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生产安全管理论文(精品多篇)范文
[概述]企业生产安全管理论文(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企业生产安全管理论文 篇一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影响因素;对策;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049-01
统计显示,全国建筑业每年工伤死亡人数居高不下。由于施工企业安全措施不到位,安全责任不落实,施工人员安全意识不高,导致事故时有发生,造成的人力、财力、物力的巨大损失,从而使建筑施工企业经营效益、信誉和形象受到严重的损失和伤害。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意味着市场准入资格、无形资产、贷款资信、市场竞争力、商业机会等。安全文化建设对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它的高低已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一、安全文化的概念
安全文化(safetyculture)的概念最先由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于1986年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针对核电站的安全问题提出的,之后,安全文化这一术语逐渐被使用于各种安全管理研究与事故调查报告中。安全文化是组织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安全管理成功与否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文化是人类精神财富和物资财富的总称。安全是从人身心需要的角度提出的,是针对人以及与人的身心直接或间接的相关事物而言。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渐塑造形成的特定文化,是企业文化理论和现代安全管理相结合的产物,是安全生产活动和业绩所体现的企业人本观念和社会责任的总和。
二、安全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
安全文化就是员工对安全问题的认识,不同的组织类型由于其不同的生产特点而产生不同的安全文化。经研究分析,导致我国建筑业出现不安全状况的原因主要是诸如管理职能部门机构改革、生产管理机构职责不清、地方政府、建筑企业、个人的管理意识薄弱等主要影响因素。
三、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对策
(一)加强理论研究,为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当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理论研究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上讲,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特别是没有建立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要在努力构建科学、系统的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指导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实践。
(二)统一思想,加强教育,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
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造就品牌信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从”三项建设”入手,建立建全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容
“三项建设”是指思想意识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物质文化建设。
1.通过思想意识建设使全体员工具有共同的思想――以人为本的思想。
2.通过制度文化建设,建立符合法律规定并且适合于本企业的一整套科学、系统的企业安全管理体制,规范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3.物质文化建设是保证企业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转,实现持续改进的保障。
四、安全文化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安全文化建设,必须以人为本
企业安全文化是以人为本,提倡“爱”与“护”,以提高职工安全文化素质为目标所形成的群体或企业的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规范。
(二)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要有自身鲜明的特点
由于建筑施工企业具有生产岗位不固定、流动作业多,作业环境不断变化,因此,在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结合自身的情况,形成自身鲜明的特点。既要体现企业的主流文化的强势,还要考虑地域性,从而形成和谐一致的、效率与质量,人本与规范的个性。
(三)要做好重点人群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
在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教育和培训的重点人群主要是农民工和特殊工种人员,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建筑施工行业施工作业人员中农民工占总从业人数的80%以上,超过95%工伤事故是由于农民工自身的“三违”(即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原因造成的,因此做好农民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农民工的安全教育应从安全生产技能教育、一般安全生产技术知识教育、专业安全技术知识教育和安全生产意识教育等入手。而对于特殊工种的教育由由主管部门进行专门培训,考核合格后颁发上岗证,方可上岗。
(四)要建立建筑安全预警控制系统
建立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预警控制系统,发现、分析、研究并消除建筑施工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防止发生事故和职业病,避免各种损失,保障职工的安全与健康,从而推动建筑企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五、结语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不断积累,积极努力,形成系统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安全文化氛围。而建设施工企业的安全文化,是施工企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创出企业特色并创造长期、巨大经济效益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罗云。企业文化建设[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7.
[2]Glendon A I.Stanton N A.Prespectives on safety culture[J].Safety Science,2000(34):43-72.
[3]张兴容。安全科学原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4.
[4]陈英星。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初探[N].广东建设报,2007.
[5]简军。基于中国国情的建筑安全文化建设研究[D].重庆大学,2008.
[6]安全文化网。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J].安全文化网, 2009(3).
企业安全管理论文范文 篇二
任何项目在建设初期,建设成功后甚至生产过程中都要做安全评价设计。安全设计评价内容包括安全预评价、安全设施设计评价、安全验收评价,安全现状评价、专项安全评价。安全评价有时被称作风险评价或危险评价,它是应用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对工程项目中存在的有害危险因素进行辨识与分析,判断工程项目发生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从而为制定防范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以实现工程项目安全为目的。安全评价既需要安全评价专业理论的支撑,又需要专业技术和实际经验的结合。无论是设计评价、安全管理评价、生产设备安全行为安全性评价、可靠性评价、作业环境评价、重大危险源和有害因素危险性评价都需要专业技术支撑。若对项目评价内容不熟悉,对评价项目必要的专业知识不清楚,可能就会造成评价过程出现遗失疏漏,评价内容不能应用于实际生产,甚至可能在安全生产管理中起到反作用,酿成事故、损失。对项目每个工区专业技术知识了解透彻,就能在安全设计评价中采用合适方法。安全评价方法是进行定性、定量安全评价的工具,安全评价内容包涵很多,安全评价对象、目的有很大不同,安全评价指标和内容也不同,这都需要很好专业理论与实践知识。对项目安全评价过程中,只要采用合理高水平专业技术知识,无论安全检查表评价法(SCL)、预先危险分析法(PHA)、事故树分析法(FTA),还是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故障类型、事件树分析法(ETA),甚至是影响分析法(FMEA)、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矩阵法等方法都能做到很好的使用效果。
2专业技术能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中的规程制度
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尤其针对安全操作规程、安全应急预案等实战性和专业性都比较强的制度更需要具备很高专业技术知识支撑。专业技术精湛,专业知识透彻,应急预案实际应用性比较强,处理问题方法就安全得当,排查隐患就能彻底及时,治理排除隐患方法措施就比较高明,就能做到省时、省力、安全。将专业技术应用到生产管理中有助于制定新技术、新工艺、新项目的安全制度规程,进而推进到生产顺行、施工改造、隐患治理等过程中,从而更好地维护岗位人员的安全劳动保护和职业健康防护。
3专业技术能提高岗位作业人员的能力水平
专业技术在实际安全管理中应用得当,以提高岗位操作人员实际技术水平能力作为最根本落脚点。无论企业安全评价,还是规章制度,都需要专业技术支持。归根结底总结一句话,必须把实际操作岗位人员的专业技术提高作为最根本目的。加强职工职业技术知识能力。必须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3.1做好职工安全技术教育工作
在企业开展安全技术教育工作,目的在于提高全体员工安全行为意识和安全技术水平,实现安全文明生产。安全技术是人们在征服自然的斗争中所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是从事生产人员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安全内容。开展安全技术教育工作归根结底是为了增强职工的安全知识,提高职工的安全素质,强化岗位作业的安全性,为生产稳定顺行创造前提条件。一般来讲,安全技术知识包括生产技术知识和专业性的安全技术知识。根据这些先进的经验、知识,制定出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等服务安全生产内容。进一步延伸机械、电气安全技术,防毒及救护常识,防火防爆安全技术,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知识,防雷防静电安全技术等。通过教育学习这些内容,以达到提高职工安全技术素质,增强预防和处理事故能力的目的。
3.2利用专业技术,做好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程标准和安全生产管理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中存在可能导致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危险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生产企业在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过程中,只有采用专业技术知识,才能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事故发生。对难以生产的生产储存装置设施、项目设备,更需要结合专业技术,加强维护、监管和保养,以防事故发生。
3.3增强职工实际运用专业技术能力
人是企业实际生产中最活跃的、最具生命力、最主要的因素,其他一切因素如设备、材料、原料都必须靠人的因素去推动。人是企业中最宝贵的、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材料燃料、机械设备都需要被人所掌握、应用。人力资源是企业生产的根本资源,所以真正意义上把专业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就必须在人的方面多下功夫,从基础上严抓职工实际运用专业技术能力。很多企业员工队伍整体职业素质参差不齐,专业技术能力提高与培养方面需要多下功夫,多采取新颖措施,把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作为出发点。只有加强对员工的技能培训和技术能力培养,才能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整体水平。
4总结
企业安全管理论文 篇三
安全监督管理属于安全管理的范畴,是在安全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指为达到预定的安全生产目标,在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对是否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各种规章制度的规定,是否落实了安全技术措施和反事故技术措施所进行的监视﹑督促和惩戒。
二、发电企业安全监督部门
为了监督、督促各项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十九条要求,发电企业基本都设置了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即安全生产监督部门,负责本单位安全生产监督工作,履行对各部门、各级人员的安全生产监督职能,主要职能包括对安全生产过程中人身安全的监督管理以及设备安全的监督。按照中国电力《安全生产监督制度》规定,安全监督职责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安全管理制度监督
安全管理制度监督包括监督国家和上级单位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标准、规程、规定、措施、要求的贯彻执行情况;组织或参加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标准、规程、安全技术措施的制定、审查和修订工作;监督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情况。监督合同、协议中关于安全生产管理条款的执行情况;监督应急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转情况;监督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计划的落实情况,组织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工作规程考试,组织安全生产监督网活动。
2.安全生产保证措施监督
安全生产保证措施监督包括监督“两措计划”的执行情况;监督安全生产费用的提取和使用情况;监督劳动保护用品、安全工器具、安全防护用品的购置、发放和使用情况;监督安全设施和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执行情况;组织或参加分析安全生产工作存在的重大或突出问题,向相关职能部门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监督发(承)包工程项目发包方“四项责任”的落实情况;参加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方案审查、承包商资质审查、合同及安全生产管理协议审查和签订、竣工验收等工作;监督安全生产奖惩制度的落实情况;提出对安全生产做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表扬和奖励的建议,对安全生产事故负有责任的人员给予考核、处理的意见。
3.安全生产过程监督
安全生产过程监督包括监督涉及设备、设施安全的技术状况,涉及人身安全健康的防护状况;监督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开展情况以及查出问题和隐患的整改落实情况;组织、参加安全事件/事故调查处理,监督“四不放过”原则的贯彻落实情况,完成安全事件/事故统计、分析、上报工作;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存在危及人身和设备安全的,应要求立即停止作业或停止设备运行,并提出整改要求,下达《安全生产整改事项通知书》。《安全生产整改事项通知书》由安全生产监督部门负责人签发。对于安全生产重大决策、重要文件、重要会议要求的贯彻执行,安全生产重点、难点问题的处理,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安全事件/事故整改等存在落实不及时、不到位的,向本单位行政正职或其授权人进行汇报后,下达《安全生产督办事项通知书》,限期解决,相关单位、部门必须及时上报督办事项的落实情况。《安全生产督办事项通知书》由安全生产监督部门提出、本单位行政正职或其授权人签发。
三、发电企业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安全生产监督体系
1.安全生产保证体系
安全生产保证体系是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以落实设备专责制和提高人员素质为重点,从组织管理、规章制度、设备管理、安全投入、人员素质等方面建立健全的有系统、分层次的安全生产体系。安全生产保证体系保证企业在完成生产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安全、可靠;解决安全生产在实施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闭环管理过程中,谁对哪些工作负责任,在哪些范围内负责,负什么样的责任,使企业生产的每项工作,每个岗位人员都随时、处处考虑到安全问题,落实好安全保证措施。显然,安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管理的大部分工作由安全生产保证体系来承担。当然,也包括体系内的安全监督管理。有必要强调的是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内的监督是指上级对下级的监督(督促),指组织者对被组织者的监督(督促),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与安全生产监督体系承担的安全监督管理职责不同。
2.安全生产监督体系
3.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安全生产监督体系之间的关系
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安全生产监督体系都是为达到企业安全生产的共同目的而建立和工作的。安全保证体系对企业的安全生产负有实施完成的职责。安全监督体系对企业的安全生产负有监督检查的职责。安全生产监督体系和安全生产保证体系相互独立、相互依存,是一种制约与被制约的关系。安全监督体系是制约者,安全保证体系是被制约对象。
四、结语
企业安全管理论文范文 篇四
1.1企业设备陈旧老化
有些氯碱化工企业规模较小,资金的配置和流量也较为紧张,还有些企业人员为了节省开支,保证利益最大化,都选择在企业设备上“下功夫”。通常设备在被买入的时候,就属于质量差、价格低的次等产品,再长时间的进行使用,把大量的生产压力都集中在这些质量不过关的设备上,这就直接导致企业设备的陈旧老化,危险性很高。氯碱化工长期接触的都是化学产品和化学试剂,这些东西都是带有毒性的,有些甚至是剧毒,如果还坚持使用陈旧老化的设备,轻则设备受损,重则可能导致人员伤亡。
1.2企业设备管理制度不合理
管理制度松懈,很多氯碱化工企业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把所有工作混为一谈,每个环节都比较混乱,经常出现某些工作扎堆,某些工作却没人处理的情况,而这些被忽视的环节往往就会出现问题,很容易产生安全隐患。
1.3企业工作人员水平参差不齐
技术水平。氯碱化工企业的工作人员,特别是一些年纪较大的人员,都有在专业技术方面的短板,他们在工作初期就是用“以人授人”方式,几乎没专业学习过什么理论知识,多年来都以工作经验为重,对科学的方式方法很排斥,更不会去主动学习,盲目自信,从而导致很多安全隐患没有被第一时间发现,工作效率也桎梏不前。氯氰化工企业的人员在意识上以自我享受为主导,把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没用到正地方去,在工作中缺乏使命感,不能对自己的每一个行为负责任,对安全问题不够重视。日积月累下来,工作人员在能力和素质等方面都会严重不足,导致工作失误。
2氯碱化工企业设备安全管理强化方式
2.1注重设备质量管理
针对企业设备陈旧老化这一问题,企业首先要设置巡查机制,保证每天都对设备进行排查检修,把责任落实到个人,确保大到整个机器,小到某个零件都没有任何问题。每天在排查后都进行记录,建档建册,做到有证可依,有据可循。如果企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引入一些先进的、科学的设备,把陈旧设备换代更新,达到报废标准的设备也必须申请报废处理,这样更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把设备本身的风险降到最低。
2.2强化企业设备管理制度
全员参与,不走过场。让企业所有员工都参与到安全管理工作中来,把各项工作进行合理拆分,根据员工的专长,分配不同的任务,保证每一项工作都有人负责,并保证负责到底,不能走过场,做样子。这样不仅能科学有效的缩短工作时间,也能把工作由复杂变简单,不再毫无头绪的乱做,专职做好某一项,经验越来越丰富。设置监控装置,有效的对每台设备进行监控,及时进行安全排查,及时设备运行良好的时候也要定期排查,做到防患于未然。特别是某些设备出现过的问题,应该记录在册,妥善解决,并提出多项方案,保证在下次问题出现的时候不会惊慌,在强化企业管理的基础上,还能把设备的使用年限延长,确保更优渥的利润。遵守法律,严格规章。企业在遵守法律的基础上,严格规章制度,不能一味的追求利益。设备规章方面,要在企业的各个地点进行明确标识,尤其是危险化学产品的标识,防火、防毒、防爆标志缺一不可,消防设施如“灭火器”等放在显眼位置。对于放置工作设备的场所、厂房要保持空气顺畅、流通,适时进行通风。员工规章方面,则要把企业安全有关的规章制度通过纸质版或电子邮件的方式下发至每个员工手中,要求员工加强执行力,为自己安全负责,也为企业安全献力。
2.3做好企业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针对企业工作人员水平低,意识差的问题,把“人”的问题切实解决,以人为主导,安全管理工作会更加强化,更加有保证。
总的来说,氯碱化工企业设备安全管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各个看似已经成型的步骤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安全隐患,氯碱化工所应用的化学工业,每个小的问题都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悲剧。因此,本文提到的每一个步骤都是必不可少的,考虑问题要全面仔细,并在源头处遏制,才能保证安全,安全得到了保证,工作效率越来越高,工作质量越来越强,氯碱化工产业整体水平才能一直不断稳步发展下去。
作者:李俊 单位: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盐化工总厂漂粉精二分厂
参考文献:
企业生产安全管理论文 篇五
Abstract: Based on the Wuli-shili-renli methodology, work safety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large enterprises is researched in this paper. Firstly, combining with current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status of work safety risk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large enterpris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SR methodology, the advantages of WSR methodology to solve problems of the work safety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large enterprises are analyzed. Then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wuli, shili and renli, the key work safety risk factors of large enterprises are expounded. Finally. Th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work safety risk management and control for large enterprises is proposed from the two hierarchies, both top level planning and the actual practice.
关键词: 物理-事理-人理(WSR)方法论;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
Key words: Wuli-shili-renli methodology;large enterprises;work safety;risk management and control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3-0059-04
0 引言
大型企业大多涉及石油、煤矿、化工、建筑、交通等高风险行业,企业组织结构复杂、从业人数众多,与中小型企业相比更易于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目前我国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水平总体趋向好转,已经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1];在设备、工艺层面,我国大型企业的整体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在高铁、核电领域已经具备了国际领先水平。然而近年来大型企业生产安全事故特别是特、重大事故仍然时有发生,近年硐嗉谭⑸了11・22青岛输油管道爆炸事故、8・12天津港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等特别重大事故,造成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追其溯源,虽然我国引入了大量国外安全管理体系和先进设备,但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延续影响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影响,“水土不服”的问题的较为普遍,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往往存在“两层皮”的现象。我国的大部分大型企业还未真正建立以风险管控为基础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安全生产风险防控缺乏科学有效的手段,导致存在的安全生产风险往往不能及早发现并得以真正解决。
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是一项系统工程,以往大部分研究往往聚焦于企业微观视角的安全“4M 模型”(人、机、物、管)[2-4],忽视了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主体(社会、企业、人)及其如何作用于(管理、文化)客体(设备、技术、环境)的能力和态度。因此,本文将依据我国系统工程界一直倡导的“懂物理、明事理、通人理”的实践与理论原则,基于具有东方思维特点的物理-事理-人理(WSR)方法论对我国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进行分析研究,为完善我国大型企业安全生产管控模式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
1 WSR方法论及其在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领域的适用性
1.1 WSR方法论
WSR方法论由我国学者顾基发先生提出,WSR方法论具有中国传统的哲学思辨,是多种方法的综合统一,根据具体情况,WSR将方法组群条理化、层次化、起到化繁为简之功效,属于定性与定量分析综合集成的东方系统思想[5]。WSR方法论目前已经在管理决策支持[6]、综合集成项目应用[7]、各类评价项目[8-10]等多个领域进行了广泛应用。
在WSR方法论中,“物理”是指客观物质世界所蕴含的法则和规则,主要涉及自然科学相关知识;“事理”是人们做事和管理的道理,主要涉及管理科学、系统科学和运筹学等学科知识;“人理”是指做人的道理,包含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和为人处事的道理,主要涉及人文科学、行为科学等领域的知识[11]。
1.2 WSR方法论应用到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的适用性分析
1.2.1 系统性
大型企业的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是一个复杂的动力学系统,通过协调人、机、物、管、环五大要素相互融合,达到企业安全生产与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其中涉及了政府监管、企业自身管理、法律法规标准及规章制度、企业生产、社会影响等多个方面。WSR方法论作为一种面向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从物理、事理和人理三个维度深入归纳大型企业的安全生产风险管控要素,并基于这三个维度将大型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风险管控要素纳入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分析中,从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实现了对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的认知升级,从而能够为相关研究学者和管理人员提供认识和解决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问题的思路和工具。
1.2.2 科学性
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WSR方法论在物理、事理、人理三大层面由各自对应的科学理论支撑,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系统科学、行为科学等多个科学领域,又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人类发展、传统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WSR方法论相比于西方安全生产风险管控理论,能够更为科学、全面的挖掘出我国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的深层次问题,符合“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和“协调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在探索完善我国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模式持续改进机制方面具备很强的指导作用。
2 基于WSR方法论的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关键要素分析
2.1 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的物理因素分析
基于能量意外释放事故致因模型[12],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的物理因素主要包括生产设备因素、固有危险源因素、生产环境因素和安全设施因素四大方面,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可能成为导致事故发生的风险因素。
2.1.1 生产设备因素
生产设备是指企业为了进行生产活动,对投入的劳动力和原材料所提供的必需的相关生产活动工具的总称。Willie Hammer关于事故的研究结果表明,生产设备的危险因素在一个时期的调研中曾被认为导致了工厂绝大多数的伤害事故[13]。生a设备的机械化水平、安全性、可靠性、功能选型、完好率、人机设计水平等是影响安全风险大小的关键因素。
2.1.2 固有危险源因素
固有危险源是指企业长期或临时生产、加工、产出、运输或存储的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或有腐蚀性的物质,主要涉及生产工艺过程中的原材料、辅料、产品、半成品和废弃物[14]。固有危险源的安全风险主要取决于企业生产系统中危险物质的自身的物化性质和数量。固有危险源的数量越大、自身危害性越大,企业的安全生产风险越大。
2.1.3 生产环境因素
生产环境是指企业人员进行生产活动所处的环境,其风险因素是指生产系统中对机器、设备(或某些部件、装置等)正常运行,以及人员的安全、健康产生重要影响的所有天然的和人为的因素的组合。生产环境的主要风险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和作业环境因素两个方面,自然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界中与人类生产活动相关联的因素,作业环境是生产环境中与人密切相关且可以被人类改变的环境因素。
2.1.4 安全设施因素
安全设施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了减少、预防和消除可能发生的危害所配备的装置、设备和标识等,包括:设备安全防护设施、安全监测报警设施、防火防爆设施、职业卫生防护设施、生产环境防护设施、应急与救援设施、消防设施和安全标识等。
2.2 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的事理因素分析
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的事理层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通过合理配置各种资源以寻求不断提升企业的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水平。基于WSR方法论对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的事理因素进行归纳,主要可概括为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体系建设、安全投入,安全风险预控、安全文化建设、安全培训教育、安全激励与惩戒、应急组织与响应七大因素。
2.2.1 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体系建设
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与安全生产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范及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等文件体系的制定、完善及运行落实情况。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体系树立了安全生产工作的尊严性、权威性和指导性,若存在缺陷和不足,必将导致安全生产工作的缺乏引导与约束,使安全生产的各方面要求得不到保障,从而增加安全风险。
2.2.2 安全投入
安全投入是指企业在其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为了控制安全风险因素,消除事故隐患或危险源,提高作业安全水平所进行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各种资源的投入。安全投入包括主动投入(预防性投入)和被动投入(控制性投入)两个方面,主动投入又可分为硬件投入和软件投入。硬件投入主要包括安全设施、生产环境安全、安全科研技术和人员等方面的投入;被动投入是指处理已经发生或发生后的生产事故成本投入,如事故抢险、救援,事故调查,安全设施修复和人员伤亡赔偿、补偿等。
2.2.3 安全风险预防
安全风险预防是指企业有计划地对企业存在的隐患、危险源或其他危险因素开展预防性控制、治理,并有效降低企业生产安全风险的专项管理活动。安全风险预控因素主要包括安全检查、安全审查、安全评价、隐患排查治理和事故专项治理等[15]。
2.2.4 安全文化建设
安全文化是企业和个人在安全生产领域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安全文化可细分为安全观念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管理文化和安全物态文化[16],其中安全观念文化是根本,在其影响下产生安全行为文化和安全管理文化,最终形成安全物态文化。安全文化对象具有层次性,通常包括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三个层面。对于不同的对象,安全文化的表现和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例如决策层、管理层应主要强调事故预防、安全投入、以人为本等理念,而执行层则强调积极参与、安全行为等观念。
2.2.5 安全教育与培训
安全教育与培训是努力提高企业各层级人员的安全意识和素质,学会从安全的角度观察和理解要从事的活动和面临的形势,用安全的观点解释和处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问题的一种活动。安全教育培训主要面向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安全态度教育是安全教育与培训的根基,通过安全态度教育,真正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安全知识教育主要包括安全管理教育和安全技术教育,通过安全知识教育,使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进一步提高对安全微观层面的认识;安全技能培训主要是针对一线操作工人,将安全知识转化成安全操作,实现从“知道”到“会做”的过程。
2.2.6 安全激励与奖惩
安全激励与奖惩是通过内、外部的物质或精神奖惩刺激,激发人的安全工作动机,最充分地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企业的安全绩效。安全激励与奖惩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在当前新形势下,安全激励与奖惩要从惩罚性管理向激励性管理转变,从事后惩罚向事前预防转变,从被动参与向主动参与转变等管理理念。
2.2.7 应急组织与响应
应急组织与响应是指为了应对安全事故的发生,预先有组织、有准备地制定措施与应对方案,用最小的代价减少事故带来的损失和危害而采取的一系列活动。应急组织与响应因素主要包括应急预案和应急救援两个部分。应急预案是指为降低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所采取的应急行动的步骤和纲领,主要包括预案准备、编制、实施和修订四个部分。应急救援是针对事故采取的准备、响应和恢复等一系列活动,主要包括事故的预警预测、应急体制建设、响应机制建设和应急装备建设。
2.3 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的人理因素分析
WSR理认为“人理”是核心问题,主导“物理”和“事理”,主要包括“人”和“关系”是两大核心因素。其中“人”是指人行为及人所具有的直接影响人行为的因素总和,如人的生理、心理、动机、意识、知识、能力等;“关系”是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所有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过程。
2.3.1 企业领导人因素
企业领导人是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决策者,其个人安全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企业安全生产组织、决策和指挥能力等关键因素,还会对企业各级人员的安全意识、行为等产生较大影响,直接决定着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企业领导人因素主要包括安全法律意识、安全重视程度和安全组织、决策和指挥能力。
2.3.2 中层管理人员因素
中层管理人员是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工作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是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工作成败的枢纽。安全责任心及态度、安全管理实践经验和安全技能是一个合格中层管理人员必须要具备的三大关键要素。
2.3.3 一线作业人员因素
一线作业人员是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工作直接参与者,是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工作成败的基础。对于一线作业人员而言,安全行为习惯、安全知识及技能和安全作业意识是保证安全生产、避免安全风险产生的重要因素,此外人的生理和心理特性、身体健康状态等也都会成为潜在的安全风险,需要引起注意。
2.3.4 外部人员因素
外部人员是指会对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产生影响的外部单位或组织的人员,例如政府安监部门人员、上级主管部门人员、安全生产服务机构人员、公安消防机关人员、外协单位人员等。例如政府安监部门人员如果安全责任心不强,安全监管不到位,会让企业存在侥幸心理,进而增加企业的安全生产风险;安全生产服务机构人员如果缺乏职业公德,为了经济收益而开具虚假验收评价报告致使存在较大风险隐患的企业可以正常营业,也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安全风险。
2.3.5 关系
在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也是十分必要的,这里所指的“人”,既指单个的个体人,也可以是由单个人集中起来形成的群体。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三大方面:
①员工关系。这里的员工关系主要包括两层含义:员工与企业的关系、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员工关系主要包括员工对企业的满意程度、工作压力情况、员工与直接领导的关系、员工对薪水的满意情况等,和谐的员工关系可以促进员工对企业、对他人的关爱,进而降低企业的安全风险。
②企业内部部门之间关系。企业内部各部门关系是会对企业安全风险管控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大型企业尤为明显,大型企业内部人际关系以及繁杂冗余的机构和审批程序,使得企业办事效率较低,因此各部门能否通力、高效协作,对安全管控的效率和质量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③企业与外部之间关系。以企业与政府监管部门关系为例:政府作为监管部门,需要对企业的日常风险情况进行检查,并指导企业开展安全风险的管控工作,一旦企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安监部门将负责对事故进行调查处理,因此企业与政府在安全风险管控问题是会存在博弈,例如部分企业为逃避检查或者处罚,会特意隐瞒相关事故或者危险源,对有关情况会瞒报或者谎报、甚至不报,因此,政府则需要制定合理、合情的政策、法规,引导或者强制企业做好安全生产管控工作,推动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3 启示和建议
从本质上解决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问题,一是需要结合企业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抓住主要矛盾,提高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效能;二是要本着统筹兼顾的原则,综合全面的分析“物理”、“事理”和“人理”层面的各个因素,做好相关风险的预控措施;三是要充分考虑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系统的动态性,把握不同阶段、地域、行业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的规律。具体建议如下:
①强化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辨识工作。风险辨识是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工作的基础,目前大型企业特、重大事故数量高居不下的最根本原因就是企业风险辨识工作不到位,特别是人的意识、行为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安全生产过程管理等“人理”和“事理”要素通常被忽视,建议基于WSR方法论建立“物理”、“事理”和“人理”风险辨识清单,全面辨识企业日常生产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
②创新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考核评估机制。一是前移考核评估关口,推动考核评估的重点由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化,建立动态考核评估机制;二是健全考核评估体系,加大对于人员意识、行为及关系和过程管理等“人理”和“事理”因素的指标的考核力度;三是确立以发现安全生产风险为导向的“激励型”考核评估导向,考核评估的目的是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找出解决的方法,如果过分强调处罚和追责,这会极大挫伤各级领导和员工的积极性,势必造成掩饰事故真相的现象,因此应该将考核评估的重点放在风险溯源和教训吸取上,鼓励对未遂、先兆事故的统计分析,及时发现安全管理存在的漏洞,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大事故的发生。
③完善大型企业安全生产法制建设,发挥法制对安全生产管控中“物理”的支撑作用和“人理”、“事理”的约束作用。我们国家目前仍然处于严格监督阶段向独立自我管理阶段过渡时期,需要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法制建设,完善安全生产法制体系。政府部门要做好顶层策划,加强关键和缺失法律法规标准体系的制修订工作;要严格约束政府、企业及中介服务机构在安全生产相关的各种行为,加强日常监督和审核;要充分发挥市场能动性,充分发挥第三方机构对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工作的支撑作用。
④企业要牢固树立以“人理”为主导、“事理”为核心、“物理”为保障的安全生产风险管控理念,扎实开展各项安全生产相关工作。要重视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创新安全教育培训模式,着力打造“安全素养再提升工程”;要重视“关系”在安全生产风险管控的“隐形”作用,在日常工作中注意人际关系和技术两个层面的协调,保证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企业应结合自身行业特点和经济效益,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装备改造提升企业“物理”水平,以创建“本安型”企业为终极目标。
⑤努力打造企业安全文化,筑牢企业安全根基。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管理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企业安全生产“人理”、“事理”的终极需要。安全文化是企业决策层、管理层和操作层对安全生产表现出的态度和素质的总和,建设企业安全文化需要决策层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思想道德观、预防为主的科学发展观和安全第一的效益观;需要管理层要认真掌握安全生产方针政策、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提高安全管理技能,引导推动员工建立安全价值观;需要操作层不断提高安全素质和意识,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
⑥相比于目前已有的研究方法,基于WSR方法论能够更加全面、系统的分析大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中的各个关键要素,下一步可以考虑与系统动力学等理论进行结合,深入分析大型企业安全生产管控生态系统的演化机理。
参考文献:
[1]雷绍慧。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安全管理模式现状研究[J].价值工程,2013,12:162-163.
[2]庞柒。煤矿企业长效安全评价体系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4.
[3]李贺松。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及系统研究[D].保定:华北电力大学,2012.
[4]Pascal Poisson, Yuvin Chinniah.Managing risks linked to machinery in sawmills by controllinghazardous energies: Theory and practice in eight sawmills[J]. Safety Science, 84, 117-130.
[5]顾基发,唐锡晋。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
[6]董丽娅,刘子玲,等。WSR方法论在科技投入宏观系统管理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软科学,2006,2:89-93.
[7]王德光。基于系统理论的小流域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模式研究[D].福州:福州师范大学,2012.
[8]马继辉,吕永波,等。高新技术企业安全评估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7,11:114-121.
[9]Ya Li,Zhichang Zhu.Soft OR in China: A critical report[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14,232:427-434.
[10]高艳。基于WSR的医院知识团队绩效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3.
[11]顾基发,唐锡晋,朱正祥。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综述[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7,7(6):52-60.
[12]傅贵。安全管理学――事故预防的行为控制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13]王培,李新春。危险源理论及煤矿事故危险源风险分析研究综述[J].煤炭经济研究,2008,11:76-79.
[14]蔷,王生。 职业卫生概论[M].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企业安全管理论文范文 篇六
为减少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船舶交通事故,国际海事组织(IMO)制定《国际船舶安全营运和防止污染管理规则》(简称《ISM规则》)并要求缔约国实施执行,从制度上严格规范船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程序,保证航运安全,保护海洋环境。在此背景下,我国作为《ISM规则》缔约国和IMOA类理事国于《ISM规则》生效时起,全面开展航运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工作。1997年1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简称中国海事局)通告:《ISM规则》于1998年7月1日起适用于客船、高速客船、500总吨及以上油船、化学品船、气体运输船、散货船和高速货船。1995年5月20日,中国海事局再次通告:《ISM规则》于2002年7月1日起适用于所有500总吨及以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国际航行货船和移动式近海钻井装置。另外,中国海事局还将《ISM规则》进行了推广实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安全营运和防止污染管理规则》(简称《NSM规则》),自2007年7月1日起,适用于所有中国内贸运输的客船、高速客船和500总吨以上的货船。原交通部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航运企业安全与防污染管理规定》,并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中国海事局是实施《ISM规则》和《NSM规则》的主管机构,中国海事局及其指定的直属海事机构、授权或认可的其他机构为审核发证机构,按照中国海事局确定的审核发证权限范围开展相应的审核发证工作。中国海事局对我国各个国际国内航运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进行审核,经审核符合规则要求的,签发“符合证明”(DOC)或“临时符合证明”“安全管理证书”(SMC),或进行签注;同时还对中国船级社(中国海事局的认可组织)的审核发证情况进行监督和控制。中国海事局安全管理处负责并组织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发证工作;中国海事局审核中心具体负责航运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的审核发证事务性工作;片区海事机构负责协调管理本地区航运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审核事务;中国船级社对中国籍国际航行船舶安全管理体系进行审核,签发SMC。航运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工作的开展,有效防止了船舶交通事故的发生,对水上交通安全形势持续稳定起到了较好作用。
2具体行政行为的属性
2016年1月1日,中国海事局撤销了审核中心,对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工作职权进行了调整:国际航运企业(包括“双证”公司)的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发证权限下放至直属海事局;国内航运企业、国内航行船舶的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发证权限下放至营口、烟台、连云港、厦门、汕头海事局和各直属海事局所属的分支海事管理机构,并首次将企业、船舶安全体系审核工作确定为具体的海事行政许可执法行为。党的十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海事机构作为水上交通安全的行政管理机关应自觉成为依法治国的急先锋,按照交通运输部党组提出的“三化”要求,依法行政,准确履职,服务交通,奉献社会。通常情况下,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包括行政监督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给付和行政许可等6项。航运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发证工作作为具体海事行政执法行为,应属于行政许可的范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34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行政机关能够当场作出决定的,应当场作出书面的行政许可决定。根据法定条件和程序,需要对申请材料的实质内容进行核实的,行政机关应当指派两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核查。
3行政机关行政许可审查
3.1书面审查
书面审查:(1)审查申请材料反映的申请人条件的适法性;(2)审查申请材料反映的实质内容的真实性。书面审查的好处:(1)申请人申请行政许可主要通过提交有关申请材料来证明自己具备法定条件,行政机关的审查也应集中于其提交的申请材料上;(2)行政机关实行书面审查能够减少办理行政许可的工作人员与申请人的不正当接触机会,有助于提高行政机关审查行政许可申请行为的公正性;(3)行政机关实行书面审查,可以减少行政管理成本、减轻申请人的负担。书面审查的不足:(1)若申请材料反映的客观情况本身就是虚假的,只审查申请人的申请材料可能难以发现申请人的真实情况;(2)即使申请材料反映的内容属真,但由于申请与审查存在时间差,申请材料反映的客观情况可能在行政机关审查时已经发生了变化。
3.2实地核查
为提高核查的质量,行政机关应当进行实地核查。尤其是对物的行政许可,行政机关必须核实申请材料反映的内容是否与实际情况一致。例如,申请人申请消防安全管理行政机关验收消防设施,消防安全管理行政机关必须实地核查消防通道是否畅通、消防设备设施是否与申请材料所述一致。
4程序要求
依据《航运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发证程序》的相关规定,海事机构在收到已受理的审核发证申请材料后,应与航运企业商定审核时间,安排审核组,并下发《公司审核安排方案》。具体流程:(1)由审核组长组织召开审核组第一次内部会议,通报有关情况、确定审核重点、分配审核任务、商定《审核计划》、提出有关要求。(2)每位审核员根据《审核计划》,对航运企业安全管理体系文件进行审核。(3)审核组长组织召开审核组第二次内部会议,讨论文件审核情况,确认并汇总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和不符合规定情况,作出是否按《审核计划》继续实施活动审核的决定。(4)对发现的每一个问题,审核员应与被审核人员进行充分沟通,让其理解、认可并知悉如何改正。对一个部门审核结束后,审核员还应与该部门负责人就部门审核的整体情况进行简要沟通。(5)若航运企业是初次申请安全管理体系审核,还应对代表船舶进行审核。(6)审核组长应组织召开审核组第三次内部会议,综合分析和研究审核中搜集到的客观证据,确认并汇总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和不符合规定的情况,总体评价企业安全管理体系与规则的覆盖性和符合性、企业安全管理活动与安全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安全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等。(7)审核组围绕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和不符合规定的情况,对企业安全管理体系运行的总体看法与企业相关人员进行充分沟通。(8)根据沟通情况,确定不符合规定的情况和问题,形成《不符合规定情况清单》《问题清单》及《公司审核报告》。(9)审核组提交《公司审核报告》等相关材料。最后,海事机构对审核组提交的《公司审核报告》等相关材料进行再次审查,决定是否同意发证或签注。经审定同意发证的,海事机构在10个工作日内向企业颁发或签注DOC;经审定不同意发证的,海事机构在10个工作日内向企业送达《不予海事行政许可决定书》。
5海事机构审核行政许可的具体做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有关条款,海事机构对航运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的审核是一种行政许可行为,具体做法如下:(1)签发DOC和SMC,属于航运企业取得资质的行政许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有关规定,这种行政许可一般以书面审核为主。对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备、设施、产品、物品,需要按照技术标准、技术规范,通过检验、检测、检疫等方式进行审定;行政机关应当按照技术标准、技术规范依法进行检验、检测、检疫,并根据检验、检测、检疫的结果作出行政许可决定。(2)通过指派审核组对航运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和活动情况来判断公司安全管理体系运行的符合性和有效性。(3)海事机构根据审核组提交的《公司审核报告》,在进行审查后决定是否颁发DOC和SMC,或送达《不予海事行政许可决定书》。(4)航运企业安全管理体系是体系内人员按照企业已制定的安全生产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而运行的庞大的系统工程。该体系运行效果缺乏可执行的评判标准。
6改进建议
企业生产安全管理论文 篇七
1.1做好安全培训计划
企业员工的安全技术水平现状、上级主管部门对下级部门的安全学习标准以及相关法律准则是拟定企业年度安全培训计划的判定依据。企业年度安全培训需求汇总表的绘制需历经以下程序:相关主管部门对企业层级的安全培训需求进行描述,再由相关部门就该部门的需求进行阐述,再由上往下由各岗位、班组提出相关培训需求,并进行最终统计。再以此为依据,对安全培训计划进行具体安排,明确内外部培训的具体要求、安排、职责以及时间,同时,将部门级安全培训内容、时间及要求传达至相关部门。并最终上呈领导主观审阅批准,而后开展相关工作安排。
1.2建立全员安全培训档案
判定企业职工安全素养、分析企业安全生产状况均离不开安全培训档案,因为档案中记载了企业员工安全培训的参与情况。承载了员工信息的安全培训档案,是分析企业安全培训的重要数据,其内容主要有:年度安全培训参与情况、三级安全培训情况、员工参加工作时间、转岗安全培训情况、特种作业证登记情况以及现从事岗位等。
1.3建立健全安全培训制度
对安全学习秩序进行维护,同时确保所有要求都能得到落实,这就称为制度,构建同时完善安全培训机制,要展现出激励与流程性、正规与指导性、制约以及鞭策性,最好从下面几点着手:
(1)学习纪律:
良好的学习效果紧密关联于优良的学习环境,打造优良的学习环境约束纪律是核心方式。在安全培训期间,要严格打击讲师在台上讲,员工在下面做各种小动作或者开小差等现象,用纪律让员工产生一个端正的学习态度。
(2)效果验证:
对学习效果进行检验的最佳方式就是效果验证。效果验证多很多不一样的方式,采取提问、抽查学习笔记以及考试等方式展开,在员工个人安全培训档案中录入学习效果检验信息。
(3)补课:
加强员工安全素质,掌握更多和安全有关的技术能力就是安全学习的目的。员工学习能力各不一样,而补课的主要对象就是学习能力较弱的员工。除此之外,经常外出工作、请病假而没有参与集中学习的员工同样也是补课的对象。条件比较好的最好让内训师以及授课人进行补课,也可以让学习力和表述水平都很高的员工进行补课,这2个条件都无法实现的就由需要补课的员工向一样岗位员工的笔记进行学习。
(4)内训师:
作为内部安全培训的核心力量,内训师是开展安全培训工作的主体。完成了打造安全内训师团队的工作,就相当于成功了一半。确保内训师发展道路的顺畅,将安全内训师划分成多个级别,企业经常评估内训师的级别,内训师级别不一样,其所享有的课时补贴也存在很大差异。另外还必须构建内训师授课效果评价制度,构建内训师退出制度,无法和内训师工作相适应的员工要尽快离职,这样才能确保内训师团队的灵活性以及高素养。
(5)正向激励:
学习看起来非常无聊,调动员工对安全技能进行学习的主动性,一般从加强员工学习安全技能的兴趣着手。首先是提高职业资格,支持员工按照安全工作的具体需求参与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考试,另外还要给予物质奖励给那些获得证书的员工,一方面可以让员工的学习能力得到承认,另一方面还能让员工在学习期间掌握更多的安全知识,从而加强自身的安全技能。其次是参与岗位技能培训,同时为其支持一部分的学习费用,以此加强员工的安全素养,实现岗位安全工作需求。再次是进行安全创新。提倡员工体现自身优势,在安全项目攻关、科学化提议、安全管理与科技改革等方面体现其核心作用,从而为企业安全发展产生创新动力。最后是参与安全竞赛活动。支持员工参与各类安全文体活动、知识比赛等,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6)考核:
定期考核所有员工的安全学习情况,尽量做到奖惩分明,以此推动员工学习水平的提高。重点完成好2个考核,首先是安全内训师考核,制定考核表,对安全内训师的思维是不是情绪、语言表述水平、准备状况、培训模式多元性展开评估,对授课内容规划的合理与规范性展开评估,而内训师的晋升根据就是评估结果。其次是全员学习情况考评,也就是考评岗位技能、安全比赛、课堂纪律等内容。同时要在第一时间公布考核结果,以此加强安全内训师的知识技能以及整体素养。
1.4建立学习分析机制
定期研究安全学习,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对问题展开分类,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是流程、管理还是体制上的问题,制定战略从根源解决,以此实现不断提高的目标。
2结语
企业安全管理论文 篇八
关键词 信息安全事故;安全管理;事故致因理论
中图分类号 F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13)01-0055-04
一、引言
在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进程全面加快,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基础性、全局性作用日益增强,信息技术在提高企业服务水平、促进业务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各种信息安全事故却频繁发生。据普华永道2010年度全球信息安全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企业信息安全事故发生率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网络事故、数据事故及系统事故是中国企业常见的三大信息安全事故,发生率分别为51%、45%和40%,而相同事故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生率则为25%、27%与23%。
大量文献和事实表明,信息的特殊性决定了信息安全事故的高发性。信息具有易传播、易扩散、易毁损的特点,信息资产比传统的实物资产更加脆弱,而其运作的风险、收益和机会却比实物资产大得多。企业对信息系统不断增强的依赖性也增大了重要信息受到严重侵扰和破坏的风险,而这些风险常导致企业资产受损或业务中断。
目前,对于信息安全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技术层面,从早期的加密技术、数据备份、防病毒到近期网络环境下的防火墙、入侵检测、身份认证等,而从管理方面和流程优化方面研究的较少。Ross Anderson(2001)认为,信息安全的经济管理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比技术研究更为重要。傅毓敏(2010)认为,中国企业对信息安全管理人员和流程的重视不足是导致相关安全事故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因此,有必要系统分析企业信息安全事故发生的机理,以管理因素研究为核心,找出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通过控制事故致因因素预防企业信息安全事故的发生,将对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生产领域的事故致因理论应用到信息安全事故分析中,系统分析企业信息安全事故的形成机理,将信息安全事故致因因素分为四部分,即环境因素、人员因素、技术因素和设备因素,分析各因素对信息安全事故的影响,构建信息安全事故致因因素鱼刺图,并提出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二、理论基础
(一)国内外从管理角度对信息安全事故的研究
国内外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信息安全事故原因进行了研究。Van Niekerk(2010)认为企业信息安全文化氛围是减少人为因素所导致的信息安全事故的关键;Knapp(2009)等先后对信息安全政策和信息安全事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Herath(2009)通过问卷调研的实证研究验证了惩罚力度、压力和员工的效果认知会对其安全行为产生影响;Albrechtsen(2010)发现员工参与、集体反思和群体作用可以提高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并改善其安全行为;Stanton(2005)研究发现终端用户的安全行为会对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产生影响;Ashenden(2008)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信息安全管理人员、高层管理者和终端用户之间存在信息鸿沟,双方在理解上的差异会对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产生不利影响,增加了信息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此外,Vroom(2004)、Flowerday(2005)等学者也先后对此进行了研究。
与国外相比,国内对于信息安全的研究多集中于技术层面,涉及管理层面的研究较少。沈昌祥、张焕国、冯登国(2007)系统地阐述了信息安全理论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官巍、胡若(2007)从社会环境、商业、组织和个人的角度分析了电子商务的信息安全问题;刘福来(2010)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原因进行了分析。
通过阅读文献发现,国外学者大多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一个或几个因素对信息安全事故的影响,但是缺乏对信息安全事故的系统分析。国内的研究多用于构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对信息安全事故的分析则鲜有研究。
(二)事故致因理论
在信息安全事故分析方法的选择上,本文选择了在生产领域广泛应用的事故致因理论。事故致因理论是研究分析导致事故发生原因因素的科学理论。它是描述事故成因、经过和后果的理论,是研究人、物、环境、管理及事故处置等基本因素如何起作用而形成事故并造成损失的理论。
在早期的事故致因理论中,海因里希(W.H.Heinrich)的事故因果连锁论最具代表性,它最先提出了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伤亡事故发生的两个直接因素。在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论的基础上,博德(F.Bird)等又进一步提出了把安全管理作为背后深层次的间接事故致因因素的现代安全科学观点,认为任何安全事故发生的深层次原因,都可以归结为管理的失误,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不过是其背后的深层原因的征兆和管理失误的反映。
本文依据博德(F.Bird)的现代安全科学观点,提出如图1所示的信息安全事故模型。信息安全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作用在能量物质/载体上的结果,而企业的管理因素是导致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发生作用的直接因素。
三、信息安全事故分析
通过对各类型信息安全事故致因因素的分析,企业信息安全事故的致因因素大体可分为两类,即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其中,物的因素可进一步分为环境因素、技术因素、设备因素等。根据实地调研和文献梳理可以得出,企业文化的缺失、安全规章制度的不完善等环境因素是造成事故的深层原因。因此,本文将企业信息安全事故的可控致因因素整理归纳后分为四类,即环境因素、人员因素、技术因素和设备因素,并构建了信息安全事故鱼刺图(见图2)。
(一)环境因素分析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很多企业由于急需开展业务,往往出现“先业务,后安全”的现象,安全管理严重滞后于业务的发展。在企业的内部环境中,企业业务的符合性直接决定了信息系统的设计、运行、试用和管理是否超出法律规定和合同规定的安全要求的约束范围。另外,很多企业安装了一定的安全设备,但缺乏统一的安全体系规划和安全防范机制,企业安全责任不明确,这些都大大增加了信息安全事故发生的风险。由于缺乏业务连续性计划和事故处理机制,发生信息安全事故之后,企业的业务往往会出现中断,此时,信息管理人员又变成“救火员”恢复业务,最终信息安全建设变成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亡羊补牢式的行为。此外,企业惩戒措施和审计机制的缺乏也是导致信息安全事故频繁发生或重复发生的重要因素。
在信息安全管理的外部环境中,与企业密切相关的是第三方服务机构或个人。企业选择第三方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服务,就意味着将企业的部分信息转移至第三方。企业与第三方的外包合约不完善、第三方的服务质量不高以及对第三方数据访问权限的不明确易导致企业关键数据的泄露,容易引发外部攻击。
(二)人员因素分析
人员是信息安全管理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不同类别的人员对信息安全事故的影响不尽相同。(1)管理人员。高层管理者是企业资源投入的决策者,也是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核心,高层对信息安全的支持和重视不够是导致企业信息安全文化欠缺和员工信息安全意识淡漠的关键因素。中层管理者作为衔接企业高层和基层的桥梁,其对上级决策的执行力度直接决定了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实施的效果。(2)技术人员。在企业中,技术人员可以保证企业信息系统的日常运营和维护。但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缺乏信息技术人才和安全监察、审计人员。由于受人员及技术的限制,往往一个管理员既要负责系统的配置,又要负责系统的安全管理,安全设置和安全监督都是“一肩挑”。这种情况使得管理权限过于集中,一旦管理员的权限失控,极易导致重要信息泄露。(3)基层人员。目前,我国企业的基层员工普遍缺乏信息安全的教育、培训,对信息安全意识淡漠,每天都在以不安全的方式处理着企业的大量重要信息,如随意使用移动设备、上网不限制等,这些不安全的行为都对企业的信息系统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三)技术因素分析
信息安全技术是企业防范信息安全事故的基本因素,也是我国企业在信息安全管理中投入较多的一部分。具体而言,导致信息安全事故技术方面的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1)软件因素,包括软件设计缺陷或存在技术漏洞、杀毒软件不及时更新以及突发的软件故障等。(2)信息系统设计因素,包括信息系统设计时没有以风险评估为基础、业务流程描述错误或遗漏、前期测试不充分、数据访问权限设置不清晰、关键数据没有备份、信息资产安全等级不明确以及信息资产没有保护措施等因素。这些不安全的技术因素导致了信息安全漏洞存在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目前互联网普及的开放网络环境中,这些漏洞无疑会给外部攻击者留下可乘之机,导致信息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设备因素分析
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设备主要包括中心机房、服务器、网络设备、线路等方面,这些是企业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的基础。由于设备因素引起的信息安全事故包括硬件自身故障、保障设施故障、人为破坏事故、其他设备设施故障等四种,其致因因素可以归纳为三类:(1)物理安全方面,包括物理安全边界不明确、非授权的物理访问、设备或存储介质缺乏安全措施、设施设备的非授权使用或移动、硬件失效等。(2)保障设施方面,包括供电或空调中断、电气故障、电缆损坏等。(3)外界不可抗力,包括水灾、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和恐怖袭击、战争等外界不可抗力因素。这些因素往往会造成设施设备硬件的损坏,导致存储于设备上的数据受到干扰和破坏,容易引发企业业务的中断。
四、防范措施
针对上述造成信息安全事故的因素分析,可以从人员培训、制度完善以及硬件改进三个方面进行防范。具体而言:
(一)建立有效的“人力防火墙”,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信息安全事故
信息安全是企业每个员工都要面对的问题,通过建立“人力防火墙”能真正调动企业实现长治久安的内在动力。因此,必须加强信息安全宣传工作,增强所有员工对信息安全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增强管理人员对信息安全的重视,营造企业的安全文化氛围,提高企业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通过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与培训,增强员工的安全技能;通过法律法规、安全政策、访问权限与惩戒措施来约束员工的行为,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最终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信息安全,人人有责”的企业文化氛围,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信息安全事故。
(二)完善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减少由于环境、技术因素导致的信息安全事故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是依据企业信息安全需求、业务流程分析和风险评估的结果,综合利用各种信息安全技术与产品,在统一的综合管理平台上建立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和防范体系。建立并完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可以为企业的信息管理提供来自策略、设计以及运行等各个层面和阶段的安全保障,有效减少由于环境因素和技术因素引起的信息安全事故。建立灾难恢复与业务持续性计划,强化重要信息数据备份,在信息安全事故发生时能确保业务持续开展,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建立集中化的管理控制机制,将数据安全控制进行集中化管理,建立一个具有全局性的网络管理平台,以确保安全防范策略能够由上至下全面贯彻执行,减少数据安全风险;以“适度防范”为原则,选择合适的安全技术与产品,制定相应的访问控制策略,在考虑成本和投资回报的基础上满足企业业务安全的需求。
企业生产安全管理论文 篇九
关键词: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
随着现代企业管理体系的逐渐复杂,企业管理已经称得上是一种系统性工程,为了在这种发展背景下实现企业的相关发展,对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的相关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
1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模式的发展过程
1.1发达国家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模式
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经历了传统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对象性安全生产管理模式、过程安全生产管理模式以及系统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四个阶段的发展。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相关理论体系的完善,现阶段发达国家企业中普遍采用的是系统安全生产管理模式。
1.2我国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模式
虽然现阶段发达国家的企业中大多采用系统安全生产管理模式,但由于我国企业相对发展落后,现阶段大部分企业中还是采用过程管理模式进行自身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当然,随着我国近年来科技与经济的飞速发展,很多企业已经开始认识到过程安全生产管理模式的弊端,一些大型企业也开始进行系统安全生产管理模式的相关尝试,这些都直接促进着我国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相关发展。
2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运行模式
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运行模式由管理组织决策、风险评估、隐患排查、安全信息分类、生产H标制定、相关考核、方案传输等内容组成。在完成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运行模式的规划与决策后,我们就需要对其生产管理组织机构与责任制进行相关研究,以此构建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中的具体功能模块,最终完成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的相关建设。在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运行中,相关设计人员需要对其绩效进行测量与监视,对具体运行效果进行优化,并根据相关优化中得到的信息对管理体系的外部进行评审,实现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安全、健康、高效运行。
3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具体架构
为了实现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的相关功能,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提出了一种较为符合我国企业发展实际、组织结构也较为完善的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其具体架构如下:
3.1理论基础层
在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构建中,理论基础层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其最底层。在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中,安全生产理论是随着相关技术不断发展而来的一套完备的理论体系,这也使得相关理论体系的存在为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中,理论基础层由基本管理理论与综合管理理论两部分组成。基本管理理论指的是企业安全生产中通用的方法与规则,综合管理理论则是由安全教育学原理、安全法原理、事故学理论等多种理论综合而成,这些理论都在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1。
3.2技术实现层
在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中,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实现层是第二层,其发展于第一层的理论基础之上,通过多种技术对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进行支撑。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的实现层具有数据实时采集、实时共享、多种数据分析等功能,并能够以此确保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功能的正常运转|41。
3.3功能模块与业务层
在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中,功能模块与业务层是第三层。第三层主要由安全信息中心、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管理功能模块、企业安全生产监控管理模块、企业安全检査管理功能模块、安全生产风险评估以及应急管理功能模块、企业安全生产环境控制管理功能模块这六大功能模块构成。这些模块的存在为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提供具体服务的支持,是管理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4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是必然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未来的企业竞争中,一家企业是否拥有完善的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将是其自身竞争力的重点体现之一为了提高企业的生产管理效率,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立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为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提供了一个可行性架构模型,希望能够为相关企业的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发展带来一定帮助。
作者:吕鹏 单位:神华煤制油鄂尔多斯分公司
参考文献
[1]杨宇,王坚。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探讨m.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丨4(6>:29-31.
[2]栩勇,刘继元。浅谈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的实际应用[J].建筑安全>2015(8>:63-66.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企业生产安全管理论文(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