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教案(通用多篇)范文
【导读】综合实践活动教案(通用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综合实践课程 篇一
学校在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之前要先了解相关的课程理论以及国家文件,结合学校的办学思想确定学校实施综合活动的指导思想,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课程开发;学校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要充分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同时要结合学校的办学思想、学生的特点进行设计。学校环境和资源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客观依据。学校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体设计时,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情况,对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进行仔细挖掘、分析和评估。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在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的基础上体现学校和社区的特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选择首先应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充分考虑学校的环境与资源特点。课程实施计划的制订一方面要能够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和要求.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能够与学校的其他工作协调一致。
(冯新瑞 梁《教育科学研究》2008年11月)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设计的思考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目标的设计首先要考虑设定目标的主体是谁。如果是学校制订目标,应该从“培养目标”这一层次出发。如果是教师制订目标或教师指导学生制订目标,则应该从“教育目标”这一层次出发。教师在设计主题目标时应把总目标细化为“教育目标”.使之成为可以操作的评价标准。要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既符合儿童的需求又立足于学校的特色与资源.就必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首先,学校统筹规划的重点应放在协调学生的兴趣与学校的资源之间的关系上,确定恰当的主题领域,而不是规划具体的主题。其次,教师预设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上。并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相关的资源支持。而不是围绕教师自己确定的主题去进行教学设计。中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突出强调“探究中心教学”的理念.教师不仅指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中心的学习,还要在指导过程中进行行动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要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
(李云淑《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8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现状述评与对策思考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是:(一)综合实践活动不能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二)综合实践活动缺少有效的教师指导。(三)综合实践活动偏重活动形式,忽视活动的合理性、认知性。教师往往只对学生就调查、访问和设计、制作、实验等活动提出具体要求,却忽视对活动主题或可能出现的问题的基本认知和对实践方法的指导。(四)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体系有待完善。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求同、轻存异,重表达、轻实践的问题,教学趋向封闭。
教师要正确认识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学习交流,更新理念,发展专业能力,对典型案例教学的观摩、分析、研讨、评价,深入思考如何活化教材内容,挖掘实践活动的资源、素材,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赵金峰《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年12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题的选择与确立
一、尊重学生兴趣,自主选择课题。综合实践活动必须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为前提,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立研究课题,主动地开展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二、关注生活热点,充分挖掘课题。研究课题的选择与确定,通常要反映学生的生活背景.以及特定的文化传统、自然资源状况等,只要是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联系,是学生关心的问题,就可以作为研究课题。研究课题既可以由学生自主设计。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选择。三、学科领域渗透,优化整合课题。综合实践活动不能绝对地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割裂开来。综合实践活动各内容领域的整合可以采用向学科渗透的方法进行,即对每一个活动主题,都尽可能向学科延伸,从中挖掘出活动的内容与主题。四、因地创设课题,形成学校特色。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各个学校所处的小的区域范围,也常常拥有值得挖掘和利用的课程资源,这些课程资源为当地学生所喜闻乐见又具有独特性,很容易形成学校特色。
综合实践课程 篇二
一、用《红领巾植物园》确立活动主题。
主席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根据的指示精神,我校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发动全体师生利用荒杂地开辟了《红领巾植物园》。注意利用《红领巾植物园》的课程资源,开发了“走进花卉苗木、蔬菜和农作物栽培与管理”等主题活动。学生人人动手参与,他们在植物园里浇水、施肥、除草、捉虫,学生们利用休息时间辛勤地忙碌着,他们的汗水没有白洒,在他们精心的管理下,终于结出了丰盛的果实。同时,学生们得到劳动实践的锻炼,掌握了劳动的技能,认识了各种植物的生产过程,明白了鸡蛋不是从冰箱里来,感受到了劳动的艰辛,体会到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懂得了珍惜粮食、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提高了劳动技能和劳动意识。培养了学生从小热爱劳动人民、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这《红领巾植物园》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要基地,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丰富资源,又是我校的办学特色之一。
二、运用多种方式确立活动主题。
一是走出教室,让学生走进社会。杜威说过:“走出教室一步,就意味着对学科的超越;选择了一种教育,就选择了一种生活。”我校发动六年级学生走进泉州市中小学生劳动技术基地,让学生有亲自体验的机会。二是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与知识、实践和选择了十几种社会服务行业为他人服务工作进行实践体验,如帮助残疾人、帮助老人、环卫工人、厨师等。三是根据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我校的办学理念开展活动。如我指导手工制作“简易花盆”这个活动时,我认真地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目标”反复地领会其精神实质,并运用于实际教学之中。目标之四明确指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我先放手让学生亲自试一试,接着,奖励做得较好的学生,再让学生教学生,然后由教师启发并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再次奖励有进步的学生,让学生交流合作的经验,最后请学生谈谈自己进步的感受。课堂上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们既学得轻松,又非常愉快,虽然学生有离开了座位,但都是为了探究怎样利用废弃的塑料饮料瓶做成“塑料花盆”,用竹子做成“竹筒花盆”这个问题,始终围绕着学习、设计与制作“简易花盆”这个主旋律。本节课师生人人参与,真正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确实从讲台上走下来了,本节课教师充当了学生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领导者和评价者的角色。这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发展学生实践与创新的精神,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举一反三,能设计并制作出比书中更精致更漂亮的花盆,使学生更加热爱科学,更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并逐步树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拓展了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科技意识,并逐步形成一定的个性特长。
三、展示学生成果、确立交流、评价的活动主题。
一是分班级从不同角度共同探究与实践一个大主题的活动。如确定“走进泉州”的大主题系列活动。三年一班的学生探讨泉州的历史;三年二班的学生研究泉州未来精美图案的设计艺术;三年三班的学生调查泉州近几年来的经济发展情况,寻求泉州的创新之路;各个班级之间开展竞争,激发学生强烈的合作愿望,在成果交流时,学生们得到了丰富的体验与收获。二是建立展示园地。发挥教室每面墙壁的作用,把学生的手抄报、画画、科技制作全部展示出来,满足了学生的需要。学生们在活动过程中遇到或发现什么问题,有什么新的设想,也可以直接写在园地栏里。三是学生的交流活动,当一个主题活动结束后,教师要提供机会让学生进行交流。四是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总结自己的成果、汇报自己的收获、体验,找出还存在的不足,给自己提提意见,定出今后努力的方向。引导学生将全学期经历的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全面反思。
综合实践课程 篇三
一、打破课堂的界限,实现语文与综合实践的整合
语文包罗万象,翻开语文书,你就如同走进了生活的“万花筒”。阅读语文,你会发现,语文涵盖了方方面面的知识,但有的知识单靠课堂教学是无法真正让学生掌握的。而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范围恰好包括了学生与自然、社会的问题等。它的主题的设计和实施体现了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学科整合会带语文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自然。以《身边的传统文化》为例,在“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这一活动中,我安排了以下一些小规模的活动:
1.你的家乡有哪些传统节日?都有哪些风俗习惯?
2.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传统节日说说它的特点,你和家人是怎么过节日的?
同学们纷纷行动起来,从书中、家长的讲述中,学到了不少知识。把写作、口语交际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从而促进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在教学中敢于把语文知识的丰富内涵放到开放的综合实践天地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实践,自由地交流总结,那么学生的收获会远远超乎课堂所获,远远超乎老师的想象。
二、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实现语文学科与综合实践课程的整合
只有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对活动倾注全部的热情,活动的实施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如在教学《花钟》这一课时,学生都被这篇课文吸引住了。“花也会有它的开放的时间?”、“为什么不同时间里会有不同的花开放呢?”、“我要是有一个花钟那该多好啊!”……学生一下子产生了很多有关花的问题,面对学生如此强烈的求知欲望,一个以《我是小小花卉家》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就产生了。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决定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安排的活动有描写花的词语竞赛,花的诗词的收集、理解和朗诵,花卉知识的竞赛等。学生在课外书籍、网络中自主探索,搜集到了很多有关花的知识,获取了课文中没有的知识,让学生走进了更广阔的学习天地,让学生更快乐地接受了知识。
三、在学生的实践中,实现语文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强调一种感性的体验,要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经历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使其创造得到升华。语文课程中有许多时代性、教育性很强的教材。学完后,学生均受到一定程度的教育。他们热血沸腾,我们应抓住契机,在课后作业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以《只有一个地球》一文的教学为例,学完课文后,学生认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于是我便引导学生制定了“武安的环境状况及保护措施”这一方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观察了东山、居民小区、街道等,访问了有关人员,从图书馆搜集了大量的资料。活动结束后,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进一步受到了教育,他们意识到环保的紧迫性,即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因此,课后可通过设计延伸性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与创新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篇四
背景分析:
问卷调查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设计一张好的问卷,是问卷调查的关键所在。五年级的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研究方法,但对如何设计一份科学合理的问卷还是非常陌生的。
教学目标:
1、认识一份完整问卷有标题、导语、正文、结束语四个组成部分,并了解每部分的作用;
2、在亲历问卷设计的过程中,明确正文问题设计要把握好范围,遵循真实性、目的性,全面性,有序性,简洁性五大原则;
3、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会集体合作的力量,逐步培养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教学重难点:
正确把握问题设计的范围,遵循原则,设计出科学合理的问卷。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明确组成
1、感知问卷作用。
同学们都喜欢阅读,是个书香班级。(
%)同学,每天的课外书阅读时间达一小时,(
%)同学,一学期的阅读量超过10本。你们知道这么多的信息,数据哪来的吗?
一张小小的问卷,短短几分钟,可以帮助我高效、全面地了解了全班的阅读情况,真是神奇!
2、明确问卷组成。
(1)采用调查问卷这种研究方法,先要设计一张问卷。一张问卷由哪几部分组成呢?各有什么作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
(2)学生交流。
(3)总结:同学们真会观察,通过自己的研究,知道了一张完整的问卷有标题、导语、正文、结束语四部分组成,并且了解了每部分的作用。
二、合作探究,提炼总结
(一)引出问卷背景。
本学期,我们开展了社区居民健身情况的调查研究,其中大拇指研究小组研究的主题是社区健身器材的使用情况,下面请小组长阮真子来介绍一下他们组的研究情况,遇到的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进行调查问卷的设计。
(二)合作设计问卷
1、共同设计标题、导语、结束语。
2、正文设计
(1)自主讨论,明确范围。
正文是问卷最重要的,最核心部分,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设计问题呢?
小组讨论,交流预设:器材使用的时间,次数;器材的受欢迎度,是否能满足需要;器材的使用方法,功能;健身器材损坏、维修的问题
(2)设计问题,发现不足
我们小组分工合作完成问题的设计,每人选一个方面设计一个问题,但几个方面都要考虑到,组内协商分配一下。设计好的同学可以先交流一下,贴在纸上。
(3)评价诊断,明确原则。
评价交流预设:
师:语言简洁易懂,做起来省时省力(板:简洁性)
师:选择项出现断层了,看来设计选项时,考虑也要严谨!注意全面性!(或者:考虑得真全面,选项的设计也大有学问。)(板:全面性)
师:问题要紧扣主题,有明确的目的,(板:目的性)
师:考虑真细致,都想到了被调查者的心理,所以在设计问卷时,有时可以采用第三者的身份,消除被调查者的顾虑,使调查更具真实性。(板:真实性)。
师:由易到难,体现了问卷的有序性(板:有序性)
同一内容归整在一起,也体现了问卷的有序性!
总结:通过研究,设计调查问卷的正文部分要注意什么?
(4)运用原则,修改完善。
师:下面请大家在组内评价修改,进一步完善我们的设计。
小组修改,再次评价。
三、回顾反思,积累经验
1、师:这节课,我们一起经历了调查问卷设计的过程,大家有什么收获吗?
(引导学生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展开)
师相机补充:设计问卷,这只是第一步,还有许多后续工作,问卷的发放,数据采集、分析,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建议!
2、师:问卷调查,在我们今后的研究性学习中会经常用到,将来踏上工作岗位也可能会用到。所以我们有必要再来实战演练一下。伴随着时展,越来越多的学生拥有自己的手机,关于在校生是否需要手机已成了社会议论纷纷的话题。请你针对这个研究主题,设计一份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设计
一、背景分析:
问卷调查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设计一张好的问卷,是问卷调查的关键所在。五年级的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研究方法,但对如何设计一份科学合理的问卷还是非常陌生的。
二、教学目标:
1、认识一份完整问卷有标题、导语、正文、结束语四个组成部分,并了解每部分的作用;
2、在亲历问卷设计的过程中,明确正文问题设计要把握好范围,遵循真实性、目的性,全面性,有序性,简洁性五大原则;
3、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会集体合作的力量,逐步培养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教学重难点:正确把握问题设计的范围,遵循原则,设计出科学合理的问卷。
四、教学流程:
(一)整体感知,明确组成
课前完成一张有关阅读情况的调查问卷,积累感性认识;再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汇总展示,体会问卷调查法的特点和作用。接着,以问题引领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明确问卷的组成部分及作用。
(二)合作探究、提炼方法。
研究的问题应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背景,以贴近学生的社区健身器材的使用情况,作为研究主题,不仅具有实际意义,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认识生活,学会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
对于一份问卷来说,正文的问题设计是最核心、最关键的部分,为了引导学生设计出科学合理的问卷,特以四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自主讨论,明确范围。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小组讨论,明确问题设计的范围,为学生自主设计问题指明方向。
第二层次,尝试设计,发展思维。小组分工合作设计,组成一份问卷,既能多角度,全方位地提出问题,又能真实,全面地呈现出正文设计中的一些问题。这样,课堂的教基于学生的“学”,学生“学”得更有意义。
第三层次,评价诊断,确立原则。提供平台,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评价诊断自己设计的问卷,逐步明确问题设计应该遵循的原则!
第四层次,运用原则,修改完善。小组合作,修改完善正文,实现由“知”到“行”的提升。这样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学生在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能力自然也全面提高。
三、回顾反思,积累经验
引导学生回顾亲历问卷设计的全过程,畅谈收获体会,提炼学习方法,积累研究经验,并向课外拓展延伸,再次设计问卷,实现对问卷设计范围的把握,原则的遵循进一步的理解与掌握。
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篇五
一、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管理制度,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管理制度是该课程走向“常态化”“规范化”的保障。必须建立相应的规范化的师资管理制度,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机制,才能充分调动各科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积极性,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1. 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领导与协调
教育行政部门要成立由分管局长为组长的县(市、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协调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对区域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协调、管理、指导和监督。并设立专职的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负责对全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规划与指导。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必要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管理评价体系,对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领导、师资配备、校本研训实施、教师评价及教师工作量等管理制度建设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此推动综合实践活动师资队伍建设。
2. 相关部门要合理制定教师工作量标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教师正常课时计算其权重系数不应低于语文、数学。教师指导一个学生小组,并经历确定活动主题、制定活动方案、开展实践活动、交流活动成果、反思活动过程整个完整过程,即指导学生完成一个小课题研究的,应适当奖励标准课时工作量。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长的课时待遇,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予以政策倾斜。教师需要在双休节假日指导学生活动的,应按加班计算。
3. 学校要成立相关组织
学校要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成员由学校教导处、教科室、政教处、总务处和大队部等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负责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领导、规划、组织和协调工作,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校长必须亲自抓,及时监督、检查课程实施与计划执行情况。教导处主要负责课程实施与管理、师资配备、学业评价工作。教科室主要负责课程的开发和规划、教研组活动指导、教师研训和课题研究与指导工作。政教处、少先队大队部负责社区服务、社会实践领域活动实施,指导班主任实施活动。
4. 构建本课程的评价体系
学校要建立专兼职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评价机制,并将其纳入教师的年度考核。对教师的评价,应侧重于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组织、规划、设计、指导、管理、工作态度及与其他教师协同工作等方面的能力、实效的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教师年度绩效考核的依据。
二、着眼于区域实际,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合理地选择和配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实施的有效保证。
1. 师资配备
师资配备是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所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需要有大量教师和其他人员的参与,其师资结构组成应包括:专职教师、兼职教师、指导教师。目前师资的最佳配备组合为:专职与兼职并存,班主任、科任教师共同参与,学校其他人员协助。这样,各学科、各类型教师的资源可以进行整合,以达到优势互补,使现有教师资源得到最优的开发和利用。另外,由于综合实践活动需要跨出校园,走入社会进行实践活动,学校还可以利用社会教育力量,聘请一部分学生家长、有关领域的专家、校外辅导员、政府公务员等,作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校外指导教师。
2. 师资要求
专任教师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应由观念新、知识广博、组织能力强、一专多能的教师担任,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制订全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计划,组织、指导、协调、管理并参与课程开发和实施,主持校本研训,总结课程实践的成功经验。兼职教师、指导教师要按照多学科结合的原则,选聘综合能力较强的教师担任,学校要鼓励班主任、任课教师(如劳动技术专职教师、信息技术教师、科学教师、社会思品教师、辅导员等)担任综合实践活动的兼职教师或指导教师。兼职教师负责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全程管理,按课程表上课,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指导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提出课题,确定研究范围、研究内容与方法等,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方案,参加课题论证并作点评,参与小组成员任务分配的协调,参加课题论证会,对课题作出点评,并提出答辩中的有关问题,评审课题组的“课题手册”,批阅研究报告,作出课题评价的初步方案。为保证教师指导的实效性,一个指导教师一学期指导学生课题1~2个为宜,最多不能超过3个。
三、以课程培训为切入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课程观念、认识以及实施课程的能力都是通过课程研训工作来落实和提高的。要以课程研训为切入点,相互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并在交流、研讨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研训活动中,教师要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决策、行为及由此产生的效果进行审视。
1. 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对于教师来说,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需要在教育观念、教学理念以及相关知识上进行更新。为了使任课教师及时了解本课程的教育理念、课程性质、内容选择、学习方式、教育资源、课程评价等方面知识,促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逐步向“常态化”发展,要分类分层举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任课教师专题培训会。培训内容包括: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立及指导策略;主题活动设计方案和学生活动方案撰写要求;综合实践活动各种课型指导策略;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学习方式及指导策略;学生活动方法及指导策略。
2. 专业引领,示范教学,体验感悟
要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外出参观学习,使他们体验感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背景以及实施注意事项,在理念上和实践上作更加深入的探索,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并领会其实质。健全课程组织,成立县(市、区)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室,加强研究工作。
3. 同伴互助,经验交流,互学互进
综合实践课程 篇六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239-0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几年来,很多教师都能够与学生一起践行课程的理念,体验课程实施的过程,感受课程具有的魅力。我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有了更多的认识,所以我认为要想更好地开展这门课程,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综合实践活动与课外、校外活动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与课外、校外活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课程管理的角度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国家制定了《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规定了不同学段学生要达到的基本教育目标,是每个3~6年级学生必修的课程;而课外、校外活动是学校根据学生需要和学校实际开设的,有一定的随意性,从课程管理的角度来划分应属于校本课程,也不是每个学生必修的课程。
2.从两者追求的目标来看。综合实践活动是通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而课外、校外活动往往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校的特色来开设的,是以发展学生某一方面的兴趣爱好,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为目标的。
3.从课程的类型及开发的内容来看。二者都属于活动课程的范畴,都以活动为课程开发的主要形式;二者内容有交叉之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领域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以及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四个指定领域,还包括班团体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四个指定领域;而课外、校外活动的很多内容是围绕综合实践活动的非指定领域开展的。
4.从课程实施的时间安排来看。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以根据主题内容的需要采用长短课结合、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来安排,有些内容还需要占用大量的课外、校外时间。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平均每周要保证有3课时;而课外、校外活动的时间也是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来安排的,占用的都是课外和校外时间。
二、合理确定指导教师
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导教师的水平。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可以是专职的,也可以是兼职的,或者专兼职相结合。
1.从学校教师中选拔。在学科教师自由报名的基础上,挑选出知识面宽、组织能力强、性格开朗、思维活跃的教师来担任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同时,挑选出那些对某个领域有过钻研或精通某门学问、某种技能的教师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顾问教师。
2.设置教师指导小组。所谓教师指导小组,即学校在没有专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情况下,将不同学科或课程背景的教师组建成若干个教师指定小组,并将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班级分配给各个教师指导小组,实行教师指导小组班级负责制,每个指导小组设置一个组长,实行组长轮流负责制。
3.从社会上聘请。这门课程不管是在设计上还是在实施乃至管理和评价上都带有很强的社会性,它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与社会密不可分,又因为它常常以社会问题作为主题而面向社会现实,需要与社会各界人士打交道,而广阔的社会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可以开发,可以获得大量的社会力量支持,所以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可以从社会中来。
三、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与传统的学科相比,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者。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实践,教师的引导与指导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活动的前提。正确处理好学生的自主实践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首要的和基本的要求。
2.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者。从内容上看,综合实践活动没有固定的、统一的教材,没有统一的同步的教学内容,这需要教师的组织;从活动形式上看,综合实践活动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这也需要教师的组织与协调;从活动过程来看,不同小组的活动时间、活动空间需要教师的指导;另外,学生不是永远在教室里进行活动的,一旦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进行调查、采访、观察、劳动、服务等,就涉及联系、安排、安全等问题,更需要教师的组织;从活动的评价看,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是倡导学生、教师(包括所有指导教师)、家长以及社会人士等方面评价的综合权衡与认定,也需要教师的组织与协调工作。
3.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参与者。由于教师的信息储备、人生阅历、思维能力总体上比学生强,加上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首先还是组织者、指导者,因此,参与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并进行合作研究,教师要参与进去。
4.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者。从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和本质上看,管理是多元的,包括自我管理、家庭管理、社会管理等,其中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管理是动态的,既有预设的“审阅计划”、“批准外出”等,更有生成的带有阶段性、细节性、偶发性的事项需要指导教师管理。
5.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者。作为评价者,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活动进行全程性的评价,而且在评价用语上应有所研究,应善于运用积极激励的语言来评价学生的活动。教师的评价应该客观、公正、公平,且能促进活动的开展。教师还应对自己参与活动的表现进行评价,不断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成败得失。
综合实践课程 篇七
关键词:物质;人力;文化;开放性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182-02
自从新课改以来,课程资源的开发这个话题经常被人们谈起。不过,好像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言,这个问题是更加突出。这是由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决定的。作为一门经验性课程、实践性课程,我们不可能像语文数学那样手持课本滔滔不绝地讲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教材”就蕴藏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是一本无字之书。综合实践的课程资源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它是多元化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资源。我们老师就应该打开思路,尽可能地开发出更多适合学生活动的课程资源。
一、开发物质资源
1.资源包。“资源包”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种重要资源,它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快地进入课程,从而促进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但不能过分依赖“资源包”,把它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材,否则以“实践性”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就会出现学科化倾向,使其失去应有的价值。而且,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校情,不同的活动情景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资源包作为课程资源就要根据实际和活动的可能,在备课时创造性使用,对活动流程和活动方式进行必要的修改,不死搬硬套。在活动中根据生情,注重生成,用活资源包。
2.联系学习活动,利用校内的各种设施和场地。学校是学生一天中活动时间最长的场所,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它也比较容易操作,比如,《参观校园的路线设计》学生都去了解、访问了学校的各方面情况,学生在各个程度都对自己的学校有了更深的了解,特别在了解到学校的各荣誉之后,学生都因身为是自己学校的学生而非常骄傲和自豪。在自己的设计图上都能体现出来。
还有学校的种植园地,现在的学生生活在城市小区,对于蔬菜真的不太了解,所以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开设活动,让学生认识蔬菜,了解它们的种植过程和营养价值,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掉他们挑食的坏毛病。活动最后再让学生亲身体验种植蔬菜的乐趣,就算是简单的蔬菜种植,但也遵循了综合实践课程宗旨,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
二、开发人力资源
1.学生自主。学生,对于综合实践活动来说,既是课程资源的消费者,又是一种课程资源,还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体,他们实施课程的同时也在创造着课程,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和积极性,突显出学生应有的地位和作用,所以在活动实施的准备阶段、开展过程、总结与交流等环节都应该尊重学生的实际,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与需要。所以每一次活动,都要选择适合学生、能提起他们学习和活动兴趣的主题,特别在小组分工时,更要体现这一点,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任务,这样活动的效益就提高了。当然,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还要给学生必要和有效的指导,使他们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这对于激发和保持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2.开发校外人力资源。校外人力资源主要有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家长、社会人士,队伍庞大,构成复杂,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之中,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个性、兴趣爱好千差万别,拥有不同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有的拥有特殊才能,有的拥有稀缺资料。这种特点,在满足综合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和适切性上,是校内人力资源不可企及的。所以我们教师需要和家长、社会人士沟通,让他们清楚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让他们理解并支持我们。当综合实践活动展开时,一旦需要校外人力支持,我们就可借助人才库找到需要的人,并立即同其联系,求得他们的帮助。例如环境调查这一活动,学生曾访问了卖菜阿姨、清洁工、厨师……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给了学生不少帮助。每一次活动的圆满结束,都离不开外界人士的配合,特别是学生的家长。例如《我是小小营养师》,就需要家长的帮助,学生需要他们一起去购买,需要他们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等等,有了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学生在活动中都学到了更多。
三、开发文化资源
1.校内文化。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包括精神文化、环境文化等。像我们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都有其深刻的内涵,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挖掘他们的含义。还有学校各处的环境布置,如绿化等,可以利用学校现有植被让学生参与植物的观察系列活动,通过观察、比较、查阅资料等多种方式锻炼学生的各方面综合能力。还有学校各大楼、各条道路的名称,都积淀着文化价值,蕴含着巨大潜在的教育意义。
2.地方文化。校外的地方文化资源给予教师更大的开发空间和利用形式。各地因地区差异都有不同的文化团体,如学生开展的“我们的家乡”主题活动,学生通过采访、查阅等,了解不少自己家乡的文化底蕴,这在另一层面又升华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总之,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中,应树立一种开放性的思想,不能局限于课堂,不能局限于书本,不能局限于固定的时间安排,所以我们教师要利用发散思维打开思路,从尽可能多的角度来考察课程资源的价值,生成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同,从而也收获更多的喜悦!
参考文献:
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篇八
一、发现问题,确定课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围绕主题活动实施的,主题选择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要富有生活性、趣味性、时代性,面向学生生活与已有经验。贴近学生年龄和心里特点,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在确定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实际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确定活动组织形式,通过讨论、交流确定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
如我校五年级同学在回家的路上发现本市的内沟河经常浑浊不堪,散发着恶臭,为了弄清内沟河的污染状况和因此造成的后果,同学们经过观察、讨论,确定了活动课题“关于内沟河的污染研究报告”;三年级同学确定“清源山传说(民间故事收集)”;四年级同学确定“用电的安全”等。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主题是灵魂,选择好主题是活动的首要环节。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或课题越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经验、贴近社会现实,学生越能够较好地操作,越有积极性。
二、精心组织,确定方案
方案是活动的蓝图设计,是活动的关键环节。方案设计得优劣直接影响探究活动的进行。设计方案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各个小组将自己的计划在全班交流,并组织生生之间的互动,即让学生在与人交流的基础上,在别的小组汇报后,能展开充分的讨论,学习其他小组的方法,反思自己计划的不足,进一步完善计划,在此基础上,各小组再修改完善计划。
如在“关于内沟河的研究报告”中,同学们设计了各自的研究方案,有的主张沿路调查,有的主张问卷采访,有的主张实验,……通过讨论综合,我们确定了最终的实施方案:1、设计活动计划表格;2、沿路观察、访问、拍相;3、查阅资料:内沟河的原貌;4、用河水进行种养植物和喂养金鱼的实验;5、总结报告。
三、实践活动,突出主题
实践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核心。综合实践活动应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知识量有限、自主性不足等原因,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有效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在“关于内沟河的研究报告”中,由于学生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绘画能力、思维能力各部相同,故而在本次活动中安排了小记者、摄像师、植养员、宣传员、信息员等几种角色,学生根据能力特长自主选择担任的社会角色。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加学生亲身体验的机会,经历活动的各种感受,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向他们介绍科学探究的方式,使学生减少活动的盲目性。另一方面,针对学生的疑问,提供必要的指导,根据学生的思维进程进行启发,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始终处于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再次,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角色特点应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四、总结评价,注重互动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总结评价的作用是使学生再现活动过程,对活动中的体会进行回味,对活动的探究成果进行陈述评价,从而激起学生再次探究的欲望,为下一个主题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心里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篇九
一、中小学要制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否在中小学有目标、有计划、有效的常态实施,首要问题是学校能否规划一个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这就如同建楼必先设计一张图纸一样,没有图纸楼房是无法建造的。同样没有实施方案,没有整体实施计划,年级和班级,老师和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必然会陷入盲目的实验状态中,这不仅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而且难于取得实效。
那么,学校怎样才能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实施方案呢?
1.由学校教科处牵头,从学校校级、中层领导以及骨干教师中,选择在教科研方面的精兵强将组成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小组,组织小组成员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进行专题研究。研究着重从学校实际出发,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安排、师资配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课程实施、课程管理、校本研训、课程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要充分考虑方案的目标性、实用性、计划性以及可操作性。另外还要注意方案要详实、具体,如,课时的具体使用,教师的人员安排等。最终集大家的智慧,形成实施方案。
2.将实施方案,发放给广大教师,甚至一些学生家长和社会上关心学校发展的人士,广泛争求大家的意见,再进行反复修改,最终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3.特别提一下,注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学校发展目标、学校校情分析、课程的长远和短期实施目标、课程资源与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详细计划(包括年级活动主题、指导教师安排、具体课时使用方式等)、课程的校本研训计划和具体实施措施、课程管理要求和管理办法、课程评价方法和要求等。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之所以把学校发展目标和学校校情分析放在方案前边,且必须要写,是因为这些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制订的基础和背景,也是以下项目内容的制订依据。而这些内容都需要一一的详尽的完成。只有各个项目内容详实,才能便于指导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
二、为保证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学校还须建立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光有方案是不够的,必须建立与课程相关管理配套制度,才能保证方案能够落到实处。这些管理制度,主要有:
1.教师任课制度。目前大部分学校没有专职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是依赖学科教师兼职的。这就需要学校对教师的工作量做个合理的调配和安排,比如:学校规定每一位教师,在一学年中或两学年内,至少要独自或与他人合作承担一个综合实践活动,承担课时不少于9个课时(3周时间基本能完成一个小的活动主题)。先由教师填写申报表,申报活动主题,再由学校进行审定,最终确立年度或学期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定学年、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承担教师。未申报成功或未申报的教师,要在下一学年或学期继续申报。这样用制度来保证教师既完成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任务,又不影响做学科的教学任务。
2.奖励制度。学校可对承担综合实践的教师,尤其是开展活动质量高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学校要对承担综合实践活动而超出课时规定的教师,按课时量应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如果不能给于补偿的,能否在年底考核、评优评先中适当加分和给予奖励。用这样的奖励制度来鼓励教师承担课程的积极性,就会对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许多教师还是很有积极性和能力的,就看学校的制度能否把教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研训制度。这一制度可以仿照学科教学再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适度修改,目的是为更好的促进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的专业成长和指导能力的提高。
4.综合实践活动档案管理制度。规定从活动开始,由活动承担教师,注意整理并保留教师与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各项活动资料,如教师和学生的活动计划方案,学生搜集并整理和完成的各项信息资料,教师指导策略与做法,活动成果等,最终整理出有价值的档案资料,交给学校进行统一的管理。
5.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制度。制定出评价制度其目的在于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综合实践活动情况、年级落实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和班级落实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等作出科学与合理的评价。
6.综合实践活动安全保障制度。安全制度可以在学校原有的安全制度基础上修改、补充和完善,努力使制度更好地为综合实践活动服务。如可以制定综合实践校外活动报批制度,其制度,由教师提前申请,学校审定批准。活动组织制度,外出活动必须由哪些教师参与安全管理等等,以保证活动安全并正常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篇十
一、系统策划活动主题
主题的选择是提高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性的前提。该课程内容丰富、范围广泛,没有固定教材,要保障实施的有效性,活动主题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突出学生主体、联系学生生活、注重实践以及学习活动方式的多样化。其主要价值追求,就是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需要一定的课程资源,但并不是“学科化”的教材。活动主题的选择,既要充分体现该课程的主体性、生成性、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目标,既是综合实践活动总目标在学校层面上的具体体现,又是学校育人目标的载体之一,具有体现学校特色的功能。在设计时,应保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目标的一致性、连贯性和延伸性。
活动主题不是由学校或者教师确定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在自身生活中发现的、感兴趣的问题中提炼而成的,并由此生成新的活动主题,逐步系列化,最终形成具有本校(地)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二、科学制定活动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光有好的活动主题是不够的,活动方案设计的好坏是直接影响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在确定主题后,学校层面应该认真分析学校传统活动课程的优势和不足,充分评估教师、学生实际能力和需求,根据学校现有条件,对全校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整体规划,保证学生掌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类型。
教师首先要设计活动方案,包括活动主题、内容、目标、任务、时间、地点、人员与分工、方法、活动所需的材料、活动步骤等。其次,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帮助、指导学生做好合理的、科学的、具有可行性的活动计划。
活动方案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体现时空的开放性、逻辑的严密性和方法的科学性。
三、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但从课程的设置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中也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综合实践活动教案(通用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