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全力推动劳务经济发展经验介绍(精选多篇)范文
第一篇: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全力推动劳务经济发展经验介绍
<?xml:namespaceprefix=o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兰西县是“中国亚麻之乡”,全县农业人口38.3万,农村劳动力18.6万。几年来,我县一直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民脱贫解困的大事来抓,立足发展基础,瞄准务工市场需求,研究确定了“实施品牌牵动,发展特色劳务”的工作思路,特别是在放大亚麻纺织特色,打造“兰西麻纺工”品牌,推进劳动力转移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加快了劳动力转移向就业型、技能型、管理型的转变,提升了劳务经济质量和层次。2014年,我县转移农村劳动力7.32万人,创收2.1亿元,务工年均收入实现2900元,农民人年均增收560元。仅麻纺工内转外输2.8万人,务工年均收入达到5000元,亚麻务工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抓载体,带动劳动力转移
畅通信息渠道是劳动力转移的前提。我们在强化信息载体建设上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一是整合信息资源。狠抓县、乡、村三级信息体系建设,成立专门的信息服务组织。县里以劳动就业中心为依托,利用中国(兰西)亚麻城网站、政府政务信息网、农网、劳动力资源网搜集、整理和发布劳务信息;在乡村屯普遍设立信息发布点和发布栏,畅通了务工信息渠道。同时建立了乡村务工人员信息库和务工人员档案。通过强化信息载体建设,实现了信息共享,与哈市、上海、浙江等地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麻纺工供求关系。二是发展中介组织。鼓励支持劳务中介拓展发展空间,在武装县劳动职介中心、驻京办事处等劳务中介组织基础上,在本资料权属文秘家园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家园各乡镇新成立了榆林、平山、新天地职介所等劳务中介服务组织,密切与浙江、江苏、上海等大中城市劳务中介的合作。目前,全县中介组织发展到54个,与外埠中介合作达到150个。三是壮大劳务经纪人队伍。广泛利用兰西亚麻经营人才遍布全国各地的优势,组建了兰西亚麻经纪人联合会和亚麻行业协会,并在15个乡镇成立了分会。目前,全县劳务经纪人、劳务能人发展到270人,形成了一支活跃在劳务中介市场的专业队伍。仅经纪人王孝春1人就为北部农场亚麻加工企业带去麻纺工700多人。2014年,靠经纪人转移麻纺工就达2014多人。
二、拓基地,牵动劳动力转移
辟建输出基地是劳动力转移的核心。我们紧紧抓住这一核心,实施内外并举,千方百计拓展了输出渠道。一方面积极拓展外输基地。采取行业带基地、基地联基地的办法,在巩固原有的杭州染布厂、大庆物探公司、哈市延寿石材等劳动力转移基地的基础上,与北京、天津、大连、大庆等省内外大中城市加强沟通,逐步扩大输出基地规模。目前,我县在域外共辟建输出基地247个,仅江苏、浙江、山西等省外大规模纺织基地就有16家;北部农场原料加工基地50多家;亚麻产品销售网点176个。我县麻纺工在泰州、宜昌、绍兴、杭州等地的亚麻纺织业占有很大份额,现在兰西外埠麻纺工近万人。仅我县昌盛麻棉公司在江苏无锡办厂就带出麻纺工900多人。一方面积极辟建内转基地。落实“中国亚麻城”建设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亚麻经营管理人才和外出务工能人回乡投资办厂,目前,以亚麻纺纱、织布、编织为主的麻类企业发展到237家,特别是亚麻编织异军突起,兰亚、绿地、绿源、博艺等200多家大大小小的编织企业遍布城乡。回乡人员于春富投资千万元创建的兰亚亚麻编织有限公司吸纳农民工2100人。就连作坊式的小编织厂每天用工都在10人以上。初步统计,目前仅全县麻类企业就吸纳农村劳动力1.8万人,占内转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0%。
三、强品牌,拉动劳动力转移
叫响品牌是劳动力转移的趋势。我们在发挥麻纺工特色优势上大做文章,全力打造“兰西麻纺工”品牌,抢占务工市场制高点。一是抓宣传推介。广泛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宣传炒作,在政务信息网、中国亚麻城网站设立劳务输出网页,集中宣传兰西麻纺工优势,扩大了兰西麻纺工的影响。利用经贸洽谈活动宣传炒作,县委、县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多次赴上海、浙江、江苏等省市进行劳务用工考察,全力推介“兰西麻纺工”,与昆山、温州、义乌、绍兴等地60多家企业签订了近3000人的用工协议。同时抓住了省、市劳务对接会、中国亚麻节等有利契机进行炒作,扩大“兰西麻纺工”知名度。通过宣传推介,“兰西麻纺工”这一品牌已享誉省内和南方各大城市。二是抓技能培训。为扩大麻纺工输出,我们整合了全县培训资源,在县财政紧张的情况下,争取筹措资金300多万元,加强职教中心基础建设,组织大型亚麻纺织企业、劳动就业训练中心专家和有经验的麻纺工研究编写了《兰西麻纺工培训教材》,聘请省亚麻研究所工艺师、朝阳公司总教练等8名技术专家长期兼任技能课教师,加强了师资力量。以职教中心为依托,建立了阳光工程培训基地17家,确定了朝阳、三和公司等16个实训基地,采取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储备培训等方式,对麻纺工进行技能培训,先后定期和不定期培训亚麻纺织、编织、机械保全等麻纺工100多期。同时延伸培训触角,把培训班办到乡村,开展培训70多场次。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培训麻纺工达7000多人次。三是抓层次提升。我们把“诚信、敬业、专长”作为打造“兰西麻纺工”的品牌理念,着力提升兰西麻纺工层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强对麻纺工的职业道德教育。请外出务工能人等成功典型给麻纺工现身说法,组织麻纺工深入企业学习企业管理规范,组织麻纺工学习必要的法律知识,增强了麻纺工的诚信意识,法律意识和爱岗意识,兰西麻纺工因信誉好、素质高赢得了用工单位的广泛赞誉。现在“兰西麻纺工”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四、建机制,推动劳动力转移
制定长效机制是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我们强化领导保障,狠抓工作落实。一是健全领导机制。县里专门成立了由书记和县长挂帅的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主管农业副书记和副县长主抓麻纺工转移工作,并成立专门的办公室,具体负责此项
第二篇:突出特色 打造品牌
突出特色 打造品牌
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对新时期参事、馆员提出的进一步提高建言献策的质量和水平,发挥好民主监督作用,在推动文化建设中发挥独特优势的三大要求和国务委员马凯关于文史研究馆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要充分发挥文史研究馆馆员密切联系知识界、文化界的桥梁纽带作用,弘扬国学、塑造民族精神的引领作用,促进国家文化建设的资政咨询作用的讲话精神,始终坚持“文史立馆、特色强馆”的方针,在“著书立说,修史编志”上花力气,在“突出特色,打造品牌”上下功夫,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探索工作新领域,不断拓宽工作新思路,在促进民族团结和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充分发挥了文史馆在新时期的积极作用。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内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必须大力弘扬和发展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不断开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新局面,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一、抓住优势,突出馆务活动特色
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区的文史馆,我们始终以促进民族团结和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为己任。在馆务活动中我们注重利用这种优势,努力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在文史研究方面,我们注重突出地方特色。近年来,我们搜集、挖掘、整理了大量史料,先后出版了《民国宁夏风云实录》(10卷本)、《宁夏掌故》、《宁夏文史》(每年1辑)、《宁夏民俗大观》、《六盘山社火》(摄影集)等典籍书刊,历经两年多时间资料搜集整理,目前正在编辑中的《宁夏历代诗词集》、《宁夏历代艺文集》即将于年内出版发行。其中《民国宁夏风云实录》填补了宁夏民国史研究方面的空白;《宁夏民俗大观》一书,2014年获国家级大奖—“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并获“宁夏第八次文学艺术奖荣誉奖”;《六盘山社火》一书,获“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八次文学艺术奖民间文学创作奖一等奖”。这些书籍因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较高的史料价值,倍受读者欢迎。
在繁荣书画艺术方面,我们尽力突出民族特色。我们依托宁夏回族聚居且在全国回族中具有号召力这一优势,1994年至今,我馆在银川成功举办了三届“全国回族书画展”,这项活动的规模和影响在不断扩大,参展作品的艺术水平在不断提高。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大庆期间举办的“第三届回族书画展”吸引了全国各地回族书画家和书画爱好者近千人踊跃投稿,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副主席和各省市自治区美协、书协主席也纷纷惠
赠佳作以示祝贺,有的书画爱好者还寄来多幅作品备选。很多回族书画名家以自己的作品能参加这种规模、层次的展览为荣。我们请专家反复精心挑选300余件作品展出。这些作品较全面地反映了改革开发以来回族书画艺术创作成就和回族生活及精神风貌等各方面的深刻变化,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较高的艺术水准,为宁夏人民和各地来宾提供了丰盛的文化大餐,给宁夏五十大庆增添了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参展作品结集出版的精美画册《第三届全国回族书画展作品集》供不应求。这项活动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其浓郁民族特色的吸引力,“全国回族书画展”成为我馆工作的一大特色亮点。也成为宁夏的一大民族文化品牌。
二、扩大影响,努力打造民族文化品牌
活动仅有特色远远不够,也不能局限于小省区,只有将特色打造成品牌,才能扩大影响,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根据回族小集中,大分散(来源说明好范 文网:Www.hAowOrD.COm)的特点,我们把握时机,首先将“全国回族书画展”的影响扩大到周边省区。2014年新疆7.5事件发生后,在全国各族人民深切渴望社会稳定、倍加珍惜民族团结、热切期盼社会发展的呼唤中,我们在第一时间,积极筹措经费,主动与青海省有关方面联系,从三届“全国回族书画展”参展作品中精选出200余幅,与青海省文联联合,于7月下旬在少数民族相对较集中的青海省西宁市举办了“全国回族书画精品巡展”。展出时,青海省多名省级领导出席开幕式并观看展览,观众络绎不绝,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在特殊时期举办这次
展览,形象有力地宣传了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少数民族艺术创作取得的辉煌成就,彰显了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各民族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主题。使少数民族群众更加坚定了这样的信念:从民族地区的持久发展出发,从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出发,从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从我们国家现代化的整体目标出发,我们都要更好地坚持党的民族政策,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进一步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在成功举办这次展览后,我们进而策划将“全国回族书画精品展”这一民族艺术品牌带进民族文化艺术的最高殿堂去展示,使其产生更加广泛的社会影响。2014年12月11日至15日,“全国回族书画精品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精彩亮相。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司马义〃艾买提,国家有关部委及宁夏回族自治区领导马启智、杨传堂、王正伟、李德洙、康义、傅思和、陈希明、丹珠昂奔、冯远、刘晓滨、阎晓宏、陈广元、中央文史馆老领导王楚光、以及宁夏在京的老领导黑伯理、毛如柏、程法光等同志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举行得隆重而热烈,当天,民族文化宫人头攒动,盛况空前。展览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许多观众流连忘返,纷纷要求延长展期。据民族文化宫负责人讲,这是近年来举办书画展少有的场面。我们编辑出版的《全国回族书画精品展选集》也成为观众竞相收藏的珍品。这次展览不仅是当代回族书画艺术的一次高规格展出,也是回族
书画艺术在京的首次集中隆重亮相,是我们代表回族为共和国献上的一份生日礼物。由国家民委与地方政府联合主办单一民族书画展尚属首例,在京举办这种规模和层次的书画展,在宁夏历史上也属于首创。展出的214幅书画作品,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深厚的艺术底蕴、鲜活的时代气息和较高的审美价值,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这项活动的成功举办,充分说明只要我们善于利用自身优势,把握地域及民族特色,努力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小省区也能办大文化。
三、形成规模,为经济社会建设大局服务。
如何利用文史馆人才济济的优势,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如何发挥民族文化在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中独特的作用?换言之就是如何发挥文化“资政”的功能?这是长期以来我们思考的重要问题,答案是:规模产生效益。因此,我们在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的基础上,致力于在扩大文化活动规模上做文章。2014年9月,“首届中国〃宁夏国际文化艺术旅游博览会”在银川举办,我们多方协调,力求把活动这块“蛋糕”做大,在中央馆和兄弟馆及台湾书画家的大力支持下,最终“贺兰雅集”系列文化艺术活动隆重登场。活动包括“全国文史馆暨台湾名家书画精品展”,展出中央馆、兄弟馆馆藏精品及台湾书画名家作品360多幅,是迄今为止宁夏举办的最大规模、最高规格的展览,其中中央馆馆藏的叶恭绰、陈半丁、齐白石等书画大家的真迹和很少在内地展出的台湾书画名家作品让宁夏书画爱好者和各地来宾大开眼界、大饱眼福;在宁
夏最高规格的会场——银川悦海会议中心举行的“全国文史馆暨台湾书画名家交流笔会”盛况空前。兄弟馆书画家、宁夏书画家和台湾书画名家120多人同堂挥毫泼墨、切磋交流,场面非常壮观;在西部影视城举行的“盛世文苑.诗词唱和”活动气氛热烈、场面感人,来自兄弟馆和宁夏诗词爱好者及文化名人纷纷吟诗唱和,著名作家张贤亮且歌且书,将活动推向高潮,这种氛围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贺兰雅集”活动规模空前,内容新颖,形式独特,吸引了全国各地文史馆同仁及台湾艺术家,为“宁夏国际文化艺术旅游博览会”增添了浓厚的文化色彩,得到了自治区领导的高度评价。 这是我馆成立以来,举办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最广的一次活动。通过这次活动,增进了我馆与兄弟馆及台湾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同时让台湾同胞也亲身感受和见证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和文化欣欣向荣的大好形势,用文化为民族地区发展与交流合作搭起了一座桥梁。也为今后我馆开展海外联谊奠定了良好基础。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号角已经吹响,我们将总结经验,充分发挥馆员的作用,为宁夏大开发做出新贡献。
第三篇:6打造品牌 突出特色——对我市发展会展经济的思考与建议
打造品牌 突出特色
——对我市发展会展经济的思考与建议
近年来,一个新兴行业迅速崛起,这就是会展业。放眼全球,瑞士日内瓦,德国汉诺威、美国纽约,法国巴黎,英国伦敦,会展业为这些城市带来了巨额利润并为其经济注入新的活力。这种直接的经济效益所产生的吸引力,使得会展经济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服务行业中一个新亮点,甚至成为一些城市的支柱产业和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型经济。重庆作为西部地区惟一的直辖市,拥有覆盖整个西部市场、整合要素资源的辐射能力,2014年3月,党中央为重庆发展导航定向,“314”总体部署对重庆作出战略定位: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2014年1月,国务院3号文件给予重庆“会展之都”、“购物之都”和“美食之都”等“黄金定位”。显而易见,承载着国家战略任务的重庆,不能仅有制造业优势。重庆,还需要对接世界的更大平台,沟通世界的更大窗口。
一、重庆会展业取得的成绩
目前,重庆市政府在大力发展会展经济,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取得一定成绩:一是品牌展会初步形成。代表重庆基础产业和区域特色的高(新技术)交会、摩(托车)博会、渝洽会、房交会、火锅节、三峡旅游节等正持续健康地发展;二是与会展相关的专业展览公司、服务公司和从业人员在数量上呈逐年上升趋势;三是会展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重庆目前拥有7个展览场馆,规模较大的有四个,基本具备中小型商业展会和专业 1
展会的举办能力。四是积累了可供借鉴的会展经验。近年来重庆先后举办了中国重庆国际教育展、重庆第三届婚博会暨第二届西部婚礼用品采购会、重庆市第四届花卉博览会等,通过举办这些展会不仅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宣传了重庆的整体形象,最主要是为重庆的会展业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二、重庆会展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重庆作为西部地区惟一的直辖市,拥有覆盖整个西部市场、整合要素资源的辐射能力,然而,打造会展之都绝非一蹴而就。与全国发达会展经济地区相比,重庆会展业的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
1、激烈的行业竞争。打造西部会展之都,重庆可谓前有堵截,后有追兵。远的不说,就说成都,早在2014年就提出了要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借着西博会的影响势头,举办区域性的博览会对成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糖酒会、家具展、购物节等尾随西博会之后,两年里,成都共举办各类会展节庆活动600多个,展览总面积突破300万平方米,拉动消费近380亿元。此外,广西、云南、陕西等地近年来也加大了对会展场地的建设,培育重点展会。
2、场地不足也不专业。据统计,经过直辖十多年发展,重庆全市展馆面积也仅有10多万平方米,最大的才4.5万平方米,且缺乏专业的场馆,缺乏大型平层展馆,举办国际、国内大型展会比较困难。
3、没有会展品牌,特色会展少,知名度不高,竞争力不强。相比之于昆明“世博会"、青岛“啤酒节"大连“服装节",重庆还缺乏具有特色并具
全国影响的会展。市商委有关负责人说,去年重庆一共举办了数百场展会,但全国性的展会只有10多个。重庆会展公司不少,但是上规模上档次的也并不多,特色会展少,影响力也不够大。
4、会展业高素质人才严重缺乏。目前全市只有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财经职业学院等六家院校开设了会展专业,生源少,师资不强,使得会展业中高级策划、营销人才十分缺乏。
5、有效的行业自律。重庆的会展行业缺乏有效的行业自律,缺乏统筹管理。目前重庆几十家会展公司大都经营历史短,服务质量也不高,缺乏重庆本土的知名会展企业。
三、对发展重庆会展业的几点思考
重庆发展会展业既有自身的优势和良好机遇,也有亟待完善和弥补的缺憾,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中,确立一席之地,是值得政府和业内人士共同探讨的重要问题。通过分析比较国内外会展城市发展状况,我们对重庆会展业的今后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政府加大监管力度,充分发挥导向作用
会展业的发展,既遵循了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决定了政府在会展业发展中扮演着得要的角色:如宏观指导、产业政策扶持、提供良好的软件和硬件条件、培育会展市场等。目前重庆政府一方面应加快重庆会展场馆等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通过税收、土地等政策杠杆鼓励各种展会的发展,培育会展市场,充分发挥会展业对相关产业的拉动及辐射作用。
2、立足地方优势产业,明确市场定位,形成特色,打造品牌会展
展会的定位非常重要,在与市场发展方向相配套的同时,一定要把握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做到引导市场而不是跟随市场。重庆是中国西部地区发展潜力最大的中央直辖市,是长江上游的中心经济文化城市,同时也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尾”,是国家西部开发的经济重心。十一五以来,重庆已形成良好的工业基础,制造业发达,初步建立起了面向全国,联动长江,辐射西南、层次清晰、结构紧密的消费品市场体系。目前,重庆已培育并逐步形成了以汽摩、餐饮、农产品、旅游等为主的一批优势产业。重庆市的会展经济需要围绕这些主要优势产业,确定会展发展规划定位,开发和拓展优势产业展会项目,形成特色,如重庆的渝洽会、美食节、火锅节、时尚文化节等。
4、加强“软件”建设,提高会展服务质量
会展业是现代服务业的一种,而会展是城市经济的名片,也是城市文化理念的标志,会展的灵魂是服务,服务决定成败。在会展业飞速发展的今天,会展企业之间的竞争除了硬件设施的大比拼,更重要的还是服务的竞争。因此,重庆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取胜,更应该在会展服务的软件上下功夫。而真正的服务,不是一两句口号,而是要深入到人的血脉中的一种意识,这种服务意识不能仅仅体现在政府和会展企业层面,也应该成为全重庆市民的一种行为习惯,应努力倡导市民“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个个都是重庆形象”。总的来说,各会展企业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在服务理念、服务的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上努力与国际接轨,
逐步形成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惯例的服务运作体系,增强重庆市会展业发展后劲。
5、与时俱进外引内培,加强会展人才培养
会展属于综合性系统工程,会展活动涉及诸多领域。会展产业价值链包括会展活动策划、市场营销推介、现场服务管理、旅行食宿安排、会议展示设计、材料物资运输、资料印刷装潢、宣传广告编排、场馆建设营运、展览物资通关和会展效果统计等各类活动,成功举办一项会议展览必须全面策划安排所有各项活动,会展活动组织者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知识,需要掌握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统计学等各方面的知识。会展活动需要多种类型专业人才的配合,根据会展组织和服务活动对具体知识的要求和一般专业知识结构的差异,会展专业人才大体可以分为:从事宏观管理与政策协调的理论研究型人才、进行会展活动总体策划与市场推广的项目经营型人才、为会展活动提供专项服务的专业服务提供人才和会展场馆建设与营运的场馆管理型人才。目前重庆正处于会展业高速发展时期,但会展技术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尤其缺少专门技术人才。重庆目前的会展培训还仅限于管理层面的培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从业人员多从外语、外贸和企业管理方面转到会展业,缺乏对行业的整体了解。重庆会展人才培养与提高迫在眉睫,有关政府、会展业界和教育机构应当携手合作,认真研究会展人才培养规划,加强会展学科建设,引进开发会展专门课程,逐步形成职业培训、专业教育、高中级多层次结合的会展人才培养体系。
6、整合媒体宣传平台,塑造城市会展形象
只有强化宣传,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由于重庆在会展业中不占据多种资源优势,也缺乏国际或国内的影响力,主动包装与宣传不足,因此,策划及传播这项工作在今后的发展中显得更为重要。要力争整合会展宣传资源,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网络优势,加强会展宣传力度,完善宣传平台,挖掘展会亮点,争取媒体的主动关注,从而制造软新闻,更好地提高展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第四篇:打造民族特色街 推动民族经济发展
打造民族特色街区推动民族经济快速发展
--红桥街道办事处打造“民族特色街区”实施方案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真正做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红桥街道为进一步推进辖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从街道实际出发,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创新,抢抓机遇,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强化措施,改善民生,确保稳定。结合街道辖区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自然优势,着力打造民族特色街区品牌,不断完善发展思路,整合辖区资源,活跃街道辖区民族特色经济发展,为有力推动街道辖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经济基础。
一、辖区概况
红桥街道办事处位于阿克苏市城区西北角(办公场所位于新华西路11号),美丽的多浪河穿境而过。辖区占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街道下辖5个社区,是地区党政军所在地,辖区有党、政、军、学校、企、事业等单位31个,辖区总人口11557户;44014人。其中流动人口10350人,约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辖区居民由汉、维、回、哈萨克、塔吉克、柯尔克孜等13个民族组成,其中维吾尔族约占总人口的80%,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区。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会议和自治区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大力开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实践活动,以街道社区党建为龙头,进一步解放思想,着力突破发展瓶颈,认真解决发展难题,以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思路、
创新的举措来加强民族团结、确保社会稳定、加快民族经济发展步伐,实现街道辖区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三、优势资源
阿克苏城区有民族餐饮店140余家,其中红桥街道辖区具有较大规模、档次较高的民族特色餐饮饭店就有129家,约占阿克苏市民族餐饮店的90%。然而,其中近百家就集中在“王三街”,“王三街”曾经是一条历史悠久、民族特色文化厚重的集民族特色餐饮、民族特色小商品、日用品、民族特色手工艺品、民族特色乐器等多种经营的民族特色商业步行街。这里是新疆菜盖面的发源地、有南疆第一盘的大盘鸡店、维吾尔族特色火锅城等等,长久以来,自然形成了民族特色餐饮、娱乐、购物一条街。
四、创建设想
(一)打造“民族特色餐饮一条街”
新疆的羊肉抓饭、涮羊肉、烤全羊、羊肉串等特色饮食享誉全国,驰名海内外,美丽的阿克苏是闪耀在丝绸古道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阿克苏“王三街”的馕、维吾尔族传统纯手工菜盖面、用木碳练制而成的维吾尔族特色火锅、薄皮包子等在全疆久负盛名,但组织程度较低、经营不规范、竞争无序、品牌意识淡薄、特色不突出、档次不够高,因此红桥街道为进一步推动民族文化和民族经济快速发展,拟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力争把自然形成的民族特色餐饮建成“民族特色餐饮一条街”,建成规模,规范化管理,打造民族特色餐饮品牌。
(二)建立“民族特色购物一条街”
王三街是维吾尔族女性购买黄金首饰的首选地方,在这里共有黄金首饰加工店16家,首饰品种琳琅满目;阿曼商贸城、祥龙
商贸城聚集了阿克苏80%的民族特色服装,共聚集了200余家民族服装店;新疆特产干果品种丰富,是各地游客非常喜爱的佳品,更是送亲赠友的首选;这里还汇集了13家民族特色家用电器营销店,维吾尔族青年办理婚事或乔迁新居时都要到这里添置新品。针对以上民族特色产品,建立“民族特色购物一条街”,使疆内外来客既能观光旅游,又能购买到独具特色的传统民族饰品,将新疆的人文历史与民族文化有机结合,大力推进地方民族经济快速发展。
(三)建立“新疆民族风味第一火锅”
维吾尔族特色火锅,主要是用木碳炼制而成,用丰富的原料制出了一道美味佳肴,尤其在冬季,吃上一锅维吾尔族火锅,很快驱赶了身上的寒气,各族市民都从不同的地方来到王三街,甚至在街头摆着小桌,品尝民族风味火锅,打造新疆民族风味火锅品牌,让疆内外来客尽情品尝特色美食。
(四)依托社区资源,打造小手工艺品制作经济实体
以社区个体经营户为切入点,打造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经济实体,以民族手工艺编织品为主,不但可以解决社区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和生活困难,为社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把社区的零散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使之不断壮大,努力构建社区民族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五、主要措施
打造民族特色街要做到科学规划、完善设施、规模适度、生态环保、经济效益好、文化底蕴浓,坚持政策扶持、龙头带动,通过成功打造民族特色街,实现“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经济”的目标。
(一)进一步明确思路。按照突出特色、适度集约的原则,建成特色明显、规模有序、管理规范的民族特色餐饮及观光购物一条街,将菜盖面特色小吃、民族火锅城、民族特色服饰以及地方特产等规划分类、统一管理,进一步统筹发展黄金手饰加工、民族特色服装店、民族特色家电等楼宇经济,不断推动民族经济向特色化、规模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二)科学规划,使“民族特色餐饮及观光旅游一条街”成为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很多城市都有诸如“特色小吃一条街”等特色餐饮。阿克苏的餐饮也极具特色,但是却一直不成规模,不仅不利于管理,更无法引起外地游客的注意。因此,为弘扬民族特色文化,发展民族经济,要充分考虑民族特色文化的发展,打造民族特色一条街,集观光购物、品尝民族餐饮于一体,对经营民族传统餐饮的企业及个体给予政策扶持,使其健康有序发展,让“民族特色餐饮一条街”成为阿克苏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进一步做好相关知识培训工作,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一是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品种研究等,提高服务质量,推进民族特色街的进一步发展。二是要加强从业人员培训。采取人才培训、专业推广、经验交流等形式,对从业培训的目标、措施、任务做出合理安排,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和发展意识,并建立各类人才库,全面掌握从业现状和变化情况,使民族特色产业稳步持续发展。
(四)加强监督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政策引导、行业指导、市场监督的职能,加强监督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一是要严格餐饮业经营主体市场准入条件,强化登记年检
工作,改善餐饮业无序竞争的状况,保证餐饮经营主体资格合法有效。二是建立完善、科学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制度和与制度相对应的各项考核、奖惩细则,落实工作责任制,形成规范化管理、标准化服务的新格局。三是加强行业协会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使行业协会切实担负起规范经营行为、维护行业秩序、促进行业发展、培训行业人才的职责。
六、建设“民族特色街区”的社会经济效益
建设该项目可以使各种资源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繁荣少数民族文化,有利于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构建和谐街区的民心工程,既能打造阿克苏民族特色品牌,又能繁荣本地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可以实现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有力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中共阿克苏市红桥街道工作委员会
阿克苏市红桥街道办事处
2014年1月14日
第五篇:柴旦镇突出“四项主题”全力推动镇区经济社会发展
柴旦镇突出“四项主题”
全力推动镇区经济社会发展
按照海西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宣讲组及大柴旦工行委对宣讲1号文件工作的安排要求,3月7日至8日,镇党委、政府以宣讲1号文件为契机,突出“四项主题”,积极会同1号文件宣讲组、行委司法局、就业局、妇联等部门,在镇属各村、社区开展中央、省委1号文件宣讲、“显巾帼智慧、展巾帼风采”妇女节文艺汇演、“表彰先进、激励后进”及“走基层、访民情、解民忧”等主题活动。
一、结合实际、深入交流,宣讲活动取得实效
1号文件宣讲组以“送政策、解难题”为主题,就中央和省委以“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农业发展的三大成就和集中力量要办的七件大事”为主要精神,结合“五帮、五送、五推”活动进行了宣讲。针对群众在宣讲活动中提出的有关惠农政策的落实、户籍改革的有关政策、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途径、措施等问题和村民进行了交流和意见建议征求。
二、显智慧、展风采,喜迎“三八”佳节
镇党委、政府协同大柴旦妇女联合会以“显巾帼智慧、
展巾帼风采”为主题,分别在镇政府四楼会议室、马海村、柴旦村委会组织村、社区广大妇女开展妇女节文艺汇演。演出现场,广大妇女同胞自编自演的节目精彩纷呈,能歌善舞的男同胞也即兴参与表演,一时间,笑声、掌声不绝于耳,呈现出欢乐祥和的节日场面。表演过后镇妇联又组织妇女同胞开展 “筷子夹乒乓球”、“快速抢答”、“抢凳子”等内容丰富的游戏将活动推向了高潮。
三、鼓励先进、激励后进,表彰先进学先进
镇党委、政
府以“表彰先
进、激励后进”
为主题,举行
“2014年度优
秀村干部、致富
能手、劳动模
范、社区先进工
作者表彰活动”,本着对工作负责、宁缺毋滥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真正把可学、可信、可敬的先进典型评选出来。表彰会共表彰了优秀村干部2名、致富能手4名、劳动模范10名、社区先进工作者2名。镇机关主要领导负责人对受到
表彰的同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他们今后要珍惜荣誉,再接再厉,保持优良作风,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在新的一年里,为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同时要求全镇广大干部群众要以受表彰的同志为榜样,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柴旦贡献更大的力量。
四、惠民生、解民忧,好政策落实在基层
镇党委、政府协同行委司法局、就业局等部门以“讲政策、办实事”为主题,针对柴旦镇流动人口多、牧民群众居住地较远、文化水平低,进镇办事难、就业难、发展致富慢等突出问题开展了法律知识咨询、就业需求登记等现场办公活动。同时,镇党委、政府积极制定和完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加大培训力度,挖掘可行项目,建立村级代办员制度,定期抽调镇机关办事专员下乡开展“上门服务”活动,有力推动了镇区经济社会稳步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