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生态保护论文(多篇)范文
[导读]环境与生态保护论文(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生态环境保护论文 篇一
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关系到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影响着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民族和个人。西方工业社会目睹了二战以来经济和社会迅猛发展的人间喜剧,领略了科技革命给人类带来的空前无限的风光但也亲身体验了环境破坏所带来的生态危机的切肤之痛。人口急增能源短缺、全球性气候变暖、臭氧层的破坏、土地的沙化、碱化和退化水土的大量流失、森林减少、空气、水等的严重污染、物种的灭绝等等一系列严重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扩张,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重大问题,而在经济发达国家,这些问题为害尤烈。中国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全面推进的转型时期,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使得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人们终于认识到,人与自然应当相互依存,经济与环境必须协同发展。
1.1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对传统发展观念的反思,到上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成为联合国有关发展问题一系列专题国际会议的指导思想,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一般来说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这三者之间有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其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可持续发展体系中的核心。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在鼓励经济增长以体现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同时,不仅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1.2环境、环境保护的含义
关于环境的概念不同的学科领域有不同的定义,这里主要是指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即阳光、温度、气候、地磁、空气、水、岩石、土壤、动植物、微生物以及地壳等自然因素的总和,也就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自然形成的物质、能源和现象的总和。环境保护,就是指采取行政、经济、科学技术、宣传教育和法律多方面的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使之更适合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就是人类在实现自己的经济发展目标的同时,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或者使环境向不稳定和无序的方向运动,特别不能使生命支持系统遭到继续破坏而使生命之网瓦解。
1.3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环境保护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是经济、社会发展及稳定的基础,又是重要的制约因素。当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制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影响人民真正享受发展成果的重要因素和关键问题。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全面改善和提高,不仅要实现经济上的富裕,更要实现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不仅要保障人们的衣食住行、医疗、教育,更要保障人们能够健康生活、长远发展;不仅要维护公众在个人物质财富上的合法权利,更要维护他们依法享有生态环境等公共资源的权益。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政治民主、社会公平的国家。由此可见,对于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保护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建立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所以国家保护整个生命支撑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及生物的多样性;解决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资源的可持续供给能力,避免脆弱的生态系统;发展森林和保护城乡生态环境;积极参加保护全球环境生态方面的国际合作,努力使我国的环境污染得到控制,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有所提高,自然生态恶化的趋势有所减缓,从而逐步使资源、环境与社会的发展相互协调。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最为突出的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是,由于二氧化碳排放所引起的温室效应、由于二氧化硫排放的增加引起的酸雨危害、由于大量使用氟利昂所造成的大气臭氧层破坏等。在这些方面发达国家肩负着更大的使命。因为这些国家的消费水平按照人口平均量计算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所以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更严重。空气污染如此,其他方面也类似。另外,发达国家需要采取行动,控制它们向发展中国家出口不再被允许出口的有害物质和不安全技术。作为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一员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深知自己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责任。中国在发展中,对自身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种种资源、环境、问题的困扰,和对因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而引起的各种环境问题已有深刻的认识。中国将以/全球伙伴0的精神参与环境与发展领域的广泛国际合作,认真履行中国加入的全球环境与发展方面的各项公约,不懈地致力于中国所应承担的义务。为此,中国政府将继续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高度的重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以更积极、认真和负责的态度参与保护地球环境及追求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国际合作。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一个生态系统,包括人类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都由四个要素决定:一是环境,即自然界的光照、空气、水分、土壤等;二是生产者,即植物,它从大气中吸取二氧化碳,从土壤中吸取水分和矿物质,经过光合作用使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和生物能,从而使无机物变为有机物;三是消费者,即动物和人,保证种群、环境以及社会平衡运行;四是分解者,即微生物,它把植物、动物残骸和排泄物分解为简单的物质或元素,重新进入环境。所以,要实现人类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就要求保持人类生态系统网络中各个生态因子之间的协同与平衡,要求物质和能量及信息的输出与输入,既在数量上相对接近,又在质量上促进生态系统的适应和演变进化。只有这样,才可以通过协同机制,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保持在持续稳定的状态中。总之,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好了,不但会为发展经济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本身也会有直接的经济效益。经济要发展,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建设必须先行,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既是环境保护的中心环节,也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中心环节。尽快恢复遭到严重破坏的森林、草场等自然生态系统,是当前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绿色大开发是以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为主并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不能出现为追求经济效益而违背自然规律,盲目营造当地不宜的经济林的现象。森林建成后的开发也要予以必要的限制。只有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前途所在。
论文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绿色开发
论文摘要: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关系到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成为全球普遍关注、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只有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经济,进行绿色开发,变掠夺式经济发展模式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前途所在。
参考文献:
[1]谢志强。企业污染控制与绿色经营实务全书(第4卷)[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2]王祥荣。生态与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调控新论[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3]刘思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创新[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环境与生态保护论文 篇二
关键词:毛泽东;生态思想;理论价值
生态环境是我们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整体布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基本条件,又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研究毛泽东生态思想的理论价值,对于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毛泽东生态思想的科学内涵
毛泽东生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很长的历史阶段,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直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如何认识、改造、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从而改善中国人民生产生活环境的理论思想。虽然受到不同历史时期革命和建设时代主题的影响,实践的情况不一,但是这些思想的确为当时的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了强有力地指导。
从纵向发展上看,毛泽东生态思想涵盖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三个历史时期,是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之下,结合中国革命、建设的具体国情,汲取中国传统文化而形成的对中国生态问题的深刻认识。从经验层面上看,研究毛泽东生态思想是为了为解决当前我国的生态问题提供具体的对策;从理论层面看,毛泽东生态思想是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生态思文明论体系;从文化角度来看,毛泽东生态思想研究重塑了人们道德伦理观念,唤醒了人类的良知,提高了全人类的思想觉悟,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从毛泽东生态思想的初衷上来看,毛泽东的关于生态保护的思想理论既包括以改善自然环境的目的生态论述,又包括不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的其他的客观上起到了保护环境作用的经济、军事、文化、政治工作和教育、政策和策略方面的论述,无论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生态思想论述,显然都对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推动作用,也显然应该被看成是毛泽东生态思想的重要内容。从内容上看,毛泽东生态思想主要包括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论述、关于节约思想论述、关于控制人口增长的理论、关于保护自然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思想论述等方面的理论。
那么究竟什么是毛泽东生态思想呢,笔者认为,毛泽东生态思想就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为了满足革命、建设的需要,毛泽东提出的旨在保护自然环境,改善人类生存自然环境为目标的一些列主张、观点、指示等思想和实践的总合。毛泽东的生态思想有的已经付诸实践并取得很多成果,有的则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只停留在想法阶段,但不论是那种形式,都构成了毛泽东生态思想的重要组成,同样也为今天的生态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二、毛泽东生态思想的理论价值
1.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
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国家领袖,毛泽东生态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毛泽东生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国生态环境客观现实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生态思想在继承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生态观思想同时,参考了中国革命建设的实际情况,他是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建设的原则指导下,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产物;另一方面,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相比,毛泽东生态思想更加容易在革命和建设中进行实践。毛泽东生态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之下,结合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和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客观实际提出的生态思想,而且毛泽东生态思想不仅体现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论述,更是在生态建设的具体方面提出了的指导思想和政策性的指导意见及办法。
2.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作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中国化理论成果,毛泽东生态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毛泽东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是毛泽东的政治思想理论和阶级斗争理论的思想基础,而毛泽东思想关于政治思想和阶级斗争的理论学说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毛泽东生态思想中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前提之一。从范畴上来看,二者以交叉的形式存在。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而必须把两者看成是有机整体。
首先,毛泽东生态思想与毛泽东的经济思想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毛泽东的生态思想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和建国之后经济建设状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中国的创新应用。可以说,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56年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之后,如何缩短中国与西方国家经济水平之间的差距发展社会生产力成为中国的时代主题,那么在考虑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注意中国建设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生态问题和潜在的生态危机,这就让毛泽东对中国的生态现状重新进行思考。当时的毛泽东认为,离开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国的经济建设将遭遇巨大阻力,而离开了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正是在毛泽东生态思想的指导之下,中国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中国的经济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其次,毛泽东生态思想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补充。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奠基人,毛泽东的思想囊括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然而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对生态问题的思考,势必在毛泽东理论中有所体现,这些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毛泽东思想中的具体体现,就是毛泽东生态思想的有机构成。换一种说法,毛泽东的生态思想丰富了毛泽东思想内涵,它使毛泽东思想向更广泛的领域延伸。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世界观还是方法论,在毛泽东的生态思想中都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再次,深刻把握毛泽东生态思想必须扭转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绝对对立的错误认识。长期以来,我们都对生态与经济之间关系的认识存在着一定误区,人们往往认为,保护环境就不能发展经济,而发展经济势必会造成环境污染,认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是绝对的矛盾关系。然而要想真正的理解毛泽东的生态思想,必须深入研究马克思的生态观、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因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的是“人的自然”,这种人的自然思想势必包含着生产力的发展,换句话说完整的自然界必然包括人类,而经济的发展又是人类生存的客观物质保障,因此,真正的马克思生态思想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是历史前进永恒的主题。而毛泽东生态思想不仅继承了马克思生态观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而且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把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这不仅让人们认识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完全能够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在客观上保护了中国的生态环境,更为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源泉。
3.为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的发展战略中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现实角度来讲,一系列严重的生态问题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环境,那么到底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生态环境;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在什么样的理论下来指导呢?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并且回答的理论问题。毛泽东生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优秀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源泉,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着强有力的指导,研究毛泽东生态思想无疑是理解和掌握马克思生态思想内涵的最直接的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毛泽东生态思想被进一步的继承和发扬,毛泽东生态思想中的一些措施和方法在当今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依然被广泛的实践。例如毛泽东提出的计划生育、植树造林、水利建设等思想不断地发展,在今天的生态建设中这些思想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继毛泽东之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几位中央领导人,都不断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生态思想,并且结合不同时期中国的具体实情,进行社会主义生态实践,保护我国的自然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保护论文 篇三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形势喜人。但是,经济发展造成的环境破坏也是不容忽视的。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增长,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开采,严重破坏了正常的生态环境,致使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林业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有着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只要适度开发,林业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容小觑的。就目前而言,我国林业生态系统的现状令人担忧,过度开发给林业资源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森林资源严重退化,环境问题成为人们担忧的首要问题。
2我国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林业保护意识淡薄,未充分发挥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林业能够保护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这些都体现了林业的生态效益。林业的社会效益则主要是指林业能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能为人们的休闲娱乐提供生态支撑,林业的社会效益集中体现在它所创造出来的林产品上。国家为了保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法规,对林区人员的行为规范作出了管制,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我国林业始终未充分发挥出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林区保护过程中,时常出现基础设施薄弱、监督管理力度不够、滥砍乱伐等行为,严重制约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我国林业中低效防护林所占比重过大,严重影响了森林质量,再加上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森林的人均占有量也极低。除此之外,不合理的林区管理制度,也造成了林业资源的浪费。以上种种原因及现象,都引发了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低下。
2.2林业修复过程中,对科学技术的利用率较低
我国林业发展过程中对科学技术的利用率低,科学技术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过程缓慢。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林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大约只有25%的职工具有具备专业素质和合理的知识构成,大部分从业人员只具备极其简单的操作技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相当明显。除此之外,在对林业进行修复的过程中,极少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作为支撑,对先进设备的利用率极低。
2.3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林业发展未建立完整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管理建立起相对完善合理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十分明显。其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1)未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未建成完整的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机制;(2)对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低,网络覆盖面不广,服务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3)目前的林业管理方式不适应社会需求,林业的信息化管理面临一定困境;(4)林区地理位置复杂,基础设施不健全,信息服务系统难以覆盖。
3加快林业修复,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3.1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优势
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亦即充分发挥林业资源的经济优势,同时实现资源的自我修复和再生,而这必须以科技作为支撑。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强大的科技作为依托,实现林业资源的高效利用,除此之外,要贯彻落实科技兴林、科技护林的各项政策。同时,要逐渐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减少林业资源的浪费,将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加大对科学技术成果的利用率,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完善林业开发的方式,强化林业生态修复的强度和成效,保证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的实现环境保护。
3.2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林业产业的良性发展
林业生态修复的关键是进行林业产业的优化升级,改变传统的利用模式,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利用。在林业产业的开发过程中,各个产业之间要综合考虑,寻求资源的最大利用率。就第一产业而言,要深入分析市场状况,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合理的开发计划,大力发展经济林和次生林,缩短原材料生长周期;就第二产业而言,要加大科研力度,大力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实现林业资源的充分利用,最终实现林业资源向高端利用的转变;就第三产业而言,要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和绿色旅游产业,将林区旅游和花卉栽培作为发展方向,转变林业资源利用率低的的现状。要进行林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以科学技术作为依托的新型林业产业,推动林业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同时,要对林业产业进行技术革新,充分挖掘出林业产业的优势,形成林业产业的完整的产业链,使林业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战略优势,提高林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除此之外,要改组人员结构,培养林业产业的专门人才,使林业产业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为林业修复工作的展开奠定物质基础。
3.3实现林业生态系统的优化,取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3.3.1要加强林业生态修复的力度,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生态效益
对林业生态进行修复,是对生态环境的良性改造,能实现改善水土流失、防止洪涝频发等目的。林业除了具有经济效益外,还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实际利用过程中,人们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增长,忽视对林业生态的管理和修复,由此导致环境逐步恶化,自然灾害频发。为了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必须对林业生态进行修复,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3.2合理分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
林业产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态效益作为支撑;同时,经济的发展又为林业生态修复提供了可能,必须将二者统一于一个整体。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始阶段,人们为了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对自然资源毫无节制的开采,由此导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最终影响了经济效益的增长。由此可见,要合理、科学的开发林业资源,注重对林业生态的修复,只有这样,我们的自然生态环境才会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料支撑,才有可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平共处,我们的经济发展才会持续、稳定。
3.3.3要尽可能协调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
在发展林业产业的时候,要充分挖掘其潜在的优势,促进经济利益的增长,为环境保护提供物质基础;同时,要加大林业修复的力度,保证林产业的健康发展,为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提供可能。所以,要协调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加大林业生态修复的力度,为环境保护提供完备的物质基础,促进生态环境的不断优页)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4结束语
生态环境论文 篇四
一、环境设计及生态理念的概念
(一)环境设计的概念
环境设计,又叫环境艺术设计,是指在室内、园林、建筑、城市设计过程中,综合应用美学、哲学、文化学、社会学、经济学、力学、光学、建筑学等理论为指导,而进行的施工对象环境方案的开发与设计行为及其过程。
(二)生态理念的概念
生态理念是指在进行一项设计或开展一各项目时,既要确保设计对象和设施的功能正常,又要积极遵循自然、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努力降低设计方案实行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实现人与自然的健康和谐发展。生态理念具有高效性、持续性、多样性、循环性等特征。
二、环境设计中应用生态理念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科学指导原则
在环境设计过程中,要在科学理论和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合理地利用先进技术和高科技材料为环境设计服务,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对资源的浪费和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
(二)艺术设计与参与原则
生态环境是许多要素和条件构成的综合整体,进行环境设计过程中要采用艺术性的思想和眼光去进行构思和设计,使得设计出的作品符合环境要求,又符合技术审美标准。
(三)尊重自然原则
环境设计中,要积极把握和尊重大自然自我维护、自我恢复的能力,尊重自然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增强设计作品的和谐型、可持续性。
(四)4R原则
也即在环境设计中要遵循再利用原则(reuse)、可再生资源原则(reduce)、新环境创建原则(renewable)和循环利用原则(recycle),实现对原有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合理开发,减少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尽最大可能的实现回收循环利用。
(五)最小干预原则
在进行环境设计中如果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不可避免,那么就要努力采取多种积极手段,把外界的干预和影响降至最低,维护好原有的生态格局和面貌。
三、环境设计中生态理念的引入和应用
(一)环境设计中应注重强化生态理念的指导
生态理念强调尊重自然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随着人们生态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人们在环境设计中对生态理念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因此,要进一步强化生态学原理知识的学习,加强生态理论对环境设计的指导,在设计手法、设计方法上下功夫,让生态设计成果更好地体现和促进生态理念的发展。
(二)环境设计中应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发展
在环境设计中应积极尊重原始生态的运行规律和自我净化、自我恢复能力,坚持既保护又利用的原则,尽量使用天然绿色的设计和建筑材料,做到因地制宜和循环使用,积极保护自然界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可再生性,实现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协调和相互促进。
(三)环境设计中应注重对资源的全面开发和利用
设计者在进行环境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再利用和在开发的问题。例如:在街道、广场等建筑设计过程中,可以设置雨水搜集系统,充分将雨水进行净化后用于灌溉、洗涤等方面。同时,要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积极利用当地现有的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沼气等,在大大降低生产和生活成本的同时,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四、结语
生态环境保护论文 篇五
一、社会资本: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石
社会资本是区别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等的一种资本形式,是当今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许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领域进行研究,对社会资本给出的定义各不相同,可谓仁者见仁,作者见智。比较公认的是布迪厄、科尔曼以及布坎南的定义。由于农村社区是一个社会组织,本文采用的是布坎南的定义,即从社会组织角度加以阐释的定义。在《让民主有效运转》一书中,布坎南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组织的特征,其中包含信任、规范以及网络等,它们能够推动协调和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张文宏,2003)。运用布坎南的定义分析,可以看出,社会资本在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中,能够起到基石的作用。
(一)社会资本可以打破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囚徒困境”
生态环境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最大难题主要在“囚徒困境”。“囚徒困境”是拓扑论中的范例,用来说明信息不完全条件下放弃通过合作实现最优目标的现象。两个囚徒被分开审讯,选择不认罪是二者的最优选择,每人将得到最轻的惩罚。但由于彼此缺乏信息,加之不信任心理,每人都选择了自己认为的最优选择:认罪,结果放弃了整体最优选择,每个人得到了较重的惩罚。“囚徒困境”常用来解释公共地的生态环境问题,个体的理性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而社会资本是打破“囚徒困境”,促使人们合作的有效工具。首先,信任是人们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合作的纽带,“相信你能遵守规则,我也就会遵守规则”,是社区生态环境保护中人们的普遍心理,而这其中的基础就是信任,缺乏信任,人们之间的合作不是不可能,就是成本很高。其次,规范制约着人们之间的行为,使人们的行为向着有利于社区长远利益的方向演进。尽管社区的规范大都不像国家法律法规那样正式性,但正是一些约定俗成的规范代代相传,沉淀到成员的心理,内化为社区成员的自觉行为。再次,农村社区联系人们的纽带是血缘以及地缘,社区人际网络重叠率很高,人际网络具有全面性与实名性特点,不像城市社会中那样片面性与匿名性,人们之间易于合作,这对社区生态环境保护是有利的。
(二)社会资本可以促使人们遵守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则
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社会资本可以促使人们遵守相关规则。市场机制在这方面就存在缺陷。在我国当前,不少污染企业都和政府管理玩“猫捉老鼠”的游戏,“白天冒白烟,黑天冒黑烟”的情况比比皆是。主要原因就是被发现概率低以及违规成本低,遵守规则的激励不足。与市场机制相比,农村社区中由于饱含社会资本,在促使人们遵守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在农村社区中,人们之间的互动较为频繁,互动频繁本身就是一种监督。很多情况下,监督只是一种“顺便”的事情,就像奥斯特罗姆所引案例那样,在旱年取水,每人分配一定比例的水,当一人在取水时,下一个人就在他后面排队,多取水马上就会被发现,这是工作自身的需要,同时也意味着监督,并且成本极低,而违规被发现的概率极高,促使人们遵守规则(奥斯特罗姆,2000)。其次,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社会资本牵涉其中,违规成本是很重的。在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中,违规者所受到的惩罚很少涉及法律与物质利益层面,大多涉及道德与精神层面,这种成本看起来似乎很轻,实则不然。因为在乡土社会,信用与声望等是“社会货币”,失去了信用与声望,也就失去了社会资源,同时也意味着经济利益受损。在互动性强的乡土社会,违规的成本无疑是巨大的,这也能够促使人们遵守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则。
(三)社会资本可以解决人们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利益冲突
生态环境问题表象上看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但本质特征不在人与自然之间,而在人与人之间,是人与人之间针对自然环境的利益博弈问题。人与人之间关于自然环境利用、分配以及成本摊派等的博弈构成了生态环境问题的主旋律。在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中,冲突与摩擦无处不在,由此需付出巨大的摩擦成本与磨合成本。而社会资本可以有效解决人们在资源环境利用中的利益冲突,降低摩擦成本。与政府管理相比,社会资本体现为身份承诺、信任、关系等非正式调控手段,依赖情感、默契、理解等维系关系。在小规模群体中,依赖社会资本调节,要比依赖正式手段的政府管理更有效率、更人性化与更有灵活性,同时能够减少摩擦成本,协调冲突。
(四)社会资本可以抵御外来污染转嫁
当前在我国农村社区,生态环境问题大部分是外界社会诱发与转嫁的。这里面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农村社区在外来经济诱惑的情况下,急于发展经济,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碧水青山。另外一种情况是,由于城乡之间生态不平等,社区遭受外界污染转移之苦。无论哪种情况,破解的关键都在于社会资本。在第一种情况中,由于社区资源环境是社区所有人共同的“命根子”,而且子孙后代的福利都与此息息相关,同时由于信任、规范以及网络机制的存在,使社区成员从长远角度考虑问题成为可能。这使得不少社区能够抵制市场机制的诱惑,保护好自己的生态环境。我国不少农村社区面临市场经济的冲击,仍然保护好了自身的生态环境,机理正源于此,反之则亦然。在第二种情况中,由于共同的利益,以及固有的信任格局,使社区成员面临外界污染转嫁时保持高度的一致,一呼百应,予以反抗,极少出现机会主义“搭便车”行为。在我国一些农村社区集体反抗外界污染的环境事件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奥尔森“集体行动的困境”,在这里没有发生。
二、社会资本流失:当前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
社会资本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社会资本能否恒久甚至增值,取决于以下因素:一是群体的规模。群体规模太大,人们之间就形成了匿名性,匿名性使信任丧失,使规范失效,同时也难以保持良好的人际网络,社会资本也就难以形成与维持。反之,群体规模适中,人们之间保持很强的互动性,有利于社会资本恒久甚至增值。关于这一点,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中给出了极好的阐释。他认为,“除
非一个集团人数很少,或者除非存在强制或其他某些特殊手段以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事,有理性的、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者集团的利益”(奥尔森,2004)。二是历史沿革。一个群体能否形成良好的社会资本,社会资本能否增值,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历史上形成的路径依赖。由于社会资本需要时间浸润,一个社区在历史上社会资本生成的状况,对以后社会资本的走势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三是人员固定性。信任、规范以及网络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能生成,这其中一个重要前提是社区人员相对固定。人口流动过于频繁,信任、规范以及网络就会失去载体,社会资本将大打折扣。四是社会结构状况。社会资本与社会结构状况是息息相关的。传统农村社区中人口相对同质,导致社会资本雄厚。
从以上可以看出,社会资本的形成与增值需要一定的条件,传统农村社区存在着良好的社会资本,与以上条件关系很大。但是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市场、政府力量等向社区的渗透,农村社区中社会资本正面临流失的危险。仍从以上四个条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以下趋势。其一,农村社区群体的规模正日益增大。传统的社区是自然村,当前农村社区是行政村,甚至一些农村社区已经演变成“超级村庄”,社区群体规模的增大,对社会资本的形成与积累构成一定的威胁。其二,社区历史沿革的影响日见微弱。随着国家政权向社区的渗透,冲击了社区历史沿革的传承性,尤其建国后的几次大的政治运动,如、等,对社区历史沿革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而现代教育造成农村社区中“代沟”的增大,在一定程度上也割裂了社区历史沿革的延续,影响了社会资本的积累。其三,人员流动性加快。目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不少农村人口流动加快,尤其在发达地区更是如此。在一个缺乏人员稳定的社区中,居民对社区公共资源的贴现率是非常高的。“我遵守规则,别人不遵守规则,等于我替别人作了牺牲”,信任机制在这里将大打折扣,而且外来人口不一定认同社区生成的规则,规范开始失效,人际网络也随着人员的变动而松动,社会资本易于丧失。其四,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农村社区社会分化,出现了复杂的社会结构。传统农村社区人们有着利益一致性,这是建立在人口相对同质性的基础之上的。社会结构的复杂,带来了利益需求的复杂性与多元性,削弱了人们对社区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人们之间的信任与合作都会受到影响。
我国目前农村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与社区社会资本的流失关系很大。这从以下两种情况可以反映出来。一种情况是社区的生态公共地遭到破坏。由于社会资本的流失,人们对生态公共地的心理预期变差,公共资源的贴现率变高,个体争先恐后的透支公共资源,“如果现在不用,等想用的时候,也许就没有了”,在这种心理预期下,于是我们看到,一个一个公共地悲剧被造出来,公共湖泊、公共山林、公共草场,都在演绎着这方面的悲剧。
另外一种情况是外来污染摧毁了社区的生态环境。在这里,社会资本流失的后果可以更清楚地体现出来:某些案例中,社区中一些“精英”通过出卖社区公共资源,从外界污染中获得大量实利。而为此付出的成本,却由社区全体成员买单,成本与收益被严重割裂。如果社会资本雄厚,人与人之间充满信任,社区有着严格的公共地资源使用规范,这方面的悲剧本应当可以避免。另外一些案例中,在面临着外来污染威胁之时,社区没有运用社会资本,进行抗争。尽管抗争不总是有效的,但也不乏成功的例子。在这里,我们运用科塞的冲突理论,可以解释社会资本在抵制外来污染转嫁中的作用——当一个群体面临与外群体冲突中,该群体如果有雄厚的社会资本,已经构建起维护自己结构的核心价值并取得全体成员的认同,群体整合的较好,就有可能动用更多的资源;反之,在外部威胁的情况下,群体要么反映冷漠,要么加快分歧,要么走向解体。
三、社会资本的重构与再生: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传统农村社区拥有良好的社会资本,对社区生态环境保护起着重要作用。在历史上,许多农村社区利用社会资本进行“自组织”,较好地保护了社区的生态环境。社会资本的运用,是农村生态环境得以合理保护的关键。但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因素影响,社会资本在农村社区中有日益流失的危险。由于社会历史条件所囿,目前就我国大多农村社区而言,我们难以复制传统的社会资本。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利用社会资本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我们认为,当前我国处于传统农村社区与现代农村社区的过渡阶段,社会资本的流失只是一种暂时现象,社会资本在农村社区可以得到重构与再生(当然在一些农村社区中,社会资本并没有失去),并在生态环境保护中起到重要作用。这种重构与再生,沿袭的是一种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结合的路径。我们详细解读与缕析其中的路径,大体归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农村社区阶段,人们之间的合作是基于价值理性的合作,特征是社会资本雄厚。第二阶段是过渡农村社区阶段,价值理性丧失、工具理性尚未成为人们合作的纽带,特征是社会资本衰弱。第三阶段是现代农村社区阶段,人们之间的合作是基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有机结合的合作,特征是社会资本重构。第四阶段是未来农村社区阶段,人们之间的合作是基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有机结合的合作,特征是社会资本得以积累并日益雄厚。
现代农村社区社会资本重构的起点是工具理性,即在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中,人们之间的合作是基于理性选择的。也就是自私的理性人,为了私利得以实现,在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中选择了合作,因为合作要比不合作有利,这是基于理性的判断。基于工具理性的合作是有可能的,即使在“囚徒困境”模式中,人们之间的合作也要比不合作有利。自私的理性人之间,只要满足一些条件,也完全可以打破“囚徒困境”。奥斯特罗姆将这些条件归纳为八点。一是清晰界定边界;二是占用和供应规则和当地条件保持一致;三是集体选择的安排;四是监督;五是分级制裁;六是冲突解决机制;七是对组织权最低限度的认可;八是分权制企业。而阿科瑟尔罗德以及沃塔纳波等人以计算机模拟环境“博弈”,其结论也证实了这一点:自私的理性人之间也可以合作。在重复进行的无数次“博弈”中,首先违规不合作的人总是被淘汰,“一报还一报”(你不合作,我也不合作;你合作,我就合作)的人获利最大。
环境与生态保护论文 篇六
关键词: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区,左江
生态保护区一般自然资源丰富,环境优美,具有保护水源、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以及确保人类物质支持系统的可持续性等特殊功能。 [1] 但是随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日趋增长的人口数量,给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带来沉重的压力。如何能使保护区生态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能够相互协调发展。文章以左江壮文化生态保护区为实例加以分析,提出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和建议,这为实现保护区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1、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1.1环境保护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按传统开发模式,只注重经济产值增长,而忽视为经济增长所付出的环境、资源代价。认为要发展经济就必须承受环境污染的代价。如国际流行的发展指标GNP就没有资源环境代价的体现,导致对发展衡量严重失真。许多国家经济发展历程都是走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之路。采取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随之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开始显现。发达国家上世纪工业化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诸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调、温室效应等等。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环境所而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资源的稀缺性日益突出,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己走不通了。不保护环境资源,经济就无法长久发展。因此经济要想取得持续、稳定、高速的发展,加强对其生态环境的保护,合理有序的开发利用资源是其经济发展首要前提条件。
1.2 经济发展是环境保护的必要保证
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也是环境保护的必要保证条件。如果停止发展经济,单方面保护环境资源,即所谓的“经济零增长论”,那将因噎废食。 [2] 改善和优化环境需要物质上、经济上和技术上的支持,经济发展可以为环境资源保护提供足够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只有发展经济,才能增强解决环境保护的能力。当然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用环保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
推行清洁生产,解决结构性污染,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压力。
1.3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
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并非是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加强环境保护能够淘汰落后生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而发展先进生产力则会更有力促进环境保护,因为良好的环境质量只有在适宜的经济结构和经济秩序条件下才能达到。要坚决杜绝不顾环境承载能力,只顾眼前利益、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错误做法。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力弱,而在长期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又存在着资本驱动型、资源消耗型的特点,经济增长与资源保障、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只有走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期、稳定的发展。
2、生态保护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产生矛盾的原因
2.1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
生态保护区资源丰富多样,质量优良,给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因素。但其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受到外界干扰时,恢复能力较弱。一旦无序开发破坏,即发生退化和逆向演替现象,难以自然恢复。我国长期采用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高投入,低产出。造成了对资源的大量浪费,同时排放出了过多的污染物质,也加重了对环境的负担。
2.2人口不断增长和环保意识薄弱
环境是人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又是发展生产的物质来源。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当人口不断增长后,所必需的生存物质也将激增。当发展难以满足需求时,势将无计划、无序向自然环境索取资源,经济在以环境被破坏为代价中求发展。加之生态保护区所在地一般处于偏僻位置,经济相对落后,人们普遍环保意识比较薄弱,发展经济往往成为首要选择,这给环境保护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
2.3经济落后的约束造成地方保护主义
我国很多生态保护区所在地经济不发达,部分地区居民还处于贫困之中。在这种状况下,人们更多的考虑是如何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而不可能投入更多资金来加强环境保护。同时经济落后的约束容易造成地方保护主义。当地政府为了发展当地经济,提高GDP产值,确保自身的经济利益。大量招商引资,引进一大批技术水平低、污染大的企业。这样往往导致有限资源大量耗费,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4 环境保护制度缺少创新和补偿机制
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的一种导向就是:环境保护是政府的事,消费者和企业则是制度的被动的遵守者,缺乏自觉遵守制度的创新和补偿。一旦制度出现了漏洞或监管不力,就会出现钻政策的空子情况。这说明现行部分环境保护制度确实需要完善与创新,如有严格的约束制度,一旦企业或个人的违约成本超过收益,在面临着成本与收益的权衡上,企业或个人必然会作出理性的选择。可见,增加主体的违约成本是制度创新的根本点。同时,环境破坏对企业而言只是一种外部不经济性,短期内常常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不产生直接影响,因而企业缺乏对环保技术需求和对环保改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3.实现环保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左江壮文化生态保护区位于广西南部,地理位置位于21°51′N~22°58′N.106°38′E~ 107°36′E之间。保护区区域包括宁明县的驮龙乡、城中镇和明江镇,总面积为35677.65公顷。左江壮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域是以宁明县的花山岩画为中心,包括珠山、龙峡山、达佞山、高山五个岩画点及其周围的区域,核心保护区面积为210公顷。保护 区地区生产总值现行价2004年53469.9万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904元,其中: 第一产业产值22283万元,占生产总值的41.67%,第二产业产值16952.5万元,占生产总值的31.7%,第三产业产值14234.4万元,占生产总值的26.62%。该区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随着当代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渐发展,它们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渐增加,但仍然屈居二、三位。 [3] 左江壮文化生态保护区目前面临着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保护区内的花山岩画为国家的重点保护文物,目前正准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区多是土壤稀少、乱石散布的石灰岩生态脆弱区,石材丰富、植被稀少是该区的一大特色,过度开发会引起整个区域的生态破坏。为了实现环保与经济和谐共生发展,长期以来,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花山岩画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文化厅委托编制的“花山岩画文物保护规划”; 广西环境保护局正在调查、研究编制“花山岩画风景名胜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建设厅主持编制的“广西花山风景名胜区花山岩画核心景区保护规划”。通过这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了对左江壮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将有效促进保护区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经济会可持续发展。
3.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增长过快会导致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要严格控制人口总量,转变传统的生育观念,降低出生率,控制人口增长,同时相应要提高人口素质。目前保护区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提高人口素质,可以增加他们工作的机会,有利于促进保护区的经济发展。其次可以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通过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增强农民的产业技能、务工技能和创业技能,能很好地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压力。再次提高人口素质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对资源的盲目和破坏性利用,扩大资源环境对人口的承载力。
3.2发展相宜的产业,进行保护性开发
进行保护性开发,是实现保护区环保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如果单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去管理或单从发展经济的角度去谈发展,最终都无法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环境与产业发展有着极高的相关度,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会间接影响环境系统。在对保护区进行保护性开发时,要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利用生态环境和文化独特优势,发展相宜的产业。对那些低效率、易破坏生态环境的产业应该低投入或者退出。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自觉发展生态产业,打造出一批有优势的主导产业,这不仅有助于恢复生态循环和减轻环境压力,同时还促进经济的发展。目前,左江壮文化生态保护区以打造“花山岩画”为品牌开展壮文化生态旅游、以生态循环农业产业的发展、依托丰富“四棵摇钱树”资源加工业的发展以及新技术澎润土采矿等,这些主导产业的选择和进一步发展是变左江壮文化生态保护区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实现环保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3.3创新环保制度,对经济结构实行战略调整
将经济激励与约束机制引入环境保护制度,运用价格与利益机制给经济主体提供充分的激励,实现生产、消费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一致。论文参考网。对经济结构的战略转移实行调整,淘汰落后生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绿色经济,促进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绿色消费,发展先进的生产力。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必须坚决摒弃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求得的粗放型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结构性污染问题。左江壮文化保护区内的主要工厂布局在驮龙和县城,工业污水基本上直排至明江。特别是在冬季和春季,糖厂正值榨季生产高峰期,工厂每天排入明江的污水有1~2万吨,使明江水质下降,COD、BOD、PH值(6.6~7) 、氨氮等都明显超标。因此,政府要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严禁工厂企业超标排放。取缔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小企业,对重点资源开发区要施行强制性保护、对生态环境良好区要施行积极性战略,加速区域生态质量的恢复和生态环境重建。论文参考网。重点发展以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为特征的绿色生产力。
3.4提高环保的技术水平,加强环保意识
加大环保科技投入的力度,不断提高环保的技术水平。要依靠科技,大力开发、推广和应用先进适用的生态“友好型”实用技术。论文参考网。集中力量研究开发一批对可持续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提高可持续发展技术水平和能力。鼓励和支持企业采用高新技术,使用新型能源。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开展清洁生产为重点的工业污染综合防治模式,走低能耗、物耗、少排污的清洁生产发展道路。
要以左江壮文化生态保护区作为生态教育示范基地,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活动,加强对群众的宣传和教育,树立全民环保意识,使群众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自觉参加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环保部门要通过综合协调和统一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环保监督管理体系。实施绿色GDP,力求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树立环保整体观念,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彻底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参考文献:
[1] 周国富。草海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调整之生态经济对策 . [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1-5.
[2] 廖赤眉,严志强等 .可持续发展导论。[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
生态保护论文 篇七
1.1自然资源概况
海林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行政区面积8814km2,辖8镇1乡、123个行政村。地处北纬44°02'~45°38',东经128°03'~129°57',地貌类型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境内有林地面积6381km2,森林覆盖率72.4%。活立木蓄积量6000多万m3,占黑龙江省总蓄积量的12.6%。林木树种繁多,有红松、水曲柳、柞树、黑桦等针阔叶树种约20科120多种。现存虎、鹿、貂、熊、榛鸡、雉、野猪等野生动物130多种。水资源充沛,有大小河流144条,年水资源总量43.39亿m3,水能蕴藏量达500万kw。境内有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20余座,风速在8米/秒以上,风能蕴藏量达10万kw。矿产资源富集,有金、铁、水晶、白云岩等金属、非金属矿藏34种。旅游资源独具特色,人文景观众多,文化底蕴丰厚,拥有世界最大的东北虎饲养繁育中心、世界漂流组织认定的AA级海浪河漂流、2个部级森林公园和东北最大的人工水体———莲花湖。
1.2地方国有林区概况
海林市林业局局机关内设12个职能科室,下设7个国有林场、1个苗圃和5个木材检查站,全局现有在册职工1108人。全市地方国有林区经营总面积为44283hm2,森林总蓄积204万m3。林业用地面积为43965hm2,其中,有林地面积33006hm2,疏林地33hm2,灌木林地10hm2,未成林造林地249hm2,无立木林地209hm2,宜林地221hm2,苗圃9hm2,辅助生产林地10228hm2。
2林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1生态保护问题
2.1.1生态系统退化
一是生物多样性降低。乱捕滥猎、过度采挖珍贵草药、森林的“收割式”砍伐、过度放牧和大气、水、土壤的污染等,使生物种类大大地减少,部分物种将有灭绝的危险。二是生产力下降。植被破坏导致植物量减少,对太阳能的利用减弱,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降低,净初级生产力下降,次级生产降低,即食草动物、食肉动物的数量大大减少。动植物的生物量显著降低,导致整体生产力下降。三是食物链、食物网简单化。食物链缩短、部分链断裂和解环,单链营养关系增多,种间共生、附生关系减弱,甚至消失。这样使系统稳定的食物网变得简单化、破碎化,系统会越来越不稳定。四是生物利用和改造环境能力弱化,功能衰退。植被的减少,会直接导致植物固定、保护、改良土壤及养分能力弱化;调节气候能力削弱;水分维持能力减弱,地表径流增加,引起土壤退化;防风、固沙能力弱化;净化空气、降低噪音能力弱化;美化环境等文化环境价值降低或丧失。五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出现危机和障碍。由于系统退化,食物链、食物网简单化,使得生物循环的周转时间变短,周转率降低,因而系统的物质循环减弱,能量流动受阻,大量的营养元素滞留在环境中,系统能量损失增多。
2.1.2灾害发生情况
由于森林资源的锐减和生态功能的失调,导致气候、水文等生态因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90年代以来,年林地蓄水量由70年代的21亿m3下降到15.6亿m3。目前,全市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6.8万hm2,形成侵蚀沟1251条,每年剥失表土2-3mm;江河含沙量剧增,由60年代的0.6kg/m3,增加到1.7kg/m3,年流失总量177万t,当年清彻见底的牡丹江江水已成为混浊水流。
2.1.3水土流失情况
在全市水土流失面积1680km2中,亟待治理的面积近580km2。山坡上部的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666.2t•km-2•a-1,山坡中部为1907.3t•km-2•a-1,山坡下部为1308.5t•km-2•a-1。水土流失现象导致土地退化,耕地遭到毁坏;江河湖库淤积,洪涝灾害加剧;同时,生态系统调节功能不断削弱,生存环境逐步恶化,对辖区内生活的人们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随着水土流失的加剧,土层有效持水量降低、热量状况变劣,裸露土地温度升高,土壤调节水分的功能也随之下降,影响水资源利用,进而导致水旱灾害加剧。
2.2森林资源问题
一是森林分布不均,全市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区和中部丘陵山区,而牡丹江、海浪河流域等生态脆弱地段的森林资源很少;二是可采资源少,全市地方林业林木绝大部分是生长在高山陡坡、江河两岸、湖库周围,主要发挥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作用;三是林分结构不合理,全市地方森林中,幼、中龄林比重大,面积26048hm2,占78.9%,近、成、过熟林面积6958hm2,仅占21.1%,且多为多代萌生的柞树林。
2.3林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传统的经营体制制约了地方国有林区产业发展。林区经营始终以消耗资源求发展,新的林区支柱产业还没有形成。二是地方林区经营管理水平粗放,集约化程度不高。木材深加工、采伐剩余物利用、冠下经济及林业养殖产业还没有形成,资源浪费较大。三是林业高新技术推广少,技术型人才短缺。四是替代产业少,新的财源没有形成。
3生态保护措施
3.1调减森林采伐量
规划在“十二五”期间,采伐量由“十一五”期间的2.05万m3下降到1.23万m3,下降40%,林木产量由“十一五”期间的1.11万m3下降到0.61万m3,下降了45%。规划在“十三五”期间,采伐量下降到0.72万m3,下降了65%,林木产量下降到0.33万m3,下降了70%。加大中幼林抚育力度,同时对生态公益林停止主伐。
3.2森林管护和保护
划定管护责任区,配备专人管护。划定管护责任区300个,配备专职管护人员300人,其中,生态公益林管护人员240人,商品林管护人员60人。强化森林防火监管。在森林防火期内,禁止在林区野外用火,在林区设置防火设施;发生森林火灾,立即组织当地军民和有关部门扑救;分区分片组建专业防火队伍,完善防火设施设备建设,提高防火机构和防火队伍应急和作战能力。完善病虫害防治监测体系。每年按照春秋两季及时组织开展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随时掌握病虫害发生发展趋势,制定病虫害预警预报制度和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预案,完善病虫害防治监测体系建设。
3.3森林资源培育
在2010-2020年规划人工造林356hm2。中幼龄抚育面积7400hm2,其中透光抚育面积3000hm2,生长抚育面积4400hm2。低质低效林改造500hm2。
3.4退耕还林
全市地方国有林区现有耕地450hm2,其中,15°以上的坡耕地150hm2,对超过25°以上的耕地及易造成水土流失的耕地及时退耕还林,保护生态环境,总计退耕还林93hm2,规划在2010-2015年全部完成造林任务。
3.5自然保护区建设和湿地保护与恢复
建立黑龙江莲花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新建保护管理占3个,保护管理点6个,实施封山育林2300hm2,新建防护林带30km。对林场的现有340hm2湿地(沼泽地)采取保护措施,增加涵养水源的功能。
3.6林区替代能源建设
规划完成装机2万kw的风电厂建设。建立生物质固化站7个。
4经济转型路径
4.1生态型林业
4.1.1加大森林资源的培育力度
在规划期(2010—2020年)完成人工造林449hm2,森林抚育7400hm2,低质低效林改造500hm2。
4.1.2加强森林资源的管护力度
全市地方林业经营总面积44283hm2,现有林业用地面积43965hm2,按照有关规定,需管护人员300人,对管护人员进行岗前培训,熟悉林业知识和林业法律法规,对胜任工作的职工签订管护合同,保护好辖区内的森林资源安全。
4.1.3完善森林资源的保障体系
各国有林场(苗圃)加强森林防火工作,成立专业和半专业扑火队伍,杜绝森林火灾的发生。同时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和生态环境建立监测体系,及时掌握森林资源动态发展趋势,为森林资源保护和培育提供可靠的依据。
4.2林木加工业
依托雄厚的资产、技术、人才优势和俄罗斯木材资源,加快构筑以开发区为中心的林木加工产业格局。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面向国内外市场的产品,引进大企业、大集团,新上林木加工项目,提高林木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益。扩大出口产品种类,大力支持出口卫生筷、木制餐具、木制装饰材料、木制家具、铅笔板、地板块、细木工板等产品的发展,积极开拓西欧、北欧及亚洲部分国家的木制品市场,到2015年出口产品达到100种以上。鼓励有实力的林木加工企业利用俄罗斯丰富的木材资源,辟建原料生产基地,为木制品生产企业提供充足的原料,稳定林木加工业。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增加产量和品种,向高附加值产品迈进,支持企业重组联合,壮大企业规模。到2015年,木材加工业实现总产值29亿元,新增就业岗位2000个,到2020年,木材加工业将将实现总产值58亿元,新增就业岗位5000个。
4.3绿色食品加工业
食用菌产业:建设年产280万袋的食用菌生产基地。2010年—2015年建设厂库房2000m3,2016年—2020年建设厂库房扩大一倍。松仁精深加工业:建设松仁加工厂2个,建设厂房3000m2。山野菜加工:建设山野菜加工厂2个,建设厂房2000m2。
4.4现代中草药
(北药)产业依托人参、黄芪、刺五加、红景天及熊、鹿、林蛙等药用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北药产业。按照市场需求,积极调整北药种植结构,增加药材种植品种。积极扩大全市北药种植规模,3-5年达到2万亩以上,保证药业发展有充足的原料来源。培育药材批发市场,发挥北药经纪人的作用,畅通流通渠道,实施科、农、工、贸联合,实现北药种植、储藏、购销与加工一体化,把海林建成北药集散地。以黑龙江海林经济开发区为平台,逐步组建药业集团,提升整体竞争力。积极引进新建制药企业,每年引进3-5户制药企业来海林投资建厂。力争用5年时间,使北药产业初具规模,把海林建成黑龙江省的北药生产基地。2010年—2015年建中草药库房500m2。
4.5清洁能源产业
建设能源林:面积8万亩,解决林区能源替代问题。建设沼气池:7处,供7个林场550户职工生活取暖。风能开发:完成装机2万kw的风电厂建设。
4.6矿业开采及加工业
利用科学技术保护矿产资源,搞好综合利用,提高矿产品回收率,限制矿产资源过度开采,全面开展地质生态环境治理,做好铁、金、镁、大理石、白云岩、泥炭等34个矿种的保护和开发工作。以矿产出让金为股本,组建矿产开发公司,滚动开发矿产资源,用5年时间使全市矿藏得到合理开发,推动矿业企业逐步走上规模化、集约化、清洁化生产道路。林区有铁矿资源2处,矿藏13亿5千万m3。2010年—2020年建成年产1500万吨矿石的生产线。
4.7生态文化旅游业
以开发冰雪、森林生态旅游为重点,突出“雪、虎、山、水、情”五大旅游特色,叫响“林海雪原、威虎山、中国雪乡、东北虎、莲花湖”五大旅游品牌。加快以海浪河漂流、中国雪乡滑雪旅游集合区等基项目为支撑的中国雪乡景区建设;加快以东北野生珍稀动物大世界、威虎山影视城、佛手山国家森林公园、威虎山国际滑雪旅游度假区等项目为支撑的威虎山景区建设;加快以莲花湖景区整体开发、九叠泉等项目为支撑的莲花湖景区建设。进一步优化以雪乡文化、多元生态、俄罗斯风情、朝鲜民俗为特色的“三区一园一城”旅游格局。地方国有林区规划建设大森林生态旅游基地2处。
4.8红松采种基地及苗圃基地产业
生态保护论文 篇八
1.1浑河流域概况
浑河是纵贯辽宁省东、中部地区的大型河流,也是沈阳市、抚顺市的母亲河。浑河发源于抚顺市清原县龙岗山脉滚马岭,自东北向西南流经抚顺、沈阳、辽阳、鞍山等4个市、8个县(市。浑河总长386.7km,流域面积11481km2,其流域面积超过100km2的支流共计29条,其中一级支流17条,二级支流10条,三级支流2条。浑河流经地区工业发达,人口稠密,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计划的不断推进,浑河不但肩负着沿河地区城市和农业供水任务,也成为沿河城市污水排放的主要渠道。
1.2浑河流域大伙房水库以上水源保护区及河道
基本情况浑河大伙房水库以上为山区,平均海拔高程在400~800m之间,山区流域面积占全流域超过60%,上游山区植被覆盖率较高,生态环境较好。该流域面积超过100km2的支流有15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0~200km2的河流有10条;流域面积在500km2以上的河流有5条;共有河道险工险段33处,总长9.98km;河道内(含浑河滩地总面积1653hm2。辽宁省1990年颁布实施了《辽宁省大伙房水库水源保护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大伙房水库坝址以上的浑河流域为大伙房水库水源保护区,保护区所在地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生态环境保护、水土流失及水体污染防治等工作,省环保和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管。
2大伙房水库以上河道生态保护面临的问题
2011年,辽宁省开展了浑河流域河道外业调查工作,对浑河流域大伙房以上河道进行了全面调查,作为中下游饮用水的主要水源地,大伙房水库水源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工作早已全面开展,但仍面临一些破坏河道生态环境的问题:1浑河流域上游以山区河道为主,近年来暴雨洪水频现,由于河道防洪工程薄弱,致使河道冲刷严重,造成了一定的河道水毁及水土流失;2人为挤占河道、盗采河道砂石等涉河违法行为对河道生态环境破坏严重;3工矿企业不达标污水的直接排放、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的大量施用、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的不定点排放对河流水质造成了严重影响。
3治理措施
对浑河流域进行水源生态保护就要从源头抓起,从根本上杜绝破坏河道生态环境的问题,保障河道生态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根据党的“十八大”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精神,按照2011年中央和辽宁省委一号文件的有关要求,陆续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围绕改善河道生态环境的河道综合治理工作,对浑河流域大伙房水库以上水源保护区河道面貌及河道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了良好作用。
3.1河道防洪工程
浑河流域大伙房水库以上地区是辽宁省暴雨洪水较集中区域,多年来河道工程水毁严重,防洪工程基础设施薄弱。2009年以来,根据国家关于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总体部署,辽宁省加大对浑河流域大伙房水库以上水源保护区防洪工程建设投入,陆续开展了一系列大江大河及中小河流治理工作。已完成中小河流治理,其中治理河流2条,治理长度114.19km;大江大河(苏子河治理长度109.8km。
3.2生态建设及流域综合整治
2011年以来辽宁省围绕河道生态建设与保护开展了源头治理及一系列河道综合整治工作,浑河流域大伙房水库以上河道河流源头治理4处,并完成了河道生态封育、补植护堤护岸林和源头生态林、设置警示宣传牌、封育围栏等工作。12012年以来开展了对浑河大伙房水库坝址以上河道实施全流域整治及封育工作。清理占河垃圾、排污口及非法占河等,补植护堤护岸林及源头生态林。2开展河流源头治理工作,为加强对浑河流域主要水源地的保护,本着尽量保持原有的生态环境、杜绝人类活动的干扰的原则,2012年通过采取退耕源头处旱田,在谷口适宜位置设置生态保护警示牌、公示保护区范围和管理规定等,对浑河、苏子河、社河、英额河的河流源头进行了治理。32011年起大力开展了河道采砂综合整治工作,对浑河流域大伙房水库上游的清原县、新宾县、抚顺县等地区位于生态保护区的15个河道废弃砂场开展综合整治。4为解决长期以来沿河地区向河道内任意倾倒垃圾、矿渣、残土等废弃物的问题,保障河流生态健康,2012年底起开展了河流生态保护、专项治理向河道内倾倒垃圾活动。
4生态水源保护
生态保护论文 篇九
1.完善草原牧区的补贴补偿和奖励制度
补贴补偿和奖励制度的不完善导致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无法顺利进行,出现诸多问题。对此,政府必须看到该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以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多方位分析制度,从牧民的角度思考问题,完善草原牧区的补贴补偿和奖励制度,研究制定一套完善的生态、经济、技术标准,对草场进行分类,然后明确每个草场的休牧标准、草原生态恢复标准、草原生态环境治理方法等。如:对于生存环境极度恶劣、草场严重退化的草原,实行禁牧封育,严禁盲目扩大放牧面积现象,并通过承包草场、奖励、补贴补偿等保障牧民的基本收入,加大补贴力度,建立休牧补贴制度,实行现金补偿或饲料补偿,给予禁牧、休牧模范户一定的奖励,激发牧民的积极性,促进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顺利进行。在内蒙古草原上,矿产资源丰富,分布着诸多矿井,而矿山企业在享受矿产资源带来丰富经济利润的同时造成严重的草原环境破坏,要当地的牧民承受矿产资源开发带来的不良环境后果,为此,必须坚持“谁破坏、谁保护”,完善补偿渠道、方式、标准和体系,让矿山企业给予牧民一定的补偿,将补偿费用与矿山企业的收益挂钩,完善生态补偿制度。
2.加快草原承包经营权私法化进程
《草原法》明确规定,个人对草原的使用是通过承包实现的,而这一权利可以实现流转,但个体的承包经营权流转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实行草原承包经营权的私法化有利于发挥草原的经济和生态价值,承包者对自己承包的草原精打细算,既不造成承包草原的荒芜,也不会造成超载放牧,其在获取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主动保护该草场,从而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有利于草原生态保护。同时,草原承包经营权的私法化使草原的生态价值与转包人的利益统一起来,有利于增强转包人的草原生态保护主动性,承包人没有按照合同履行权利和义务时,转包人可以随时收回草原使用权。
3.防止不合理围栏建设
为保护草场,实行围栏封育、自然修复是合理的,但不是任何草场都能实行围栏封育措施的,也不是任何草场都需要实行造林种草措施。比如说,在干旱、土质沙化的草场中,进行不合理的造林种草很可能带来更严重的草原生态环境破坏。应根据草场退化程度、草场资源利用方式、草场类型确定围栏的数量,不是所有牧民都实现围栏封育就是最好的,应严禁围栏的滥建、乱建,实行适当的围栏封育,设立专门的草场管理员,专门负责围栏封育和人工封育管理。
4.建立健全的草原监督管理体系
加大草原监督管理体系建设的同时加大监督队伍、经费、设施建设,加大监督力度,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监督队伍,建立一支业务强、专业知识丰富的专业执法队伍,强化部门之间的协作,明确各个监督部门的职责、权限,集合他们的优势,提高草场监督的透明度和实效性。
二、结束语
生态环境论文 篇十
领域挖掘
《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中指出:“从学习内容上看,环境教育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内涵,环境教育帮助学生从各种角度全面理解环境系统掌握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及其内部各种组成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环境教育可以跨学科的方式融入各课教学之中。”如科学活动“水”“声音”等内容,让孩子懂得干净的水和安静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教育幼儿不浪费水、不喝脏水、不在公共场所里大声喧哗;艺术活动中《爱护小树苗》、《小乌鸦爱妈妈》,让幼儿从小爱护树木,敬爱妈妈;在第26个“爱鸟周”来临之际,我们组织幼儿观看“鸟叔叔”精彩的口技表演。婉转动听,惟妙惟肖的鸟叫声,更加深了孩子们对鸟的喜爱,家长和幼儿共同收集鸟类图片1000多份,师生共同布置“爱鸟园地”16个,幼儿动手创作爱鸟图画800余幅,我们还带孩子设计鸟巢,挂鸟巢。为了让孩子懂得“爱”与“被爱”的双重情感体验,我们开展生态体验教育活动:“做蛋宝宝的爸爸妈妈”,电视台、广播电台都做了报道。活动为五个小活动,渗透五大领域,科学活动:认识蛋宝宝;美工活动:打扮蛋宝宝;社会活动:给蛋宝宝看病;语言活动:做蛋宝宝的好父母;健康活动:照顾蛋宝宝;最后我们进行谈话活动,让孩子进行反思性表达活动。
亲近自然
我国著名学者、自然之友主席梁从诫先生曾在《与孩子共享自然》中说:“没有孩子生来不爱树林、池塘、草地,不爱护野花和小鸟,如果他们漠然,那么现代都市生活对童心的歪曲,孩子们亲近自然,在大地尽情游戏,体验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自然本身应有的和谐与平衡,这不仅是为了环境教育,而且是对稚嫩心灵的抚爱与陶冶。”工作中,我们解放幼儿的时间、空间,让孩子用激情拥抱自然。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认识自然,用心灵体验、感悟自然。自然中,小草有生根的土地,花儿有开放花蕾的空间,鸟儿有歌唱的平台,孩子也有了放飞心灵的时刻,他们扑进自然的怀抱,和各种生命打成一片,认真地观察昆虫,用泥土为蚯蚓盖房屋,拯救小沟沟里的蝌蚪,倾听花儿的言语及树叶的吟唱,感受着自然万物中一切鲜活的生命形象。我们遵循生态教育理论,认真挖掘自然中的教育因子,着力培养孩子强健的身体和完善孩子的人格。每年的登山活动、春游、秋游,我们不断扩大教育的内涵,灵活运用多种活动形式、增加活动难度,让孩子得到丰富的体验,以培养多种能力。登山时,孩子们你拉我、我推你;过小河沟时,男孩拉女孩,大的牵小的。他们那么认真、那么负责,人性中的善良熠熠生辉。
节日主题活动
我们除了在教学中不断渗透环保教育内容外,特别在国际国内一些主要的,与环保有关的纪念日里,更积极地开展环保专题教育活动。一年中,有很多环境节日,如何深层次挖掘教育资源,让每个节日都闪光,取得应有的教育效果,也是教育者应该深思的问题。在3月12日植树节活动中,我园组织了“小手牵大手,共同植树护树”活动。孩子们把自制带有文字和图案的卡片挂在小树上,如“请珍惜一片绿”、“我要发芽,别动我!”等,通过劳动实践让孩子明白人与万物息息相关、共生共荣的关系,以及环境人类生存的意义,从而使孩子对自然产生崇敬心理、仰慕之情。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里,我们举行了“争当绿色小卫士”系列活动。孩子们手拿“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小旗,远足到公园。通过活动,家长也深深地认识到了“环境保护要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整个活动真正起到了以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区的作用。我们还带领孩子们将关在笼中的小鸟重新放回到自然的怀抱中,激发了幼儿爱护小鸟的情感,并让幼儿们知道小鸟是我们的朋友。
习惯的养成
英国哲学家、教育理论家洛克说得好:“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归于自己的习惯。”良好的习惯能使人终身受益,丑恶的习惯会把人引向痛苦,甚至毁灭。幼儿可塑性大,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时期,马卡连柯说:“再教育需要更大的力量,更多的知识,更高的忍耐。”的确,一个人要摆脱陈规旧习比建立新的常规和习惯要花更多的时间。我们教育孩子明确“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小做起”的观念,他们在日常洗手时会将水龙头关紧;喝水时不把水洒在地上、衣服上;回到家里会告诉家人在洗脸、刷牙时让水龙头开小点,垃圾要放到指定的地方;叫爸爸、叔叔、爷爷等不要在幼儿园吸烟以免形成污染;喝完饮料的塑料瓶会叫妈妈帮忙洗干净收集好,用收集好的塑料瓶做个有趣的玩具。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环境与生态保护论文(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