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管理在企业管理模式创新中的文化内涵范文

(作者:小编时间:2014-11-10 14:16:03)

目录

正文

第一篇:人本管理在企业管理模式创新中的文化内涵

文章标题:人本管理在企业管理模式创新中的文化内涵

刘谋胜

_收费所

摘要:高速公路的企业化运作,需要有与之相应的前瞻性的现代企业管理方式,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有效管理“人”这个管理因素将成为企业组织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这也将是企业组织获得最大价值增值和丰厚利润回报的最大秘诀。新时

期我们的征费管理工作也正面临着有效“人本管理”的巨大考验,如何才能走出传统管理的误区,创造新时期征费管理工作的新模式,营造优良企业文化新氛围是我们必须探索的一个课题。根据本人在一线工作的实践经验和对收费员心态的了解,根据目前高速公路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个种管理模式和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企业文化的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提出的。其实19世纪工业化以来一直存在着企业文化,只是没有提“文化”这个概念而已。企业文化的定义也没有很多严格的界限,在我看来,主要指企业的价值观体现在企业的行为上,核心的东西是价值观。像发展战略、企业标志、职工行为等都包括在其中,但所属的层面不同。中西方的企业文化不一样,但现在国际化趋势加强,世界变小了,文化要相互融合。文化不能割裂开来看,理解不能绝对化,原则的、大方面的东西要多一些。文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的成长来说,看起来不是最直接的因素,但却是最持久的决定因素。资金的多少、技术的高低、优质的产品、完善的服务、精明的决策,往往依托于企业深厚的文化底蕴。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组织系统,它具有自我内聚、自我改造、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延续等独特的功能。企业文化通过改变职工的旧有价值观念,培育他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立起成员与组织之间的依存关系,使个人行为、思想、感情、信念、习惯与整个组织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相对稳固的文化氛围,凝聚成一种合力与整体趋向,以此激发出组织成员的主观能动性,为达成组织的共同目标而努力。另一方面,企业文化不断完善深化。一旦形成良性循环,就会持续推动企业本身的发展。大量的实践研究发现,企业文化与企业绩效存在着相关关系:一个强大的企业文化如果与企业的环境或战略相符时,共同的信条使上下的沟通变得更加便捷,决策的制定更加有效,共享的价值观同样有利于协作,这些都会提高企业的实际效率。

三、要实现由传统管理模式向人本管理模式的转变

读过管理史的人都知道,传统管理模式的最大失误就是将人看成“经济人”,没有重视人的社会需求,因而受到职工的抵制与反对。在我们目前的管理中,一些领导还是想以制度管理,以权力压人,想尽一切办法制定各种各样的制度,且不知道,目前征费工作中有许多制度是不可能达到的。因为目前的管理制度中本身就存在许多漏洞,在漏洞没有解决前,只有靠收费员的责任心来完成,要不然许多司机也不会一直在寻找逃交通行费的方法,也不会出现如此多的换卡车、假“绿通”、假免费车了。举个简单例子“小改大”,在传统管理的模式下,收费员失去了积极性和责任心,那么入口误判的车辆,经司机随便说几下,就不更改了,反正改不改谁也不会知道,收到的钱也不是给自己,收费员是没有什么损失,可高速管理公司就会损失就很多。

曾经的霍桑实验,发现了人不仅有经济需求,还有社会需求,而且这种社会需求以人的固有属性表现出来,如人的平等欲、主人欲与好胜欲等等。到了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西方管理界将它发展为“人本管理”,中心是个人价值,提出“自我设计,自我实现”。我国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历来都带有“长官意志”,带有形式化与僵化倾向,缺乏自觉开发人力资源和使用优秀人才并在竞争中不断涌现的机制。虽然近年来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但对于经济改革的要求而言,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一些企业在管理中错误地认为职工只是一种附属物,只是企业赚取利润的机器;重物资奖罚而轻精神激励;只想控制人而不会想到尊重人;权力掌握在领导手中,一切决策都是核心人物人格、思想的外化。企业职工在这种自我中心式、非理性化的管理模式下,人与人之间缺乏沟通,心灵闭锁;在工作上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企业发展缺乏战略考虑,人人都在“为今天”而活着。有时,在领导某些不合理的事情的影响下,收费员的心情受到影响,往往会干一些让公司利益受到损失的事情,[您阅读的文章来源ˇ好范文 HAOword.com-◇好范文 HAOword.com互联网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注:去掉中间符号在百度搜索第一个网站]小改大不改了,违规“绿通”不查了,换卡车不打击了,(因为很多的换卡车只有车牌对不上,事后很难查,靠公司制度没有办法处理的)让公司损失了很多的利益。

传统管理模式弊端种种,已不适应公司的发展和创新的要求,我们必须要进行管理模式的转变。而构建人本管理模式,首先应当尊重职工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

第二篇:大学管理创新中的组织文化构建

大学管理创新中的组织文化构建

文学院0906王宇蓉

2014101030631

摘要:文化与大学有着必然的联系。组织文化在大学管理创新中起着基础性作用。笔者论述了组织文化与大学管理创新的关系,并从大学理念演进、学术组织变革、管理文化融合、组织效能改进、领导率先锻铸品牌等五个方面论述了在推进管理创新中应当注意的组织文化构建问题,并提出在今后大学管理实践中应当充分强调大学文化的基础性作用,以和谐的理念指导学校协调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组织文化;管理;和谐

大学管理创新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从组织文化的视角审视高校管理创新,是当今高校管理思想研究的新潮。组织文化理论正式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其标志是美国学者e·谢恩于1985年出版的著作《组织文化与领导》,他的研究突破了以往的管理思想,进入了真正的新型管理理论研究阶段———组织文化阶段。组织文化理论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传统的管理科学仅仅把人视为“机器”,重视了定额和成本控制,忽视了人的感情和文化力量,忽视了人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但是,恰恰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发现,人的情感和积极性与工作的效率、效果有着某种必然的重要联系。因此,以人为中心的组织文化理论一经提出,就被广泛应用于各个社会组织和领域。在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今天,从组织文化理论的视角来思考观察大学,对于推动大学的管理创新,调动广大教师科技和知识创新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大学在社会先进文化中的引领作用,有着更为积极而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 组织文化与大学管理的逻辑联系

1. 从大学管理的理论指导来看,组织文化理论是管理理论发展的新成果。一 般来讲,人类的管理活动可分为技术过程和人文过程两个方面,前者解决的是人和外界物质对象的关系问题,后者解决的是人和人的关系问题。管理的人文过程的根本任务是文化的中介或机制,并最大程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随着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管理效果的好坏,管理水平和效率的高低,人的技术能力的发挥不是取决于技术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而是更多地取决于人文过程。于是,在总结前人管理思想的基础上,组织文化理论应运而生。组织文化理论与传统管理理论相比,它着重于组织精神的培养;着重于调动职工为组织发展作贡献的热情;着重于形成上下级之间融洽和谐的合作气氛;着重于提倡宽容和谐管理。组织文化理论因其鲜明的特点在企业管理创新中首先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相信,这一理论应当也必将会在高校的管理创新中发挥作用。

2. 从大学的组织特性来看,组织文化与大学具有天然的契合度学校组织文化与学校的组织构成、组织目标、组织结构、组织过程等组织特征高度契合。一是从组织构成来看,学校组织是一个人———人———人系统,学校管理者是人,教师是人,学校产品———学生还是人———文化人。在这样一个由具有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文化人”组成的组织里,学校会更加重视人的作用,会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大力开发人文资源。二是从组织目标来看,学校组织以人的 发展为目的。从学校文化的功能来看,它对学校效能结构中的管理者、教师、学生发挥直接的管理作用。同时,学校文化也会成为学校效能结构、教学情境的一 1

部分,这些无疑对学校效能产生了影响。学校文化除了它的管理功能外,还有一个教育、陶冶的功能。学校文化弥漫在学校环境中,使置身于其中的成员———包括教师、学生都得到发展。三是从组织结构来看,有别于其他严密的科层组织。学校的组织是一种松散连接结构的组织,教师的工作有相当大的自由度。因此,大学必须创设一种尊重人、信任人的人际环境,以发挥教职工的自主性、自觉性, 提高工作效能。四是从组织过程来看,现代学校组织过程是动态有序的。由于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相对模糊性及信念、道德、情感等因素的影响,必须使全体成员接受一种共同精神和价值观的支配,控制其行为的方向在组织过程中会发生一些非常规的事件和问题,因为他们不可能完全按照预先的、硬性的规章制度来处理,而要以学校的目标、精神为原则灵活地对待。

3. 从促进大学的战略实施来看,组织文化具有四大特殊功能组织文化的功能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目标导向功能。融于组织文化中的发展目标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号召力、导向力,能够引起各成员普遍的心理共鸣与行为反应,能够规范统一组织成员的行为。组织文化的重要功能就是通过文化的塑造来引导成员的行为心理,使组织成员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念与理想追求,自觉自愿地把组织目标当作自己的目标,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统一起来。第二,凝聚功能。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是群体共同创造的。在优秀的组织文化中,寄托了组织成员的理想、希望、要求。共同的文化习性、理想目标、传统风范、行为规范,使群体产生强烈的内聚动力机制。第三,激励功能。组织文化能起到金钱、地位等传统激励方法所不能起到的积极作用。因为,组织文化能够满足组织成员的多种需要,并且能够对不合理的需要通过组织精神予以调节。同时,因为文化的本质是尊重人,以人为中心,所以能够在组织成员行为心理中,持久地发挥激励作用,避免了传统激励方法引起的各种组织行为短期化和非集体主义的恶果。第四,软约束功能。组织文化的软约束功能包括群体意识、社会舆论、道德风尚等。它能造成强大的群体心理压力与动力,使个体行为从众化。英国哲学家赫胥黎讲,人们内心真正所惧怕的不是严峻的法律,而是道德的利剑。组织文化的软约束功能克服了以前规章制度过分强调强制硬性约束的缺失,能够根据具体的、复杂的客观实际和个人各方面的实际需要进行及时有效的动态调节。

4. 从发挥大学教师的创造性来看,组织文化具有本源性和持久性。首先,从教师劳动特征来看,教师劳动是运用智力的劳动,属精神劳动的范畴;教师劳动以个体形式表现出来,又服从于整体协作,离不开集体的作用;教师劳动在时空上有巨大的弹性,即满足于完成和追求高质量之间的投入有很大差异;教师劳动从本性上看应具有创造性,但重复劳动也可使教学工作照常运转。教师劳动的特征,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为教育事业有献身的热情和理想。如果奉行“看守式”管理,只能使教师满足于完成任务,不可能激发其创造求实的意识和行为。其次,学校文化通过协调人际关系来协调人和物、物和物之间的关系,通过价值导向来综合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通过素质的发挥来开发人的创造潜能,激发组织成员的奉献精神。所以,组织文化能够很好地与教师劳动特征相结合,为提高教师劳动的自觉性和创造力提供可能。第三,从教师劳动的心理特征来看,较高的成就动机、强烈的自尊需要、自觉的民主意识、较强的报偿心理基础,如果文化顺应了教师劳动心理特征,满足了教师的心理要求,不但有利于教师工作效能的提高,也使得学校因为大师的存在,经过长期积淀形成源远流长的特有组织文化。

二 以培育优良组织文化为视角和基点,推进大学管理创新

当前国际、国内的教育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大学的改革与发展任务很重。中国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最主要的地方在于大学理念和大学文化的差距。因 此,要适应新的形势,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使得我国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然要求我们要创建和培育优良组织文化,更新大学理念,这 也是当前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所面临的难点所在。

1. 弘扬大学精神,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从大学的发展规律来看,作为社会精神的典型代表,大学精神的价值建构离不开社会发展进程。大学因知识传承、文化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时代需要,要求大学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大学自身的本质特征、价值功能、精神特质和人才培养的规律,又决定大学发展必须不断超载现实,突破现实的功利性,保持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前瞻性,既要适应社会需求,又要超越社会。因此,作为大学,一定要坚守和发展大学精神内涵,崇尚学术自由、学术自治的学人品格,自觉维护大学作为社会良心之神圣殿堂的不屈精神,又根据现实需要和时代发展,充实具有时代特征的大学精神内涵,既适应于社会,又超载社会;既服务于社会,又引领社会向前发展。大学的这个特殊性,是大学与其他社会组织最大的不同点,大学必须要处理好大学与政府、社会之间的关系,依法独立自主办学,以培养人才和创新知识为其根本任务和办学思想,并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构建适应于或者说本来属于大学自身性质要求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从而不断推进大学管理的创新。

2. 突出学术,回归大学正确的学术价值观当前,我国大学中存在行政权力严重大于学术权力的现象。从大学的逻辑来看,大学是具有鲜明文化特性的社会组织,教师是最持久、最重要的办学主体,大师是学校存在的最大理由,由教师聚合而成的机构———院(系) ,则是大学组织结构的“细胞”,而行政人员是大学的主办者授权处理后勤等保障业务的。因此,大学的内部组织结构的调适和制度的安排必须符合大学的逻辑,应以学术权力为主导,建立平等、协商的学术基本准则,改变当前大学中广泛存在的刻板规范、等级森严的科层制官僚管理模式, 改变“外行领导内行”的局面,逐步弱化大学行政权力主导学术事务的作用,使行政权力逐步服务于、服从于学术权力,使学术权力在学校的学术事务发挥基础作用,从文化的氛围上和文化价值观上调动更多的人关注“学术”而不是只关心“做官”,还大学以本来面目,真正让大学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学。

3. 以人为本,构建兼容和谐的层次文化观从和谐文化的层次上可以分为器物层面、制度层面和价值层面等三个层次,器物层次是表层文化,价值观层次是深层文化,表层文化的形成、制定和执行都应当受深层文化的制约,只有这三个层次的和谐才可能有整个学校文化的和谐。一个成功的组织文化,必定要反思、选择和确定符合学校自身历史和实际的组织文化的基础上,凝聚内化价值标准,使全体师生员工认同和接受。价值层面要旗帜鲜明,要“有根”,制度层面要根据价值文化来制定,器物等实物要深刻反映精神价值,不能随意设置,甚至破坏学校主流价值观的形成。

4. 面向市场,树立大学新型的组织效能观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办学效益不高,成本意识不强,拨款不足与浪费严重同时并存。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是,一方面,促使各大学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和成本价格、服务等方面展开竞争。另一方面,家庭和个人可以根据劳动力市场信号选择未来预期收入较高的学校和专业。政府、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者也通过需要和发展预期选择不同办学质量和水平的大学。通过选择竞争,促使大学调整内部结构,优化管理,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加大有效供给。大学要想获得和壮大生源、师资、资金、

土地等办学资源,要想在教育产品市场上充分出让自己的产品(人才与课程、科技与服务) ,提高占有率,就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根据社会及自我发展需求来运营和管理。而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不按市场经济规律经营,在激烈的竞争处于劣势,就必然被市场所淘汰。因此,大学要高度关注企业对人才的定向需求,与企业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力度,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建立起一套人才需求的社会评估机制,使得大学能够及时感受市场对人才需求变化,既可以多渠道争取到社会资金,还有助于大学广开思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铸造核心竞争力。

5. 注重引导,建立领导者大学文化品牌观巴斯的研究发现,由于领导风格的不同,创造了不同的组织文化。领导者应当对现有文化进行总结,对现状进行思考,对特色文化进行凝练,对组织文化发展进行明智的策划和引导[10 ]。优秀的领导者,不仅能够强烈意识到组织文化的存在和作用,而且要能动地引导组织文化的运行和完善,自觉地管理、更新和培育优良的组织文化,把组织文化建设贯穿于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借助于规章制度反复强化,借助于良好风气实现定势化,借助于伟大人物实现人格化,借助群体活动实现共识化,借助于仪式和器物实现情景化,注重全体员工的工作目标和组织目标的一致性,注重机械式管理与开放式管理的相结合, 注重权利影响和非权力影响的并用,尽最大可能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地引导大家共同推动变革,从而把组织文化的建设过程作为其管理艺术充分表现的舞台,率先垂范,以德服人,形成合力,以优良的组织文化带动和推进管理创新,铸就我国大学鲜明的社会美誉度和大学品牌,争取早日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

第三篇:人本企业文化管理的几点思考

人本管理是指在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下,企业在其管理活动中以人作为管理的主要对象,以合理满足企业全体人员正当需要为出发点,开发、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从而实现企业目标,并进而实现组织内全体人员全面的发展,其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理念。本文就对人本管理的认识、实现途径和作用谈点粗浅的看法。一、对人本管理的认识 (一)人本管理产生有其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 从管理科学的发展历史来看,任何一门管理科学的产生及发展都是对应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从泰罗的科学管理到以人为中心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从表面看似乎是科学发展的逻辑过程,实际上是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客观社会历史对管理科学与实践的要求。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之所以广泛运用且产生积极的效果,是由现代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由主要领先自然物质资源转移到主要领先人力资源,即由物本型经济转变成人本型经济;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使人的主体意识空前觉醒,使平等、追求幸福生活成为人的不可剥夺的神圣权利。因此,在管理活动中平等地对待员工不仅是管理者的一种人道行为,而且还是有效开发人力资源的一种必要条件,一种内在要求,并且这些这些要求已部分转为社会意志,有些已成为国家的法律法规。 (二)合理地满足企业全体人员的正当人性需求是人本管理的本质要求 这一本质要求不仅指公司要尊重普通员工,满足他们的生存、安全、社交、自我实现等需求,同时也要求普通员工尊重领导层(或高阶层员工),尊重投资者和公司的各种需求。当然,不能无条件地满足那些不正当的需求或企业无法予以满足的要求。 (三)人本管理不能只注重行政职能而忽视战略职能 从行政职能的角度上看,日常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属于战术性和行政性工作。如,招聘和培训员工、工资的计算与发放、考勤管理、文体活动组织、人事档案管理等;从战略职能的角度上看,人本管理的理念之一是将企业中的员工视为非常重要的资源,是企业价值的重要体现,人本管理工作就是将这些资源加以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职权,使之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推动力。其常规工作包括进行改组和业务流程的设计、参与提供业务信息、制订人才保留计划等。 (四)人本管理与人事管理相比存在不少创新 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是由传统人事管理发展而来的,但它突破了人事管理的界限,在许多方面进行了创新:一是人本管理观念更新。它对员工的假设由原来的“单位人”、“社会人”转变为“文化人”,由原来将员工视为成本负担转变为有价值的重要资源;人力资源部门也由原来的行政事务部门转变为生产效益部门。二是人本管理目标更明确。人事管理主要考虑组织的实现,而人本管理既要考虑组织目标的实现,又要考虑员工个人的发展,强调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三是人本管理内容更丰富。它从原来单纯的“进、管、出”职能上升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保持、利用和发展等方面进行的管理”。四是人本管理方法更科学。它由原来被动型的管理转变为主动型的开发,由以“事”为中心的管理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二、加强人本管理的措施与途径 (一)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健康、快速发展,最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开发人力资源。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认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战略意义。一个企业,衡量它的改革是否成功,管理是否科学,根本的一条是看它是否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否把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真正调动起来了。企业领导者的一个重要职责是,营造人才竞争向上的氛围和环境,树立公开竞争、优胜劣汰、无功就是过的新观念,激励大家比才能、比贡献,人人为企业出力献策。加强人本管理是企业的一项十分重要性的管理工作,也是企业保持生机活力的根本举措。 (二)努力提高企业领导者自身的素质 作为管理主体的人——企业领导者,在管理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他们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他们承担着创造决策的职责,承担着经济创新的角色,承担着科学管理的职能,承担着资源配置的责任。实践证明,企业的好环和企业领导者素质的优劣有关。西方经济理论更是强调企业家才能在四在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中的关键作用。因此,坚持人本管理观念,首要的是解决企业领导者素质提高的问题。作为企业领导者,首先要能在众多的信息中梳理出重要的部分进行科学决策;必须要善于与人交往,传递信息;必须有很好的运营机制和长远打算;必须非常重视人才,要从实际出发,要把人本管理贯彻到企业管理经营过程的始终,带领广大员工积极推进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这不仅仅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而且也将成为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加快建立有利于用好现有人才的动力机制 企业要发展,就要牢固树立“人才为本”的观念,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充分开发和利用人才;就要新生人才、保护人才、留住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此,1、要坚持物质激励精神激励有机结合。从经营角度来说,“物质动力”即物质的刺激力,包括工资、福利待遇等,任何人也不能否认物质需求的动力作用。同时,“精神动力”也是一种激励因素,包括个人对工作的兴趣、成就感、自我价值的实现、受到他人的尊重等。应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片面强调物质动力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片面强调精神动力,精神动力最终也会失去基础。2、确实建立“按贡献大小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企业必须认真改变现有的一些不科学的分配制度,使用权个人的经济收入与其贡献挂钩,特别是对那些作用突出、岗位重要、贡献大的人才应该加大其收分配的力度。3、推选积极成功的企业文化,激发人才的向心力。良好的企业文化能促进企业的健康生存和长足发展,最终也会提高企业的经营者和广大员工的收入,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4、要建立人才脱颖而出并根据不同人才特点采用不同使用方法的制度。“人无完人”,对待人才也要用“宽容”二字来看待。要学会使用人才,用人不能拘泥于“自己人”,同时,要克服“马太效应”。不能只局限于目前现成的人才状况,还要发现使用潜在人才。 (四)重视人本管理的创新 1、树立“知识管理”思想,体现人本管理思想的创新。人力资源是组织的第一资源,这种观念已被人们广泛接受。然而由于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知识产生、传递以及更新速度的急剧加快,任何组织要想通过占有人力资源来占有知识,从而获取知识创新成果已不可能。相比之下,对知识的创新、获取与经营,成为企业获取利润的关键。这样,人力资源中的一部份——知识型员工就成了企业关注的重心,对国际上已有知识的共享成为企业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而对企业知识的创新与共享所付出的代价的比较,成为了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因此,企业人本管理就应树立“知识管理”的思想,突出人本管理的知识意识、共享意识和效益意识。 2、建立权变型组织,体现人本管理组织的创新。科技革命带来了组织创新,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应建立何种形式才能让企业获得更多的创新利润呢?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能获得更多创新利润的组织应该是那种对知识创新、传递速度很快而成本与风险又低的组织。然而,由于企业产品类型、生产特征以及规模不同,即使是同一企业,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其组织形式也可能不同。但不管怎样,都应适应市场变化,使企业自身成为一个有利于全体员工不断学习的学习型组织。确切地说,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组织应该是一个权变型组织。 3、实施个性化管理,体现人本管理方法的创新。虽然知识型员工是知识经济条件下人本管理的重心,但对知识经济所带来的创新成果的占有,还需要全体员工密切配合,即需要团队精神来实现。如何才能达到既发挥知识型员工的作用,又发挥团队整体作用呢?现行的团(请你支持:www.HAoWORD.COM)他同一管理模式,可能激励部分普通员工,但同时还会打击另一部分知识型员工的积极性因而最终难以发挥团队整体作用。而建立共同愿望,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需求的各类员工依据他们在企业内的不同作用进行个性化管理(比如对不同员工实行不同的招聘方式,不同的薪酬激励制度等),满足不同员工的需求,从而促进员工对知创新成果占有的需求。 4、选择契约化的雇用方式,体现人本管理手段的创新。契约化雇用方式是一种依据法律来管理的方式,不同于现在的行政雇用方式,它通过契约来界定劳资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界定双方所拥有的知识范围,解决知识型员工难以监督的弊端,使知识资本的归属问题合法化。 三、加强人本管理对烟草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一)进一步提高对“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认识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在一百多年前,那时马克思就远见卓识提出科学也是生产力。今天,当代工业经济向知识信息经济转变,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为主导转变。因此,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经营管理作为复杂劳动,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其创造的价值大大高于简单劳动。在现实生活中,不乏“一个兴企,一人亡企”的例子,这些都说明人才资源的价值和重要性。例如,有了比尔。盖茨这样的人才,就能创造微软这样一个全球性企业的知名品牌。肋了张瑞敏这样的企业家,就有了“海尔”这艘航空母舰。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才人微言轻知识的载体,其作用日益显著。在烟草行业,在造就各类专门人才的基础上,要把造就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队伍当作当务之急。只有企业家人才库存丰沛了,才能有烟草行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二)充分开发、合理利用人才资源,建立科学规范的人才评价机制 在市场经济下,做好劳动力的开发和管理工作,必须按照劳动力市场规律,建立科学规范的培训、考核和就业制度。人才的社会评价,包括录用、待遇、升迁等的依据、标准和方法,对人力资源开发具有导向功能。烟草行业已初步制定岗位分类,但更重要的是根据岗位需要来选聘人员,有的专业性比较强的岗位需要相应的资格证书,实行毕业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双证制”作为求职、上岗的凭证。录取员工需要经过上岗前培训和一定时期的试用期,升迁应建立在良好的人员测评、考核制度基础之上。一个公正、客观的人员升迁安排和计划,是微观人力资源开发激励机制的重要环节。人员升迁,应充分体现贡献、能力、道德优先的原则。 (三)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的科学机制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观念,必须要用制度来保证。这要求我们在干部使用上必须“选贤任能”。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把“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作为党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提出要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坚持用好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选贤任能,关键是要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一是要继续完善民主推荐、评议、公示制度,走群众路线。二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以实绩为核心,包括德、能、勤、绩各个方面在内的评价标准。三是要建立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和领导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变“相马”为“赛马”,创造一种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环境。五是要建立教育和监督机制,克服重选拔任用、轻监督管理的倾向。 (四)深化收分配制度改革 根据马克思提出“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的原理,“价值财富”是人类体力劳动和脑力的凝结,一切生产劳动(包括科技工作、管理劳动)都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脑力劳动是倍加的体力劳动,智力、知识在创造价值中比例越来越大。我们在深化收分配制度改革时,也要与时俱进,研究制定科学技术和管理劳动参与分配的政策措施,最大限度地调动管理人才、科技人才的积极性。 总之,在烟草行业人本管理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前提,狠抓落实、建立机制是保证,进一步深化收分配机制改革则为人力资本的有效管理提供支持。人力资本投资是效益最佳、回报最好的投资,我们必须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的位置,在开发和管理上下工夫、作文章,更好地为烟草经济建设服务。

第四篇:浅析内部控制在企业财务管理创新中的应用

浅析内部控制在企业

财务管理创新中的应用

闫春霞张颖

(大庆万方物业服务有限公司)

内容摘要: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企业面临着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如何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二是如何协调内部资源的有效利用。由于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建立在内部协调性的基础之上,因此,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已成为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

关键字:内部控制财务管理创新

一、企业内部控制概述及目标

(一)内部控制理论及目标

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并及时发现错误和舞弊现象,保证会计资料的合法、真实,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及单位经营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而制定的管理政策、方法和程序。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作为提高经济效益的手段,在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和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方面显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企业内部控制要素

美国于2014年7月30日正式颁布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重在强化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2014年7月9日我国财政部等诸多部门联合下发通知,要求自2014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内部实施内部控制。1992年,美国发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简称coso框架)是目前最为权威的内部控制理论,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5个要素,提出了风险评估的概念,强调了风险识别要与计划流程相结合。

内部环境。内部环境规定企业的纪律与架构,影响经营管理目标的制定,塑造企业文化并影响员工的控制意识,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通常包括五个方面:企业的治理结构;企业的内部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机制;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

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科学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风险评估的要素包括四个方面,即确定风险承受度、识别风险(包括内部和外部风险)、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应对风险的策略

包括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风险承受。

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指企业管理层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常见的控制措施有: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等。

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信息与沟通的主要环节有:确认、计量、记录有效的经济业务;在财务报告中恰当揭示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保证管理层与企业内部、外部的顺畅沟通,包括与利益相关者、监管部门、注册会计师、供应商等的沟通。

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通过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及时加以改进,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应将监督情况形成书面报告,并在报告中揭示内部控制的重要缺陷。

(三)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

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是确保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经营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1)有助于管理层实现其经营方针和目标。内部控制由若干具体政策、制度和程序所组成,它们首先是为了实现管理层的经营方针和目标而设计的。内部控制可以说渗透于一个单位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单位内存在经营活动和经营管理的环节,就需要有相应的内部控制。

(2)保护单位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保护资产一般指对本单位的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商品、产品以及其他重要实物资产的安全和完整进行保护。

(3)保证业务经营信息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对一个单位的管理层来说,要实现其经营方针和目标,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报告及时地占有准确的资料和信息,以便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二、内部控制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现状及成因

良好的内部控制虽然能够达到上述目标,但无论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多么完善,它都无法消除其本身所固有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也必须明了并加预防。主要表现为:(1)受

成本效益原则的局限;(2)如果负有不同责任的职员忽视控制程序、错误判断,甚至相互勾结、内外串通舞弊等,往往导致内部控制失灵;(3)管理人员滥用职权,逾越控制,对设置或实施的内部控制不予理睬,也会使建立的内部控制形同虚设。

(一)物业企业基本特点

物业管理公司的特点是按照企业化、专业化、社会化、制度化的要求管理物业,坚持“统一管理、综合服务“,“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以区养区”,“自我运转、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信条。是一个经营型的经济实体 。

物业管理公司的性质是由物业管理的性质决定的。物业管理具有服务性,因而物业管理公司也具有服务性。物业管理公司不生产产品,而是提供服务,享受第三产业的优惠政策。物业管理公司的性质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物业管理公司是独立的企业法人。物业管理公司是按合法程序建立,从事物业管理活动,为业主和租户提供综合服务和管理的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物业管理公司作为企业的主要标志是:拥有一定的资金和设备,具有法人地位,能够独立完成物业的管理与服务工作,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以自己的名义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等。因此,物业管理公司除了本行业自身的专业特色以外,在市场地位、经营运作、法律地位等方面和其他企业一样,都要遵循企业法人讲究质量、信誉、效益等市场竞争法则。所以说,物业管理公司是一个独立的企业组织,它在物业管理经营活动中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权。

第二,物业管理公司属于服务性企业。物业管理公司的主要职能是通过对物业的管理和提供的多种服务,为业主和租户创造一个舒适、方便、安全、幽雅的工作和居住环境。物业管理公司作为非生产性企业,主要是通过对物业的维修养护、清洁卫生以及直接为业主和租户提供服务来达到自己的工作目标。因此,从本质上说,物业管理公司的“产品”只有一个,那就是服务。物业管理公司的服务是有偿的,是带有经营性的,是属于企业性的经济行为。

第三,物业管理公司在某种程度上承担着某些行政管理的特殊职能,因此它是现阶段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国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正处于改革发展中,某些管理的职能和职权并没有完全转轨和明确,所以物业管理公司在向业主和租户提供服务的同时,也承担了部分政府有关部门对城市管理的职能,例如大厦的质量安全、住宅小区内的市政设施等等。

物业公司内部控制关系到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关系到会计系统对企业经济活动反映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企业为实现既定的管理目标,必需建立起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以保证企业有序、健康地发展。

二、现行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

目前改革中普遍重视经济权利的下放,淡漠经济活动内部的至关重要的控制机制,甚至连国有企业多年来积累的内部控制经验也都给放掉了。目前一些企业特别是有些国有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存在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是一部分人习惯于甚至满足于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认为只要能够规范化操作就行了,不必考虑是否先进。二是虽然大家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但是容易片面强调改革组织结构的重要性,忽视了控制方式的跟进和强化。这就使公司的改革同微观治理机制相脱离。

(二)监督机制不健全

目前有很多企业监督评审主要依靠内审部门来实现,而有些企业的内审部门隶属于财务部门,与财务部同属一人领导,内部审计在形式上就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另外,在内审的职能上,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仅仅是审核会计帐目,而在内部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等方面,却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内部控制在财务管理中应用

财务管理中会计内部控制是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控制经营风险,防止错误及舞弊的有效管理手段。其根本是控制经营风险,防止错误及舞弊,但这得从规范单位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准确做起。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

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所谓不相容职务,是指那些如果由一个人担任既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又可能掩盖其错误和舞弊行为的职务。比如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等。企业在设计、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首先应确定哪些岗位和职务是不相容的;其次要明确规定各个机构和岗位的职责权限,使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

授权审批控制。授权审批是指企业在办理各项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规定程序的授权批准。企业必须建立授权审批体系,明确授权审批的范围、层次、程序和责任。

会计系统控制。会计系统控制主要是通过对会计主体所发生的各项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业务进行记录、归集、分类、编报等而进行的控制。其内容主要包括:依法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从业人员;建立会计工作的岗位责任制,对会计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使之相互监督和制约;按照规定取得和填制原始凭证;设计良好的凭证格式;对凭证进行连续编号;

规定合理的凭证传递程序;明确凭证的装订和保管手续责任;合理设置账户,登记会计账簿,进行复式记账;按照《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的要求编制、报送、保管财务会计报告。

财产保护控制。主要包括:财产记录和实物保管;定期盘点和账实核对;限制接近。预算控制。在实际工作中,预算编制不论采用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方法,决策权都应落实在内部管理的最高层,由其进行决策、指挥和协调。预算确定后,由各预算单位组织实施,并辅之以对等的责权利关系,由内部审计部门等负责监督预算的执行。

运营分析控制。运营分析控制要求企业建立运营情况分析制度,管理层应当综合运用生产、购销、投资、融资、财务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因素分析、对比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定期开展运营情况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查明原因并加以改进。

绩效考评控制。绩效考评控制要求企业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体系,对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和全体员工的业绩进行定期考核和客观评价,并将考评结果作为确定员工薪酬以及职务晋升、评优、降级、调岗和辞退等的依据。

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企业应当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明确风险预警标准,对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或突发事件,制订应急预案,明确责任人员,规范处置程序,保证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

除上述几项内部控制外,还有文件记录控制。业绩控制和职工素质控制等方式。新《会计法》关于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规定,实际上体现了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职责明确、相互制约、严格程序、如实记录、定期检查等。实务中,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还应当考虑:企业规模、组织系统和所有者权益等特点;经营性质、多样性及复杂程度;传递、处理、保持和接近信息的方法;适用的法规要求等。我国目前不少企业内部控制不甚理想,除知识水平方面的原因外,主要是管理当局建立、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动力、压力、强制力不够。这一状况的改变有赖于新《会计法》的贯彻和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及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为帮助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可参照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做法,由我国有关部门制定一些重要行业的内部控制要点和参考蓝本,供各单位学习使用,并逐步健全完善,以推动内部控制制度在我国企业全面扎实地开展,并取得实质上的效益。

(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改善企业的控制环境、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为真正实现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应从产权制度上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建立。理顺现有的管理体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股东大会授权、董事会决策、

监事会监督、经理层执行的协调高效的运行机制,真正发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以人为本,提高企业人员的素质。控制活动归根到底是要靠人去执行和完善,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强对内部控制行为主体人的控制。注重提高员工的素质,选择德才兼备的人员进入企业。大力宣传企业的方针政策和目标,培养员工忠实、勤奋的品质和良好的敬业精神,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对企业的责任感,提高其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建立激励机制,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与内控执行情况结合在一起,并与奖惩挂钩,达到内控的目的。

建立一个有效的会计信息系统。建立一个有效的会计信息系统,实施会计控制是关键。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不仅包括会计账户、会计报表等内容,还包括发生在企业各部门间各类经营管理活动中处理程序的具体规定,把内部控制抽象性、要素性的方法和程序转化为会计制度中具体可操作的方法与程序。

加强企业文化的制度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制度依存于企业而存在的共同价值观念的组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执行有赖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支持和维护。企业文化是培养诚信、忠于职守、乐于助人、刻苦钻研、勤勉尽责的一种制度约束;是将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进行统一和融合,使员工自身价值的体现和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达到有机的结合;是一个企业的中枢神经,支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在良好的企业文化基础上所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必然会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并能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

加强风险评估。企业应在经营过程中加强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的经营风险逐步增大并具有不确定性,如资产风险、信息系统风险、兼并重组风险等,要加强董事会各专业委员会的作用,及早进行风险评价,确定风险领域,防患于未然。

建立创新体制,紧跟新形势。企业内部控制应当结合国情和企业实际,关注并实施企业资源计划,关注观念的变革与创新,向世界先进的公司学习,向其他类型的企业学习,甚至向这些企业投资,通过投资买创新、买经验、买管理办法。在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中,内控人员应当有全球经济意识,要能敏感地认识到各类新生事物的价值,如品牌的价值、域名的价值、互联网的价值、生物工程的价值、纳米技术的价值等。

第五篇:知识管理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知识管理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一、知识管理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知识的有序化

企业技术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持续时间长,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网络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得企业可获得的知识数量空前增大,知识传播速度和更替周期空前加快,知识创新方式也更加多样化。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新理念,通过对知识的整理和分类,通

过数字化和知识化将大量无序信息有序化,使技术创新的过程流畅,各个阶段紧密有序,为员工提供知识共享的环境,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改善服务质量。好范文版权所有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主要还是取决于技术创新的参与者。知识管理的实施可以使技术创新过程流程化,便于每个参与者掌握和熟悉。在创新过程中,流程化的管理也便于参与者根据创新环境的变化而有效地对技术创新过程作出调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推进和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技术要素以及建立在技术要素基础之上的企业技术创新及创新能力成为企业赢取竞争优势、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源泉。而要具备这种能力决定于企业对知识的掌握,也就是企业创新人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创新人员既需要具备专业的基础知识,又要通过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其他人的知识。而企业的知识管理者可将各个技术创新人员的知识综合整理,将个人的隐性知识变为企业的显性知识,从而提高创新人员的素质和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

二、知识管理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完善

企业技术创新需要完善的创新机制作为保障,包括制度、流程和反馈等。完善的创新机制要求企业技术创新具备有畅通无阻的沟通渠道作为保障,提供适当的工具和环境辅助员工同相关客户和工作伙伴进行直接或间接的交流。

企业的技术创新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从产品的研究开发,一直到产品市场销售,中间需要经过多个环节和过程。为了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需要有通畅的信息流通与反馈渠道,便于鼓励员工的能动性,使每个参与者都能发表自己的看法,与他人分享他们所拥有的知识。

市场竞争实质是技术的竞争,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的因素是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企业的技术创新离不开相当数量且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员队伍。而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员不仅有获取知识的渴望,而且有希望创新成果和知识得到尊重的要求。因此,在企业各部门之间建立起获取、创造、积累、保护、探索知识的机制,对创新人员的业绩进行科学的评估,对知识人才的贡献给予合理的回报,这是企业的最重要的创新环境,表明企业对技术创新贡献的认同,有利于调动创新人员的积极性。

三、知识管理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规避

企业技术创新是具有风险的,创新成果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技术创新能使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其过程也是一种创新,它包含了许多企业无法预测的不确定因素,从而使技术创新充满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是由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新产品开发的难易程度和创新人员的能力大小所决定的。知识管理可有效降低这种风险。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认为,知识管理并不是从技术开始的,它始于商业目标、过程和对共享信息需要的知识。现在许多企业已认识到,企业应该到客户那里获取企业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通过对知识的传播和收集,通过企业与客户的互动沟通,企业可从市场得到更多的信息,从而为技术创新作依据和参考,减少技术创新方案中不完整之处以及可根据市场信息的反馈而及时调整创新方案。

在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创新人员必须对“企业知识进行识别、获取、开发、分析、使用和存储”,知识管理可以改变技术创新的速度,通过构建一个能够有效吸收、保持、共享和转移的知识活动的微观机构,使创新人员能方便、迅速而广泛地获取信息,快速而准确地作出判断,有效地缩减间接创新性时间,减少技术创新成本,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率,避免项目失败的风险。

四、知识管理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反馈的监控

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是企业整个创新系统之中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技术创新的每个阶段的“产出”都应该反馈到技术创新系统当中来。通过对每个阶段成果的评价来不断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系统。而目前大多数企业做的只是一个将技术创新知识整理与存储的工作,知识管理应该与企业的业务流程结合起来,将知识作为流程来管理,使企业的资源和知识形成一条知识链,让每一阶段的技术创新过程都可以得到检验与评价。而且,企业可以通过对每个阶段反馈信息的分析,相应调整创新战略,领导市场潮流。

技术创新是新技术的开发和运用,存在失败的可能。一旦企业技术创新没有取得预期效益,企业应该加强评价、总结,通过技术创新失败的知识管理,改进项目的设计,也为以后的技术创新项目提供借鉴,从而更大地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运用知识管理,对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将技术创新各个阶段的数据整理成数据库,增加企业知识储备,将个人知识和信息提升

向您推荐更多相关文章:

企业文化和管理文化—人本管理的内容

现代企业人本管理理念和模式探究

我国私营企业入人本管理模式探析

现代企业人本管理理念和模式探究

人本管理内涵与特征

word该篇人本管理在企业管理模式创新中的文化内涵范文,全文共有20829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人本管理在企业管理模式创新中的文化内涵.doc》
人本管理在企业管理模式创新中的文化内涵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