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汇报范文
乡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汇报
镇根据上级相关文件精神和要求,结合遮放实际,精准施策,高质量的完成了易地扶贫办工作,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通过系列举措,顺利完成各项搬迁工作任务,为遮放镇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基本情况
遮放镇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4个,分别为杏帕韦丙孔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偏山寨弄丘下寨搬迁至户闷户允顺虎曼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现命名为双富村)、新帕连搬迁至户闷户允顺虎曼二期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现命名为富强村)、勐嘎蚂蟥沟搬迁至户闷允冒安置点(现命名为和源村)。遮放镇3个搬迁点共涉及搬迁群众185户676人,其中,建档立卡户68户236人(遮放59户207人,系统内57户204人,系统外2户3人;勐戛9户29人),同步搬迁户117户440人。建设总投资4063.775万元。和源村共涉及搬迁群众75户400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8户87人。
二、社会治理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组织。协助镇政府进一步稳定和加强易地扶贫搬迁综合治理领导机构,确保工作不断档、队伍不减弱,切实巩固搬迁工作成效。遮放镇根据各个易地搬迁安置点行政区划、人口规模、管理需要,根据新调整设置的行政区划,合理划分、组建3个村民小组。协助镇党委政府建立健全组织,以单独建、联合建、派员建等方式,在易地扶贫搬迁3安置点建立党组织、群团组织,因地制宜成立老年之家、儿童之家等社会组织。选举第一届村组干部具体承担搬迁点的日常村组事务。
(二)定制度。遮放镇在3个搬迁点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组织村组干部制定村规民约,把社会维稳、禁毒防艾、环境整治、文明友爱、互帮互助、矛盾纠纷纳入《村规民约》,推动搬迁群众破除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转变生活方式,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生活、树立新风尚。通过宣传动员,群众积极配合,遮放镇3个搬迁安置点自制定《村规民约》以来,没有群众违反《村规民约》相关规定。
(三)重宣传。充分利用村组活动场所、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建、法治宣传栏等阵地和平台,大力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法治思想,组织群众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思想道德和民主法制教育,积极引导搬迁群众依法议事、依法办事,依法理性对待矛盾纠纷,并适时引入诉讼程序,实现执法司法服务与群众需求的良性互动,进一步增强法治获得感。自搬迁以来,遮放司法所组织群众开展法治宣传教育6场次,受教育群众3000余人次。
(四)强服务。积极构建社会治理体系,积极推进网格化管理工作,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力量,遮放司法所着力做好社区矫正对象、安置帮教人员、老年人、残疾人、青少年等重点对象服务工作,推动基层治理联动融合、共建共治;定期不定期的对重点服务对象进行入户走访,聆听群众的呼声,积极配合镇政府到易地扶贫搬点开展“一站式服务”,为搬迁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活,进一步强化搬迁群众法律意识,提高搬迁群众依法维权的能力和法律素质。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社会治理活动阵地建设不到位。警务室、调解室与村文化活动一室多用,功能不完善,作用发挥不明显。
二是群众法律意识不高。搬迁点私搭乱建现象仍然存在,群众地基部分群众为了遮风避雨需求,搭设遮阴网。同时建新拆旧复垦落实不到位,有的搬迁户存在旧房“拆一半留一半”、只拆主房未拆偏房、畜圈等不彻底情况。
三是搬迁点群众公共事务参与能力和参与意愿相对较低。多数搬迁群众的文化水平不高,从“熟人村落”到“陌生人安置点”,对坝区村寨的运转方式不够熟悉,也不愿过多参与安置点公共事务,导致村民自治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和意见
一是强化搬迁点日常事务中的群众参与度,提升村民自治水平。通过在搬迁点设立理事长,组建自治协会等方式,充分调动搬迁群众参与搬迁点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群众对搬迁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是强化搬迁点移风易俗行动,引导搬迁群众逐步养成文明习惯。严格监督落实《村规民约》,并做好宣传普及工作。
今后,遮放镇将紧紧围绕上级文件精神指示,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突出工作创新,破解发展难题,下足“绣花”功夫,全面持续推进全镇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后续扶持、脱贫巩固工作,统一干部、群众思想,凝聚力量,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做实做细,为乡村振兴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