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法治建设工作汇报范文

(作者:元宵张时间:2019-12-17 20:12:38)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XXX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眼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大力加强乡村法治文化建设,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的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服务乡村全面振兴。XXX被国家司法部命名为全国首批法治县城创建先进县,被河南省普法办评为“七五”中期普法先进县,县司法局被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命名为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集体等。

一、创新载体形式,浓厚乡村振兴法治环境

法治是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应有之义。早在2009年XXX率先出台《关于开展法治县城、法治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推动法治创建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融入群众生活,融入乡村振兴,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主动性自觉性。一是打造覆盖城乡的法治文化阵地。加强景观设施建设,将其纳入各地城乡建设总体规划,按照主题鲜明、通俗易懂、因地制宜、注重特色的原则,建设一批法治主题公园、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街区等法治文化景观项目和法治文化设施;同时全县村居、社区和人员相对集中处的民居墙体,精心嵌入德治名言、法治漫画、法律条文、法治典故以及道德楷模事迹简介等内容,让“墙体代言”,使“石头说话”,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法治、接受法治。全县建有县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5个法治长廊、法治公园、法治一面墙,镇村法治文化广场阵地143余个,法治图书角778个,形成“县有场馆、镇街有中心、村居有站点”总体布局。二是开展丰富多彩乡村法治文化活动。深入挖掘各地特色文化资源,将法治元素植入地方戏、民间艺术、农民画等特色文化形态中,按照“一乡一品牌”的要求,着力打造一批蕴含现代法治精神、深受群众喜爱的文化产品,增强农村群众对法治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常态化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法治故事宣讲、法治书画展览等法治文化系列活动,累计创作法治故事110余篇、法治书画摄影200余幅,法治漫画800余幅,有效激发了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法治的内生动力。广泛开展法律知识竞赛、学法用法演讲、法治故事宣讲、法治书画展览等乡村法治文化作品巡演,举办普法惠民环县行、法治农村行、法治文艺进社区等300多场次,连续多年举办“春风行动”“法治惠民”等法治电影播映、法治戏曲巡演、法治文艺演出、法律咨询服务等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法治文化系列活动,将法治内容融入传统节日和民风民俗活动中,使广大村民在寓教于乐中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化解矛盾用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良好习惯。三是实施精准高效法治文化传播。出台《关于加强媒体公益普法宣传的实施办法》,整合全县37各执法单位普法网站、微信微博,形成以XX司法行政普法平台和XX掌控网络平台为核心的新媒体普法矩阵,实现普法资源、信息发布、法律解读、产品推送等“四大平台”互促互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法治文化传播格局。突出“德法同行”“德法相伴”主题,将法治文化活动融入到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之中,适时开展法治文化实践活动,深化“法护人生”“法进家庭”“法润村居”三大行动,通过网络网站、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介,使法治文化从灌输式、被动式向感性共鸣、自觉接受方向转化,有效提升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法治素养。

二、强化规则培育,激发乡村振兴法治活力

自治是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核心内容。近年来,XX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通过法治文化的持久浸润,让村民自治意识、规则意识入心入脑,推进法治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助力提升基层自治水平。一是深化基层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始终把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作为落实“法治乡村建设”要求的生动实践,作为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的重要载体,通过政策引领、实践突破、由点带面,推广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标准化建设,把村规民约、社区公约制定执行情况纳入评选标准及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复查内容,加强动态管理,把村(社区)打造成政府提供优质公共法律服务的平台、群众依法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依托、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石。目前,全县拥有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2个,全方位、广覆盖的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为XX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支撑。曹集乡冉庄社区契约化管理,强化村民对村务管理的参与权,以“票决制”强化村民群众对村务决策的表达权,以“双票制”强化村民对村级干部的考评权,确保村民行使民主权利,参与民主监督,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上访诉讼内解决”。二是运用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按照“广覆盖、重质量、求实效、强服务、创品牌”的目标定位,探索“政府购买、百姓受惠”的法治文化建设模式,先后培育形成了XX镇XXX等以个人名字命名的调解工作室5个、老年普法协会22个、人民调解组织770个,将法治文化融入到村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中,推进法治文化向生产、生活等领域全方位影响和渗透,提升乡村干部群众的法治素养,促进乡村治理法治化。如今,各种普法社会组织已成为密切乡村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反映社情民意的“晴雨表”、调处群众矛盾纠纷的“草药方”、基层民主法治的“阳光房”。三是延伸拓展司法行政服务品牌。依托村居司法行政服务站和法律服务微信群,打造网上网下、线上线下法治文化产品推送模式,面向全县乡村(社区)集中创作、统一发放《XXX法治宣传教育挂图》《法律进乡村》系列丛书5多万余本。开展“一村一顾问”“法律便民服务”等活动,组织司法行政干部、法律专业人员、法律志愿者开展送法下乡、法律咨询等活动,为群众提供更方便、更专业的法律服务,提高村民自治法治意识,推进乡村文明和乡风建设。

三、弘扬传统美德,厚植乡村振兴法治根基

德治是乡村治理体系的情感支撑。近年来,XXX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和滋养作用,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和道德自觉。一是发挥道德模范示范功能。农村乡贤具有亲缘、地缘、人缘的天然优势,是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充分发挥农村乡贤、道德模范在邻里协调、民情联络、文明教化、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工作优势,通过发布招贤榜、民主推选、组织上报、村居考核等形式,选拔有德行、有声望、有才能的长者、贤人带头学法守法,依托司法行政服务站成立乡贤会和百姓议事堂,引导群众把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作为道德评判标准。积极推动法治文化与文明礼仪规范教育相融合,持续开展文明创建、道德评议、树立典型等行动,引导公民在道德感悟中强化法治观念,形成见贤思齐、崇德向善、明德惟馨的良好风尚,让文化成为乡村和谐的“强磁场”和乡村振兴的“推进器”。XXX老年普法艺术团送法进村,送戏下乡,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前后进行了500多场义务普法宣传,受教育学生达10万人次,自编自演的法治故事达20多万字。二是运用家风家规家训培育。发挥家庭作为社会细胞和传统道德文化基本单元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法律明白人工程,优秀法治家训、家书征集、家风巡展等活动,以法治家庭的小气候带动法治社会的大气候。联合文明办、妇联等部门,把“爱国守法”纳入推选和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博爱家庭、书香家庭、五净一规范等创建,发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法治家规家训”,在全社会倡导“崇德向善、循法而为”的良好风尚,增强村民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XXX村村设立的“百姓议事堂”,采取百姓事、百姓议、百姓理的方式,闻民声、议民事、解民忧、促新风,今年共调解纠纷20881起。群众广为传唱这样一首歌谣:“自从有了议事堂,农村矛盾一扫光;村里事务大家议,民主决策奔小康。”三是培育文明乡风促进移风易俗。把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作为文明村镇创建的有效载体,通过完善村规民约、发挥红白事理事会作用、加强宣传引导、培树先进典型等形式,狠刹“婚丧喜庆活动大操大办、人情债、攀比炫富”的不良风气,在全社会形成了勤俭节约、文明和谐的新风正气。注重文化的浸润、感染、熏陶,利用重大传统节日的契机,深入挖掘阐释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蕴含的道德资源,把传统节日与时代元素相结合,广泛开展灯会、庙会、花会等民俗活动,发挥基层本土“草根”文化队伍作用,用身边人演身边事、说身边情,引导群众绿色过节、文明过节,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唱响主旋律,育成新风尚。着眼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坚持把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打造形成少年崇德法学苑、德法护蕾行动、法治福孝文化等10多个德法特色品牌。

word该篇基层法治建设工作汇报范文,全文共有3465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基层法治建设工作汇报.doc》
基层法治建设工作汇报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