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论文通用多篇范文
[导语]统计学论文通用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统计分析论文 篇一
关键词:弃档;研究论文;统计分析
Abstract: Personnel fil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whole files, which is closely linked with each of us members of society.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because of the increasing of the flow of personnel, the phenomenon of〝abandoning file〞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How to solve the 〝discard file〞 effectively become a new problem for archivists. This paper uses bibliometric methods to Chinese periodical full-text database platform, and select published in 10 archival science core journals in the decade 2002-2011 papers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overall trend of this decade of 〝abandoning file".
Key words: Abandoning file;Research papers;Statistic and analysis
适时地对一门学科研究进展进行回顾、探讨与反思,是该学科日渐成熟的重要表现之一。[1]在学科研究中,对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反思与解决是学者的使命与责任。近年来,“弃档”现象不断被报道,逐渐引起人们重视,档案学研究中面临的一个重要的新课题就是如何解决大量“弃档”问题的出现。笔者对2002年~2011年我国档案学核心期刊有关人事档案“弃档”现象研究论文进行统计分析,试图了解我国档案学研究领域对“弃档”研究成果的概况,以期为进一步研究作参考。其中,10种档案学核心期刊以戴龙基、蔡蓉华主编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为准。
1. 数据来源与统计方法
1.1 数据来源。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主题为检索项,“弃档”为检索词,核心期刊分别为《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中国档案》、《浙江档案》、《档案与建设》、《兰台世界》、《山西档案》、《北京档案》、《档案管理》、《档案》进行检索。
1.2 统计方法。按照以上方法,通过初步检索,得到43条结果,除去学术性不强的杂谈、心语、报道等,最终得到用于全文统计分析的论文35篇。其中,论文作者以第一作者计算,合著和一稿多投的以一篇计算。
2. 统计结果及分析
2.1 年度分布。论文按年度分布的统计可以大体反映出10年间对“弃档”现象研究的进展情况。经检索,2002年~2011年有关“弃档”研究论文的年度分布情况如下所示。
从图1、表1中可以看出,自2003年,有关档案学者开始对“弃档”现象有范围比较大的关注。根据国家人事部的统计,2003年全国各级人才流动中心的15.4万个国有和非国有单位代管的330万份人事档案中,有60多万份与主人失去联系,成为“弃档”。[2]在2003年,《北京档案》、《档案与建设》、《兰台世界》、《浙江档案》四本期刊从不同的方面关注了“弃档”问题。从2003年往后,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研究“弃档”现象的文章在核心期刊上刊登,仅2005年一年就达到8篇,由此可见,“弃档”问题在近年来一直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从未间断。
2.2 主题分布。对于10年来“弃档”现象研究论文主题进行分析,可以了解过去10年我国对“弃档”现象的研究进展,集中反映我国档案界对“弃档”现象研究的重心和薄弱之处。通过反复核对后,笔者将用于分析的所有的论文粗略地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其分布情况见表2。
通过表2中的数据可以发现:
(1)对人事档案改革研究的发文量占的百分比最多,这说明传统上的人事档案制度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现行的人事档案制度面临着众多的质疑和拷问。对于人事档案的改革,相关学者主要提出了两种主流观点:人事档案改良论和人事档案创新论。人事档案改良论即通过某种形式的改进来实现制度改良,探索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多元化制度。人事档案创新论即用新的、科学的人事档案制度代替传统的人事档案制度,走契约化、社会化、电子化和法制化道路。
(2)在众多的“弃档”现象中,研究“毕业生弃档”的文章所占比例最多,某高校毕业生“弃档族”超六成,给毕业生工作以后职称晋级、公务员考试、购买住房和社会保障各方面带来了诸多麻烦。但是很多大学生直到面临“弃档”所引起的种种不便时才意识到档案问题的重要性。大学生是整个社会中受教育较高的群体,其对档案意识的淡薄尚且如此,一般公众对人事档案的认识程度就更值得忧虑了。
(3)对“弃档”现象和其产生原因的分析占总比例的25%左右,综合有关学者观点,“弃档”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其一,用人制度的变化,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使“弃档”成为可能。其二,人事档案自身存在缺陷与不足,不能满足人事管理工作的需要,是“弃档”的主因。其三,人才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们的“弃档”行为。“弃档”已经给人事档案管理敲响了警钟,分析其原因有利于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使其发挥更大的功效。
(4)对“弃档”产生的影响与解决措施的分析占总比例的28%,“弃档”的影响极为严峻,影响毕业生转正、计算工龄、评职称、户籍档案以及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一些海外留学归来的学子由于没有及时缴纳社保成为“无业人员”。对于解决“弃档”的措施,则需要管理机构、社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档案管理机构应通过各种途径对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进行完善与改革,社会需要为建立人事档案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公众则要提高对自己档案的重视程度,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建档。
(5)从数据中还可以发现,由于大学生对档案的不重视产生的“弃档”问题,已经有作者提出在大学开设关于人事档案的选修课,但是至于其可行性,还需要进一步探讨论证。与“弃档”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完善也被提上日程,这表明人事档案的管理正在向着法制化的进程迈进。档案学者还结合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人事档案信息的电子化的发展思路及解决措施。
2.3 作者分布
2.3.1 作者系统分布。通过对作者系统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可以了解10年来我国“弃档”现象研究者的分布情况,有利于正确地认识各领域的研究能力,统计后得到的结果如下:
(注:高等院校包括教学人员和在校学生,组织人事部门指各省、市县区组织、人事部门及其下属或附属单位)
图2中的数据显示:高等院校作者发文数量最多,为24篇,占发文总数的69%,这证明了高校在“弃档”现象研究方面的雄厚实力。至于公共档案馆、组织人事部门、公司企业和其他方面的作者,其发文数在1~4篇,差距较小。解决“弃档”问题不仅应该是档案学者的任务,需要档案部门工作者的全力配合,需要组织人事部门的调查分析,还需要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管理人事档案,相关机构应加强对档案的规范与管理,结合自身的特点,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法。
2.3.2 作者合作率及合作度分布
论文作者合作度是指在确定时域内,某种或某类期刊每篇论文的平均作者数,是衡量期刊论文作者合作度、智力和写作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度的值越高则合作智能就发挥得越充分。合作率是评价科研合作程度的重要量化指标之一,可以反映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论文的深度和广度。[3]统计后得到作者合作度及合作率情况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
10年来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研究论文单一作者的发文数为30篇,占发文总数的85.72%;2人及2人以上的发文数极少,只占14.28%,其中2人和3人合作的发文数均为2篇,占发文总数的5.71%;4人合作的发文数总计为1篇,占发文总数的2.86%。论文的合作度为1.29,说明每篇论文的平均作者数不到2人,论文的合作率也不高,仅为22.22%,说明主要以单独研究为主。
3.期刊分布
对论文期刊分布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该学科的空间分布特点,是掌握该学科期刊学术权威的有效方法,便于人们和社会快速吸收、利用这些研究成果。表4对用于分析的所有论文的期刊分布作了统计。
从表4中看出,《兰台世界》的发文数远远高于其他期刊,为19篇,占发文总数的54.29%,其数量很大与其为半月刊相关。CSSCI源刊《档案学通讯》的发文数为4篇,是除《兰台世界》以外发文最多的期刊,可以看出其对“弃档”现象的重视。其他期刊发文数相对来说相差不大。各期刊发文数的差距除受各期刊办刊模式和特色,作者投稿偏好等影响外,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作者、期刊等相互影响的关联性。
4.结论
综合上述统计情况来看,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10年间关于“弃档”现象研究的论文年均发文3.5篇,说明档案学者近年来一直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即使加上非核心期刊中的相关研究论文数量并不少,但是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数量非常有限。
(2)在粗略分出的八个类别中,各主题所占比例的差距较大。明显可以看出论述有关人事档案教育与法规建设的文章较少,较少有文章与信息化背景相结合,从宏观的角度提出建设性与可行性的意见。但是对于“弃档”原因的分析及其危害仍然作出了有针对性的分析,其相关建议措施可以在实践中加以改进运用。
(3)研究力量中,高校师生的研究水平较高,其他机构与高校的研究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各级各类档案局(馆)及组织人事部门的研究力度还需要加强。解决“弃档”问题需要结合高校师资的研究力量与档案部门的管理经验,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4)在作者合作方面,对此研究仍然以个体为主。在当今学术界日益强调集体合作的背景下,单打独斗式的个体研究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并加以改进。“弃档”现象研究的核心作者群有待形成。
参考文献:
[1]朱玉媛,曹晖,彭潇敏,王玉环。改革开放30年我国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主要成就[J].图书情报知识,2009(7):22-26
[2]孟海琳,周昌荷,蔡晓兰。从“弃档”透视人事档案管理[J].浙江档案,2003(12):7
[3]马波粉,周铭。2000~2009年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J].大众科技,2010(8):220-221
统计分析论文 篇二
(一)研究对象
本文在中国知网(CNKI),以“企业工会”为主题和关键词,发表时间限定为1979—2012年,检索得到2372篇期刊,去除政策解读、工运信息等文献,共得2359篇文献。其年度分布。再以核心期刊为文献来源,精确检索并筛除无统计价值的文献后,共得核心论文272篇。
(二)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对文献的发展阶段作出判断,选择1979—2012年共2359篇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其次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利用文献的篇名、摘要以及关键词对研究方法、对象、方向等进行分析,分析每一发展阶段以企业工会为研究对象的文献的具体研究方法和核心内容,并且以发表时间的变化为线索,概括每个时间段的研究重点,为保证分析的合理性和权威性,以272篇核心期刊为研究对象。
二、计量分析
根据普赖斯理论,将年份作为因变量,篇数作为自变量,运用SPSS19.0软件,对2359篇文献做曲线回归估计,结果如图所示,说明对企业工会研究的论文符合logistic曲线分布。并且P值小于0.001,表明统计结果显著,R方值为0.760,模型拟合程度较好,适用于普赖斯理论。结合文献的曲线分布结果可以将研究企业工会的文献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萌芽期(1979—1992年);发展一期(1993—2000年);发展二期(2001年至今)。
三、文献分析
(一)编码与统计
本文以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方向为类对286篇核心期刊分别进行编码,建立数据库以供统计分析。其中研究方法分为文献综述、对比研究、案例研究、实证研究共四类;研究对象分为外资企业、国有企业、私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非公有制企业、三资企业共六类;研究方向分为现状分析、理论研究、解决方法共三类。利用核心论文的篇名、摘要和关键词,根据文献的侧重点和中心内容对其进行编码。如果出现综合研究类的文献,采用重复统计的编码方式;出现难以分辨的文献直接剔除,不予编码统计。
(二)统计结果
1.研究方法
(1)萌芽期(1979—1992年)
在企业工会研究的萌芽期,研究方法比较少,局限于案例研究、实证研究以及规范研究三类,但以规范研究为主。比如吕建章、赵秀民(1992)提出企业工会的信息工作存在比较多的问题,包括状态封闭、行为具有短期性、信息质量不高等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设性的解决方案。这一系列规范性的研究文献为早期企业工会提出了较为明确的指导性意见。
(2)发展一期(1993—2000年)
与前一期相比,研究方法更为丰富,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文献综述的形式。但文献综述仅有一篇,这一阶段虽然仍以规范性研究文献为主,但案例研究比重显著增多,说明这一时期的学者开始从个体入手,逐步以微观的角度关注企业工会发展中产生的问题。
(3)发展二期(2001年至今)
经过前二十余年的研究,对企业工会的研究渐趋成熟,研究方式也更为全面,出现了对比研究的新方式,同时采用综合研究方式的文献也不断显现。石晓天(2012)以案例研究和对比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探讨了实现工资集体协商的条件与路径;从统计结果上来看,规范性研究仍占主要地位,文献综述、对比以及实证类研究比重较小,案例研究的比重也有所下降,从前一期24%降至17.8%。
2.研究对象
(1)萌芽期(1979—1992年)
统计结果显示,企业工会研究的萌芽期,学者主要针对外资企业(50%)、私营企业(33.3%)、三资企业(16.7%)进行了研究。80年代初,中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逐步兴起,私营企业蓬勃发展,企业工会的发展产生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继而引发了相关研究。
(2)发展一期(1993—2000年)
1993—2000年处于中国市场化改革全面推进的阶段,因此,该时间段企业工会的研究对象种类繁多,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以国有企业工会、外资企业工会研究为主流的背景下,对其他企业工会的研究百花齐放,特征鲜明,并且研究对象较为均衡,偏重性不大。这一方面说明中国市场化改革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各类企业工会在市场改革阶段所面临的问题繁多,企业工会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比较严峻的考验。
(3)发展二期(2001年至今)
进入到21世纪后,对不同企业工会的文献研究数量明显减少,主要是对私营企业工会、外资企业工会、国有企业工会的研究,其中私营企业工会比重最大占总研究对象的35%,其次是外资企业工会占30%。近年来,各企业工会不断相互借鉴、学习国外企业工会的发展经验,渐趋成熟,没有显著矛盾。
3.研究方向
(1)萌芽期(1979—1992年)
现状描述、理论分析类文献在此阶段比例相同,属于解决办法类的文献比重略低。理论研究方面,学者探讨了企业工会的社团法人地位、工会深化企业内部改革的作用、外资企业工会活动方式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为以后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2)发展一期(1993—2000年)
学界在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抓住改革现状,进行了大量现状描述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企业工会作用或职能的分析、对企业工会的建设和发展现状的描述。包括该时期的解决方法类文献,也是在现状描述的基础上提出相关改善性意见。因此,发展一期的文献研究实际上都是以现状分析为前提进行的进一步理论或建设性研究。
(3)发展二期(2001年至今)
从164篇文献总体来看,有61%的文献属于理论研究,21.1%的文献属于解决方法类研究,17.9%属于现状描述研究。虽然理论研究中仍有比较多的以描述性研究为基础的工会职能分析、工会建设思考,但出现了更多的理论研究内容,包括企业工会参与社会管理、工会组织公信力、工会创新、激发工会活力等更为新颖的理论内容,与时俱进,具有现实意义。
四、总结
根据普赖斯文献增长理论,通过计量分析对文献进行发展阶段的确定,最终将发展阶段确定为萌芽期、发展一期、发展二期三大阶段。通过计量分析可见,中国对企业工会的研究仍在发展阶段,还很不成熟,有待进一步研究完善。在发展阶段的划分基础上,分别从文献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方向入手对272篇核心论文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方法方面,研究方法不断发展完善,最终形成文综、对比、案例、实证、综合研究并举,形式多样的研究方式,但实证研究的文献有所欠缺。研究对象方面,学者的研究对象随企业的发展变更而不断改变,抓住了时展的趋势,较为全面地记录了改革开放至今,中国企业工会的发展历程。研究方向方面,各时期研究各有侧重,萌芽期现状描述与理论分析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发展一期现状描述处于主导地位,并且该时期理论分析以及解决方法的提出皆以现状分析为基础;发展二期,理论分析占较大比重,同时理论分析观点丰富,内容与时共进具有现实意义。总的来看,对企业工会的研究在中国企业工会建设成长过程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1979年至今,企业工会研究从局限的方法、小范围的研究对象、简单的研究方向不断发展壮大,到现在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研究体系,并开始从宏观层面进行体制的分析、问题的解剖,为企业工会提供了大量意见建议,在中国企业工会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发挥了指导性作用。
统计分析论文 篇三
关键词:现代物流业GDP回归分析
现代物流业是在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对传统的储运资源整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兴产业形态,物流业与国民经济各领域都有密切的关联,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现代物流业总体规模快速增长,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推动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物流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加大
表1显示:1991-2007年物流业对GDP增长的拉动力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并且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物流对GDP的拉动力指标从1991年的6%增加到2007年的7.71%。从1991年到2007年的数据可以看出,物流增加值和GDP的增长变化状况基本一致,在此阶段,二者都处于较快增长的阶段,其中,1994年和2005年是我国物流发展最快的两年,这两年的物流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28.13%和40%,这两年也是我国GDP增长最快的两年,GDP分别比上一年增长35.26%和33.16%。
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现代物流业的支持
从表1看,1991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GDP年均增长约10%,其中物流业功不可没。1991年至2007年,全社会物流总额从3.02万亿元上升到75.2万亿元,增长了24.1倍,年均以22.3%的速度递增,大大高于同期GDP16.5%(按现价算)的年均增长速度。“十五”期间,中国社会物流总额达158.7万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了近1.4倍,年均增长23%。2004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38.38万亿元,同比增长29.9%,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是近十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2005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48.1万亿元,同比增长25.2%,增幅虽比上年有所回落,但仍呈快速增长态势。2007年全国物流业增加值1.7万亿元,同比增长20.3%,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75.2万亿元,同比增26.2%,增幅比2006年提高2.2个分点。2008年上半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43.29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28.1%,增幅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1991年到2007年,国民经济发展对物流的依赖程度明显增大,物流需求系数从1991年1.5增加到2007年的3.0,即1991年我国每单位GDP产出需要1.5个单位的社会物流总额来支持,而到了2007年,我国每单位GDP产出则需要3个单位的社会物流总额来支持。
现代物流业和国民经济高度正相关
根据1991-2007年GDP和社会物流总额统计数据绘制被解释变量y(GDP)与解释变量x(社会物流总额)相关度散点图,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GDP和社会物流总额之间高度线性相关。使用SPSS11.5进行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GDP和社会物流总额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90,进一步确认两者高度相关。
查相关系数检验表得知:r0.01(15)=0.606<0.990
这说明在显著性水平0.01下,GDP和社会物流总额之间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据此可以构建线性模型:Y=a+bx,其中,a与b是待估计参数,x为我国社会物流总额,y为我国GDP。
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表1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估算出参数a和b的值:a=2.843,b=0.306,于是得到回归方程:Y=2.843+0.306x,R2=0.980。
该结果说明,我国物流总额每增加1万亿元,GDP增加0.306万亿元。其中GDP变异的98%可以由社会物流总额的变异来解释。
但是回归方程Y=2)好范文网●www.haoword.com(.843+0.306x是否能真实地反映GDP和现代物流之间的关联度,能否合理解释现代物流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还需进一步的验证。因此有必要对回归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分析结果见表2。公务员之家
回归结果方差分析显示,F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即检验假设“H0:回归系数b=0”成立的概率等于0,从而应该拒绝H0,说明回归效果极为显著。模型Y=2.843+0.306x可以用来描述现代物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综上,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国应致力于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物流竞争市场,形成可控与自由运作的现代物流机制,降低物流成本;进一步推进物流信息化;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物流技术;努力推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加快物流亟需人才的培养,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促进我国的物流产业不断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怀政。全球物流管理[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2.李力,杨柳。物流产业与国民经济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6)
经济统计分析论文 篇四
一 课程体系设计和实践实训设计整体思路
1.遵照教育部对经济统计学专业的要求
严格遵照教育部对经济统计学专业的要求。主干学科为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其中核心课程为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金融学,会计学,经济统计学,国民经济统计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抽样技术与应用,应用时间序列分析。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实验课程(含基本统计分析软件应用、统计实务模拟等),社会实践(含经济社会统计调查、统计工作实习等),科研和论文写作(含毕业论文、学年论文、科研实践等)。专业实验包括计算机基本技能实验、统计分析应用软件实验、经济计量分析软件实验、数据挖掘技术与应用实验。
2.参照其他院校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选择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财经院校(如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上海金融学院、河南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学院和山东工商学院)和综合类院校(如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和云南大学)以及师范类院校(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作为参照院校。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在统计学经济统计、商务统计、金融统计方向中,财经类院校主要突出经济学课程,招生偏重理科生。综合性院校和师范类院校主要课程为理学类,招生偏重理科生。
综上所述,经济统计学专业应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需要,熟练掌握现代统计理论和经济数量分析方法,具有扎实的统计学、经济学和金融学基础,能熟练应用计算机软件处理统计数据的复合型高素质经济管理统计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外资企业和大中型公司等从事经济统计分析、管理咨询、市场调研和商务数据分析等管理工作。
3.与学院培养方案形式统一
新制订的培养方案和整个学院的形式保持了统一,以便于教务人员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 经济统计学培养方案专业课的设置
经济统计学的培养目标与基本规格和招收对象为理科生,设置了保险精算、金融统计和商务统计三个方向。学生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并达到学位授予要求者,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由于经济统计学对统计学和经济学知识的要求较高,我们提高了课程总学分和总学时,注重主干学科和专业课程的开课顺序和教学周学时分配,强化实训实践课程,实行理论和实践并行。
培养方案确定了5门学科基础课程,分别为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C语言程序设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管理学。确定了5门专业基础课程,分别为基础会计学、经济统计学、货币金融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确定了9门专业核心课程,分别为国民经济统计学、多元统计分析、统计预测与决策、抽样技术与应用、应用时间序列分析、金融统计学、市场调查与分析、投资学、数据挖掘。
分设了三个专业方向,分别 为保险精算(开设保险学、保险统计学、利息理论、寿险精算、非寿险精算5门课程)、金融统计(开设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市场、金融资产评估、金融工具与金融风险管理、投资组合分析 5门课程)和商务统计(开设信息检索与利用、企业经营统计学、投入产出分析、项目管理、质量控制统计方法5门课程)方向。
统计分析论文 篇五
各类知识型产业统计的主要区别是分类系统不同。
1.高技术产业
OECD所制定的高技术产业分类标准,已为部分国家所采用,我国也借用OECD的这一标准,确定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范围。关于OECD的高技术产业分类,在此只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这一分类只适用于制造业,这样就把一些属于服务业的知识型的产业如计算机软件、通信排除在高技术产业之外,因而具有局限性。
·这一分类是针对整个制造业的,共划分为“高技术”、“中高技术”、“中低技术”和“低技术”4个产业组。在使用时,往往并不单独使用高技术产业一个类别的数据或高技术产业的某一项指标,而是把这4个类别及若干指标放在一起进行分析,以反映整个制造业产业结构也即知识密集程度的变化。
·以R&D投入强度作为判断技术密集度的唯一标准,其中既包括直接投入也包括间接投入。这些指标是:产业R&D直接支出与产值之比,产业R&D直接支出与增加值之比,R&D直接与间接支出之和与产值之比。然而,计算结果表明,考虑间接投入对分类影响不大。
·这一分类所确定的高技术产业,即使在OECD范围内,也并不都具有高的技术密集度。这种不一致性是由各国国情不同所决定的,这是按产业分类的固有缺点,难以克服。
·为克服按产业分类的不足,提出了按产品分类的方法。OECD制定的高技术产品目录主要用于外贸。
2.服务业
虽然服务业并不都是知识型产业,但经济发展的趋势表明,服务业的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份额越来越大,至1993年这一比例在OECD国家已达到45~68%,服务业R&D支出在企业部门R&D支出中的比例在部分国家也已达到15%~20%。服务业已经开始并正在取代、在部分国家已经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服务业已从使用技术的产业部门转变为生产技术的部门,如通信、计算机服务等。正因为如此,服务业的统计受到了重视。1993年OECD在R&D统计手册(即《弗拉斯卡蒂手册》第5版中,对科技统计中采用的企业部门的分类进行了修改,最重要的变化是服务业的分类比较详细,由原先的6类增加到11类,R&D投入强度高,即技术密集的行业予以单独分类。1997年,OECD在制定的《技术创新统计手册》修改版中,对技术创新的定义进行了修改,把对制造业的技术创新统计也扩大到服务业。
OECD根据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Rev.3)提出了一个目前在科技统计中采用的服务业的分类标准(表1)。表2是部分国家服务业R&D经费的分布情况,数据表明,服务业R&D主要分布在计算机及有关活动、通信、研究与开发、运输与仓储这4个行业。3.信息与通信技术(ICT)
信息和通信技术是知识型产业的核心,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信息和通信技术作为一个行业,不仅其产值、增加值增长很快,而且还能为企业开辟新的市场提高工作和生产的效率而提供产品和服务。根据国际数据协会(IDC)的定义,ICT由以下3部分组成:
·信息技术(IT)硬件:计算机系统中心处理部件,存储设备,打印机,捆绑在一起的操作系统,数据通讯设备;
·IT服务和软件:IT软件,IT服务,内部IT消耗,其中包括信息系统运行消耗、定做的软件等;
·电信:公共的和私人的网络设备,电讯服务等。
根据这一定义和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Rev.3,OECD在技术创新调查中提出了ICT产业的界定范围(见表3)。
表3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的范围
ISICRev.3
制造业中的ICT
3000,3130,3210,3220,3230,3312,3313
服务业中的ICT
5150,6420,7123,7210,7220,7230
7240,7250,7290
4.知识产业
“知识产业”最早是美国经济学家马克鲁普于1958年提出来的。他在《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一书中提出,知识产业是指生产知识特别是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企业或组织机构,而不管这种生产的目的是什么。在该书中,他首次确定了知识产业的分类。其后,不少学者都对知识产业进行了研究。由于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中的知识型产业都只是知识产业的一部分,因而知识产业的提法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对知识产业范围的界定和分类有不同的说法。按OECD的提法,知识产业是指具有较为密集的技术和人力资源投入的部门,从统计的角度出发,涵盖以下范围:
·制造业中的高技术产业;
·制造业中的中高技术产业;
·服务业中的通信业,即ISICRev.2的72;
·服务业中的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活动,即ISICRev.2的8;
·服务业中的社区、社会和个人服务,即ISICRev.2的9。
按上述范围,1994年,OECD全部成员国的知识产业的增加值占全部企业部门增加值的51%,其中高技术产业占2.9%,中高技术产业占6.9%,通信业占2.8%,金融保险其它商业服务业以及社区、社会和个人服务业占38.2%;1986~1994年间知识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5%,而全部企业部门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2.9%。
2、统计内容与指标
知识型产业的统计,不需专门组织实施,只要按界定的范围和分类在已有统计的基础上重新进行汇总,就可以获得所需要的各种统计数据,具有简便、成本低、可操作等一系列优点,知识型产业的统计主要有以下内容:
1.研究与发展(R&D)统计
知识型产业都是一些新兴的产业,往往处于学科前沿,其发展与学科研究的进展密切相关。这就决定了知识型产业的R&D资源强度高、R&D活动频繁,这也是促使这些产业不断发展的先决条件。正因为如此,知识型产业的R&D统计及指标分析已经显得日益重要,大有取代原有的产业分类的发展趋势。例如OECD1999年出版的科学技术产业公报中有关企业部门R&D指标内容,主要就是从制造业的技术水平的4类(高、中高、中低、低)、服务业、ICT以及知识产业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没有采用传统的产业分类。从各个国家出版的科技指标看,把本国的优势产业与知识型产业组合在一起进行分析,是采用较多的一种方法。
R&D统计的主要指标是R&D支出,R&D支出占增加值的份额。由这2项指标按知识型产业的分类,就可以对各种分类下的R&D资源的分布结构,各结构类别R&D经费增长率、R&D经费强度及变化进行分析和对比。
2.技术创新统计
知识型产业的技术创新最活跃,新的产品、新的技术不断涌现,对这些产业技术创新的统计与分析一直是各国关注的重点,技术创新统计与分析如果不以知识型产业为研究对象也就没有生命力。例如,OECD在收集欧盟第二轮技术创新调查数据建立数据库时,就把ICT产业、服务业中的金融、通信、计算机及技术服务作为单独的类别,此外还把ICT方面的获准专利作为衡量经济竞争力的一项指标。技术创新统计还未形成统计制度,欧盟从90年代开始共进行过2次技术创新调查,目前正计划进行第3轮技术创新调查。
3.经济指标统计
主要是进行产值、增加值、销售收入和进出口产值统计。这些指标分别从总量与结构上反映了知识型产业的产出与进出口状况。其中,在产出分析中,各类知识型产业产值、增加值占GDP或总增加值的份额,在进出口分析中服务业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量的比重,制造业进出口中按高技术、中高技术、中低技术、低技术产业的分布等指标常常被采用。
知识型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
·作为产业,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这种贡献和作用可以直接从产值或增加值占GDP或总增加值的份额来表示。
·为产业部门提供具有高技术含量的设备,作为资产投入可以使其他产业部门形成产出。
对产值、增加值以及进出口的分析体现了上述第一种贡献。对知识型产业作为资产投入对经济的贡献,目前还处在研究阶段,例如,有人曾研究过,ICT作为产业部门其产值占GDP的份额在OECD各成员国约在2.5%~4.5%,ICT作为资产投入对各成员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约是0.13%~0.35%。
3、结论与建议
知识型产业的统计发展很快,受到各国的重视。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发展高技术是我国的国策,建立以高技术产业为主的知识型产业统计势在必行。
1.确定既与国家接轨,可以国际对比又符合我国国情的以高技术产业的核心的分类标准
为此,除了要对以高技术为核心的知识型产业进行界定外,还有一件极为重要的工作:建立我国行业分类与《弗拉斯卡蒂手册》中企业部门分类的对应关系。
2.完善我国的R&D统计
R&D统计是知识型产业统计的基础,完善我国R&D统计是搞好知识型产业统计的保证。
统计分析论文 篇六
SPSS17.0软件来分析血清生化测试的结果,连续变量两组比较时,采用t检验;连续变量多组比较时则使用单因子变异数分析,事后比较则使用Scheffe法,并评估其95%置信区间。每一次资料的选取都要将各个性别特征及年龄特征显现出来,参考值的数据则是反映在评估第2.5至第97.5百分位(2.5th~97.5thpercentiles)的非参数范围内,结果若P<0.05则认定为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2结果
2.1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表1是不同年龄段人群血清分析的结果,成年人相比儿童有较高的生化分析值(尿素氮/肌酐比值除外),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6岁儿童与≥20岁成年人相比χ2=20.43,P<0.01;9~12岁儿童与≥20岁成年人相比χ2=21.62,P<0.01;13~15岁儿童与≥20岁成年人相比χ2=23.16,P<0.01.
2.2不同性别儿童的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表2是根据性别特征分析血糖、丙氨酸转氨酶、血清肌酐、血尿素氮及B/C比值(尿素氮与肌酐浓度的比值)与参考值(第2.5至第97.5百分位),依多元回归分析法取得的生化分析值数据,男性要比女性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17,P<0.01).表2是依性别特性以多元回归分析法为基础,在不同性别组群的血糖、丙氨酸转氨酶、血尿素氮及血清肌酐的95%信赖区间值(95%CIs)与参考值(第2.5至第97.5百分位)的结果显示:丙氨酸转氨酶值是1~179IU/L,最大值是≥20岁的女性,而最小值是3~6岁的女童;血糖值是介于52~183mg/dL之间,最高值是≥20岁的男性,最低值是9~12岁的女孩;血尿素氮值从5~34mg/dL,最大值是≥20岁的女性,而最小值是3~6岁的女童;血清肌酐值是0.2~2.2mg/dL,最高值是≥20岁的女性,最低值是3~6岁的男童;B/C比值是4.6~80.0,最高是3~6岁的男生,最低是≥20岁的女性。血糖及肌酐浓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相反地,B/C比值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递减(如表1).所谓不正常范围是测出来的结果落在均值与标准偏差计算范围之外,通常是将统计所得结果的均值正负一个标准偏差(meanSD)或正负一个标准误差(meanSE),也可以用第2.5至第97.5百分位(2.5%~97.5%)的非参数评估法显示。2.3儿童整体生化指标值统计分析表3结果显示从第2.5至第97.5百分位(2.5%~97.5%)的各种生化指标的范围:丙氨酸转氨酶值为8~38IU/L、血糖值为60~99mg/dL、血尿素氮值8.7~18.0mg/dL、血清肌酐值是0.4~1.1mg/dL、B/C比值是10~34.
3讨论
本研究中幼儿园儿童的血糖浓度比一般参考值(表3)要低10.4%,而且所有女性的血糖浓度比男性还要稍为低一点(表2),其他的研究者也有类似的报告[1-3].在表1中可看出血糖浓度数值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的,9岁至15岁年龄组的血糖浓度已经与他们的老师相仿,Jagarinecetal.[3]的报告也指出由儿童到青少年时期血糖浓度已经跟他们的成人期相类似。儿童和青少年的丙氨酸转氨酶值(ALT)比成年人低,之后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而且男性高过女性,其他研究者也有相同的报告,Jagarinecetal.[3]及Mohamadnejadetal.[4]的报告显示丙氨酸转氨酶值在青少年期即已跟成年人相似。肌酐浓度在14岁之后即朝着成年人值稳定地增加,而且与性别有关[3].在本研究中,肌酐浓度在青少年时期(13~15岁年龄组)即与他们的老师相似。在表2中男性的肌酐值高过女性,而且具统计学上的差异,许多研究者确信在性成熟的年龄期会迅速升至成年人值,最近的研究显示从食物中摄取蛋白质会影响肌酐的产生,进而影响个人块状肌肉的形成。Hristovaetal.[5]Jonesetal.[6]也报告男性的各年龄层的肌酐值都比女性高,可能是男性的肌肉比较强壮的原因。血中尿素氮值儿童要比成年人低,男性高于女性且发现具统计学上的意义,Jagarinecetal.[3]也有类似的报告。Hristovaetal.[5]的报告显示:若是正常的成人正常的进食,多数人其尿素氮/肌酐比值的参考值是10~20,一般都在12~16之间。肌酐值正常而有高的尿素氮/肌酐比值,是典型的高蛋白质摄取者。严重的肝病患者其蛋白质吸收缺乏,则会导致低的尿素氮/肌酐比值,不过这种病例非常罕见。在本研究中,3~6岁年龄群的尿素氮/肌酐比值要比参考值高出65%,这可能跟儿童时期正在成长发育而需要摄取大量的蛋白质有关,我们期待将来有更多的研究去探测这种现象的原因。
肥胖不仅会影响成人的健康,也会带给青少年威胁。陈志成等[7]的研究表明,身体质量指数(BMI)超过30的肥胖青少年,肝功能指数异常比率是其他人的40倍。如果这些青少年是男性且为B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异常比率甚至高出百倍以上,若不及早减肥,未来很有可能走上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该研究以3610名高一学生的健康检查资料,分析体重与肝功能指数之间的关系,赫然发现BMI值超过25就会引发肝功能指数的ALT检测值异常,一旦BMI值超过30,异常值更上升到令人担心的地步。当前家庭独生子女多、单亲及隔代教养等因素,让不少小孩子备受宠爱,想吃什么,就能吃什么,长期吃脂肪含量过高的食品,必定会导致肥胖。因为BMI值过高的儿童会影响ALT以及血糖的检测值,所以本研究中必须将太肥胖的学龄儿童剔除于统计数值之外。根据Jaffe反应动力学法显示:血浆置24h后肌酐会增加100%,血清中肌酐则增加60%,这种影响可能造成所谓的伪肌酐值(False-Cr)[8],有些戏剧性的增加不能用单纯的血液浓缩来解释,因为有许多其他的非代谢性自我分解(如:血尿素氮)仅仅上升2%至6%[9].血糖浓度在第一个24h时会迅速下降,之后到56h则缓慢下降,但在血浆中的下降更显著,血浆或血清中的葡萄糖都是以化学当量法经由醣分解产生乳酸盐[9],在本研究中,血糖的浓度比参考值要低5%至15%,可能是血清检体送到实验室或与全血分离时延缓所致,但在流行病学的研究上,血液检体的采集需要大量样本及到地域分布较广的地区进行,因此血液的分离及输送难免会延误[10].以前的研究显示,中国儿童的生化参考值比克罗地亚的小孩要高[3],相反地,中国儿童的生化分析值比澳大利亚及美国的小孩要低[11],我们的生化分析参考值则比较相似于西班牙儿童的生化分析值[1],会使人联想到是种族的因素,或许也有以下两种的可能性:不同的生活习性或不同的地理位置所致。
4结论
除了尿素氮/肌酐比值之外,成年人的其他4项生化分析值都要比儿童的高且有统计学上的意义,根据多元回归分析法所得的结果,男性都要比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高,血糖及肌酐的浓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相反地,尿素氮/肌酐比值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递减,儿童的尿素氮/肌酐比值高过一般参考值,可能是对蛋白质的摄取量高过成年人所致。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儿童参考值:丙氨酸转氨酶值为8至38IU/L、血糖值介于60至99mg/dL之间、血尿素氮值从8.7至18.0mg/dL、血清肌酐值是0.4至1.1mg/dL,尿素氮/肌酐比值在10到34之间。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统计学论文通用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