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篇)2023年创建卫生城市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范文

(作者:zgb19890403时间:2023-11-22 07:50:40)

编辑:(多篇)2023年创建卫生城市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多篇)2023年创建卫生城市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

目 录

1.来宾市巩固自治区卫生城市建设工作综述 1

2.陇南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暨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综述 4

3.忻州市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工作综述 8

4.赣南市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综述 10

5.四平市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综述 14

6.石嘴山市国家卫生城市巩固提升工作综述 18

7.永州市巩固国家卫生城市综述 21

8.珲春市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工作综述 24

9.十堰市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工作综述 26

10.南宁市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综述 29

11.鹤壁市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工作综述 32

“创卫”动起来城市美如画

来宾市巩固自治区卫生城市建设工作综述

(2023年9月5日)

初秋时节的桂中水城风景如画:行走在市城区,天清气朗、草木葱郁,街头巷尾干净整洁,车辆停放井然有序;步入乡间村道,水碧山黛、稻香四溢,房前屋后整洁有序,农舍庭院漂亮美观,村道平坦干净。

2015年,我市成功创建自治区卫生城市,2019年通过复审;2022年,全市创成自治区级卫生乡镇9个、卫生村54个、卫生先进单位18个。对于来之不易的成绩,市委、市政府倍加珍惜、高度重视,将“创卫”作为加快城市发展、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举措,以创促改、以创促建,推出一系列巩固自治区卫生城市的工作措施,着力打造干净、整洁、有序、文明的“桂中新貌”,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高位推进

把牢“创卫”主动权

桂中水城绿树成阴、碧水环绕,休闲公园设施齐全、花草盛放,农贸市场秩序井然、干净整洁;城区占道经营的摊点消失了,斑马线礼让行人的车辆多了,墙面上的“牛皮癣”广告没有了“创卫”工作带来的变化,随处可见。

近年来,我市积极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意见》精神,将巩固自治区卫生城市建设工作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各级爱卫会组织机构,围绕农贸市场、背街小巷、老旧小区等重点区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的爱国卫生运动。2022年以来,全市集中开展除“四害”活动3次,重点对城区街道绿化带、绿地和生活垃圾转运站及公共厕所进行全面排查,针对有鼠害的区域及时投放药防治,公共卫生状况得到极大改善。目前,我市已完成今年第一次除“四害”工作,预计10月份将开展第二次。

同时,印发《“健康来宾2030”规划》《来宾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等文件,普及卫生健康知识,建立健康科普专家库;积极开展“壮族三月三健康春之声”、倡导文明绿色环保生活方式等宣传活动,持续实施健康素养知识“五进”活动,提高群众健康知识知晓率;推进无烟环境创建和戒烟门诊建设,全市520个党政机关全面建成无烟党政机关,市、县共27家医院全部开设戒烟门诊;有序开展健康县(区)、健康企业等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工作,目前武宣县、

合山市、忻城县已建成健康县(区)、12家企业被认定为健康企业。

精准发力

人居环境焕新颜

自开展“创卫”工作以来,我市根据创建标准,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力度,聚焦重点区域和重点路段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开展户外广告、占道经营、背街小巷整治,加强对小街小巷改造、公厕建设、粪便无害化处理等薄弱环节的整改,对城区主次干道乱牵乱挂的通信电缆、电线进行规范管理,全力整治“脏乱差”。

今年以来,全市规劝教育整治违规摊点5.7万处,清理占道物品5500余处;清理背街小巷零散生活垃圾约600吨,清理大件垃圾、杂物约1400平方米;在城区范围规范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桶暂存点327个,更换、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桶109个;整改空中缆线乱拉乱设、电线私设、“飞线”充电等乱象149处,拆除废旧线路2419米,架设新线1232米。同时,加大对集贸市场的监督管理力度,督促城区集贸市场进行升级改造,保障市场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配套健全、整洁美观,营造秩序良好的经营环境。

此外,我市深入开展大气、水体污染防治行动,近三年内辖区未发生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空气质量指数优良,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水质达标率100%,境内红水河及支流水质达到Ⅲ类标准;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较好,垃圾焚烧发电厂运营管理科学规范,生活垃圾利用率达100%,医源性污水处理基本符合国家有关要求;各类噪声源得到有效管控,声环境质量良好。

宣传发动

鼓励全民参与

身穿红马甲、手戴红袖章,文明志愿者们或是站在红绿灯处劝导交通、或是走街串巷清扫垃圾,默默地为“创卫”工作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是决定“创卫”成功的重要因素。我市坚持把宣传和引导群众参与“创卫”工作贯穿始终,积极做好宣传报道,对各类工作动态进行追踪报道;组织开展文明市民教育活动,发动志愿者、机关干部职工、中小学生开展爱国卫生、文明教育等活动;加大宣传发动力度,激发市民参与创建的积极性,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去年以来,全市开展科普宣传活动124场,发放、张贴宣传材料9.65万份,5.8万人次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开展城乡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253次,集中防治病媒生物64次,发送宣传短信10万条。

如今的来宾,水清、天蓝、景美,礼让行人、谈吐优雅、垃圾分类投放的文明行为常见于身边,文明之风正孕育出桂中水城的新面貌、新气象、新未来。

“创卫”开局见成效 美丽陇南款款来

陇南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暨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综述

(2023年6月29日)

盛夏时节,美丽陇南风景如画。城区内,山水环绕,草木葱郁,大街小巷干净整洁,车辆停放井然有序;在乡村,村舍房屋庭院整洁,村道平坦干净,移步异景,处处入画

2022年,我市全面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一年来,全市上下凝心聚力,真抓实干,紧紧围绕建设“三城五地”目标定位,持续深入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着力打造干净、整洁、有序、文明新风貌,创卫工作有序推进,城乡环境明显改善,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不仅是争一块牌子,争一项荣誉,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陇南的城市品质、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提高社会文明程度。”6月14日召开的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暨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推进会上,市委书记张柯兵明确了创卫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高标准、高要求安排部署工作。

一、高位推进把牢“创国卫”工作主动权

国家卫生城市是我国城市卫生工作的最高荣誉,是一座城市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

位于甘肃最南端的“陇上江南”,优良的生态环境始终是陇南发展的优势和底气。特别是随着全市“三城五地”建设目标的深入推进,在打造文旅康养主导产业、发展全域旅游、大抓招商引资等重点工作中,良好的环境卫生更是高质量发展的衡量标准和基本要求。

从锚定目标“创卫”到扑下身子真抓实干,这是一场攻坚战和持久战,也是一段“改头换面”“除痹创新”的艰辛历程。

一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创卫工作和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作为一号民生工程来抓,确定了“一年强基础见成效、两年抓推进初达标、三年重提升大变样”的目标要求,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构建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格局。

——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创卫领导小组,组建成立了一专班九小组工作机构,多次进行专题会议部署,主要领导不定期深入基层实地督导调研、作出批示推动工作开展。

——聚焦“一净三畅九美六个一样”目标任务,市直各部门、各县区党委、政府迅速行动、周密部署,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城乡卫生环境整治工作大格局。

创卫工作和城乡环境整治是全方位、立体式的系统性工程,要做到提前谋划,周密部署,落实有效。

立足于此,我市对标对表,逐项分解任务,制定印发了《陇南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点位标准》《陇南市2023年城乡环境卫生整治行动推进方案》等,坚持高位布局、强力推进和全力保障,实行“一张图”部署。

同时,在市政府网站开设“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专栏,面向社会开通公布政策信息和联系方式,进一步拓宽了群众了解、参与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的渠道。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如今,创卫工作已进入加力提速阶段,全市上下协力同心,为推动创卫工作起好步开好局注入强劲信心和动力。

二、精准发力城区环境提“颜”增“质”

“街道更干净了,马路更宽敞了,还增加了停车位,越来越方便了。”“居民小区的基础设施完善了,环境卫生也大大改善了。”

……

从车水马龙的宽敞大街到灯光明亮的背街小巷,随处可见市容市貌的显著变化。

城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是争创“国卫”的重要内容之一。一年来,我市坚持问题导向,对标对表,精准发力,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大力提升城市品质。

城市行道树补栽补植、城区公园公共设施维修、老旧小区改造、排水排污改建、智慧停车在市区,一批市政项目提质改造,呈现多点“开花”的建设局面,让市民幸福感再提升。

据统计,一年时间里,市区维修更换路灯1500余盏,新建改建公厕16座、污水管网6.35公里,新增停车泊位1900余个,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

创卫工作是一项精细化、常态化的工作。我市加大市区环境卫生整治力度,聚焦重点区域、重点路段存在的各类市容环境难点,找问题、抠细节、强弱项、补短板,对症施策,逐项突破,全面向“脏乱差”宣战。

于细微之处下足“绣花”功夫——

开展城区违法建设、夜市摊点、校园周边、“拆围透绿”和“蜘蛛网”清

除等专项整治活动;加强城区农贸“小吃”市场经营户管理,引导其建立自律管理机制;

因地制宜规划设置了一批广告张贴栏,推行市场化手段清除城市“牛皮癣”;严格落实大气“网格化”监管制度,着力整治在建项目工地扬尘污染;

……

于精细之处细化责任落实——

将城区179条主次街道分解落实到市、区各单位,明确责任单位及责任人,组织开展环境卫生大扫除、包街包巷活动,为创建工作构建网格化管理打下良好基础。

细化明晰了机关企事业单位、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公园、公共厕所、酒店商超、学校医院等36个具体点位的卫生创建标准,确保创建工作落实落细。

……

一项项有力举措,奔着问题去、盯着难题改,为我市创卫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数据显示,一年来,市区清理占道经营、乱堆乱倒2900余处,拆除院落围栏铁尖210多处、破旧围挡600多米、废弃电缆线30余吨。

如今,漫步城市街道、公园绿地、庭院小区、农贸商超每到一处,环境美丽,空气清新,呈现一片干净整洁、井然有序的景象。

三、合力攻坚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同频发力

鸟语花香、小桥流水、花园人家……走进康县长坝镇花桥村,诗意田园的美好景象让人沉浸其中。

“今年端午节,我们农家乐的生意很不错!”花桥村花桥人家农家客栈老板杨明霞经营农家客栈10年时间,作为土生土长的花桥人,她深刻感受到了家乡环境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村里遍地垃圾杂物,空气里都是臭水沟的刺鼻味,为了改善环境,村里下了很多功夫,现在风景美了,环境好了,村民们心情舒畅了,游客们也越来越多了,日子过得更有信心了。”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深入,杨明霞也成为“美丽环境”转变为“美丽经济”的亲历者和受益者。

陇南美丽乡村建设起步早,工作实,成效显著,良好的生态底色为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年来,全市上下一盘棋,一体统筹推进、全面综合施策,把环境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三大革命”、城市更新、“五城同创”相结合,加快构建全域化、常态化、精细化的城乡环境卫生治理体系,

为生态陇南绿色崛起增添了动力。

乡村垃圾治理、景区环境专项整治、整治河道沟渠各县区以创建“九个美丽”、规范“三个场所”、补齐“两块”短板、完善“四项”机制为抓手,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创新模式,形成了一系列好的经验和做法,城乡环境有了质的提升。

礼县开展“城区环境卫生百日整治行动”,利用无人机航拍发现卫生死角,落地跟踪整治;宕昌县建设绿色长廊304公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西和县投入资金2208万元、引进社会资金3.47亿元,建设垃圾处理和利用项目;武都区集中清理垃圾1500多吨;两当县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97.5%。

为了巩固治理成效,我市还对城乡环境整治采取一月一督查一通报、两月一次现场推进会、定期发布“红黑榜”、给后进单位和县区挂“黄旗”等硬措施,以集中整治推动长效治理,有效传导责任压力。

同时,组织开展“万名人大代表助推城乡环境卫生整治行动”,深化“文明家庭”“美丽庭院”“优秀保洁员”等评比活动,并多次召开现场会,对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先进县区、先进单位、最美环卫工人进行表扬,形成了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为全市卫生环境综合整治按下“加速键”。

整治行动收获显著成效:全市累计清理小广告3.6万多处,消除“蜘蛛网”6551处,拆除广告牌812个,整治占道经营行为2000余起,清洗建筑外墙22400平方米,整治河道岸线150公里,更新标志牌1208个,督促整改省上无人机航拍反馈垃圾点1.4万处,9县区乡村保洁员队伍达到31265人,42处无害化垃圾处理场稳定运行。

创卫和城乡环境卫生整治,使老百姓身边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乡村环境宜游宜居,看得见、摸得着、享得到的变化让群众频频点赞“陇南越来越美了,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了。”

保持定力 久久为功 扮靓忻州

忻州市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工作综述

(2023年4月8日)

清明时节,穿梭于忻州大街小巷,移步换景,处处入画。街道整洁,道路宽敞,绿草如茵,百花摇曳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城市变化,让忻州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爆棚:“忻州越来越美、越来越宜居了!”

2017年6月,我市荣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自此之后,巩固提升创建成果的脚步从未停止。

岁月流转,初心未变。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一届接着一届干、一棒接着一棒传,从全市大局出发,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各级各相关部门主动担当作为,积极履职尽责,把功夫下在平时,脚踏实地一项一项抓落实,切实把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工作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社区、每一个单位、每一户居民,真正把好事办好,让民生工程惠民生。

一、高位推动完善机制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是中央有部署、忻州见行动的政治工程,是打基础、惠民生、利长远的交账工程,是打造精品城市、品质生活的基础工程,也是推进健康忻州、美丽忻州的有力抓手,是功在当下、利在长远的实事、大事,必须保持定力、久久为功,始终绷紧思想之弦,持续做好各自工作。”市委书记朱晓东在忻州市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专项行动暨迎接国家卫生城镇复审推进大会上的讲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为加强对常态化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工作和迎接创卫复审工作的组织领导,我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担任第一总指挥,市委副书记、市长担任总指挥的忻州市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工作总指挥部,下设创卫复审办公室和爱国卫生组织管理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组、市容环境卫生组等多个专项组,并对职责分工、目标任务进行了具体分解细化,确保到人到事到岗,进一步推动工作有力有序开展,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按照“统一领导、部门负责、属地管理、市区一体、条块结合、突出重点、集中整治、全面提升”的工作原则,进一步健全机制,明确市直、忻府区、忻州经济开发区各部门、各单位、各片区职责和协调合作机制,完善城市卫生综

合治理工作制度,做到国家卫生城市长效管理机构不撤、队伍不散、力度不减、劲头不松、要求不变、责任不改,争创“五个一流”(一流的城市环境、一流的公共秩序、一流的医疗服务、一流的复审氛围、一流的精神面貌),实现“六个提升”(市容市貌和城乡环境大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大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大提升、市民卫生健康意识和文明素质大提升、干部作风和工作效率大提升、民众幸福指数和健康水平大提升)。

二、精准发力固强补弱

“社区环境比以前清爽多了”“街面更干净,卫生死角不见了”“门店招牌整洁有序,非常漂亮”“马路上流动摊贩没有了,车辆停放有序了”这是市民在微信朋友圈里对城市“颜值”不断提升的一个个点赞。

我市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爱国卫生运动重要指示精神,立足实际、固强补弱,精心组织、精准发力。在忻州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组织实施全民爱国卫生运动及健康促进提升行动、市容市貌整治提升行动、城市基础设施提升行动、集贸市场整治提升行动、城中村城乡接合部整治提升行动、生态环境整治提升行动、重点场所整治提升行动、食品安全及生活饮用水安全提升行动、疾病预防及医疗卫生提升行动、病媒生物防控提升行动,扎实推进常态化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工作,努力打造国家卫生城市升级版,加快推动全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夯实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根基。

创卫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永远在路上。忻州将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政府主导,跨部门协作,全社会动员,预防为主,群防群控,依法科学治理,全民共建共享”的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方针,做到治理有精度、管理有力度、服务有温度,持续擦亮“国家卫生城市”这一块“金”字招牌,努力绘就新时代美丽忻州画卷。

擦亮“金字招牌” 提升城市形象

赣南市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综述

(2023年3月27日)

三月的赣州,春意盎然,百花盛开。漫步在城市街头,目光会被身边景色吸引:蔚蓝清新的天空、干净整洁的街道、四通八达的快速路、舒适宜居的小区、风景如画的公园这些怡人的风景折射出我市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迈出的坚实步伐。

自2021年1月获得国家卫生城市称号以来,我市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的脚步从未停止,全面落实各项举措,深入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补短板、强弱项,通过“精耕细作”,城市发生了可喜的蝶变,城市面貌明显变美,城市功能明显提升,城市环境明显改善,市民健康素养和满意度明显提高,国家卫生城市这块“金字招牌”越来越闪亮。

一、高位推动全民参与

国家卫生城市是城市卫生工作的最高荣誉,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只是起点,不是终点。为此,市委、市政府把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一把手”工程,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扎实推进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吴忠琼,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克坚经常参与推进会、部署会和调度会,各区、各部门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

建立市创卫指挥部统筹协调抓总、责任单位各负其责落实、全民参与创建的工作机制,建立中心城区城市路段“路长制”管理机制,市、区领导分别担任“路长”,组织市直、驻市单位与社区(街巷)结对共建,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参与“巩卫”宣传和环境卫生整治等志愿者活动。

赣州是我家,“巩卫”靠大家。如今,在赣州中心城区的公交站台的宣传橱上,都可以看到诸如“共建国家卫生城市,拥抱美丽健康生活”等“巩卫”内容的标语,在社会上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我市依托赣南日报等主流媒体开设了“巩卫在行动”专栏以及《健康赣州》健康教育类电视栏目,在机场、高铁站、城区核心区域等12处设置了国家卫生城市标识,在火车站、汽车站、主要路段设立大型“巩卫”宣传牌,公交候车亭上刊“巩卫”公益广告114块,建设了一批“巩卫”文化墙,引导群众人人关心、支持、参与创建工作,形成“巩卫”强大合力。

二、高标建设提升品质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赣州经开区迎宾高架快速路杨梅渡立交段,一条条流光溢彩的快速路似蛟龙盘旋,车辆行驶在互通立交桥上,车灯和路灯相互交融,呈现出一片绚丽夜景。这是我市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让市民出行更便捷的一个典型例子。

近年来,我市关注民生,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改善生态环境,确保食品和饮用水安全,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既扮靓城市颜值,又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功能品质更加完善。“三区三线”划定成果正式启用,新(续)建7条59.1公里快速路,蟠龙大桥主桥合龙,2022年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1.88万户,改造老旧小区151个,入选全国城市体检样本城市、省级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获评全省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先进设区市,章贡区上榜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

——生态环境更加美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扎实推进,截至3月16日,中心城区优良天数比例为97.3%;PM2.5年均浓度值为35微克/立方米,全省排名第二;建立断面水质“日调度、月通报”超标预警机制,中心城区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100%,地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2022年完成2处涉镉污染源整治、28个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评审。全市未发生重大生态环境污染事件。

——食品和饮用水更加安全。推行明厨亮灶和生产经营风险分级管理,风险分级管理率达到98%,全市3749家校园食堂100%实现“明厨亮灶”;推动“三小”提档升级,积极倡导使用公筷公勺,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健全落实饮用水安全管理机制,稳步推进供水能力的新改扩建工程,常态化开展生活饮用水卫生监测和重点时期专项检查。三年来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和生活饮用水安全事故。

三、强化举措加大整治

日前,赣县区城南社区组织志愿者前往井前家园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助力‘保文’‘巩卫’”志愿服务,对社区环境进行整治,清扫卫生路面垃圾和卫生死角,通过辛勤劳动让居住环境干净整洁,社区变得更漂亮了。

近年来,我市多管齐下,多措并举,下足“绣花”功夫,坚持在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上下功夫、出重拳、补短板,加大整治力度。如今的赣州,处处都

是路宽、地净、灯亮,水清、花红、树绿的景色,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市民生活更加美好。

环境卫生是一座城市的“脸面”,也是市民健康和幸福之基。2022年以来,我市大力整治占道经营、店外经营、马路市场等,查处占道经营现象8.25万余起(次),拆除各类户外广告210余处;中心城区配备44座中小型垃圾中转站和1座大型转运中心;污水处理规模38万吨/日;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填埋场各1座,日处理能力2000余吨;日均处理厨余垃圾110余吨;

维修道路3.1万平方米、清疏下水道3.8万米、维护更换窨井(雨水井)3614座、维修路灯1400盏(次)、养护城区桥梁45座;实施绿地裸土、浮土专项整治,绿地裸土补植约12万平方米。重点场所卫生整治是“巩卫”的关键。我市坚持重拳整治重点场所卫生,2022年以来,市中心城区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率达到95%以上,量化分级结果的公示率达到100%。对市中心城区3629家“四小”行业单位进行全面排查;对中心城区126所中小学校和65所幼儿园的教学生活环境常态化开展卫生监督,2022年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较2021年下降0.6个百分点;全市职业病危害因素用人单位申报率达99%;近三年我市未报告职业病危害事故和突发事件。

病媒生物防制整治,为市民营造健康环境。每年政府层面投入700余万元,扎实开展病媒生物防制活动。全面开展垃圾死角清理和市容环境卫生整治突击行动,指导和督促城区食品、环卫、交通、建设等重点行业和单位加强防鼠、防蚊蝇设施建设力度;各单位、社区均按照“五统一”的要求,积极开展了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达标活动。今年2月,开展了病媒生物防制专项整治,全面启动春季除“四害”行动。

四、健康城市快速发展

近日,赣州市2022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及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监测调查报告公布。经计算分析,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25.32%,相比2018年提升了10个百分点,相比2021年提升了2.44个百分点,表明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有大幅提升。这得益于我市大力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健康生活的理念深入人心。

近年来,我市全面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卫生资源总量大幅增长,医疗服务能力提质升级,健康教育持续加大,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市民的健康素养、健康水平逐渐提升。

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全市医疗机构总床位数达6.2万张,卫技人员5.91万人,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6.8张,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2.47人,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3.1人。全市主要居民健康指标明显提升,全市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婴幼儿死亡率分别下降至5.92/10万、2.78‰、3.73‰,全市主要健康指标连续十年大幅度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南方医院赣州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赣州医院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国内一流医院对口帮扶县级综合医院实现全覆盖。

健康素养水平大幅提升。于都县、寻乌县、石城县、章贡区、上犹县等5个县区通过全国健康县区建设评估。全省首个市级健康科普传播平台全面运行,组建健康教育专家库、健康科普讲师团;在全省率先开展“点单式”健康科普“六进”活动,开展健康科普“六进”活动20万场,服务群众600万人次。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2.5平方米,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面建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42.45%。全市无烟党政机关建成率97.3%、无烟学校建成率达98.25%、无烟医疗机构建成率达100%,创建了市级“无烟家庭”406个、县级“无烟家庭”2803个。

巩固国家卫生城市永远在路上。站在新的起点,我市将上下齐心发力,以更坚定的决心,更有力的工作,坚决捍卫荣誉、维护形象,持续擦亮国家卫生城市“金字招牌”,努力把赣州建设成为更加卫生、更加宜居、更有魅力的国家卫生城市。

擦亮“金字招牌”提升城市颜值

四平市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综述

(2023年9月18日)

金秋九月,漫步在市区街头,一片片花草掩映的绿地,一座座风景如画的公园,一处处优雅别致的园林小景,一条条干净整洁的街道,让整个城市生机勃勃、美不胜收,也让生活在英城的百姓幸福感、获得感油然而生这些美丽的蝶变,见证着我市巩固国家卫生城市走过的非凡路程。

前不久,国家评审组专家一行11人,对我市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工作进行现场评估,我市顺利通过本轮次复审,四平市卫生城市常态化管理工作得到了国家评审组专家的高度肯定。

自2003年获得“国家卫生城市”称号以来,我市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的脚步从未停歇,擦亮“金字招牌”成为我市一项常态化工作。市委、市政府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绩,倍加珍惜环境建设取得的成果,全面落实各项举措,持续提高城市“颜值”,不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扎实推进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让城市魅力再升级,为百姓幸福再“加码”。尤其是在思想、理念、价值观与行动准则上带来了深刻影响,形成了弥足珍贵的“固卫”精神,为四平城市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

一、高位推动,全员上阵提质见效

国家卫生城市是城市卫生工作的最高荣誉,是评价和反映一个地区整体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强调,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期待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美誉度的关键抓手,更是打造高品质幸福生活的民生工程。

本轮次卫生城复审工作,我市构建形成了“市委统筹、人大监督、政府落实、政协助力、部门协作、全民参与”的工作格局,为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固卫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市委书记、市长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和专题调度会研究部署,多次带头深入实地进行调研,分管副市长每周现场督查调度推进,其他市级领导靠前指挥,合力推进爱国卫生工作向纵深开展。

我市广泛利用人大建议、政协提案、社情民意信息等形式,为巩固卫生城工作大局献实策、献良策。对《四平市爱国卫生条例》进行了重新修订,并于今年4月15日施行,为落实常态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铁东区、铁西区第一时间召开工作部署会,组织人员开展晨检,不讲条件,主动担当,行动迅速,执行有力。市委宣传部等承担重点任务的11个部门,全面针对问题开展问题整改和行业自查,全力以赴迎接卫生城复审评估工作。市委组织部将每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五定为“卫生日”,建立部门包保机制,市直各部门组织干部职工,全面开展下沉社区、小区,开展排查和义务劳动,帮助落实基层环境卫生治理。我市将卫生城市常态化管理纳入绩效考核和政府重点任务加速推进,采取每月、每季量化排名,制定印发国家卫生城市常态化管理工作奖惩办法,市纪委专项督查督办,推动各项工作落实,保障重点工作有力有效。

“城者,所以盛民也”。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城市人民建,众志成城齐心“固卫”,贯穿其中的红线始终是为民惠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城市卫生空前净化,“固卫”的成果,市民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并持续转化为城市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二、强化措施,引导全民健康理念

乳白色双坡屋顶,绿树掩映记录春秋,位于铁西区南湖公园的公共卫生间,与临街的华生龙廷建筑融为一体,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依据国家卫生城市考评指标,针对城市卫生管理现状,于今年5月集中开展实施厕所改造、垃圾治理、水体治理等三大战役和20个领域专项行动,共整治整改1628个问题,全面提升城市总体卫生水平。

这只是我市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工作成效的一个缩影。根据国家卫生城市新标准要求,市爱卫办制定印发了《四平市国家卫生城市常态化管理工作方案》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将新的指标任务细化分解为415小项,全时全程对两区和市直各部门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市爱卫办持续加强市建成区督导检查整改,实施每日通报,每日调度整改情况,建立问题销号制度,推动问题立行立改、即知即改。3月10日以来,累计下发国家卫生城市常态化管理工作专报71期,通报卫生城市建设工作相关问题4013个,已全部完成整改,整改率100%。联合政府督查室全天候、不间断、巡回式进行督查曝光,及时曝光整改不到位

的问题,全程跟踪问效。

如今,市民对市区卫生状况的满意度逐年提高。退休干部田永民如此坦言:“天蓝了,地绿了,路净了,城市环境越来越好,我们的生活也更舒心,生活在这样的国家卫生城市,就是最大的幸福啊。”

我市始终坚持“为民、惠民、便民”的复审理念,广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引导群众以“主人翁”姿态共享共治卫生城创建成果。积极开展健康科普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等活动,着力提高群众健康素养。把培育和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文明素质、创新能力贯穿于“固卫”全过程,通过媒体宣传、发布倡议书、志愿服务引领等方式,引导居民自觉养成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和文明行为规范,营造全民参与、齐抓共建的良好氛围,努力提高群众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和实用性。开展“无烟”创建,打造无烟办公环境,无烟党政机关、医疗卫生机构、学校建成比例达到100%。通过开展“最美社区、最美小区、最美街巷”创建评选,形成典型示范引领效应,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打造首批最美小区6个、最美街巷4个,进一步完善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

“固卫”改善的是民生,凝聚的是民心。在英雄广场锻炼的李大哥乐呵呵地说:“清晨,经常看到环卫工人在擦洗路边的垃圾桶,公共厕所干净无异味,背街的巷子也有了路灯,回家更安全了,这些变化真让人开心哪。”

“四平是我家,固卫靠大家”成为一种共识与时尚。市民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是一座城市的灵魂,这是挚爱四平建设四平的家园情怀。

三、共建共享,精细化管理促提升

3月29日,我市国家卫生城市常态化管理工作开展以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复审评估工作内容,对标复审标准,突出工作重点,持续开展固卫工作,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人行步道、各类路面、检查井、淤堵渗漏的雨污干线支线、果皮箱、水冲公厕等城市基础设施进行了维护和更换,修补主干路破损坑槽约28950平方米、维修更换路灯光源2705余个、修补及新建人行步道方砖3393平方米。做到“应修尽修”“应建尽建”“应改尽改”,确保市政基础设施功能完善。

——规范公共环境管理。积极探索标准化的环卫管理体系,每天环卫工人坚持主要街路保洁时长达16小时,次要街路保洁时长达12小时,主要街路机械

化清扫率达到100%。开展交通秩序、道路环境整治活动,城区环境整洁有序。

——加强在建(待建)工地管理。不间断对建成区86个待建工地,27个在建工地定期组织执法人员深入一线督导,进行围挡修复,对运输车队进行政策宣传,落实覆盖、洒水等各项治理扬尘措施,加大对施工工地监管力度。

——规范重点场所和市场管理。组织重点场所和集贸市场开展保洁活动,督促重点场所和集贸市场摊位业主认真落实管理要求。同时.两区政府发挥属地作用,强化早夜市管理,基本做到了“市”撤场地清,确保不影响周边环境卫生。

——加强食品安全治理。把国家卫生城市常态化管理与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相结合,不断加强食品安全综合治理,开展校园食品安全提升年、“四小”规范化建设、餐饮服务提升能力、过期食品专项整治等4个专项行动,全力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开展废品收购站(点)集中整顿。成立再生资源行业规范管理联合整治专班,制定《四平市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专项规范整治工作方案》,对市区内118家废品回收站进行集中整治,全力提升整顿效果。

——加强活禽售卖管理。对市区18家活禽经营业户发放《活禽经营业户告知书》,统一制作发放公示版,消毒记录本、消毒药品以及无害化处理袋,改善了活禽经营业户卫生防疫条件。

……

决心和毅力等高,责任与使命同在。“固卫”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是一场永不停歇的幸福接力、一个永无止境的提升过程,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永远在路上。我市将进一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创新管理举措,健全常态化、机制化、精细化管理体系,持续擦亮“国家卫生城市”这一金字招牌。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城市管理机制更加智慧,四平这座英雄之城,一定会迸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

持续打造国家卫生城市“升级版”

石嘴山市国家卫生城市巩固提升工作综述

(2023年7月24日)

国家卫生城市是授予城市爱国卫生方面的最高荣誉,是一个城市建设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地方政府社会管理水平、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体现。

创卫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市自2017年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为目标,以开展健康石嘴山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为抓手,持续打造国家卫生城市“升级版”,不断优化人居环境和发展环境,用创卫的彩笔,描绘出一幅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的美丽画卷。

一、高位推动撒下一张网

创卫,比拼的是构建高品质城市的视野和气魄,考验的是城市管理者砥砺奋进的智慧和担当。获评国家卫生城市后,石嘴山市没有满足于过去的成绩,坚持“创卫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理念,把巩固提升工作作为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大事来抓,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六年来,石嘴山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重要指示精神,加强爱国卫生组织建设、制度建设,通过地方立法,颁布相关条例,进一步加强环境卫生治理和城市综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同时,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指挥长的创卫指挥部,建立工作机构,制定出台考核办法,层层签订责任状、层层分解任务,实行目标管理,形成了市、县区、街道、社区四级创卫组织机构网络。

二、全民参与下好一盘棋

这是一场持续性、系统化的战役。全市明确提出了“政府组织、社会参与、市民为主”的指导方针,坚持全民发动、全民参与,构建全市一盘棋的良好格局。

首先,舆论先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面向全市印发《石嘴山市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倡议书》,市新闻传媒中心各平台常态化设置“巩固国家卫生城市”等栏目,形成强有力宣传态势。在中心城区主要街道单位、门面以电子屏幕滚

动播出创卫宣传内容,市(区)各部门、各单位、各社区均设立了宣传教育栏,全市上下对全国卫生城市巩固提升工作形成了共识、凝聚了合力。为提高市民参与度,畅通市民卫生建议和投诉渠道,切实做到件件有记录、事事有人办、件件有回音,市民对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满意率为93.68%。

其次,常态化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各单位、各部门把爱国卫生月、爱国卫生日、志愿者服务日等活动融入日常管理,使其内涵不断丰富,促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深入开展,无烟草广告城市创建成果持续巩固提升,社区控烟工作有序推进。近年来,我市成功建设自治区级“健康细胞”示范点278个,健康影响评价制度试点稳步推进,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连续3年获评全国健康城市宁夏建设样板市。

在石嘴山,广大市民已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三减三健”成为自觉行为,“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深入人心,健康公园、健康餐厅、健康步道随处可见,无烟党政机关、无烟学校、无烟医疗机构等无烟环境建设全覆盖。2022年,我市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监测显示,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比2021年提升了2.03个百分点。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改善城乡群众健身活动硬件设施条件,100%的广场设置体育设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4.64平方米,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4.64名。

三、齐抓共管唱好一首歌

创卫国标7大项45小项210条,涵盖市容环境卫生、食品安全、交通秩序等方方面面,包罗万象、繁杂严谨。六年来,正是全市上下齐抓共管“大合唱”,所有项目实现了从创建要求到现实呈现的巨大转变,也让石嘴山的天更蓝、水更清、人民生活更健康。

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全面提升。全市道路装灯率100%,城市主次干道每日保洁时间16小时、街巷路面每日保洁时间12.5小时,道路机械化清扫率86.5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4.6%,建筑工地、公厕管理有序、干净整洁,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8.73平方米,窨井盖完好率10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100%。

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不超过100的天数逐年增加,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细颗粒物(PM2.5)等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年均值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区域环境噪声控制平均值49.8分贝,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100%,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

100%,医疗废物处理率稳定在100%。

重点场所卫生持续改善。对辖区医疗卫生机构、学校、公共场所、企业等开展多轮次拉网式监督检查;对宾馆、理发美容店、商场、餐馆等公共场所室内外环境和清洗、消毒、通风等卫生措施,以及从业人员操作规范等进行分类指导,使其卫生指标达到国家有关标准要求。全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均符合国家课程标准,开课率达到100%,学校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实现全覆盖。加强职业病防治,企业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95.6%,近3年未发生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

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全市甲、乙类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215.38/10万,以街道(乡、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则疫苗接种率达到99%以上,居住满3个月以上的适龄儿童建卡、建证率100%,全市重大慢病过早死亡率12.32%,农村育龄妇女宫颈癌、乳腺癌筛查率100%,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精神科(心理门诊)、妇幼保健院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设置率均为100%,全市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95.38%。

持续深入开展健康石嘴山行动,全市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全市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分别为6.62张、3.22人、3.97人。病媒生物预防控制措施有效落实,“四害”密度达到国家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C级要求,重点行业和单位防蝇设施合格率96%以上。

通过开展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和宁夏食品药品安全区创建,有效保障食品和生活饮用水安全。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管理率100%,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以上,对辖区正常运行的二次供水单位监督抽检合格率100%。

人间万事出艰辛,历尽天华成此景。如今漫步石嘴山,天蓝水碧,窗明几净,文明之风习习而至,宛如一幅靓丽多彩的画卷,人们尽情享受着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带来的生活品质和文明成果。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时代续写新篇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石嘴山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巩固创卫成果,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石嘴山新篇章。

精耕细作擦亮城市“底色”

永州市巩固国家卫生城市综述

(2023年2月28日)

从天朗气清到水碧山黛,从车水马龙的宽敞大街到灯光明亮的背街小巷这些看得见、摸得着、享得到的城市变化,让市民一直以来的幸福感、归属感、获得感不断爆棚:“我们的城市越来越美、越来越宜居了!”

2022年,我市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按照提高城市卫生管理水平,改善市容市貌,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确保我市顺利通过国家和省两级新一轮随机抽查复审的总体方针,通过“精耕细作”,城市功能明显提升,城市环境明显改善,市民健康素养和满意度明显提高。

一、建章立制高位推动

我市将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将其工作进行单独考核。市创文办国卫组出台了《永州市2022年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方案》《永州市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考核细则》,按照新要求新标准对国卫工作进行了整体安排部署,要求做到责任到位、责任到人,确保了我市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持续保持良好态势。

全市各级爱卫会组织健全,成员单位分工明确、职责落实。市、县区(管理区、经开区)均成立了爱卫会办事机构,城区各街道办事处、社区均明确了专(兼)职爱卫工作人员,形成了市、县区、街道、社区、单位的爱国卫生机构网络。

畅通爱国卫生运动建议与投诉平台。建立了以市长热线为主,部门热线为辅的投诉平台,认真办理群众卫生投诉,接受群众监督。群众对卫生状况的满意率达到90%以上。永州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被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评为“爱国卫生运动70周年先进集体”。

二、健康教育广泛深入

加强了健康教育网络队伍建设,全市健康教育网络覆盖率达到100%。车站、机场、广场和公园等公共场所设立的电子屏幕和公益广告等宣传健康教育知识。各单位、社区健康教育宣传栏实行每两月一换。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全面推行工间操制度,90%的街道、社区建有体育健身设施,并配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心城区每千人口有2.17名社会体育指导

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率达38.8%。

深入开展禁烟、控烟宣传活动,禁止烟草广告。中心城区学校和医疗机构无烟单位建成率达到90%以上,党政机关无烟建成率达到100%,城区无任何形式的烟草广告,室内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设置禁止吸烟警语和标识。

三、市容整洁食品安全

中心城区主次干道和街巷路面平整,基本上实行机械化清扫,机械化清扫率达到91.78%以上。城区主次干道、背街小巷路面平整硬化,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9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02平方米。城区主要街道保洁时间达到16小时,背街小巷保洁时间达到12小时。

生活垃圾、污水、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管理和污染防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要求。中心城区垃圾收集率达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由2020年、2021年的49.34%、69.39%达到2022年的71.61%。

生活垃圾转运站、公共厕所等环卫设施数量充足,布局合理,管理规范。中心城区环卫管理公厕246座,其中2022年新建公厕11座、改建公厕6座,基本满足群众需要。

中心城区所有农贸市场全部划行归市、功能分区、管理规范,临时市场得到有效管理。共有农贸市场39个,其中标准化农贸市场31个,达到《标准化菜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要求的农副产品市场比例为79.49%。

城区建筑物整洁美观,车辆停放有序,基本无乱搭乱建、乱贴乱画,无违规饲养畜禽及宠物。临街广告、牌匾美观整洁、统一规范,店面“门前三包”落实率98%。城区河道卫生有专门机构和人员管理,水面、岸坡无垃圾。

四、环境保护深入推进

近3年来全市没有发生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

全市空气污染指数(API)不超过100的天数超过315天,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中心城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100%,杜绝秸秆焚烧现象。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水质达标率100%,安全保障达标率100%。全市医疗行业产生的危险废弃物统一由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收集和处置,处置率100%。

五、卫生管理规范有效

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手续齐全有效。小餐饮店、小食品店、小浴室、小美容美发店、小歌舞厅、小旅店等经营资格合法,室内外环境整洁,硬件设施符合相应国家标准要求,从业人员取得有效健康合格证明。

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校和托幼机构教室、食堂、宿舍、厕所等教学和生活环境符合国家卫生标准,中小学健康教育开课率达100%,学校眼保健操普及率100%,中小学生每天校内体育活动时间≥1小时。中小学生近视率2022年比2021年下降了0.53%,中小学生体质优良率逐年上升。

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机制,近3年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餐饮业、集体食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率达92.3%,食品从业人员均取得有效的健康合格证明,清洗消毒制度得到全面落实,防蝇、防鼠等设施健全。

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要求,我市设立了水质监测中心,加强公共场所和饮用水的卫生安全监督管理,城区5家自来水厂出厂水、管网末梢水的水质合格率达100%。

美丽边城展新姿

珲春市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工作综述

(2023年4月5日)

春分时节,穿行在珲春大街小巷,目光总会不由自主地被身边的景色所吸引:一条条街路干净整洁,一个个游园广场风格各异,一排排店铺窗明几净看着越来越美的珲春,出租车司机唐先生感触颇深:“这几年,珲春的环境越来越好,城市建设越来越美。我载过不少外地游客,他们都对珲春称赞有加,作为土生土长的珲春人,我觉得很自豪。”

优良的口碑,得益于日渐优美的城市风景和宜居的城区环境。十余年来,巩固创建成果的脚步从未停止,人居环境明显优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日益提升。

2011年,珲春市被全国爱卫会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2015年、2018年和2021年顺利通过全国爱卫会暗访检查。为擦亮国家卫生城市这块金字招牌,近年来,珲春市设立爱国卫生建议与投诉平台,认真核实和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群众满意率达98%。目前,全市共有省级卫生乡镇8个,其中,敬信镇于2020年荣获国家卫生镇称号。

珲春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期组织居民开展健康检查并建立档案,截至2022年底,全市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85%以上。各学校均开设了健康教育课,目前,全市开展健康教育率达90%,广大干部职工健康知识掌握率达85%,健康行为形成率达75%,为珲春市创建健康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提升城市“颜值”,珲春市提出了街路保洁工作“六无五净三根清”的作业标准,制定了“三扫全天保”的16小时滚动作业机制,高质量推动市区378万平方米的清扫保洁任务,市容环境卫生保洁合格率达96%。城市绿化覆盖面积达618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8.9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32平方米,城市道路装灯率、夜景灯亮化率均达99%。

全市各街道与社区签订爱国卫生目标管理责任书,定期对社区开展卫生整治行动,对除“四害”、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各行政村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与市政建设紧密结合,制定村规民约,设立生活垃圾统一倾倒点,由市环卫部门统一收集送至无害化处理场,实现家禽家畜全部圈养。

珲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市财政按年度计划拨付环境保护专项经费,用于环境监测及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为环境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珲春市建成区污水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100%,珲春河环境质量常年保持三类水体标准。扎实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全市9个乡镇81个示范村,农村环境整治率达77%。2022年,珲春市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占比98.63%,二氧化碳、二氧化氮日均浓度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医疗机构的医疗废弃物按要求严格处置,医源性污水处理排放符合国家有关要求,无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发生。

与此同时,珲春市组织机关干部和党员定期深入公园广场、社区小区、背街小巷,捡拾垃圾、清除杂草,以实际行动营造干净、整洁的市容环境。

巩固创建成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永远在路上。全市人民将始终保持奋进姿态,持续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不断擦亮城市金字品牌,结出更加丰硕的共创共建共享成果。

美丽车城展新姿

十堰市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工作综述

(2023年3月29日)

春分时节,穿梭于十堰大街小巷,移步换景,处处入画;街道整洁亮丽,道路宽敞有序,百花摇曳生姿。十堰,城市颜值持续攀升,市民风貌昂扬向上,生活环境宜居惬意。这一切,得益于全市人民持续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

2011年,我市首次获得“国家卫生城市”荣誉称号。十余年来,巩固创建成果的脚步从未停止。

3月17日,市委书记黄剑雄在市委文明委全会暨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推进会上强调,国家卫生城市是衡量一个城市整体卫生水平的最高荣誉,要拉高工作标杆,压实各方责任,全力以赴把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引向深入,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爱十堰因为“颜值”

“街角干净整洁,路面焕然一新,游园绿植繁茂,河道波光粼粼,三步一景、五步一画已成为现实。”在持续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进程中,日渐提升的城市颜值和日益优化的人居环境,让市民交口称赞。

2022年12月12日,占地6万平方米的浙江路体育公园对公众开放,这是我市首个以体育为主题的绿色公园。近年来,我市建设口袋公园12个,新增绿化面积3.59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1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48平方米。城区主次道路装灯率达到100%。主次干道每日保洁时间16个小时,街巷路

面每天保洁时间12个小时,道路机械化清扫率100%,城区城市管理信息化覆盖率达100%。联系微信rcjubi9

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有序开展,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35.24%,无害化处理率100%,主城区回收网点覆盖率100%。

二、爱十堰因为“清新”

“天更蓝、地更绿、水更甜、空气更清新,十堰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宜居。”一位退休老干部在晨练时由衷地感慨。我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全面开展扬尘治理、机动车排放监管、加油站监管、餐饮油烟监管、工业企业达标排放排查等五大领域

整治行动。2022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的天数为338天,连续三年大于320天。常态化开展机动车噪声污染专项整治行动,区域环境噪声控制平均值为

53.6,声功能区环境质量夜间达标率为62.5%。医疗机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达

100%。病媒生物密度控制在国家标准C级或以上水平。

三、爱十堰因为“活力”

“场地好、设施好、离家近,只要天气合适,我们每天都会过来锻炼,现在身体有劲,人更有活力了。”清晨的十堰博物馆广场上热闹非凡,踢毽子、跳广场舞、跳健身操、打羽毛球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全民健身中,广场舞领队李阿姨开心地说。

近年来,我市建设健康主题公园26个、健康广场28个、健康长廊33个、健康小屋212个、健康机关438个、健康学校424所、健康示范社区296个、健康食堂95家、健康超市20家。全市健康促进学校覆盖率达60%以上,健康教育开课率达100%,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开课率达100%。

高质量承办省级赛事,组织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参与人数达130余万人次,建有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社区达到100%,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覆盖率达到100%。

围绕文明健康教育理念,我市形成“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健康教育网络,健康教育基层网络覆盖率达100%。市疾控中心成功创建全国“健康促进与教育优秀实践基地”和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2019-2023年度)”。市民健康素养水平逐年稳步提升,15岁及以上人群吸烟率下降到18.29%。2022年我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35.21%,高于2022年湖北省平均水平1.91个百分点。

四、爱十堰因为“品质”

“生在十堰,长在十堰,我们吃得干净、喝得放心、过得安心。”市民王先生道出了全市人民的心声。

“坚持问题导向,加快补齐短板弱项,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着力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最迫切、最突出的民生问题。”3月21日,市委副书记、市长王永辉在茅箭区调研时强调,要以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推动巩固创卫成果提质升级。

近年来,我市认真落实《“健康十堰2030”行动方案》,系统推进全过程监管食品和饮用水安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我市实行网格化管理,定人、定岗、定责分片包干。

开展小餐饮示范店、示范街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单位创建,在学校、幼儿机构食堂全面推行“明厨亮灶”工程,实行餐饮量化分级管理,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管理率100%。紧盯农贸市场、背街小巷、城中村、便民市场等地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城区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持证率达100%。

在保障用水安全方面,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水质达标率、城区内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达100%。

在医疗卫生保障能力方面,我市建成“四大医疗集团”和“六大医卫中心”,人民群众就医看病更加方便快捷,全市卫生应急组织体系健全,慢性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规范,卫生资源分布合理,形成15分钟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圈,120急救体系覆盖全市城乡,AED配置到小区、村卫生室,打造城镇“15分钟急救圈”和“1小时航空救援圈”,有效保障十堰及周边地区人民群众急救需求。

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将始终保持奔跑姿态,持续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不断擦亮城市金字品牌,结出更加丰硕的共创共建共享成果。

让城市更美好人民更幸福

南宁市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综述

(2023年3月26日)

漫步南宁市街头,目光会不由自主地被身边景色所吸引:干净整洁的街道、风景如画的公园、幽雅别致的园林小景 整个城市清新干净、令人心旷神怡,而这份美好的背后,是我市持续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的坚实步伐。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不单是把城市搞得卫生、干净一点,更是以此为契机,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创建惠民

以努力换来丰硕成果

国家卫生城市是城市卫生工作的最高荣誉,是评价和反映一个地方整体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只是起点,不是终点。

我市获得“国家卫生城市”称号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强调,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爱国卫生运动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吸引力凝聚力的重要抓手。

目标明确,方能有的放矢。

本着“创建为民,创建惠民”的初衷,我市将爱卫工作和创卫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年度工作目标,将创卫复审工作列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行统筹谋划、整体推进,党政“一把手”亲自挂帅,组建以市委书记、市长任总指挥长,市委副书记任常务副总指挥长,相关市领导任副指挥长的创城总指挥部。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工作汇报,及时研究重大事项,市人大、市政协持续关注我市创卫工作。

创建要成功,机制是保障。

2018年以来,我市先后出台《首府南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总指挥部办公室工作会议制度等五项制度》和《首府南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制度》,组成督查考评组,在全区首创建立“月考评、季交叉、半年模拟评估”长效管理机制,并对考评结果进行排名通报,要求认真抓好问题整改,持续巩固提升。

我市还出台《南宁市生活垃圾分类奖励暂行办法》《南宁市停车场管理条例》《南宁市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南宁市文明行为促进办法》等法律

法规,为创卫提供法律支撑。

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实施,为落实各级各部门职责、指导全民参与创卫提供了依据、遵循和保障。经过努力,我市在完善道路建设、改造老旧小区、配套便民设施、推进生态建设、强化城市管理、加强健康科普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有力推动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环境面貌进一步改观、行业管理进一步规范、城市品位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健康促进

以创新提升城市活力

卫生与健康相辅相成,卫生促进健康,健康推动卫生。健康县区建设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将健康放在优先发展位置,提高人群健康水平,最终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重要举措。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国家级健康县区2个、自治区级健康县区3个,健康社区、健康学校和健康主题公园等“健康细胞”947个。

在扎实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过程中,我市目标不变、思想不松、力度不减、标准不降。

全市上下坚定信心,携手共建美丽家园。

——根植文明健康理念,构建市民新生活。目前,我市形成了“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健康教育网络,全市健康教育基层网络覆盖率达100%。在全市开展健康巡讲、现场咨询、广播宣传、入户宣传等各类健康科普活动,让广大市民养成崇尚文明、注重健康、反对浪费、热爱运动的行为习惯,不断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市民健康素养水平逐年提升。居民吸烟率由2008年的32%下降至2022年的16.96%。2022年,南宁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26.07%,居广西第一。

——推进绿色环保建设,营造绿城新风尚。我市大力开展降碳、治堵行动,竣工投产或开工建设新能源电池项目5个,在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新赛道上抢占一席之地;新开工五象水厂一期、南宁南过境线公路等项目884个,竣工南宁空港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南宁至平果高速公路、西津水利枢纽二线船闸工程等项目390个。开工建设轨道交通6号线华南城东站,新建电动汽车充电桩5314个,施划电动汽车专用停车位2416个。获评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市、全国绿色出行创建达标城市。投产并网风力、光伏、生物质、垃圾焚烧等发电项目164万千瓦。

——坚持提升基础设施,巩固拓展城市品质。大力倡导文明出行、文明旅

游等“十文明”,实施城市“蜘蛛网”、乱停乱放等“五攻坚”整治行动。制定《南宁市城市背街小巷综合整治提升指导手册》,开发背街小巷管理系统,将全市背街小巷纳入“一张图”管理。完成全市45座三类公厕、35座生活垃圾转运站“三防三化”升级改造工作。道路装灯率100%,城镇道路机械化清扫率92.54%,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积极推进厕所革命,公厕落实专人专管。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逐年提高。

——狠抓公共卫生监管,着力推进安全管理。大力开展小浴室、小美容美发店、小歌舞厅、小旅店等公共场所监督检查。加强职业病防治,建立市、县、校三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健全测试、评估、反馈、干预闭环体系。紧盯食品安全和水质监管,保障市民“舌尖上的安全”。统筹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现“互联网+明厨亮灶”智慧监管,探索推广网络餐饮“互联网+明厨亮灶”。推行市、区、基层“三级督导”模式,深入开展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持续推进农贸市场环境卫生常态化监管。注重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多部门联合执法检查和法制宣传。

防制病媒

多举措共创卫生环境

卫生是一座城市的亮丽底色。我市始终坚持“创卫为民、创卫惠民”的根本理念,以强化疾病防控与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为抓手,全力护航健康南宁、幸福城市。

清垃圾、堵洞口、倒积水,清除“四害”滋生地;消灭越冬成蚊及蚊卵,有效遏制蚊虫滋生;通过设置毒鼠屋、挡鼠板等方式科学灭鼠;根据环境特点、季节变化、病媒危害等实际情况,开展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评估工作,推动我市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深入开展 2022年以来,南宁市投入经费近千万元用于开展病媒生物防制政府“兜底”服务,全市集中开展“除四害”活动,采取多种防制措施,确保我市建成区病媒生物密度控制在国家标准C级或以上水平。

创建工作永远在路上。我市将继续以“提品质、优环境、促人文”为目标,坚持治理有精度、管理有力度、服务有温度,打造“天蓝、水清、地绿”的南宁宜居名片,为推动南宁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作出更大贡献。

宜居宜业宜游 为民便民利民

鹤壁市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工作综述

(2023年3月29日)

整洁的街道、环境幽雅的小区、标准化的农贸市场、随处可见的休闲健身人群生活在这座城里,人们移步见绿、抬头见景,处处干净有序。

2017年,鹤壁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2020年,鹤壁迎来首次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并高分通过;2021年,鹤壁以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为抓手,深入实施五大专项行动,持续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2022年1月,全国爱卫会下发《关于2021年度国家卫生城镇复审结果的通报》,我市榜上有名,再次擦亮国家卫生城市金字招牌。

一步一个脚印、一点一滴变化。多年来,我市巩固创卫成果的脚步从未停歇:全面落实各项举措、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我市用一幅幅“畅、洁、绿、美”的蝶变画卷,让城市更加宜居宜业宜游,让百姓生活更加健康快乐幸福。

一、高位推动,层层压实“巩卫”责任

国家卫生城市是城市卫生工作的最高荣誉,是评价和反映一个地方整体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只是起点,不是终点。

我市及各县区均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担任主任的爱卫会。市卫生健康委挂市爱卫办牌子,市卫生健康委内设爱国卫生科,下设市爱国卫生技术指导中心。各县区卫生健康委均设爱国卫生股,由专人负责爱国卫生日常工作。乡镇(街道)和村(社区)配备兼职爱国卫生工作人员,积极按要求开展爱国卫生工作。各级财政把爱国卫生经费纳入预算,足额保证工作需要。

市委市政府还将健康城市建设纳入考核目标,列入全市城市创建工作重要内容,通过全域全面全员全程开展健康城市、健康乡村、健康细胞建设,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全过程中注重健康管理理念。

二、同心同向,营造浓厚“巩卫”氛围

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需要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聚集民众的力量,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

浚县在县融媒体平台开设专栏,定期向群众推送“巩卫”内容和健康常识。在单位、小区、学校、医院、市场、公园,随处可见健康知识宣传栏和宣传展

板,帮助群众增长健康知识,引导群众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树立健康卫生理念。“每天接孩子放学,我都会看看学校旁边的健康知识宣传展板,还真学到

了不少知识。”浚县居民李先生说,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非常重要,大家都应该好好学一下。

走进淇滨区大辛庄社区,一条环绕社区广场的健康文化长廊映入眼帘。长廊内是用石子铺设、约300米长的健康步道,不少老人在这里悠闲踱步。不远处的健身器材区域,几个年轻人在锻炼身体。社区广场中央的大屏幕播放着疾病预防、科学饮食等宣传片,吸引不少居民驻足观看。

大辛庄社区是“村改居”社区,这里曾经环境脏乱、设施落后。2019年开始,该社区积极开展健康社区创建工作,一方面大力改善居住环境、提升社区健康品位;另一方面着力改变居民生产生活习惯,提高居民健康素养。经过几年的努力,如今的大辛庄社区已成为一个环境优美、充满生机、崇尚健康的现代化社区,并入选全国“爱卫网红打卡点”。

三年来,全市共开展健康教育活动2000余次,印制各类健康知识手册、折页150万余份,播放健康教育音像资料40万余次,建成“两场三馆”18个,打造了环淇河自行车赛、徒步淇河、牟山登山节、朝阳山群众健身登山大会等健身品牌赛事。2021年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8.48%。

三、协同发力,建管并举提升“巩卫”成果

目标不变、思想不松、力度不减、标准不降。

全市上下坚定信心,强化举措,持续发力,扎实推进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携手共建美丽家园。

为巩固创卫成果,我市创新实施“12355”工程。“1条主线”,即全面落实《鹤壁市国家卫生城市管理办法》;“2大工程”,即开展健康城市创建工程和卫生城市创建工程;“3个全”,即全面全域全员开展国家卫生城市创建;“5个机制”,即评比竞赛机制、网格化管理机制、周末卫生日机制、问题台账和销号机制、平时督导机制;“5大专项行动”,即开展物业服务质量大提升、集贸市场提升、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公厕改造提质、老旧小区治理等五个专项行动。

四、成效斐然,“巩卫”成果催人奋进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一项项沉甸甸的荣誉,见证了这座城的日新月异和澎湃活力,见证了鹤城

儿女的勠力同心和辛勤付出。

2021年12月31日,全国爱卫办发布《关于2020年度全国健康城市建设评价结果的通报》,鹤壁以全国第三的好成绩,跻身“全国健康城市建设进步最快十大城市(地级及以上城市)”,并连续两年以全省唯一身份入选“河南省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地级市)”。

2022年,市爱卫办被全国爱卫会表彰为“全国爱国卫生运动70周年先进集体”。

同年,健康中原推进办公布第一批全省典型案例,鹤壁《坚持创新探索、深入推进全国健康城市建设》名列其中。

2023年2月,鹤壁健康城市建设案例入选《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

(2022)》,全国仅有3个城市案例入选,鹤壁是北方地区唯一的入选城市。据统计,近三年,鹤壁共取得卫生创建荣誉2635个,国家及省级荣誉称号

1253个,市级荣誉称号1382个。所辖两县浚县、淇县全部开展国家卫生县城创建工作,2020年已通过省级评估和公示,近三年共有10个乡镇通过国家级卫生乡镇省级评审和公示,进入待命名阶段。我市国家卫生乡镇创建率位居全省前列,省级卫生乡镇覆盖率全省第一。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创新完善长效管理举措、完善工作机制,加大健康城市建设力度,进一步贯彻落实爱国卫生运动工作方针,强力推进健康城市建设,持续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为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助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建设作出新贡献。”市卫健委相关负责同志表示。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多篇)2023年创建卫生城市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范文。

word该篇(多篇)2023年创建卫生城市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范文,全文共有26769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多篇)2023年创建卫生城市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doc》
(多篇)2023年创建卫生城市工作总结、工作汇报、经验材料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