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技术型人才(精选多篇)范文
第一篇:如何培养技术型人才
众所周知,在华昌的工艺队伍中,先后有多名技术人员进入公司中、高层管理队伍,被培养成为公司管理岗位和技术岗位的核心成员,他们是888等。工艺队伍人才辈出,主要得益于公司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方式方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建立师徒关系,组成帮扶对象
新大学生刚进公司他们只有理论知识,没有实践经验,如何让他们
尽快适应公司的正常运作,公司为他们选定了师傅,帮助他们尽快独立上岗,发挥自己的才干,主要通过以下手段:
① 选择课题或草拟生产装置改造方案,挑选课题并启发他们,给他们能发挥才能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开动脑筋去做方案。结合每个人的工作实际,由师傅带领徒弟组成研究小组,重新明确专家培育计划的课题,主要是针对目前生产中突出存在的问题,允许大家提出不同的改造方案,明确研究的方向,例如全厂冷凝水的回收,脱硫系统的阻力,mdea脱碳系统的腐蚀问题,全厂废油、废水的回收处理等问题,都是研究的课题。
② 提出问题,针对他们做的方案,指出问题所在,提出如何处理最好,提出哪个方案最好,阐明解决问题的关键。一般我们要求做两个以上的方案,做方案的同时应列出各自的优缺点,培养工艺人员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领导进行决策。针对他们的方案由师傅或部门领导进行审核,对关键问题帮助解决,然后提交技术中心,召集各相关部门一起商量直至最终解决。绝大多数技术改造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完成的,锻炼了工艺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 倾听他们的想法,让他们畅所欲言,多发表想法,这样才有机会了解他们的思维,进一步针对存在的不足和偏差加以调整。工艺技术人员都是高学历人员,对事对物都有自己的见解,所以多了解他们的想法尤为重要。新人对全厂的工艺了解不全面,这既是他们的劣势,但也不全是他们的缺点,正因为了解不多,却不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往往能提出更具创造性的建议,这一点必须注意利用。
④ 多次组织会议,提出问题,逐步将问题的深度加深、认识问题的思想高度提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拓宽,使他们的想法得到锻炼和挑战,并认识到自身的不足。遇到复杂问题或有分歧的地方,可以召集相关部门甚至生产一线人员开会讨论,鼓励工艺人员在会上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大家的意见对照,最终得到最优的结果,事实证明这种方法很有效果。
⑤ 总结确认,让他们总结每次会议重点和学到的观念,并请他们提出日后的做法要点,发现自我,提高自我。完成一个项目后,要求进行一个总结,主要讨论工作中的不足,找出可以改进的地方;每周召开一次科务会议,时间不要长,每个人谈一谈正在进行的工作进展,提出存在的问题,大家一起在会上讨论解决;每人每月还要写一份工作总结,对当月的工作作一个小结,并规划下月的工作打算,这样有利于工艺工作的有序开展,提高了工艺人员的自觉性和责任心。
2、发扬团队精神
公司领导常说的一句话叫“分工不分家”,在工艺队伍中集中体现了这个宗旨,大家齐心协力,建立了良好的团队精神,彼此间没有心理上的堡垒,在技术上也不比拼谁的本领大,而是互相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当公司下达项目任务书和完成时间后,指定的专业人员,又要出图,又要现场指导安装,还要编制操作规程等作业指导书,为开车作准备,一时忙不过来,其他工程技术人员在领导的安排下,都能不计报酬地来帮忙,保质保量的完成公司下达的任务,共同为公司的目标努力,大家在共同奋斗中取得进步和发展。老区的新合成项目、mdea项目、新区的一、二期项目等都是大家共同奋斗的成果。
3、信任下属,让新手勇挑重担
可以放心的让他们去做一些事情,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如让他们去初选设备、做设备平面布置方案、做工艺管道走向方案;让他们自己刻字,再喷在管道或设备上,能让他们产生成就感。另外,可以把一些不太重要的管理工作交给他们去干,以培养他们的管理能力和指导能力,如工艺指标的巡检和寻优,让他们学会生产装置的管理。最后,要放心大胆的把重担压在他们身上,如给他们独立做项目,从设计、安装到开车投用,让他们学会项目建设,学会如何开车,在过程控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4、加强继续教育,提高人员的素质水平
一个人如果在工作后,不继续学习,他就会固步自封,个人停止发展,甚至倒退,对自己发展不利,对企业的未来不利。为此公司不断要求“走出去,请进来”,加强继续教育。贺小伟通过自学取得英语六级的证书,王平通过自学由中专升大专又自学本科,万春雷精心学习攻下了mba学位,陈建如通过自学拿到了本科文凭,瞿国忠在省级刊物上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得到“高评委”的好评,较早地拿到高级工程师证书,这些都说明了他们在不断努力,不光为自己,也在为企业发展勾画蓝图。
当今社会,是知识爆炸的社
会,氮肥行业的技术水平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氮肥行业的原料路线改造、低压合成改造等新技术,冲击着市场成本,惟有不断学习,不断改造,才能使公司持续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
5、感情留人,留住人才
当今社会是人才竞争的社会,许多企业刚刚培养出人才,就跳槽,现在跳槽现象比比皆是,要留住人才,一是“事业留人”,二是
“待遇留人”,三是“感情留人”。这三种留人方法中,最不需要物质基础的就要算“感情留人”了,然而只要做好了“感情留人”,却又能发展事业,创造物质,事业和待遇自然也就有了。相反,光凭事业和待遇,不考虑感情的投入,只要有另一个地方,事业更好,待遇更高,照样不会留住,到时该跳槽的还是跳槽,如果对单位,对领导有感情,即使别的地方再好,工薪价码再多,从对环境的熟悉上考虑,以及从心情舒畅上着想,往往是想走而舍不得走,或走了还要回来。这“感情留人”就有如此神奇魅力,工艺队伍中就提倡快乐工作,和谐共同发展,正因为有如此好环境,工艺队伍中就有二位“北漂”二年的工艺员,还是念念不忘的回到华昌来工作,这正是公司感情留人的写照。
6、培养对企业的忠诚度
日本松下电器公司有句为企业界所推荐的名言:“出产品前先出人才”,这句话不仅说明对人才的重视,同时还向人们提出现代企业发展的一个真理,任何企业要想有高质量、高效率和高效益的产出,就必须坚持以育人为先,使所有员工都能为企业发挥其才华。公司只有大力进行人力资源投资,强化员工的教育培训,把企业中技能性、知识性、经营性人才转化为智慧性人才。
另一方面,用人时候,实际上企业所关心的不仅是人才的能力有多大,更关心的是他值不值得信赖。企业把资产、技术交给他,他是帮助企业在复杂市场环境中赢得优势,还是为己所用?这取决于他的职业道德水平和对企业的忠诚度。一个忠诚而没有能力的员工对企业的发展不会有什么作用,然而一个有能力但不忠诚的员工对企业的发展则可能造成很大伤害,例如泄露商业秘密,误导企业领导人作出重大决策等。因此,忠诚度是企业人才的另一个衡量标杆。有专家认为,一个企业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它能不能从内部提拔重要的管理人员。当然,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要结合起来,两者都要在企业内部进行系统培养考察,从中发现优秀人才,逐步将其升至中、高级管理岗位。在工艺队伍中,正是通过长期的培养,培养出一批具有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成为企业稳定发展的原动力。
7、与时俱进,持续改进培养计划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张家港市经济实力的拓展,本地区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外资和独资企业,如雪佛龙、杜邦等。他们的广纳化工人才,并给出了相当优厚的待遇,再加上近年来公务员考试越来越红火,对企业的人才形成巨大的诱惑力。因此,在工艺队伍中,也流失了不少人员,如陆祖良、张建新、陶松、邵韵等,有的进了国家公务员队伍,有的进了外企。当然,也有的是不适应在企业里工作,也许尽快离开可避免对公司的影响。
这些,都要求我们在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方面要与时俱进,结合社会大环境的发展,不断改进培训计划,不仅要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同时以管理、发展企业为已任,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在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给他们提升自己发展空间的机会,留住人才。
总之,企业要培养技术人员成为技术型人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是一项十分重要但又是长期艰巨的人才培养工程,我们通过建立多种帮扶关系,树立团队精神,让他们勇挑重担,并通过继续教育和感情投资,以及培养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并与时俱进持续改进培养计划,才能培养出一批对企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技术型人才。
第二篇:产学合作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产学合作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沈美媛
[摘要]产学合作,充分利用企业人才与管理优势、设备与技术优势、资金优势,为企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走产学合作之路,可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最终促进学生创新实践和就业能力的培养,提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产学合作技术应用型培养模式改革人才质量
[作者简介]沈美媛(1953-),女,江苏无锡人,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院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和高等职业教育学。(江苏苏州215325)
经济的全球化和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社会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这无疑对高等教育结构与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苏州地处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企业众多。如何充分利用自身的优质资源,充分利用外企人才和管理的优势,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培养出高素质、高层次、符合企业需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是我院几年来一直在不断探索、研究和实践的课题。实践证明,产学合作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实施科教兴国的关键所在。
一、坚持产学合作,促进学生实践创新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我们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积极推进学院与行业企业的全方位合作,几年来,我们先后与苏州市医药局、机械局、旅游局、纺织控股公司、欧索软件公司、加拿大天弘(苏州)科技公司、美国旭电 (苏州)公司、日本积水中间膜(苏州)有限公司和江苏宏图三胞公司、江苏省服装行业协会等部门开展紧密合作,聘请来自行业企业的近50名专家和校内专家共同成立了“苏州大学技术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邀请行业、企业专家直接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一起研究制定各个专业的培养方案,努力把行业企业对人才的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要求转化成技术教育的课堂内容;同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扩大学院的影响,争取得到行业企业在设备和资金方面的支持,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我们始终把满足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作为学院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坚持以特色求地位,以创新求发展,以能力为本创特色的办学理念,通过对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准确定位,培养模式的深化改革,实践环节教学途径的不断探索,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要坚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必须要以突出应用型、贴近区域性、体现技能性和显示时代性为改革的目标,必须和企业紧密合作,坚持产学合作,鼓励教师下企业了解企业,开拓创新,大胆实践,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将企业的需求作为我们办学的目标,引入“订单教育”培养理念,强化实践环节教学,同时聘请企业专家进学校,成立技术教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多渠道让企业和社会上的专家、骨干、能工巧匠来学校担任实务课,实践课兼职教师,走与行业企业全方位合作的道路,坚持在学生中推行“双证书”毕业制度,构建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产业实践三个层次的教学;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指导“三位一体”的毕业实践教学模式;在教师中大力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以此让学生所学的知识贴近企业岗位的需要,来不断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能力,我们在构建教学体系时,在加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教学的同时,还通过参加各种科研项目和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突出创新能力及创造能力的培养。
近几年来,产学合作促进了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学院已形成了“出口畅、进口旺”的良性循环,每年报考我院的考生人数在省内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我院毕业生就业率已连续五年保持在98%以上,毕业生质量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尤为可喜的是我院培养的一批本科层次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在工作岗位上也已崭露头角。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已成为苏州工业园区和
苏州新区就业市场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吸引了两区众多外企的关注。我院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也获得了国内技术教育同行的高度评价。
二、坚持产学合作,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我们从技术教育必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出发,结合江苏省和苏南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尤其是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变化,及时掌握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信息,兼顾职业针对性和适应性,设置了一大批适应地方经济尤其是支柱产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专业;同时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共同成立了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努力把行业企业对人才的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要求转化成技术教育的课堂教学内容。
我们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促进了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尤其是引入“订单教育”思想,把企业的用人需求与学院的培养计划紧密结合起来。我们从职业技术领域和岗位群的实际需要出发,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案:从培养目标的需要出发,大胆进行课程体系改革,重新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努力构建与普通学科性教育具有本质差异的教学体系:首先突破普通高等教育中一贯采用的三段式模式,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体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中逐步建立起以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到技术应用能力相互衔接、循序渐进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在时间上保证实践教学时数不低于35%,在空间上做到实践教学不断线,并坚持“双证制”的培养要求,使学生提前了解和掌握本专业在当前生产中的技能要求,也使得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具体化、系统化,在培养模式中着重体现应用性、实践性和职业性,以此来形成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在理论课程教学中,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侧重于理论的应用,删除陈旧、重复的内容,加强课程之间的综合,在保证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同时,着重在知识的广度和新技术发展前沿方面增加教学内容。技术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毕业生能否适应行业企业生产一线的需要,能否做到“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是技术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志。高等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特色和中心的教育,能力来源于实践,离开实践,能力就成为一句空话,因此,这就决定了技术教育对实验仪器设备和其他实践、实训条件的要求比较高。几年来,在实践教学方面,我们坚持产学合作外,还坚持校内校外相结合,在校内加大教学投入,积极完善实验实训条件,构建了基础、专业和生产过程“三位一体”的实训体系。基于这些实训条件,我们大力推行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和就业“三位一体”的毕业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结合所学知识顶岗实习,和行业企业“零距离”接触,真刀真枪地搞毕业论文和设计,在实践中增加工作经验,增长才干。学生通过跟企业技术人员学习,不仅学到了最实际的技术,还学到了企业文化理念,这样学生毕业到企业后,节约了适应企业文化的时间,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到企业中去。
三、坚持产学合作,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作为技术教育中人才培养活动最直接的;参与者,无疑会对人才培养质量产生最直接的影响。技术教育独特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模式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几年来,我们一方面引进的教师都要求至少有5年左右的实践经历,很少录用刚毕业的研究生;另一方面大力培养(在好范 文 网搜索更多的文章:wWW.hAOWOrd.COm)既懂理论又懂实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制定有力措施,除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提高学历层次外,还鼓励部分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定期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和兼职,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合作共同进行技术开发、课题研究,指导研究生,及时了解信息,鼓励教师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和技能鉴定,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开发应用能力。专任教师中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比例达到75%,多位教师参加校级多媒体课件竞赛获一等奖;专任教师获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达到75%。目前我院专任教师中在读博士、硕士学位15人。此外,我们还大量聘请社会上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学历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同时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国家职业技能行业学会和鉴定委员会。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各种项目的开发和研制,不仅节约了经费,也大大提高了教师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学校的一致好评。
产学合作,企业为学院发展提供平台,让我们充分利用企业人才与管理优势,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与技术优势,共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充分利用企业的资金优势,设立奖助学金和奖教金;总之,走产学合作之路,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最终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提高,提高了学院的教育质量。同时学院为企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企业开设定向班,开发培训课程,进行项目开发和产品中试等,大大节约企业的人力资本,提升企业人才素质,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在竞争中赢得主动,双方共同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教育与职业》2014/5下
第三篇:计算机学校 培养企业技术型人才
计算机学校 培养企业技术型人才
企业呼唤技术型人才,it职业教育受关注
眼下,正值高校毕业生踏出校门寻找工作之际,无论是网络还是各大人才市场,应届大学生的求职信息都是铺天盖地,有些连续找了好几个月工作的大学生甚至打出“零工资”的招牌来吸引用人单位的注意。
针对大学生就业状况,记者日前走访了徐州各大人才市场。在现场记者随时都会看见拿着简历一脸迷茫的大学生,他们之中有很多都是绕了会场几圈后仍没投 出一份简历的,说起其中的原因,一位姓赵的应届大学生说:“我这个专业比较偏,技术含量也不是很高,所以特别难找,有时好不容易找到个合适的,还要求有几 年工作经验。”从简单的表述中,记者听出了小赵无奈的语气。
与此同时,现场记者也看到了一些用人单位高举用人牌、但迟迟招不到人的现象。这种情况引发了很多人的思考:一方面是苦苦求职的大学生, 另一方面又是高薪招聘、但又招不到人才的用人单位。就此情况,招聘会相关负责人解释说:“现在很多企业提供的都是技术型岗位,it行业的人才更是非常缺 乏。一般来说这些岗位都需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很多大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弱,再加上专业不对口,就出现了眼前这种现象。”
在企业呼唤技术型人才的同时,我们也看到诸如徐州新华电脑专修学校这类 以电脑教育为主的it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据了解,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与电脑教育相关的it高职类院校发展日趋成熟,同时逐渐形成了具有初等、中 等、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的教育体系框架。同时,在整个职业教育的发展中,与电脑有关的技术型专业已经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市 场上此类人才更是供不应求。
根据徐州新华电脑专修学校就业办负责人张主任讲,“今年夏季毕业的学生绝大多数在毕业前期就被用人单位‘抢购一空’,但现在还时常有单位打电话过来要人,明年暑期毕业的学生现在就有单位正在洽谈‘预定’事宜。”
为何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技术型人才如此受市场欢迎?徐州新华电脑专修学校的苏主任道出了其中原因,“对于职业技术学校来说,有其他高校不可比拟的一大优势——专业设置灵活,学校会根据市场变化和需求调整专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学到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
据悉,徐州新华电脑学校目前开设了诸如环境艺术设计、网络传媒、广告设计、网络技术等市场上非常热门的专业。同时针对那些家庭比较困难、但成绩优异的学生,还特别开展助学计划。
第四篇:培养真正意义的实用技术型人才
培养实用技术型人才
——记我校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活动
当今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职业教育办学的显著特征之一,为了发挥我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实践的结合。我校与多家公司合作开展了这“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活动。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教育重理论轻实践,致使学术型人才与普通型人才中间出现断层,目前社会急需大批实用技术型人才,我们正在努力培养该层人才。我校开展的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活动,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学校与企业双赢的模式之一。也是我校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对我校也有着深远地意义。
(一)记我校与铜陵三佳电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校企合作
2014年9月,我们与铜陵三佳电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签署校企合作协议,首次将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理念、企业生产线引进校园。我校投入7台数控车床、2台铣床、2台钻床等设备,企业将轴承座的加工交给学校,前期委派技术人员指导,我校技师掌握其核心技术。为了学生真正成为实用技术型人才,大胆的创新,让学生参与加工全过程,给学生制定不同岗位,进行轮换,由技师现场指导,在加工过程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学生在学校除了学习理论知识以外,还能学习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都学不到的企业文化、管理、生产流程、技术指标要求、产品成型过程、公司内部技术等。学生除适应和体验企业的管理、锻炼实践能力外,还能历练学生服从管理、刻苦耐劳的精神,让学生提前体会工作的辛苦和乐趣、认识社会、认识父母工作的辛劳,懂得珍惜在校其间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体谅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酸,从而更加激发学生自身发奋学习的求学欲望,也为学校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等方面奠定了更加良好的基础。同时在实践过程中,我们给学生发放奖励补贴,每个同学每个月根据各自产量能领到约500元左右奖励,为家庭减轻了负担。
(二)记我校与上海夏尔科技有限公司校企合作
2014年2月,我们与上海夏尔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在我校园内共同建立“上海夏尔(铜陵智通职业技术学校)数字化实习实训基地”,该实训基地所有设备由夏尔公司提供,配备全新液晶电脑52台、网络路由等设备,还在我校设立“夏尔”月度奖学金500元、300元、200元;“夏尔”学期奖学金1000元每生,每学期评定5人。我校各专业学生均可参加数字化信息录入工作,根据录入数量,每月可以领取到450元左右的奖励报酬。学生打字速度一直是我校教学工作的一大难点问题,纯粹的练习,会枯燥无味,学生也会因此失去信心,可就业要求的打字速度无法满足。参与录入的学生深有体会,他们通过
此次活动不仅使打字速度有了显著的提升,有的同学开始就20字/分钟,到现在基本都能打到85字/分钟,有的甚至能打到120字/分钟,进一步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三)记我校与安徽江威精密制造有限公司校企合作
2014年,我们与安徽江威精密制造有限公司正式签署校企合作协议,每学期,我们委派学生60人到企业去参加一个月左右的生产,深入企业与普通工人一样,进行生产加工,接受企业的管理规章制度,教师参与全程管理的方式。但企业管理的局限性,学生不能进行轮换,只能是单一产品的加工,为校企合作增添了阻力。2014年3月我们再次与江威公司深度交换意见,达成进一步合作协议,由公司投入8套生产设备进入我校,成立江威(铜陵智通职业技术学校)电子实习实训基地,前期我们学生到企业进行一个星期的观摩和操作,回校后进行电子生产加工,学生无需离开校园即可参加工学结合,提高技能。整个生产流程包含领取材料—产品订单—生产计划—来料检验—生产—一次检验—二次检验—抽检—打包—交货等流程,学生根据岗位熟悉程度进行岗位轮换,让学生真正掌握各个环节的实战经验,实现了校企合作新型的培养模式,大大改善了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四)记我校成立学生工学结合项目管理组
2014年3月13日我校正式成立学生工学结合项目管理组,项目组组长由分管全校工作的张孝马副校长担任,金国宏副校长、吴琼主任、周述涛主任担任项目组副组长,下设办公室,由章维针任主任。各专业工学结合小组组长均由我校该专业优秀教师或工程师担任。成立该组主要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大力发展多元化办学道路,落实在校学生的工学结合,强化校企合作生产项目的各项有效管理。
(五)记我校与铜陵吉航机械加工厂、久九机械加工厂校企合作项目
2014年4月份,我们再次与铜陵吉航机械加工厂、久九机械加工厂达成合作协议,在实训过程中让学生进行简单零件加工,让学生按照企业实际的生产和服务要求参加实训实践,获取工作经验,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了企业等用人单位录用新员工所需的工作经验,为我校将校企合作项目纳入到课程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记: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毕业生能快速实现由学生向社会人才的角色转变。在工学结合期间,学生参与生产实践,有利于培养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对岗位、职业的感情,较早地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同时把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融为一体,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得以真正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和应变能力等在职业岗位上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这是其他任何形式的培训无法替代的。
第五篇:本专业培养目标是计算机专业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培养目标是计算机专业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他们应该掌握计算机软件、硬件及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计算机及相关领域应用技术工作、软硬件维护和一般应用系统的开发及设计,他们应该具有划时代的计算机人的素质,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