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论文范例精品多篇范文
【导语】多媒体论文范例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多媒体技术论文 篇一
1.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丰富了服装表演教学的手段
教师可应用多媒体技术将各种教学数据、文字、图像、图形、声音等各种信息有效结合,并在服装表演教学中展示出来。其中,教师通过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丰富的课件,并采用动画、声音、视频等动态的形式展现服装表演教学的内容。在现代服装表演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效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实现以往教学模式无法实现的教学功能,丰富服装表演教学的手段。同时,能够较好地引导学生获取信息,有效提升服装表演专业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2.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教学的重难点
在服装表演教学过程中,教学主要是以服装表演技巧、服装表演注意事项为基础内容。在学生掌握了服装表演基础教学内容之后,再教会学生掌握服装表演的变化原理和变化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灵活应用所学到的知识点,以顺应社会对服装表演提出的高要求。针对服装表演风、掩膝提胯等教学的重难点知识,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能够让整个教学层次更加丰富,加深学生的印象,有效突破服装表演教学的重难点。同时,对于一些服装表演过程中可见度较小的操作动作,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将其放大,从而防止学生对其产生错误的认识,这样不仅能够节省时间,而且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细化服装表演课堂教学内容
在服装表演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到服装表演领域,对具体的表演行为、操作技巧、台风注意事项都不太了解,如果教师直接进行讲解,学生难以完全理解。因此,通过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将一些较细的服装表演知识用视频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非常细微的操作流程和操作技巧,并且能够使学生的操作动作更加标准化、规范化。同时,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表演动作,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反复观看、全面分析,并在观看的过程中提醒学生应该看什么、怎么看、重点注意什么,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快速掌握服装表演必须掌握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服装表演教学效率。如,教师在教授学生服装表演的发展历史和现代服装文化背景下模特表演的主要内容、风格、动作以及编排相关内容时,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视觉、听觉和综合感知能力。其中,针对服装表演动态、形体训练和舞蹈训练的相关基础知识,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教学过程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将一些抽象的事物转变成具体形象的事物,让图像和声音有效结合起来,这样能够细化服装表演教学的内容,丰富服装课堂教学的容量。
二、多媒体技术在服装表演教学中应用的具体体现
1.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激情导入课堂教学
在服装表演教学过程中,情境导入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台上讲,学生被动接受,这样便导致了服装表演教学枯燥生硬,学术知识面狭窄,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通过应用多媒体设备,教师便可以将服装模特表演的知识点采用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如,在学习旗袍在舞台上的表现方法时,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播放一个相关短片让学生欣赏,指导学生了解我国旗袍制作的发展历史、旗袍的种类、旗袍的风格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2.整体演示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教学形象
在服装表演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多媒体设备,能够将相关的教学内容整体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其中,教师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能够将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全面、系统地表现出来。如,在教授服装表演者的台步、掩膝提胯的表现方式的课堂多媒体技术在服装表演教学中的应用分析关洁摘要: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多媒体技术逐渐成为现有教学模式重要的辅助教学手段。以往的教学媒介已经无中,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完全理解表演者的肢体动作行为,很难形成完整的动作意识,从而直接导致学生容易对这方面的知识产生错误的认识。而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师能够清楚地将一些教学难点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并采用课件影像将表演者的台步动作放慢或重放等,从而帮助学生清楚地掌握每个表演动作的细节;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准确、快速地建立动作系统,更好地掌握服装表演的重难点知识,从而有效提高服装表演教学效率。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展示,学生除了感受动作之外,还能够自觉地体会各种表演动作,这样能够提升服装表演专业学生的感受能力。
3.利用多媒体设备反馈练习,促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在服装造型组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用摄像机将学生的表演动作拍摄下来,然后对表演学生的表情、动作和造型进行综合分析,这有利于教师清楚地了解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反复观看自己练习过程的视频,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上表演编导课时,教师也可以使用摄像机将学生或者教师的编导过程拍摄下来,让学生发现其中的闪光点,这样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且有利于让整个服装造型设计课的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4.实现网络资料共享,课内课外教学有效结合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网络各项优势资源共享程度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大部分教学资料都能够在网络上搜索到。如,田园风格的服装表演方法、达达主义风格的服装表演方法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设备开展丰富的课外教学活动。再如,对于米兰时装会的分析讨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其视频,让学生欣赏高水平模特的表演,然后再对其表演的艺术特点进行分析讨论,从而实现课内课外教学的有效结合。
三、结语
多媒体信息技术论文 篇二
课题的提出: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与课程改革的启动与深入,对课程设置、课程目标体系等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变革,给课程的内涵和外延都赋予了新的内容。强调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诠释课程的教育功能和目标。 并以信息技术作为基础平台和结构成分来支持这场深刻的教育变革。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鉴于此,我把“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整合”作为研究的课题。
研究对象:八年级学段学生
研究内容:
1. 通过调查研究,来确定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关键因素。
2.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的情境。
3. 如何恰当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高效、优质课堂。
4. 通过开展信息技术媒体组合实验教学实现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
5. 通过实践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案。
6. 在教学论理论视野下探索以适应新课程和现行教育的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教学整合 的实践方案。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以初中生心理学为理论依据: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研究理念,借鉴先进的 课题研究成果。
2.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指导: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建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可有效的改善学习态度、促进技能和在新情境下概念的应用与创造性能力。
3.利用成功教育的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指导: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加深概念理解学习,再建认知结构的新途径;能够减少学生学习生物学科中的挫折和困难,体会到学习的成功和喜悦感,会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生物学,今后选择生物学作为职业。
4.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背景下的抛锚式教学作为理论指导:重视有效地设计学习情境和 学习途径来促进概念的学习与转化。借助多媒体手段开展有效的实验教学,促进了学生的观察、实践和分析能力。
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应该在教学论思想的指导下,对学科 教学特征、探究学习所需的情境与过程进行理论与文献分析。
2.案例研究法 通过对教学中一些滥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现象或不能正确有效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的课堂个案进行整理和分析,由现象得出结论,为实验操作提供参照。
3.调查法 在教学中选择不同的班级就同一课题进行不同方式的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调查学生的学习感受、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分析事实情况,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包括改进研究方法)。
4.经验总结法 组织生物教研组的教师对自己平时在生物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进行座谈、讨论。即在课题研究中,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在研究中反思、总结、提升。
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 (2014-3——4 ) 1.查阅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分析 2. 调查目前学生对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应用的意见和建议
(二)具体实施阶段: (2014-5——2014-11)
第一阶段:2014-5——6 1.针对现状策划出干预措施 2.设计出 3 个符合整合措施的教学案例 第二阶段: 2014-9——10 1. 再次调查经过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后学生的学习状况 2. 收集相关数据第三阶段: 2014-11 1.对数据整理、分析 2.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
(三)课题总结阶段2013-11第一阶段:2013-4——11 1.准备结题材料,完成实验工作报告、研究报告 2.编汇《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整合》课题研究材料 第二阶段:2014-12 整理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上传教科所,准备结题。
(四)申请课题结题(2014-7——9)
预期研究成果:
多媒体信息技术论文 篇三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特点
现代科学技木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在今天学习领域中的应用,是学习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并因而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学习革命,这必将对学习者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1多媒体技术及其特点
多媒体技术,简单地说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综合地处理文字、语言、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的系统技术。它以计算机为中心,把语言、图像处理技术和视听技术集结在一起,并通过对音频、视频信号的模数转换和数据压缩、解压等过程,实现计算机对不同媒体信息的存储、传递、加工、变换和检索。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学习可表现出如下特点:
(1)集成性。多媒体技术将多种媒体对信息的呈现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信息呈现形式的多样化。
(2)交互性。多媒体技术具有便捷的人机交互特点,利用多媒体网络可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机器之间适时快捷地交流。
(3)信息组织的大容量和非线性。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大容量的知识库,可容纳非常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其信息组织形式也具有非线性网络化特点。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既可用于一般课堂教学,又可用于个别化学习,能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实现远程教育,在学习领域得到广泛地应用。
2多媒体技术对学习的支持
传统的学习观念认为,学习是通过教师的直接传授来进行的,教师的教育是一门艺术。教师是否深请教学方法中的技巧艺术,是评判教师水平的唯一依据。“教育艺术”是教师们所醉心研究和向往的学问。但是,现代远距离多媒体技术的产生,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学习思想,单调乏味的学习活动,逐渐被充满色彩美、构图美、立体美等声形并茂的视听教材所替代,人们所向往的“一切学习带有乐趣”的学习愿望正在变成现实。灵活多样的多媒体技术使学习效果实现最优化成为可能。利用多媒体学习,能突破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物,使学习者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简化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中间环节。另外,它也有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引起浓厚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便于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详细说来,我们认为多媒体技术对学习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丰富充实了学习资源,使学习不受时间、地域等的限制。传统的学习模式是以教师、课堂和课本为中心的“三中心”模式,学习者主要从老师的课堂教学和课本中获取知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产生和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人类知识总量不断扩大,知识体系结构也发生更大变化,知识的有效性将会变得短暂、要想从书本上、从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中掌握这些知识将越米越困难。而多媒体与先进的通讯技术的结合,特别是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多媒体系统,即多媒体网络系统,不仅具有多种媒体信息处理和人机交互功能,而且实现了网上多媒体信息传递和多媒体信息资源共享,可充分利用大学、图书馆等学习资源,各种社会教育机构的教育资源,使适应于各类学习者的学习资源丰富而充实,网络的巨大信息包容量所提供的学习资源远远大于任何教师、任何教材乃至任何一座图书馆所能提供的信息量。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在空间上,在讲课教师面前学习的学习者与距教师千里之外的学习者是没有本质区别的,正规的学校教育和大量的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并存,并相互补充;在时间上,人们随时都可以进行学习,学习贯穿人的一生,教育终身化的目标会因为多媒体网络的发展而得以实现;网络具有使用上的极大自由度,使用者不受文化水准、专业知识、年龄大小的限制,打破了国度和区域的限制。
(2)多媒体技术具有强化学习者记忆的功能。学习者在学习知识过程中,有许多不同类别的材料需要记忆。有的是图像,有的是文字,有的是数字,有的也可能是声音等等。心理学家实验证明,学习者对不同类别的材料的记忆容量是各不相同的。对于图像的记忆明显超过对于表明物品名称的词语如“橘子”、“钢笔”的记忆。短时记忆主要以听觉编码为主,长时记忆以视觉编码为主。同是一种材料采用不同表现形式对学生的视觉感受力与注意力的影响是不同的。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像、文本、动画为一体,为学习者营造出形象逼真的学习环境,可以使不同的感官在同一时间内接受到同一信息源的信息,这都有利于加强对知识的记忆,以达到提高学习质量的目的。据国内外有关专家调查统计,同样的内容,只凭听能记住约10%,单凭看能记住25%,而视听结合可记住65%,而多媒体技术恰是视听结合的有效手段。
(3)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增强学习者的感官效应,提高学习效率。人类的感知行为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和触觉三种不同形态。传统知识的传授基本上都是用语言描述的,虽然能描述客观世界,但很抽象。然而有了多媒体技术就可直接把现实世界表现出来。例如,宏观的宇宙世界、微观的物质世界,如果用语言描述,要得到形象的概念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在今天的多媒体时代,可以使用模拟、仿真,使内容变得非常直观,容易理解。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方便地适应不同个体在认识形态上的种种差异,从而激发起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4)应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实现创造性的学习目标将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引入学习中,将多维的教学媒体信息用于多媒体结构,有效地组织、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灵活多样、生动逼真、便于控制的特点,使全方位的主体教学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运用,由此来引发学习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多媒体技术
和学习内容的完美结合,可以促进人类感官与想象力的相互融合,以全方位的立体空间产生出前所未有的思维空间和创造灵感。
(5)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学习信息交流的双向化。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学习过程,由于多媒体技术的人机交互特性,学习者利用计算机的键盘和鼠标,可方便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探索路径。这样就可以很方便地实现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反馈与交流。这种交流包括教师与学习者、教师与教师、学习者与学习者、教师与计算机、学习者与计算机等多向交流。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学习过程,而学习者也可随时向教师反馈自己的学习情况,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得所有学习者都能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
(6)应用多媒体技术,能促进学习观念的转变。现代学习的思想、理论、观点都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就在教育改革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的“工匠型”人才已经不能适应知识快速更新的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而素质全面、接受继续教育能力强、智能型、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则更适应时代的激烈竞争。所以,教育家提出要促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强化全体实践为中心、以信息交流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知识教育为智能教育。先进的技术则可以促进先进思想的实现,有了现代学习技术的支持,许多新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便可以应运而生,所以教师掌握多媒体应用技术,便可以使这些教育观点、教育方法能在教学实践中得以实现。
(7)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丰富多样的参考信息。学习者为了能得出所要探索的问题的结论,必须在大量有关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某些高级思维活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获取,若采用传统的方式是较困难和费时的,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则可非常容易地做到。多媒体技术可容纳非常丰富的与学习内容有关的信息资源,学习者能非常方便、快捷地检索到所需要的信息,这样就极大地促进了学习者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
3在运用多媒体技术学习时应当注意处理好的关系
尽管多媒体技术在学习中有如上所述诸多支持,但并非是使用了现代化手段就能保证学习的成功和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这需要我们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合理选择多媒体技术,所以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处理好多媒体技术与教育理论学习的关系。多媒体技术在学习中有其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它毕竟只是一种学习手段,是一种与传统教学互补的实践活动,因此必须与教育理论紧密联系,理论可以指导一切实践活动,反过来理论又为学习实践提供更有效的帮助。因此在运用多媒体技术于学习的过程中,也必须充分考虑教育理论的学习和运用。只有充分掌握了包括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在内的众多教育理论知识,才能在学习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做到有的放矢、游刃有余而不致陷入只流于形式而与学习内容脱钩的地步。
(2)处理多媒体技术与学习者掌握信息技术的关系。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于不断的学习,我们的教育事业不会因为有了新的教育手段便会现代化,更需要的是具有现代观念的人和掌握多媒体技术的人。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传播媒体日新月异的今天,学习者要把自己作为一个开放系统,
不断地接受、消化、使用新知识,新技术,以适应时展的要求。
(3)处理好多媒体技术与学习内容的关系。在学习系统中,包含了教师、学习者、学习内容和学习手段四个要素。作为整体的各个部分,它们各司其职,又相互联系。要保证学习手段的应用取得最佳效果,必须研究系统中各个要素及其组合,不能将现代化学习手段游离于学习内容之外。多媒体技术作为学习系统整体的一部分,仅仅注意到自身的因素是不够的,必须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手段与媒体,才能使学习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黄华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研究[M1.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
3张士平.多媒体技术与学习[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4黄守学.电子时代[J].信阳师院学报,2003(12)
5张君.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J].河南教育,2002(5)
6王中国.多媒体技术对教育的影响[J].工科数学,2002(9)
多媒体信息技术论文 篇四
【关键词】媒体理论;变迁;教育媒体;发展;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3-0057-04
在传播历史上,任何一种媒体都有过自己的辉煌时代,都曾创造过当时的社会文明。人们现代的生活、社会更是离不开媒体,当代的教育教学也是与教育媒体密切相关。媒体问题是传播学关注的核心问题。教育媒体,尤其是“以现代教育媒体的研究和应用为核心是我国电化教育的最大特色”,也是“建立整体电化教育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然而媒体到底是什么?媒体鲜明的功利性使得对其效力和传播效果的研究一直居于核心地位,而对媒介本身的研究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高度的重视。媒体不仅仅是信息的物质载体,也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和手段,还涉及技术、社会变革与人的关系等诸多方面,这就要求人们应该上升到理论层次,从多个层面来分析探讨媒体的本质。媒体理论就是为探讨媒体的本质与特性而提出的,它为人们科学研究媒体提供了理论层面的支持。本文试图通过对媒体特性发展变化的梳理及媒体理论变迁的角度,分析探讨教育媒体的演进与发展。
一、媒体理论在技术、社会与人的制衡关系中变迁
新媒体技术对媒体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分化了受众群体,改变了受众的媒体参与方式与消费方式,使受众的主体性增强。新媒体技术的出现,颠覆了受众对特定媒体的固有印象,补充和完善了特定媒体的功能。新媒体技术的变迁,拓展并延伸了人类驾驭失控的能力,颠覆了人类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然而,媒体技术并非媒体理论的全部,仅仅这样理解媒体并不能把握媒体的本质,人类在媒体消费时,如何更加深刻地理解媒体背后的社会制度、政治意图、经济利益等,更是需要人类去关注。从社会的大背景中考察媒体的应用与发展,是媒体理论研究的宏观层面。毕竟技术是人类发明的,技术是由人类控制的,如何让媒体更具人性化、更好地服务于人类也是人类应用媒体的愿景,这是媒体理论研究的微观层面。因此,媒体与媒体理论问题与技术、社会、人的关系密切相关,在与技术、社会、人的制衡关系中发展变化。
媒体的发展变化遵循怎样的规律?在媒介历史中媒介理论的作用何在?是传播领域普遍关注和广泛争议的话题。旧媒介曾经也是新的。而且每一个新媒介在它存在的某一时刻都将变成旧的。但是,新媒介的出现仍然是一个模糊的过程。一些人说这个过程由技术驱动;一些人则假设存在一种经济的推动力;另有些人认为由观众的需求推动。
提及媒体理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麦克卢汉。综观西方媒体理论,麦克卢汉的媒体理论也的确是星光熠熠。然而,好多人并不知道,麦克卢汉媒体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他的“良师”英尼斯媒体理论的很大影响,在麦克卢汉的星光照耀下,人们才看到了英尼斯,还有后来的梅罗维茨、莱文森等关于媒体特性及媒体理论的论述。
1.媒体的时空偏倚认识
英尼斯是加拿大多伦多学派的一位很有影响力的人物,一般都认为是最早研究传播技术对人类造成影响的人,他的媒体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主要观点集中在《帝国与传播》、《传播的偏倚》著作中,他将传播媒体分为偏倚时间的媒体和偏倚空间的媒体,把帝国也分为偏倚时间的帝国和偏倚空间的帝国,即宗教帝国和政治帝国。英尼斯认为,人类文明都有赖于对空间领域和时间跨度的控制,相对于偏倚时间的媒体和偏倚空间的媒体,因此人类文明的兴衰与传播媒体也是密切相关的。偏倚时间的媒体,具有长久保存但却难于运输的倾向性,便于对时间跨度的控制,如羊皮纸、黏土和石头等,有利于宗教的传承、维持宗教帝国的统治权威,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体制,即宗教帝国;偏倚空间的媒体,具有易于运输却难以保存的倾向性,如莎草纸、电报和广播等,有利于政治帝国的空间扩张和远距离控制,形成中央集权但等级制度不强的社会体制。英尼斯的媒体理论认为,强调时间偏倚的传播手段会形成知识的垄断,它是宗教的、道德的;强调空间偏倚的传播手段会形成权利的垄断,它是国家政府的、科技的。它们都是帝国与文明兴衰的主要动力。
他的媒体理论把时间偏倚和空间偏倚看做是辨证统一的,只有维护时间倾向和空间倾向间平衡地机制,社会才能稳定,一味地向时间倾斜或向空间倾斜,社会就会不稳定。英尼斯在肯定媒体技术对文明发展史上重要作用时,又对“帝国”从纸张、印刷垄断到知识、文化、信息垄断担心和恐惧。他的媒体理论观点在本质上还是属于“技术决定论”。
英尼斯借分析媒介本身的时空偏向性来考察媒介之于政权存续的影响一样,麦克卢汉通过分析媒介本身的感官偏向性,来探究媒介之于人类心理认知和社会结构的影响。[4]
2.媒体的感官偏向认识
麦克卢汉是加拿大多伦多学派的第二代领军人物,他的媒体理论主要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后,主要观点集中在《谷登堡群星:印刷文人的诞生》、《人的延伸:媒体通论》、《媒体即讯息》等著作中,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媒体理论观点。
(1)媒体即讯息。麦克卢汉认为,媒体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也就是说,人类有了某种媒体,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此,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在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2)媒体是人体的延伸。麦克卢汉认为,媒体几乎无所不包,任何媒体则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穴居人的石斧是手的延伸,书是眼的延伸,广播是耳的延伸,车轮是腿脚的延伸,衣服是皮肤的延伸,电话成为耳朵与声音(嘴巴)的延伸,电视成为触觉与知觉的交织感的延伸等。在麦克卢汉这里,可以认为计算机主要是大脑中枢系统的延伸。
(3)“热媒体”与“冷媒体”。麦克卢汉认为,“热媒体”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理解,它本身是“热”的,如书籍、报刊、广播、无声电影、照片等。“冷媒体”则传达的信息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如漫画、有声电影、电视等。
何道宽认为“媒介即文化”是麦克卢汉想说而没有点破的命题,并认为媒介是文明的精髓,媒介史即是文明史,并以媒介作文明分期。麦克卢汉在媒体理论方面的贡献是引人瞩目的。然而,他的观点同英尼斯“技术决定论”一样,甚至将技术对社会影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认为新媒体技术可以带来社会形态的更替,是一个十足的“技术主义者”。
3.媒体的情境偏向认识
梅罗维茨以戈夫曼和麦克卢汉的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电视这种媒介的分析,提出了媒介可以影响人们生活的环境,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他的思路可以概括为新媒介一新场景,
新行为。梅罗维茨于1985年出版了《空间感的失落》一书,提出了他的媒体理论。他声称,他的媒体情境论是英尼斯、麦克鲁汉的媒体理论同戈夫曼的情境理论(又叫“拟剧论”或“编剧论”)的有机融合。梅罗维茨媒体理论的主要观点:(1)应把情境视为信息系统;(2)每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3)电子媒体促成了许多旧情境的合并。梅罗维茨的媒体理论有了新的高度,他把媒体研究与社会研究有机结合,以动态的和可变的眼光分析情境与行为的关系,将受众的概念也纳入媒体情境的分析中。
梅罗维茨把媒介看成是环境的一部分,更好地处理了媒介和受众的关系。但是他忽略了社会制度对媒介制度的管理,社会意图对媒介内容控制,夸大了新媒介的控制力。他虽然没有直接把媒体说成是讯息,但他的媒体理论明显地把媒体与讯息,甚至连同情境混淆在一起,也经常自相矛盾。
4.媒体的演化补偿认识
加拿大学派第三代旗手保罗・莱文森在媒介形态演化理论上做出了新的贡献,他在《数字麦克卢汉》中提出,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体都是对过去的某一种媒体或某一种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救和补偿,但新媒体又会带来新的问题;媒体的进化是人的选择的结果,更好地满足人的需要的媒体被保留了下来。在此基础上,莱文森又指出,人可以对技术进行理性选择,能够主动去选择和改进媒介,媒介的发展将越来越人性化。他在媒体形态演化上做出了新的贡献,认为人类决定着媒体的进化方向,人类可以控制媒体技术,保存和开发我们喜欢的媒体环境。
这种强调技术作用的进化论思想,贯穿于莱文森整个媒介理论,形成了其非媒介决定论与技术乐观主义的倾向,认为媒介的发展有着补偿原有媒介缺陷与人性化的趋势,并进一步指出,技术(媒介)在知识与世界的关系中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莱文森是一个明显的技术乐观主义者,他的行文到处洋溢着人类驾驭技术的信心,而关于媒体对人类的重要影响几乎没有受到重视。
5.媒体失控的担忧认识
布热津斯基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他其实并非未对传播理论进行过深入系统的研究,由于他关于媒体的系列观点代表了当今美国政坛和许多传播学者的观点,因此他的媒体观点也成为美国政府制订外交传播政策的参考,从而也间接地影响了其他国家的传播政策,其主要媒体观点集中在《失去控制:21世纪前夕的全球混乱》著作中。
布热津斯基是站在一个政治家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而且他的出发点是维护美国利益,考察的是如何使美国在全球继续起一种“催化作用”。他认为,美国和西欧电视虽不是所有的内容都令人生厌,但其内容“逐步地越来越成为感官的、性的和轰动性的以及日益失去控制”却是不争之事实。在他看来,电视是万恶之源、罪魁祸首,电视刺激了全球群众在物质上的攀比欲望,电视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精神危机。
考虑到布热津斯基的理论出发点,我们完全可以说他的理论属于“文化帝国主义”的正向版本,即要求美国媒体在加强自身控制的前提下,在全球市场上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以推进和维护美国的战略意义。他始终把美国的利益放在人类利益之上,对美国成为全球传播的枢纽充满了自信。布热津斯基一直最担心的是,由于电视的教唆作用,美国是否会在全球大失控、大混乱中会失去超级大国的地位。
二、教育媒体在重叠而非更替中演进
关于教育媒体形态的演进理论,英尼斯更多的是从政治经济学视角探讨媒介与政治、经济和知识权力的变化之间的关系;麦克卢汉主要是用文学、心理学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考察媒介卷入感官的程度、方式、数量及其导致的心理认知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梅罗维茨则是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媒介环境的变化所导致的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社会角色的变化。麦克卢汉“媒体即人体的延伸”的论点表明,任何媒体是人体的延伸,是人类体外化信息系统功能的更加强大,而任何新媒体是既有旧媒体的补足性延伸。但麦氏的理论有明显的技术导致媒体形态更替,从而导致社会更替的痕迹,他的理论似乎只注意了媒体发展中的技术因素,这显然是不够的。
但是,无论是新媒介还是旧媒介,都要做到“媒介生态平衡”,这是媒介环境学派研究的共同目的。美国学者杰克・富勒认为,每一种媒介都有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它也会将这些强加在所携带的讯息上。新媒介通常并不会消灭旧媒介,他们只是将旧媒介推到它们具有相对优势的领域。应该说,杰克・富勒的观点似乎比麦氏的观点更合逻辑,但他的理论也具有明显学术视野狭隘的局限,关注的重点仅仅是媒体之间的竞争,而忽略了其他重要因素,如环境的制约等。罗杰・菲德勒则认为,传播媒介的形态变化,通常是由于可感知的需要、竞争和政治压力,以及社会和技术革新的复杂相互作用引起的。他的论点既考虑了媒体发展的环境因素,也兼顾了媒体发展的宏观和微观层次,理论观点具有一定的完备性。
教育媒体的发展历史,是教育媒体类型不断丰富、功能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社会教育信息系统日趋发达的过程。从教育媒体的发展历史分析,教育传播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口语媒体阶段。是教育传播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从教育的角度分析,这一阶段使人类与动物相区别、使人类逐步社会化的过程;(2)文字媒体阶段。文字媒体大大加速了人类体外化媒体的发展,克服了口语媒体受传输距离限制、单纯依赖记忆力的不足,文字媒体大大突破了教育传播的时空限制,大大加速了人类体外化教育传播媒体的进程;(3)印刷媒体阶段。文字出现后,人类经历了很长的手抄阶段。如果说手抄传播阶段手工式、作坊式的信息生产,那么印刷则使信息的生产实现了规模化、市场化、工业化,人类的教育传播能力大大增强;(4)电子媒体阶段。电子媒体使教育传播发生了质的飞跃,它带来的变革不仅仅是时间和速度上的突破,它的里程碑意义主要是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电子媒体阶段发生了三级跳,即又经历了广播媒体阶段、电视媒体阶段和网络媒体阶段。任何一种教育媒体登上教育传播舞台后,都没有退出过教育传播的舞台,即便是在网络媒体阶段,口语也依然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最灵活的传播手段。新教育媒体往往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在内容和形式上借鉴并沿袭旧的教育媒体,而新的教育媒体相对独立后,又以某种方式对旧的教育媒体产生巨大的冲击。教育媒体是在相互重叠而非更替中不断演进的。
三、教育媒体在新问题与新规则中发展
结合媒体发展变化及在媒介历史中媒介理论作用的分析,可以看出,教育媒体的发展问题,微观上主要涉及教育教学的问题,宏观上又与人类文化的传承密切相关。与人类传播媒体相比较,教育媒体的发展,则面临的是新问题,需要遵循的是新规则。
1.教育媒体的时空偏倚特性
(1)教育媒体从偏倚时间向偏倚空间发展。教育媒体的发展演进,是由质地较重向质地较轻、由偏倚时间向偏倚空间发展的。口语媒体的教育教学应用,人们主要学习方式还是口耳相传,这是人类教育的远古时代特征:文字媒体出现
后,手抄方式在教育教学普遍应用,使人类的教育出现了读写训练;教学中使用教科书、粉笔、黑板等媒体,彰显了人类传统教育的巨大魅力;19世纪末以来介入教育领域的电子媒体,如广播、录音、幻灯、投影、电影、电视、计算机、网络等,具有从偏倚时间向偏倚空间发展的明显趋势,为教育的更广范围、更深领域的扩展提供了可能。
(2)偏倚空间的教育媒体使教育更具大众化。在教育媒体的发展中,偏倚空间的教育媒体有着独特的跨越空间能力,不同时期出现了纸质教育媒体、广播教育媒体、电视教育媒体、网络教育媒体四大教育媒体形式,她们分别开启了人类教育某种独特形态,即远程教育的方式。偏倚空间的四大教育媒体形式也区分了远程教育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函授教育、广播教育、电视教育、网络教育。尤其是网络教育,主要是网络远程教育(也可叫做现代远程教育),它变革了传统的教育方式与手段,变革了教育系统的各个要素关系,使人类产生了新的教育教学方式,人们可以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应用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构建新型的学习模式,使数字化学习已经成为了可能。
(3)偏倚时间的教育媒体应与偏倚空间的教育媒体优势互补。教育媒体有明显的从偏倚时间的教育媒体向偏倚空间的教育媒体发展的趋势。各种教育媒体都有其自身的优势,也有其自身的不足,一种媒体的优势往往弥补了另外一种媒体的缺陷,万能的教育媒体是不存在的。偏倚时间的教育媒体记录的信息更具持久化、直观化,学习者不需要具备专业的信息技术能力,可以方便获取信息,非常适合直观形象化的教育教学。偏倚空间的教育媒体有更好的时空表达能力,可以弥补偏倚时间的教育媒体在时空信息表达能力上的不足,可以使抽象的、传统手段难以实现的教育教学更加形象化。因此,教育媒体虽然有从偏倚时间向偏倚空间发展变化的趋势,但教育教学中应选择适合教育内容、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教育媒体,组合使用多种媒体,往往比使用单一媒体效果好,教学中应使偏倚时间的教育媒体与偏倚空间的教育媒体恰当结合。
2.教育媒体的延伸扩张特性
教育媒体是教育内容的延伸,教育传播则是教育思想的扩张。从麦氏的著作中能够看出,他的学术观点受到了英尼斯的深刻影响。英尼斯认为,媒体是人类思维的延伸,而传播就是思想的扩张。很显然,麦氏“媒体是人体延伸”的论断,其理论观点来源是英尼斯关于“媒体是人类思维延伸”的论断。教育媒体承载了教育内容,而教育传播是必须要借助教育媒体来实现,教育媒体延伸了教育教学内容,结合麦氏“媒体即讯息”的观点,可以认为,教育媒体就是教育内容的延伸,而教育传播恰恰就是教育思想的扩展与延伸。
3.教育媒体的情境偏倚特性
(1)独特的教育情境形成了独特的教育信息系统。教育传播是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中实现的,在独特的教育情境中,教育传播则形成了独特的教育信息系统。某种特定形式的教学传播会形成一定的教学信息系统,系统中的各素都承担有一定的任务、扮演一定的角色,以适应特定教学情境中的信息系统对角色功能的期待,从而保证教育传播系统整体功能的更好发挥。不同的教学传播会形成不同的教学信息系统,特定的教学情境保证了其教学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可以认为,独特的教育情境会形成了独特的教育信息系统。
(2)现代教育媒体可以促成不同教育情境的融合。在特定情境中的教学传播,会形成特定的教学信息系统。电子媒体具有明显的跨时空控制能力,可以形成跨越时空的教学信息系统,弥补教学传播信息系统单一性的缺陷,从而促成不同教育情境的融合。电子媒体可以使教育情境得到扩展与延伸,组合不同的教育情境,发挥不同教育情境的长处,为学习者提供跨越时空的多种学习方式,以更好地服务于学习者的学习。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多媒体论文范例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