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利用职业教育优势资源开发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思考范文
关于利用职业教育优势资源开发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思考
作者姓名:汪政宏
内容提要: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教育的重要论述指引下,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文件精神,依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如何构建好基于“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机制,从而构建和完善课程系统化、资源共享化、模式多样化、学教立体化的劳动教育体系,成为当下我国教育界热议和研究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充分利用好职业教育现有的资源优势,着力开发劳动教育课程,依托沉浸式的学习环境与互助式的体验教学法,找准劳动和教育的结合点,准确把握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的和谐统一关系,最终使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为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培育学生的劳动观念服务,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服务。
关 键 词:劳动教育优势资源劳动教育课程职业体验
一、劳动教育课程的目标
(一)现状分析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勤劳朴实、艰苦奋斗的民族特点的真实写照。但长期以来,对于年青一代劳动意识的形成、劳动素养的培育、劳动精神的确立和劳动习惯的养成,往往通过口传身授的榜样式影响和零散的、被边缘化的教育方式得以实现,缺乏真正系统化的劳育模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体现在他们身上的劳动教育成果,一般只能依靠其自律意识得以巩固,而不能获得科学的、可考量的教育效果。中小学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之外,同时又受到来自于场地、设施、课时、师资、资金等多方面的限制,对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和开展,面临着诸多困难。那么,充分利用好职业教育的优势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职普学校资源共享,加强职普学校在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与实施上的区域深度协作,应该是一条探索并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极有现实价值的途径。
(二)目标阐释
习总书记在教育大会中讲到: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由此,我们可以领悟到,劳动教育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劳动教育课程的应运而生,既是创新课程,同时也是职普融通、城教融合的探索课程。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劳动实践活动获得直接劳动体验,促使学生主动认识并理解劳动世界,逐步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注重生活中的技能学习,学会生活自理,逐步形成自立、自强的主体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在强化基本技能教育中,培养和发展学生对动手动脑的技术学习的兴趣,开发促进其对技能的理解、探究、反思和创新;培养学生对劳动和生活技能的正确态度,促使他们逐步形成时代发展所需要的劳动素养、创新意识和技能实践能力。
二、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
(一)劳动与劳动教育的区别
关于劳动,马克思下过这样的定义: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长河中,是起着决定作用的。我们认为的劳动,是指生产物质资料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这样说来,劳动便是手段,是过程。那么问题来了,我们为什么要从事这样的过程?如何正确理解这个过程中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我们凭什么要热爱这个过程?这应该是劳动教育要解决的问题。而如何从事这个过程,在中小学阶段其实并不重要,我们只需通过我们设计的课程,截取这个过程中的一个门类,一个分支,一个环节,一个样本来作为载体,具体而微地给孩子们放大一个劳动画面,提供一个劳动场景,引导完成一项劳动任务,既用绣花的功夫,在孩子心中逐步积累,完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千里江山图。所以,劳动教育不是劳动本身,是劳动前的热身,让身体热起来,让冲刺线清晰起来。因此,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主旨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操作层面上,实现劳动技能的提升不是主导,而注重操作活动中学生劳动意识的形成、劳动素养的提升,以及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与劳动精神的培养才是这类课程的主要任务。课程的设置要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是通过干一件事情,完成一个设定任务,尝试理解劳动的意义。作为教师,必需要把“育”的元素融入其中。
(二)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区别
在新时代劳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诸多不同中,我们特别要关注二者的教育方法的不同。这将有利于我们在中小学劳动课程建设过程中,把握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起步点、着眼点和评价方法。劳动教育以学生亲自参与劳动实践为主要形式,强调体验性、感受性、情景化和生活化。学生通过对劳动对象的触摸和感知,获得较深刻的关于劳动对象的理解和情感体验。在教学中,课程设计要强调学生主动探究、小组合作、手脑结合、敢于创新,教师的辅导和帮助仅是辅助手段。这就完全区别于了依据社会职业岗位需求,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这就要求面向中小学生实施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要和学生在一个频道上沟通,采用幽默的语言,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立足现实、贴近学生,用生动活泼的方式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着眼于学生的兴趣、需求,注重学生的参与。学习内容要与学科知识相联系,要以发展性、整体性、全程性的特点,完成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而并非像职业教育那样具有类型化的特征。
三、关于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初探
在劳动教育大力兴起的时代背景下,北京现代职业学校依托东城区教育发展战略、专业的师资队伍、完善优质的职业教育设施与场域,不断探究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之路,为学区中小学实施劳动教育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劳动教育课程服务。特别是与北京市第五十中学进行的职普融通携手合作项目,为两校的劳动教育开展和促进区域教育资源共享,做出了有意的尝试。
(一)打造劳动教育校园生态
北京现代职业学校为学生提供的不只是课程本身,提供的应该是涵盖以课程为载体的,包含修德立身、学法引领、能力提升、创新激发、问题溯源以及动态评价等多方面的一套教育服务,应该是一个不同于学生本校学习的新的教育生态,在这个生态中,教师和学生都将是受益者。
五十中高中的学生走进北京现代职业学校,参与课程的学习和活动实践,让他们学习什么,继而获得什么,从而拥有什么,是作为课程与活动资源供给方的北京现代职业学校深入思考的问题。学生通过选修方式,因兴趣而来,这是学生获得良好学习成果的根本保障。他们与生俱来的强烈探究愿望、丰富的想象力和实践过程中的群体合作诉求,为现代职业学校深入钻研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建立了非常有应用价值的研究模型。
现代职业学校为五十中学生提供的课程,不是只停留在课程资源供给和教育场域提供的层面上,而是提供了以育人为目的的、全面的教育服务。现代职校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经验,使课程与活动充分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地借助课堂体验职业纪律要求渗透促进修德,利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浸润学科素养,依靠学习中的群组力量激发合作意愿与创新思维,综合授课老师、原班主任老师、群组同学、自我认知、学习实践活动成果辐射延伸家庭后的家长认可度,进行多元动态的过程化评价,最终助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挖掘劳动教育课程亮点
“浸入式”的学习场景与以任务为导向的课程设计理念,以契合学生兴趣发展需求为出发点,构建集“实践性、科学性、拓展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现代职校劳动教育课程框架,同时为五十中“活力文化”校本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
现代职业学校的课程要促进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体验只是外在的形式,利用其职业教育的经验和优势,补齐普通学校教育内容和形式的短板,使两校协同发展,获得双赢。
现代职业学校在为五十中校本课程选修平台提供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贯彻了“小学阶段参与模仿,感知职业活动;初中阶段实现感悟,认知职业特点;高中阶段延伸探究,形成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中小学职业体验课程建设理念,以层级性、贯通性、长链条(覆盖初中、高中学段)为课程架构特色。围绕饮食健康、工艺美术和传统文化等课程类别,秉承“理念为旨 实践为法 体验为形 探究为意”的课程研发思路,通过实景仿真的体验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职业、认知职业,培养职业意识与素养,养成劳动精神,建立社会责任感,同时提高客观了解、认知自我的能力。要使学生通过学做协同的学习实践过程,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向学生传递“以劳动为美 以劳动为荣”的思想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引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养成。
古人讲格物致知,就是提倡探索精神。这样的精神,应是教育的根本精神。贯彻党在新时代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加强劳动教育,这正是对教育根本精神的回归。
学生参与的每门课程延续整个学年、容量密度达七十八学时,课程的实施过程,突出体现了人类劳动活动过程中,规矩意识养成的反复性建构特征。在《学做家常菜》劳动教育课程中,同学们首先就要学习工服的穿戴方法,刀具的摆放方法,烹饪原料的取用方法和操作间的清洁方法等。这有助于促使他们于心灵深处扎根下牢固的规矩意识,从而尊崇劳动,求真务实。课程实施在关注初步的专门化基础知识普及的同时,着眼于学生实践过程的呈现,教师在此过程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解决问题的辅助者和学习成果的分享者。
《葫芦工艺》为代表的工艺美术劳动教育课程,为学生呈现了工艺美术师的职业特征,带领他们在体验活动中学习基本专业技能,增强审美意识并提升艺术修养。
《创意草木染》劳动教育课程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教育己任,寓中华传统勤劳美德于手工印染劳动中,打造了结合美育与德育的显性教育课堂,同时拓展了德育空间。
(三)坚持开放的劳动教育课程定位
现代职业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是开放的,而不是闭环的。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向他们的本校老师和家长开放,学习的内容要向学生的头脑开放,学习效果的评价要向学生自己开放,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能力要首先经得起向他的家庭开放,因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劳动场。此外,学校对课程的研发,不断巩固了课程框架,充实了课程资源,依托现有条件,逐步向更多内容领域开放。
四、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
(一)发展性评价
劳动教育课程的学习评价并不着眼于对学生学习结果和发展水平的区分,而是在于用评价指导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凡是积极参与劳动技术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完成或基本完成任务所规定的学习任务的,都应当给予肯定,对那些设计与制作成果特别优秀,或有所创新的学生,应给予特别鼓励。
(二)整体性评价
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是整体性评价。内容主要有:劳动态度与劳动习惯;劳动与技术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劳动与技术的操作技能;劳动与技术的实践能力;劳动与技术学习的成果质量。评价中要突出对学生技术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意识的方面的内容。
(三)全程性评价
在注意结果评价的同时,更要重视结果形成的过程性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设计、操作、评价等方面的评价,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的发展和变化。
劳动教育课程基于引领学生对劳动进行透过显微镜般的观察与认知的理念建设,充满着对劳动者的尊重情感。学生有了对劳动的认同,对学科、对社会、对劳动教育就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劳动教育课程是以劳动为载体的教育内容,需要找准劳动和教育的结合点,还应准确把握劳动教育课程与学科类课程的和谐统一关系,他的核心要义正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这个我国新时代教育的首要问题。路遥曾在《平凡的世界》中提到过这样一句话:“只有劳动才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无论什么人,最终还是要崇尚那些能用双手创造生活的劳动者。”劳动创造美,创造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教育人踔厉奋发。
参考文献:蒋士会 申婷玉《“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概念辨析与路径探索》(J) 《当代职业教育》,2021(2):45-54
马克思 恩格斯《马恩选集》第3卷第5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