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一辈革命家朱德的人格风范范文
浅谈老一辈革命家朱德的人格风范
同志们:
今天,我们这个主题沙龙是论老一辈革命家的人格风范。大家都知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工作。加强党性修养,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人格风范,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不仅为国家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以其崇高的人格风范,为我们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树立了道德丰碑。见贤思齐,学习他们的崇高人格风范,汲取他们的人格精神,对于新形势下我们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就由我带领大家一起领略老一辈革命家朱德的人格风范。众所周知,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朱德都信念坚定、一心为民、廉洁自律,做到了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因其高尚品德而广受敬重。
一、明大德
朱德早年当过滇军的少将旅长,后来为了理想信仰义无反顾地抛弃高官厚禄投身革命。南昌起义失败后,许多经不起考验的官兵相继离队,可谓大浪淘沙。朱德则坚定地留了下来,与陈毅一起领导了“赣南三整”,保存了这支革命队伍的火种。
1935年10月5日,张国焘召开高级干部会议,攻击党中央是“右倾机会主义逃跑路线”,公然宣布另立以他为首的“临时中央”,并多次要朱德表明态度,反对中央北上。朱德明确表示:“你这种做法我不赞成,我们不能反对中央,要接受中央领导。”并说到:“大敌当前,要讲团结!天下红军是一家。中国工农红军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是个整体。大家都知道,我们这个‘朱毛’,在一起好多年,全国和全世界都闻名。要我这个‘朱’去反‘毛’,我可做不到呀!不论发生多大的事,都是红军内部问题,大家要冷静,要找出解决办法来,可不能叫蒋介石看我们的热闹!你可以把我劈成两半,但是你绝对割不断我和毛泽东的关系。”
经过朱德的耐心劝导,不仅一方面军同志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而且四方面军的一些同志也被朱德平易近人的作风、以理服人的态度所打动,表示悔意。基于朱德在党内和军内的声望,张国焘拿他没办法,最后也不得不放弃“临时中央”跟着一起北上。
毛泽东知道后非常感动,并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他“临大节而不辱”“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这是对朱德一生所作的精准概括。
二、守公德
朱德一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人和蔼、慈祥,没有一点官架子。陈毅在1929年写给中央的报告中说道:“群众及敌兵俘虏初次看见鼎鼎大名的四军军长那样芒鞋草履,十分褴褛,莫不诧异。若不介绍,至多只能估量他是一个伙夫头,同时到现在‘伙夫头’三个字恰成了四军军长的诨号。”
1937年9月27日,他在给亲人的家书中说:“我为了革命保持革命良规,从来也没有要过一文钱,任何闲散人来,公家及我均难招待。革命办法非此不可。”当得知老家的生母和养母都已80多岁,生活非常艰难,只好给同学戴与龄写信求援:“我数十年无一钱,即将来亦如是。我以好友关系,向你募二百元中币”,请求速寄家中,并申明“此款我亦不能还你,请你作捐助吧!”
朱德自始至终都把人民安危冷暖放在心头,生活上克勤克俭、清正廉洁,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毛泽东评价他是“人民的光荣”。
三、严私德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曾多次尖锐地批评一些领导干部居功自傲的行为。他本人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是众所周知的,却总是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处处将一切功劳都归于党、归于战友、归于广大人民群众,把自己看作人民的公仆、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
1949年底,他的家乡四川省仪陇县有几十位乡亲一起走出大巴山,来到重庆,准备去北京看望他,也就是想投奔他。朱德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刻告诉重庆的领导:要做好工作,动员他们尽快回去劳动生产,一个也不要来,一个也不要见。后来,贺龙替朱德接待了这批乡亲,又把他们送回了老家。
1951年朱德65岁寿辰,仪陇县派人到北京看望他,并代表家乡父老乡亲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把县城迁到朱德的出生地马鞍场,二是把仪陇县改名为朱德县。朱德听了赶紧说:“我不算英雄,只是一个战场上没有被打死的普通士兵,那些为革命牺牲了的烈士才称得上英雄。”在他的坚持下,仪陇县城没有搬,县名也没有改。
1960年3月朱德终于回到了老家,但他得知当地政府要为他建一个“朱德同志旧居陈列馆”后,他坚决反对,后来改建为一所学校。用他的话就是“要让更多的娃娃有书读”。
同志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老一辈革命家以其杰出的人格风范,受到亿万人民群众的衷心爱戴,为我们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学习的榜样。真学深悟,才能笃定力行;正心明道,方能行稳致远。学习老一辈革命家崇高的人格风范,我们就要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要在砥砺理想信念中加强政治历练,在不懈奋斗中加强实践锻炼,在弘扬优良作风中加强品质淬炼,做到自警、自省、自重、自励,从而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再立新功!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