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就业服务工作情况汇报范文
2020年就业服务工作情况汇报
今年以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紧张形势下,我局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立足本职工作不动摇,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全力落实创业就业扶持政策,精准施策拓宽就业渠道,通过网络招聘、线上培训、稳就业补贴、公岗安置等措施,使我市城镇新增就业达到4353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11%左右,较好地保持了就业形势相对稳定。
一、稳就业工作开展情况
(一)推出“战疫惠企政策套餐”。出台了疫情期“稳岗返还”、“职业介绍补贴”、“阶段性延长社会保险补贴期限”、“增设创业孵化基地(园区)运营补贴”等十二条工作举措,全方位支持企业复工达产。目前已为1207家企业发放稳岗补贴837.48万元;制定并发布一次性用工补贴和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政策实施细则,为**、**等企业发放一次性用工补贴61.64万元,为**、**、**、**等4家企业发放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8000元;为59家企业、15家个体工商户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74笔91.5万元。下步将继续加大政策宣传落实力度,让所有符合条件的申报企业,应领尽领,能享尽享,将政策和资金落实到位。
(二)推行“不见面”服务模式。变“网路”为“主路”,大力推行“互联网+就业服务”、“互联网+招聘求职”、“互联网+职业培训”工作模式,确保各项服务不打烊、不掉线。详细制定了就失业登记、创业两项补贴、就业困难人员认定等20项业务事项网办流程,经办业务基本实现全程网办。举办“战疫情、保复工”线上春风行动和就业援助网络招聘月、“2020年春风送岗网络招聘”、“庆三八”巾帼网络招聘专场等活动,为580余家企业在省公共招聘网、局微信公众平台等发布用工岗位6000余个,促进就业2000余人。近日,我局又与**在线合作,联合开展了“**2020春风行动大型公益网络招聘会”,参与企业达到277家,招聘人数达到6417人,让用工企业与求职人员真正实现了通过手机招聘求职,较好的缓解了疫情期间企业用工短缺问题。今年,我市进一步提升技能培训的规模和水平,使职业培训机构备案数量达到22家,大规模开展线上培训,目前培训1514人。
(三)推进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就业。为实现就业困难人员稳定就业的目标,我局把公益性岗位开发安置作为推动就业扶贫的一项重要举措,建立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长效机制,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托管安置就业。一是开发城镇零就业家庭公益性岗位。目前我局已先后开发此类公益性岗位7期,每期工作2年,通过图书馆、机关事务管理局、园林局等机关事业单位安置上岗500余人。二是开发以工代赈临时性公益岗位。因受台风影响,我局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开发安置以工代赈临时性公益岗位270余人,分别安置在镇街从事受灾清理、清洁绿化、社区服务等工作,按照我市最低工资标准每人每月发放岗位补贴1730元;今年疫情期间,我市又开发临时防疫公益性岗位200个,在各镇街帮助开展疫情防控工作,这部分人员已于2月底走上工作上岗。三是开发大学生公益性岗位。对符合就业困难认定条件的离校未就业大学生,我局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予以托管安置,目前有113人在岗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企业招工不足。疫情期间就业结构性矛盾较突出,由于网络招聘存在一定局限性,通过省公共招聘网和局微信公众平台发布企业招聘信息,受众和浏览量有限,部分企业反映没有投递简历情况,导致实际成交率不高。随着企业复工,出现本地甚至外地企业抢人现象,招工难度进一步加大。
二是人力资源产业发展水平偏低。目前我市现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10家,这些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用工企业与求职人员牵线搭桥,缓解了招工求职两难问题,但因这些服务机构,经营规模小、场所分散、从业人员素质低、服务项目单一、服务理念落后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较难发挥出人力资源服务的集群效应、示范引领作用。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拓宽招聘渠道,加强用工监测。畅通信息发布渠道,与在政府、融媒体中心等各类媒体等的官方微信平台上发布招聘信息,提高企业与求职者的关注度与参与度,促进供需精准对接,缓解用工求职两难矛盾。用工信息监测由抽样监测转向全面监测,通过对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监测数据综合分析,准确研判就业形势及变化趋势,为健全完善就业创业政策提供参考。
二是积极对接上级,落实扶持政策。落实积极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促进就业,扶持创业,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在现有补贴政策基础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放宽政策条件,降低政策门槛,提高补贴标准,将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落实到位,各项补贴资金发放到位,切实帮助企业纾困解难、降费减负、复工达产。
三是搭建产业园平台,对接人才服务。将我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有效整合,引进外地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建设规范高效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加大招才育才力度,落实产业园奖补政策,完善园区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实现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三者有机结合,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有序流动,为我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