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发挥网络和舆论监督的作用研究范文
正确发挥网络和舆论监督的作用研究
完善社会管理机制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社会舆论一直存在,也得到一定的重视。但因缺少便捷的表达渠道,社会舆论一直受到官方主流舆论和大众传媒舆论的选择性重视,其中极少部分能有幸成为政府和大众传媒的议程,更多的民意则是选择性地被遗忘,公众也成为“沉默的大多数”。但在互联网普及并成为公众生活方式的当下,网络舆论极大地方便和丰富了公众舆论的表达,并成为社会的显性舆论。
在社会转轨、经济转型的宏观背景下,各类社会矛盾不断显现,腐败、贫富差距、食品安全、住房价格、环境问题、生产安全等等热点难点问题,成为举国关注的焦点,也是网络舆论重点聚焦的主题。而近些年来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特别是征地拆迁等方面事件的不时发生,成为了社会舆论一个接一个的爆炸点。
网络舆论作为社会舆论的一个集中表达和展示的窗口,承载着社会与公众的诸多期盼,也与世情、国情、社情、民情、舆情等方面有着深刻的联系和互动。全面把握网络舆论的规律和走向,进行积极的引导,发挥网络舆论监督作用,既有助于倾听、引导和满足公众诉求,更有助于从国家和社会等宏观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和积极疏导,化解社会风险,促进社会和谐。面对快速兴起的网络舆论监督,如何正确判断网络舆论,加强网上舆论引导,把我网络舆论主动性,切实发挥网络监督作用,对我们来说,是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
(一)网络监督主体广泛,影响大。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舆论监督逐渐成为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微博、论坛、博客以及各类网站及相关频道将自己的意见发布。来自社会不同阶层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的形式,参与监督,而且参与的监督者,具有不可控性,呈无限扩大的趋势,使得监督者无处不在,俨然一张“天网”。
(二)网络监督容易集结,时间短。在网络时代,只要有一台电脑,会基本操作,那么,你就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对某一事件的看法,成为舆论监督的一员。网络为民众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表达意见、阐述观点的平台,通过观点交流,网民能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网络,达到一呼百应的目的,为形成强大的舆论创造基本条件。
(三)网络监督安全较高,风险低。人们在传统媒体上表达监督意见时通常要署名,有时还需要提供单位和个人身份证明,这就给意见表达者带来顾虑,特别是对于个人信息的充分暴露往往会使意见表达者因害怕打击报复或带来其他负面影响而谨慎从事。相比而言,在网络上,网民可以在不暴露自己任何身份的情况下,向社会传播自己对政府机关及公职人员的意见建议或看法,大大降低了因举报给监督者带来的风险。
(四)网络监督存在虚假,易混淆。目前网络舆论监督仍处于一个较为初级的阶段,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部性、片面性或虚假性的缺陷。网络属于意识形态领域范畴,网络的安全隐蔽性,使网民可以在网络上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让网民投诉无后顾之忧,给其它网民造成真假难辩,甚至有的混淆视听,以至于会出现有人通过网络散布谣言,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宣泄对社会不满,侵犯他人隐私,形成“网络暴力”的现象。
(五)网络监督举报多样,信息多。网络技术引领了传播方式的飞跃,实现了网络舆论监督内容的生动性和方式的灵活性。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使舆论监督报道更为形象、直观、立体化,增强了感染力和影响力。不仅如此,它还使公众能够更有效快捷地整合信息,让舆论监督有声有色,灵活凸显,网民在提交举报材料的同时可以是文字、图象、视听资料等多种材料。
(六)网络监督互动增强,速度快。互动性是网络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使举报受理机关可通过网络直接与举报者交流互动,有效提高信息反馈速度。使办案机关可以通过网络主动出击,快速搜集案件线索,实施“网络监察”。在网络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舆论的主题,既是受众,又是传播者,在网络中自由交流、发表意见,使公民的参与权更直接、更便捷的实现。
(七)网络监督方便快捷,易操作。人们在传统媒体上发表言论往往要经过层层筛选和过滤,因而传播的时效性大打折扣。而网络舆论监督实行的是“点对点”的沟通,具有“瞬发而即至、始悉而周知”的传播特点。网络以其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操作便捷等优势,使监督变得更为迅速及时。网民随时随地都可通过网络对各种社会问题发表意见,参与监督。
二、网络舆论监督的现状
网络舆情作为社会民意的反映,相关信息甚至是网络舆论危机幕后所透露出来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矛盾和对立,以及社会转型过程中正常信息传播和利益诉求机制的缺位等诸多因素的产生,这些因素的叠加效应,造成了当下网络舆情过度火爆的格局,同样网络舆情监督也愈加凸显。#www.haoword.com#
作为一种发展迅猛的新生事物,网络舆论监督的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一是开辟了民意诉求的新平台,网络舆论监督在真实、直接、及时反映民意等方面具有代表性,实时互动的网络平台已成为观察中国社情民意的最佳“瞭望点”。二是开辟了了解民意的新途径,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重视网络这种新媒体,开始走进网络,就热门话题与网友互动聊天,平等交流,或开通微博,体察民情,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三是开辟了民意监督的新手段,网络舆论主体的匿名性,激发了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网络舆论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力,会促使解决问题的各项流程更加公开透明。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如下消极意义:一是舆论情绪化较明显;二是信息虚假较突出;三是言论随意较普遍;四是网络舆论非理性化。
三、行政执法单位在认知和应对网络舆论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对网络舆论监督效能的认知度不高。一些部门和个人在行政执法中往往缺乏对网络舆论这种新兴监督手段的认知度,片面认为只有报刊、广播、电视媒体等传统媒体,只有记者才具有对依法行政的媒体监督效能,而轻视网络舆论的巨大社会监督能量,忽视广大人民群众都可能成为网络媒体的监督者。正是这种淡薄观念的影响,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有些队员对待群众不注意自身形象,不讲究执法用语;甚至明知道违章人员和围观群众在用手机对其执法行为进行隐蔽录像,认为这种方式不会形成舆论,只是群众的一种“无效作为”方式,依然我行我素,不规范、不理智执法,这些都有可能成为百姓抓拍、网络媒体追踪炒作的“热点”。
(二)对网络舆论执法监督的敏感性不强。随着手机、微型摄录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化和高技术性能的不断升级,通过手机和带摄像头的电子设备进行照相、录像越来越便利,在网络上登载视频录像加以评论的手段和频率越来越广泛,通过网络媒体进行执法监督的渠道也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应用。在这种新形势下,面对网络媒体超能量的监督力量,行政执法单位在执勤执法工作中缺乏一定的敏感性,没有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从深处认识到网络舆论监督的重要性。个别人员的一些不当行为,很可能在第一时间就被媒体追踪曝光,并通过网络传送的形式,瞬间形成网络评论的焦点,形成严重的行政执法人员公众形象危机。
(三)对网络媒体舆情的应对能力相对薄弱。自媒体时代,其信息传播的迅捷性和互动性是其他媒体所不可比拟的,同时,网络媒体的海量性信息也为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提供了广阔的新闻参考,是当前执法监督最直接有效的一种舆论平台。面对网络媒体这种新形势的监督力量,大部分的行政执法单位应对的能力还比较薄弱,特别是当网络危机事件发生后,如何在第一时间说明事件真实情况,如何表明自己对事件的立场、主张和态度,如何为网民的理性思考提供思路,如何正确引导网络舆论等,这些都是当前行政执法单位在新形势下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四)对网络监督中个体与整体关系意识不强。网络媒体对行政执法部门监督的客体一般是单个行政执法人员的个体执法行为,而一旦因为个别行政执法人员行为在网络媒体上形成舆论焦点,矛头指对的不仅仅是本人,而是整个行政执法队伍的形象。当前我们个别行政执法人员对自身个体和单位整体的关系意识性不强,缺乏大局和集体观念,一味地按照自己主观意识去做,因自身的行为被网络媒体追踪炒作,从而给行政执法队伍形象带来了无法衡量的损失。
三、正确发挥网络舆论监督作用的途径
(一)高度重视,正确对待。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网络已逐渐成为民众表达民意的“直通车”和行使话语权的“绿色通道”,我们要高度重视网络舆情,正确对待网络监督。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加强与网民的互动,通过网络交流了解民情、汇聚民智、解决民生,把网络监督作为促进工作的重要抓手。要加强对干部的培训,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网络意见,及时发现和疏导民间怨气,妥善处理各类突发事件。要特别关注涉及本地民生方面的意见、可能引发大问题的突发事件,要善于从网络舆论中发现腐败案件线索。
(二)遵循规律,适时引导。网络舆情之所以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除了各级党政部门自上而下的重视之外,更多的原因是网络舆情与生俱来的特征和影响力。我们要遵循网络舆论监督发展演变的规律,及时满足公众对舆情信息中相关真相的期盼。我们要加强对网络舆论监督进行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它的积极向上作用,牢牢地把握主流舆论控制权,使其朝着有益的,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要注重提高各类政府网站和廉政网站的质量和水平,丰富网站内容,创新宣传方式,采取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网络宣传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主流观点在与其他各种观点的交锋碰撞中主导网络舆论,让主流声音压倒噪音和杂音。
(三)线上线下,互动配合。在网络信息出现到演变成舆情危机的过程中,存在着舆情酝酿、舆情发生、舆情激化、舆情持续、舆情消退等发展阶段。正是由于舆情信息传播与演变过程中存在着线上线下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的规律,在舆情沟通和舆论引导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到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的互动和配合。网民通过网络反应民意,无论是长篇大论,还是具体建议;无论是随意感言,还是谈古论今,都包含了网民的心血,倾注着网民的情意,折射出网民对一方执政着的殷切期望。所以,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对待舆情,要象对待自己的眼睛一样。
(四)整合资源,形式多样。在“全民皆记者”的网络时代,以互联网媒体为主体的民间舆论急剧发展,拥有了传统主流媒体无法比拟的受众和支持者。在诸多涉及社会热点、难点的舆情事件中,民间舆论取得了对以主流媒体为主体的官方舆论的压倒性胜利。网络舆论监督虽然具有很多优点,但在某些方面仍然不及传统监督方式。传统监督方式的公信力强,社会的影响力也强,而且拥有一大批记者,调查事件也方便,这是网络舆论监督目前所无法比拟的,网络监督媒体可以利用这些优势和传统监督方式进行互动,达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的。
在社会化媒介全民传播的环境中,眷恋于密室政治无异于做清秋大梦,互联网退回互不联网无异于螳臂挡车。在这样一个开放的传播环境中,网络舆论监督作为公民的意见表达,以一种参政议政的形式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而作为行政执法部门的我们既是被监督的对象,也是舆论监督的调控者。包括城管在内的行政执法人员在面对网络舆论监督的方式和态度,既关系到自身的形象和权威,也影响到网络舆论监督的运行。
网民是现实社会中的人,网络社会也是现实社会的一种反映,网络舆论监督也是对社会问题的一种全新思考,其日益散发出来的强大压力和能量,需要政府部门认真对待。在目前情况下,对包括公共执法部门在内的政府官员应对网络舆论监督的途径的探索和尝试还有一些不太成熟,还需要经过时间的城店和社会的发展才能逐步完善。任何新的措施和途径检验其是否有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它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只要符合人民的意愿,只要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符合整治文明建设的大趋势,应该说都是会有生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