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垃圾清运处体系建设情况汇报范文
农村垃圾清运处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目前,第三轮“三万”活动已进入尾声,市“三万”活动办重点围绕农村垃圾清运处体系建设进行了专题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进展
从2012年5月起,各地将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围绕构建城乡环卫一体化体系的目标,严格按照《仙桃市农村清洁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统一部署,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特别是“洁万家”活动开展以来,农村清洁工程向纵深推进,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有所改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农村环卫基础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初步统计,全市已投入近7000万元,重点建设六类环卫基础配套设施。一是垃圾池(桶)。投入2268万元,建设垃圾池(桶)41888口,按照每5户左右一口池(桶)标准,已覆盖全市85%以上的农户。剅河、彭场、郭河、沔城等地垃圾池(桶)基本实现全覆盖。二是清运车。投入416万元,配有手拖、板车等小型清运车1315辆,每3-4个村民小组配有一台清运车。剅河、西流河、彭场、郭河、沔城、陈场等地清运车全部配备到位。三是转运车。投资432万元,购置垃圾转运车30辆。除城区外,三伏潭、长埫口、西流河等地主动与东风公司联系,分别购置先进实用的垃圾转运车3台以上。四是垃圾厢。投资192万元,配套厢体248个,主要分布在城区、中心集镇及城郊、镇郊和主要通道沿线。五是压缩式中转站。计划投入1200多万元,在15个镇建设17座压缩式中转站,各地的基础工程可于月底前基本建成,胡场、西流河本月可完成设备安装,其它地方的设备安装将于4月底以前完成。六是填埋场。市级填埋场投资1.5亿元,目前城区及三办一园部分村(居)进入。镇级填埋场依托环保项目,建成和在建的标准化无害化填埋场5座。杨林尾、张沟的已投入使用,彭场、郭河的即将将建成,沙湖的已选好场址。
2、农村垃圾清收处理模式逐步明确。按照“组保洁、村收集、镇集中、市处理”的垃圾清运处总体目标要求,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模式。一是包干管理模式。陈场镇组建环卫所,对全镇垃圾清收负总责。环卫所下设25个清运小组,在各村选聘保洁员191人,负责区域内的清运和保洁,保洁费用由农户承担一部分,每户每年收取36元,全部上缴镇财政。环卫所负责对清运小组进行管理考核,根据垃圾清运量发放工资及费用。为填补清洁工程资金运转缺口,镇财政每年还要安排60多万元专项资金。二是自主管理模式。郭河镇抢抓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的政策机遇,对全镇环卫保洁通盘考虑,全盘规划,针对保洁员人数、年龄、待遇以及垃圾处理、资金筹措等各个方面制定标准,真正做到有章可循,各村结合实际按章落实。三是委托管理模式。这一模式主要应用于城郊村、镇郊村及主要通道村。龙华山街道办事处每年向城管局缴纳6万元垃圾清运费,纳入城区环卫保洁系统,实行“一把扫帚扫到底”。通海口镇将仙监线8个镇郊村委托城建办统一管理,由村分别按每户40—60元标准收取卫生费。
3、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机制基本形成。各地结合实际,认真制定和完善了农村清洁工程实施方案。一是建立考评机制。细化标准,量化评分,认真考核。毛嘴镇对各村一月一考核一通报,考核结果与农村干部绩效工资挂钩。对年度综合评定倒数第一名的村,取消评先表模资格和镇级奖补资金;连续三次排名三类的村,对包村干部、村支部书记通报批评;对连续三次通报批评的保洁员进行调整。二是建立责任机制。实行党政领导包片、驻村干部包村、村组干部包户的责任机制,层层落实责任。村与保洁员签订工作责任状,划定责任范围,明确各自权利义务,明晰奖惩措施和结账办法。村为保洁员配备劳保工具,按规定支付工资待遇,保洁员则实行“一岗双责”,既是村级环境卫生的义务宣传员、监督员,又是环境整治的主力军、责任人。杨林尾镇在各村设立公示牌,将保洁员、清运工的工作范围、工作职责、工作标准和要求进行公示,让保洁员在监督他人的同时接受群众的的监督,确保“垃圾处处有人清,保洁天天有人做”。三是建立结账机制。郭河镇规定,村支部书记拿1000元工资、包村干部拿500元工资,进行专账专结。以片总支为单位,每星期检查督办一次;镇领导小组每月检查督办一次,结果即时通报,留作年终资金核拨和评先表模依据。剅河、张沟等地也采取“以奖代补”等办法,拿出专项资金,根据工作实绩,实行浮动结账,奖补兑现到位。
二、主要问题
就目前全市的情况来看,城区好于乡镇,集镇强于农村。但是由于领导重视程度、工作推进力度、经济发展程度等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导致我市农村垃圾清运处体系建设很不平衡,主要有以下四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1、垃圾处理不科学。填埋场使用的多规范的少。镇级标准化填埋场的辐射面不广。张沟、杨林尾两个建成填埋场并使用的地方,也仅仅只是将中心集镇、镇郊村、邻近村的垃圾实行了转运,考虑到运行成本,大部分村的垃圾仍“游离在外”,实行垃圾“全收集、全处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村垃圾填埋场主要存在“多”、“小”、“近”等三大弊端。一个村有好几个填埋场,有的是一组一个填埋场;有的村垃圾填埋场容积很小,甚至用农户的旧石灰池代替的,不到两个月就装满了;有的村填埋场为方便运输就选在离公路、离农户近的地方,见到废坑塘就倒。垃圾处理的不科学,导致了垃圾污染由分散污染变成了集中污染,家庭污染变成了集体污染,庭院污染变成了田野污染,清运处理变成了“二次污染”。
2、垃圾清收不全面。一是村保洁队伍不稳定。年龄偏大、待遇偏少、素质偏低等原因造成了保洁队伍的不稳定,使得保洁制度书面硬执行软,合同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力,日常保洁出现断档。二是垃圾池建设布局不合理。有垃圾池的不少地方存在废弃、空置、损毁现象,无垃圾池的村组群众提着垃圾不晓得往哪里倒只有随便倒,保洁员不知从哪扫起只有应付了事。三是责任划分不明确。村干部职责界限不清,主事者责任意识不强;保洁覆盖面不广,沟渠、人口密集区有人扫,偏远地带无人管,池内垃圾有人运,池外垃圾无人扫。
3、垃圾转运不及时。一方面车辆配置相对滞后。配置迟,已经购置和计划购置的不少地方都只是围绕集镇转运做文章,村级转运车辆购置还停留在计划酝酿阶段或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配置少,仅能服务中心集镇,不能满足整体推进的需要;配置低,车辆购买起点不高,导致运行维护成本增加。另一方面中转站建设滞后。目前全市乡镇的压缩式中转站都处在配套设施建设中,而作为垃圾处理的中间环节、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压缩式中转即使建成也将面临垃圾往何处去的困境,难以摆脱闲置的格局。而全市唯一所有村都配套了村级中转站的郭河镇,使用情况也不容乐观。仅有联岭村在今年村与镇城建达成依托管理的协议后投入使用,其它均因选址不合理、车辆配套不同步、运行成本太高等原因而空置。
4、思想认识不到位。镇一级层面,重点轻面的现象比较突出。只建示范组、示范带,没有全面推进,“以点带面”变成了“以点代面”,只重“面子”不管“里子”。村一级层面,消极畏难的情绪比较严重。特别是一部分经济条件较差的村,村集体无钱可贴,群众钱不敢收,上级补贴是杯水车薪,账越算心越虚,心越虚越没底,干脆打起了退堂鼓。工作组层面,敷衍应付的行为比较普遍。不按要求驻村、不深入实地研究工作、不结合实际拿整治规划,将“洁万家”活动简单地理解为出几万块钱、建几口垃圾池、配几名保洁员、搞个把示范点。
三、几点建议
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是学习贯彻十八大,实现“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目前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不容乐观,已经成为影响各地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突出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1、大员上阵,实施“一把手”工程。镇办是农村清洁工程的责任主体,要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分管领导要具体负责,要抽调精干力量组建工作专班,指导农村清洁工程的具体实施,要将工作目标和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2、规划先行,制定具体整治方案。要科学编制乡镇、村庄环境整治规划,因地制宜建立各具特色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按确定的处理模式定出长规划,做出短安排,要有走“市处理”模式过渡期内的具体计划。城区周边有条件的地方,尽早建立完善收运系统,将农村生活垃圾转运到市垃圾处理场集中处理;建有标准化填埋场的地方,要不断扩大辐射范围,做实“镇处理”模式;在缺乏垃圾处理场的地方,鼓励农民开展简易、有效方式处理,或实行垃圾分片划区填埋。要围绕垃圾焚烧发电的这一最终处理模式,分类指导,分步实施,量力而行,确保实现垃圾“全收集、全处理”。
3、拓宽渠道,确保稳定的资金作后盾。市财政要列支专项奖补基金实行“以奖代补”,市直各部门要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在政策和资金上加大对农村卫生基础设施的投入,同时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地方政府要建立奖补机制,切块专项资金用于村庄环境整治;村级要在环境整治资金筹措上各显其能、各尽其责。条件好的村拿出专项资金单独核算,条件较差的村也要多方寻求支持,破解资金难题;群众出资要本着“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统一标准,统一收取,让清洁费成为农民受益的合理负担。
4、着眼长远,推进常态化管理。镇办推行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强化责任意识;村级落实专人负责制,指派一名专职干部负责,实行专人专职、专岗专责;保洁员配备和管理实施制度化,从年龄层次、个人素质、工作能力上严格把关,实事求是签订工作责任状,严格奖赔结硬账,建立起长效保洁队伍。
5、整合项目,集中力量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整体布局、共同配合、不断探索的过程。环卫设施要向底子薄、基础差的地方倾斜,畜禽养殖治污项目要向养殖大镇、养殖大户倾斜,造林绿化要向重点线路、主要通道倾斜,道路建设要向偏远地带、运输要道倾斜,在全市上下形成农村环境整治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