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文化强市经验交流材料(精选多篇)范文
第一篇:打造文化强市经验交流材料
近年来,我们充分挖掘利用**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这个资源,开展特色文化活动,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加快推进了“文化**”建设。
坚持靠和谐发展的理念指导实践,强化“文化兴市”的责任感使命感。突出一个“学”字,准确把握“文化**”建设的新内涵。紧密结合**实际,深入学习省委关于建设文化强省、扬州市委有关加强文化大市建设的精神,制定并部署了“十一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着眼一个“邮”字,积极构建“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坚持以“邮”为文化品牌,注重挖掘龙虬文化、尧文化、运河文化和乡土文化,集传统、特色于一体,相继推出了农民艺术节、社区艺术节、周末大舞台、秦邮文化讲坛、百姓学堂等文化活动,并成功举办了一届中国羽绒服装节、四届邮文化节暨双黄鸭蛋节、三届汪曾祺文学奖评选等活动。紧扣一个“实”字,努力创新“文化**”建设的新举措。坚持文化项目点面结合。城区启动建设了集商务、研发和会展为一体的邮都文化广场,建成并投入使用了蝶园、海潮等综合性市民广场;各乡镇、社区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了菱塘回民文化广场、八桥农民广场等。坚持多项活动全民参与。在每年开展的特色文化活动中,都尽量动员更多的群众参与。坚持工作成效群众评判。每次重大活动结束后,都多渠道收集信息,虚心接受各界有识之士的诤言,确保特色活动效果逐年提高。
坚持靠主题活动牵引工作,营造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浓厚氛围。举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专题研讨会。去年10月,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召开了以“抢抓发展机遇、打造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专题研讨会,并就**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形势、现状、目标及举措等邀请市内外专家、学者到会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举行“永远的汪曾祺”系列纪念活动。今年5月16日是**籍作家汪曾祺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日,我们适时筹划了永远的汪曾祺专题讲座、纪念汪曾祺先生逝世十周年征文、颁发汪曾祺文学奖、汪曾祺京剧《沙家浜》交响音乐会等十多项纪念活动。活动中,得到了中国文联作协主席铁凝女士,中国文联作协副主席高洪波先生,汪曾祺研究会会长陆建华先生等全国20多位名家的支持和参与,中国新闻网、新华日报、扬州日报、扬州电视台等20多家新闻媒体均作了全程报道。开展首届读书节活动。今年4月到7月,我市举办了以“读书、求知、守信、文明”为主题的首届读书节活动,内容主要有“经典回响———大型美文诵读”,“十佳藏书家庭”评选,“快乐书海”———xx**市首届读书节书市,“我最喜爱的十本书”推介展评等。目前,该活动已经吸引了众多文化爱好者的广泛参与,产生了较大反响。办好社区艺术节。依托蝶园市民广场,我市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由家庭才艺表演、《争做好市民》dv短片大赛、送图片进社区等系列活动糅合在内的社区艺术节。今年的艺术节围绕“和谐家庭、和睦邻里关系、和美生活”的主题,相继举办了“公民道德颂”合唱比赛、趣味体育活动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
坚持靠打造品牌彰显优势,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推出和做响“秦邮文化讲坛”。按照“挖掘秦邮文化,打造文化**”的思路,通过文人搭台、文化唱戏的途径,以“文化人讲秦邮、秦邮人讲文化”为主题,以**籍在外文化名人为主体,从去年11月开始,相继开坛了《汪曾祺,一位真诚的优秀作家》、《婉约派词宗秦少游》、《永远的汪曾祺》等专题讲座。目前,一股“秦邮文化热”正在**城乡兴起。开办和搞活“百姓学堂”。组建“百姓学堂”讲师团并积极动员公务员、教师、法官和医生等各类人才加盟,深入城乡巡回宣讲“构建和谐社会、农业科技、卫生防疫和子女教育”等内容。城乡居民纷纷夸赞其为政策法规的宣讲员、生产生活的导航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播音员。“百姓学堂”被新闻界形象称之为学习型**建设的“三堂会审”。创建和申报“中国民歌之乡”。**是中国民间文学创作研究基地,尤其**民歌,别具一格,乡音纯真,目前已整理成功并广为流传的有《**西北乡》、《数鸭蛋》、《撒趟子撂在外》等民歌272首,横泾等地的原生态民歌还被央视相中并多次亮相中央电视台。为了充分张扬**民歌这一优秀文化遗产,目前我市已经成立了**“中国民歌之乡”申报小组,邀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60余名代表来邮指导民间遗产抢救工作,各项筹划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向前推进。扮靓和做大“周末大舞台”。依托现有的蝶园、海潮两个大型市民广场,发挥基层文化部门的作用,积极开展广场文化活动。两年多来,已经进行了20多场次大型广场演出,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坚持靠整合资源推进发展,创建内外联动、群策群力构建大文化的格局。用好和用足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不断加大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力度。先后对盂城驿、龙虬庄遗址、清代当铺等3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对文游台、宋城墙、奎楼等7个省级保护单位进行重点修缮;同时,收集并整理了秦观、汪广洋、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及汪曾祺等**历代文化名人的档案资料。挖掘和利用**籍在外文化名人资源。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籍在外文化名人有百余名。我们把这些名人资源当成宣传推介**的宝贵财富,专门建起了**籍在外文化名人信息库,做到常联系、常沟通。同时,倾听他们对“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巩固和开辟新闻舆论资源。市委把宣传“文化**”作为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内容。除率先在扬州举办“**经济会发展新闻发布会”、下发加强新闻管理的规范性文件、落实新闻会商制度外,还注重与国家和省级新闻媒体、知名网站等进行沟通联系,确保了“文化**”宣传向立体化、多层次和全覆盖的方向发展。
第二篇:张家口借助文化张力打造强市名城
张家口巧借文化张力打造“强市名城”
2014-11-29
11月28日讯(记者吴绍冰 常世荣)虽然入冬的省城绿意尚存,但是站在一幅幅摄影作品前,你仍可以领略到塞外冰天雪地的美景。今天,展示张家口历史文化的179幅摄影作品在石家庄市人民广场精彩亮相,那一个个凝固的瞬间,不仅向人们展示了张垣文化的魅力,也让大家感受到了张家口打造“强市名城”的文化张力。
文化创意是软实力的强力引擎
以“大好河山,千古文明”为主题的摄影展从始祖文化到历史遗存,从民俗节庆到现代变迁,客观真实又艺术地展现了张家口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以及在时代发展中不断传承演变的民族风情和时代气息。据张家口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刘文锦介绍,举办此次影展的目的,就是让这些文化资源转化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动力。
今年以来,该市提出打造“强市名城”的战略目标,并把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作为增强城市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引擎。张家口是200万年前东方人类的起源地,是仰韶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的“三岔口”,是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双向通路”,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此,该市依托地域文化优势,全力打造“泥河湾文化、三祖文化、剪纸文化、边塞文化、商旅文化、近代工商业文化”六大特色品牌,擦亮张家口文化名片。同时,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加快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建设,加强对资源的挖掘、整合,进行高水平规划设计,突出整体性、科学性、延续性,力求有较多的项目列入省级、国家级名录。此外,借助二人台、口邦子、蔚县秧歌等民间艺术和摄影图片、影视作品、电脑动漫等现代手段,创作推出一批代表地域文化特色的艺术精品,使张家口文化表述更加准确、文化形象更加鲜明。
产业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
“从这次摄影大展可以看出,已经形成产业的蔚县剪纸、打树花,比一般的历史遗存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亲和力,体现了市场的力量和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张家口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赵占华介绍说,“这主要是因为我们把壮大产业规模,做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抓手。”
据了解,围绕壮大文化产业规模,该市把历史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城市建设、招商平台等有机结合起来,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重点发展文化旅游、现代节庆、影视传媒、演艺娱乐、体育休闲、新闻出版、数字动漫、民俗工艺等八大产业。同时,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好中华三祖、蔚县民俗、泥河湾、大境门——堡子里、鸡鸣山驿六大文化产业园区,实施好11个省级、50个市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并加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培育力度,打造1-2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使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的引领、示范作用得到凸现。
经过科学谋划,如今,张家口的坝上草原、崇礼滑雪、桑洋河谷、历史文化四大旅游区已初具规模;蔚县剪纸艺术节、张北草原音乐节等节庆产业链条业已形成;传统艺术、民间艺术和工艺美术的产业化生产和商品化经营水平大大提高。
让张垣文化快步“走出去”
“此次影展,从北京到石家庄,通过摄影师的镜头、通过公众展览的形式,通过首都北京、天津、省会石家庄数十万名观众的口口相传,张家口的对外影响力产生了几何级数的倍增效果。”赵占华部长高兴地说,“由此可见,提升文化形象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加强文化的对外传播推介。”
为积极推进文化“走出去”,该市研究制定了城市文化传播战略。首先,从具体的文化产品、文化观念、标识、品牌入手,找准张家口的文化定位,确定统一对外口径,加强政府、行业和民间的各种文化往来,渗透于影视作品、音乐、书籍等大众传播媒介,跨越地域和国界限制,努力使张家口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其次,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平台作用,借助媒体的传播优势,利用新闻报道、广告、形象策划等方式,全方位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展示张家口的文化和发展成就。第三,学习借鉴国内外成熟经验,进一步创新文化推介模式,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多组织一些摄影大展、文化创意演出、文化论坛、民俗节庆等各类活动,塑造张家口实力之城、魅力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的崭新文化形象。
记者了解到,随着张家口城市影响力和吸引力的不断增强,张家口的文化旅游业开始进入发力期。据介绍,到“十二五”末,全市旅游业接待游客数可达到3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可达到180亿元。
第三篇:县工商局打造“特色工商所”经验交流材料
县工商局打造“特色工商所”经验交流材料
近年来,县工商局大力打造“以人为本,各具特色”的基层工商所执法管理模式,同实施“特色监管强所”、“特色服务兴局”战略相结合,大力打造“突出特色、强化监管、优质服务、文明执法、群众满意”的特色工商所。
一、突出特色,全力打造各具特色工商所
基层工商所是
行政执法的基础和前沿。各具特色的工商所监管模式是实现市局“1356”工作思路的重要保障。我局以示范工商所建设为基础,突出特色工商所建设这个“牛鼻子”,以打造各具特色工商所,争创一流工作业绩为着力点,努力营造“敬业奉献,追求卓越”红盾人文精神和“团结、勤奋、廉洁、高效”的工商氛围。
打造各具特色工商所。去年年初,局党组一班人就如何贯彻落实“1356”工作思路,带着课题分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县情,摸清各工商所监管特点,明确提出了打造各具特色的工商所,经过7次党组专题会议、4次中层干部讨论会议、2次全局职工分组研讨,制定了打造特色工商所方案、措施;在强力推进特色工商所进程中,12个工商所围绕工商监管职能大胆探索,并先后召开三次现场会,涌现出一批在高危行业监管、旅游市场监管、农资市场监管、助推新农村建设、消费维权建设、信用信息化建设等各具特色的工商所。”
一是创一流的工作氛围。要实现市局”1356”工作思路,必须要有一流的工作氛围。为此,我局创新了“三大机制”:一是积极推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激发队伍活力,下力气解决干部“不能下”的问题,做到用“才”不用“庸”,用“勤”不用“冗”,用“廉”不用“贪”。二是推行一般干部轮岗交流。本着“因人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围绕打造特色所,推行科以下干部交流及轮岗制度,加强机关与基层之间的纵向交流,优化人才配置。三是认真搞好动态绩效考核。结合各所特色制定干部绩效考核方案,切实体现“水平高低使用不同,能力强弱岗位不同,贡献大小奖励不同”,达到“推动懒人,管住散人,治住贪人,激励好人,重用能人”。
二是创一流的工作业绩。通过推行特色监管,我局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全年新发展个体工商户2168户、外商投资企业6户、专业合作社34户,企业160余户,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5%、120%、415%、30%;查处各类经济违法案件170件(其中罚没万元以上案件20件),核审案件170件,查获市值40余万元的不合格商品,是去年同期的1.8倍;受理消费者投诉162件,已解决162件;8月,县委书记张道华、县长李志雄、副县长陈天明对我局上报的《“1+6”服务城乡统筹发展实施意见》做出重要批示;9月,市文明办对我局创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进行了复查,给予了高度评价,全局10个工商所先后被县文明委授予“文明单位”,实现了“满堂红”。
二、强化监管,全力推进监管特色转型
打造特色工商所的关键在于创新行政执法方式,实现职能到位,而创新行政执法方式最重要的是推进监管职能转型。为此,我局重点是创新特色工商所行政执法方式,推进基层监管职能两大转变。
一是在行政执法的内容上,注重发挥基层所特色监管职能,突出执法重点,延伸执法触角,提升执法层次,变过去的见什么打什么、注重个案的单一执法向有重点、全过程的综合执法转变。如:梁山一所侧重于消费维权服务、梁山二侧重于信用信息化建设、双桂所侧重于旅游市场监管,福禄所侧重于农资市场监管。
二是在行政执法的方式上,梁山一所坚持落实消费维权服务回访、袁驿所注重行政告诫,12个工商所全部对一些轻微的违法违规行为坚持以教育为主,重在帮扶,促其规范,彻底改变了以往重打不重防、重罚不重教的执法观念,真正实现了从注重事后执法向事前、事中、事后执法相结合的转变。
三、优质服务,全面提升特色工商所服务意识
打造特色工商所的目的是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我局重点是围绕地方经济建设,深化基层三项服务。
一是在优质服务上显特色。城区所针对辖区个体私营经济户多、量大特点,推行了服务受理零推诿、服务方式零距离、服务事项零积压、服务质量零差错、服务标准零投诉的“五零”服务,农村所则开通了电话预约服务、限时办理服务、核名登记一条龙服务、“首问责任”制和“一口清”工作制四条便民措施。
二是在助推非公经济上显特色。各所主动出击,形成了各具服务特色的发展非公经济经验。有的所采取主动服务、为特困户送照上门;有的所实行跟踪服务、建立健全与外来经营大户联络员制度;大部分所更是实行全程服务,对外来投资企业大户定期走访、座谈,帮助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
三是在综合服务上彰特色。各基层所积极参与地方政府安排部署的各项工作和重大活动,配合乡镇、街道办事处抓好
日常监管工作,积极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服好务。梁山一所尽心竭力为消费者服好务、屏锦所全力保证高危行业经营户合法权益、福禄所大力培训农村经纪人,助推新农村建设等举措,多次得到了当地领导的赞誉。
四、群众满意,实现整体工作“三大提升”
自打造“特色工商所”以来,我局最大的收获就是在执法能力、监管水平、队伍素
质上实现了“三大提升”。
一是执法能力全面提升。通过特色工商所建设,强化广大基层干部的职责意识,激发了执法动力,全局消费(申)投诉受理量、调解数连续三个月以20%的速度递增,由消费者投诉发现案源而引发的经济违法案件查处数由年前的15%直线上升到现今的32%,消费者民主测评满意度达99%,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共检查食品经营户9653户次,查获假冒伪劣食品525.5公斤,取缔无照经营80户,端掉制假售假窝点6个,年检企业1040户,严厉查处了一批虚假违法(转载请注明来源:WWw.hAoWorD.cOm)广告和伪劣农资案件,曝光了一批农资违法典型案例,助推了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
二是监管水平全面提升。通过打造特色所建设,推动全局执法办案领域不段延伸。工商所办理的属不正当竞争、制假售假等严重经济违法行为案件由年初的50%上升到如今的80%以上,并更多的向合同欺诈、商标侵权、商业贿赂等复杂领域延伸,今年上半年还成功查办了一起涉案20余万元的商业贿赂大案,得到了市局的充分肯定。同时,通过实施信用信息建设和特色工商所建设改变了以前工作目标模糊、任务单一的状况,监管干部根据各所特色有重点的对辖区内市场主体实施综合巡查监管,从而提升了“科学监管”水平。
三是队伍素质全面提升。通过特色所建设为我局培养了大批人才。梁山第一工商所结合消费维权特色,主动请法学专家、专业人士为全所职工上课,培养了大批消费维权能手,梁山第二工商所采取“学、练、考、用”方式,使全所干部职工个个成为信用信息化建设高手,屏锦工商所则是实行“每周一法、每月一案、每季一评”方式加大法律法规学习讲解,使全所上下人人会办案,个个是市场监管的多面手。同时,启动了“5331”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基本实现了干部职工“坐在办公室会写、站在讲台上会讲、下到基层会帮”。
第四篇:积极打造党建信息平台经验交流材料
在开展“党组织建设年”活动中,南宁市牢牢把握提升党的创新能力、增强党组织活力这个大目标,从利用网络加强党建和加强网络领域党建两个角度出发,以运用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为手段,投入997.8万元,打造南宁市“绿城党旗红”党建信息平台,建有1个网络硬件支撑平台、1个基础信息数据库、1个党员教育与管理服务系统和1个党建门户网站,开通了
基层党建工作手机信息系统;同时,还投入1100多万元,建成了包含1个市级平台、12个县级平台和1728个终端接收站点的远程教育网络系统,搭建了党建工作信息化的宽广平台,架起了党组织与党员群众之间交流沟通的快捷通道。南宁市整合“绿城党旗红”党建信息平台、基层党建工作手机信息系统、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三大资源,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市各级党组织、辐射全体党员的党建信息化网络体系,构建出“点对点管理、心贴心服务、个性化教育”的党建工作新模式,推动了全市基层党建工作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由封闭向开放转变、由单边向互动转变、由管理向服务转变,形成了以党建信息化推动党建科学化的良性机制,有力地推动了首府南宁党建工作科学化发展。
一、搭建学习教育平台,推动基层党建由传统向现代转变
南宁市以“绿城党旗红”党建信息平台和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为载体,积极搭建党员学习教育的新平台,变层层传达式学习为快速直达式学习,变被动单一型学习为主动丰富型学习,着力解决基层党组织学习方式单一和学习效果不佳的问题,推动基层党建工作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一是借助平台创新组织运行模式。针对党员流动性、分散性、自主性逐步增强的实际,借助“绿城党旗红”党建信息平台,在网络上为党员“安家”,建立了1.3万多个网上党组织,定期开展在线学习、网上组织生活、网上民主评议、网上“三会一课”、网上谈心等,把网上活动与网下活动结合起来,把虚拟和现实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二是借助平台丰富学习内容。借助“绿城党旗红”党建信息平台和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的跨时空优势,有效整合党的理论文献、党建新闻信息、相关政策法规、先进典型事迹、优秀文艺作品、实用致富技术、现代管理知识等教育资源,方便党员干部随时随地点击网上课件开展学习,改变了过去“一支笔、一张嘴、一张报”的学习方式,做到了文字、图画、视频等多种形式结合,增强了学习教育效果。三是借助平台创新培训形式。突出“绿城党旗红”党建信息平台和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的即时性、实用性、丰富性、互动性等特点,推行网上培训,有效解决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在时间上、师资上、资金上、内容上、方法方式上的难题,通过直观新颖、图文并茂的形式,调动党员干部参与培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据统计,迄今,党建信息平台已上传有朱传波、覃燕青等创先争优先进典型的课件资源12个,累计收看的党员群众近万人次。
二、搭建舆论宣传平台,推动基层党建由封闭向开放转变
南宁市充分发挥网络媒体作用,依托“绿城党旗红”党建信息平台,传播党务知识、交流组工信息、倾听民情呼声,抢占网络舆论阵地,推动基层党建由封闭向开放转变,提高组织工作影响力。一是打造红色宣传阵地。针对网络上各种舆论宣传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现状,该市把“绿城党旗红”党建信息平台打造成红色宣传阵地,发挥其“喉舌”作用,加大对主流意识的宣传力度,在网上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党的主张和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报导我市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取得的成就和当前良好的发展形势,展示全市各条战线上涌现的创先争优先进典型,大力弘扬社会真、善、美,在网上唱响红色主旋律,正确引导舆论导向,达到网络“为我所用”的目的,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免疫力”,增强党建工作的影响力。二是拓展舆论宣传广度。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安排专人维护好“绿城党旗红”党建信息平台,不断改版提质,开设党员服务、在线教育、信息发布、网上办公、互动交流、网络调查等6大功能共518个功能点,及时发布组织工作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和工作动态,宣传基层经验和先进典型,公布有关情况,公示有关事宜,广泛征集党员、群众意见,让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群众能及时了解、掌握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市委的决策部署和工作推进落实情况,真正落实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切实消除党员群众对组织工作的陌生感和神秘感,着力提高组织工作的透明度和群众的满意度。
三、搭建交流互动平台,推动基层党建由单边向互动转变
南宁市依托“绿城党旗红”党建信息平台,通过发送电子邮件、视频对话、网上留言、撰写博文、论坛研讨、手机短信等多种方式,着力解决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群众之间互动沟通和服务渠道不广的问题,真正实现实时多方互动,推动了基层党建工作由单边灌输向互动交流的转变。一是依托平台开展互动调研
。在“绿城党旗红”党建信息平台上设置“网络调查”组件,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等载体开展调研,就组织工作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问计于基层,了解基层群众所思、所求、所盼,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维护群众的权益。今年以来,结合开展创先争优、组织工作满意度测评和“讲党性、重品行、作表
率”等活动,通过平台向广大党员群众进行了16个专题网络调研,及时了解和掌握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情况,极大地增强了组织部门与基层的互动,提高了组织部门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二是依托平台开展互动交流。发挥网络互动的优势,以开放党建的姿态,主动应对新形势的要求,在“绿城党旗红”党建信息平台上设置党员论坛、党员博客等组件,构建起纵横交错、内外互动的开放式交流讨论平台,大大拓宽了党员和基层组织谈看法、作讨论、提意见的渠道,改变了传统党建工作的局限性和相对封闭性等不足,畅通了上下级党组织之间、党员与党组织之间、党员与党员之间、党内与党外的交流,促使党建工作从传统的开会贯彻、单向交流向网上讨论、多向交流转变。据统计,已开通党员博客100多个,发表博文200多篇,日平均网民访问量达1万人次。
四、搭建服务平台,推动基层党建由管理向服务转变
南宁市依托“绿城党旗红”党建信息平台,强化党建工作的服务功能,积极创建服务型党组织,着力解决办事难和效率不高的问题,实现党建工作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变。一是开通网上办公功能。依托“绿城党旗红”党建信息平台,搭建网上办公系统,实现市、县区、镇街、村社四级党组织联网,将组织关系转接、党组织生活、党费管理、党群联系、网上谈心、网上提议、短信互动、网上就业服务等职能搬上网络,开展无纸化办公和网上服务,简化繁琐的日常业务工作,解决组织工作贯彻落实时环节多、速度慢的难题,减少“损耗”,节约成本,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时效性。二是开通网上管理功能。依托“绿城党旗红”党建信息平台建立基础信息数据库,利用信息库实现党内统计数据直统,促进组织关系接转、信息查询、党员进入、转出、党员统计、报表分析等业务工作微机化处理,做到鼠标一动,党组织和党员信息一目了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成本。我们还依托平台建立党员教育与管理服务系统,加强对“三无”党员的管理,积极解决流动党员“流出地管不了,流入地管不好”的难题。三是开通网上监督功能。依托“绿城党旗红”党建信息平台开通“12371党员咨询服务”和“12380网上监督”、网上谈心室等功能平台,畅通党员干部诉求、监督、举报的网络渠道,广泛开展网上接访、舆情收集、民意调查、意见征求、事件咨询和舆情反馈,以及具体事务的交办、跟踪和督办,降低诉求成本,最大限度地满足党员群众的各种合理化愿望和要求,拉近党同群众的距离,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四大平台”的建成,在全市形成了“党建工作一键通、党员管理一网通、学习培训一站通、服务信息一信通、群众办事一点通”的新格局,增强了基层党建工作的活力。
第五篇:打造阳光文化奠基幸福人生(阳光校园经验交流材料)
打造阳光校园奠基幸福人生
——柳树片区“三化”建设专题研究会交流材料
柳树镇第三中心小学校覃俊
近几年来,我们着眼“人”的终身发展,着力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以“小学校大视野、小步子大智慧”的思维和行动,认真践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央8号) 文件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创新提出“以爱育爱,阳光童年,幸福一生”的办学理念,以“阳光校园文化”建设为灵魂打造“阳光校园”,初步形成了“自信、奋进、创优、和谐”的阳光校园,极大地推进了学校全面工作的大发展。
现将我们的一些做法汇报如下,与各位同仁商榷,恳望指正。
一、唱响一个特色建设主题——“阳光”校园。
几经实践、探索,学校结合时代特点和自身实际,形成了以“阳光”为核心理念的独具个性的校园精神文化,和充分体现“阳光童年,幸福一生”的办学理念。构建起了凸现“七大板块”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即:“阳光德育”、“阳光班级”、“阳光少年”、“阳光教师”、“阳光课堂”、“阳光班子”、“阳光办公室”等,努力打造“自信、奋进、创优、和谐”的阳光校园。
二、突出三处环境文化打造亮点——围墙走廊文化、功能室文化、教室文化,整体打造“阳光校园”环境文化。
一是重新修缮、规划校园“文化长廊”。以“阳光校园”建设为主题,在围墙的十三块醒目板块上分别绘制了“办学目标”、“办学理念”、“校园远景”、“校风校训”、“阳光班级、学生、教师标准”、“阳光成果剪影”、“校务公开”、“阳光作品展示”等内容。
二是统筹安排,精心打造“阳光”办公室和功能室文化。对“少先队活动室”、“支部工会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留守儿童之家”、“荣誉室”、“会议室”等,全面融合“阳光校园”这一主色调,彰显了文化教育特色。
三是统筹兼顾,全面打造各具特色的教室文化。根据学校“阳光德育”总体部署,倡导百花齐放,各具特色,让教室真正成为班级表现自我,教育优化个性的场所,各班拟订了班级目标、班风、班训、班级口号,体现了班级精神风貌,在此基础上,学校统一布置了“图书角”、“卫生角”、“荣誉台”、“张贴栏”、“阳光作品展示”、“阳光少年星级展示台”、“阳光少年风采”等内容。
三、着力优化两大人文特色——“阳光教师”和“阳光少年”,全面推进“阳
光校园”人文精神建设。
(一)塑造“阳光教师”,铸就“阳光”校园文化灵魂。
我们将“思想积极,心态健康,业务精良,教法灵活,关爱学生”作为近期教师“阳光”发展的目标,大力实施“阳光教师”工程。
1、加强学习培训,塑造“阳光师德”。
学校广泛利用各种师培活动,大力倡导教师努力做到“五个一,十精神”。结合“五个一,十精神”,学校每期均广泛开展“阳光教师”大讨论、教师不阳光行为集中剖析、教师阳光心理塑造经典文献读书学习、师德师风集中教育等“阳光教师”主题教育,大力塑造“阳光做人、阳光从教”思想,使学校整体和每个个体的生命都处于舒展的状态,朝着阳光的方向自觉前行。教师拥有了这样的“信”,便形成了价值认同,让学校德育真正拥有了自身的灵魂。
2、构建“阳光课堂”,提升“阳光师能”。
①以“享受书香、阳光课堂、幸福成长”为理念,前瞻性的确立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思路。一年多来,我校创造性的进行了“阳光”课堂教学探索和研究,在深入学习和借鉴前沿的教学经验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广泛师生意见,研制出台了《柳三小“阳光课堂”教学实施标准》和《柳三小“阳光课堂”课堂教学评价细则》,清晰了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思想,规范了课堂教学的行为,具体了课堂教学的做法,让我校的课堂教学有了明确的“纲”和“目”。
②务实有效的开展“课堂教学建模”活动。在《标准》和《细则》的指导下,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的开发运用。每种课堂模式均按照“确定课型—教师自研—成果展示—集体评课——提炼创建——教师试用—成型推广—发展创新”的过程开展。目前我校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的阳光课堂”为核心,通过两年多的埋头探索,已成功创建了多种类型的“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的”阳光课堂教学模式。
3、积极开展评价与宣扬,树好“阳光典范”。
结合师德规范和学校实际,学校认真研制了“柳三小阳光教师标准”和“柳三小阳光教师考核细则”。对照细则开展了“周阳光教师”、“月阳光教师”、“期阳光教师”等一系列“阳光教师”评选活动,对选出的“阳光”教师,学校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扬和表彰,形成教师的校园主流文化。通过每周、每月、每期对教师中典型事迹的宣扬和解读,将“阳光教师”评选作为我校教师评优的重头戏。在学校教职工中大力弘扬了“阳光从教、有为有位”的主流价值观,进而带动和促进全校教师阳光从教、主动发展,推动了学校“阳光”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
(二)培育“阳光”学生,着力“阳光”文化传承主体。
1、重视“阳光”课堂学习,发挥课堂主渠道“阳光”文化传承功能。 我校在学生的课堂学习中,实施了每堂课“三级评价”机制:自评、组评、师评,学生自评、组长评组员、教师评小组。配套建立了《学生课堂学习自评卡》、《小组课堂学习评价卡》,将课堂学习评价从单一的学习评价延伸到学习和德育的纵多方面,如学习状态、学习习惯、育人合作情况、自主探索情况、创新精神、学习效果等等。将此作为学生德育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阳光学生”评价的一个大指标。通过课堂的综合性评价的手段,促进了课堂育人主渠道功能的极大发挥。
2、扎实“阳光”活动,丰富“阳光”文化传承载体。
一是为让学生深刻领会“阳光思想”、“阳光学生标准”,各班级每周认真组织学生学习了“阳光心理”塑造文献、“阳光少年”星级评比标准,经常召开学生励志故事会、典型分析会、自我剖析会、“阳光学生”知识问答、知识竞赛等班队会,利用集合集会、国旗下讲话、德育主题会等大力开展德育教育,强力树立学生的阳光意识。二是开展“阳光读书活动”。通过举办一周一天的“读书日”、一期一天的“读书节”和“书香少年”评选等活动,在校园内掀起了阳光读书的热潮,让学生在读书中实现心灵与名家对话,行动与名家同步。三是学校通过举办“阳光少年”主题征文比赛、画展、作业展览、特长展示、艺术节等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彰显特长平台,培植学生积极向上、奋勇争先的阳光心态。四是大力开展了“校园阳光体育活动”。学校通过 “运动会”、“大课间体育活动”、“校园一小时体育活动”、“体育兴趣活动”等一系列校园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强健学生体魄,还培养学生积极拼搏的进取精神。
3、树立“阳光”榜样,引领“阳光”思想。
学校为表彰先进,宣传典型,引领学生成长,搭建了校级、班级两级展示平台,在学校显眼位置建立了校级“阳光学生”展示墙,在每个班设立了班级“阳光学生”展示栏,每月将获得“五星阳光少年”称号同学的照片在校级或班级展示台上张贴。同时在学生中开展了“每周阳光之星”评选,每周一在学校升旗仪式上对上一周评出的“每周阳光之星”进行授牌,并将其典型事迹予以宣讲。这些活动有力的促进了“先进”更加自律和奋进,让“后进”努力追赶“先进”,形成了人人争先、个个向上的喜人局面。
4、确立“阳光”评价体系,增添“阳光”发展动力。
我们遵循“人人都有闪光之处、个个都是可塑之才”的人才观,以育“阳光人”为目标,通过广泛深入的研究,制定了柳三小“五星阳光班级”和“五星阳光少年”评价标准,从“文明礼仪”、“安全纪律”、“勤学爱学”、“卫生
环保”、“运动健康”五个方面,开展班级和学生个体星级评选活动,改变了以前“优秀班级”、“优秀学生”等注重综合性评价的模式,多角度多层面去发现所有学生和班级的闪光点,以认可的眼光去发展性的评价学生。学校撤除了“班级一日常规评比栏”,取而代之的是“柳三小班级星级展示栏”,一周中班级在几个方面做得优秀,就授予几星班级。学校同时也取消了“流动红旗”制度,取而代之的是进行“星级授牌”,每周一升国旗仪式上对班级上周取得的星级进行授牌,并在每个班教室外悬挂该班级上周取得的星级标识牌,用以随时激励学生发扬优点、克服不足、全面争优。
四、播种“阳光”,收获喜悦
“阳光环境”工程,让我校育人的物质和精神环境有了巨大地提升。走进我们的校园,浓郁的“阳光”校园文化便扑面而来,处处彰显“阳光德育”主色调,让人爽心悦目、精神振奋、催人上进。
“阳光教师”工程,让我校广大教职工心态发生了极大地改变。“面对生活,有阳光般健康的心态与体魄;面对教研,有阳光般积极的热情;面对孩子,有阳光般灿烂的笑脸;面对同事,有阳光般温暖的态度;面对发展,有阳光般不息的能量。”这种主流观念已初步形成;学校“阳光从教、有为有位”的主流价值观得到了认同;“优课堂、优质量、优育人”的创先争优时代意识得到了显著增强,学校教学教育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本年度县级各种考试、考核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县级小学素质教育质量评价从“b”等上升到了“a”等,获得了县“2014年小学素质教育先进集体”称号。
“阳光学生”工程,使我们的学生不仅学在学校、发展学校,而且也幸福在学校,他们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显著增强。学校“阳光向上、快乐有趣、温馨宽容、合作竞争、各抒己见”的课堂探学氛围逐渐形成,“三维目标”得到全面协调发展;学生的“阳光心理”、“健康人格”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得到有力塑造和极大地提升,“仪表阳光、语言阳光、守纪阳光、学习阳光、运动阳光”等以植于学生心中,转化为了初步行动,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阳光校园”不是追求浮躁功利,不是花架子,而是努力让校园主流文化回归“人性”,是一种趋势,一种方向。尽管我校打造“阳光校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曾多次得到上级领导和教育界同仁的肯定,但离真正意义上的“阳光校园”还仅仅只是起了步,任重而道远,我们将再激再励,团结求实,开拓创新,为打造“自信、奋进、创优、和谐”的阳光校园而不懈奋斗!
二○一二年十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