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是这样诠释治水之道的范文

(作者:漂亮的小孩有漂亮的活法时间:2023-04-26 10:59:08)

水润民心

——习近平总书记是这样诠释治水之道的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傍水而居,生生不息。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治水史。上古时期就有大禹治水的传说,都江堰、白堤苏堤、京杭大运河等水利工程更是被使用至今,造福千秋万代。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确立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积极思考并主动探索人与自然相处之道。早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就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一著名论断,随后的陕甘宁边区、华北人民政府无不注重兴修水利。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注重治水。可以说,党和国家始终将除水害兴水利作为保障经济社会的高质量稳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治水的脚步从未停歇。

特别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水资源保护与治理作出指示、提出要求,开创了治水兴水新局面,引起国际社会关注。其中,总书记提出的“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已成为我国推进“治水兴水”事业发展方针。

治水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谈“水”。

——2014年3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保障国家水安全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治水要“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转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 “要通盘考虑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论证重大工程要把握好大的原则,就是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不能为了建工程而建工程,要兼顾各种关系。”

也是在这次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治水“十六字方针”: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

——2015年总书记再次强调,保障水安全,关键要转变治水思路,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方针治水,统筹做好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他在讲话中也提到了大禹治水的案例,借“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这句古语,阐明大禹之所以能成功治理水患,原因在于尊重规律的道理,并由治水谈到治国——大禹之能成功治理水患,原因在于尊重规律。要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干大事的优越性,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要更加注重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能犯急躁病、大干快上,特别是不能搞各种各样的开发区。

——2020年8月18日,习近平到安徽省考察调研时再次指出:“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中华民族同自然灾害斗了几千年。这个斗,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我们还要继续斗下去。”

总书记的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吸收借鉴了中国古代治水的科学思想,以辩证思维和系统方法指导治水兴水的重大实践,为做好水利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和根本遵循。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就水资源保护与治理作出指示、提出要求,开创了治水兴水新局面。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必须顺应自然。比如,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绝不容许长江生态环境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继续恶化下去,一定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

——2018年4月2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从荆州港码头登上轮船,沿长江进行考察。看到江面上过往的货船问:“每天都是这样忙碌吗?晚上也通航吧?航道里危险的暗礁清除了没有?船上的生活用水还是直排吗?”他结合展板,详细了解了长江干线航道治理、荆江大堤保护等情况,在听取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和湖北省负责同志的汇报后强调,人与水的关系很重要。世界几大文明都发源于大江大河。人离不开水,但水患又是人类的心腹大患。人类在与自然共处、共生和斗争的进程中不断进步。和谐是共处平衡的表现,但达成和谐需要有很多斗争。中华民族正是在同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现在,水患仍是我们面对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要认真研究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防灾减灾的短板是什么,要拿出战略举措。当天,习近平总书记在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巡护监测站视察时说:“要把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作为重中之重,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治理工程,统筹推进两岸堤防、河道控制、滩区治理,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治理,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沿江产业发展惯性大,污染物排放基数大。长江岸线港口乱占滥用、多占少用、粗放使用的问题依然突出,流域环境、风险隐患依然突出。现在还是没管住!”“秣马厉兵,清扫战场。大保护工作也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个粮草就是思想认识。此行就是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同时进行分类指导、综合施策。”

长江,先秦称“江”,汉谓“大江”,晋名“长江”。历史的画卷舒展,曾有喊着号子的纤夫,曾有林立的烟囱厂房,而今天,越来越多的蓝天碧水绿荫,涂抹在画卷上。

世界从工业文明跃迁到生态文明,大势浩浩荡荡。顺势而为,方能行稳致远。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座谈会上拿出了行之有效的方子:“新发展理念要体现到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此行,习近平总书记此行多次提起这些词。考察途中,他在说到“共享”,即兴念起人们耳熟能详的诗句:“‘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上中下游共进退,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喝好水、用好水关系人民的美好生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水利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治水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为推进新时代治水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

——2013年2月3日至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甘肃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他过九曲十八弯,先后来到海拔2400多米的渭源县元古堆村和海拔1900多米的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布楞沟村,入户看望老党员和困难群众。在一户人家,他特意端起一瓢水品尝,感受村民真实的生活状况。之后,他专程来到渭源县引洮供水工程工地视察提出“民生为上、治水为要,要尊重科学、审慎决策、精心施工,把这项惠及甘肃几百万人民群众的圆梦工程、民生工程切实搞好,让老百姓早日喝上干净甘甜的洮河水”。2014年,甘肃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正式竣工,汩汩清洌的洮河水流进旱塬山乡,激活了贫瘠陇中的希望之源。2015年,引洮供水二期工程开工, 268万余人受益,29万余亩旱地变良田。

——2017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雄安新区考察中强调,在建设雄安新区时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白洋淀迎来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系统性生态治理,水质2017年为劣V类,经过治理大部分水域已达到Ⅲ类。环境美不美,生态好不好,事关人民幸福和永续发展

——2019年4月16日,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饮水安全有保障,主要是让农村人口喝上放心水,统筹研究解决饮水安全问题。”他还特别地指出各地的情况并不相同,“对饮水安全有保障,西北地区重点解决有水喝的问题,西南地区重点解决储水供水和水质达标问题。”

——2020年6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强调:“要把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同北方地区节水紧密结合起来,以水定城、以水定业,注意节约用水,不能一边加大调水、一边随意浪费水。”

——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调研时强调:“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打开水龙头就是哗哗的水,在一些西部地区也是这样,人们的节水意识慢慢淡化了。水安全是生存的基础性问题,要高度重视水安全风险,不能觉得水危机还很遥远。如果用水思路不改变,不大力推动全社会节约用水,再多的水也不够用。”

——2021年10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打开水龙头就是哗哗的水,在一些西部地区也是这样,人们的节水意识慢慢淡化了。水安全是生存的基础性问题,要高度重视水安全风险,不能觉得水危机还很遥远。如果用水思路不改变,不大力推动全社会节约用水,再多的水也不够用。”

近年来,中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取得成效。2020年中国地下水开采总量为892.5亿立方米,较2012年减少约242亿立方米。上海打造了一个具有海绵功能的“星空之境”城市公园。相比依靠混凝土来疏导雨水的传统排水工程,更强调与大自然一起吸收、净化和利用水“海绵城市”是中国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管理新模式。这一概念受到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低影响开发”理念的影响,标志着中国水资源管理由以工程为导向的模式转向更全面、更基于自然的方式,从而加强城市水循环的可持续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自2021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将于2022年6月1日起施行。

人类逐水而居,文明因水而兴。治理水生态、保护水环境,关系人民福祉,关系国家未来,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新时代下,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不但深入学习他的治水方针,而且坚持依靠科学技术、制定全面系统的水污染防治规划,从强化科技创新入手,发挥科技在水域治理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word该篇习近平总书记是这样诠释治水之道的范文,全文共有3802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习近平总书记是这样诠释治水之道的.doc》
习近平总书记是这样诠释治水之道的下载
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