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市汉墓博物馆基本情况汇报范文
朔州市汉墓博物馆基本情况汇报
朔州市汉墓博物馆成立于1999年8月, 2008年朔州市委、市政府,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约1亿元,在朔州市振华西街人民公园西侧,新建了朔州市博物馆,博物馆占地面积50亩,总建筑面积19800平方米。主体建筑呈圆柱体型,地上三层,地下一层,一层为公共共用空间,二层、三层为展厅。其立面形象气势恢宏,寓意为滚滚前进的历史车轮,美观大方,简洁明快,富有时代气息。
博物馆共设有4个大型展厅,总面积3456平方米,其中,基本陈列1层两厅,既《朔州古代文明》大型展览,位于三楼。展呈面积为1696平方米,展线长约为820米,共投资1260万元。其内容共分六个单元:第一单元为“史前文明”;第二单元为“烽火迭起”;第三单元为“名人辈出”;第四单元为“营造创奇”;第五单元为“精品荟萃”;第六单元为“边塞要地”。展览遴选了以著名的“峙峪人”文化;战国的“宋子”三孔布币;汉代的“雁鱼灯”;辽代的“佛宫寺应县木塔”和金代的“崇福寺弥陀殿”、“净土寺大雄宝殿”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文物精品。共展出各类精品文物572件(组),各种文字、图片、图表731幅,各种人物画像、雕塑、硅胶像57件,大型绘画和场景13组,古建筑模型2座,运用大型幻影成像、360度全息影像、触摸屏、数字放映灯、幻灯、投影等声、光、电高科技手段,以点代面,以物代史,充分展示了朔州人民所创造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以及朔州在中国历史文化当中所占的独特地位。其中珍贵文物如:雁鱼灯、宋子三孔布币、石镞(石箭头)等,曾赴日本、意大利展出,真品已收藏于国家博物馆。二楼为朔州现代工业发展展示中心,共1层两厅,展呈面积为1696平方米,展线长约为820米。主要展示近年来朔州市经济发展概况,展厅分设:“煤炭工业”、“电力生产行业”、“循环经济”、“沿金产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造业”、“医药产业”、“装备制造产业”、“乳品制造业”、“陶瓷制品制造业”、“特色食品产业”十个板块。一层大厅以综合临时展览和各类公共服务等项目为主,于2014年11月27日正式开馆并向社会全面实行免费开放服务。
博物馆藏品主要是通过全市调拨和考古发掘等方式获得,馆藏文物总数约21300件(套),主要为青铜器、瓷器、陶器、玉器、书画、古钱币等。其中一级文物约15件,二级文物约157件,三级文物约300件。博物馆建有约1280平方米的文物库房,配置设施有监控、防盗、门禁、电子巡更等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库房内根据不同藏品,配有不同文物储藏设备,达到恒温、恒湿等要求。
开馆以来,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化局的正确领导下,本着积极主动,开拓进取的工作作风和坚持公益、强化服务、力行主导的办馆原则,多元化、多渠道、因地制宜,开放办馆,创新工作。从2017年开始,在全市上下大力掀起“两学一做”,“两提一创”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维护核心见诸行动主题教育之际,我们以“5·18国际博物馆日”为契机,积极开展以“走进博物馆,品味马邑史韵,感悟朔州文明”和“走出去,请进来,让文物活起来”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也是我馆全体干部职工践行“两学一做”和“两提一创”付诸行动的全新开始。我们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博物馆特有的平台和朔州厚重的历史文化为依托,努力提高服务标准,打破坐地守摊儿,摒弃旧的死板工作机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走出去,请进来”,创新工作模式,全面体现博物馆事业的惠民性、引领性、学术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性。扩大社会链接,创新工作方法,拓展的新公众:
走出去—组织本馆专业人员,志愿者深入社区、农村、校园、军营等开展各类知识讲座、展览、宣传等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并使其成为常态化、制度化的列入我馆年度计划。
请进来--主动邀请各界社会团体走进博物馆参与、鉴赏、品味馆内各类丰富多彩的展览、知识讲座;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展示,文创互动等活动。
通过改变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方法,扩大社会链接,拓展的新公众,在促使广大民众更多的了解博物馆,走进了博物馆,感受、鉴赏、品味、传承家乡的优秀历史文化,让民众更好地感知历史、热爱文物,增强文物保护意识,进一步提升了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为推动朔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我市转型跨越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赞誉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2014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和谐单位”称号。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朔州市博物馆全体党员干部将以饱满的政治热情,高度的历史担当和务实的工作作风,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引导鼓励广大民众关注、参与、体验博物馆事业的良好社会围氛。在我市加快推进“两大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争创新业绩,再创新辉煌。
朔州市汉墓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