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的数学建模论文(多篇)范文
[编辑]精品的数学建模论文(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数模论文 篇一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有所提高,就业状况不断改善,但毕业生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这固然有节节攀升的毕业生数、毕业生自身就业观念、供需结构失衡等方面的问题,但毕业生综合素质不够高、就业能力不够强等方面的问题依然突出。就业能力是指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保持工作及晋升和继续发展的内在素质和才能,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职业素养”、“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与人交往能力”、“规划与应聘能力”等,是高职院校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就业能力。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用人单位更看重其“专业技能”、“实际操作能力”、“学习能力”、“敬业精神”“、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能力素质。而“学习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这些基本就业能力是高职院校学生比较欠缺的素质。
二数学建模对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作用
笔者在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建模活动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提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数学建模竞赛赛题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甚至有许多是学生未曾涉及过的领域(如,2012年赛题中的C题:“脑卒中发病环境因素分析及干预”与医学领域有关),学生仅凭已有的知识是难以甚至不能完成竞赛,这就要求学生不仅需要复习好已经学过的知识,还必须积极、主动去学习新知识,扩大知识面,如,数学软件的使用、论文写作方法、不包括在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些数学内容(如数值计算等)、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并从大量文献中吸取所需知识的技巧等知识,学生都须通过自主学习的途径来掌握。这个过程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2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建模是一个将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简化、抽象为合理的数学结构的过程。在建模过程中,就是要针对生产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观察和研究实际对象的固有特征和内在规律,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结合数学及其他专业知识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建立起反映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这个过程就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其他专业知识的过程。数学建模竞赛题涉及的数据量往往大且复杂,求解、运算过程十分繁琐,手工计算很难甚至无法得到结果,需要使用计算机来辅助解决问题,例如,常使用MATLAB等数学软件进行模型初建、模型合理性分析、模型改进等;使用SPSS等数理统计类软件,完成数据处理、图形变换和问题求解等工作,这是个运用计算机知识的过程。可见,数学建模能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及其他专业知识、计算机知识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就业技能。
3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创新能力数学建模赛题来自于实际问题之中,有极强的实际应用背景,而对竞赛选手完成的答卷(论文)的评价一般没有标准答案,评价时主要是看对问题所做假设的合理性、建模的创造性、结论的正确性和文字表述的清晰程度,评审者更青睐有独特创意的论文。这就要求参赛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创造力,在通过分析、讨论,迅速洞察问题的实质和特征之后,做出合理的假设,并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创造性地确定或建立数学模型。可见,数学建模过程是个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4提升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数学建模竞赛不同于一般竞赛,单独一个队员是无法完成竞赛的,必须通过团队三队员共同的努力,才能在72个小时内完成论文,交上答卷。这要求在竞赛的过程中,需要根据队员的特点,进行分工合作,发挥各自的长处,发挥团队的整体综合实力。在团队中,由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队员来负责协调三人的关系,安排工作流程和工作任务;由有较强写作能力的队员来保证写出较流畅的论文;由有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队员来使用数学软件,负责建立、检验数学模型;竞赛过程中,队员间必须精诚团结、相互配合、集体攻关,才能在竞赛中取胜。因此,数学建模竞赛过程是个提升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的过程,这对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高职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毋庸置疑
数模论文 篇二
当需要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和研究一个实际问题时,人们就要在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对象信息、作出简化假设、分析内在规律等工作的基础上,用数学的符号和语言作表述来建立数学模型。
建模比赛的一般分工是数学模型的建立、程序编写与拟合、论文的叙述。其中论文是评定参赛队伍成绩的好坏、高低、获奖级别的唯一依据,并且也是每组参赛期间成果的结晶,这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下有关建模论文的写作的一些注意事项。
首先
论文的评阅原则是
假设的合理性 ;建模的创造性;
结果的合理性 ;表述的清晰性。
在写作的时候可以按照这些要点来给自己一个大概的估计。
我们在写论文的时候,一般是按如下的结构:
1.摘要
2.问题的叙述,问题的分析,背景的分析等
3.模型的假设,符号说明
4.模型的建立(问题分析,公式推导,基本模型,最终或简化模型等)
5.模型的求解
6.模型检验:结果表示、分析与检验,误差分析,……
7.模型评价:特点,优缺点,改进方法,推广……
8.参考文献
9.附录:计算框图、详细图表,……
摘要是整篇论文最精华的部分,也是评阅人最关注的部分。在写摘要时,我们首先要对这个模型进行数学归类,并且通过之前和队友一起进行建模过程中对整体思路有着比较清楚的了解,然后阐述模型的优点、算法特点等,最后对主要结果进行说明,即回答题目所问的全部问题。
对于模型的建立,基本原则是实用、有效,因为我们建立模型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而不是追求单纯理论数学上的“高大上”。能用初等方法解决就不用高级方法;能用简单方法解决就不用复杂方法;能用被更多人看懂、理解的方法就不用只能少数人看懂、理解的方法。
数学建模鼓励创新,一般出现在模型本身、简化优化的好方法好策略、模型求解、模型检验甚至是模型推广中。切忌为了标新立异而离题。在阐述建模过程时尽可能使用专业的术语,分析要中肯、确切,表述简明,关键步骤要列出。
数模论文 篇三
旅游业在中国发展迅猛,旅游学、旅游教育的发展却相对滞后,文章用模糊数学中的综合评判法为旅游学提供一种评价模式,使其不仅更具科学性,而且更具操作性,从而使旅游业的发展更具合理性。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为广大网友提供参考: 旅游业中模糊综合评判的数学模型 现实生活中充满了模糊事物、模糊概念,比如暖、胖、亮、老等。我们的想法是怎样利用模糊数学中的模糊集合概念来描述诸如此类的模糊事物。可以设定若集合用大写字母A、B……来表示,则A、B……表示模糊集合,用?滋(x)表示元素X属于模糊集合A的程度。?滋可在[0,1]内连续取值,所以能合适的表示元素,X属于某一个模糊集合的种种暧昧状态。例如,导游小姐为了使57岁的女士不至于为年龄大而伤心,告诉她其实女士的年龄只有66%属“老年人”,而基本上可以说还不是老年人,因为: 滋老年人(X)=≈66% 也就是说这位女士属于老年人集合的资格只有0.66,按这个公式就连70岁的人也只有94%(而不是100%)的资格属于老年人,女士有什么理由认为自己老的不能活下去呢?! 成功的用模糊数学公式劝导游客当然不是导游小姐的独创,只是这位导游小姐能自如的把模糊数学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罢了。模糊数学自1965年问世以来,发展的异常迅速,目前世界上已有多种专著、论文集以及杂志。从这些出版物中可以看到,国内外许多学者在这一重要和迅速发展的领域中作出了有价值的贡献。今天我们也试图在旅游行业中发现模糊数学的痕迹。模糊数学中的模糊综合评判法,应该可以在旅游业中找到用武之地。 1 单因素评判 拿一个新开辟的景点为例。为了考察该景点的优劣,可以找来各界人士若干,规定每个人在集合V={很喜欢,喜欢,不太喜欢,不喜欢}给出的答案中挑一种,若挑选的结果是20%的人“很喜欢”,40%的人“喜欢”,20%的人“不太喜欢”,20%的人“不喜欢”,这一评判结果就可用模糊集。 B=0.2/很喜欢+0.4/喜欢+0.2/不太喜欢+0.2/不太喜欢来表示,B还可以简单记为B=[0.2,0.4,0.2,0.2]。一个单因素模糊评判问题的评价结果是评价集V这一论域上的一个模糊子集。为了清晰起见,可根据最佳隶属原则得出一个清晰评判。上例中由于“喜欢”对B的隶属度?滋B(喜欢)=0.4最大,所以可以认为对该景点的评判是游客喜欢。但一般没必要这么做,保持模糊评判的结果B往往能更好的反映游客对景点的看法。 2 模糊综合评判 实用中,单因素评判似乎太单一。因为一般一个问题往往涉及多个因素。还是以一个景点为例,“游客喜欢”涉及的因素应该有6个:食、住、行、游、购、娱。如何评判一个景点,应该是个综合问题,可给出的评价集为: V={很喜欢,喜欢,不太喜欢,不喜欢} 首先考虑各个单独因素,用前面的方法可以对上述6个因素进行模糊评判。假设得到如下的单因素评判结果。它们分别为以下六个模糊集: 很喜欢 喜欢不太喜欢不喜欢 食 R=(0.0 0.4 0.5 0.1) 住 R=(0.0 0.2 0.6 0.2) 行 R=(0.1 0.3 0.2 0.3) 游 R=(0.0 0.2 0.6 0.2) 购 R=(0.0 0.3 0.6 0.1) 娱 R=(0.1 0.5 0.3 0.1) R= 可称R为对该景点的单因素评判矩阵。 由于评判人在评判时对各个因素的着眼点不尽相同,也就是说对诸因素有不同的侧重,因而得出的评判结果也可能是不同的。例如:年龄稍大的游客可能侧重“行”,即偏重交通方便。而年轻游客则可能侧重“游”,即偏重玩得快乐。所以事先确定好各个因素侧重程度,即相
数模论文 篇四
管网水力分析的基础是管段的水力学模型。常用的数学模型是采用Darcy-Weisbach公式和Hazen-Williams公式。这两个公式原用于管道沿程水力损失的计算,公式来源于理论研究和实验得到的结果。这两个公式的应用基础是大量实验统计得出的参数。Darcy-Weisbach公式一般采用Colebrook-White、Swamee-Jain实验公式和Moody图表来求出沿程损失系数f[2]。文献[1]论述了水力模型的基本形式和管网中管件的定理,该理论统一了局部损失和沿程损失的数学模型。这里进一步讨论在复杂管网中,基于该定理并利用节点分析方法给出Kirchhoff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表示方法及其应用。
1.管网模型
1.1.管道模型
按文献[1]介绍的:
定理1:任何管件的组合,其组合后的管件,以管件断面的流量和压力水头表示的数学模型具有幂函数的形式。
(1)
式中:a,b为不会等于零的实系数;hf为管段的水头损失;q是管段内的流量。
换言之,对于管段两端,记上游端水头为H2,下游端水头为H1,即:
(2)
1.2.复杂管网模型
对于复杂管网,这里所说的复杂是指有多环、多水源、多出流口的管网,对于这种管网可以用与一般管道同样形式的矩阵公式来表示。
记:
式中:H为管段的节点水头矢量;q为管网的管段流量;n为管网中的管段数量。
为了有利于统一表达式,记管段两端的水头为H1,H2。
对于简单管段有:
(4)
容易看出这种变形为采用线性方程组提供了方便。当第t次计算时,令:
(5)
式中:管段在第t-1时的流量,在第t-1次计算时它是已知量;是管段在第t时的假定流量。
q是有方向的矢量,其方向是由管段端点2指向端点1。换言之,端点2水头大于端点1的水头,这样水才能从端点2流到端点1,流量的值才可能是正值。从数学的角度理解,假定H1,H2,q为不为零的实数,H1,H2前面的正负号可以表示为管段的端点i在流量指向的方向。
对于如图1所示的管网,可以用管网邻接矩阵A表示。
图1.一个简单复杂管网图
对于图1按节点及管段编号来关联,行是管段,列是节点。
①节点与1管段、2管段相连接,因假定管段的水流方向是由节点编号大端流向节点编号小端。①节点的邻接向量是。同理:②节点的邻接向量是,易知:
容易得到矩阵:
通常将以上矩阵称为管网的邻接矩阵,
2.节点分析法
如令:
图1中与矩阵等式
(6)
对应的是以下矩阵:
(7)
对①节点有:
对②节点有:
表明矩阵等式可以表示节点流量守恒定律。
根据流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有的学科也称为Kirchhoff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管网系统的两个定律可表达为:
(8)
这也是节点分析法的关键方程组。
其中:
(9)
式中:Ac节点与管段的邻接矩阵;Af节点与已知水头的邻接矩阵;Hc管段的节点水头矢量;Hf已知节点水头矢量。
而且,
是式(4)在管网中的矩阵表达。
以图1的管网为例有:
而且,
采用计算机程序自动搜索分析,容易得到以上矩阵。同时,用矩阵表示的是:
=(10)
矩阵运算后可表示成以下方程:
(11)
其中H6是已知水塔的水头。式(10)表明矩阵方法可以表示节点能量守恒定律。
以上分析虽然是针对图1的实例进行,但没有设立管网联接及出流的特殊性条件,故所介绍的分析结果具有一般性。显然,这种结果也可以通过采用“图论法”和有限元法进行分析得到。
3.方程的解法
矩阵方程(8)是复杂管网的数学模型,对此模型的求解可以得到管网的水力学参数。如将Y(q)看作一个常数,该方程就是一个线性方程组,可将此线性方程组称为非线性方程(8)的伴随方程。注意到管网在第t-1时的流量为q(t-1),在第t-1次计算时Y(q(t-1))是已知量;q(t)是管网在第t时的流量。
实际上是在迭代运算中令:
Y(q(t))=Y(q(t-1))
因大多数管网它们的管段内流速v都在1~3m/s之内。经验证明这样种情况下,令流速v=1作为t=0的初值比较合理。这时,矩阵方程(8)实际迭代时t为:
式中:Ai为i管段的断面面积;n为管网的管段数。
当在te时,迭代中,当时,认为方程解为:i=1,…,n;k=1,…,m;m为管网的节点数。
其中,为一相对小的数,工程上,一般取就行了。的值越小计算机的运算时间就越长。
由方程(8)变形得到方程:
(12)
式中,Hc管段的节点水头矢量,是待求的未知量;Hf为已知节点水头矢量。q=是管段内的流量矢量,是待求的未知量;d是管网的出水量矢量,是已知量。
用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容易经3~4次迭代得到方程(12)的解。
4.结论
复杂管网可以用矩阵的形式表示,并可用节点法建立其矩阵方程。其方程为:
(12)
此方程是一个非线性方程,解此方程可用迭代法进行计算。迭代的初始参数及计算方法如下:
当时,认为方程解为:i=1,…,n;k=1,…,m;n为管网的管段数,m为管网的节点数。
[1]李鸣,管网基本定理及其数学模型[J],节水灌溉,2001(1)8-11
[2]HaestadMethods,ThomasM.Walski,AdvancedWaterDistributionModelingandManagement[M],HaestadPress,2003
数模论文 篇五
题名。字体为常规,黑体,二号。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
摘要。文稿必须有不超过300字的内容摘要,摘要内容字体为常规,仿宋,五号。摘要应具备独立性和自含性,应是文章主要观点的浓缩。摘要前加“[摘要]”作标识,字体为加粗,黑体,五号。
正文。用五号宋体,1.5倍间距。文稿以10000字以下为宜。
文内标题。力求简短、明确,题末不用标点符号(问号、叹号、省略号除外)。层次不宜超过5级。第1级标题字体为常规,楷体,小四;第2级标题字体为加粗,宋体,五号;次级递减。层次序号可采用一。(一).1.(1).1),不宜用①,以与注释号区别。文内内容字体为常规,宋体,五号。
数字使用。数字用法及计量单位按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和1984年12月27日国务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执行。4位以上数字采用3位分节法。5位以上数字尾数零多的,可以“万”、“亿”作单位。标点符号按GBT15835—1995《标点符号用法》执行。
附表与插图。附表应有表序、表题、一般采用三线表;插图应有图序和图题。序号用阿拉伯数字标注。常规,楷体,五号。图序和图题的字体为加粗,宋体,五号。
引用。引用原文必须核对准确,注明准确出处;凡涉及数字模型和公式的,务请认真核算。
参考文献。论文应附有参考文献并遵循相应的格式。参考文献放在文末。“[参考文献]”字体为加粗,黑体,五号;其内容的汉字字体为常规,仿宋,小五。
参考文献中书籍的表述方式为:
序号作者书名版本(第1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页码
参考文献中期刊杂志论文的表述方式为:
序号作者论文名杂志名卷期号出版年页码
参考文献中网上资源的表述方式为:
序号作者资源标题网址访问时间(年月日)
页眉,页脚。团队序号位于论文每页页眉的左端。页码位于每页页脚的中部,用阿拉伯数字从“1”开始连续编号。
论文用A4纸打印出来,并将论文首页和论文装订到一起,一齐上交。
数学建模论文格式
(一)论文形式:科学论文
科学论文是对某一课题进行探讨、研究,表述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见的文章。
注意:它不是感想,也不是调查报告。
(二)论文选题:新颖,有意义,力所能及。
要求:
有背景。
应用问题要来源于学生生活及其周围世界的真实问题,要有具体的对象和真实的数据。理论问题要了解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其理论价值。要做必要的学术调研和研究特色。
有价值
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或理论价值,或教育价值,学生通过课题的研究可以掌握必须的科学概念,提升科学研究的能力。
有基础
对所研究问题的背景有一定了解,掌握一定量的参考文献,积累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所研究问题的数据资料是能够获得的。
有特色
思路创新,有别于传统研究的新思路;
方法创新,针对具体问题的特点,对传统方法的改进和创新;
结果创新,要有新的,更深层次的结果。
问题可行
适合学生自己探究并能够完成,要有学生的特色,所用知识应该不超过初中生(高中生)的能力范围。
(三)(数学应用问题)数据资料:来源可靠,引用合理,目标明确
要求:
数据真实可靠,不是编的数学题目;
数据分析合理,采用分析方法得当。
(四)(数学应用问题)数学模型:通过抽象和化简,使用数学语言对实际问题的一个近似描述,以便于人们更深刻地认识所研究的对象。
要求:
抽象化简适中,太强,太弱都不好;
抽象出的数学问题,参数选择源于实际,变量意义明确;
数学推理严格,计算准确无误,得出结论;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精品的数学建模论文(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