作中。尊重患者,为患者着想,根据患者疾病发展过程,系统地提供可以接受的口腔治疗。随时进行医患沟通,客观分析治疗效果,对出现的问题客观分析。系统的口腔科医患沟通措施,沟通内容上:根据疾病不同、手术和操作过程、创伤大小和后遗症、患者要求等,有规划地做好医患沟通,通过术前或操作前沟通、术中或操作中沟通、术后或操作后沟通,重点患者电话随访等系统性筹划来进行医患沟通工作。沟通技巧上:首先,表现诚恳的态度,取得患者对医生的人格信任;其次,要充分体现专业权威,在患者面前树立一个良好的职业形象。对每一位就诊患者进行客观评估,为患者提供可以接受的口腔诊疗方案;遵守医德、尊重患者的知情权与诊疗权;积极主动,客观处理患者不满,不足之处积极承担责任,引导患者通过正常途径处理纠纷。该措施制订实施后,口腔科2013年的投诉和纠纷较2012年明显减少。说明在做好医疗质量管理的同时,重视和建立细致的口腔科医患沟通措施,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有一定效果,可减少和防范口腔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该方法对做好临床医患沟通工作,改善医患关系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医生与患者论文 篇七

关键词:医患关系;和谐;中职卫生;医学教育;改革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卫生服务需求水平的日益增长,医患关系紧张是我国当今社会的一个不争的事实。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政府、体制、医院、患者等多方面着手和努力。医院是其中重要环节,但仅从医院、医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探究显然是不够的,必须追本溯源,从准医生――医学生的角度出发,这对医学教育领域的人才培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医学教育不但要培养医学生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而且要培养医学生广博的社会文化内涵,造就出思想品德好、业务素质高、人际关系和谐、适应现代医患关系发展需要的医学人才[1]。中职卫生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向大中城市和农村基层输送医护人员。只有不断深化中职卫生医学教育改革,医患关系才能走向和谐。

一、我国医患关系现状

医患关系紧张是我国当今社会一个不争的事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医患冲突不断发生,医疗纠纷呈逐年上升趋势;医疗纠纷以医疗过失为主转变为非医疗过失为主;处理难度越来越大,对其处理以行政为主体转变为以法院为主体;医疗纠纷易于引发社会的反应,人的生命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构成了社会各界关系的焦点;医疗纠纷的赔款额越来越高;刑事案件增多,个别地区甚至发生杀害医生的恶性事件,患者疾病久治不愈,患方伤害医生的事件时有发生。

二、医患关系紧张原因的分析

1.政府及医疗保障体系方面

政府对医疗事业财政投入不足,这是医患关系紧张的总根子。政府投入少,医院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必然会产生逐利冲动,甚至陷入以药养医的误区,导致一些医生不顾病情需要,过度检查,开大处方等,令患者不堪重负,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使他们对医疗单位和医务人员极易产生抵触情绪。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障体系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没有及时跟上市场经济的步伐,全民医疗保险体制不健全,是医患矛盾尖锐的根本原因。

2.医院方面

医患之间缺乏信任,是造成医患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医患之间缺乏信任、理解,不能换位思考。医患沟通不够、医疗纠纷增加,也是医患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因素。有统计表明:在已经发生的医疗纠纷中,由于医患沟通不够,医患关系不和谐导致的纠纷约占总量的2/3[2]。其次,医疗过程中缺少人文关怀,加剧了医患关系不和谐的情况。治病、救人原是一体的,但有些医生却只重视“病”不重视人,在有些医疗机构,医疗活动中只强调依靠仪器设备,忽视了医生与患者交流。这样就不能体现对个体自由、尊严、价值和信仰体系的尊重,也就不能引导出一种感性的、有同情心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另外,医院实际上存在着“以药养医”,医务人员收入与患者所交费用多少挂钩的政策,药品的虚高定价是医疗费用高昂的主因和医卫界不正之风的源头,是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3]。

3.患者方面

有些患者对医务人员也缺乏理解,不了解医学的复杂性。患者不能理性看待医疗问题,对医疗诊疗的效果期望值过高,认为治不好就是医院有过错。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的信任缺失,又使有的患者对医生开具的处方、检查检验项目及实施的治疗措施的必要性、合理性持怀疑态度,最后对正常的治疗效果总有这样那样的疑虑。

三、深化中职卫生医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要改善决当前复杂的医患关系,就应从政府、相关法律法规、医疗体制、医院与患者等多方面入手。其中医院管理服务是重要环节,但仅从医院、医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探究显然是不够的,必须追本溯源,从准医生的角度出发,这就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职卫生医学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得到了一定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中等卫生技术人才。但是,当今人类社会已进入以人为本的伟大时代,现代医学正处在一个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时期,现代医学已不是单一的生物医学,而是人文、社科、生物医学的综合学科[4]。所以,传统医学教育已不能适应新的医学模式。医患关系变了,医学模式变了,医学教育不能不变。首先,中等卫生医学教育的结构需要优化,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的结构和办学层次不能满足建立新型的卫生服务模式的要求,卫生人才的培养不能完全适应农村和社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其次,中等卫生医学教育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医学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等,还不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要求。

随着我国教育和卫生事业的发展,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任务越来越重,中职卫生医学教育应该从国情出发,勇于改革创新,实现新的医学模式,积极培养适合现代医学模式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有效地解决医患矛盾,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不断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当今医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深化中职卫生医学教育改革,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措施的探讨

1.转变观念,增强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重要性的认识

医学生在校的学习阶段,是职业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医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医学人才的重任,在未来的医学高科技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要适应现代医学和谐发展的需要,医学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尤其是要教育医学生充分认识到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培养医学生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能力。

2.完善课程设置,加大中职卫生医学人文教育的力度,增强职业道德

(1)增加医学人文课程内容。与医术相比,医德是第一位的,是医术的统帅和灵魂。医学承载的对象是人的健康和生命,因此,医学在治病救人,揭示生命、健康和疾病奥秘的同时,必然包含着对生命的认识,对患者的情感,对人类命运的责任等至关重要的人文态度。医学人才的人文素质在医学人才成长过程中成为不可或缺的内容。资料显示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美国为20%、德国为26%,我国的平均统计比例仅为7.54%。借鉴国外的人文课程设置的经验,可开设“医学人文导论”、“医学人文领域”、“医疗经济学”、“医疗与社会”等课程。

(2)将人文精神的培育贯穿于医学教育中。在医学教育中应善于将传授医学知识与传播人文精神结合起来,把人文精神贯穿到整个教育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将人文关怀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通过广大教师润物细无声的人文渗透,将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到学生的精神领域。在医学教育中还应关心学生合理需要,将人性化理念融入医学教育,以充分的肯定、理解、尊重,使学生体会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彰显人文关怀。

(3)加强生命伦理教育。要重塑和谐的医患关系,就必须在全社会建构起完善的现代生命关怀体系,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充分尊重和理解。未来的医学工作者要树立一种生命观,即生命重于一切的伦理意识,尊重和敬畏每个生命,这对于医学生提高自身修养和道德素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3.完善课程设置,加强中职卫生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以病人为中心”服务理念的升华,在当今新的医疗服务形势下,医患沟通越来越成为医疗服务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环节[5]。很多医疗纠纷不是治疗水平引起,而是沟通能力差引起的。当前医学生主要是独生子女,他们的自我感觉都非常良好,从小在优越环境中长大,缺乏沟通和协调能力,所以医学院校开设“医患沟通”课程势在必行。

通过开设“医患沟通”课程,使广大医学生认识到医疗是个复杂的过程,不单是从专业、医疗角度治疗疾患本身,对患者可能存在的精神、心理障碍也要进行疏导。培养学生会运用沟通技巧,如良好的仪表、言谈、行为规范;积极的聆听;给人温暖的微笑;具体的告知和耐心的解惑,解除患者顾虑,有效地与患者沟通,建立医患之间和谐互信、相互理解的关系。

“医患沟通”课程教学中可通过采用多种灵活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日常以及医疗实践中的人际交流与沟通能力;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为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搭建载体;通过见习、实习尽早让学生接触病人,训练医学生接触病人和与患者交流的能力;通过建设专题学习网站和案例资源库,建立学生网上学习的平台和师生课外交流学习的平台。

4.突出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引入社会角色理论

社会角色理论产生于20世纪20至60年代,社会角色理论认为,社会中的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位置上,社会对处于一定社会地位上的人有一定的要求,即社会期望;个体要依照社会对他的要求去履行其义务、行使该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权利,这就是社会行为;当个体被赋予某一新角色时,改变的不仅是行为方式,态度和价值观结构也会发生深层变化[6]。

从社会角色理论视角来看,医生没有扮演好医务人员的角色,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可将社会角色理论引入医学教育之中,如采取角色扮演的措施,让医学生扮演医患关系的主要当事人(医生、护士、医院管理者、医院后勤人员、患者和患者家属等),增强其对角色的感悟和认知,并使其按照职业的规范和要求自觉地扮演好各种角色。只有按照各自角色的规范和要求自觉地扮演好自身的角色,医患关系才能走向和谐。

5.强化实践意识,努力营造科学的中职卫生医学教育氛围

在中职卫生医学教学改革中开展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实践活动是适应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能有效培养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科研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提高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医学教育应强化实践意识,把教授知识与传授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与思考。如在临床见习、实习等医学实践过程中,要引导医学生不仅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经验,同时要培养医护工作者敬业爱岗的精神和遵章守纪的态度,锻炼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另外,应给医学生多接触社会的机会,让医学生开展社区医学知识宣传,社区调查等活动,让医学生多层面、多角度地参与和观察社会生活,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还要发挥校园文化的主体作用,开展好各种健康向上的宣传教育、文化、科技、娱乐和体育活动,充分创造一种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

参考文献:

[1] 孙慕义。医学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许戈良。拿什么拯救你,医患关系[N].健康报,2008-03-01.

[3] 李秀芹。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之我见[J].新西部,2009,(24):40.

[4] 海涛。试论医患沟通技巧[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6,4(9):125.

医患关系论文 篇八

临床实习阶段是医学生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由医学生向医师转变和过渡的桥梁,这期间病人是最宝贵的学习资源。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和病人对医疗服务要求的提高,使得临床实习资源日趋短缺,也造成了现阶段“实习医生不觉得自己是医生,患者及家属拒绝接受实习医生的服务”的尴尬境地。因此,表面看来,实习医生与患者之间没有出现紧张或恶劣的正面冲突,但今天的“平和安静”,却正是明天“医患纠纷”的隐患。临床带教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提前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安排好他们与实习医生配合的学习项目,但是最终得到的效果充其量也就是一出“表演”,而非真实的诊疗过程,无法从根本上调动起双方的主动性和相互需求,使得临床实习教学流于形式。医患关系的改善不仅要注重于当前,更应该着眼于今后。从临床实习阶段就应该教育实习医生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树立为病人服务的思想,为其在以后走上实际工作岗位时,能够正确处理好医患关系并真正地贯彻和体现医学医疗“以人为本”的理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在临床实习阶段对实习医生进行建立正确医患关系教育的方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病人的权利和法律意识增强。传统的以医生为中心,只注重疾病本身,而忽视病患的旧生物医学模式已经跟不上时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思想观念转变的步伐,因此,除了指导学生要掌握专业的医学知识外,还应该强化学生的服务意识,对病人要从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进行诊治,使学生力争做到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为人服务为中心的服务方式。针对这一教学目标和要求,初步尝试了“一站式跟踪服务”的临床带教模式。

2.1从门诊开始教育实习医生树立“患者至亲”“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实习医生从门诊开始接触病人。带教教师选择合适的患者,让实习医生协助完成基本的查体项目,并在之后的检查和住院过程中陪同患者及其家属,一方面帮助患者更快捷有效的完成入院程序,同时为实习医生提供了与病人接触和了解的机会,使双方建立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从而顺利过渡到住院后的问诊和查体等环节。当然,需要提前告知实习医师医疗行为是一种以人和人的健康为对象的行为,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必须贯彻“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原则。在临床工作中做到痛病人所痛,帮病人所需,贴近病人,认真仔细对病人进行检查治疗,取得病人信任,让患者放心,倾吐自己的心声。带教教师在指导实习医生学习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患病过程的同时,还应该帮助其进一步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思想与态度,如对所患疾病的看法,内心的感受,尤其是对疾病的担心与恐惧感,疾病对生理与心理的影响,病人对医生治疗方案、措施与态度的期望等。

2.2在住院部进一步强化实习医生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和交流有了门诊的初步接触,进入住院部,开始第二阶段的培训与渗透。避免让实习医生管理超过2名以上的患者,在患者及其家属面前多肯定实习医生的工作,当面给实习医生布置任务,告知家属实习医师是最直接照顾患者病情的医生。进一步教育实习医生应该摒弃“以医为尊”、“重病轻人”、“患者求医”、“医不叩门”的思想,耐心地向患者多解释、多倾听,增加人文关怀与情感交流的投入,交往中要注重沟通的技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际关系中,相似的态度、信念、价值具有吸引性”,医生的语言贴近患者生活、适合患者心理,就可取得相似的吸引。语言内容因人而异,根据病人所处的社会阶层、文化程度、习惯与患者关系亲疏等社会属性的不同,运用适当的语言形式和内容。对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村的患者等,尽可能注意医学语言的通俗易懂、简明扼要,而对文化程度较高的则注意语言的条理性和适当的医学术语,能够用数据说话的尽量使用,不可含糊、模棱两可;特别注意减少支配和强加的意识,把治疗方案等选择交给病人(家属),不轻易说“不”,用期望与引导实施医疗行为。

2.3将患者(家属)对实习医生的满意度纳入考核指标针对实习医生作为学生的角色,对其各方面的教育和要求都应该有一个量化的考核指标。将患者及其家属对实习医生的满意度纳入考核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强学生对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视,使其认识到医患沟通能力的高低与医学知识技能的多少一样,是考评一名医学生合格与否的不可或缺的标准,两者缺一不可,不可分割。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著名的《福岗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这种“一站式跟踪服务”的代教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实习医生与患者的疏离关系,强化的双方的需求关系,提高了实习医生的责任感,使其能够切实体会到真实的医疗行为中医患之间的关系。但是与此同时,也增加了实习医生与患者产生摩擦的概率,因此,作为指导教师,应该做到“放手不放眼”,及时发现隐患问题,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和对待。

医学生经过3年多的理论课学习和见习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开始由学生向医生的角色转变,这一阶段是一名医师职业生涯的重要时期。随着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被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取代,对医生的要求除了具备专业的医学知识技术以外,还必须是一个个性丰满的人,要学会与患者进行情感交流,从精神上解除患者的恐惧和痛苦,因此,探讨和尝试多种形式和方法对实习医生进行有关正确建立医患关系的教育,是临床教学的重要部分。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医患关系论文【新版多篇】范文。

word该篇医患关系论文【新版多篇】范文,全文共有11620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医患关系论文【新版多篇】.doc》
医患关系论文【新版多篇】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