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饮酒驾驶摩托车现象分析报告范文
春节将至,走亲访友、聚餐应酬日渐增多,酒后驾驶摩托车乱象亟待引起重视。近年来,随着普通二轮摩托车作为一种便捷通勤工具渐成为潮流,普通二轮摩托车已经成为重要的交通工具。然而,需要引起警惕的是,相关参数符合国家技术标准的普通二轮摩托车属于机动车,驾驶此类摩托车不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将会威胁交通安全,还涉嫌违法犯罪。
30岁出头的召某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摩托战车。一天晚上,召某在与朋友聚餐饮酒后,因临时有事就匆忙跨上自己的摩托车飞奔回家。出于侥幸心理,召某没有意识到自己饮酒驾车的危险性,当他穿行在某乡镇时,突然发现前方一辆电动自行车,召某立即采取制动措施,但为时已晚,其与前方邹某驾驶的电动自行车发生相撞,召某当场被撞昏迷,当其清醒过来时已经躺在医院了,而电动自行车骑行人邹某也因此次事故受伤不治身亡。事发后,经抽血检测,召某体内酒精含量为93.2mg/100ml。交管部门经调查,召某醉酒驾驶普通二轮摩托车违反分道行驶的违法行为,与本起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有因果关系,是事故发生的全部原因,并认定召某负事故全部责任。
一是心存侥幸心理。据统计,在醉酒驾驶型危险驾驶罪中,年轻人无证、饮酒驾驶二轮摩托车的行为呈增长趋势,部分行为还构成交通肇事罪。普通二轮摩托车所具有的速度提升快、安全防护措施弱等特点,导致其行车危险性相对较高。因此,建议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以合理速度驾驶。
二是法治意识淡薄。
(一)在传统节日期间,节假日等亲人朋友难得聚在一起,受传统观念影响,总少不了大喝一番,特别农村人喜欢直来直往,喝酒毫无节制。部分驾驶人抱着侥幸心理酒后上路驾驶。有的甚至倚仗自己酒量大贸然冒险驾驶机动车,给自己和他人安全造成巨大威胁。
(二)年轻气盛酒驾,目前拥有机动车特别是摩托车、小汽车的人群中,4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比多数。无论是驾车出外务工,还是往返城乡做生意,或从事驾车跑运输、赶情送礼跑应酬,年轻人占80%以上。大多数年轻驾驶人倚仗年青气盛,酒量过人,时常抱着“酒量大喝点酒开车没事”或“经常酒后驾驶都未出过事”的侥幸心理,顶风行事,一旦被警方查获或发生交通事故又后悔莫及。
(三)家属安全意识不到位,对酒驾的危害性认识不到位,对驾驶员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违法行为的劝诫力度不够,“过分信任”驾驶员或“随便劝诫几句”便结束。
三是监管体系不健全。
(一)科技力量投入不足,用科技手段管理道路,是今后道路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涉及农村道路上的屈指可数,没有管理纠违功能,且辖区电子警察建设进程缓慢,我市县乡村道路覆盖面为零。据了解,很多电子警察发达地区,事故发生率大幅降低,科技投入起到了主要作用。
(二)查获涉酒驾驶处理难度大。在执勤执法工作中,交警遭遇过很多可笑又无奈的情况。因所接受到的文化知识教育较少,部分老年人法律意识淡薄,在驾驶车辆被查获后很多都会表示我自己花钱买的车,既不是偷的又不是抢的,与交警没有任何关系,且表示自己酒量很好,只喝了一点点对驾车无影响等等,很多群众起哄、阻拦造成交警在执法现场很难撤离,造成极不好的影响。因为这部分人员年龄普遍偏大,健康状况不好,在处理时都不考虑拘留,更多只作罚款处理,不足以警示震慑。
(三)警力不足导致执法管理范围覆盖不全。以武当中队管辖区域为例:负责农村道路民警2人(含中队长)辅警8人,人口约7万余人, 村道710.46公里,平均每人负责71.46公里。警力的不足只能对农村地区开展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巡查,只能在主要道路上开展突出违法行为查处工作,从而导致了很多偏远乡道村道出现漏管脱管现象。
四是涉酒驾驶之后事故多发。
(一)饮酒后驾车,因酒精麻痹作用,行动笨拙,反应迟钝,操作能力降低,往往不能很好地操纵车辆。
(二)饮酒后注意力分散,判断能力降低。酒后的人对光、声的反应的时间延长,从而无法正确判断安全间距与行车速度,不能准确接收和处理路面上的交通信息。
(三)饮酒后会使人的视野减小,视像不稳,色觉功能下降,导致不能发现和领会交通信号、交通标志标线,对处于视野边缘的危险隐患难以发现。
(四)喝酒的人,大都觉得少喝点,或者自我感觉“良好”就没事,其实不然。喝酒后,在酒精刺激下,感情易冲动,胆量增大,过高估计自己,具有冒险倾向,对周围人的劝告不予理睬,往往做出力不从心的事情。
(五)酒后易犯困、疲劳和打盹,甚至进入睡眠状态。
我们是交通秩序的参与者也是交通安全的受益者,守法礼让,文明出行,需要你我共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