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介绍范文
卫城镇XX村村情概况
一、地理气候
XX村地处清镇市以西3.3公里,北临卫城镇龙井村东临卫城镇犀牛村,西临卫城镇西门村,南临卫城镇大十字居委会。村域面积9.18平方公里,水域面积0.0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897亩,荒山林1200亩,有“孔家麻窝”“落地麻窝”等水库,有“马鞍山”“空洞坡”等山川,XX村气候条件好,属亚热带气候,年均气温15℃,年平均日照860小时,平均降水量490毫米,全年无霜期280天。
二、村名来历
XX村原名民主XX大队,在1960年期间,国家实施“三线”建设,160、110、372等工厂相继落户卫城区,为了丰富职工们的菜篮子,民主XX大队响应国家号召改良种疏,从事蔬菜种植至今,现仍然是贵阳市无公害蔬菜基地之一,1992年撤区并号,把原老卫城镇小镇撤掉并入大卫城镇,由于东风大队地处地处卫城镇区东北面,为了便于管理相继把小卫城镇原管辖的三个村更名,民主东风大队更改为现在的XX村,XX村因此而得名。
三、民族人口
XX村现有常住人口1026户,3636人,14个村民组,有汉族,苗族,彝族,布依族,穿青族等族,汉族占90%以上,苗族大约120多人,穿青族15人,布依族120多人,残疾人50多人,低保户25户51人,全村党员42人,村两委干部16人。
四、经济发展
1、农民生产、生活情况
全村以种植蔬菜,精品果蔬和肉鸡养殖及经商为收入渠道,现有种植合作社6家,养殖合作社8家,成立了以村社合一的村集体合作社,合作社共计流转土地1200多亩,种植有精品果蔬,肉鸡养殖,生猪养殖及苗圃绿化种植,种植主打品种以樱桃,晚熟李及早熟蔬菜为主打品牌,养殖以特色鸡养殖为主,村民生活以电器电源为主,全村属城镇集中供水,出行交通便利,快捷。
2、基础设施情况
S211卫城绕镇路和卫暗公路从村穿插而过,全村通村路通组路约15公里,共计6条,生产便道16条,机耕道5条约30公里全部硬化,完善所有的串户路硬化安装太阳能路灯约220盏,垃圾箱6个。
3、产业情况
以种殖为主,养殖及经商为辅,以农村“三变”改革为抓手,发动村民用资金,资源入股合作社或公司,带动村民共同发展致富,实现富民强村,现XX村幼儿园,停车场,村社合一合作社都是“三变”模式,村民人均收入12000元以上,村集体收入约5万元,解决村民就业及收入问题,实现了XX村现阶段贫困人口脱贫。
4、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XX村辖区现有幼儿园两所,卫生室一个,文娱舞蹈队一个,放歌合作社一个,龙狮舞蹈队一个,修建400平方米文化广场一个,教育、医疗、娱乐身心健康基础设施完善,解决村民生活需求和娱乐需要,合医参合率98%以上。
5、村民自治情况
村两委有凝聚力和战斗力,两委成员齐心合力,精诚团结,苦干、实干、巧干、会干,撸起袖子加油干,推动村各项工作的发展,村委会积极推进村民自治,制定村规民约,全村村民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极大地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文明新风尚,村多次被上级相关部门及党委评为先进单位和先进基层党组织。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XX村广大村民在村党支部领导下响应党中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号召,把自己亲手种植出来的蔬菜,开起自己的货送往灾区,此举被中央电视台,贵州电视台,贵州日报等多家媒体多次报道,XX村也被网民亲切称为“爱心村”。四、历史文化
XX村历史悠久,由于其属古镇西卫重要组成部分,其史应追溯到元明时期,由于镇西卫是一座“以军兴商”的古镇,外地客商,本地商人纷纷在此开埠置店,各种文化,各地习俗在此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包容的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现饮食文化有辣子鸡,臭豆腐,八大碗,清明粑及卫城包谷酒,古建筑遗址还有古城墙,川主庙,黑神庙,玉龙巷遗址及很多木质高架房。
1936年2月,贺龙,肖克率领的红二、六军团进驻卫城,并在卫城召开千人大会,宣传抗日救国主张,杨顺清,谭志德等29名清镇人在此参加红军,为卫城及XX红色文化打下了坚实基础,为了纪念贺龙、肖克两位将军,卫城镇党委政府和XX村两委在XX村黄昌坡修建了贺龙亭和肖克亭。
XX村现正处于历史以来最好的发展机遇,村两委及广大村民众志成城,以更饱满热情,昂扬的斗志,抢抓机遇,利用村资源,优势挖掘民风民俗打造乡村旅游,让城里人吃在XX,玩在XX,乐在XX,住在XX,留恋XX,不愿离开XX,还想再来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