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工作汇报(精选多篇)范文
第一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工作汇报
我校位于抚宁县茶棚乡,共有学生316人,均是农民子弟,属于典型的农村小学。我校自xx年开始,全面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由国家规定、地方管理、学校开发与实施的多级管理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极大的适应了学校,适应了学生,成为最能体现学校特色和学校办学思想的课程。
五年多的探索中,我们坚持:制度规范,学校重视,课时充足,队伍优秀,建设基地,教科研引领,取得了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开发与实施的初步成功。
现就具体情况作介绍如下:
一、建章立制,学校重视
学校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第三级管理者,决定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否有效实施。因此,提高学校对课程的认识与理解,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视与支持,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最根本保证。
xx年,我校即已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列为学校的重点工作之一,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在制定、完善综合实践活动五年规划与实施方案后,先后出台了《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职责》、《综合实践活动班主任职责》、《综合实践活动教研活动制度》、《综合实践活动检查制度》等多个制度,同时,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教师年度目标考核、评先之中,从政策导向上体现学校的重视,调动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积极性与重视度。 我校从组织建设、人员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着手,从开发、实施到评价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管理,确保课程的顺利实施。成立了综合实践领导小组,组长是薛建江校长,组员有:茹彩臣、陈贵民、王秀华、李丹、赵岩、荷帆、李丹、李凤娟、王荷美、李英云。
我校规定,凡有外出实践活动,学校均派领导带队,保证师生安全;校长、教导主任每学期必须亲自过问活动开展与实施情况,亲自联系或参与实践体验活动。
2014年9月,在我校薛建江校长的亲自联系与指导下,我校开展了“白色污染的调查”实践活动,参与活动的广大师生,对该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活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二、课时充足,灵活自主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课程计划中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必修课程,体现着国家课程计划的严肃性,因此在落实课程过程中,必须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课时。
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以每周三课时实施,其中包括劳技与信息技术课。为保证课时充足,根据“学校和地方可以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相结合统筹安排”的规定,我校将校本课程安排给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担任,由他们进行内容整合,自由协调活动时间,达到课时充足、灵活通用的效果。
自xx年年开始,我校还尝试课时集中使用,即有外出活动需要时,由学校统一安排,将课时集中于一天使用,方便学生充分开展实践与观摩活动。
此外,我校还鼓励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整合,通过内容渗透、整合,课时打通,真正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实现综合实践与学科教学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良好教学局面。
三、精选教师,队伍干练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基本要素,如果指导教师得不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就会落空。我校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选择异常苛刻,除责任心强,教学能力强之外,该教师还须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所教学科须与实践活动相关。
为了弥补指导教师数量的不足,我校倡导全体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指导工作,形成以科学、社会、劳技、信息技术等教师为重要学科指导者,班主任为重要活动组织者,后勤人员为重要劳动指导者的全体教师指导团队。
我校还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聘请学生家长在内的各界有识之士,担任学生的活动指导。他们的加入,极大提高了我校综合实践活动实效性。
四、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确保课程顺利实施
首先是课程内容开发的管理。学校成立课程开发小组,具体负责本校课程体系的建构和课程内容的开发,充分挖掘各种课程资源,制定学校、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其次是课程实施教师的管理。我校在各年级专任教师中确定综合实践教师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教师,具体负责本班活动过程中的全面工作。与此同时,学校组建综合实践活动专家组或导师组,成员可以有校内教师和校外的一些专家组成,具体指导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开展。
此外,我校十分重视教师培训工作,有具体的制度来保证教师定期开展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等,提升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水平。成立了以薛建江为组长的综合实践教研组,每两周进行一次教研。
在活动过程和活动时间管理上,由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有小组活动、个人活动和班级活动等,我校的活动以小组活动为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一个研究小组一般为6人左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是每周1课时,学校根据具体情况,与课外活动和学校课程的课时整合使用这样就保证了课程实施的时间。
五、领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与特点,正确把握课程定位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活动课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继承、发展和规范,从课程的类型和性质看,它和学科课程是两类具有各自特定的课程价值、目标、内容和实施规范的不同的课程。首先,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和实施相关活动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创造空间,坚持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方式和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并不包揽学生的工作。其次,课程开发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和课程设计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既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大特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要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要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并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富有创意地生活。努力实现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的和谐统一。其三,立足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别于学科课程的最根本的特点。该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过程和成果展示都是在学生亲身参与和主动实践的过程中完成的。其四,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的独特的育人价值与功能是学科课程所不能比拟的。具体表现在:它可不受学科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限制,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更为宽松和自由的空间,着眼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它为学生开辟了一条与他生活世界交互作用和持续发展的渠道,倡导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追求学生自我、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二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实施
盘马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是一项过程开放、方法多样、主体多元的系统性工程。如何在充分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围绕课程总目标,贯彻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把对课程实施各主体民主、客观、公正和有效的综合评价付之于行动,是本节所将要讨论的重点。
就其性质而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也是一种实践性、活动性过程。同综合实践活动一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过程也需经历周密计划、精心组织、严密监控、及时调整和总结反思等环节。任何环节的疏忽,都会导致评价结果的失真。为此,我们必须杜绝随意性、形式化、不负责任、走过场或者穿新鞋走老路的评价发生。
那么,怎样才能真真实实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呢?我们认为,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课程评价的组织领导机构及其管理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组织机构与管理。
课程改革实施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与此相适应的评价机构的组织管理形式也是自上而下的。它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指导小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领导小组和年段或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指导小组三个部分成员组成。教育行政部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指导中心履行全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组织、指导、监督职责;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领导小组会主抓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组织、指导、监督以及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指导中心总结反馈的职责;年段或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指导小组直接组织、指导、监督并向学校总结反馈本年段或本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具体情况的职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指导中心的评价对象包括班级、教师和学生,同时接受学校、教师、学生乃至社会的监督;学校和年段或班级两级机构评价的对象是教师和学生,同时接受上级部门、教师、学生、家长的监督。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过程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共同参与、共同意义构建的过程。实施课程评价的组织机构的人员组成应当兼顾各种课程实施主体,即领导或专家、教师、学生和家长。具体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指导小组由学校领导挂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骨干教师为成员来共同组成;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委员会由学校分管领导挂帅,教务处负责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骨干教师、学生代表为成员共同组成;年段或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指导小组由年段长或班主任负责,年段或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学生骨干等人员组成。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邀请家长或社会人士以特邀代表的身份参加评价。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管理与监督制度。
任何组织、任何机构,要在实际工作中高效履行其工作职责,就必须要有能促进其各成员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激励机制和限制其各成员滥用职权行为发生的监督机制。只有让各成员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促成组织或机构形成凝聚力的同时大胆创新。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机构来说,不论是何种级别的评价机构的管理与监督机制,都应建立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理念和主要原则的框架之下,让其成员明确自身的主要工作职责、具体的任务分工和在实际的评价操作中如何规范自身的评价行为及日常工作考核要求。
3.狠抓机构组成人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相关理论和实际操作培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操作是否得当,不仅关系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功能是否实现,同时还关系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是否实现。接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相关理论和实际操作培训,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指导者成长的必由之路。狠抓相关培训工作是科学评价的前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相关理论和实际操作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意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理论、综合实践课程评价方法及操作要领以及与此相关的其他理论知识。培训的目的,不仅要使评价者评价观念得以改变,同时还要使评价者掌握多种评价方式和手段的操作技巧。培训的方式,可以采取集中培训、分散自学与出外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二、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方案设计与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方案包括评价重点与主要评价项目的确定、评价活动的组织形式、实施评价的操作流程和评价结果的表述四个部分。下面结合评价的三种不同对象逐一加以阐述:
1、对学班级的评价。
(1)确定评价的重点和评价的主要项目
对班级的评价,一般是由教导处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指导中心组织和完成。评价指导中心根据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不同进度、不同类别办学要求、学期或学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实施重点来确定相应的评价重点和评价项目。一句话,就是要依据当地实情和被评价学校的实际发展水平,分阶段、分层次地确定评价重点和评价项目,切忌不加考察地一刀切、千篇一律或盲目照搬照套。
(2)评价活动的组织形式
俗话说,内容决定形式。作为评价操作的实际形式表现,评价活动的组织形式必须由评价的主要内容来决定。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评价的内容特点,对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进行评价的组织形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①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中,评价者与被评价者都是评价的主体。可以通过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自评,来发现自身的得与失,调整和完善工作计划,为今后的努力确定新的目标和方向。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我参照评价的体现。
②问卷调查。由于工作特点的制约,参与评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指导中心,往往不能实际介入学校日常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对各个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况了解甚少,评价的信息资料掌控不足,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评价的可信度。为此,在实际评价之前,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多层面了解被评价的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和看法,是实现真实评价的必要手段。问卷调查的对象包括教师、学生和家长,调查方式可以采用随机抽样式调查。
③现场审议。现场审议,是一种对学校在课程实施前与后,关于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的整体效果进行现场分析评价的方法。这种评价,是评价者们在通过实地考察、实地取证、活动观摩、与被评价者近距离交流,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共同分析、交流、讨论并最后得出评价结论的过程。这种通过现场审议的方式对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校进行评价,是当前最主要的评价方式和手段。
④交流访谈调查。随机抽选一些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就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效果等有关具体问题进行集体访谈调查的一种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有利于评价者通过相互启发、共同探讨、相互质疑等手段开阔视野;有利于评价者听取来自各方的不同意见,开拓民主评价的空间。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让参加座谈答疑的每一个
人自由地畅所欲言,教师、学生和家长应当分批进行。
(3)评价操作程序。
进行评价的一般性操作程序是:制定评价细则——组成人员——实地考察取证——初步审议——座谈反馈——形成最终评价。
(4)评价结果表述。
任何一种评价,都要有结果体现。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目的不在于对学校进行排次,而在于促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评价结果的表述既要对在课程实施等方面的成绩作出充分地肯定,也要指出被评价的具体问题和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希望和要求。评价结果的表述形式,可以采用具体直观的量化分值和措辞简洁明确的质性评定语言相结合的方式。
2、对教师的评价
(1)确定评价的重点和评价的主要项目。
对教师的评价,要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规划的总体框架内,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中教师评价的主要内容来确定评价的重点和项目。对教师评价的重点和评价主要项目的确定.(2)评价活动的组织形式。
对教师的评价,一般情况下直接由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其评价活动的组织形式通常有以下几种:①教师自评;②同事评议;③学生、家长座谈;④部门日常考核评价;⑤相关理论知识测试。对于前面三种,其评价活动的组织形式与学校评价相似,这里着重讲述部门日常考核和相关理论知识与技能测试。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过程性和生成性,决定了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与实施不可能一蹴而就,也决定了对教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进行日常考核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对教师进行日常考核评价,是学校职能部门行使课程改革管理权利的体现,也是进一步规范教师日常教育行为的一种有力保障。其考核的内容有:教师学期初制定的课程活动指导计划、课堂活动指导教案、学生活动情况记录、教学指导反思、学生活动案例分析、特殊生跟踪指导记录、期末教学总结、教育文献摘要和参加校内外教研活动情况等等。
相关理论知识与技能测试: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活动指导策略,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教师素养的要素构件。理论知识与技能测试,虽然不是对这些相关要素构件进行评价的唯一手段,但也是对教师综合素养进行判定不可缺失的一个环节。这种测试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识、课程评价要领、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活动指导策略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等内容。试题的类型包括知识型和问题解决型两类。测试的形式一般可采用笔试、问卷、答辩和动手操作相结合的办法进行。
(3)评价操作程序。
制定细则——组成人员——材料会审——民主评议——形成结论。
(4)评价结果表述。
对教师的评价目的与对学校的评价一样,是为了促进教师的发展。因此,对教师评价的结果表述也应从肯定教师的工作努力和指出工作中的问题与不足两个方面考虑,以量化评定为辅,质性分析为主,进行论定。
3、对学生的评价
(1)确定评价的重点和评价的主要项目。
学生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最主要内容,也是课程评价最值得慎重的环节。务必在充分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基础上,严格依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原则,根据小学生不同阶段发展要求和学校学期规划,制定各学期学生评价的重点及主要项目。
(2)评价活动的组织形式。
对学生的评价,通常采用学生自评、活动小组互评、指导教师点评和评价指导小组综评四种形式。其中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指导教师点评贯穿于学生课程日常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包括期末综评。至于年段或班级,一般是在学期末或学期末才由学校统一进行。
(3)评价指导小组综评操作程序。
制定细则——组成人员——公布测评项目——组织命题——材料会审——成果观摩——民主评议——形成结论。
(4)评价结果表述。
由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领导小组和学校教务处联合,出具以激励性语言为主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素质报告单,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第三篇: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提出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新突破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形态的新建构。但是,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也是此次改革的难点,笔者从课程实施主体入手试图揭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问题
自2014年秋季教育部要求各地区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以来,综合实践活动就成为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成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学生时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切入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是学校、指导教师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落实在操作层面的过程,是充分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与功能、促进教师与学生发展的过程。
从目前实施的总体情况看,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识不断增强,有的学校有意识地进行了教师的学习与培训,有的学校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有的学校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总结评估。应该说,综合活动课程的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停留在规划设计层面,而不付诸实施,它的独特价值也就无从体现,教师和学生也就不能从活动过程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状况,反映了学校与教师的教育理念,折射出学校与教师全面落实新课程的状况,同时也折射出社会及家庭对新课程改革的关心、重视及支持程度。
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参与课程实施的主体多,但起主导、核心作用的是学校、指导老师和学生。在此,笔者试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浅谈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学校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实施主体,学校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划、资源开发、校本培训、对课程实施进行管理评价。然而,作为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活动实施主体,学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
(一)学校对课程的管理问题
制度的有效建设和执行是一切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保障,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新课程,它更加需要制度的支持。然而,有的学校没有及时建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相关制度及措施,不能通过制度措施的保障,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而且,有的学校不能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设置安排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课时被学科课程挤占的现象严重。
(二)学校在指导教师的配备和安排上不合理
尽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最为自由、最为自主的课程,但在课程实施中教师仍然起着重要作用。当他们走出课堂,从自然、社会、生活中获得知识的时候,不能没有教师的指导;当他们在活动中面临困惑时,不能没有教师的指导。可以说,教师是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因素,但有的学校设立一名专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负责全校的综合实践教学。由于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活动一般是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一个班的学生最少也会分为几个小组,教师人数太少,势单力薄,必然会在教师生活动的设计组织、管理等诸多方面产生极为的影响,从而最终影响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向纵深发展。有的学校将综合实践课程分给班主任,缺少对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应有素质的考虑。
(三)学校对课程的要求过于注重活动的结果,而忽视活动的过程
一学校将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的相当一部分精力花在成果的规划和总结上,有的甚至在活动还未开展之时就开始部署如何出版学生的论文集、作品集,举办学生的成果展示会,甚至邀请各方人士、社会贤达参加成果展示会等。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总结阶段固然值得重视,但过多地渲染成果而忽视实实在在的过程,忽视过程中的丰富教育资源的挖掘,是非常可惜的,也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和目标追求背道而驰的。
二、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师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具体落实者、指导者和管理者。与传统的学科课程的实施相比,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涉及因素多、时间长、场所多、安全要求高。因此,教师在实施过程中有畏惧思想和情绪,而且多数教师缺乏与该课程相关的知识、能力,碰到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由于多方面原因,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确实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大多数教师过于注重活动的形式,而忽视活动的实质
目前,我国各地小学在新课程改革精神的鼓舞下纷纷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通过活动展示、报告会、研讨会等形式进行交流和研讨。从各种各样的活动展示中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很多活动组织得热热闹闹,形式丰富多样,但这些热热闹闹的活动究竟给学生带来了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实施的教师也说不清楚。这往往是由于教师在课程设施缺乏对课程目标、价值的把握和准确追求导致的。综合实践活动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形式主义的、
限于表面化的活动固然给人们带来感官上的满足,但对学生的发展缺乏实质性的贡献,这种现象不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真正追求。其次,一些教师用学科教学的方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目前,一些教师采用“教”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甚至一些综合实践活动公开课都是采用“彻头彻尾的学科教学方式”来上,按“复习已有知识”、“引入新课题”、“教师进行传授”、“学生课堂讨论”、“进行课堂练习”等环节进行。出现这种现象并不奇怪。这是由于这些老师对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的区别尚未清楚,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式及基本要求尚不明确,往往用学科思维来认识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问题。
(二)有一些教师缺乏对学生学习时间的整体管理
有些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有一股热情,但缺乏科学精神,缺乏对学生心理特点的把握和学生学习负荷的认识。曾有一位教师为四年级学生安排了十三个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而且每个主题的活动都涉及调查研究、网络查阅资料、撰写论文等,结果学生课外忙得不可开交,部分家长也只好代替子女去“访问”、去“调研”、去“写作”。
(三)一部分教师缺乏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课程与生活、社会的有机联系,它突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向社会生活领域和自然环境延伸,也正因为如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存在不足,把课程资源仅局限在教材等文本资源上,对素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足,或者是开发利用的面太窄;也有的教师责怪学校的资源太少,认为课程资源就是条件性资源。
三、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施加影响的主要对象,是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但是,目前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作为活动主体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使活动不能顺利地进行,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不能得到很到的体现。
(一)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兴趣转移问题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题、查找资料、参与活动过程、展示活动作品、进行自我评价等。在课程实施初期,学生往往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满腔的热情,然而在活动的中、后期,学生的兴趣往往会发生转移,出现与预期活动目标不相符的现象。如果这时有的教师强迫学生去参加活动,有的学生就会被动应付,有的学生则是中途放弃,这也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二)学生对课程的认识问题
受传统观念和家长的影响,再加小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限,他们认为能考上重点学校是他们的努力目标,把分数看成是自己唯一的成绩,因而不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放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上,认为这样会影响自己正常课程的学习。因此,学生没有能正确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样使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缺少积极的驱动力。
(三)学生在课程实施中活动方式的选择问题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教师指导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中选择主题,但是不同的主题学生所采取的活动非常单一,学生在活动实施过程中缺乏对多种活动方式的选择,只是局限于同班同学之间的合作、小组合作等方式,而很少参与跨班级、跨年级、跨学校的合作探究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因此,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了解问题出现的原因才能有的放矢,解决存在的问题,有效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13-152.
[2]顾建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212-215.
[3]许兴海.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探索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4,(12).
[4]李建年,陈小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问题及思考[j].贵州教育,2014,(6).
作者简介:
我叫文放,女,1988年10月出生于南漳县武安镇七里店村。现工作于南漳县清河管理区黄莲树完小,任教数学、品德、美术等学科。我认为好的教育就应该以学生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的发展。我的电话是15871033635,电子邮箱:okyggg@126.com,邮政编码:441500
第四篇:关于在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建议
关于在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建议
我国教育行政部门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同时还规定小学3-6年级每周为3课时。我们区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结合我区的具体实际情况,决定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定为每周4课时(综合实践活动2课时,信息技术2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报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一、课程实施的目的: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旨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落实,融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于一体,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设以学生自主活动,直接体验为基本方式,以获得直接经验,训练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和自学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发展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活动,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实施主要内容:
课程内容应以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为主,将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学科领域教育融合在一起实施。尤其要充分挖掘社区资源,拓宽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的活动范围,建立各种形式的研究渠道,丰富学生的研究与实践内容。
三、课程实施年级及活动时间安排
1、课程实施年级:各校要将现任小学3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开设。
2、课程课时安排:各班每周平均开设“综合实践活动”4课时,并排入课程表。(由于本课程的特殊性,纲要只提供了范围和内容。在纲要的设置中不主张使用教材和统一教材,加之活动时间可实行弹性课时制。因此,各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来确定自己活动的主题,制定课程计划和课时计划,参照培训表格,所以在此没有统一安排。)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信息技术可集中使用,也可实行弹性课时制,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需要科学、合理、灵活安排,做到集中使用和分散使用相结合。)
四、课程实施要求
1、各校应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中,并明确负责此项工作的领导及相关人员,每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教师,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与研究,各校建立一个管理机制,为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创造有利条件。要根据学校教师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每学期各学校要认真做好详细的活动计划、平时的学生过程性材料、课堂评价、期末总结。
2、教师在进行活动之前要充分搜集信息、查找资料、要有较详尽的活动设计或方案、选好适合本校特点的活动主题,体现学校特色,做好各方面的准备,要争取得到有关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3、加强对教师的培训,通过培训和辅导,让教师较好地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目标、基本原则及教学评价,不断提高教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开展活动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第五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王河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和贯彻国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以本地区的自然、历史、人文为研究背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实验为基础,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加强学科有效整合和教师文化沟通,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更新教师与学生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形成区域办学特色而不懈努力。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区域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学科整合,学生实践,发(请收藏好 范 文,请便下次访问:WWw.HAOWoRD.COM)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具体目标: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结合学科课程的学习,有效进行学科知识的整合与沟通,教育和引导学生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走进自然、主动实践,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和合理开发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见识和行为辨析能力,初步养成服务社会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积极的、科学的人生观。
4、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
按照《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的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3-6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每周平均3课时。依据《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及《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指导》的精神,结合我校教学的实际,综合实践活动全校自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固定1课时,根据需要每周可加2课时的“1+2”课时设置。
四、具体工作及措施
(一)师资建设
由于我校师资力量薄弱,由班主任老师兼任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
1、加强教师培训
教师培训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关键,学校要十分重视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教师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促进教师教育观念转变同时,要鼓励、支持教师去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规律,提高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
2、注意开发利用多种教育资源
学校要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包括校内资源、社区资源和学生家庭中的教育资源),落实课程计划的要求。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空间。
学校还要注意发展校外指导教师队伍,构建起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人才资源库。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过程中要用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
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
1、评价理念
a、整体观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整体观要求在评价中把课程、教学和评价进行统整,使它们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贯穿到活动进行中去。
b、多元化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肯定学生与世界交往的多元方式。
c、过程性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要重视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对学生进行评定的作业应该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不仅仅是针对他们得出的结论。
2、评价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方式多种多样。在具体操作中,“档案袋评定”和“协商研讨式评定”等方法被认为是非常有效的评价方法。教师在运用这些方法时要注意用文字说明学生活动令人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
总之,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档案,以便使学生深入的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其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及进步的喜悦
五、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中心的综合实践领导小组,在教导处、班主任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该活动具体由实践活动指导老师负责日常工作,各任课老师协同配合,确保活动正常有序地进行。
六、活动安排
制订本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组织教师学习《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和与综合实践活动相关的一些案例,激发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热情,召开家长会取得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支持,指导学生确立研究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进行阶段性成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