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有效生成的策略范文
郑英老师的《课堂,可以这么有声有色》,是一本非常贴近实际,真正具有可操作性的书籍。特别是当我阅读了关于“生成”、“合作”、“提问”等内容后,感觉面对课堂,有点不知所措,或许每天都需要这样的反思与改进。因为自己的课堂跟有声有色的课堂还有很远的距离。(宋体,小四,行间距1.5倍)
“生成”,是新高考、新课标、新教材背景下,课堂教学的重要价值追求,是相对于“预设”而言,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碰撞中,即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鼓励师生和生生在互动中对课程和教学进行创造,呈现出自主、合作、探究、活动、对话、开放等特征。
郑老师在本节内容中提出了课堂教学中的“伪生成”现象,我选取自己在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与大家分享。一是把“自主”变成“放任自流”。比如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时,我们往往会忽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或者对学生缺少政治学科的阅读指导。特别是高一的新生,他们阅读教材,把正文全部划起来。二是把“合作”变成“合坐”。我们通常让学生前后4人或者6人一组讨论。这涉及到本书的第2节内容。我们形式上组成的的小组,实际上是否科学、是否明确分工、是否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三是把“探究”变成“标签”。为了突出活动型课堂,我们经常采用探究,但我们设计的探究问题,是否有意义?这种生成是否有价值?当时,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感觉课堂上有点拘束,因为我怕自己的课堂也是这样。
在本书中,郑老师从六个方面提出课堂有效生成的策略。我结合自身大家教学时间,与大家分享课堂有效生成的几点思考。
一、课前精心充分的准备。这个准备是教师对教材、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学生等各种要素的深度思考,尽可能地做好充分准备。课堂有效生成主要是让课堂中一些包含积极因素的生成性问题成为有用的生成性资源,从而生成新的教学活动。这跟平时我们讲的生成学科任务与学科素养有相似又有差异,更强调教师智慧。所以,真正要提高课有效生成,功夫在平时,在课前。例如,我们政治学科涉及到很多专业术语,像经济学中的PPP模式、PPI等,在课堂中,可能有的学生就会提出,这个时候,如果教师真的不明白,我们可以如何处理呢?
二、智用学生的惑——急中生智,即时变奏。郑老师在本节中提出,课堂上,学生的答案常常出人意料,有时还会打乱教学节奏,如果教师能急中生智,找到契合点,灵活调整教学方案,变“意外”为“资源”,同样令课堂生辉。我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例。2014届高三时,当时在讲“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课堂选择的素材就是“面对老人摔倒,要不要扶”,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有学生说:“老师,我们在北京学习的时候,在路上遇到老人乞讨,我没有想那么多,直接给他钱,后来,走过一段路,我们发现他是骗子。当时感觉自己挺傻的。”面对这一突发情况,我是这么处理的:我请了几个同学来评价这位学生的做法。结果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帮助有困难的老人是应该的,不过以后要提高眼力,要有智慧,比如观察乞讨人员的身体外形、着装,或者在暗处先观察一段时间再决定。还有的同学直接回到扶老人,可以请路人先拍照,把帮扶老人的过程也拍摄下来。此刻,我想本节课的学科任务与学科素养基本可以达成。
三、善用学生的情——由此及彼,顺势延伸。课堂上常常会有种种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有些可能由学生引发,有些可能由教师引发。特别是课堂中情感的碰撞,往往会给课堂带来出人意料的效果。例如,2017年高三时,讲大山里的校长——张桂梅。看完之后,让学生说感受。有个女同学说着说着,哽咽着说不出话来。我安慰她慢慢说,她告诉我们说在她的家乡,也有很多女孩子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读高中,去了外面打工,她说如果她们也遇到了像张桂梅这样的校长就好了。面对这个情况,当时,我真有点不知所措。我怕我接下来的言语会让她和其他同学更加难过。所以,我第一次跟我的学生分享了我的求学经历,让他们知道:在我们身边,在更早之前,我们政府和学校就为不让一个学生辍学做了很多努力,前提是我们学生自己要积极主动去争取,争取求学的机会。当我讲完之后,学生鼓起了掌声。我知道,我用自己的例子诠释了这节课和超出这节课的内容。
郑老师还提出了善启学生的疑、巧用学生的错、活用学生的问、妙用学生的题、反激学生的思策略。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平时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并积累,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大家分享。