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临床护理案例分析报告
案例一:中心给氧流量表操作不当导致患儿被砸伤
遵医嘱给予患儿氧气雾化治疗,护士将氧流量表插入到中心氧插孔内,氧气流量表插入后未仔细检查是否衔接牢固,连接好雾化器管路后,开启氧流量至6L/min时,流量表即被氧气冲出砸到患儿左眼眶旁开1cm处,当时局部皮肤有红肿,立即给予冰袋冷敷,报告医生对患儿进行检查和处置, 家属要求行头颅CT平扫,结果提示无异常,次日被砸到部位红肿完全消退,患儿未出现其它不适。
分析:
1.中心给氧流量表装置未固定牢,反复插、拔对中心氧插孔造成损坏,存在隐患。
2.护士在使用中心氧流量装置时操作不当,未对装置进行仔细检查,是否衔接牢固。
3.中心治疗带,应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存在问题要及时报修。
4. 建议中心治疗带的氧流量表采取固定方式。
案例二:患儿体重录入错误导致用药剂量错误
患儿5岁,入院时称体重18公斤,接诊护士误看成28公斤,在电子护理文书系统内录入错误体重信息,未根据患儿年龄进行正确评估。医生接诊后查体也忽略了体重的评估,按28公斤体重计算当日用药剂量,开具医嘱。责任护士发放口服药阿司匹林时有质疑,复查医嘱及体重后发现,录入的患儿体重与患儿年龄、体型不符,复称体重为18公斤。立即报告医生,核查所有口服和静脉用药,重新开具正确剂量。因及时发现纠正,未造成后果。
分析:
1. 接诊护士与接诊医师均未根据患儿年龄和体型进行体重评估。
2. 儿科用药通常根据体重进行用药量的计算,称体重及录入各项患儿信息时,未仔细进行核查,导致错误未发现。,
3. 护士工作中应加强责任心,每个环节加强核查,遇有疑问及时进行查询处理。
4. 本案例责任护士在实施给药操作时能够运用科学的护理工作方法,做到先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
案例三:新生儿住院期间意外骨折引纠纷
新生儿因肺炎、败血症入新生儿病房住院治疗。入院第9天大夜班护士抱患儿沐浴,脱衣时发现患儿左上肢无力,稍肿胀,远端垂腕,触碰异常哭闹。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值班医生查看患儿后,给予摄左上肢正侧位片,结果提示:左肱骨骨折,立即予以左上肢制动并报告科主任和护士长,请骨科会诊,同时通知家长。骨科医生会诊后给予夹板固定骨折处等对症处理及临床观察,固定后复查左上肢正侧位片,发现骨折对位尚好,并交代相关注意事项,医生护士做好床头交接班,密切观察左上肢血运情况和皮肤温度。给予患儿全程特别护理,两个月后复查骨折部位,对位良好,大量骨痂形成,痊愈出院。由此引发纠纷,医院免除其所有住院费,另赔偿精神损失费2万元。
分析:
1 .责任护士没有认真进行床头交接班,没有认真评估熟悉责任组患儿病情。
2. 全科进行追踪,近两日未发现患儿其他异常。回顾患儿在前一日上午于左手背行静脉置管穿刺术时,曾出现过异常哭吵,责任护士当时没有引起警示,后未进行其他手部操作,故分析认为护士因操作时体位不当或动作粗暴导致骨折。
3.夜班护士观察能力不足,该患儿疾病本身原因致精神状态差,整晚较安静且患儿包裹在襁褓内。接班时只关注手背静脉留置针是否通畅,未关注患儿肢体活动度。
4.患儿诊断肺炎,医生查房时重点评估呼吸系统情况, 全身检查不全面,没有关注患儿肢体运动状况。
案例四:患儿住院期间发现头部皮肤破溃引纠纷
新生儿因高胆红素血症入新生儿无陪病房。入院时因头部头发浓密,护士对头部皮肤检查不够彻底,未及时发现患儿头部是否有异常。入院后给予双面蓝光治疗,双面蓝光箱为有机玻璃结构,患儿只需戴护眼罩及包裹尿裤裸露睡于暖箱中央,接受上下蓝光照射。因蓝光治疗体表暴露过多,加上裸露状态增加了患儿的不安全感,患儿比较躁动,且于入院后患儿头部进行留置针置管,护士床头交接班时均未对头部皮肤进行评估。患儿入院第二日外出检查时,其母亲发现患儿头顶部有异常,立即告知护士,责任护士立即给予剃除头发后发现一0.5×0.5cm破溃处,并已结痂,给予清创、外涂百多邦软膏等对症处理,并做了重点交班。因当班护士与家属未做好解释沟通工作,导致纠纷发生。给予患儿全程特殊护理,六天后患儿皮肤损失处痊愈出院。因纠纷医院减免其住院费及赔偿精神损失费,并承担后期复查时的相关检查费用。
分析:
1. 新生儿无陪病房,因胎发问题,不常规剃头发,接诊护士查体不够全面和彻底,未能及时发现入院时头部皮肤是否异常。
2. 责任护士床头交接班不到位,只进行常规交接,对特殊病人及高危病人没有进行重新彻底检查,也未能确认头部皮肤是否异常。
3. 护士对裸露使用双面蓝光患儿要注意皮肤保护,该患儿入院后均未对其采取保护措施,可能因患儿躁动哭闹时头部蹭到有机玻璃边缘或留置针肝素帽压伤头部皮肤。
4. 无陪病房未严格落实标准化操作流程,没有适时评估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对患儿所造成的伤害无法确认是入院前还是住院后。
5. 责任护士与家属未进行有效沟通,家属情绪未得到有效安抚导致纠纷发生。
案例五:保温瓶放置不当导致患儿烫伤
患儿2岁,因发热待查住院。住院期间该患儿顽皮好动,在床上玩耍时不慎打翻床头柜上未拧紧盖子的保温瓶,热水直接洒出,导致双下肢烫伤,右下肢可见2cm×4cm的水泡,左下肢可见1cm×1cm潮红皮肤,伴有疼痛及烧灼感。家属告知责任护士,立即对患儿烫伤处皮肤给予冷水反复冲洗10分钟,疼痛减轻,并及时通知值班医生进行处理:对患儿烫伤处皮肤给予烧伤油、硝酸银软膏等药物外擦治疗,并行敷料包扎,嘱咐家属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每天进行换药处理,预防感染。三日后,患儿烫伤处皮肤较前好转,已结痂,家属坚持办理出院。这一不良事件额外增加了患儿痛苦、感染几率、住院费用及住院天数。
分析
1. 责任护士风险评估不到位,未及时发现潜在危险因素及提前干预。
2. 护士安全宣教不到位,没有指导和强调患者家属正确放置保温瓶的重要性,使家属安全防范意识薄弱,依从性差,护士应及时评估家属执行能力及效果,协助家属参与合作性照顾,保障患儿安全。
3. 患儿年龄小,好奇心强,自我保护意识差,家属应做到放手不放眼,妥善放置危险物品,对年龄较大的患儿,可增设安全教育。
4. 根据住院条件,规范床头柜物品摆放,应固定保温瓶及其他危险物品的摆放位置,远离患儿,保持病室环境安全、整洁、舒适。
5. 护士应指导家属烫伤后应急处理方法,将伤害最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